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理想可以无限丰满,只要假装没看见现实骨感。所以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一边体面地遵循着约束和限制,一边游刃其中自由地实现理想。于是,生而为人,往往面对着选择题。而有一些人,放浪形骸、僭越规则,于衣食住行之中苟且;却又坚守热爱、捍卫本心,于人性底色之中赤诚。
正如影片里浪迹在艺术之都巴黎的三个潦倒艺术家:来自阿尔巴尼亚油画家洛特勒夫和他的法国作家、爱尔兰作曲家朋友。他们同是生活的不成功者,钱包羞涩的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脱逃拖欠的房租、与陌生人分食杯羹、捡拾空瓶换口酒喝、在二手市场换身行头。但他们却也同在困境中坚持创作,渴望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可。
尽管他们处境各自艰难,可影片并没有用一星半点悲伤来展现,浓墨重彩他们在与贫穷交手时的滑头,让人在他们的泼皮中还看到其挽尊的狡黠。大概是同频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聚合、扶持。为了争取契合才华的赚钱机会,他们也不得不“体面”地去见投资人,他们借口画肖像,“借走”求画人的西装,用颜料涂黑两只不一样的鞋子……笑料翻倍。
然而这些生活中的浪子,却是爱情中的绅士。洛特勒夫收留了投奔无门的女孩咪咪,代价是在墓园委身一夜,早上还不忘捎一束鲜花。与咪咪相恋后,他让她辞掉辛苦的工作,虽然低估了人对物质的要求,但男友力爆棚。入秋,因为没有燃料,他点燃自己的诗稿只为让咪咪暖和一点。和一个梦想家在一起,自己却比他的梦想更重要,真的感人。
可是感动无法当饭吃,因为窘困,咪咪一度离开洛特勒夫。再回来时,她身染急症。为了挽留咪咪半年的生命,画家洛特勒夫卖掉了所有画作,放下画家坚持去工厂工作。为了支持朋友,作家卖掉了所有藏书,作曲家卖掉了唯一家当汽车。他们是被驱逐的偷渡者、不被艺术界接纳的失败者、衣食堪忧的落魄者,却在人性来处如此柔情、温暖、高级。
影片曾获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论坛及新电影),老片子、黑白色、冷基调,蛮容易被错过。
我觉得我要爱死阿基了,我要疯了。对台词做了一些记录。幽默的地方又酷又有趣,感动的地方又简单又有力。我觉得阿基的电影台词是完美的。
“能给我看看吗?” “你?” “我。” “你识字吗?” “你在开玩笑吗,我念小学的时候就上过语法学校了,我想借来在睡觉前念。” “行,有何不可,我借给你。希望你能看出点出版社那货看不出来的东西。”
“不介意跟我分着吃吧。” “我不想夺取你的食物。” “你要无视我的好意吗?” “那我就不客气了。”
“怎么还有双头的鳟鱼?” “吃一些奇形怪状的鱼已经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儿了。”
“我也是个穷光蛋。” “你帮我跟你床上的女孩借一下。” “不行。现在还不行,我昨天才刚认识她。”
“孩子因为肚子饿晚上哭个不停。” “多大了?” “大的14,小的7岁,还有6岁的,3岁的,2岁的,1岁的,还有个最小的六个月。” “真是人山人海啊。” “都是冲动造成的。”
“我想谈恋爱。”
“坐在对面的男人看上了你。我也是。”
“等了也没用,你朋友还有三年的牢要坐。”
“那个男人是谁?” “一个常客。” “他看起来不行。”
“我住的地方很远。” “就算你住在莫斯科也没问题,我想和你走到北的尽头。” “会挺远的。” “总会有到的时候。”
“我可以吻你的手吗?” “你好性急。”
“我的两个舍友为一个男人打架,我真不理解。那个男人又蠢又丑。还结婚了。” “比我还丑吗” “他跟你没法比的,你简直就像个意大利电影明星。”
“忘了什么电影明星吧。你要跟我一起住吗?虽然我是单身主义者,但我可以为你开个先例。”
“那个梯子是什么?” “那是连接我和我爱人的桥梁。”
“我认识了一个大家闺秀,她爹憎恨我甚至想杀了我。她叫朱丽叶,房间里还有个舞台。改天晚上能把你这鸟借我么,这样我早上可以比他爹起得早一些了。今天开始,叫我罗密欧。”
“忘掉你的朱丽叶吧,该出发了。”
“贫穷的生活对女人来说太残酷了。”
“周日之前弄个恋人出来。”
“夫人,你的眼睛像月亮。”
“我希望她们买的东西贵不过600法郎。”
“马歇尔不需要我,对他来说书就是全部。我为了房租连戒指都当出去了,他把这些钱都拿去买书,买的都是巴尔扎克。” “可怜的男人。”
“这贫穷的生活,我快无法呼吸了。” “要我开窗户吗。” “帮不了忙。而且也很冷。” “要我给你开暖炉吗。” “没有燃料。”
“这是我的旧诗。至少你会感觉到一点温暖。” (烧诗集取暖,挺好的。阿基不舍得,火没点着。)
“我去散散心。” “早点回来。”
“我爱你,可我受不了这样的穷日子。” “我明白。” (一吻就足够,太动人了。)
“看那些鳟鱼,他们可是游泳健将。” “如果有人请我们去吃晚餐,我们会比它们更快。”
“我没胃口。” “我可以看到过去的亡灵正坐在台上,如果你有勇气饿死,也可以选择吃饱撑死。”
“你们要去哪?” “去搞点雪茄。去哈瓦那搞点。”
“什么也别问了,我想留在你身边。这里好温暖。我能和你一直待到明天吗?” “这里很冷。” “好吧,那就说明还像以前一样。”
“昨天上那个楼梯已经用尽全力,如果我看到别的女人在这里,我可能早都从窗户跳下去了。Rodolfo知道的。”
“请拉开窗帘,我想从窗户看看春天。” (从窗户望出去,这样的话Rodolfo对Mimi以前就说过两次,这次是Mimi对他说。这是最后的请求。)
“这里好阴,你可以帮我出去摘一朵花么?” (在Rodolfo出门前,立在门口对着Mimi微笑,然后俩人相视,泪光闪闪,我心都化了。这是最后一眼。)
“她死了。” (独自离去的Rodolfo,狗狗变成了两只。)
这难道不就是真正好的台词吗。(原谅我在括号里的那些画蛇添足——也包括此括号)。该有意思的有意思,该打动人的打动人,多好啊,多美啊,真的。这样的台词加上阿基独一无二的干练冷峻的镜头语言,没有故事讲不到人心里。
真真儿的还是那句话,谁不喜欢阿基,谁就是大傻逼。
电影的结局中,当画家拿着刚摘下的花束回到病床前的时候,他发现最爱的那个女人已经离开人世了,护士用白布蒙上了她的脸,画家手中的鲜花掉在了地上,皮鞋踩过花瓣,背景响起了法国民谣音乐。
他走到外面,拒绝了朋友的陪伴,牵着狗一个人独自走在狭长幽静的小路上,镜头里他的背影,一人一狗越走越远,后来一只狗变成了两只,继续默默远行。
我想这只狗是画家的爱情,狗是爱情在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有生活的人才能养狗,在生存之上,人至少要有片瓦遮身,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才能把像电影中贝利那样的大狗妥善安置。只要拥有了狗,我们不受控制的会在乎它的饮食,清洁,在乎它的美丑。最最重要的是,狗是用爱来喂养的,我们对它倾注感情,也从它们那里索取感情,孤独如你我,不仅需要享受狗无条件提供的那些无时无刻的陪伴,更享受那种绝对的忠诚是非常清澈又纯粹的,那是绝属于爱情范畴的炙热情感,因此使我们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羁绊,那种忠诚像是一种认同,一种肯定,使得每一个对情感生活失去信心的人获得救赎。
爱情也是一样,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无暇谈论爱情,有了生活才会产生情感需要,我们想要和爱的人一起吃饭,生活,用爱喂养这段情感关系,也付出也索取,想要爱情忠贞且激烈如烈火,想要爱情纯白如旋绕山谷的清风,想要用爱来拯救这世界漂泊着的另一个孤独的灵魂,因此变得伟大,也想要在爱中救赎自己,所以偶尔也会变得渺小。
所以画家虽然穷困潦倒,也还是带着贝利东奔西跑,在他因为身份问题被驱逐出境,狗也还在身侧。当爱的人来到家里,他想为生病的她煮一碗汤,结果收拾了半天,从狗窝里捞出一根骨头。
对于拥有着底层市侩脾性的三个落魄“艺术家”来说,生活不只有“生存”,这还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很平静的叙述着他们的生活,在那个艺术无法成为铁饭碗的年代,本应该像行尸走肉一般的他们却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追求爱情,追求享受,追求形式,人在中年依旧向往纯粹的爱情,没有家庭责任的束缚能够将身心全部投入到艺术中。
这种“浪漫”和“现实”的碰撞让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社会对于他们的不公,而是那种乐观坦然的生活态度在平淡中显露的触动。尽管不是高尚的人但是却能够为他人着想,用乐观和善良去对待生活,因此人生才有了意义。
离开作家的女孩并不是因为嫌弃而分手,仅仅是因为她更需要良好的生存;眯米在生命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画家的身边,也正是因为画家除了财富其他一切美好的感受都给了她。
这并不是三个底层人抱团取暖的故事,而是三个艺术家追赶生活的故事。
笑死,现在很多文艺创业者也这么傻乎乎的一根筋吧,所以起起伏伏是正常的,重点是面对什么大风大浪脸上都波澜不惊。满脑子都是怪念头的阿基,居然就莫名其妙攒出了个电影~细节太多了,双头鱼印象深刻,拍得漂亮,有豆友指出cc版的英字说的是“人头是最有用的,鱼头却是最难吃的部分”最难吃的却在一条鱼上翻了倍,真是倒霉到家。现在看来对咪咪的刻画有一些性别问题,会让人不是很舒服,不过谁让这是阿基拍的呢,依然好笑。他们还薅着一棵壮韭菜猛割~~太能编了。
资料馆20160728。阿基拍的是电影布鲁斯,开心地说着不开心的事,贫穷不等于无法浪漫,爱情不基于对他人的改变,而是自己的选择。真是体面的无产阶级啊
7/10。地铁上主角被偷窃的情节向[扒手]致敬。阿基的男主角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画家为了把租来的住户借给咪咪自己则睡墓地,热爱艺术的画家为了她的生计贱卖掉作品、烧毁一直梦想出版的诗集,朋友也把车子卖了让负心的咪咪治病,他们办杂志、共同出游,落魄挨饿时幽默地聊起鳟鱼,堪称精神贵族。
有趣的是用了黑白來說一個本來富有色彩、浪漫的藝術家故事。
2021-11-14重看;以极简的镜头语言表现浓烈感情,以素净清冷的黑白光影营造相守的温暖,阿基永远那么冷面热心,饱含着幽默诙谐的生活真相背后,依旧是惨烈冷酷的灰暗现实——“贫穷使我无法呼吸”,即使用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拯救深入骨髓的穷困,波德莱尔或巴尔扎克无法充饥,音乐或诗歌无法取暖。让-皮埃尔·利奥德出镜,救艺术家们于水火,很萌。第一束花待重复已干枯,最后一束掉在失措的脚下,春天已然来临,而他们无法再去看看春光明媚的样子。
考里斯马基喜欢拍贫穷,但不是批判性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个人选择或者是轻度的温柔的讽刺。
大约是到了巴黎,阿基都变得深情了起来。至少有两个地方,直接现学了布列松。“我屈从世界规则公理,却不改桀骜轻狂。该又如何?怎么了?且去当铺赎回行囊。”
阿基电影里的人都是贫穷但纯粹,贫穷也浪漫的,因为贫穷相遇的作家,作曲家,画家,而对于贫困,阿基的镜头从来没有埋怨,他只是让他的人物静静地承受,温柔的叙说,这是我喜欢阿基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蠢可以和萌组接,那么用两个字形容阿基再合适不过了:冷萌。阿基片子都是在严肃中幽默,在冷淡中温暖。无论是喜是悲,人死了,天塌了,永远都是不露声色面对。目前这部是最喜欢也最好的阿基作品。极简主义最重要不是展现的,被剪辑省略掉的才是最值得玩味的。ps:拿诗集为女人取暖一段终生难忘
1.这一次不再是峰回路转的甜蜜结局,而是无法消解的黯然神伤;2.三个窘困潦倒的“艺术家”,友谊长存。
这打光黑白摄影的质感有些迷醉,到巴黎拍摄的阿基还致敬了法国电影大师前辈。人穷不能志短,更要讲究情义骨气,体面可以装出来,但生活方式和热爱的心则不能,被现实击溃真正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艺术家需要利奥德那样的资本家,而文艺的本质就是汲取后再次创造自娱自乐,并不是捞钱蒙骗想要登峰造极。捡了采了两次花你都没有看到,只好默默独自离开,还好解开绳索的狗有了另一只追随,不再那么孤独。资料馆四年后重看,数字版比胶片版更为清晰,但国内代理片商的内嵌字幕差点意思。
算是考里斯马基成熟期的作品,法语片,依然是讲穷人(穷艺术家)之间的共同体,困境更多地是来生活方式和性格……而不是社会结构。细节动人。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
生活是幻觉。波希米亚的生活是波希米亚的幻觉。他们一无所有,总是在失意与窘困中打转,生活里离不开的是红酒,即便酒杯太过袖珍。有些理想化,很多的伤感,无需多言的友谊,浪荡颠簸的境遇。考里斯马基的幽默是种略带荒诞感的戏剧化现实,那些凝视里总能看到深情。
资料馆2016.6.17.7pm 画家、作家与音乐家的相遇,潦倒的自在、美丽的悲伤,在非常节制的呈现中让人心下叹息。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三个穷困潦倒艺术家的生活碎片。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苦中作乐的幽默段子,也有很多打动人心的伤感情绪。既理想也现实,既荒诞又严肃,既喜剧亦忧伤。爱艺术的艺术家不易,爱艺术家的女人更难。结尾竟然以一首悠扬而忧伤的日语歌结束,毫无违和感
【你像意大利的名演员。/帮我摘一朵花。】无数文艺青/中年自怜自叹自恋自嘲的对白,无数冷笑话与抠门小妙招,让我哭笑不得的巴黎低下层艺术工作者。恋爱来得简洁明媚,经历波折又破镜重圆,最后止于苦涩困顿。最喜那种只属于贫贱艺术家的小浪漫如烧诗稿为爱人取暖。PS:偷窃钱包一段真是布列松附体。
太穷了,太真诚了。相较于卡拉马利联盟的混不吝无厘头,这部就是皱巴巴、委委屈屈的自嘲了。可以说真的是更穷了。然而不变的还是省钱小贴士和音乐。古典主基调下却有朋克,有实验噪音,片尾曲还是日本民谣。但即使99%被贫困痛苦包围,也保住了1%的浪漫。波西米亚这个词总是带有自豪情感的不是吗。
好像很少在阿基的电影里看到春光明媚的样子,有也好像都是在法国拍的(勒阿弗尔和这部设定在巴黎的)。但是春光明媚又怎么样呢,故事还是一样的冷,社会边缘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本应该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感情,都被逼到墙角,直到一切都消失不见了。阿基的电影非常苦,并且让你找不到解决方式,是一种灰暗,一种憋着无处宣泄的苦闷... 😢
确实有些失衡 也失了些巧劲儿 致敬布列松雷诺阿路易马勒一溜子法国大师的桥段感觉也没啥子必要 唯有“去朋友家睡”(结果去公墓睡了一晚)一处冷笑话支撑着一种循环往复的、有意模糊线性流动的时间结构——只有死才能跳出这个结构——阿基少有的悲剧收尾 但隐约中仍有力量(“我是个独身主义者,但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字幕是真的烂 肉耳听出一大堆错……
@小西天。焚诗取暖,诗却点不着。阿基的寒冷、浪漫和幽默都在其中了。写剧、作曲或画画,艺术的条条道路通往赤贫,巴黎的魅力,就是如此生活,依然像流动的盛宴。然而,阿基底色总是冷峻的。天真和随性、守望相助的友谊和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纾解生活的惨淡,救他们于穷人必遭的苦厄。阿基的第一部法语片,点缀着大大小小对法国文化的致敬:以马塞尔或波德莱尔为名、客串出演的中年安托万、布列松的扒手镜头、让雷诺阿的郊游场景。甚至选择黑白的最大理由,或许都是为了装扮得更像一部三四十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