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个绝佳的试炼场,不论什么生命,都得拿出来比试比试。有时候你出生,自带金银岛,即便创业再失败一百次,总也不至于沦落到废品收购站与狗为伍;有时候你出生,赤条条而来,日子越过越不如意,最后混到了狗群里。
但是不论怎样的人生剧本设计,试炼场关门的那一刻,死神开着大巴车来门口接大家上车,哥儿几个总得坐在地上围个圈,好好盘算盘算,这一世,我从试炼场里得到什么了?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仿佛只有到了临死之前,我们才都急迫了起来,谁也不愿意糊里糊涂就跟着死神绝尘而去。
来来来,把手里的东西都掏出来,摆在地上算算账。
你开了十个公司,其中三个上市了。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你跟一百个姑娘上过床,其中三十个都至死不渝地想嫁给你。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你生了两个孩子,他们长大成人再生孩子。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然后你开始回忆自己这一世的种种艰辛……
我老了老了,孩子也不在身边,想看一眼孙子都不容易。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我一腔热忱,宽以待人,可是我身边的人都对我太刻薄。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我勤奋努力了一辈子,但运气不尽如人意,屡屡受挫。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
我们带不走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形有相的存在,外在世界风起云涌的发生,本质来说,都与我们无关。真正如影随形的是,你的内在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唯一属于灵魂可以携带,穿越生死门的。
所有不是张大爷的人,都太需要去听张大爷的故事,然后在自己的内心去发生,这个发生,就是我们作为人类,唯一可以保存下来的。
除了张大爷的故事,我们还有自己的故事。理解,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好像就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并愿意用心听,而发生的。通常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也并不愿意聆听,因为痛苦呗,因为觉得自己的故事平淡呗,或者沉浸在对自己的洋洋得意里,也并没有真正去理解自己。
不听别人故事的人,应该也很难听到自己的故事。
我看狗日子,是为了看张大爷的人生,也是为了看冯鹏程的人生。我知道在这个生存在回收站的老人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在看,这双眼睛看到了什么,是怎样在看的,是我关心的。
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对生活现状的态度,还有他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诠释。这恰恰也反映了这部剧导演淳朴的内心,如果没有一双对社会底层关注、关怀的双眼,是不会呈现出如此作品。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需要这样一批人带我们去了解、去关注这个社会最平凡、最底层一类人的生活、内心,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也警醒我们无论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终归都会回到那个最平凡的世界和生活中去。
镜头跟着老张穿梭在熙攘的人群中,红尘中摇曳着的你我既是主主演又是过客。冯鹏程导演一个人,一部DV,一辆自行车,长达一年多的跟拍,雕塑出一部《狗日子》:简单而机械得重复着的就是他铿锵有力的生活。
排行老大的张玉峰打了一辈子光棍。年轻时凭一己之力支撑整个家庭,是他活着的意义;后来给两个弟弟盖房子帮他们成家立业,是他活着的意义;再后来拾荒供侄子上大学,是他活着的意义。对于“活着”,呼声欲涨的生命都掌控着发言权的麦克风,有人历经沉浮选择缄口不言,有人初出茅庐愤于无处话凄凉。
对老张来说,活着,不仅是状态,也是不计结局的过程,还是一种使命。人生中百分之九十的平淡是你我共有的,剩余各占百分之五的精彩和苦难便是留给自己的墓志铭。 老张挂在嘴上的,就是他拾荒供养上大学的侄子,他不停地跟别人说,侄子如今很有出息,不停地给他打电话让他回去,他说不舍得扔掉捡来的破烂,所以他不回去。那一瞬,我仿佛回到了《那山那人那狗》的深山里,耄耋之年的老奶奶逆光坐在深山漆黑的屋子里听着乡邮员念孙子的来信,斑驳的阳光透过老旧的门窗有力地倾泻在空白的信纸。刘烨手握空白的信纸、编造出的话语是莫大的宽慰和希冀。老张耳不聋眼不花,就算心如明镜也乐于在人生使命面前“难得糊涂”,他的侄子到底有没有出息我们无从考证,到底有没有打过电话让他回去我们也无从知晓,侄子早已不需要老张的供养,而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了他生命中最大的支撑。
老张年轻时有过一段婚姻,因媳妇闹分家不到半年就离婚了。虽以捡破烂为生,却收养了几十只流浪猫狗。老张坐在摆满旧品的下塌处吃饭,一天两顿,狗依偎着他,他与狗说着家常,无儿无女无人搀扶,却丝毫未能影响他追求做“人”那一撇一捺的支撑。老张给小狗们分食,叫骂的管理着,讲规矩。在场的好多人笑了,笑得任性,笑得透彻开怀;这不是天津老城小梨园里配着瓜子大碗茶的逗乐相声,这是一个拾荒者一生最能肆意的舞台!拾荒,每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惊喜,他努力着装扮自己的家,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配的上快乐二字。我们都想在阳光下体面快乐,与人和睦相处得到肯定,却又怕极了付出,缺乏热忱,热衷物质,精于算计。在我们吟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时,在我们感慨穷其一生冷暖自知时,却丝毫不懂得收敛固有的自私。我们对弱者的漠视,对他人苦痛的漠视,对现状的漠视,都使得我们能够幸福安心地生活在此时此刻。
老人身上满是时代碾压过的痕迹,撸起袖子裸露臂膀上的刺青,满满的都是毛主席语录。整个社会的变化,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身上投射得清楚。如今的世事,他有太多的看不惯,流浪于社会的边缘反倒自得其乐。“我屋里这个院,这屋里进不来人了,让人家笑话。”简单慢速的摇镜头扫过他居住的小屋,适当的升幅落幅展示得是他赖以生活的家。房屋低矮并不能自如得穿上一件外套,老张很自然得走到外面去穿,委身的蜗居处时常被偷被砸,老爷子却心胸开阔不以为然。人生数不尽的不如意,与其信奉无奈是人生的唯一状态,不如找寻无奈之外的境地。
纪实的世界里,淡漠的空镜头转场渲染出丝丝凄凉。人情冷暖里,始终不是这笼包子就能替上笼包子的空缺,到底意难平。兄弟张师傅毫无症状得回来了,两人共同生活了11年,半年前不辞而别。“你怎么也不来个电话啊?”老张大声的一遍又一遍的盘问着没打招呼就离开的老兄弟,镜头环绕着他们,天地之间掩不住的亲昵,闲话家常回荡在耳边。爱狗包包跑丢了,他到处找寻,回家后不停叨叨,于他是火急火燎,于旁人是无关痛痒。或许失去时会痛苦,所以宁愿不曾拥有。它们在这个大杂院里得不到宠物狗那般的待遇,却也是老张倾尽所有的付出了。“现在这个社会,狗比人还强呢。”包包自己跑了回来,亲热得扑倒老张怀里亲热,或许人不比动物会表达感情,但狗非人,也没有人性致命的弱点。
恍然想起前几天的一则新闻:女子对流浪汉翻白眼吐口水,遭砍死尸藏竹林。受害人的家属不要赔偿而要求判处被告人死刑。千百年来国人的思想陷入这样的怪圈:凡痛恨不已的事,必希望立法来解决;如立法还不足解恨,必希望死刑来解决。暴露在镁光灯下将赴刑场的人,是否还能为自己唱一首“奈何”。被厌世情绪统治了内心世界的人是可悲的,好在人是最有韧性的动物,没有事物能敌得过时间,再回首切肤之痛时能表现得异常平静,也就被时间所治愈。生活是万山圈子里的围城,你我都把自身所处的围城想像成不见天日的囹圄,把围墙外的世界想像成世外桃源,挣扎着跳出想要实现自我救赎,殊不知围城外还是围城。
河边破落的房屋里一台老旧的电视机是这个家里最上档次的家电,摇尾而来讨吃的、打闹着的小狗是这个家里最鲜活的生命。老张操持着狗们的吃食,小狗依赖着老张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否认清了一切,便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便是一个人,也能顺利的活下去。河对岸林立的居民楼,户户透着暖光,想到在天津孤身一人上学的自己,每每看到家家灯火时都有说不去的委屈。老张却是别样的坚强,世间灯火他自有一处。整部影片中,老张很少沉默,卖废品换了钱 养活自己,叫喊着“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论调,语言在乐观坚强者的生命里从来都不是摆设。人声一落,紧跟着而出的就是音响声:电视机里传出主人公吃饭喝水的声音,传出天气预报的声音,无比亲切的人声事声人间烟火声,似冷清却是不可触摸的温暖。
小狗依偎着他,跟着他一起颠簸在收废品的三轮车上,缓缓得追着夕阳回家去。对面就是城市的万家灯火,虽然明亮却不及我心坦荡。也许是人老了,总爱把“逝”挂在嘴边。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人都清楚明白有一天会离开这世界,每个人都在努力得活下去,没有人为殊途同归的结局而早早放弃。
铿锵如铁的老张一辈子没有扛过顶风的旗,唯当摄像机对准社会边缘的底层人时才有观众倾听这一世坎坷,却依然号角嘹亮。人生就是不断经历的过程。活着,就好好活着。影片结束了,生命却没有结束,种种困难还在追击者我们。我想,在行走去他方的道路上,在朝圣的过程中,需要老张这般清晰的领路人。带着不知来源的勇气,脚踏实地地走向朝圣的终点,体验这冷光中的温暖人生。
文/孙慧茹
边缘人张大爷的生活,和小猫小狗相依为命。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没有刻意去表现张大爷生活凄苦的一面,反而让人觉得老张活得洒脱,“活明白了”。他82岁了,有着所有老人的共同特点——说车轱辘话。他说了好多遍他的侄子想要接他去好的环境生活,老张不去,他自己想的很明白,也很透彻,不想给晚辈添麻烦,其实是怕晚辈们嫌弃他的老不中用(其实他自己也明白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但是他自己活得并不苦,他自己和猫狗相依为命,时常叹着人心不古(话说怎么连拾荒老人的破屋都有小偷去偷???这些小偷真的是丧尽天良!)。
老张会笑着说自己年轻时练过武术,哪怕82了和小伙子打架也不怕,甚至还和摄影师比划了一下(笑)。
本来我觉得他并不会感到孤独吧,毕竟他自己生活了好长时间,或许习惯了这样自己一个人的生活,直到他的卷毛狗“包包”走丢的那一刻。他慌张,害怕,担心,回到家以后对其他狗的愤怒,无不体现着他对“包包”感情,他是个普通人,是千千万万拾荒老人中的一员。
从一开始觉得老人可怜,破旧的房屋,凄凉的生活,到后面老人体现出的乐观,洒脱,温暖,哪怕他插队买东西的义正言辞,都让我觉得老张活得真实,活得豪迈。
他年轻时有革命的理想,有一腔的热血(手臂上有忠于party的刺青),老了也能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不寄人篱下,不看人眼色,独立而洒脱,自由而可敬!respect
80岁拾荒者与猫狗相依为命,给兄弟娶媳妇供侄子上大学!纪录片https://v.ixigua.com/Nh6CnHT/
老不如死,苟活不如狗活,技法无可学之处,张玉锋的风趣坦荡撑住片根,大陆游民影潮仍旧汹涌。
批评居然这么多...我觉得作为本科毕业作品已经很不错了,题材有意思,主人公也非常有戏,只不过是剪辑稍有欠缺。期待导演更多的作品!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吧!
百人百态
一个人的性格,与周遭的格格不入,只与自己的思想境界相融。
虽然格局较小,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2021-029之前有幸跟冯导睡过一个房间,后来偶然跟师哥聊天发现认识,当时拍片子的机器还是借给他的。哈哈哈哈圈子真小,今天偶然再次翻起来再看,有时候生活中有趣的一些点是要纪录下来的
猫猫狗狗排成行,拾荒老人当自强。谈笑不忘当年勇,离别始知情谊长。
跌宕起伏是纪录片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本片没有遇到这样的故事,实属正常。
鞋就火葬了吧 鞋我都报案了 包里面还有诗…
人不如狗,鞋火葬场。
狗日子,唉,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
开头给狗的镜头太多,并不能表达什么,只能证明导演功力还不够,不过作为去废品站买过东西和收废品的人打过交道的观众,对里头的情节感触更深
7分。作为毕业作品来说,可圈可点了。虽然粗粝但贵在真实,贴的很近,按时间线来看跟拍有年多两年。素材还是蛮丰富的,不过可以再简练一些。
挺好的,老了捡捡破烂,不靠别人,不受气,不看人眼色
张师傅出来后变得有意思,作为毕设作品已经很了不起了。
题材很赞但是剪辑时导演还不懂得加以克制,所以这部作品并不适合在电影院里面看,很容易胸闷气短。拍纪录片的人有的时候要懂得保护你的拍摄对象,怎样尽量地减少观众对被摄者的误解,更加公正对待一个生命,这其实是一个很需要人思考的命题。
狗日子 (2014)
自食其力的倔老头儿 话粗理不粗张师傅回来和包包走失那里 老头儿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