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将同标题文章刊发在“中国作家网”和“人民网”艺术版: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130/c419388-30600142.html
当我们的编剧仍在为台词金句绞尽脑汁之时,有的导演已尝试着让他们的人物闭紧嘴巴。我们可以想象并接受没有对白的小说,却无法设想没有对白的电影,这会让我们对电影的认识回到卓别林的默声时代,谁也不敢说这并非怀旧而是进步。但假如今天有些电影真这么做了呢?让我们对比《隐墙》(Die Wand,2012,德、奥)、《试验》(Испытание,2014,俄)、《打尸噎》(Hukkle,2002,匈)这三部影片。
看过《大空头》或《茉莉牌局》的人也许会被影片中密集的台词所震慑,密不透风的对白既成为了此类影片极受high culture阶层欢迎的一种观影挑战,也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表现方式。电影因无法直接进入人物内心而比小说更依赖于外化的表现形式,于是对白就成为一个泄露内心最直接有力的工具,除非是《隐墙》这种先天不具有对白条件的电影。
《隐墙》是个很特殊而非另类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类似于斯蒂芬·金《穹顶之下》的故事,却要简单一些,发生在奥地利。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用独白的方式为观众声情并茂地读了一篇完整的小说。主人公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罩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穹顶之下,没有机会与其他人发生对话。这部电影的叙述语言隐藏着“不甘寂寞”或“担忧观者会寂寞”的不安心理,无处可诉时,主人公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自说自话,用近乎朗读整篇小说的旁白描摹了主人公完整的内心世界。
而《打尸噎》则不同,导演似乎感觉对话会冲淡那种静谧之下暗藏诡谲的气氛,更倾向于“不干预”的旁观姿态,故而从头至尾不安排一句台词。此片以匈牙利农村生活为背景,一位旁观的打嗝老人贯穿始末,以超微观视角来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细密的针脚处织入线索,从而最终完美揭示了一起连环杀人案的全部真相。凶手竟然是全村的妇女,而她们彼此间并无串谋。只有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才能了解导演的用心。“意识”与“动机”是电影叙述所擅长的,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却是语言力不从心的,尤其是在揭示它的过程中。于是对白的缺席显得合理、准确甚至堪称精妙。
但当我看完《试验》之后,我对无对白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性:真有这样一种无对白电影,它的无对白,并不单纯是一种缺省、豁免权,而是主动以最大限度降解语言为手段来激活观者其他感官,从而得到更为丰富的观影体验。与《打尸噎》旁观者的视角相比,《试验》更为精绝,在表现一连串复杂情感的过程中甚至连一次欲言又止都没有,似乎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没有对话的必要。哈萨克斯坦寂静的草原上生活着寂静的人,语言从一开头就被架空了,画面就是语言,镜头就是语言,人物所处的位置就是对话,移动、相互凝视也是对话,就连历劫后两件风中摇曳的衣裳都在无声中谈恋爱。
历山大·科特的能力体现在他把故事中人类共情的因子精准地识别出来,将它们全当作天经地义的存在,在此基础之上建构更为复杂微妙的情感,包括蕴含着民族特质的情感。这是拍给全宇宙生命看的电影,因为这是全宇宙都能理解的语言和情感体系,正因它没有符号化的语言标记,才有可能把天堂和地狱通过影像的艺术表达全都压缩在了人间。但归根结底它的背后仍闪动着语言的影子,这也许正是对“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的诠释。
《打尸噎》太牛逼了,我是说,每一个镜头。它让我惊叹于电影居然也可以这么玩,从头到尾一句台词都可以没有。它以匈牙利农村生活为背景,一位旁观的打嗝老人贯穿始末,以超微观视角来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细密的针脚处织入线索,从而最终完美揭示了一起连环杀人案的全部真相。凶手竟然是全村的妇女,而她们彼此间并无串谋……
连句对白都么的真让人受不了,BORING BORING虽然有的地方好玩比如老猪的蛋还有大小瓢虫什么的还有最后女娃在婚礼唱歌但是总体实在是太难看老,去死,破装片,害我
时间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打嗝就像是生命机制中一个我们永远控制不了的节奏。生老病死,万物之灵,生生不息。宇宙就是一个关联体,微妙的和谐一步一步的靠近了事物表层下的本质。但是你说这就是电影传达的全部吗?其实不然,正如人们摸不着头脑这个电影要传达什么一样,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被传达的。
田园风光下,配乐打嗝曲,老汉石板坐,一切心有底,老脸几番见,疑似笑面虎,打嗝迷上瘾,斗狗交响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ne9nk7iXI/
我想将巴勒菲这部电影称作他对电影理论的一次探索未尝不可。从中亦能看出他对电影的热情与执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周遭生活场景细致入微的观察。
导演肯定是拍Discovery的动物世界起家,迷恋微焦距和运动,超然物外,绝少人类感情
没有台词,一度怀疑自己看的风光片+动物世界,旁边某男打了几次哈欠。。。结尾的歌似乎就是谜解,却完全没有说服力。被很多人赞牛B,但我觉得这是导演炫技而形式远高于内容的一部片,从头到尾都在故弄玄虚,完全缺乏讲故事的诚意。不过,摄影是真棒,歌是真好听,所以导演还是去拍纪录片或者MV吧。
這麽矯情的還眞不多見
1.纪录片式的拍法辅以略加心思的剪辑,没有对话,只有情境;2.你会盯着猪的睾丸,看着猪在交配,你还会看到正在吃蚯蚓的鼹鼠...虫鸟兽禽,春意盎然。平静农村,杀意暗涌;3.有可能是影史最长的打嗝。
形式很新,看得累,无关的线索有点多了
在完美的静谧的田园风光里,一个个逼近的镜头,自然的声音,将罪恶却荒诞的凶杀案掩埋其中。或许这样的死也归于自然,如此平静。只有一个男人洞察了真相,但是他只能彷徨不所知的绝望地等待自己的命运。
绝对是小说都不敢写的剧情,这个时代所有拍默片的导演都🐮🍺如果你老公对你无理取闹,夫人你一定要喂饱他,多加点胡椒让食物美味,他就会在天黑之前服服帖帖……在天朝绝对想不到的影片,妈耶!
8.5。牛逼!真个是元气淋漓。没有人物,没有情节,没有对话,没有配乐,没有明星,没有文艺腔,单单用影像、声音跟剪辑就震撼你的色香声味触觉。妈逼!我们在生命中错过生命,还要靠艺术帮我们恢复知觉。PS: 录音好到令人发指。
音效,剪辑,摄影都不错
电影节末日@世纪友谊 3+ 开场二十分钟绝对4星水准 后来就各种水了... 没什么对白 全靠镜头推进来慢慢暗示 作为风光片来看的话 乡间风景拍得绝对细致入微(乡村少女二级 田间打麦碎狗)摄影声效也赞 家宴场和婚礼上的献歌是有多冷啊亲 或许前夜通宵心力不支 整体过得去而已的观感 嗝
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让我们对细节,特别是画面的细节有了更多的关注.导演刻意地对细部给了很多的特写,有些甚至撑满了整个屏幕,比起那些靠对白取胜的片子,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对白也许给你带来更奇妙的观影之旅.
看过导演处女作《田园风光》(Hukkle)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怪诞诗意的风格,《人体雕像》是导演第二部作品,不但延续其怪异的风格,而且触及禁忌的活人标本制作题材,激烈程度比处女作“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当年戛纳电影节上最为轰动和争议的影片之一。
剧本怎么写?演员怎么演?要拍多少素材?同期声录音吗?声音设计怎么做?剪辑拿到素材是不是完全懵逼?看的时候脑袋里全是问号…但居然,看得非常入迷,转场全是炫技,乔治巴勒菲这是什么犯规式导演风格
我完全没看懂剧情,但是我看完后对于这部片子感到很恐惧,虽然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恐怖电影,但是我觉得很慌,永远不想看第二遍。
巴勒菲用所掌握的一手好技巧,非常与众不同的讲了个“悬疑”故事。相当的具有实验性,在我看来也有一定的炫技成分(当然,我要是能有这般技巧,我也炫)。视听做的很有意思,最让我惊叹的是,导演仅仅依照基本的剪辑规律与技巧,就将大量的素材玩出了花,所有素材都被放进了相互关连的运作机制里,在这一机制里,万物被随时变换着的视角与视线 一 一顾及和洞察着,使得里面的死亡都显得那么“日常”,谜底也越发的像被记录下的万物的变化那样,在不确定性与随机性间被定格了下来,但是“手抖了,模糊了”~
去剧情,碎片化,最后结尾给出指向,以读者自己构建线索与答案,无台词。有意思,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