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2020年影视剧里的高光女性,是一种“人为假象”
譬如:大火的《三十而已》,看似在讲独立女性勇敢自强,实际却是挂着“羊头”,讲的是一些没有男人、没有爱情就悲催的女人。
在剧情故事里,女人依旧是围绕男人为主线展开的。
仔细分析,这话的确没错,回望这20年来中国影视剧里女性题材,似乎都有这个通病。
编剧和导演们渴望深挖女性市场,却还是带着偏见将女性机械式刻画,没有真正为她们发声。
不过也有特例——
譬如:2004年王全安导演的《惊蛰》。
他以极度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中国底层女人生活的困境,扯下了底层女人无爱婚姻的遮羞布。
01
《惊蛰》是由王全安执导,余男、刘彦兵、闫栗等人主演的剧情电影。
对于女演员余男,大家对她的熟悉更多是在宁浩的《无人区》和吴京《战狼》中。
与以上两部电影里不同,《惊蛰》中余男“灰头土脸”,全无影视圈性感女神的形象,饰演了一个生活在西北土地上的农村姑娘关二妹。
关二妹,她长着一张黑黝黝的庄稼人的脸,梳着两条没什么特色的麻花辫,身上裹着的,是村里女孩儿都有的臃肿棉袄。
在那个年代,二妹这种女孩的存在与她喂养的猪无异——猪养肥了,被杀掉去给爷爷换好的棺木,二妹养大了,被嫁出去换钱补父亲哥哥、砍树的罚款。
二妹听到自己亲手养大的猪在凄厉哀嚎,不久以后,她也要被推上人生的“屠宰场”,去过一眼就望得到尽头的日子。
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蛰虫。二妹就是一只蛰虫,在日复一日的忍耐中,终于迎来了惊醒自己的那一声春雷。
那是好姐妹毛妹带来的,由城市投来的曙光。
城市的样子,应该就像毛妹染的头发那样鲜亮,像她手里会唱歌的贺卡那样有趣,像她口中的巧克力那样古怪而甜蜜。
抱着这样的期待,二妹毅然决然地逃婚了。
二妹很羡慕毛妹,羡慕她的自在快乐,更羡慕她能够追寻自己想要的未来。
毛妹也对自己的小姐妹很慷慨,不仅在城里四处奔波给二妹找工作,还传授她自己能够过得这么好的经验——找一个城里男人,在这里扎下根。
在毛妹的牵线下,二妹顺利认识了广播男乔连升,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恋爱。
乔连升是一个帅气的城里小伙,因为在广播站工作,他身边永远环绕着音乐,还有一辆拉风的摩托车。
他们骑着摩托,一起驰骋在荒漠般的土地上,在这里,她得知他的梦想是当海军,二妹也悄悄地,在心里揣了一个坐火车去远方的愿望。
二妹第一次觉得自己离“未来”那么近,乔连升的笃定让她相信,她真的可以和他一起拥有那么一个远方。
二妹变了,她不再唯唯诺诺,惶恐不安。她出手教训一直调戏自己的杀鱼男,没想到餐厅老板也觊觎她已久,根本不听杀鱼男解释,直接“代表正义”一样赶走了杀鱼男。
二妹有些后悔,她没想到余老板这么冷酷无情。但她此刻无暇他顾,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在乔连升身上,真正打上自己的烙印。
毛妹说过,如果想要拴住一个男人,就必须要和他做“那事儿”。她还教给二妹一个绝招——提前吃止疼片,就只有舒服,没有疼痛了。
毛妹的美好生活给了她很大鼓舞,乔连升的浪漫和有出息坚定了她的决心。于是,二妹虽然惴惴不安,但还是混着可乐吃下去一大把的止疼片。
她的人生,似乎真的要迎来重大的转折。
但就在这个时候,她却在乔连升的被窝里发现了女人的内衣裤。那个看似对她珍而重之的男人,不过是一个脚踩几只船的渣男。
后来,二妹还是回家了。不过导致她回家的不是乔连升的背叛,而是她不懂事,搅了大官王所长的酒局。
王所长虽然财大气粗,但吃喝从来不给钱,不仅不给钱,他还以逼不会喝酒的人喝酒来取乐。
“不喝?不喝就杀你的鱼!少一杯杀一条。”
没人敢反抗,中国人的酒桌上,就是有这样一个权势滔天到能横行无忌的人。
但这样的人并不是无法可治,就像二妹,她并无所求,也自然无所畏惧。刀剁在王所长面前的时候,不知有多么畅快。
只可惜,刀剁碎了王所长面前的鱼,却没能剁碎包裹住他廉耻心的壳。换个地方,他照样可以为所欲为。
二妹表面上出了气,但却在这种为人鱼肉的境遇里,失了留在城里的心。
最终,二妹回到家乡,认命嫁给了章锁。
她好像又变成了农村姑娘关二妹,养猪、种地、刷墙、看戏,只有同房前吃止痛药这个微末的习惯,才偶尔让她觉得,那段经历有迹可寻。
但惊雷炸响,蛰虫四起,它们一旦惊醒,就再难回到从前。
所以二妹抱着孩子,在玩具火车上一圈一圈不停地转,将自己的梦想又寄托给了这个孩子。
你看,她明明是一辈子熬死在家中,埋葬在“妻子”角色上的牺牲者,却仍然渴望着远方。
02
这部电影与贾樟柯的《小武》非常类似。
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贾樟柯的理念一直是:真实的呈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小武》也被形容为真实、沉痛、有力。
而在《惊蛰》中,王全安也是寥寥几笔就描尽那个时代的悲欢。
在这部女性视角的电影里,存在着五个戏份不多却比较重要的男人。
第一个是二妹未婚夫+后来的老公章锁。
他的特点是有钱,但长得丑,平凡的外壳下藏着一颗没什么大志向的心。和他在一起,二妹注定会锁死在农村的土地上,这也是促成二妹逃婚的主要原因。
后来,二妹还是嫁给了他。婚后的他和现实中大多数的丈夫一样,没什么过分的地方,能妥协,也会对妻子好,但与现实中丈夫们更相似的,是他嗜酒,喜欢聚众吃喝打牌,总是忽略家庭的存在。
王全安曾说,他不是想去比较农村和城市的优劣,他觉得农村人有着他们自己的智慧。二妹和章锁的结合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农村其实并不差,她过得比在城里好。
困住二妹的,只是他们不契合的心,以及在章锁这种“和天下男人都一样”的自我,只是历经尘事后,二妹最终还是回归囚笼,失去自己,成为为家庭付出一切的“标准妻子”。
而这些也变成了中国式道德下的一块“遮羞布”,它盖住了婚姻中的无爱……
第二个男人是二妹的城里男友乔连升。
前期的乔连升几乎是二妹心中的一个梦,他长得帅,有梦想,还浪漫,几乎满足二妹对未来的所有期待。
但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出轨、欺骗、还有不切实际,就像他挂在嘴边的梦想,其实对真正有权有势的人来说,只是个笑话。
最终,他所有的光鲜都被王所长打得支离破碎,这也让二妹终于明白:他们不过是别人砧板上的鱼,他们梦中的未来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轻轻一碰就灰飞烟灭。
第三、第四个男人,是二妹的老板余老板和跟她一起给余老板打工的杀鱼男。
杀鱼男就像是男版二妹,他们的生杀予夺都在余老板一念之间,属于最低层。余老板对杀鱼男不屑,对二妹心存觊觎。他虽然表面上温和有礼,但内里冷酷。
他对杀鱼男的无情或许让二妹想到自己:在这里,她确实任人践踏,身不由己。
最后一个男人是王所长。
影片中最大的BOSS,乔连升被他玩成笑柄,余老板也得弓着身子奉承他。余老板曾明言过毛妹是“失足女”,王所长应该是她的恩客。
但令人玩味的是,王所长最终被毛妹的男人三娃所杀,而三娃也因此被枪毙。
他是间接毁了毛妹在城里的幸福生活的人,但也暗示毛妹过得幸福确实是需要代价的。
03
看完这部电影,皮哥心里曾闪过一个念头:比起二妹,毛妹似乎更像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女主角。
她前卫、自由,有为梦想豁出一切的决心。唯一不同的是,她还是没能挣脱生命的泥沼,脱离苦海。
毛妹同样出身农村,比起二妹,她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还要更早一些。而三娃之于毛妹,就像乔连升之于二妹,是一块苦涩又甜蜜的巧克力。
毛妹入城,无依无靠,只有三娃伸手拉了她一把。但这一把并没怀什么好意,三娃是皮条客,他让毛妹以最屈辱的方式,在这个城市扎下了根。
那时候,他应该没想过自己可能会爱上毛妹。
关于他们,皮哥印象里有一幕格外动人。
毛妹站在山沿,笑着说要看看三娃的本事。三娃嘴里说着挑衅的话,但还是自然地走过去,两只手支在地上倒立了起来。毛妹扶着他竖在天上的腿,笑了。
他们那么干净纯挚,就像一对普普通通、互相疼爱的恋人。纯挚到我们似乎都忘了,三娃虽然深情,但却仍然是个拿自己女人去换取金钱和庇佑的懦夫。
但懦夫一旦发疯,就会变成屠夫。屠夫拿起手中的刀,终结了王所长的生命和辉煌。
不知道三娃在被枪决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应该会感到宽慰。
至少,他用自己的方式,杀了毁掉毛妹人生的两个男人。
她终于自由。
故事的最后,毛妹坐上火车,去了很远很远的南方。
在这部电影里,毛妹戏份不多,却是皮哥看来最复杂、最让人心碎的角色。
刚出场的时候,导演给她的镜头很少,每次都是一个背影,几乎看不到正脸,镜头永远只从背后切入,以至于她看起来,就好像只是在充当二妹的反面。
二妹落后老土,她新潮鲜亮;二妹身不由己,她自由快活……
但她们明明是一模一样的人,同样的出身,同样的愿望,同样为自由努力。以至于她们的人生看起来,就只像是一个人站在分岔路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个坚持留下,哪怕伤痕累累也要远走高飞;一个早早放弃,回家结婚压抑一生。
她们身上有千千万万犹豫“艰难在外挣扎还是放弃一切回家”的女性的影子。当她们合为一个之后,开始变得完整: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村姑娘,对人生所能选择的全部方向——
要么囿于现实,要么失落在远方。
04
惊雷响起,蛰虫苏醒,城市之旅就是二妹人生之路中的惊雷。惊蛰则是一种状态,是二妹回来之后,明明还是她,却回不去从前的她的一种状态。
一种即将苏醒,渴望挣脱牢笼的状态。
不同时代的女性,似乎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对古代女人来讲,这份限制是女德、女诫。对那个年代的二妹来讲,这份限制是时代压抑下,女性必须依靠男人、难以真正独立的束缚。
持续到现在,这份限制则是包裹在母亲、妻子角色的外壳中,女性必须牺牲自己,无法活出自我的条框。
但她们一直在苏醒。
我们期待看到,未来她们可以从身不由己到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从被时代、物质观念束缚到真正脱离世俗限制,从必须相夫教子到三四十岁依然能独当一面。
她们可能在不断失败,但终有一天,她们会真正能扬帆远航,乘风破浪。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是吃鱼呀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再次对王全安关注是因为芦苇的访谈,这个曾经拍出过《惊蛰》、《月蚀》和《图雅的婚事》的导演,今天回顾恐怕为时不晚。看惊蛰,只是认定这个导演一定有着西北大土地生活的经历,否则有血有肉的农村不会被这般记忆。
不停穿插的戏台子、家里摆设的老照片还有随时用作武器的床扫把,都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今天看来,似乎过时了,也有人说一个九零后怎么会喜欢这样的片子呢?很简单,因为你知道那就是经历,那就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那么亲切又那么厌恶。当父亲拿着扫把打创伤的二妹时,我可以想见那个家里的热炕还有那把高粱做成的扫把;当二妹走进城里去时,我甚至可以想象自己第一次做火车情景,片子里二妹和男友说好要一起坐火车,那就是梦,那就是希望,我曾经也是;当二妹抱着孩子在小车上玩时,你可以想象自己不停的和怀里抱着的孩子说些有用没用的话,那就是生活;男人喝酒时,二妹在旁边满是气愤,但也就只能是说说,划拳声依旧;饭桌上,二妹抱着孩子不停有大人喂菜,那就是对你家小孩的礼貌;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真实,因为你全都经历。
毛妹是村子里的新新人类,她在城里有份工作,给家里买了无数新鲜的玩意,对二妹来说,那就是她向往的生活,面对逼婚,只有逃避。毛妹是二妹的好朋友,她有一般村子女孩子没有的漂亮衣服,可这一切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尽管在毛妹看来如此轻松。二妹在饭馆打工,连做饭的厨子都有意骚扰,好容易找了个男朋友却执意和自己一起看黄片。毛妹说,要想捆住自己的男人,就和他那个,吃点止痛片就会很舒服,二妹信了,却也最终没有机会在这个大城市施展。当一切都灰飞烟灭后,二妹回到了村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还记得和男人第一次的时候要提前吃止痛片……
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家庭和一个不争气的男人过死寂的生活……
最后,因为孩子生病,二妹摇动拖拉机去了城里,城里依旧是城里,在这里似乎二妹看到了一点点希望。带着儿子坐小车时,她将自己未能完成的希望交给了这个新生命,可这一切会发生吗?院上依旧……
直觉:对当代农村女性细腻关注,一个有着坚韧性格,坚强生命力的女性。同时导演对女性生命的用心描绘,影片涌现出了人文的内涵和深意。对黄土高原的陕北大地的当代生活的全面描写,有时代厚重感。
主题:电影对准21世纪初的中国陕北农村女性,在他结婚前后的两三年里。她的情感历程和生活状态变化。面对社会的粗砺,女性在生活面前,呈现出坚韧、坚强的生命状态。
影片同时折射时代和社会。将中国当代县城、农村问题逐渐显现。 也刻画出来在这个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将城市的小商贩和政府人员优越的表面下,他们的龌龊、横行、虚假一一呈现。同时也将农民的质朴、生猛、狡鲒生动刻画出来。全面展现了这一、城乡的具体人物,生存、景象和时代的一幅活生生画卷。
呈现了21世纪出,陕北秦腔大地的一场关于女性和时代的生命大戏。
导演:导演的功力在几个地方可圈可点,才华展现。但也不乏瑕疵,暴露出其功力不足之出。
导演在影片的风格类型上,思考拿捏的非常成熟,农村现实主义纪实题材,类型定位非常明确,剧本在主题上类型上下的功夫比整体结构上要多。
在这样的前提和主题安排下,焦点对准农村年轻女性,稳定而深入的进入她的家庭和情感世界,镜头呈现非常成熟,调度准确,场景选景味道十足,主演的选择和表演也非常扎实到位,非职业演员的所有表演都可圈可点,台词毫不生硬,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剪辑流畅。在镜头表现上超出其它几位第六代导演。
导演亮点部分:1、影片的前半段叙事流畅。不拖泥带水,一切为剧情和结构服务。2有几场戏表现出导演的才华,一是在饭店吃饭老王劝酒,余男忍不住用刀剁鱼,老王要走,随手穿上了警察大衣。此场戏功力十足,信息量很大,即表现出城市人的横行、虚假、以及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等社会问题,也表现出余男内心的不屈服,坚韧。阐述了余男也表现了时代,是整个影片中最有份量的几场戏之一,表现的也有诗意。 还有电影最终的几个镜头,也显示出王全安的才华,背景音乐是秦腔,摄影机的位置在戏台上,伴随着秦腔一句句唱出,镜头中一组一组的陕北大地的农民镜头。此片就此升华。
导演缺点部分:对全片的完整性控制不够,前半部分,按照情节剧的方法拍,严谨的故事和剧情发展,但从余男从城里回到农村起,剧情开始变的散乱,一会儿说计划生育,一会儿说余男的坚韧,一会儿表现农村时代风貌。导致剧情变的分散,力道减弱,观众会忽然感觉电影不知所云。如果没有最后几个陕西农民看戏的镜头。片子将会大打折扣。原因可能是王导演对情节剧片拍摄经验或直觉的缺失,对电影思考还没有清晰成熟。应该是边拍边调整的思路做的,而且在剪辑的时候,后半部分他应该比较痛苦。总体而言,导演在这部电影里,非常纯粹,有激情、有勇气、有一定才华,但还不成熟,对电影,对自己。
表演:本片获得多个表演奖。实至名归。余男在这个片中的表演,在我看来,超过她后面获得更高奖项的图雅的婚事,这个更加原生态,达到演员真假难辨的地步。完全融入角色,看电影,不会有一点演员的概念。图雅中她的表现不稳定,有的非常成熟,有几场戏羞涩和青涩有点浑淆。非职业演员的台词,表演都发挥的凌厉尽致。加上王全安有意为之的一些镜头,比如喂猪,砍白菜,都充满了纪录片的影像质感、生动、准确,一头让观众扎进了那个粗砺质朴的陕北农村世界。
摄影:摄影是芦茨,德国摄影师。从这部影片他开始跟王全安合作。摄影也是整步电影的亮点,查了下资料,知道摄影这么棒的原因,芦茨之前一直是纪录片摄影师。没有芦茨,很可能不会呈现出这么棒的电影,这么有质感,这么生动,镜头这么准确。王全安的导演能力也同时体现了,他找对了自己的摄影师。
音乐:音乐非常棒。完全符合现实主义影片,尤其是纪实类影片所用的音乐要求。全面没有一处是配乐,全部用现场音乐的形式来进行电影音乐处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结尾的秦腔,将电影的视听魅力,做到了相乘的效果,影片主题骤然升华。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虫兽蛰伏,整个冬季不曾离开泥土的厚重包裹,在地下沉睡。忽如一声奔雷动,它们恍惚惊醒,光景已经改换,季节已然更替,新生活的大潮正向它们汹汹而来。它们在这山,它们必须出发去那山。
于是关二妹被惊醒了。她早已不是年幼的小孩,二十岁,在农村是早该进到婆家的桃李年华。可是她却不肯嫁,她农村少女的本分并没有强过骨子里的执拗,好像农村并不是她宿命里的终老之处。在她那个年代,城市的影响力开始显山露水,农村包裹严密的蛋壳像被里面的小鸡啄着一样,裂缝一道一道的。小鸡稍稍吃力地眨眨眼睛,城市的一隅便能够被抓进眼珠子里。毛女回村,裂缝就随着撞击破开了一汪小口。毛女的话钻进了她的耳朵里,顺着耳朵爬到了脑子里,沉淀成了固体。毛女给她看会响的生日贺卡,给她吃带有苦味的巧克力,摸的到尝的着的物质顺着视觉和味蕾流到了脑子里,混合着固体和一些若有若无的虚像,塑造了一个城市。
然后她动心了。城市在她脑子里,耀眼夺目,闪的她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她下了决心,无论怎样,她都要试着体验一回城市的生活。
然后她孤身来到城市,找到了毛女,在毛女的介绍下,在饭店里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也是在毛女介绍下,她认识了连升,谈了恋爱,有了依靠。跟连升在一起的日子里,是青涩幼稚的,在她身上农村少女的涉世不深与淳朴保守始终存在。连升给她看男女做爱的电视,她顽固地不肯抬头;连升想和她发生关系,她不肯服从的跑掉;当她看到连升的床上多了两条女士内裤,就拼了命的跑开,没有解释的余地。毛女告诉她,绑住男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那事儿,第一次很疼,所以要记得吃止痛片,之后就会”很舒服“。她半推半就的犹豫,记得了止痛片,但还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对于她,一个刚到城市的农村姑娘,她不是毛女,跨出那步就意味着她要把一辈子都留给那个男人,人虽然在城市,观念依旧是农村占上风。
不管怎样,她最终还是留下了自己的初夜,同时也厌倦了城市。城市哪有那般明亮夺目,到处尽是暗淡,像肮脏的垃圾桶。灰心失望加上幻想破灭的痛苦,她爆发了,她拼命了。挥舞着菜刀,想把一切的虚假像鱼头般剁碎。她惫累了,她认命了。她回到了农村,她的根在这里,思想也扎在这里。转了一个圈,她方始明白,农村就是她宿命里的终老之处。
结尾当然如是,都是命。结婚,生子,逃不开。她偶尔也会在夜里哭泣,愤懑或者不甘,但眼泪却不止她一人在流。放眼而望,全中国的妇女汪出了一片湖。
后记:王全安多次与余男合作,几乎倚之成名,相应的,余男也不负所托,每次出演的角色都入木三分,诸如月蚀,纺织姑娘等。惊蛰里的余男,活脱脱就是那个地方土生土长的姑娘,表演实力可见一斑。
《惊蛰》
[《The Story of Ermei》]
导演: 王全安
编剧: 王全安
118分钟
这是一部颇质朴的乡村电影;而电影内与(陕西定边县)县城内 小饭店 老板(Yu [Ma Zhen 饰演 ])有关的
段落,似乎接近记录片 : Ma Zhen 就是真实生活内的小饭店 老板。
从电影内 关二妹 [余男 饰演]有出现的场景可以看出
她大部份时间是‘行尸走肉’(心死);
除了她玩弄音乐贺卡、注视‘水箱’中的鱼、乘长途汽车去县城、照顾她的男孩等。
很悲哀的是,一个‘夜巴黎’(从她的密(女)友处听到;但是不知道如何前往),这样的‘名字’会是电影内关二妹的最大‘寄托’所在?
中国西北偏远农村内年轻女性的‘苦闷’/‘无知’--- 嚮往大城市?--- 可想而知。
到了县城打工的关二妹,最大的休闲娱乐就是在‘假日’与毛女及两位男性青年骑士---伴着
摩托车---在颠簸不定的泥土路上,穿过阵阵的风沙,到荒野外的
小土丘上看‘云’、‘远方大地/沙地’...享受宁静...
因为与‘想像’上的‘城市’生活有很大的落差(主要是
在小饭店内打工:得常常看到‘美丽’的鱼被‘打昏’与一些有钱/有权客人的‘丑陋’嘴脸(特
别是‘拼酒’后的胡言乱语等)及对县城内工作时---
寂寞中不得不依托的男性朋友乔连升[刘彦兵 饰演]
的玩弄女性(身体)
颇失望...
原本为逃婚而离家的关二妹...
最后还是,不得已,选择回到老家,投入传统西北农村‘婚姻’生活的
束缚内...
老公[闫粟 饰演]的常常闹酒疯让
关二妹只能凭藉着照顾小男孩、惯例式的家务(含喂猪食)等
来忘却‘厌恶’的男人所带来的一切...
电影末尾...
关二妹因为得带着生病无助的孩子去县城看医生...
偶然间看到被公安安排‘游街示众’的杀人犯---毛女身边的男性朋友...
关二妹带着小男孩
又再次来到夜巴黎...
只不过...
毛女早已离去...
若有所失的关二妹与小男孩(编导先安排丈夫被拉去喝酒...)
最后迷失在
电动玩具车的一圈又一圈的
迴旋下...
不过...很明显的...
关二妹的心再次飘荡起来...
从本片可以间接认识到
中国西北农村生活的‘文化虚无’状态:
传统民俗戏曲仍是大众的‘精神食粮’;
中国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主要是质而不是量)在广大农村内
的困境...
2013年2月21日观影
2013年2月23日整理
余男 饰演 关二妹
闫粟 饰演 章锁 [丈夫]
刘彦兵 饰演 乔连升 [县城内]
史小霞 饰演 毛女 [县城内]
Ma Zhen 饰演 Yu [县城内 小饭店 老板]
--------------------
http://en.wikipedia.org/wiki/Jingzhe_(film)
春雷响,万物长,心存的对远方的期冀也随着手持摄影机复苏了。余男真是美啊,余味久久不能了
一直很喜欢生活化的电影 真实应该是强大的力量 生活有时比任何的小说 电影 或是其他什么艺术形式更加的离奇和不可思议 所以觉得本片很好看 这个身材臃肿 干活熟练的二妹竟然真的是余男饰演的 一点看不出有演员的影子 活脱脱的一个农妇 实在叫人惊异 影片里的朴实纯粹的陕西方言也非常地道 颇具黄土风情
7。昨晚被哭泣女惊醒,遂拉片转移注意力。果然.... 5分钟的陕西方言墓穴场景后,困意又重重卷来。(2012,warning:无字幕)7年后重看:嚷着结婚不如把我杀了吧的二梅、举鱼剁向酒桌的二梅、咬牙说我吃药的二梅、抱着孩子寻找梦巴黎的二梅、拖拉机滚滚浓烟里的二梅。王全安真懂余男,把这个角色写得如此出俗。但深情凝视里那一点“惊蛰”之意,却仍嫌弱化。对质量生活的须臾憧憬,总被底层的俗世婚恋所禁锢。醒醒吧,乡下的女孩子。(?)
我看该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尼玛连个字幕也没有,陕西方言你们都听懂了?反正我是一句没听懂!
道具穿越40年。录音设备都是未来黑科技。所以只要政治宣传形象,历史造假无所谓。天天骂这个不尊重历史,骂那个篡改历史,自己同样是骗子。很多人问刘晓庆当年逃税几万就进监狱了。为啥范冰冰罚了8亿不需要坐牢。你还是年轻啊。她替上面的人背锅了呗。而且说是8亿,你看见了?党告诉你个数字,你除了相信,你还敢怎地?
大段对白都听不懂 但有些感受相同 学院派的演员 原来也可以这样干净朴素 不沾染铅华
金鸡影后,卢茨与王全安首次合作。用第六代方法拍的第五代题材,早期第六代中唯一(?)的农村题材。长镜头+手持+自然光+非职业演员,这部的确还是现实主义(《月蚀》是表现主义,《图雅》等三部全是情节剧)。婚礼之后的半小时似有脱节。另外余男在这部片子里时而像巩俐,时而像夏笳老师……
二妹是个坚强的人,农村里处处是不尊重和压迫,到了县城,却发现自己的行动虽然自由了,但不尊重和压迫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最后,只好回乡,和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娃,偶尔回次县城,却还有些藕断丝连
他们说陕西话听不懂但还是看到最后,因为从余男包着头巾一脸土相出现后就知道有戏。她最后抱着儿子玩火车说去美国听懂了,二妹只是个缩影,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带着自己的梦想嫁人生孩子后就再也没提过梦想。微笑着说出一辈子都做不成的事多心酸,余男是个极好的演员,没了她王全安的戏算个杰宝
王全安一直想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女性命运主题做一个“本土化”改造,“月蚀”是城市版本,该片是农村版本。5场床戏把女人命运写照出来,拍得算舒服,叙事节奏可以被大众接受,可惜在于DV时代拍这个有些晚了。
真特么糙啊!糙的美好,糙的曼妙,糙的还真特么有内涵啊……尽显刻意,没有余男这片也就一渣糙。PS:神马方言啊,比特么火星文还难懂!
王全安很有第四代导演的遗风,他对人物内心与世界的冲突刻画极其细腻。此片描述了一个农村妇女渴望突破自身环境的限制,只可惜无论是外在环境的制约还是内在条件的拘束,都注定了她只能是一个农村妇女。我觉着王全安导演一直在歌颂一种东西,就是人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主角往往是义无反顾的,可由于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制约,只能让这些内心纯粹的人最终走入世俗,变成一个麻木的人。《月蚀》如此,《惊蛰》同样如此。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无论你对这个世界如何充满着热情,想要拥抱它,可一个人的力量是真的微小,根本无法撼动这个浑浊的世界。于是乎,我们只能割舍曾经的浪漫与单纯,走入流俗。我们终究会走入流俗的,不过,曾经的单纯会成为往日俗人一个的我们一辈子中最好的记忆,这段记忆也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见证。
又是余男一个人撑起的片子,剁鱼、喂猪、开四轮,余男饰演的二妹,男子一般的存在,却又偏偏是个无助的女人。土的真实,土的掉渣,土的泼辣,土土的固原方言,我听懂一分,九分靠猜。大量放空的镜头,是真实的记录,又是迷茫的无助。
从《立春》到《惊蛰》间隔着一场《巫山云雨》式的节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青年男女们于荒芜干涸缺少“雨水” 的乡土上愉快或不满足的玩耍,然而蛰居的女性意识却在此时萌生了嫩芽。鱼,在章明的镜头中是情欲的化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王全安这部借以女性题材的作品频繁展示着杀鱼(性压抑)的场景,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观众只知道这些被乱棒打死的鱼最终成了男权酒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并猜测它们死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可惜蓄意捣毁(反抗)以及行刑看戏的段落也毫无掩饰地暴露了本片真正的拍摄动机。
7/10。真实的笔触,混杂的方言,通篇的跳切,摇来摇去的一场景一镜头,自然光照射下颗粒感勃发的影像,乐于对城乡文化差异面向的调侃,作为独立片算相当优秀。但我总觉得第六代缺少一种元气淋漓、助长叙事的摄影符号来表达纯粹的情绪。农村、民间艺演、中国女性生活的关注伴随了王全安一生的创作质料。
小成本地下电影的好处非常多,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像风一样自由。
王全安的镜头里的余男就像张艺谋镜头里的巩俐,放羊喂猪宰鱼,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通过生活化的动作进行表达。把鱼端到霹雳啪啦一顿乱砍的刚烈劲儿还真是少有了。
【MOMA】王全安影展,之前几乎对他一无所知,他镜头里的是我们一直在小说里在荧幕上看过但几乎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世界。坚强自爱的村妇二妹逃离农村又回归的故事。余男迷惘追寻的眼神太到位了。
余男不但会骑骆驼放羊,还会喂猪摇拖拉机。太真实,尤其是乡镇酒桌文化。杀猪宰鱼,心惊肉跳。最可惜没字幕。
余男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