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钱斯》翻拍自第8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影片《回家行动:记录战火》,并在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上荣获剧情类“最佳评委奖”(Grand Jury Prize)的提名,而“圣丹斯电影节”则是全美甚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独立影片盛会。
影片的情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曾参加海湾战争的麦克•施特博尔上校自愿护送在伊拉克战争中殉国的一等兵钱斯•费尔普斯的遗体回怀俄明州的老家,以及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感。麦克•施特博尔上校护送遗体的过程中,每到一处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细节,一次次的立正敬礼,但手臂一次次缓缓地抬起,又缓缓地放下时,中间还穿插钱斯遗体被送往美国、遗体和义务接受清洗的画面,当所有在场的人都默默为这位殉国士兵默哀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并非只是形式主义的放大,而是对人性,对生命的无限尊敬和热爱。
这又是一部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影片,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才会有人说只有死者才能看见战争的结束。不过导演在影片并没有如其他反战影片一样,深深去追寻和责问这场战争罪魁祸首,而仅仅是出于对忠于使命,战死沙场烈士的哀思。这确实是一部老美的主旋律影片,甚至有网友建议中国人好好学习此类影片的拍摄技巧,但如果真的有人去学习模仿的话,想必也只能得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究其根本,乃是中美两国的文化观念的巨大差异。
古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熏陶,现有“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终身”的口号,所以在我们的思想中对国家的责任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而美国人从小接受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的培养。换言之,在中国,你先是属于国家,其后属于家庭,最后才是你自己,而老美则与中国刚好相反,所以他们对生命珍爱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如果你为一项事业献身的话,那也就是自己的最大贡献。所以为什么美国作战时可以投降,中国人就只能说“向我开炮”,血战到底。所以当钱斯为国捐躯,人们自发的尊敬和悼念,是出于生命的尊敬以及他为国家做出最大牺牲的尊敬。这点在美国著名总统阿伯拉罕•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中显而易见。再说句多余的话,看看《潜伏》中的余则成和翠平这对苦命鸳鸯,就知道什么是党国的事比天大。
所以,影片虽然很短,但是其中饱含真挚的感情,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吸引这么多朋友的原因。看惯了“中国万岁”类型影片,再回头细细感受一下美式主旋律,也许后者的力量比前者更加真实贴切,让人不由自主肃然起敬。
你可以把本片看作是一部宣传片,或者照咱们的说法:主旋律电影。作为一部讲述人物内心情感的电影,《护送钱斯》缺乏真正的力度,从头到尾不过是文职军官主动请缨,护送一个他不认识的士兵的遗体回乡的故事,相当平面化。但从宣传爱国主义的所谓“主旋律”电影角度来说,本片算是拍得相当好看了:它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让观众不会着眼于“为祖国当兵光荣”这样虚浮的概念,而是深切体会到国家、百姓对为国死难者的尊重——完全与党派、利益、意识形态无关。说到底,这就是对人、对生命的尊重,对某种意义或价值的肯定。在这个益发虚无化的社会中,本片更显难能可贵的质朴和传统。当你看到公路上的车辆自觉为装棺椁的车子开道,统统打亮大灯时,你会忘记这是一部美国人的电影,仅仅为其真诚和细致感动:认真的形式中所包含的东西比口号更动人。
申明:本文非原创,原文章地址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rwzk/20090608/gj/200906190004.asp海军陆战队的麦克上校,每晚睡前上网查阅伊战阵亡士兵的名单,祈祷说,不要看见我熟悉的人。一天早晨他走进将军办公室,请求护送一等兵钱斯的遗体回家。将军提醒说,“你是一个高级军官。”麦克说,“这个19岁的孩子,和我来自同一个小镇。我没上战场,希望能为他做这件事。”
这个遗体护送的故事,以异常简单的力量打动了我。电影的每个镜头,几乎都在说同一件事,就是对死者及其遗体的尊重。军方的太平间,无数工作人员将染血的遗物,一遍遍洁净。尤其一个黑人女军官,将钱斯的手清洁干净后,一双黢黑的、女性活着的手,停留在死者净白瘫软的手上。这是上百个打动我的镜头之一。
追悼仪式都是闭棺的,亲人只会看到遗照,不会亲眼见到遗容。可为了这张阵亡士兵的遗照,这个国家实在不惜血本。更宝贵的,是有无数的人委身于一个人的遗体。不,并不是委身于钱斯的遗体,是委身于他一生的作为,和不死的灵魂。电影有个精心的细节:负责派遣护送员的军官,交给麦克两面国旗。他说,因为钱斯的父母离婚了,必须分别送给他们。
作为一个军方护送员,麦克胸前挂满勋章,跨越了大半个美国。在机场、饭店、仓库、车站,一次次以缓缓举起、缓缓放下的军礼,迎送遗体的每次装载。转机时,搬运工们围拢来,和麦克一起向钱斯致敬。在费城上空,一个空姐蹲下来,轻轻叫醒他,将一个十字架放在他手心。好像所有人都知道护送军官是干什么的。在另一次航班上,一个时尚女孩坐他身旁,发短信给朋友,说旁边的军官真帅。抵达后,机长广播说,我们的机上还搭乘了一位阵亡士兵,请大家留在座位上,让护送员先下飞机。那女孩转过头来,以忽然间的母性,轻轻对麦克说,“对不起。”麦克站在行李装卸口,再次缓缓举手,所有乘客都停住脚步,向永远躺着的钱斯致敬。他在一场他们认同或不认同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但宝贵的是,如今他像一位驾崩的王子那样,被送回了故乡。
日本电影《入殓师》里对尸体的精心修护出于对生命的泛神论敬畏。入殓师站在河边,看见鲑鱼洄游,死在途中。那一幕点出了导演的哲学背景。《护送钱斯》不同,每个镜头都在肯定一件事——整个国家对死者的责任。麦克将遗物交给钱斯的父母后说,“我必须让你们知道,一路上有无数人向你们的孩子致敬。”
最宝贵的,是这一切真的发生过。麦克在回程填写护送报告,或许因为他不愿像下级军官写得那么公式化,他叉去“报告”一词,将题目改为了“护送钱斯”,细细记下无数美国人对阵亡者的尊重。随后故事在网上流传,去年拍成纪录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今年又翻拍,在圣丹瑟电影节上提名最佳评委奖。
为我们死去的人,值得如此对待。这不关乎仗该不该打,你们的孩子死得值不值。因为一个人的死,值不值得我们纪念,和他值不值得死并没有关系。至少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尊敬,就是死亡本身。一个人用自己的死发给我们一封鸡毛信,就是我们当中有人去了,我们也终于要去。
换言之,死去的人都是为我们而去;而去的人总和我们有点关系。去年夏天,一个志愿者从绵阳回来,带给我一张照片,是九州体育馆中与我同名的小女孩的蜡笔画。那一刻我和麦克一样,无法不认为这和我有关。随后在网上,我找到了这位幸存者的照片。一年过后,我也像麦克一样上网查询地震死难学生的名单,直到看见另一个同名的小男孩,绵竹九龙镇九龙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
1993年,索尔仁尼琴在海外已流亡20年。归国前夕他对俄罗斯记者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们必须对死难者履行纪念的义务。没有纪念,人民的历史就不存在。
但我要如何护送这个小男孩呢。这一生,我们护送的人少,要纪念的人多,多到只能分给每个人几秒钟。生命的荒诞,不在于死亡,在于活着的人,无法将自己委身给那些需要纪念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别人的死亡,无法打动我。只有那些和我有超级链接的人,他们的死亡离我比较近。或者说,亲人和我们的链接是看得见的。一个同乡、一个同名者,和我们也可以互相点击。但其他人和我们的链接,往往无法被看见。看不见的,就当没有,这总是一个方便的、唯物主义的借口。
上校护送钱斯,也是因为觉得自己坐在办公室不像军人。看见一个19岁的同乡死了,他有一种内疚,仿佛钱斯是替他死了。他认为自己舍不得家庭温暖、习惯了拥抱妻儿,对失去这一切的恐惧,超过了对自己职分的承担。这是他参加海湾战争升职之后,从事文职的潜在动机。在同僚的死亡面前,他无法找回自己存活的正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他在无数普通公民面前一次次向钱斯缓缓行礼时,他重新获得了军人身份的确据。这是他在机场安检口坚持不脱军服、不摘勋章的原因。
我们所做的事,如果有意义,就意味着有一个家,超过地上的家。否则一切理想、事业,本质上都与我们对家庭的责任冲突。也必有一种血亲,超过地上的血亲;必有一种弟兄,超过地上的弟兄;必有一种看不见的链接,超过看得见的链接。不然你说“四海之内皆弟兄”,你说“血浓于水”,不是实现不了的梦想,就是哄我们去死的谎言。
8岁的小男孩也好,亲生的父母也罢,我没有带你们来,我也无法带你们回家。我不能拯救,只有陪伴。今天早晨和母亲过马路,一辆车不顾红灯昧着良心而来。我伸手过去,示意他停下。我想起杭州的谭卓,风华正茂地走着,被飞车撞死在斑马线上。那一刻,我伸出去的手,停在空中,大概两秒。我在心里默祷天上的神,将我的手势,当作麦克在电影中缓缓举起的军礼。
Kevin Bacon 《护送钱斯》
该死的老美,明明知道是主旋律,还是会忍不住感动落泪
虽然发挥空间有限,但Kevin Bacon的护卫令人放心。
一种尊重。一种无言的理解。
impressed by everyone's respect and honor for Chance's dignity when passing by his coffin..even they didn't know him at all.
对逝者的尊重便是对活人的尊重
MD,浪费老子两个小时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剧情,感动得不能再感动的故事。
不是因为你的见证,他将不复存在
我始终就没有感动,放不同角度来看,就是个悲剧,如何会取得这样的尊重,因为一个利益集团而发动的愚蠢战争,一个士兵丢掉了自己生命。
对军人而言,荣誉和尊重才是最高无上的,在钱斯的国度,军人活的有信仰死的有尊严。虽然他们 并不能决定战争的性质,但毫无疑问他们是英勇的是受人尊敬的。钱斯们也无愧于陆战队员的座右铭“永远 忠诚
最怕看这种结尾有真人影像资料的片子T T。P.S:别看Kevin Bacon老演猥琐男,剪了短发很帅嘛!
劇情很簡單...但是卻很感動...
每一生命都值得尊重。不浮夸的好电影,着实让人感动
只记得无数个ARMS
美国主旋律
其实更像一部纪录片,美国式的人文主义关怀。
护国烈士
如果是军人或对那场战争有相关体验的话,此电影值得一看。可以看出导演对场景,镜头和节奏都用心了。
看过
且不谈美国伊拉克战争的是否正义性,但美国人对于自己牺牲英雄的尊重,每一个细节,都值得中国人深思。想想有摧毁烈士陵园的事件,想想朝鲜战争老兵的遭遇……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