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神里有了内容,我喜欢!”
“其实我也很纯洁……”
……
不要以为这是某个当代小说里有关灵与肉的肉麻对白,这是《秋喜》里的两句台词,而且堪称整部影片的核心台词。你要觉得这还不算够劲的话,那如果我要再告诉你,这话是源自两个男人之间的心灵交融——想象一下胡子拉碴彪悍粗犷的孙淳眯着眼睛把这些话说给眼神清澈皮肤白净的郭晓冬听,如果你还是不能察觉到一点什么,我只能说你的口味实在太太太重了。
是的,我就是那么想的。看完《秋喜》以后,我满脑子里出现的都是一部电影以及一个女主角的名字——《色·戒》,王佳芝。只不过,《秋喜》完全是颠倒的,性别颠倒了,受害者颠倒了,敌我身份也颠倒了——孙淳扮演的国民党特务头子夏惠民,是王佳芝;郭晓冬扮演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晏海清,则是易先生。
夏和晏在工作上是上下级关系,在生活中则“亦兄亦友”,夏会把自己内心最脆弱的部分向晏坦露,甚至会在晏面前惨惨戚戚地落下男儿泪;而晏承受着其他间谍片主角们同样的痛苦挣扎,面对夏的坦诚相待,他面临着道德、人性、以及信仰上的三重挑战。他一次一次地解救夏于危难之中,并编织各种各样的借口赢得组织的信任。但夏还是对他产生了怀疑,可那种怀疑夹杂着理性与感性上的矛盾,让夏对他无从下狠心。而他在半真半假的刑讯现场真假参半的表演,终于让他赢得了那个男人的绝对信任。
夏决定带他去台湾,在离开之前,夏干掉了他内心深处的女人,也干掉了自己深爱的女人,他希望他们能了无牵挂。可是当晚到了码头之后,他却没能发现晏海清的身影。涌向船舱的人流中,他终于扭转了脚步。战争的火光在城市上空闪烁,身后的桥梁在爆炸中坍塌,他没有回头。
那座空城里,他们那么顺利地就见面了。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知道他一定会在那里等待;而他又是不是深信他一定会回来。一个眼睛交织着泪水、痛恨、与纠结;一个眼睛里是顿悟、无奈、与释然。晏的枪声响了,在招展蔓延,而又空旷寂静的红色中,夏的身体缓慢地倒下,他似乎有点不敢相信那个男人会真的对他连开数枪,直到最后一瞬,才用劲力气射出一发子弹……
这不是《色·戒》是什么?
不过我说《秋喜》就是《色·戒》,没有半点揶揄《秋喜》的意思。与近期另一部谍战片《风声》相比,《秋喜》没有那么冰冷和直接,里面有很多柔软的东西,这柔软中又充满了伤痕。而《秋喜》讲故事的方式也和《风声》截然不同,它节奏没那么快,更注重铺垫,用传统的叙事方式打底,启程转折都很扎实。可以这样说,如果说《风声》是一部商业计算精准的谍战大片,那么《秋喜》就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谍战大片
《秋喜》是可以称得上是谍战大片的,即便它的演员阵容没那么强大。我甚至想过,《秋喜》的投资未必会比打着“投资无上限”口号的《风声》少。《秋喜》中的室内室外的场景非常多(《风声》几乎是部室内戏),而且每个景致的美术都极为精细,一点都不含糊。片中多次出现民国时期广州街头和码头的镜头,人气和韵味都很到位,尤其令人赞叹。
片名确实给这部电影造成了一些宣传上的困难,《秋喜》这个名字给人的直接印象似乎就是一温婉的农村姑娘。其实也不是误导观众,因为片中的秋喜本来就一农村姑娘,只是这个姑娘并不是故事的对象,她的戏份远在郭晓冬和孙淳之下,只是故事的形象代言人。据说片方多次向孙周提议改片名,但都遭到了孙周的拒绝。看过影片以后,我特理解孙周的坚持,因为这个名字,确实寄托了整部影片所要传达的感情,换成一些商业味道的名字,确实会影响很大。站在资方的角度,孙周的做法虽然不算通人情,但作为一个创作者,这种可爱的行为还是挺值得尊敬。
最后二十分钟,孙周终于“周渔”上身,片子开始进入癫狂状态。所以对于那些一提《周渔的火车》就头晕目眩的观众来说,这二十分钟可能会再次让他们头晕目眩。
http://ent.163.com/09/1016/23/5LPKMS0L00033P43.html (还是写了……)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秋喜》,我估计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农村童养媳的八十年代故事片──其实我也是这么以为的。所以当我知道它是一部所谓”谍战片“之后,因为期望值太低而有点大喜过望,顺手给了四星。
不过,我既然都给了《风声》四星,那么我以为给《秋喜》四星也不算过分。这部电影有情怀,有叙事,有技巧,虽然还有缺点,但就国产电影来说,有了这些就值得推荐了。
很有意思的巧合,《秋喜》和《风声》的开场都是刺杀戏。个人认为《秋喜》开场的刺杀场景处理的就比《风声》的好,无论是故事层面的递进,还是镜头的处理,以及对演员的表现,都相当精彩。因为本片还没公映,所以我就不做过多剧透了,看过两片之后大家再做讨论。
类似的精彩场景至少还有两场,”埋伏抓捕“和”刑讯拷打“两场在镜头节奏和叙事节奏的处理上都可以称得上精彩,故事上也颇有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意境,在国产片范畴里,都已经是值得推荐的水准了。
结尾的正邪对决,如果不考虑那些过于文艺腔的对白(经常引发笑场),单就故事节奏和镜头处理来说,也还可以算是亮点。
另外本片的画面处理的相当干净,应当是后期做过DI(数字中间片)。其他技术环节也都可以算是水准之作(不过还是有个别镜头焦点偏软),基本上以后类似成本和题材的影片要是做的比这个再差就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了。我对这种影片的出现一律是鼓励的,只有当越来越多的这种影片出现在市场上以后,观众才能拥有最基本的选择权,从而将那些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片子(例如《完美新娘》,我以后会经常提及这个片子,来提醒观众什么是烂片的标准)彻底赶出市场。
不过本片中有少量奇怪的同景别跳剪,由于赛人老师声称我们看到的版本是被删减过的,所以我暂时就认为那些古怪的剪辑处理是因为后期删减导致的。但有一场戏,孙淳和郭晓冬在天井中对坐吃饭谈话,就是大全景+过肩正反打这种简单组合,竟然出现了跳轴这种低级失误,实在是不能理解了。
《秋喜》虽然号称是”谍战片“,但其本质还是一部红色主旋律电影。故事的大背景讲述的是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广州城,地下党如何阻止即将溃逃台湾的国民党破坏城市──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我要说本片应该叫《十月围城》了吧?但故事主线其实还是在讲述情感──只不过这个情感讲的确实有点问题,以至于出现下面的闲扯篇幅中谈到的问题。
谈到情感,就涉及到了本片这个古怪的片名《秋喜》。其实”秋喜“是女主角的名字,但为什么拿来做片名,我也不能理解──从故事上来说,秋喜对整个故事剧情的推进并无关键作用;从商业上来说,对本片的推广只有负作用──你就是叫《新羊城暗哨》都比这个靠谱点。
就我个人趣味来说,我觉得秋喜这个角色在这个故事中基本是一个副线人物,现在的故事有人为加戏的嫌疑,有点厨师把调料当主菜给端上来的意思。
这里就又说到了类型片叙事的问题了,这个片子其实从一开始摆出来的架势来看,还是一部很典型的敌我斗智的谍战片,但伴随着秋喜这个人物开始加入故事进程,整个故事就开始摇摆不定,故事主线不时被秋喜这个其实对故事和人物并无直接帮助的角色打乱,让观众一次次分神去关注这个女人,结果她的总体作用就是添乱。
最后的故事在犹犹豫豫中终于结束,为了解决秋喜这个麻烦,故事所采用的处理方式有点匪夷所思,彻底将这个本可以做得紧张精彩的悬疑/动作类型片最后给拖成了一个四不象。
现在是闲扯篇:
导演孙周在片中有一个客串镜头,但说实话非常古怪,因为他出现在一个关键场景的平行蒙太奇中,大家都以为戴着墨镜和礼帽的他是什么神秘关键人物(因为之前他并没有出现),结果他其实是路过打酱油的。
看完片子后大家闲聊,某人说《秋喜》其实是一部男同片,正如《风声》是一部女同片一样。详细分析如下:男A爱上男B,但两人为了掩人耳目都各自有女人。男A追求男B不遂,于是杀了男B的女人,又杀了自己的女人,断了各自的后路,想一起上断背山,结果男B反悔,两男当街厮杀,最后一死一伤──好像新浪社会新闻啊~~~
好想回到那个广州里去。星星是因为那些旧时风物才给的。片子本身乏善可陈。
关于无望之爱的Gay片,谍战电影新突破
男男版《色,戒》……其实还挺不错了~
挺不错的一个片子啊。起码比较人性,作为反面人物的夏惠民也有痛哭的时候,为什么哭?而且有几个情节设置也很有意思,比如晏科长隔着白布杀了秋喜。其实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叫你直接杀你不敢,隔张纸隔块布你就不怕了。现在的我们不是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吗!?
真的不咋好看,不过我也没看出来Gay在哪儿啊,还不如狼灾记Gay呢。江一燕真的好像章子怡。秦海璐还是不好看啊~~不好看~~
这部电影——成也广州,败也广州。
干这行的早就是死人了,而且还是谁都不能顾谁的死人
文艺腔,空洞洞,“纯洁”的谍战片。加分项目:广州风情录+海珠桥+去or留的身份谜题
有几段还行,总体还是做作的很....真受不了一连串儿的谍战卧底片
搞咩野?
牺牲同伴还不如 杀个女人。
摄影有点意思,不过一个镜头用那么多遍,不像样子,男主角也不错……
没大家说的那么差啊。豆瓣都不晓得咋个了,总是那么多愤青
是中国第一部登上大银幕的GAY片吧?
有情怀,有叙事,有技巧,中国电影有这些就值得推荐了~~
可以看。我总想倘使稍多了解一点孙周的观众,是能看出一些多余的意味。另外后半段台词偏雷
以前不过是通篇谎言,现在TMD都开始YY起来了
没有传说的那么差啊,也没有传说的那么腐啊……有关纯洁的那几句话太文艺腔调了,太容易让人笑场了。P.S.郭晓冬长残了……演技也下滑了……啊……为什么我看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呢。
顶你条粉肠!为嘛我觉得郭晓冬像黎明
孙淳的脸上写着“你是内奸”,郭晓冬的脸上写着“我是内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