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男星加斯帕德·尤利尔(Gaspard Ulliel)将在传奇大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的传记电影中饰演这位公开同性恋。YSL被誉为“色彩创造者”,他17岁被Vogue发掘,21岁即担任Dior首席设计师,26岁时与爱人兼事业伙伴皮埃尔·贝 尔热(Pierre Bergé)开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奢侈品牌,从此以无数经典作品叱咤时尚界。
《圣罗兰传》的电影空间多在酒吧夜店、贵族社交场所、裁缝间以及主人公的家中,从另一个方面也展现了六七十年代法国的上流社会,尤其是室内空间的造型拥有巴洛克式的奢华,此外,古典音乐和分割画面的加持,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审美体验。
看得有点久了,还是随便写些。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故事性很强的传记片,所以其实比较满意贝特朗的这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称作“突破传统”)。我不否认它跳跃和琐碎,但正好能表现他的生活和精神一定程度上的紊乱。
我很难去评价它的剧情。评价传记电影的剧情更像是在评价一小段史实。让它发生就好。
贝特朗的版本比勒斯培的版本含药程度高。
影片的镜头和色彩是无可挑剔的,整体看起来有忧柔的美感又富于讲述,让人享受。但会使力求真实性的观众感到遗憾的是秀场设计没有一件出自圣罗兰之手。
音乐也很不错,感染力极强。
看看剧照吧。
影片后半部分把他的盛年和老年时期交织起来讲(让黄昏的赫尔穆特饰演他的老年是不是。。有点残忍了。。),可能的确会让观众费解。最后止于盛年时期的讲述,个人认为传达了ysl永盛的概念。
平心而论,加斯帕德演得很好了。勒斯培手下的圣罗兰显得很易怒,而贝特朗的在我印象中更内敛,更显敏感。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很成功的文化输出。肯定会有人因这部影片爱上圣罗兰,而圣罗兰又是一个现存的品牌,带来什么呢,消费。
时间长就长吧,我确实看得津津有味。
比起演唱会和音乐大使我更热衷于品牌背后的创始人 毕竟 他才是最有资格的代言人
17岁的Yves Saint Laurent被vogue发掘到巴黎 21岁时成为Dior史上最年轻的首席设计师 26岁与同性爱人Pierre Bergé开创了之后叱咤时尚界的同名奢侈品牌 这位年少成名设计师和创业者有着鬼才特有的“不疯魔 不成话”般的人生 Yves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在创作 他的人生就是他的事业 他的事业即为他的人生 从最初的青涩迷茫到大放异彩 从鼎盛辉煌到颓废淫靡 从年轻俊美到年老体衰 最后已矣谢幕 这位二十世纪时尚界最受瞩目的鬼才在一鸣惊人过后也需依靠药物和性爱来激发更多的灵感 但幸好他遇到了他 陪伴Yves致生命的最后岁月是他一生的爱人兼同伴Pierre 然而但天才总是异于常人的包括天才身边的人 至少从镜头看来我认为Yves的挚爱是Jacques de Bascher——只与他度过了一段最疯魔的时期而最终逝世于一场早可预测到的艾滋病的一个的没落贵族 这听起来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但爱情和艺术一样并没有公式 我肤浅的揣测是Pierre和Yves的爱情涉及到利益和权利终究遭遇了变质 以至于Yves需要再次寻找更纯粹的东西来催发创造力 但是在这里我还是选择相信爱情 在YSL遭遇七十年代品牌滥用危机后的Pierre用尽毕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胆魄来帮助Yves化解困境 包容了他的浪荡不羁 发现Jacques的存在后选择冷静处理 在险些丧命后依旧不离不弃 并表示:“虽然我们需要分开一段时间来保证我的生命安全 但我不会抛弃他” 如Yves辞世6年后 Pierre赞助的那只讲述二人50年爱情的纪录片《疯狂的爱》一样 50年的从身体到心灵 从想法到实施 从初识到陪伴 谁敢说不是疯狂的爱?但也许那个带着他出入各种性派对,一起疯癫一起嗑药,可以不用考虑下一秒只专注于眼前的快乐的Jacques才更符合这位鬼才的艺术态度吧
电影的最后 那个带着大大的眼镜一头卷毛的小男孩把一个个同学们都用来射击的小弹弓改成小模特衣服架 给她们穿上了自己设计和亲手裁剪的小衣服小裙子一样
谁又会想到他即是今后震撼了整个时尚界的Yves Saint Laurent呢?
除了不断的烟酒性什么都没说,空有一个华丽的外壳。混乱的剪辑真是辜负了Ulliel的表演。
圣罗兰死后,一群报社编辑试图去定义他,却发现总没有最适合的语汇。最懂女人的他,躲在后台凝望着亲手设计的霓裳,心里那个小男孩却始终没有长大。童年把彩绸缠绕于纸片,日后奢靡群蟒纠缠了一生。用才华征服了上帝,却优雅而失落地给自己写信。只盼望,秀台上的华服永不过时,舞池里的他们永不老去。
两部关于伊夫·圣罗兰的传记剧情片,都喜欢跳跃于圣罗兰人生中的某些片段瞬间,并对于其中关于同性和迷醉的元素进行了聚焦般的放大,多少有那么点不交代前因后果的不完整之感。相比起影片里大书特书的“同性爱恋”,我们似乎更想走进圣罗兰这个人物本身,了解他灵光乍现之前的积累,以及最后何去何从。
迷之剪辑,故事的冲突,人物的魅力,品牌的文化,哪个方面都没有突出,很奇怪。
很难得导演没有拍成流水账,而是利用非线性叙事构筑一段时尚圈传奇,在气质上还原了六七十年代的优雅与迷乱,几处表现平行空间的分屏设计尤为惊艳,床上爬行的彩蛇,嗑药至死的斗牛犬,香奈儿亲吻自己的梦,诸如此类的细节令人陶醉,总之这是一部需要观众调动感知去理解的电影,尤利尔演得真心不错。
这片让已经几近戒烟戒酒戒XX的我回家立马开了瓶藏了好久的Manzanita自己喝上开始写剧本。
因为对圣罗兰的生平实在太熟悉,这种非线性弱叙事结构反而正中下怀。纸醉金迷、浮光掠影,艺术的自毁和自毁的艺术。 很多地方让人联想到“嚎叫”——梦境、毒品、酒精、睾丸、清醒的恶梦和数不清的阳具,为什么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总要毁于疯狂?
完全有别于好莱坞传记片的体例,波尼洛放弃工整叙事,而试图从视听感知上去重塑这位传奇设计师的气质和风格。太太太美轮美奂观影体验。
范儿是有的,表演也不错,但是散乱的剧情衔接让人有又臭又长之感。
真棒啊!波尼洛大胆地截取圣罗兰人生最辉煌、跌宕的十年并把时间完全打碎,再拼凑起一个纸醉金迷的六七十年代,就好像让观众和圣罗兰同处一个时间空间,认识他却没有足够亲密,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派对,来观察和揣测他的生活。尤利尔和加瑞尔太性感了。。。法国人拍的性感是真的性感!
还是比较喜欢好莱坞矛盾明显弧线完整的套路传记片,这个还是太漫长太散了,YSL发展史及圣罗兰情感史,想面面俱到,但确实不太吸引人,艺术性是挺好
也太残酷了,让变了师奶样的helmut berger扮演的老年圣罗兰看自己年轻时候演的the damned。旁边的老太看完就说,嗑药嗑药就知道嗑药。
同样是形式华丽的传记片,还是偏爱爱森斯坦那一部。这部就觉得Betty出场时跳舞那段美翻了。。
想给两星,拍得实在有点糟糕
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Saint Laurent的传记电影,还原度极高。男主把YSL演的不仅仅是神似!!!如果想要观影流畅,必须先读YSL的传记,周边的八卦。不然很难跟的上剧情起伏转折。
戛纳竞赛,釜山补遗。最亮的无疑是主演尤利尔,他恰好生在时尚圈家庭,大长腿跟内增高跷了似的,然后表演也太尼玛gay了,一旁的蕾雅赛杜绝逼得仰望。电影开始感觉很牛,背影啊特写啊构图啊,越往后非线叙事越乱,越多乱七八糟的廉价手法,尾部让人不停捉急怎么还没完!总之,雷声大雨点小
打破传统叙事不是不可以,但这个电影对观众要求是不是有点高:对所有角色都不做任何说明,你知道料的才知道他在讲啥,不知道的看完还是不知道- - 可能算是启发学习型电影吧。若非男主很美很像,衣服和图画好看,不知道怎么撑完两个半小时...
没什么意思。时尚人物的生活,华丽而空洞,倒真是“露骨宣扬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
本来对导演和卡斯挺期待的,没想到2个半小时丝毫体会不到YSL作为天才的存在,编剧减法做得太矫情,拿传记片的幌子忽悠观众看你碎片化的无病呻吟吗,演员都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也情有可原,法国商业电影真是一拍一部烂啊
为什么忘了标记这一部呢?也彻底没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