果然是日本人会拍的题材。 什么都不做可能是很多人的人生理想了!一部非常治愈的片子,但是男主的选角稍微有点不适合,纯粹个人感受…… 做很多一个人不敢做的事情,需要有人陪的情况,比如一个男人独自去吃冰淇淋有点尴尬,单亲妈妈独自带娃外出就餐,一个人想要有人见证仪式感地过生日,想要向人炫耀自己的肌肉,想要一个人吃四人份的烤肉又不想被围观,一个人住的久了,想要知道有另外一个人存在的空间会是什么情况,想要有人陪着去东京塔,想要让人陪着自己荡秋千等等情景,都可以呼叫出租小哥服务,只要提供来回交通费或者相关餐费即可。而小哥只负责陪伴,不做任何的事情,可以吃饭,可以回答简单的问题。 通过出租服务的提供,也是彼此人生治愈的过程。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存在,在和自己相处的过程中,还是会希望有人来见证来陪伴度过一些有意义的时刻…… 推荐哒!
1、从未见过这样的主角,引发好奇
什么都不做,这个主角太奇怪了!从进入画面的第一秒开始,我就特别好奇,他靠什么为生。
最神奇的是,他执行完一项工作请求之后,回到老婆和孩子都有的家,老婆竟然说,下一份工作等等就好了。
为啥?!! 这个设定超级吸引人,简直无法想象可以出现这样的人物。
他靠什么来养老婆和孩子,他什么都不做,那他的经济来源,社会地位,一家的尊重……我们世俗所担心的所有问题都会涌入你的脑海。而这部剧将重新思考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的价值。
2、深刻的主题:你的存在本身,对重要的人来说,就有价值
他的故事在后面一点点地扒出来。和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一起走一段路,我们知道他曾经想过“朝が来ないといいね”,给一个女孩过生日,才知道姐姐当时也是21岁。“你的存在本身,对我就有意义”。
而本剧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对最重要的人来说,就有价值,就有意义”。
3、有人看见、听见你的烦恼、难过,这就是疗愈的过程
每个租赁者,都是某种意义的“失败者”,被东京大公司解约,混不下去只得回老家的女职员;工作被甲方和同事逼得喘不过来气的男社员;表面朋友很多,但经常会感到孤独的女孩。作品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失败,“2000多块钱的车费,比去东京塔要便宜”,“这么近的距离,算不得在大城市混不下去。”
因为男主几乎什么都不会做,不会应和你的期待,租赁者通常都需要人家听听自己的牢骚、抱怨,被听见、被看见本身就是解压的过程。心理学的角度说,“看见就是爱”,因为男主不会看见太多,所以说爱有点严重了。但是,租赁者说说自己的不容易,潜意识里一直纠结的事儿说出来,焦虑就一定程度缓解了。这很符合荣格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意识化”,生命就更有掌控力。
男主角更像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而且有点像传统的那种“打死我也不说话”的咨询师。每个人在说出困扰的同时,也是在探索自己更多可能的过程。
4、创作者的慈悲:教会你如何面对失败
剧情结构:低谷的结果-曾经的高峰-面对此刻的失败
剧情结构是:接到一个任务,任务的命题直接就是当代失败者的课题,主人公和他见面,听他说人生的起伏,曾经多如意,此刻就会多不如意,曾经多有希望,此刻的幻灭就多令人挫败。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的沮丧、失落和无奈,一个放弃了自己的人却不觉得自己是失败者的人,会让你重新定义你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所以,你会觉得这部戏很深刻。
第一次发现,不热血的电视剧,也可以看得你热血沸腾。这里没有成功,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失败者。接受失败,承认自己的无力,全力以赴之后,和自己说不努力也没事,做不到也没事,这不也挺好的吗。说完这句话,和自己达成和解,人会获得心智上的成长,变得厚重和深刻。近来比较失意的我,看到了尤其感到治愈。
“頑張らなくていいです”,这是《Dr.伦太郎》里很重要的一句台词。当时一直不理解。挫折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发现这句话才真正让人变得有力量。
日本社会,思考的问题越来越让人感动,如何与失败相处,如何面对失败,是一个人永恒的课题。所有人都在鼓吹成功,讲述逆袭的传奇,但是有一部作品,带着满满的诚意,教你面对失败,这不是一种慈悲吗?
5、值得回味的小细节
1)如果编剧想表现人物争强好胜,怎么做?
说没有用,得让人物去做。去健身房,看见旁边的大块头跑步速度比他快,他就和人家飚上劲了。人家多快,他就多快。
2)演员们演技最好的一部分就是与陌生人初识的尴尬。
两个人表情的坚硬、僵固,以及尴尬癌都要犯了的气场,实在是太好看了。不热血,但是平平淡淡地,你觉得很有意思,想看下去,继续看下去。
只说一个bug,通过租赁小哥而集合在一起看花的人。以此来说明他“什么都不做的意义”有点强行上价值的感觉。我更关心请他意念提醒自己买牛奶的那位小哥到底有没有想起来买牛奶。 还有“反派”的热血男前期塑造和最后的结尾处理得也不够好吧。 ————吐槽毕———— 并不是主动的善意的服务,只是先满足自己“什么都不做的需要”,这在我理解是不太能成立的。所以总会出现剧中委托人对着租赁小哥诉苦时,我会期待他说出一些一鸣惊人又宽慰人的话。但很多时候是什么都没说。几次之后,我发现不是编剧设定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是我无法跳脱出“有用”的设定而已。但越是这样,这个剧给人的感觉越棒。并非是租赁小哥在治愈别人,而是他“放下”的姿态启发了执着的人,他们顿悟之后,自己治愈了自己。 ————————————的理解支持,真的是人间理想,夫妻的相处也是让人羡慕。 还有那个恋人是女性的女生,从她的眼光看去,恋人真的很甜很可爱。
说是什么都不做,其实已经足够了。
你愿不愿意给喜欢的人勉强维生的资金支持去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呢?如果那份事是什么都不做或是你不喜欢的事呢? (插叙1) 或许从社会资源(劳动力)的运用上白给钱这样“包养”的行为看起来很不经济,但“爱”这个要素是否也是真实存在的需求? 给资金支持或许是喜欢某个人的“小爱”,或许他想要做的事是能够带来更多社会正向效益的“大爱”呢?关注人们的内心需要而不是空给资源让他们去挥霍,或许对于社会有更大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什么都不做的出租先生没有把这样的事变成生意,这种事更像是一种互助(人字毕竟是两笔相互支撑起来的嘛)。从某个角度而言,这像是乌托邦或是康米的具体实现。 人们本就不用去花钱买服务的,也就不必让服务者即便不从本心也要时刻挂着标准微笑,也就不必为了这份标准微笑带来的服务者的别扭而多花一份服务支出。社会变得更好了呢。 (插叙2) 当然,出租先生看的人多了以后,或许会疲倦,因为就像太阳底下无新事一样,虽然见过了很多人很多事,或许只是见看起来不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罢了。 每个人的圈子里都有不同类型的人,如果接触了太多圈子或许就会发现不同圈子中一样的人。就像一个学校里的一个年级或许只有一个大胖子,但一个地区里的那个年级或许每所学校里都有这样的胖子。类似的事看着看着或许就腻了。 所以出租先生或许也只是个看起来理想但其实很快就会腻了的事业呢。 但就像里面某位男角说的,“这份回忆该和谁分享?想要有个人来看看我的人生”,“人生真是不可思议呢,我想让别人来看看我的人生,却在这里见证着别人的人生”,我们或许都期待着别人关注自己,我们也因此用力观察着生活中的每个瞬间。所以或许不必全心去做出租先生,就静静体会着自己的人生,做着自己。和身边的事物彼此交换着那些关注,彼此带给对方生命中的一点点温度。或许这样就够了。那些看起来的主动与追求,或许什么都不做,其实已经足够了。
插叙1: 印象里以前某西方国家存在过对不工作之人的社会补助,你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申领一份维生的资金支持。当然这是建立在西方当时还在比较高倍率地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利润的情况下,后来就转变成了没有社会补助,要做志愿劳动来换取存活的资金。 虽然说起来像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但看起来就像是“不养闲人”、一定要让人们饱和地进行特定的事项(简称工作),即便那些事也只是空耗人力资源而没有意义。有的人说自己养狗是为了看自己一个指令它就能够执行的场景,所以要训练它们,让它们能时刻不停地运转。但这样或许就失去了它自主去做某些事让你大感惊喜的可能,更何况即便只是看它自己跑跳坐卧做想做的事不也挺幸福的吗? 有朋友说自己不喜欢骑行台,因为感觉就是在浪费体力,虽然有的人是为了训练,但终究还是在做一件很浪费的事。我从小就非常非常害怕或是讨厌声音很大的音响,因为除了震得心脏与耳朵难受外,还能够很明显感觉到能源的浪费(我小时候就已经能直观地感受到能量浪费这种抽象事物了这是真的……说害怕不是害怕声音大,真是从心底里害怕这种能源的浪费,这种感觉很不好描述)。骑车四处逛时发现,五环以内常常见到把摩托开得很响的人,五环外则不时就会有摩托或者电动车拉着大音响边走边放的人。感觉是什么呢?一些终于可以使用更多能源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能源而因为挥霍能源的释放感而挥霍着那些能源。无论是石油还是电,都可以说是既往储存能源的运用,当然是有限的,说得更夸张些则是我们在某个时间窗口能够利用的来自太阳的能量是有上限的,浪费就是浪费。同时无论是增加既往能源的使用还是增加对太阳现在辐射的能量的使用都会增加热能的堆积而加快,尽可能维持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状态从某个角度而言便是需要资源的合理化应用。获得了更多的能源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而浪费了它们是件很可惜的事(一讨论到这个话题说出来的话就像环保白莲花)。 在或许众多的代步工具中,我个人始终还是倾向于自行车。为什么选了自行车呢?一,它是靠你自己输出的功率来行进的,一台更高端的自行车不会让人的功率从150w提高到250w;二,在提速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风阻是与速度的平方正相关的,也就是说速度越大,消耗在对抗风阻上的能量所占你输出能量的比重越大。 人们是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极限的。 总发现有人没法意识到开源是有上限的,是有不经济的一天的,接近平台期时从某种程度而言是该停下大规模进一步开源而转向节流的。当然节流也有遇到平台期的一天,我们就能发现结构需要调整,进而逐步发现极限的存在。(S型曲线或者Logistic曲线是普遍存在在各种领域教科书中的,像是正态分布的累积曲线也是个S形。让人感觉世界真是共通的啊。) 而对人力资源进行平台期后的开源,或许只是增加了浪费的能源。而对于一些不工作的人而言,他们做或是不做什么事,或许并没有带来什么差异。让不工作的人整天做些简单的志愿活动并不能帮日薄西山的国家重新获得什么优势(换句话说这种类型的“工作”有必要吗?)。 「没有必要刻意做些像是有意义的事」
插叙2: 骑车路上看到开车卖椰子的,喝完之后看他笑着说“看来是真渴了啊,一口气就喝完了”。我是路过的,他是流动的,我这次买完,不知会不会再次遇到他,所以他的笑或许是真的吧。 无论是街边的修车大爷还是车行的技师,修车时聊聊天也并不是需要花钱购买的额外服务。大家只是碰巧聚在一起,随意地消磨着或许枯燥的时间罢了。 “友情”或许也是种服务,所以有的人希望用钱购买友情。但我们总说人与人之间是将心比心用友情换友情。所以服务需要花钱购买吗?服务用服务交换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嘛。 被服务者本就不需要标准微笑,服务者也本不必被迫标准微笑。标准微笑完了还要对自己说“这就是服务行业服务人员的素养”或是“这才配得上我这份还算傲人的工资”,着实有种扭曲的变态感。 (把情谊当成生意着实有种因果互换的聪明感。或许原本是“生意是情谊”,逐步变成“生意是生意”,再逐步变成“情谊是生意”。也挺扭曲。) (大爱是更圆润的,更无声的。要求别人做没什么用的志愿或是标准微笑来换取生存资金着实有点儿刻意和锐利。) 「没有必要去明确什么是等价交换」
另: 看到朋友的一张截图突然想起了这部剧,于是顺手写一些想法。当时追番时在4月和5月各写了一段相关的话,草草看过后将其中各一句引到了上文中,即是“看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与“用力关注着周围的每个瞬间”。看了那两段话之后,有种“我果然还是我啊”的感觉。
看到这段泪目了,每个人都好累得追求价值,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了
这部剧讲述躺平的男主人公辞去高压工作后,出租自己的时间来生活
中间还有谩骂他的人,也有对他很好的人
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安静倾听,不评判他人的人生
但男主人公的妻子孩子真的好辛苦,社会的评判也不会因为个人的躺平而改变
是部平淡温柔的剧
和同事下班路上交流日剧,被安利了这部剧。回想下好像是从去年开始接触日剧,并爱上了这种时而治愈时而悬疑但一直脑洞大的风格,从《轮到你了》 《初恋那一天所读的故事》 《我要准时下班》《坡道上的家》到现在强推的《风平浪静的i闲暇》《我的事说来话长》。闲暇里面涂成太阳颜色的电扇,蓬勃生长的豆苗,还有那句经典台词:空气是用来呼吸的;说来话长里面毒舌的生田斗真,寿喜锅炸猪排,还有还有光司和小满自创家里蹲歌和借钱歌。即使两位主角们都选择逃离工作,但仍努力活出自我,这大概就是日剧治愈人心的魅力所在吧~
回归正题,出租哥因为上班时读不懂氛围,秉承着不懂就问不同意就说的人生信条,痛苦的说出如果明天的太阳不升起就好了这句至丧无上的话之后,在老婆的理解下辞职开启了出租生活,也真正过上了属于他的生活。一起游东京塔的委托,一起上班的委托,一起过生日的委托,一起预定丧礼的委托,一起吃烤肉的委托,一起回顾约会的委托。。。。。啊,成年人的生活真难 =_='''
像出租小哥这样愿意公开在社交平台提供出租服务,坚持记录委托日志,在大街上大喊生产平安,跟岳父岳母坦白自己辞职,出租对他而言真的是适合他的事情,同样无形中也给各类委托人带来摆脱烦恼的方法,“别想太多,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看似简单但是好像真的是解决很多烦恼的万能公式。
出租什么都不做,但是也无法有收入来源,柴米油盐酱醋茶三口之家的存款有出无进,出租服务是否能继续,是否需要换种方式,等待编剧后续脑洞。。。
对了,不得不提剧中贤惠的老婆,也许对她而言支持老公的这个选择很容易,但在我看来做出这种决定的女性很值得我学习。人生苦短,努力之后如果真的没有结果是否真的要坚持,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也是因人而异,但在我看来爱人的幸福才是最有意义的。
因为疫情男票不能返校,我们也暂时结束了异地恋,有他的陪伴我还真想不到有什么需要委托出租小哥的事情,我也希望他能一直做适合自己,自己热爱的事情,毕竟他可是我珍爱的人儿丫~~~~~~~~
第二集看哭了,大概因为自己身上也发生过类似于不敢去公司的事情吧。高三压力大,每天努力学习可还是倒数,说不想去学校,爸爸居然同意了,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确实比起去学校,不去更需要勇气。
这部剧告诉我们比较会让人心态崩溃,减少和其他人的比较才能找到内心的平和
看了更新的两集,羡慕他可以过那样的生活,妻子会包容和支持他。只是不知道,过那样的生活,在现实需要怎么样的代价。租他的人,处于社会中端的人吧,卡在工作中,看起来日常无异,内心各自有个人的问题,是熟人难以启口的,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找他就可以解决的。看看也就罢了,像鸡汤。
“什么都不做,也许就是做了最重要的事情。”早点收费就好了嘛ww主人公和叶山奖之那个角色的对比写得挺好的,无论自由职业还是身处职场,我觉得不要被束缚,能够开心地一直做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比嘉饰演的妻子太好了,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是天使没有错了TAT。最喜欢的单集是古川琴音&土村芳的百合回,太甜了太甜了~
平静又舒缓
我的梦想和男主一样!永远什么都不做!
真是形形色色什么样的委托都有,虽说什么都不做,但其实也是倾听与治愈的过程。之所以有这些委托就是暴露了这个快节奏社会生活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每一集都无比真实地展现了当代社畜的一面,看完就更不想做个打工人了吧……这个世界需要做事的人,也存在着什么都不做的人,怎么活着是你自己的选择。竟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恭喜小哥最后靠着什么都不做找到了人生的出路。
这项业务如果能租到金城武张震这种级别的美男子 估计排号就得排到80岁吧
意外的治愈
很舒服的调子,应该挺治愈的吧,ed好听的,但就是真的很不适应看上去这么平凡的增田贵久哇
就算是什么都不做的人,在日剧里,最后一集也要跑起来。
人生还是要做的,他帮主妇看孩子……淡定是賣點。比嘉小姐真象已婚的,還是只因没公布?演得好的误会?
特别治愈
还真是别具特色的日式小清新
强调了不随波逐流的勇气,却downplay了退出的成本。尤其是媳妇替他承担的那一份。
意外好看。被东京抛弃的合同工、工作压力大害怕上班的人、害怕集体一致性的21岁女孩、不敢一个人去离婚的人…世界真是孤独,如果有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陪着,其实也是壮胆的慰藉
走街串巷没一句废话你是城市真正的游荡者,排忧解难什么都不做你把时光彻底地解构了。
透过这个基于真实人物的特殊职业,去一探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故事或许有原型,但结局不一定如电视剧中一般完美。人总归是寂寞的。在这些剧中的故事里,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能找到孤独的影子。其实有一个这样的人,只需要静静听自己的故事和心情,然后各自分开不再瓜葛,这样既倾诉了又没有后顾之忧的沟通,正是现代人渴望拥有的一种待人处事的方式吧。倘若我的城市也有レンタルさん,也想试试。
治愈剧分很多种,这种就是我喜欢的类型,平淡中有惊喜有搞笑。片尾曲好好听。
我这种废物想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