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XXYS
1、城市或者大海。
我觉得城市和大海有时候演奏一个主题:遗忘。比如在电影《红颜》里,那个孩子的母亲最终离开Dam街,说是要去深圳。这个时候,城市所扮演的就是遗忘,她可以在深圳开始与陌生人的往来,不管做何种职业,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她在小镇上,过去的过失构成一切的预设和前提,她甚至无法重新开始【就连自己的婚宴上,都有人要来调戏。】。城市的这种遗忘功能,接近隐藏。再比如在电影《海上钢琴师》里,在大海的参照下,城市的隐藏功能开始显露。更确切地说,城市依旧是陆地的艺术,它迷宫般的结构,使“我”遗忘从来的线路。或者可以说,记忆也是陆地艺术,因为在陆地上,彼此可以允诺标记【而大海是浮躁运动的】。比较而言,城市的遗忘结构是显/隐,大海则在这个结构之外。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就明确了这个“遗忘”【他们逃往大海】。在电影《XXY》里,亚力克斯如她母亲给客人说的,受孕在海滩的礁石处。而且他们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搬到海边居住,据亚力克斯的父亲说的,就是为了远离某种人。哪种人呢?如阿尔瓦罗的父亲那种人,如凡多的父亲和那几个侵犯亚力克斯的男孩那种人。比如在阿尔瓦罗的父亲这个角色上可以一笔带过的,但导演偏偏花费了功力。城市在阿尔瓦罗的父亲身上,表现为一种机械式科学化的知识结构,比如他不喜欢自己的儿子,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个同性恋,他对自己儿子身上的非男性气质,显得很厌烦。所以在劝儿子喝酒的事情上,亚力克斯反驳妻子的话说,这不是小事,让一个男孩喝酒并就意味着这个男孩有勇气,亚力克斯父亲的厌烦来源于对男性气质表征化的排斥,因为正是这个在折磨着自己的孩子,折磨着亚力克斯。在电影里,大海的遗忘被澄清,这种遗忘不是隐藏和躲避,而是显/隐结构之外的开始。【比如阿尔瓦罗父亲让儿子喝酒,还有他知道儿子喜欢女孩子,觉得是好消息,因为这是显/隐的信息。】
2、我是女孩,也是男孩。
这个句式在电影里表达了很多次。比如亚力克斯的父亲趁夜去拜访那个报纸上说的成功由女孩变成男孩的人,他对那个人说,我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省略号表达了一种犹豫的语气】在这个句式里,符号就是语气,体现在翻译的台词里,就是省略号,这个省略号不能省略。因为前后两个判断句的共存,够成一种相互排斥下的漂浮,就像在大海里的状态。那么,借助这个句式,亚力克斯的父亲其实在表达另一种意思,表达在他心中的挣扎。还有在松林里亚力克斯对阿尔瓦罗说,我是女孩,也是男孩。然后阿尔瓦罗说,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呢?亚力克斯说,你告诉我什么可能什么不可能。亚力克斯的挣扎就在于,她被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来开始“自己”。但是,亚力克斯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选择呢?包括亚力克斯的父亲在电影里也经历一个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识。比如最初他给亚里克斯看一本书,其中一段话写道:“所有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从进化论和胚胎学上讲,雌性是占优势的。”一直到他在车上跟阿尔瓦罗的父亲、那个医师说,自他第一眼看到亚力克斯,她就是完美的。所以他拒绝了拍摄请求,拒绝了医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所谓公众,搬来海边。那么,是否有一种选择,它不需要在其自身之外的A、B或者C、D之间作选择,它只要求保持它自己。如亚力克斯对母亲说的,我厌烦了吃药,厌烦了手术,我想保持原样。在“我是女孩,也是男孩”的句式里,隐含了导演对某种医学体制的不合理性所给予的批评。就像亚力克斯的母亲说的,医院第一个要问的就是,它是个女孩还是男孩?
3、儿子与父亲。
影片似乎还从另外的角度来契合了身份主题,使得整个影片很充实。比如对阿尔瓦罗同性恋倾向的分析和刻写。在男性与女性的框架里,在此对性别主体进行了质疑。阿尔瓦罗问父亲,觉得自己是否有才华?父亲毫不犹豫说,没有。然后阿尔瓦罗略微哭泣着说,那么....是否会有那么一天..?会不会?父亲又毫不犹豫地连着说了两个:没有。没有。【西班牙语里是同一个否定词,所以父亲的否定更显得单调。】导演似乎暗示了对性别的社会生成,而不赞成过于单独地从身体和生理表征以及性别气质上来判断一个人的性别构成。也就是由这里,一般意义上的性别概念成了表征的同谋。之前被捆绑的性别,回到生成的渠道里,这并不是肆意混乱,更像是一种向内的生长,滋生主体。这个主体并不提前到来,甚至也不最终到来。因为,我们并不需要以任何形式的“到来”保护我们的“自我”。亚力克斯问父亲是否就那几个男孩侵犯自己的事情报警,父亲说如果报警,大家就都知道了,这个取决于亚力克斯的决定。然后亚力克斯说,让他们都知道去吧。
2 ) 假借双性之名.
15岁的主角alex是中性人.身体附带了男女两套完整的生殖系统.可爱诱人的胸部,月事以及健康的阴茎和日渐端倪的胡子.我很好奇是不是所有双性人的生殖器官都是健全的,都可以使用自如么?如果是这样,人类进化的终极理应如此吧.
编剧是要说些什么的,她认真的编网,环环相扣.她想做个话题,她在做学问.让每一个镜头都明确的有所指,每一个人物都不可或缺.
所以,题外话一段儿.
如果闷片儿可以挑到一个真正锋利的主题;
如果闷片儿可以让人也许无法马上完全体会,却至少可以感受到,每桢镜头之下的别又用心;
如果闷片儿可以把每个镜头,每个剪辑都做到如此完美无可挑剔;
如果闷片儿配上了这么有灵性的演出.
那么,它至少会获得尊重,再来便是观者入境的思考.
因为身体构造上的特殊带给alex强烈的孤独和恐惧感.他的父母看起来也比正常人家的父母可爱的多,为了爱这个神造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被迫更加人性化,与孩子的互动也更富有艺术感,虽然影片色调清冷,但这一家人在手足无措下的赤子之风却刮的非常凛冽.举家搬到了偏僻的小渔村,更多的贴近自然,以此减轻社会环境给alex带来的恐惧感.
也许正是家庭的温暖才让alex没有把内心的恐惧真正转化成畸形的性格特质,他夜夜自己打飞机,享受生理上的快感.跟朋友在小码头上迎风起舞.生理的特殊和心理的自由,带给了他行为气质上的特殊魅力,秀美阴郁的脸庞,微微隆起的乳房,率性有力的动作.让生性狂野粗砾的南美小孩儿诠释这角色,真是占尽便宜.
三个身份同时向他祈求爱,直男(前男友),直女(好朋友),gay(alvado).
小树林里,”你喜欢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他露出艰难的表情说”我也不知道.”
你当然不知道,因为你可以爱所有,不止爱,你可以满足所有,并可以兼而有之的享受两性的快感.上帝阿,这不是赤裸裸的偏爱?
仓库的二层,alex把alvado的身体翻过去的一瞬间,alvado被掰弯了,晕头转向的被掰弯了.而他的人生终于第一次直了.爱情是一股让人勇敢到不能自已的热情,也正是这份不能自已才让经历了它的人们更快的成熟,更好的认清自己.看起来无论身体条件,家庭环境都无限健康的alvado却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他说不明白为什么会爱上alex这种奇怪的人,而旁观者都明白,他当然会爱上他,因为爱情只会是在最对的时间碰上了最对的人.alex是你畸形生命中出现的最最健康的人.
影片结尾,导演没有压抑,alex追上父母,一起回家.我分明看到了银幕背后的朝气蓬勃,霞光万丈.
中文名字翻叫双性传奇.当今社会,她的确算得上是传奇,不过只是就其心理如此健康的程度.
3 ) Alex 的选择和我们的选择 --- 《XXY》
若干年前,人类还固守着人生下即分三六九等的观点。当然类似观点现在已和地球是方的等一起被扫入了历史垃圾堆。然而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却仍占据着我们的常识领域。这种顽固相当有趣,值得探究。
要分辨一个生物体的性别,首先得在其全部性特征中取明显对立互补的两极作为分辨依据,分别为雄性特征(男征)和雌性特征(女征)。但光有了这些个单个性征还不能实际分辨。因为单个性征只能是构成生物体性别的全部性征之一,要实际分辨还得观察他(她)的全部性征的总和。这总和当中可分出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两大类。比如最典型的,阴茎和刚猛分属男征中的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类似的,阴道和阴柔分属女征中的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一般说来,医学上的性别只取生理性征,其结果决定了一个公民在身份证上的性别。这种单取对象生理性征为分辨依据的叫“性征两极化分法”。其结果是:男或女,没有中间状态,即使是存在特例也将被手术人为矫正。而心理学则在生理性征的基础上更侧重心理性征。更进一步的,以满足对象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属同一性征为分辨要件的即为“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这里的“常态”有着社会学上的意义,即它的定义由社会 —— 这个最高等级的人类聚合体说了算,而不是随随便便你说自己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前后两种分辨法会有抵触的情况,比如:一个生理健全的男孩却有着女性化的举止。这时,男孩会通过先前的测验被验身为男,而在随后,他会被认为是具女性心理性征的男,而跻身不了“常态”,沦为“异态”。
那为何会有超出“常态”的情况发生?为什么要在基于生理学基础的“性征两极化分法”上再人为增加一层心理、行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心理性征作为“常态”的分析基础?谁真正有资格来对“常态”进行定义?
我想,所谓“常态”的出现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有着客观的人类学统计基础,源于人类的古老认知。由于我们身边生理和心理性征不统一的情况较少,两种生理性征并存一体的更是罕见。因此在古代,人们更愿意接受一种本无恶意,被人为简化了的方法论,而无视身边的特例,这本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简化了的东西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就好比牛顿物理学是广义相对论的常态近似体现一样。它和那些同样被简化了的人类认知一样,背后都隐藏着更接近真理的精准认知,但却有着精准认知无法取代的便捷性。要是可能的话,广义相对论将这样评价牛顿物理学:这个粗糙的可被完全取代的东西在常识领域还是有存在价值的,所以应该继续留存于初中课本。于是某些非黑即白式的观点也跟着得以堂而皇之的留存。不过,无论我们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生理和心理性征统一的明确男征或女征生物才有可能在脊椎动物的进化中占据优势。或许这才是“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留存至今的真正原因。
生理上的明确男征或女征是有性繁殖的基础,有性繁殖则同时保持和加强了雌雄、公母、男女这些对立特征的两极化。身披这些两极化特征的生物一旦具备了心理特征,则更将使得它们之间的阴阳相克、男争女斗、互为拓补、相生相济演变得精彩绝伦。由此,脊椎动物的情操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得以持续拔高、细腻丰富。或许灵长类的智商正因此才得以突飞猛进,象形文字才得以发明,伟大的文艺作品才得以诞生。甚至我今天能有幸坐在电脑前通过互联网对这部影片发表评论,这一切的物质基础皆可拜赐脊椎动物进化的原动力 —— 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
但,这种分法在催化我们进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却无法避免XXY或XYY患者、性征发育不良者、爱折腾的变性人、性欲倒错者、同性恋者、异装癖、男女装混搭者们的涌现。对这些难以按照它的僵化标准来区分的个体,它只能无能的将他(她)归入到进化失败的产物中去,并进而占据人类的常识领域,控制话语权,引导人类将这些悲剧个体一个个划入“异态”,加以排斥和歧视,同时开脱自己的责任。这应该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自然界发明了XY或XX组合,却忘了有XXY或XYY组合的可能,从而导致了遗传差错的产生。当这些差错无意中被制造出来,又随手将之扔弃;或无视他(她)们的痛苦,强制要求其进行改造、整形;或在其改造、整形之后仍将其视为异类、瑕疵产品的人类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15岁的 Alex 得在成人之际痛苦的选择自己的性别,她没有像绝大多数幸运的世人在授精的那一刻就由造物主轻松的代做决定。当然她也可以不作决定,而任由体内的荷尔蒙疯长也不去向那个无处不在的简化两分法妥协。影片没有给出 Alex 的选择,我们只看到了 Alex 头也不回的对她父亲说:让他们(镇里人)知道去吧!
阿根廷电影的风格越来越国际化。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平静的叙事语调,有些模版化了的拍摄手法。但这都不妨碍它是一部技法成熟的影片。
附 —— XXY是一种性染色体病,成因不明,多发于高龄产妇产下的后代。
附 ——“性征两极化分法”和“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都只是作者个人的归纳,在学术上至今不存在类似的称呼。
4 ) 不只是性别问题
除了双性人对性别选择的问题,这部片子还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涉及爱、性欲、尊严与骄傲。
最打动我的是alex的父亲说,从我看到她第一眼,她就是完美的。他的小孩是特殊的,但他却很骄傲,极尽所能的保护她鼓励她。
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家庭,一流的外科手术医生父亲对儿子说,我只有一点喜欢你,你没有天赋,将来也不可能有。那个儿子太可怜了,即使他是“正常人”却远不及alex这个“怪物”来的幸福。他的同性恋倾向也注定不会被他父亲所接受(他是个软弱的0)。
双性人、同性恋小孩的父母,普遍怀有的愧对子女的心情,或是耻辱感,这些都成为他们不愿面对子女性倾向的原因。对于这种莫名的愧疚和耻辱,电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生下双性的小孩并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能决定的,你能做的是选择正确的对待他/她的方式。
之前常常看到双性人选择性别,然后做手术成为单性人的新闻,以为雌雄同体犹如兔唇,似乎是外科手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然而电影让我们看到,那种选择的困惑,以及引发我们思考,是否存在另外的选项,那就是不做选择,不再用药物和手术来改变自己本来的面目。
演员把alex这个角色演绎的极有魅力,双性人的诱惑力让她变的更有尊严及更骄傲。
5 ) 3356
影片拍得很美,也的确很传奇。但是立意还是似乎有点属于猎奇的味道。片中的主人公在生理上是双性人,在日常生活中,在穿着和外表上,则是一个女孩子。不知道演员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片子的效果来看,的确令人称奇。她(他)的身体体形特征,兼具男孩子和女孩子的特征。肩宽而平,同时臀部也宽。她行动的动作,却完全像一个小男孩子,一本一跳,与另一个同性恋的男孩的斯文形成对比。脸部表情不时在男孩的刚毅和坚定以及女孩的温柔敏感之间转换。这个效果是非常成功的。她和女孩子一起洗澡,完全不会有性的冲动。她最好的男孩子朋友是一个小帅哥,她的秘密告诉了他,结果被泄漏。泄漏的心理,应该是出于压力,则说明小帅哥对她有感情。小帅哥甚至对同性恋男孩说要他退出,似乎是自己要进入,但是镜头只表现出他们两个像顽皮的男孩子一样一起站着撒尿。这个镜头显示出他们互相回归到哥们的关系。那么结论就是,片中的主人公在心理上是一个同性恋者。一个在生理上的双性人,在心理上的主动型同性恋者,这的确是“异类”中的“异类”。然而还有很特别的,就是主人公不愿意通过手术去掉某一个性特征,而愿意保持原样。而且她的父亲从她一出生就这么认为。问题就是这样了:同性恋男孩可以接受这样的她吗?同性恋男孩一直都是犹疑的,在这个时候也是没有立即回答。父亲过来催促上船,主人公挽着父亲的胳膊。到目前为止,她至少有父亲认同她的想法。那么,做真实的自己,获得自己完美的幸福,虽然艰苦,也不辞辛劳,这就是影片的主题吧。
6 ) XXY的答案
前不久漫无目的地狂下了一批电影,《XXY》是其中之一。当初是被片名吸引,猜测也许是科幻的,也许是间谍的,也许是枪战的。我对这三类电影其实都不很喜欢,但还是鼠标一点下了再说,也不急着了解剧情,当是为自己出个题,适时求解这XXY的答案。
应该说是昨晚了。蛮迟了,想睡却又不想睡,在电脑上翻来覆去,无意中看到这道待解的题目,就眯着眼睛开看,一个半小时,眼睛眯得发酸发痛,却不忍闭上,看完了还忍不住想写些什么。
都因那个15岁的Alex。
Alex是影片的主角。男主角,也是女主角。因为Alex是个双性人,这就是XXY的正确答案,我没有猜对。Alex来到这个世界,缘于父母在海滩上的一次激情。为保住这个秘密,出生不久,全家人就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多次搬家后来到与乌拉圭不远的安静的小渔村。15年来,Alex一直被父母当成女孩来养育,但是出落成美少女的她,衣服内却藏着另一个他。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不得不每天服用药物来阻止胡子和喉结的蠢蠢欲动。可是最偏僻的地方,最刻意的保密,Alex和她(他)的一家依然无法逃脱内心的巨大压力和世俗的窥视目光。
电影是从整形外科医生一家的到来开始叙述这个故事的。整个片子展示的是这个温暖但压抑的家庭面临的巨大矛盾和煎熬,包括私自作主邀请医生前来的母亲,她作出这个决定显然是希望Alex能接受阴茎切除术从而告别不堪的过去,但很快她发现一切不是那么简单。而矛盾的中心就是可怜的Alex,她(他)面临的两难选择简直让人绝望,那不单单是成为男人或女人的选择,更艰难的是动不动手术的选择,即是否让属于她(他)的身体保持完整的选择。我认为正是对这个两难选择的艰难探索,是Alex、电影导演和《XXY》的魅力所在,和受到尊敬的根本原因。
选择是幸福和痛苦的结合体。每一个人,无论XX们,XY们,还是XXY们,无时不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大多数选择无关紧要,大多数选择不止两个选项余地多多,最麻烦的就是两难选择,非此即彼,两者必须选一,没有中间路线。博友呓语最近思考过的那个令她反感和不屑的“先救女友还是先救母亲”的老话题,是那些喜欢浪漫的女人用来玩浪漫的,但就是这个无聊而庸俗的问题,却也曾经并将继续让多少无奈的男人陷入两难。而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设计的著名的道德两难问题,拿应该是违背规则偷药救妻,还是遵守规则买不起药让妻子等死这样的选择,来折磨少年儿童,测试他们的道德发展,也属残酷一种。
现实中的救人,在不是女友和老母同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救是一种选择,不救也是一种选择,虽然结果只有两个,但大多情况下并不用太为难,但如果对穿着制服的军人,恐怕就是两难了。而柯尔伯格设计的情节,眼下却正在局部人群中上演。至于生死之外,诸如股票是卖是留、考研还是就业、是从头再来还是硬着头皮往下走……两难之难,难在逃无可逃,难在利弊难量,难在后势难判,难在怕敢正视内心。
Alex打动我的,是她(他)在经历常人难以体会的矛盾与挣扎之后,甚至在被几个混混强行按到强行扒下裤子之后,决然选择了保持自己身体的完整,这个选择看起来匪夷所思,却是置一切于度外的坚强捍卫。她(他)在遭受巨大侮辱时,她(他)的痛苦和挣扎之源被强行暴露时的无助、绝望、恐惧、歇斯底里的呼号,久久回荡。
听从内心,为自己而活,Alex在战栗之后,选择承受新的战栗。因此,与其说影片展示的是第三性的生存问题,还不如说探讨了坚持和改变、捍卫和屈服抗争的态度,如果把XXY看作未知数,那么导演已经给出了她明确的答案。
女主很像KM。不选择也是选择,再说所谓常态都是那些卫道士的垃圾理论,最自然的就是最完美的。
你永远不能真正了解的,恰恰就是你最亲的人
我的雌雄同體題材!!又讓人捷足先登........這世上再沒什麽比強迫一個人往主流價值上靠更不道德了
寻常调调
TA选择做自己。
电视台放的。关于一个既是女孩,又是男孩的XXY性染色体携有着的人的故事。讲述得很自然,结局也很开放,色调很舒服。
你是女生
结尾让我睡意全无
继美丽佳人奥兰多之后,赤果果地讨论性别问题.很新鲜的题材
我猜她不是挣扎于男性女性的社会角色 而是在确认喜欢男人的情况下 作为男性性吸引力减少了 作为女性又不能操男人 好烦哦 好苦恼哦(有点羡慕)
各种人物的心态都表得好清晰,性别这种最基本的自我认识错乱了果然扰乱一切。
调调却很悲伤。
不要妄想用异性恋的思想去参透这样一部从生理到心理由内而外的同性恋片子。
“雌雄同体”——只有欧洲的电影才敢选择这么边缘的体裁且尺度如此大胆。阿尔瓦多被亚历克斯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小受本性,好诡异的故事……
不好说 不过不好看
TA是怎么做到的
原始,自然的也是完美的
很好的伦理题材 但导演功力不够
5.22
难以言说,怪异是什么?变态是什么?谁规定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