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看到这么讲究的电影了。演员,剧本,叙事手法都是现在电影比不了的。
电影拍的比较有趣但并没有评论中形容的那么搞笑,
全片没有多余的镜头,镜头语言运用的异常严谨。
演员看起来都像是功底扎实的优秀话剧演员,素质极高。
那个年代电影都是分片段一幕幕展示,这一点不如现代电影。
但刘别谦的叙事手法绝对是超越时代的,这一点跟年代无关,无论生在何时,他都会是大师。
极力推荐学习电影的人看,认真感受镜头细节和剧本详略,必将受益匪浅。
普通观众随意感受下就好了,娱乐性是比较强的,只是分幕展示感受不到激情。
总之,真•大师级作品
如果说一个导演能把战争和喜剧结合得完美无缺,拍出最有料的喜剧电影,那这个人首推刘别谦了。今天推荐一部他的经典喜剧电影—《你逃我也逃》,或许在这里你会看到《无耻混蛋》和《虎口脱险》借鉴的影子。
有人说刘别谦是最会说故事的导演,那么,看完《你逃我也逃》后你也会非常赞同了!
其实,单单是这部电影中演员的精彩表演,这部影片就足够值得你去珍藏,演员们的表演太难忘了!
当然,以上可不止是《你逃我也逃》成分一部经典喜剧电影的理由,这部电影出彩在对白严谨,音乐运用完美,巧用角色间的误会,戏中戏的首尾交接,以及对人性愚昧的讽刺,当然最让人津津乐道还是其精彩绝伦的台词!
不禁让人感慨,如此妙笔生活化的台词!太精彩了!真真真喜欢这些聪明人的作品啊!
电影以台词取胜,很多幽默的笑料都是台词表达的,比如说剧中反复出现的“To Be or Not to Be”,莎士比亚简直被刘别谦玩坏了。看了电影我们就会知道,每当男主杜拉说出这句台词时,那个飞行员总是会当着他的面溜出去和他妻子会面!
相信看了这部电影后,以后只要再听到“To Be or Not to Be”,就会忍不住捧腹而笑了!
当然,希特勒也是逃不过的,剧中出现多次的那个比喻:“如果说拿破仑的名字作为白兰地的名字,俾斯麦的名字作为青鱼的名字的话,那么,希特勒会是一片奶酪”,也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扮演希特勒的那个演员布朗斯基在戏中戏时说的:“我自己万岁!”,尽是幽默和嘲讽。
也忘不了那个总是推卸责任的上校,每当有问题他就会类似“我再也不能相信自己的手下了!”的表达。
还有我比较喜欢的那一段玛利亚安慰杜拉时他们间的对话,如下:
杜拉:有人在我表演时离开了,告诉我玛利亚,我是没有吸引力了吗?
玛利亚:当然不是,亲爱的,也许他感觉不舒服,也许他必须要离开,也许他心脏病要发作,必须离开,不然他会死的!
杜拉:也许他已经死了!
刘别谦的喜剧表达便是这般,它不是一直到底的哈哈大笑,但是会小幽默不断,时不时的让你会心一笑,个人觉得他的喜剧是一种沉浸式的喜剧,很有代入感!
刘别谦的喜剧略高级,有些笑料含蓄隐晦,但出其不意又十分独到!
我喜欢这个欲言又止的桥段的设计,影片中有一处特别有意思,杜拉、玛利亚与飞行员结束坏话进行告别时,起先是丈夫杜拉先走出房门,飞行员走在后头,杜拉又返回来让飞行员先走(以防妻子玛利亚与飞行员说悄悄话啊)
还有当布朗斯基在华沙街头那段戏的呈现也很好玩。
布朗斯基扮演希特勒赫然出现在街头,导演先渲染特写群众的表情和反应,然后在交代布朗斯基这样做的原因(他在剧中认为自己希特勒扮的形象逼真,但导演不认可,于是他想出来扮演希特勒到大街上试看群众的效果)。
本来他的造型很像,大家都错以为是真的希特勒。后来出现一个小女孩对他说:“可以给我签个名吗?布朗斯基”,又造成了一种喜剧效果!
我喜欢这样的刘别谦式笔触,喜欢他以喜剧方式表达战争,以热忱之心去述说故事!
这样的刘别谦,真的是,让人难忘呢!
欧洲处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但波兰的布朗斯基剧院却忘记了他们的处境,仍然歌舞升平。在演员们感觉到战争的威胁的时候,剧院的老板兼主演的布朗斯基关心的只是他的戏剧和生意。而老板娘,也是整个城市最耀眼的女明星安娜也忙着和他的情人飞行员安德烈约会但好景不长,在那不久,剧团接到了演出的禁令,因为他们的演出节目有反希特勒的内容。而飞行员安德烈也飞往英国继续展开对纳粹的战斗,但因为军人们的疏忽,一份印有他们亲人朋友名字的名单落到了间谍萨兰 《你逃我也逃》这部片子完全可以称之为《虎口脱险》的美国版,情节安排一样的高潮迭起,精彩紧凑,笑料百出却丝毫没有牵强。通过对纳粹高明的调侃和讽刺充分体现了美式的幽默和乐观,而片中一个蹩脚演员为了转移纳粹的注意发表的一段即兴演讲却一下子让人热泪盈眶,虽与本片的喜剧分格有点突兀,却让人觉得一下子拔高了本片的意境,强烈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好电影可以没有特技,没有爆破,没有大场面,没有爱情,没有美女,只要有好剧本和好演员足矣,看完会心一笑之余觉得还会再看一看,这样的电影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
《你逃我也逃》是德国导演刘别谦在纳粹权焰滔天时制作的一部反战喜剧,心目中的喜剧十佳。
本片的经典之处,在于巧妙完美的戏中戏情节设定(开风气之先?),优秀演员表演的强大戏剧张力,和导演特别的表现手法——“Lubitseh’s Touch(刘别谦笔触)”。
片中,镜头随着勇敢的女主角游走斡旋于众多男性之间,用简洁而细腻的剪辑方式揭露道貌岸然背后的猥琐下流和险恶居心。这是明快而调侃的掌镜风格,很少用长镜头叙事;布景和画面也带有舞台剧的风格(这也很符合片中主要情节的设定);这一切营造出的戏剧效果带给观众巨大的满足。真正的希特勒到达剧院一节是全片最为“严肃”的段落,也是全片的高潮,导演在此借助一直想在舞台上饰演《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的演员之口,义正言辞地对纳粹的暴行发出了控诉。在这里,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不再是台词,说出它的人也不再是表演;这是一个民族的喉舌,混杂着血泪的呼号。
有观点认为,喜剧因为缺乏严肃性而无法与悲剧媲美;而本片则恰恰因为其本质是喜剧而伟大。在那绝望的日子,在更深重的黑暗将要裹挟着“最终解决方案”(希特勒对从肉体上彻底灭绝犹太人的说法,于1943年3月正式实施)席卷整个欧洲之时,这部拍摄于1942年的影片在山雨欲来之际,力顶重压,对恶毒和残酷发出大笑,也让人们对这个自以为是的政权及其愚行发出大笑;并且预言,暴君必将被愚弄,胜利终将来到眼前。
脸盲者慎看
简直爆笑啊!这才是好喜剧啊,笑点一百年不过时!每一秒都满分!
一波多折,层层推进,细节处处迷人,严肃、紧张、诙谐并存,有我喜欢的一切喜剧元素。刘别谦的绝妙台词令我不断在深夜大声发出阵阵惨笑(希望没有太扰民= =)“她的丈夫是伟大的波兰演员XXXXX,你一定听说过吧。”“是的,我看过他的舞台剧,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纳粹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重看#完美的喜剧范式,绝妙的讽刺功力,教科书级别的剧本结构,超级优雅的刘式触点,举重若轻的尺度拿捏——喜剧模式覆盖的深沉家国主题,可谓是以四两拨千斤挑起泰山于顶的负载力,当之无愧且不会过时的泽被后世名作。将剧团人员配置/空间结构/剧作文本完美契合到现实的战争状态和对立冲突,一浪接一浪的戏剧性矛盾席卷而来,节奏丝滑顺畅,跌宕之起伏让人沉醉,是谓轻盈感;莎翁名句的反复运用,在不同场景承载不同功能,文本细节的对应着实值得称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彰显其有效性,且在重复的节奏中“再创”倒映般的喜剧效果。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主角自不必赘言,就连渴望出演夏洛克的小人物也被描摹得可怜又可爱——在戏剧和人生的舞台上,你们都是优秀的。
第一部刘别谦。1.在评论区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孤独:我怕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看懂却全程没爆笑过的人了...2.作为我接触的第三位早期喜剧大师,刘与卓基之流差异明显。对比同为有声/二战的《大独裁者》,仍可见两者在语言与肢体性幽默的倾向分别,但戏剧共通。3.本片精神续集:《无耻混蛋》。
始祖级的戏中戏,无论是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是字字珠玑的台词都已经超神;看完这种电影会让人语言贫乏,只能默默在心里大叫一声好。
To Be or Not to Be,土鳖拗孬土鳖,刘别谦导演作品,1942年的黑白片,教科书般的杰作,告诉你一个剧团怎么以自己方式愚弄第三帝国,正义怎么欺负邪恶。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在这电影上耗费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因为充满了魔术般的逆转和杂耍般的狂欢。——鹦鹉史航
刘别谦是个德国人,1942年二战还没结束就在美国拍了部讽刺纳粹德国的喜剧片。更重要的是,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比起来,这部喜剧的笑点更加高级。刘别谦电影的魅力真是奇特。
刘别谦毫无疑问有天才,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让人捧腹和反思的尺度和转换上都把握地相当好。但是也不得不说,这种喜剧化的手法显得过于乐观了,一副隔岸观火的逍遥态度。
刘别谦式笔触果然不同凡响。相同题材中,[大独裁者][虎口脱险]笑点直接,本片则较为含蓄,兼具优雅、机智与玩世不恭感,昆汀[无耻混蛋]在致敬之余更为疯狂戏谑。影片节奏紧凑,毫无冷场,多处戏中戏反讽与幽默极为精妙。| 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我自己万岁。(9.5/10)
反转再反转,好玩。Jack Benny老了长残了,不过眼神还是很逗趣。Robert Stack演这部的时候才23岁,英俊死了,要命啊(¯﹃¯)
“我真讨厌把我们国家的命运交到笨演员的手里“,最乐的部分是正乔装纳粹的演员会忽然分不清戏内外的身份,演哈姆莱特时台下总要重复跳出些喜剧状况,夸张、解构、反讽、利用巧合,想演《威尼斯商人》的龙套演员在不起眼的垃圾时间念了几次夏洛克的控诉,纯属夹带私货,是犹太导演内心最深最真的愤怒吧
一根筋的醋坛子丈夫以高超演技拯救了一个国家,个中桥段太幽默了
LUBITSCH万岁。大笑过之后想起那个总是跑龙套演配角的演员,他一直觉得自己能演好夏洛克,同伴总是嘲笑他一番,后来家园被德国人占领,两人连龙套都跑不了,在街上铲雪的时候,他又背诵起夏洛克那段经典的台词,这次同伴说,你能演好夏洛克了。经历过那些痛苦愤怒之后,我们才能真的写出读出那些诗行吧
“to be …… or not to be…… ”没办法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设定有趣,幽默无处不在,各种冷嘲热讽,但或许是我笑点太高的缘故,始终没有感受到其他人那种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
What he did to Shakespear, we are now doing to Poland.
之前在《希特勒万岁,猪死了!》一书中读到此片的介绍,今终于一睹其风采。我在午夜4点非常享受这部69年前的电影,几乎笑到断气。精彩的剧情,战争的讽刺,让人喷饭的笑点、台词,大师刘别谦的指导,这是你一生中不可不看的电影。副作用是今后当你听到:“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句经典台词时,会爆笑。
有别于卓别林和巴顿明显的肢体滑稽,刘别谦的喜剧就在于文本台词的出彩。严肃下的戏谑,整个剧院临时剧组现场演戏逃离魔掌,台词处处出梗,戏中戏的剧情天衣无缝。解构、巧合、错位、反讽,上下误会、左右逢源、临机应变的巧妙,这剧情这台词这桥段,纵使莎翁再世也不过如此!1942年呐,战争还没打完,德国人刘别谦就敢于如此讽刺纳粹,真厉害!8.9
喜剧电影分两种:一种是刘别谦玩过的,一种是刘别谦玩剩下的
年代的关系不免有些许瑕疵,夫妻关系的梗贯穿始终,最经典的第一是老公进房门,发现陌生男人在床那段逗逼死,第二是老公发现尸体,冷静解套一段牛逼死,那个年代的片子永远不要给主角设定一个固有印象,后面你会大吃一惊的! 一个演员知名度的梗,一个假胡子的戏中戏,还有官僚体系的迂腐,玩得十分溜。不过刘别谦touch好像在这一部没什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