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总是儿子骑着电摩托车往前骑,藏獒因为老了奔跑速度并不很快,而只是稍有磕盼地跟上。到院子的后面看到几只藏獒都绑在那里,开口一说话,果然要卖掉。我知道藏獒的品种是很贵的,许多地方也没有能力养得了藏獒这种需要非常大活动场地的狗。
青藏高原上面的他们有这个环境,也有这个需求,却依旧想要以一个好价格卖掉狗狗。
卖就卖吧,可是父亲和儿子却有矛盾,说着你把老狗卖掉不如卖掉我。
对于一个年老的父亲来说,老狗仅仅是他生命的陪伴吗,更是他生命精神的寄托呀!像福贵最后被逼无奈选择了老牛,竟是唯一相依为命的依靠了。命运无常,陪伴我们的亲人爱人,我们倾注了太多以致于淹没成本太高,我们总是无法接受他们的离开,生离抑或是死别。人生无常,白衣苍狗,警擦局下的台球桌像是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不在乎你会不会玩技术好不好,而是你敢不敢,参与到这个与上帝的游戏桌来。
狗是牧人的宝,城里人要这种狗干什么呢?我没有办法回答。我是喜欢狗狗的,我也希望能养一只哈士奇在以后的家里,可是,我们束缚住它们,它们无法言语,于是人类只能自以为是地认为狗是恋家的、温顺的。
没有区域能够永远封闭独立,或多或少会受大环境的改变。这种变化对于有些地区来说,很容易接受了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臣服了丧失了自我,而拥有自我意识抗拒改变的结果是什么呢?也许是保存,也许是毁灭。
每一个镜头时间都比较长,固定镜头占大多数,让人感觉时间之缓慢,以及缓慢带来的无奈、无聊而不是从容,因为画面的场景被画面外部世界的速度和被利益异化的一切包裹并消融。影片结尾让人联想到《飞越疯人院》的结尾。也许,在酋长和父亲看来,人失去人之格,狗失去狗之格,死亡至少是一种保持某种尊贵的结束方式。
摩托车开着,狗也跟着跑着
藏獒卖一千块,只因为是老狗
藏族人打台球,男人找多杰,他不在,公安派出所警察让他等等。
两小孩拽山羊,女人那里也有一只黑山羊
俯拍打台球
赌台球
多杰来了,让人偷了还不如卖了,因此儿子想卖
多杰带着他去卖狗,男人是多杰的表哥,所以价格好说好说,买家就说三千了(多杰和买家带着方言味道的普通话交流)
卖出去了
去学校找自己老婆的姐姐先措老师,
羊和猪看着过来的绿色球
老婆叫仁措
去新建成的房子那里的工业废料或者不废料的黑不溜秋的地方撒尿
像广播声音,说着卖了所有牲口,谁都不管,天天胡言乱语,丢自己的脸、大家的脸对着神圣三宝发誓也没有用
黑夜窗子亮的,喝醉了,喊老婆说狗也欺负他,他和老婆全程没出现过脸
老人说卖掉老狗不如卖掉我
给三千也不给狗了,又叫多杰,他不上来了,让多杰下来。老人儿子叫贡布,老人是多杰舅舅
老狗养了13年
把狗要回来了
内地人有很多想养藏獒,所以卖的贵,藏獒是牧人的宝,城里人养有什么用
说儿子贡布不争气,三年没孩子,大城市里对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办法,只抽自己的烟不抽多杰的烟(和撞死羊当中男主自己卷烟、乞丐金巴只抽自己鼻烟形成呼应)
本来不去医院,说老人说钱他给,于是夫妻去了,但到了,儿子羞于跟医生说这种事,所以不去,妻子也是这样,所以二人摩托车又走了,去叫姐姐一起来看病
羊群与卡车轿车,与猪群与骑马的人在同一条土路上过
买狗人的父亲曾经很珍惜自己的12只藏獒,现在儿子却干起了买狗卖狗的行当
41:41歌曲 格萨尔王,我是千佛之佛子
医生说了不是仁措的问题,于是儿子急了,自己不去查,让妻子快走
抽烟应对老父亲的问题
电视雪花覆盖这个广告
有偷狗贼,狗被灌了迷药。
老人拉着狗上山,但是一个人下山(带到神山上把狗放掉了)
但那狗却在老王那里(?)
妻子不回答老人关于检查结果问题,去了另一屋子
贡布打了老王要拘留15天还有罚款,狗由警察带回来了
儿子问老狗怎么样,检查情况儿子告诉了爸爸,给儿子买烟
儿子看窗外,外面是羊群,马,台球桌
儿媳怕狗被偷,就带着狗一起放羊了
老人抽烟看电视
之前那人带着老板来了,纯种藏獒越来越难找,出价1~1.5~2万都不卖,给老爷爷递烟,他不抽
到时候被别人偷着卖掉,你可别后悔啊老人牵着狗进入羊群,一只羊本来莫名其妙闯出了羊圈,结果又回来了
老人抬头看天,两只苍鹰,抽烟斗,狗伴他身
狗带着他(他牵着狗)走到那种残破红墙(有点像丹霞地貌)墙上出来一个铁链?(腰带?要上厕所?)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老狗》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但却蕴藏了无限深意的故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藏区某地,一只年老的藏獒,将老人、儿子与卖狗人扭结在了一起。儿子坚决要卖掉老狗,老人坚持要留住这牧人的朋友,卖狗人则要将它买来,再卖到内地给有钱人做宠物。在由羊群、白云和牧人组成的藏区里,这只老狗的命运几经周折,却仍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部剧情片,《老狗》的画面和镜头充满了现实感,它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藏区,这跟《红河谷》里的美轮美奂和《转山》里的苍茫圣洁截然不同,也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我们才能直观地看到现代化,或者说商业文明对西藏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侵蚀和破坏。
影片当中,小镇大楼前的两次广播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儿子贡布将老狗卖给老王之后,在大楼前停留的时候。广播里传出的,是带有西方风格的诗歌朗诵。在篇幅不长的诗歌里,反复出现了“癫狂”、“疯狂”的字样。这跟后来一家人在电视前观看煽动性极强的电视购物广告形成明显的呼应。“质量是黄金的两倍,价格只有黄金的十分之一”,“在原有价格基础上再降价200元”……这些建立在醒目价格和洗脑式宣传基础之上的话语,恰恰是商业文明最赤裸的表现形式。与追求内心安静和田园生活的农耕、游牧文明不同,商业文明是直接而快节奏的,它情愿看到人们膜拜在金钱和变幻莫测的价格数字面前,忘乎所以,追求那些本不属于自我的物质和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商业文明侵蚀下,影片的主角——老狗,从牧人忠实的朋友和伙伴,变成了一种极具身份和富贵象征意义的商品化的宠物。在内地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游牧英雄的后代变成了卖狗为生的商人,而在儿子贡布看来,一只豢养了13年的老藏獒也远没有3000块钱来得有用、实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基于数字和金钱的商业文明沉浸自如,影片中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痛斥贡布和贩狗人的为子不肖,他心满意足于与相守多年的老狗共同牧羊、闲坐。影片中,父亲跟贩狗人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耐人寻味。在贩狗人看来,老狗的价值是与某一个数字的金钱挂钩的,因此他在父亲的不为所动面前一次次加价,从四千到一万再到两万;而在父亲看来,老狗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已经内化了的信仰的象征,因此再多的金钱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这一对话是两种文明的直接对话,然而可悲的是,传统的原生态文明在商业文明面前显得越来越难以招架。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不让老狗被卖到内地,父亲选择将老狗在神山上放生,然而山上的神灵并没有保佑老狗,可怜的老狗还是落到贩狗商人的手中。最终,无奈的父亲只能选择在羊群面前终结了老狗的生命:死在羊群边上,死在草原上,在父亲看来,才是死得其所,这远比老狗在内地沦为被戏弄、被符号化的宠物要幸福得多。
影片中,小镇大楼前的第二次广播,播放的是歌颂藏人先祖格萨尔王的诗歌,这是藏人历史传统和信仰的象征,这是曾经傲视天下的游牧文明和英雄崇拜的象征;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信仰还能残存几何呢?在影片里,我们唯一看到的残留的传统,就是贡布在久未生育,去医院检查时表现出来的男权意识,即只让妻子去检查,在妻子没有检查出问题的情况下,也拒绝让自己受检。而这种男权意识,恰恰是我们应该摈弃的东西。然而悲哀就在于,商业文明使我们丢弃了不该丢弃的东西,保留了不该保留的东西。这种畸化和变异,难道是我们不得不走的道路吗?
在社会学里,我们把现代化对传统信仰的改造和洗涤称之为“祛魅”,仅从“魅”字的本来含义来看,对传统信仰的褒贬态度便不言自明的;然而这种被以“鬼魅”相称的传统信仰和文明真的就是一种完全落后的东西吗?影片的最后,失去了忠实伴侣老狗的父亲在草原上步履阑珊地缓慢前行,这个长镜头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很多视频中看到的在公路上终日跪拜、千里徒步去拉萨的藏民。前段时间,一位名人的微博里说,从四川入藏的318国道上,匍匐跪拜的藏民已经越来越少能看到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内地浩浩荡荡的背包族和骑行族。在我们把藏区作为一个想象中的圣地和别处在消费的时候,在我们大力援藏,全力希望改变藏区经济落后状况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民众的幸福感仅仅来源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吗?如果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影响,带来的是信仰的沦丧和原生态文明的毁灭,那么这样的发展真的具有那么大的意义吗?
就此搁笔。
(该文发表于第四期《Solo淘友杂志》,见刊时有改动。)
这才是纯粹的藏族电影
养狗保娃,偷狗死妈,藏犬的力量就是藏地的力量,但是本片讲究的是遏制力量,话都说得囫囵,狗也始终静默,最后狗喘气,老人喘气,退化的概念就这么轻松讲清楚了,剪辑调度再次完美利用了环境,电视机和各式门窗的景框玩得忘乎所以,却也不失风采。
老狗是宝藏,卖狗的偷狗的都盯上,老狗也是老人,无力对抗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当信仰被物欲入侵,或许只有了却生命才是唯一自保的机会。《老狗》是万玛才旦的一个转折点,不同于之前作品里的忠实记录,自此开始,万玛才旦的态度变得鲜明与犀利。
门框透视真相,死亡切断归属。千方百计的挽救,最后却死于守护它的老者之手。
纪录片式的剧情片,对一个时代的侧写。
创造力。这部电影带来的启示便是:用一台卡片机你就可以拍电影了。让video上升为image的方式:细致的构图和精巧的设计。两场背向镜头的对话、两片玻璃分隔的戏以及最后老人的独行都极其有力。如此简单,力量又如此足,内地的独立导演没有这水准。
德格才让老师说这已经不是万玛才旦的的担忧 而是绝望 好多现状是已经发生而不能阻止的 我不觉得我们可以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方式 最后的结局让人难过 即便是电影
新与旧的格格不入,就像摩托与马,彼此瞧不顺眼。可大势唯“新”,老亦无奈,老人尚有些坚持,老狗只有忍耐。
收音组的老师们完全放飞了
镜头舍弃了景深虚化,舍弃了人工打光,不再讨好观众,对,没错,这就是告诉那些对藏区猎奇的人,藏区不是美在迎合现代人的臆想,而是美在保留了古代人的善良。这种善良是放弃两万元,也要牧羊人的狗,在牧羊人身边。即便他死在自己手里。最后一幕本来是当着镜头弄死的,后来为了过审改成了墙后。
3.5;门窗框的“自动”构图,结尾阿巴斯式的大远景,镜头有独到之处;电视上疯狂的推销,千年一日的寂静终被打破,一切都在土崩瓦解。
我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体会和理解老人杀死老狗的动机。
节奏慢到要睡着。藏区文明即将消亡的尴尬,人活成珍稀保护动物状。你有本事杀狗,你有本事自杀啊!嗯?最讨厌这种所谓气节了,这难道不正是亚洲文明的前进阻力?人类中心主义必须灭亡必须灭亡!
故事并不精彩 然而不精彩并不代表它不好 相反 不精彩使这部描写藏民背景的作品更符合藏族人们的性格与气质 对生活低调及对信仰的坚持 镜头几乎无技巧式的朴质 呈现简单低调的生活 在区外的物质世界 奢华金钱侵蚀着他们的时候 这个拥有信仰的民族却以低调方式抗衡到底 坚持着对生活 生命 信仰的那份忠贞
万玛才旦的这部电影十分震撼。藏民族对当代命运的那种悲壮情感,让人无法不为之颤栗!
非常原生态的一部作品,没有配乐,连观众都像活在片中的现实里。老人没有孙子,纯种藏獒日渐稀缺。一人一狗,一同没有”后路“地老去,荒凉得不动声色。天地悠悠,假如结尾能按照导演的初衷拍出,定然有力得多。三星半。
值得關注
此时的万玛更偏文人化,注重故事本身的内核,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还略显单一。主线上,以一条老狗的命运,来探讨藏族游牧文化以及传统品德的存续,副线上,以儿子无法在生理上传宗接代,探讨家族的传承续亡。出发点很好,可惜这两条并行的明暗线,并没有做出很清晰的互文点,导致整片无法将两条线想要表达的存续危机形成合力。再加上开篇以男主的视角来叙事,中途又在剧作上更换了爷爷做为主人公,更加剧了这种割裂感。如果以老狗做为剧作界碑来看此片,全篇通过“男子卖狗,爷爷赎狗,男子抢狗,爷爷杀狗”这四个主事件构成。要卖狗的男人经历抢狗事件以后,其实从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对父亲“游牧文化”传承的转变。因此,父亲才认可了儿子,主动去公安局看望“败家子”儿子,买烟买酒。而最终杀狗,则是老人维护传统藏族美德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可能是万玛才旦最小成本的一部,也是与中国独立电影脉络交叉的一部。固定长镜头,大全景以及远景,空间内的线条(门框,窗框,墙壁……逆光的门窗,倒影,frame in frame),电视(及广播)作为媒介及内容,“重复”这一手法的运用。由此那几个运动镜头才格外有力量。“不孕不育”的问题([气球]中生殖力太强又是另一个问题),“老狗”也是稀少的纯种藏獒,不同话语与价值的碰撞。结尾几个长镜头击穿银幕的力量直追达内兄弟。
老牧人一直在问,城里人养狗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