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对白听着很怪异!剧情其实也是充满争议的!
虽然俄罗斯和挪威试图营救库尔斯克号,但艇内所有水手和军官仍全部死亡。后来的研究发现艇内大多数人死于爆炸后数分钟内,但一些人在船尾还幸存了数小时。许多国家和非官方机构曾经提出帮助,但均被俄罗斯拒绝了。最后一支荷兰营救队打捞了库尔斯克号。遇难的118人中,有115人的遗体被发现,现在被葬在俄罗斯。
这起史上最严重的潜艇沉没事件已载入历史,时间并不久远,各种原因和细节分析资料很多,影片也没有当事国家俄罗斯参与,并且,影片节奏过于缓慢,因此,从观影体验和内涵上,只是一部勉强合格的灾难片,那种灾难片特有的危机时刻、生死关头的紧张和焦虑、与死神赛跑的刺激和张力、希望与绝望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这个比较遗憾。
但是,这起事故确实有很多令人唏嘘感慨的地方。
为了国家的所谓颜面和利益拒绝外部援助的将军、新闻会上军官的官腔十足和官僚作风、陈旧破烂没有备件的救援设备,宝贵的抢救时间和机会在毫无意义的浪费,这些情节,都让人感觉到潜艇上的官兵只是一堆可以随时随地被牺牲的棋子,这种画面其实我们也都很熟悉,就不便展开了,印象中历史上还有全艇官兵誓死不上浮的英雄(脑残)行为。
其实想说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尊严和颜面,完全取决于它们对待每个个体的态度,如果个体都没有尊严和颜面,国家哪来的尊严和颜面?
感觉影片最好的部分是开头和结尾的窄幅画面段落,非常感人,尤其是开头部分,很短的时间展示了浓厚的亲情和战友情,当然还有昔日强大的帝国海军的窘迫和衰落,令人唏嘘不已。
十九年过去了,长眠于巴伦支冰冷海底的官兵的子女已长大成人,对这个深深的创伤,国家依然沉默着。
悲剧有两种 一种看完可以大哭 一种只能叹息 kursk是后一种
至始至终都没处宣泄情绪 因为这个故事的主角们是一群克制 隐忍的军人 他们的死所带来的悲痛与无奈 也像是潜艇舱里充满的北冰洋深海冰冷的海水 厚得不留一丝喘息的空隙
记得库尔斯克事件当年新闻联播也报了好几天 剧情不是重点 但电影的好处是总能用画面把更多的细节 情绪 复杂性 新闻稿之外的想象表现出来
米哈伊尔们登艇之前画面是4:3 军官们的小确幸 军队缩减军费 为了婚礼上的伏特加当掉了手表 甜蜜的军人伴侣 战友家属间的同志爱 像是一幅幅油画 又像是一张张美好的明信片
随着潜艇入海 画面变成16:9 虽然家里的屏幕比不上电影院 但崇高的自然带来的压迫感还是很强大的 那么一艘钢铁巨兽咻地消失在灰蓝色的海面上 一点儿痕迹都没有
爆炸发生比较靠前 没有特别渲染爆炸的可怕 也没有煽情音乐 留了充分空间表现幸存军人们的冷静 自救 鼓励 失望 希望 再次失望 再次燃起希望 很难说最后生命是不是断送于偶然疏忽 但至少电影没有让我们看到船员们彼此埋怨 这个 “我此生有幸与各位一起服役于俄罗斯海军。。。” 的结尾 我相信是对逝者的尊重 是为了告慰那些在巨大的无力反驳的事物面前无奈逝去的平凡个体的灵魂
相对地 俄方高官的推诿怯懦 在家属面前冠冕堂皇的谎话 两次下潜却碍于设备老旧无能为力的救援人员的不甘 带着高级设备而来的英国海军(科叔帅呀)闪着人道主义大爱的光辉 尽管是比较常见的设定 但演员演得中肯 所以角色也有说服力 最后画面回到了4:3 儿子拒绝了大将军的握手 却对赊账叔叔递过来的手表低声说了谢谢 71个孩子在kursk事故中失去了父亲 而这只是被现实这片不见边的冷酷深海吞没的小小的一部分
1、20年前我上初中,对这个事件有印象。 国家面子问题和军事机密问题可能真是当年普京拒绝西方参与救援的主要原因。
2、我们中国近代面对类似情况也做过这样的事,现在一想,有时候个人和国家,集体相关东西一比就马上微不足道了,个人和集体这是辩证而统一的关系,过分强调集体和国家,会造成国家机器的庞大,腐败,甚至军国主义,而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又会国家治理的松散,面对灾难时反而很容易延误战机造成不可弥补的恶劣后果。
3、只能说人和国家一样,不论如何不论何时都要图富强,要努力奋斗。毕竟无论人还是国家,在地球母亲面前都是渺小的,灾难面前大家能做的只有比较多,很少和0之分,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国家体制和人的幸福感都是相对的,库尔斯克上的船员相比美国船员是不幸的,但又比那些身处战火硝烟生活中的小国寡民幸福的多。
4、本次疫情前西方一直对我们的体制和政府诸多诽谤,公知们高举高打玩的不亦乐乎,而我们抗击疫情时他们也冷嘲热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今我们抗击卓有成效,他们又疯狂污蔑甩锅。真是让人可发一笑,囧。可事实就是我们的体制,我们人民的思维反而使得我们以最小的代价保住了绝大多数人的健康,西方反而被病毒击垮,愈发让人不齿,西方有句话叫事实胜于雄辩,不过他们现在早已忘记了。
5、可见我们的体制和组织是为了在极端条件下生存而设计,而运行。西方傲慢的拒绝理解中国,接纳中国,而中国却越来越看懂西方,教育世界。一如百多年前,1900年的世界。只不过,这次,我们是崛起的一方。
6、我想说,世界有很多国家和民族,西方世界、美国只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代表不了整个世界,这个世界确实需要一种新的国家存在价值。而和平,合作,公平,正义,才是人类繁衍至今的要义。战争,分裂,不公,罪恶才是影响人类发展的毒瘤。
潜艇的仪器上是俄语,遗照上是英语,说明剧组还是淘了点东西出来。这次事件无疑是个悲剧,但是导演的立场从开头就看得出来,可怜某些评论区的呆头还真信了。我们大致回忆一下,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而这时的俄国还在因为苏联的解体慢慢的回气,所以这和慈禧拿钱做寿可不一样,慈禧好歹也是有钱的,但俄罗斯是真穷。另外很多人也意识不到库尔斯克号的价值,且不说该艇当时是否已经过时,单单它已经过时就已经是很难泄露的情报了。片中俄军将领的保密很明显是由于潜艇本身的原因,某些恨国党上来就将毛子等同于我国,然后在他们身上发泄对官员的愤怒。说到普世价值,什么是普世价值?是你有可能生在中国,有可能生在美国,也有可能生在叙利亚,在这些比较中中国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中国至少做到了些什么。恨国党的理解是什么?我生在中国,恨不得生在美国,我即便生在中国,也要过的像美国一样,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是国家欠我的,对不起我,这种普世价值简直是要求实现地上天国。可惜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好的生活是要一步步去争取的,往前不走,躺着胡闹,又能够得到些什么呢?伊拉克的民主选举,还是来自利比亚的自由?
想写一片影评,因为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而有些别样的感动。
很多时候会为了一个“本故事纯属虚构”的电影默默抹泪。离席时感慨:戏如人生。虚构的故事令人感动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可能真实发生。” 亚里士多德说过:“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历史更哲学,更能反映事情的本质。”
但若发现一切戏剧性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又不得不有更严肃的思考。真实的故事,却因为和我们的惯性思维有些冲突而充满戏剧性,多少是有些讽刺的意味。在这部电影里,戏剧性如:
1. 传说是人类史上单舰火力最大的海军武器装备,竟然在演戏时发生鱼雷自爆的低级错误。
2. 一次爆炸后短短两分钟又发生第二次爆炸。
3. 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舱均被炸毁。但仍20多名船员仍在紧张又恶劣的环境下冷静地关闭好一道道隔离门,坚守各自岗位,并最后秩序撤到舰尾。
4. 俄国派的救援艇,老旧落后还需要持续充电12h才能使用。每次救援不成返航充电时电影院都发生一阵哄笑声。
5. 负责组织和调动大家情绪的大尉在海水齐腰时哆嗦着绝望地写了一封遗留信件。
6. 明明有最佳救援时间,却因为政治因素拖了整整96小时都未能精准救援,导致最后无人生还。
每一个细节却都是真实发生的。这样想着又有些唏嘘。电影的结尾往往会给大家一个期望的结果: 奇迹发生了。因为主角的信念和坚持,努力与拼搏,他成功了!但现实往往是大家心里不愿意接受和面对的——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主观就如海市蜃楼的梦境一样,看似美好却遥不可及。
只是这样的客观条件让人充满遗憾。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更让人心生厌恶把那部分客观条件作为失败的情绪发泄口。
抛开政治因素不谈,我在想那些船员如何在等待中绝望,又互相鼓励给予希望,最后又绝望地死去。大家就像在光明和黑暗之间,要么被黑暗吞没,要么在光明中消失。大尉一开始安慰情绪失控的船员说:“想一想!如果现在遇难的是我们其他的兄弟,在岸上的我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救他们吧!”
情绪失控的船员楞楞地说:“会!一定会!”
“反过来,我们遇难了,他们现在也一样。”
就这么一点点微弱的希望,就像海水中简易的电夹粗糙地夹在发电机上发出的一点微弱的灯光一样。在漫长的等待中听到第一次救生艇接驳的声音时,所有人都激动地敲锣打鼓,近似癫狂。可是没一会儿,又听到救生艇离开的声音。
反反复复。每一次等待的时间都是12小时。因为电影说救援艇要12h才能充满电。第三次救援艇来的时候,大家躺在湿漉漉的铁管上,头也没抬。救援艇再次离开,大家眼神无光,毫不意外。
大尉问小胖船员:“你爸爸死的时候你多大?”
"3岁。"
“你对他有什么记忆吗?Tell me the truth.”
"Nothing."
他的孩子也就是两三岁的年纪。也许他去世后,他的孩子对他也只有依稀的印象而已。但是小胖船员告诉他,虽然记不清父亲,但是他能感觉到他一直在自己心里。
大副在留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没有什么是永恒的。Find another man to love, for I'm the moment in your life but you are my forever.”
也许他这一刻生命即将结束,但是妻子却成为了他一生的永恒。而他于身边其他的所有人,都不过是流星划过的一瞬间,其他人的余生将不复有他。就像命运一样。你不知道哪一刻会戏剧般的发生在你身上,定格为你生命中的永恒。而你从此只是芸芸人类中的一瞬,过了这一瞬就是虚无。
我以为他们可以得救的
作为电影来说,拍的比较平,比较偏剧情片一点。似乎有点黑俄罗斯的意思,不知道整个故事是不是全都照实拍的。看完查了下资料,当时潜艇后部的幸存者活了8个小时,这电影里给人感觉是好几天。
致远舰的炮弹,老山前线的火箭筒,库尔斯克号的鱼雷。。。
一看演员表有闷骚的马提亚斯蜀黍,立马来看。西方拍了部电影指责俄罗斯因为政治原因不接受救援,嘿嘿以为大家都傻子相信救援本身单纯是救援?无论怎么说,为了那些海军小伙子和他们的家人觉得不值,这不是某一国政府的罪,而是全人类的敌意的罪。
香港票房很好 忍不住去看 這是什麼奇怪的組合和設置呀 丹麥導演 俄羅斯背景的故事 法國演員英國演員主演 大家還都講英文 一唱歌就俄語 媽呀我好亂 看完明白票房不錯的原因 要能夠令所有人什麼都看得懂真的不容易!完全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淺顯易懂 老少咸宜
为啥一个俄罗斯发生的事件,要一帮人用英语演,而且明显带有很浓重的政治倾向,战斗民族的人民恐怕看了会不开心,一帮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人拍的视角,必然把毛子的官僚放大,把我大英皇家海军拍成正义爸爸,一部没有任何力度的电影
7/10 像是更加national,less international的海底版《天空之眼》;同样是Dogma95,温特伯格走上了和von Trier完全不同的道路,似乎是关注于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下的善恶,善恶由个人的权利阶层意识,对国家形象的考虑等所谓“大局”而被限制甚至强行改变 - 细思极恐,不知道政府是否会在类似事件上对群众撒谎;不握手的一幕看得太痛快,装模作样的来自上级的“慰问”,除了使得上级部门自己有一个道德缓冲,并没有对受害者家属的积极影响,且明理者:还不就是你们这帮混蛋;Matthias Schoenaerts也算是变成了Vinterberg的muse
英语占领全世界系列。
依导演的能力,其实可以做得比这好吧?现在看来完全是一部标准样式的灾难片,平铺直叙,亮点稍欠。另外全程英文对白是什么情况,这不是俄罗斯的故事么?
为这样的领导卖命,真是悲哀。没有家,哪有国。
因为国情基本一样,三观基本雷同,所以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剧中各种人、各阶层的行为逻辑,太真实了这片子,现实到残酷。并且,这种现实事件,还依旧不断地在你我身边上演。
本以为只是新版U-571,却不是预期的剧情走向。结尾很有力量,感觉看10部开心麻花都缓不过来……
雖用歐洲實力演員也因應發生的年代帶點類紀錄片的手法,但俄國事件卻用歐洲人英語演....整個失色很多也讓人難入戲略可惜。
法国、比利时合拍的电影,讲述的是俄罗斯的故事,全程使用的语言却是英语。影片中也是大牌云集,故事整体框架不错。库尔斯克事件,其实就是制度之恶,在那样的体制之下,也是必然发生的。“你们的儿子参加海军,就是要保卫国家的。”“我们养大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白白送死的。”一个将制度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国家,是很难让人去热爱的。
有一个快乐的胖子朋友是多么的重要,他可以在深海100多米冷得要命的时候给大家讲关于北极熊的冷笑话
多少还带着点政治倾向... 洗脑总是这么悄无声息的。 影片拍得不错。4星
新兵的小手不能抖......
俄国人的真实事件找一群欧洲人用英语演还是有点违和。剧情流水,节奏平淡,片子没什么重点,总的来说非常一般。即使不知道这个事件,看了开头也能猜到结尾。导演本可以下手再狠一点,用力讽刺一把当时的政局,结果就这样一笔带过了,未免有点可惜。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真实事件改编 论人是怎么对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世界渐渐失望的 最后小男孩眼里的恨意有点震撼 ps 打酱油的科林叔还是一如既往的帅........
基本还原了人类史上夺走118条鲜活生命、至今最严重潜艇事故的几个关键节点。事故虽然是必然里的偶然(那款自爆的65-76型鱼雷的确是存在很大隐患),但艇尾23个人最后被溺亡却是彻头彻尾的人为灾难。大国面子、政治至上、冷战思维凌驾于人性之上,人命如草芥,把本该能回家的父亲、丈夫或儿子们,推入无底深渊。最后葬礼上几个孩子对政府代表拒绝握手的细节,非常到位。“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瞬间,而你却是我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