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由于英国在1840年带头开始了中国百年被蹂躏史的缘故,每当看文字的、图像的关于大不列颠如何强盛的东西时常常心生恨意,反倒是看反抗英格兰暴政之类的东西看的无比痛快。作为英国一段强盛标志之一的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女王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好好神化一笔的人物,但是在凯特布莱切特主演的《伊丽莎白》和《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更接近人间的英国女王,看到了这个“童贞女王”人生的荣耀与苦痛,人性的故事往往比兵戈铁马更有征服力,所以,这个英国女王的故事将我深深感染。
两部伊丽莎白女王的故事,无疑第一部《伊丽莎白》更佳,故事一开始,就是著名的“血腥玛丽”时期,那个时候,这个名称不像今天的鸡尾酒一般可爱,我们看到的是教派纷争下的白色恐怖,神经质的玛丽滥杀无辜,甚至将妹妹伊丽莎白也关进大牢,但是却又没有下手杀害,所以,她病逝后,伊丽莎白顺其自然的接受王位,给人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事实上,本片比较巧妙的没有赤裸裸的神化伊丽莎白,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要取她性命,但是又都逢凶化吉的情节来承诺她的形象,这样的不断死里逃生,不需要再用过多词藻歌颂,一个神赐君权的神化女王自然的站在时代前端。本片在宫廷斗争的展现上则是极力表现其险恶、丑陋和血腥,特别是伦敦塔内对犯人的一次次虐待和折磨,让政治斗争中的善恶不再明晰,无论是伊丽莎白的敌人,还是她的同盟,在彼此的争斗中都显的不择手段,残忍至极,而在这个过程中,伊丽莎白倒显的有些优柔寡断、菩萨心肠,对敌人一再退让,而正是这样的铺垫下,使得她最后的爆发显的理所当然,令人振奋,将一个女人到女皇的成长过程中的血迹用这样的悲情方式轻轻抹去,而她的坚疑和果断性格却渐渐予以烘托。
实际上,在两部影片中,对于伊丽莎白最大的悲情描写,恰恰在于她的“童贞”,在影片中,它不再仅仅是纯洁和神圣的标志,而是一个女人的苦痛和牺牲。无论第一部与罗伯特勋爵的爱情、还是第二部与海盗罗利的暧昧情愫,最后都不得不屈从与国家利益,而面对各国而来的“追求者”,她又对这样的政治婚姻坚决的抗拒着,于是,本片中,我们看到她一次次痛苦的与心上人划清界线,然后再穿上抹杀女人柔美的高贵的礼服,出现在女王的宝座上。在第一部中,结尾她饶恕了背叛她的罗伯特勋爵,并与之划清界线后,减去长发,面容凝重而庄严的接受子民们的朝拜,然后说“我已经嫁给了英格兰”,一种决绝之气将其爱情的无奈烘托到了及至,又为一个铁腕女王的诞生渲染了最神圣的气氛。
与第一部相比,《伊丽莎白:黄金时代》就显的差了不少,布兰切特扮演的伊丽莎白依然出色,依然将女王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爱情的那种挣扎表现的充满感染力。但是,本片剧本确实次了些,与第一部通过女王多次逃出劫数自然的烘托形象不同,这部来了个赤裸裸,比如当女王在教堂祷告时逃脱暗杀,非要弄个她身上闪耀光辉将对手镇住的神化场面,让人看了作呕,这种过分宗教感的神化在本片中随处可见,可谓一大败笔。本片还有一大毛病就是对女王对手的过分妖魔化、弱智化,如西班牙国王菲利普斯在片中被演绎的自大、傲慢、神经质,像个神汉一般,不像第一部的诸多对手显的有血有肉,我们知道,要让一部电影试图歌颂的人物显的有血有肉、英明神武,对于她的对手的表现上也应该等同对待,否则一帮菜鸟怎能烘托女王的形象?不过,好在还有一帮出色的演员在支撑这部电影,如扮演海盗的克里弗欧文,将一个不羁而又有情有义的传奇海盗表现的魅力非凡,而扮演菲利普国王的西班牙演员加尔迪莫纳,将一个剧本设置的妄想症国王,表现的依然充满了尊严和悲情色彩。而总体看,本片的不足也是相较与第一部而言,比起同类作品中,歇斯底里的展现传主文治武功的传记片来说,还是更有可看性。
但凡涉及历史人物的传记片,总会引发争论连连,历史上的伊丽莎白是怎样的?这属于本片的扩展话题,其实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基于基本史实的演绎是多种角度,仁者见仁的,对于我来说,伊丽莎白本人就是多种历史和文艺作品形象的统一,在这一系列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天真烂漫的女孩成长为铁血女王的女人的故事,看到的是一个曾经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女人最终抛弃个人爱情,嫁给英格兰而终身未嫁他人的悲伤故事,看到的是一个开创了英国辉煌年代的女王的荣耀与苦痛,历史的真实远比电影复杂,但是这部电影中,那个昔日还在草地间与同伴嬉戏的少女和冷俊到冷酷的女王的反差已经足够复杂,足够耐人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4ec9e0ac1b9841994ca6bb2.html整个电影受限于时间,很多事情堆积到一起,对历史知识不甚了解的只能到后半段才理出头绪。影片充斥着恢宏历史情调的背景音乐,令人向往的英国风光和好听的英式发音。还充斥着爱情,亲情,信仰,价值观。可以看出编剧想要表达的很多,抱负宏伟,也确实让人感叹历史的沉重,其间的诸多心酸。
影片大多数时间讲的是爱情,抛开华星汉的鞠躬尽瘁,影片里展现的劳勃也是女王成熟的催化剂之一。然而影片更重要的是讲了各种人,和人的各种面。有的为了信仰假装效忠,有的冷酷无情,疯癫皆有,哭笑无常。
伊丽莎白是每个人的缩影吧。从年轻,得到,放弃,成长,到最终收获。
无从评价历史人物是非功过,即使这样,由衷敬佩伊丽莎白,童女女王。对她个人,应该是圆满而丰富的一生。对我而言,我也想做一些什么。
人性和信仰,都万岁。
I am not your Elizabeth! I am no men’s Elizabeth!
I’d rather to have a maid than to have a master!
I shall keep you alive to remind me how close I came to danger.
一颗星给cate的扮相,一星给我最帅古装小生的颜····剧本太稀烂了吧,我们来回顾下伊丽莎白在里面做了什么,被抓进伦敦塔,求玛丽不杀她,成为女王,拒绝了西班牙和法国伸来的橄榄枝,和robert睡了,战败,痛哭,演讲(没有诺星汉必输)见法国公爵,躲过行刺,知道robert结婚了,生气想接受法国公爵结果发现他有异装癖,点头让诺星汉去找到异己,发现r参与其中,点头让诺星汉除掉异己让r活下来,最后···嫁给英格兰。
总结起来就是,女王谈恋爱情路受挫遭背叛后,决定终生不嫁。
我们再来看看诺星汉干了什么,杀了想杀他的男宠然后回国,安慰女王,不让六个反对派投票,监视诺克福德,和法国女王调情然在床上杀掉她,找到异己,拷打得到文书和名单,拿到诺克福德谋反证据,杀异己,安慰女王·······
所以呢,剧本大概就是让女王负责玛丽苏的部分,权术都扔给诺星汉。
剧本的烂还体现在任何事件都不会引起任何后果。法国女王杀了就杀了,天主教的权臣杀了就杀了,西班牙大使杀了就杀了······儿戏一般
第一部把法国黑得体无完肤,第二部把西班牙黑得体无完肤,然后,你就爱上了英国,这个崇敬着他们的女王的国度。在这一时刻你会觉得,英式英语,真是世上最美的语言。“pure,naked,fragiled——hope”,诗章般的语言。
在伊丽莎白身上,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所有的君主都是孤独的”这句话。以前看宫斗剧时,看到皇上在所有妃子间流连,却从不付出真心,只有宠没有爱,只觉得那是天下最大的渣男。可是,当帝王变成了女王,她睿智、勇敢,热爱她的祖国与人民;也冷血、狠毒,富于野心和控制欲。可是一个真正的帝王是没有爱的,他/她注定孤独,在感情方面,他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怜之人。一个人一旦在很多方面足够优秀,就没人再配得上他们。也许注孤不是一种贬低,而是一种褒扬,尽管这褒扬他们并不想接受,如同这命运他们有时也想抗拒。
她的一生,有过真情,却总会丢失。她的一生,也会因为这些感情有过软弱,可是,她终归是比一般女子更理性的人。“pure,naked,fragiled——hope” ,希望,伴随着她一直走下去。
凯特·布兰切特把伊莉莎白演出神韵了,胜在气质,最后那一幕,你看,我最终还是嫁人了,不过我嫁给了英国,真正做到了权威又疏离,柔美又冰冷。约瑟夫·费因斯这一部比同年他参演的莎翁情史更具沉淀。到底,他也只是个做情人的料,终,了了孤单。
最后大用莫扎特和埃尔加,似乎是个提醒,别入戏,这是现代人的演义。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瞬间就明白了象征蒙太奇和好莱坞三点打光法。真是在各方面做得都非常精细非常典雅的片子。英国电影还是非常有自己的一套的。
看完都铎王朝直接看的这部电影,98年的片子确实也算老的了,很多拍摄手法都跟现在主流的不一样,但是还是很值得一看!
女王估计是第三种性别了。话说有好多熟人啊~赫赫,大名鼎鼎的坎通纳,007,海盗,拉尔夫费恩斯他第,猜火车里那学生妹...我还是无法理解宗教信仰会提升到如此严重的高度。
传记片难拍,稍一不慎就在漫长一生的拖沓中被骂个狗血喷头,《胡佛》沦为悲剧,《公民凯恩》推上圣坛。而当下导演们都乐意取一个小片段着重渲染,如马岛战争期间的铁娘子、戴妃去世时的伊丽莎白二世、橄榄球世界杯期间的曼德拉、拍摄《游龙戏凤》时的梦露……这无疑是打名人传记之旗号拍剧情片。像《伊丽莎白》这种老老实实讲王者之路的还真不多见。
想起当年学的英国概况学得痴迷,抱着地图研究一通。服装、场景都很美,Cate的伊丽莎白非常有说服力,苍白、坚韧、大气。He'll be kept alive, to always remind me, how close I came to danger。2010.4.20
爱情戏好狗血!实在不喜欢男主,当年看莎翁情史也是=_=九叔的反派帅得甩他十条街不止…凯特中性美怒赞,但故事实在没打动我…
华服啊华服 【2018-2-15重看】
布蘭切特的氣質可以陰郁霸氣到這個地步,嘖嘖嘖
看過一點伊麗莎白時期的歷史,為了不被殺忍氣吞聲裝成天使一樣的伊麗莎白,好容易熬到登基,面對逼婚、暗殺等種種險惡。我想起一句話:“等我緩過這口氣,把你們一個一個都咬死!”她最後還是沒捨得殺死情人,以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保存了他的性命。這是最後的念想吧。
约瑟夫费因斯哪里有一点英伦情人的气质了,整个儿的就是一点贵族宫廷的边都沾不上,古装片还这么喜欢找他演,跟他哥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
兔子的入坑之作,很好奇,13岁的小盆友就可以看这么多船戏的影片吗?一直在揣摩兔子是哪一瞬间爱上魔王的,我觉得是后半段,文森卡索也算助力吧,露骨的言辞估计也让兔子感同身受了!是的,魔一直都是女王,没有男人配得上她。因为她本就是个男人!
说实话,因为看风中的女王而对伊丽莎白一世感兴趣,自己百度了一些历史由衷敬佩,但是看电影,反而有些失望,看不出她的风采和手段,没有很体现她的英明果敢,爱情的篇幅不小,但偏偏这个爱情故事并不新颖,再去看看第二部吧
童贞女王的大情史,权力场杀戮起于剪灭异教阴谋,实现盎格鲁海洋体系的独立自强。片子拍得真心不咋的,虽然看到不少史料演绎,但还是严肃与娱乐两不讨好的作品。这中间代表的趣味实在是low。
还是英国史有意思!不错的历史片,伊丽莎白的政治道路说明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不过影片对“爱情”过多的着墨实在有点头重脚轻。其实伊丽莎白统一宗教的政策也并不彻底,在她驾崩的17世纪初照样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
真是对这种古典英国范儿没有抵抗力。作为电影来说,非常棒,服化道、剧情、节奏、情感、选角、表演,观赏性一流;作为历史片来说,有点戏说了,缺点历史厚重感。anyway,cate女王一出场,劳资就被迷晕了@@
英国人审美奇特的无眉白粉妆+泡面头......不知是因为对该历史缺乏了解还是央6的删减,或人多脸盲,感觉叙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断断续续眼花缭乱。女王👸🏻从天真烂漫到坚韧果断、受制于人到独揽大权的转变都非常莫名其妙,让这段历史只停留在服化道的层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是胶片电影,喜欢胶片电影的质感,很真实我对英国的历史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凯特·布兰切特真的是太美了!!!我的女神! @2020-04-12 10:25:01 @2022-06-06 22:19:19
从服装到演技都很有气场,98年的cate败给了莎翁情史,确实可惜。我只是不明白joseph同学总么可以忍受同时在这两部电影中演同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