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

正片

主演:Erik,McKay,西雷拉·佩顿,艾瑞克·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美国年份:200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归途 剧照 NO.1归途 剧照 NO.2归途 剧照 NO.3归途 剧照 NO.4归途 剧照 NO.5归途 剧照 NO.6归途 剧照 NO.13归途 剧照 NO.14归途 剧照 NO.15归途 剧照 NO.16归途 剧照 NO.17归途 剧照 NO.18归途 剧照 NO.19归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归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刚囊获战利品的苍蝇,碰巧飞过屎壳郎的身边。屎壳郎寻着味道,找到了一块巨大的粪球。这个天大的意外收获,让屎壳郎格外欣喜。他终于可以准备一份厚礼,带给自己的爱人了。屎壳郎一路艰辛的滚着粪球,从白天走得黑夜,又从烈日当空走到暴雨倾盆。当雨后彩霞满天时,屎壳郎终于来到山顶。翻过这座山,他就能见到自己的爱人了!疲惫的屎壳郎滚下粪球,爱人近在咫尺。就在两人马上就要相见的时刻,意外的事情不幸发生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龙云镇怪谈海关战线粤语这个傻瓜第一季编外丈夫富贵再逼人残值梦醒时分1992傲骨之战第三季怪猫没事偷着乐

 长篇影评

 1 ) 一个国家的爱与伤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大日子,是喜庆而欢欣的;但与此同时,春节意味着春运,而春运对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年中最令人屈辱而沮丧的前奏,因为再没有另一个时刻,能让那么多的中国人同时那么深切地认识到,我们无法找到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位置。

范立欣的纪录片《归途列车》选择了春节与春运的宏大主题,但视角却围绕着四川农民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一家展开。张昌华与陈素琴十六年前赴广州打工,在制衣厂工作,下班后两人蜗居在破旧阴暗而狭窄的临时居所内,唯一的希望便是每年春节的阖家团聚,希望女儿张琴和儿子张阳好好读书,改变农民的卑微命运。但十五岁的少女张琴却有与父母截然不同的想法,她不喜欢学校,也不喜欢寂寞的村庄,她听不进爸妈单调而生硬的劝解,一个人坐火车离开家乡来到广东东莞,也成了一家制衣厂年轻女工中的一员。

两代人的矛盾是尖锐的,但各自的出发点却又惊人的相似——改变。张昌华与陈素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为的是改变下一代的命运,不再为穷困所扰,不再以“农民”的身份承受自上至下的社会歧视;年轻的张琴只身离家也要改变父辈强加在自身的出人头地的命运,她想要自由,想要和城里光鲜亮丽的女孩子一样拥有有支配青春的权力,拥有时髦的卷发和浪漫的梦想。让这一家三口终于达成妥协的是2008年的春节。张昌华说“如果一家人连春节都不能团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就这样,镜头从一家人身上移到了2008年春运期间因雪灾而陷于瘫痪的广州火车站,六十万人被迫滞留,几日几夜仍看不到回家的希望。那是怎样汹涌的人潮啊,从空中俯视真可谓壮观,黑压压密集涌动的小点,间或雨雪中红蓝绿的伞盖,蚁群一样没有边际地向视线外伸展、蠕动,伴随着巨大的不可分辨的嘈杂声凝聚不散。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都是像张昌华陈素琴这样毫无选择的打工者,他们买不起机票,火车是唯一可依靠的交通工具。他们挤、推、急,他们气得骂人,他们委屈地掉泪。

与父母刚到火车站时,面对汹涌人潮,张琴并不明白坐上一趟回家的列车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奋战,她甚至笑了,眼前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得不真实,那些人一个个气急败坏的样子实在好笑,母亲陈素琴的喋喋不休更是小题大做。是呀,对于一个并不想回家且初次经历春运的十五岁少女来说,眼前的一切难道不是一幕最荒谬的人间喜剧吗?广场上人声鼎沸、群情激愤,每张脸都跟小丑一样夸张生动,没有矜持,不顾形象,个个都仿佛在跟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殊死搏斗,却毫无意外扑了个空,大拳打进棉花堆,捶胸顿足干着急,没头苍蝇一样被支来支去团团乱转。这景象怎么不比电视剧还要搞笑!

直到笑变成哭,哭变作漠然。

我不知道导演范立欣置身人潮拍摄这些镜头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绪,但我想无论如何,仅仅用 “难过”之类的词汇来形容这样的画面是不准确的,那里面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滋味,比如困惑、无奈,比如耻辱、愤怒。

但他们不说,他们说不出来。从张昌华紧皱的眉头和陈素琴疲惫的眼神中,我只看到活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唯一的处世哲学。没读过几年书的张昌华木讷少言,他想告诉女儿张琴只有上学这一条路能让她脱离土地,活得敞亮,活得不象自己那么低微。但张琴还不懂,她以为只要到了城里人生就能绽放;而张昌华跟张琴都不知道,城里人乡下人读书人种地人,大家都坐着同一辆疯驶的列车,不知何时就将脱轨。

我从不怀疑这个国家的伟大,但我想知道在一个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的强大国度,为什么那些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总要一次次遭受这样的羞辱、痛苦和不堪?为什么出身农民便要烙上低人一等的印记,为了生计被迫离开土地,在拥挤的厂房中挥汗如雨?为什么他们的下一代不是躺在废料堆中嗷嗷待哺,便在千里之外一年也无法骨肉相见?是谁让一个农民的孩子漠视土地,迫切投入陌生的城市将自己的灵魂交于野兽般的夜色?而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究竟又做错了什么,只能一年又一年地在生活的夹缝中憋屈、气短?是什么让我们不惜欺骗、打压、相互推搡,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我可以发问,但不能回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没有在故乡的土地上讲出真相的权利,就算讲了,也会瞬间被淹没进和谐的洪流中,淹没在空洞的赞歌与严厉的管制中。

现实的铁幕前,命运的夹缝里,只有一些虚弱的影像与文字,为这个国家的爱与伤留下耻辱的印记。

但我相信,这不是最后的结局。

 2 ) 不归途

我们自从离家的那一刻开始,便走上了一条回归之路,却永远也回不去了。

说实话,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精致的中国纪录片之一,尽管它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国产”货。2009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中,有一个群体:中国民工。这部片子最大的价值就是用三年时间拍了中国外出农民工的一个缩影,拍出了所有为了生计被迫远离家乡的人们的心酸。

尽管对春运的疯狂景象已经有过感同身受,但是当2008年初那个雪灾之春的真实景象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心中还是为之一震。当镜头落到广州火车站的个体和细节上,才能真切地体会到,60万人挤在如此狭小的一个空间里,几天几夜不停的打转,推挤践踏,呼天抢地,实在是形同逃难,一切尊严都不复存在。当年在新闻联播上看到的消息,不过是几个人头攒动的远景和一切井井有条的解说。

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武警战士拦住了他。“你今天在那边站岗,明天你也和我一样走到社会上……”男人疲惫地论理,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轻拍着栏杆上男人的手。

这就是中国的“人民”,也是全球化链条的最底端。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中国“富强”了,欧美国家也获得了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付出的代价呢?却是这些为他人提供优渥生活的中国老百姓在承担,家庭分裂了,妻离子散了,曾经美丽的家园污染不堪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没日没夜地努力地工作着,依然默默地消费着各式各样的食品——不管里面有没有不认识的化学成分。他们没有资本为工资微薄而抱怨,没有时间为公仆们拿着从微薄工资里扣的税住着联体排屋而心理失衡。他们一样为水灾,为地震而痛心哭泣;为载人航天,为奥运会而加油喝彩。他们打心眼里,就不想我们在任何一个方面落后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连美国媒体都知道向他们致敬,我们自己呢?

不是他们想离家,只是他们没得选;他们不想逃难般挤在春运里,只是他们没得选。

很可惜,在现在的中国,我们依然不能通过正规的渠道看到这样真实的影片。因为官老爷们心目中“真实”的中国应该是歌舞升平,“和谐”一片的,我们伟大而富强的国度怎么能有这样的辛酸呢?

曾经,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家庭”;如今,我们只能远离亲人,“暂住”在自己国家,唯一能期盼的,就是心灵中的那片家园净土还能保留下来。

 3 ) 没有人是演员,这就是他们的人生

我有2个姑姑,在16岁左右的时候就去广州的鞋厂打工了。最小的姑姑出去的时候个子不到1.55m。出门的钱是借的,用光所有的钱买了几斤苹果就扒上火车。到了广州,先去投奔她姐(也就是我五姑)。去员工宿舍,没有床位,就坐在板凳上,看着其它姐姐睡着第二天上班走了,才去五姑的铺上睡一下。她们的床下面是砖头砌的:几列砖头上搭一条长木板,所有的姐妹都睡在上面。谁要是不小心翻身什么的,全部人都会被摔下床。
第一次去鞋厂工作,就是给鞋上漆。这些皮鞋都是为外国人做的,所以鞋子非常大。鞋子需要一个铁托撑着,对于小姑姑来说,很重很重。第一天上完班,整个脸都肿了,因为漆毒害太深。
第一年存了1000块钱,寄了800回老家来给爷爷奶奶。

这些都是我读高中的时候小姑姑给我说的。而那一年的春运,她是站着从广州到贵州的。一边站,一边背着身上的行李,双手各牵一个小孩(有一个是工友的),双腿全部站肿。等到了老家,她开心的招呼大家,因为她以便宜的价格从厂里买了鞋给大家。鞋子一一掏出来以后,行李全部空了,她什么关于自己的行李都没带。

今年,2016年,小姑姑才37岁,比这部纪录片的张昌华年纪还小,但是已经打工20多年了。她每一年都说,明年做完就不去了。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她还是继续去广州,泉州等等地方打工。而她只是万千打工仔的其中一个,而且也是我们家出去打工的其中一个。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流泪。因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就和我奶奶家的一模一样。我两个堂弟就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亲为了赚钱,还去了非洲打工。但是教育不了孩子,因为自己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只知道要让你好好读书。可是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读书的乐趣,更没有读书的环境,怎么可能好好读书,只想着出来赚钱而已。

看这部片子,我真的很理解陈素琴和张昌华作为父母的内心,我也很心痛张琴后来的发展。后来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直到现在张琴都没有和父母联系,父母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电话号码。张琴最开始是在广州打工,其中有一段她和姐妹们关于她们工头的对话。这些打工的小女孩很容易被这些工头骗身。而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张琴去了夜场卖酒。自以为是的成熟和自由,我的内心很堵。

读了大学以后,身边的朋友还有很多学弟学妹的家庭环境都很不错,至少相比我曾经看到的家庭情况而言。手机一定要最新款,顿顿吃大餐,没事就可以出国旅游一番。所以很多关于贫穷的现象和话题,是真的想象不到的。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非要坐火车,为什么不坐飞机?回答:因为没钱。有的人真的穷到没钱买机票或者不舍得买机票,这个机票钱可能是她们一个月的饭钱,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不提前订票?要临近了当然订不到。回答: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私人老板放你走。等到你知道放假时间的时候,你也没有时间去买票。她们都不会用网络,只能去火车站。但是每天上班是从早上7点到半夜12点,一个月休息半天,怎么买?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站票都要买?回答:没有其它交通方式回家。不过现在有了,很多人骑摩托车。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非要回家?回答:因为好几年都没有回家。回家有父母和孩子。工作一年就为了这个时刻。
其实还有等等很多的问题,我都没有办法回答的很有说服力,是因为问出这些问题的人没有经历过,无法想象和理解,所以答案也无法说服对方。

来成都将近10年,我每年春节都回家。有坐票有站票。其实坐票和站票是一样的,因为每一个空间都堆满了人和行李。座位和座位之间,整个车厢的走廊,厕所,洗漱台都是人,甚至你的座位底下都躺着人。每次坐到这种火车,我都会恶狠狠的发誓:我他妈的再也不坐火车了。但是下一次还是继续。我以前还会给其它人讲讲我小时候的环境恶劣,后来觉得和很多人比,简直太幸福了。

堂弟今年上大学了,全家逼着他复读了一次才考上的。之前他就想出去打工,现在即便考上了,第一学期就挂了几科,他想要以后出来修车(他的专业是和医学相关的)。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看姐姐(就是指我),读了研究生出来还不是没找工作。”对不起,我做了不好的示范。
我现在无法给他说很多道理,让他好好学习,因为在他而言,读书就是为了工作,为什么不现在开始赚钱。大家都批判中国的教育,确实有很多毛病,但确实也是我们这种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我想,堂弟真的只有当自己吃了没读书的亏,想让小孩不要再重蹈覆辙的时候,可能他才会懂:他爸现在瘦成一个皮包骨是为了什么。

 4 ) 不归的轮回列车

这是亿万众生的一个小小缩影。在中国社会的金字塔的底层,一对普通的四川农民夫妇,为儿女离乡工作十五年,像候鸟一样,往返城市和农村。即使城市是他们停留最长的地方,可他们依然只是个暂住者。而他们惟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女能离开农村,去向一个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地方:城市。他们不希望儿女像自己一样,辛苦而拼命地工作,病了也不敢去医治。总之,他们想他们的儿女能离开泥沼一般的农村。 然而十五年的拼命工作并不能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任何正面而积极的变化。这也是亿万中国农村家庭的一个小小缩影。作为亿万农民工中的一对,张昌华和陈素琴用十五年的时间为经济发展去付出,同时,也搭上了自己女儿的前途。作为中国城市化主力的农民工们,他们在城市里为人们搭建漂亮的候车亭,建漂亮的柏油路,建漂亮的大厦。然后再在春运的时候,想鱼罐头一样把自己装进列车中,再爬山涉水,走在自己的田间地头,与一年未见的儿女相见,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可是失去了父母的陪伴,谁来带领孩子们走出或灰暗贫乏、或缤纷迷幻的青春期?更何况,在他们面前,还要再次面临一次更为艰难的考验:高考。而变幻不已的中国现实并没有给这些农村孩子更多的幸运果实,像一个噩梦级的游戏一样,主人公必须面临更大的考验:找工作。如果找到了工作,然后才能在城市里生存,实现父母的愿望:脱离农村这个泥沼。然而现实比游戏还要残酷,很多无法完成高中学业,而三十年来逐渐下降的农村大学生人数(http://news.sina.com.cn/c/2009-01-23/040717100291.shtml )则更让人绝望:很多人依然回到农村,然后再踩着父母一辈的足迹,成为新一代的候鸟。这如同一个悲伤的轮回: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如何应对这出生在农村的命运? 而在轮回之外的现实是:从教育到养老,中国的城市的基础建设和投入与中国农村的相比简直天壤之别。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拼命想往城市挤掉缘故。这些人为的政策落差尚可以通过制度内地各种持续投入而逐渐减少(这样的指望很遥远),但除了通过上学之外,农村儿女们还能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者途径去走向金字塔的上游?在这个以"人情"维系的社会,穷人们会有多少个富朋友?穷人们会有多少个权势可以依靠?在这个连公务员都是世袭的社会,能有多少农村孩子可以进入他们的关系网内?当所有的上升通道都被各种"关系"堵住,轮回就是一个宿命。所以,在农村你可以常常见到这样的咒骂:如果你学习不努力,以后还是回家种田! 可是他们不知道,那些花费数百亿元人民币而举办的各种盛会,其实与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们依然关注着姚明,他们也被教育着说要爱这个国家,爱这里的一切,却惟独忘记了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如何去爱自己的儿女--谁也没有教他们怎样去爱。集体主义融化了个人,烧尽他们的青春。没有人告诉你么,这城乡的二元不公平现象,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啊!没有人告诉你么,这就是改革开放啊,这就是他妈的经济发展啊! 所以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感觉像是看到了静寂岭一样。多少人的生活,会有这么鲜明的灰暗?佛曰众生有六道之轮回,若守五戒,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即为众生之巅,可超脱,可入圣。只是我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你们需要守什么样的戒,行什么样的善,才能摆脱这轮回之苦?

 5 ) 至少希望从此,不再浪费粮食,不再心存鄙夷。

我没经历过春运,所以影片中2008年那场雪灾让人震撼得真想落泪。
因为断电,数以万计的农民工驻留在火车站。他们睁着一双双熬红的眼睛,不死心地等着。他们忍受着严寒,潮湿,驮着沉甸甸的编织袋,每个人都渺小得像一只蜗牛。每个人都想回家,所以一旦有什么消息走漏,人潮就开始骚动起来,警察拉起了人墙,竖起了栏杆,试图控制人流。但这时候,每个人都挤得面目全非,最后的理智和尊严完全崩塌,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捡起包袱,擦干眼泪,继续走,走啊走,最后淹没在浩浩荡荡的务工潮里。

他们是国民生产链条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我们吃的穿的,很多都出自于他们的双手。然而在这种时候,他们却买不起一张贵一点的车票,连回家这种微薄的愿望都变得难以实现。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哀伤,我觉得所有怜悯和同情或是词不达意的安慰,都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虚伪。

我们最大的痛苦是无能为力,而所谓的承担只是逆来顺受。

以张琴奶奶为代表的那一代人,他们努力耕作了大半辈子,因为没有愿景,因而安于农村。而以张昌华夫妇为代表的外出务工人员,一心想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下一代的出人头地,他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默默忍受着心酸,却殊不知压力越大,反弹越大,孩子并没有因此爱上学习,反而只想离开家,为了自由,怎么样都行。
而张琴,则代表了最广大,茫茫不知所措的年轻人。她叛逆,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计划。可如果说她的反抗只因为青春期不切实际的梦想,就未免有些冤枉人家了。本应该是嗷嗷待哺的时候,双亲就离家在外。有限的通话时间,也都是绕不开的学习话题。没人纠正过她的对错,没人关心过她自己的梦想。以至于她后来长大了,所能做的,也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这场绕不开的家庭问题中,我们没有权利判断谁对谁错。我们只能深深地自省,是谁迫使他们骨肉分离,剥夺了她拥有一个健全家庭的权利。
片中有一场戏讲张琴去美发店做头发,当她顶着一头卷发走出理发店,太阳显得格外明朗,张琴偷偷地挺直了腰板,像极了傲慢的芭比娃娃。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场浪漫的美梦,虽然只有一瞬,但也足够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觉得最讽刺的,是这些人仍保持着对国事的关注。列车上陌生的旅客,关注着体育新闻,他聊到NBA,聊到姚明,他相信中国的奥运会金牌数量能超过美国。他觉得,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怎么会比不上拥有几亿人口的美国呢?还有张琴,当她和夜总会的同事们一起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我在他们脸上看到一种复杂的表情。他们很专注,眼神中透露着向往,希望,又或是无奈,悲凉。他们是正直青春年华的孩子,难道不应该像教科书写的一样,“成为社会的栋梁,为祖国添砖加瓦”吗?而不知怎的,他们却到了这声色犬马的地方,为阔少爷富小姐的狂欢收拾残局。

说实话,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还对这片土地抱有希望,现如今他们祖祖辈辈耕作的这片土地上,似乎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位置。

最后,说个题外话,我在一篇评论上看到,老张夫妇买不到回家的票,他们知道电视台的人有路子,但他们太老实,从没向摄制组讨要过任何帮助。这时,我感到很庆幸,毕竟他们还是挺直了腰板做人,并没有因为贫困而丢失了尊严。


我觉得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纪录片。记下农民工的平凡与伟大。至少希望从此,不再浪费粮食,不再心存鄙夷。

 6 ) 渺小又庞大,卑微却矜贵。

“你愿意为梦想花多少钱?”有没有人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梦想是高贵的,它无法用金钱衡量。然而造梦的人太多,梦想便像是流水线的产物,以千篇一律的包装随着轰鸣的火车驶进城市,而城市真的能接纳这些梦想吗?《归途列车》里,女孩张琴与她的父母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广州这个大都市。然而广州却用春运时火车站的人潮告诉他们:这个城市的梦想已经超载,一个人的梦想也许只能永远被埋没在这无边无际的人潮里。电影《归途列车》携着奖杯和口碑从海外归来,即使拿到了国内公映的资格却依旧与大多数主流影院无缘,原因很简单:这些影院的负责人一致认为,没有会为这“廉价的梦想”买单。

我写给《奋斗》的影评里,有这样一段话:”在你很小的时候,你身边的人告诉你:在这个世上,有一个叫上海的白马王子。他不仅身份显赫人长得帅气,还拥有我朝最豪华最奢侈的宫殿。他有用不完的金银珠宝、喝不完的琼浆玉液以及穿不完的华裳丽服——只要嫁给上海,那么一辈子就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于是你从不懂事时就开始刻苦用功,不管暑天寒冬一路悬梁刺股拼了命学习各种知识礼仪,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嫁给上海。终于你学有所成,顺利把自己带到了上海面前。正当你想将一生托付于他时,你却发现原来你只是后宫三千佳丽中的其中一位。没有人会为你的失落而难过,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嫁给你的白马王子。“而这一次,在《归途列车》里,白马王子换成了世人眼中的暴发户——广州。

城市里的农民工像是蚂蚁一般渺小,而被称为”农民工聚居地“的广东省,农民工数量更是庞大得惊人。明后两年,广州的”农民工博物馆“就要正式开馆,农民工作为一个时代印记将彻底被印在广州的城市烙印里。然而即便是如此,他们的梦想在很多人眼中还是依旧如他们的存在一样卑微。《归途列车》里,女孩张琴执意辍学,要实现自己”自由自在“的梦想;她稚嫩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对称的坚毅,天真的双眼透漏出对于梦想的执意和坚持。然而最终,她的梦想被埋没在一个又一个工厂和酒吧里,她纺着自己买不起的牛仔裤、端着自己喝不起的威士忌,在夜夜笙歌的南国茫然地面对着现实,在她心中,梦想是矜贵的,她坐上火车,熬了几天几夜将梦想带来这城市,然而城市却用霓虹灯毫无留情地骗了她。

张琴没了主意,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然而在这个乡下来的女孩眼中,城市是新鲜的。第一年,她和父母到广州火车站排队买票回家,她竟被浩大人群的阵势给逗笑了;母亲毕竟挨过哭,批评她不懂事这个时候竟还笑得出来。后来,他们等了三天三夜才挤上车,母亲以过来人的胜利姿态再提及她的笑,她依旧堵着气蛮不讲理不肯认输。也正是这股倔劲,让她与父亲在大年三十大打出手,她不肯妥协,不肯认父亲是”老子“,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老子“,父亲一怒之下,一个巴掌狠狠打了过去。这一个农民工家庭用一句”老子“折射了整个中国的现状,对于我们来说,究竟自己是”老子“,还是国家是”老子“?

电影《钢的琴》里,沈阳工人为了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的青春,然而最终他们一辈子引以为豪的事业顷刻间被化为乌有。作为”老子“的祖国本应为这些人干些实事,然而”老子“却净顾着说无心之话。可悲的是,”老子“这些兑现不了的承诺,却又被这群人一字一句听进了心里,他们是爱着这个国家的,尽管他们的爱充满了无知。也许他们一辈子也发现不了这种爱的愚昧,或者等到他们发现时,往往已经陷入泥沼无法自拔。即使有一天,这些群体意识到,”老子“只给了他们一堆空话却从未干过实事,他们也无力抵抗;就算他们决意奋起想要自强自立自己当”老子“当家做主,迎接他们的也只是重重的一巴掌。整部电影里,导演最动容的镜头,也是我认为最讽刺的镜头,就是这群打工仔目不转睛盯着电视看08年奥运会的情景。他们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祖国却从未将他们真正摆在眼里。

《光棍儿》的导演郝杰,在接受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组的采访时说道:”我们那儿有个水利局局长,从我们那儿出去的,可能是顾家沟出去的,我还不认识人家。说,他妈的拍这种东西,丢我们顾家沟的人,骂老杨啊,回去之后,我明天把你抓起来。“看,越是真实,就越是可怕;所以这些人宁可听一些谗言蜜语,也容不进一句不好听的话。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院的负责人总是对那些飞天走低无所不能的”变形金刚“大开绿灯,而对于这平常人家的真实梦想视而不见。

真实,就是纪录片。你会在纪录片里看到海豚被刺杀、也会在纪录片里看到父女大打出手,这些真实的不矫揉造作的片子,用粗糙的镜头展现出一个撕掉面具下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生存的每一个个体。影像中的他们出身平凡、过着枯燥日复一日的生活、得不到童话故事的眷恋,也经历不了事先编好的狗血人生。他们是渺小又庞大的个体,他们的梦想卑微却矜贵,他们的的情感真切且直接。没有华丽台词和巧妙编剧,没有精致妆容和时尚戏服,没有牛逼特效和科班演技,这些人却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说着平淡却震撼人心的人事。只是,你愿意花钱去影院支持被粉饰得如童话般美好的剧情片,还是这真实得刺痛人心令人心碎的记录片呢?

我给本片打四星,剩下的一星献给为了这部影片的拍摄坚持了三年的台前幕后人员,你们不是造梦者,但你们是最棒的照相机!

 短评

当琴琴对着镜头喊出“这就是真实的,你们不是想要真实的吗?这现在就是真实的!”的那一刻,我对纪录片导演应有的立场产生了质疑,这就是你一直在等待发生的戏剧性高潮吗?

5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生活是狗娘!这简直就是一个单薄的伪纪录片。这东西如果也就打着纪录片的幌子震撼一下老外,作为中国人,我总之是都见怪不怪了,别跟我说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春运,没看过新闻。这闺女倒是演技不错,可以考虑以后往电视剧发展了。★★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上个月在UCCA看过了。可看性是不错。广州火车站的场景很震撼。但是,说实话有点迎合西方人口味。某些场景摆布的痕迹太重,搞得更像剧情片。后来也问过他家摄像,他说确实有诱导性提问,和人为加快故事进程的问题——这些手法我觉得对于人文类纪录片来说,有点问题。

13分钟前
  • 熊猫儿
  • 推荐

春运只是个幌子,这片子其实是讲父母和儿女关系的(而且道理很universal不局限于农民工),要看到最后一刻才知道"last train home"到底是什么意思。加拿大的纪录片资助体系真好。

18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MOMA】这是一次能让我甘心承认北京比上海的文艺事业更活络的放映。当我们把世博等排队形容成春运自己却从未真切体验过那玩笑本身时,画面上无数涌动背着行囊变成质点的人却是年年都要痛苦焦灼屈辱地走这个流程。触目惊心。小女孩对着镜头喊出的那句“你不是要看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抛砖引玉了

20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先锋光芒·镜容】我不是仅仅想拍一个空巢家庭的故事,所以我花了三年时间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当道德尺度难以把握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是属于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尴尬。火车经过六盘水,有个雪山间车体通行的俯拍,我等那个镜头等了三天,我想用那一幕说明这种生存状态是务工者的群像。——范立欣

23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就没人注意到妈妈在许愿时说的这句吗:“菩萨保佑我的女儿,让她听话。我也不晓得我做错了什么,请你保佑她改正归邪”

2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其实这个也不能算真正的纪录片了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何止是心酸,简直是心痛。

32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力荐

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纪录片大国,这里有太多东西需要记录下来

37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⑴万恶铁道部⑵这个社会对不起那些明知前路艰难、未来渺茫,却仍在努力挣扎、坚忍、对生活只有最低要求的人们⑶大多数人都被迫远离亲情、故土的国家,即使拥有奥运盛典,河山壮丽,也不值一提⑷我们凭什么比他们活得有尊严和有保障?⑸「你们不是要真实吗?这就是真实」

4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有幸看了国内首映,反映的现实很真实,很能打动人

45分钟前
  • 怀山鹿
  • 力荐

太贴近生活了……

47分钟前
  • EVANGELION
  • 还行

终于看了,广州火车站春运场面完胜北京

5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一阵阵的寒战

51分钟前
  • Jimmy
  • 力荐

从赵亮《上言方》里陪母留京不停申诉,最后黯然回乡戏剧性地“认贼作父”结婚生子的女孩;到季丹《危巢》里心机缜密,早熟得令人吃惊的姐妹花;再到范立欣《归途列车》里敢于和父亲对打的张琴,这些花季女孩都长着中国式的圆脸蛋儿,婴儿肥,时常紧蹙眉头,她们的理性务实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残忍。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沉重

54分钟前
  • 生·人
  • 力荐

导演开拍前带有自己的情绪,那一家子有被其利用之嫌,不能说是真正的纪录片

59分钟前
  • MiaH
  • 推荐

回不去的家乡,没有归途的归途。

1小时前
  • 白暖暖
  • 力荐

真实的力量

1小时前
  • juan2m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