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等待一封明知会来的信,你的紧张和焦灼丝毫不减,即便你以为自己时时刻刻都等待着邮差,他却总是当你在后院的时候才来,而你,也常常只能听到他第二次按铃。上帝就是那个姗姗来迟的奇怪邮差,第一遍按铃时或许他也很忐忑,他手持的正义和公平,正如那封秘密的信,以一种自然到非理性的态度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现在看来这部黑色影片着实拖沓的要命,几近两个小时的时长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让我怀疑影生了,杀人也算利索但被检察官盯上了?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长命案在法庭上就判决结束了?莫名其妙相爱之后因为检察官的挑拨又或许相杀成史密斯夫妇了?这对外强中干的通奸男女最终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接受了上帝的惩罚,所以好好地悬疑惊悚片为毛要奔着五讲四美的不归路啊,忘记了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的梦想了吗。
一个居无定所的男人弗兰克到一家路边的汉堡店应聘,与老板娘迅速火热陷入爱河,两人预谋杀死老板独用汉堡店,然而当他们成功之后,惩罚的脚步总要比幸福快许多......
其实这个故事如果拍成《廊桥遗梦》那样的婚外恋经典不是没有可能,老板娘和弗兰克面对自己的恋情时何尝没有过挣扎的冷处理,不解风情的榆木脑袋老板可以说一手牵成了两个人的红线,一场跳舞的戏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在老板娘尽量疏远弗兰克时,是弗兰克帮她实现了换灯的小小心愿;当老板只顾着欣赏新灯的霓虹时,却弹着吉他催促老板娘和弗兰克跳一场舞助兴;舞罢后心烦意乱的老板娘希望老板可以陪她去海边游泳散心,而老板却想继续庆祝换了新的霓虹灯打发弗兰克去陪他。
在这场舞里,老板弹着吉他、唱片机播放的舞曲细细软软从耳朵钻进心里,新换的灯管将屋子笼罩在时亮时黑的暧昧气氛中,他强壮的手臂揽住她的较弱无力、她逐渐抬高的唇几乎要烧灼到他的皮肤。忽明忽暗的灯光让三个人陷入奇妙的哀伤里,任凭谁的心思都无法在此刻碰撞啷当,要命的灯光指不出光明大道的方向,就此你会从黑白片里闻出荷尔蒙的味道。
对于欲望的表达,影片始终呈现出一种典范的姿态,既巧妙又不失水准:当老板娘第一次出现在弗兰克视野中时,首先登场的是她的脚,藏在白色鱼嘴鞋里的纤细对应着弗兰克的不安;在知道眼前的美女是有夫之妇后,他将牌子狠狠丢入了火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像是要吞没理智;当他们奔向波涛的大海时,激涌的浪花绘出内心欢呼的轮廓,而面临死亡时,平静的水面终于让他们坦诚面对了自己的罪恶。有时候我觉得这对可怜的恋人仅仅是老板试探忠诚度的产物,谁知道他的死不是他自以为是的产物呢。
片尾莫名其妙的神父拯救破坏力不亚于好剧烂尾,回想起来似乎有很多片都是在结尾像上帝祈求赎罪,不知道原著当真有此设定,还是那个年代宗教氛围过于浓厚、以致于有能力决定电影结尾的走向。是人心所归的巧合,还是对信仰的刻意奉承呢。
昨天下午大概5点钟的时候,我爬完山回到集合点。返程的大巴已经到了,但还有很多驴友在山中逗留。也许是编辑的职业病,我看书一向比较快。坐在大巴车里,我花了3个多小时,读完了这本小说。 希腊人的死我并不意外,但科拉的死让我一时难以接受。当读到弗兰克别车掉下山沟的时候,我脑海里想象的是科拉流产,然后他俩不欢而散的结局。不过,最终的结局比我想象的要残酷许多。 从最初看到这个小说时我就盯着书名发呆,不知道为何起这个名字。全程没有任何邮差出现,也没有一封信。直到看完小说,我仍在心里复盘着邮差按两遍铃的动作。我极少寄信和收信,加之现在沟通多用微信、qq之类的工具,邮差的角色对我来说,仿佛不存在于世一样。不过我也能理解,邮差确实可能会经常按两遍铃,就像爱熬夜的我,在睡前总会多看一眼手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习惯。 这也能解释得通很多问题: 1、弗兰克第一次离开并在镇上偶遇希腊人时,希腊人“习惯性”地挽留弗兰克,他依旧认为弗兰克是个好伙计,结果被旧情复燃的两人设计杀死。 2、科拉呛水后,弗兰克开车送她去医院,因为不满前面货车对喇叭声的不理睬,弗兰克习惯性地别车,摔死了科拉,最终也害死了自己。 邮差为什么总按两遍铃,因为那只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但习惯容易害死人。 就像小说里的这三位。
第2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邮差总按两次铃》,下面请看前线在因果报应中恶有恶报的男男女女的评价了!
果树:
极度失望,全片毫无灵气,只是中规中矩地完成了一部死气沉沉的叙事片。
保嵩:
你说是改编自水浒传,我肯定会信的。
曲有误:
因果报应总会降临,美丽脆弱但又蒙上不可磨灭的阴影
Morning:
早期忽略心理的情节电影,有时是为了一波三折而一波三折的处理,情节就泼出去的水一样,价值很快被蒸发掉,故事缺乏了某些重心,人物更加成为最重要的依靠,这一定程度上给后期的此类电影做了先写人物的示范,不过这部里的几个演员的面相及表演风格现在看来都过于“当下”,并不狡黠,这个故事很像如今网络上的法制民生故事,暗处里有你预感发生的不寻常关系,但影片只是匆匆的交待了情节而已。
Not Here:
情节推动设计好弱,男女主都好造作。看多了这些片子,想吐槽一句异性恋好幼稚哈哈哈哈哈。
子夜无人:
把一个精心设计的犯罪故事讲得如此漂亮,一路推导下去不断展现、放大出来的电影情绪就是“怀疑”。从男女关系之间的至亲至疏到最终发展成为拷问上帝,这种转折居然完成得一气呵成,尤其是被杀死的那个“绊脚石”,作为功能性角色完全可以顺拐式地写得更加恶劣讨嫌,但他真的就只是个乐呵呵的无辜老好人,这种负罪感上的煎熬从一开始就被释放出来,直到他死去之后彻底崩塌倾覆,堆砌成因果循环的怪圈。
我们敏熙:
在庭审戏前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妻子勾搭男人谋害丈夫的桥段,但其后剩余的令人惊讶的时长便透露出一些端倪。情感上的不信任与交锋为这个必然的时代限制下恶有恶报的结局增添了情感的色彩,竟摇身一变成了动人的爱情片,最后点题的一席话,其情感深度与神性让人想到《扒手》与《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SONGMJ23:
依旧是典型的好莱坞叙事,了不起的地方在于真正驱动故事发展的不是任何公式化的剧本设计,也不是一味地复现原著,而是导演对男女主关系中每个重要瞬间细致的影像呈现,是镜头下人物本身的能量赋予了故事极强的现实感染力。
FranzCamus:
如果讓Gene Tierney來演女主或許我會更喜歡這部電影。
给艾德林的诗:
要是能不那么黑色戏剧就好了
#FIFF20#第4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让人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起初以为智谋惊悚片,因奸除夫…后发现就俩神经病,看得烦人。前半段表现还趋于正常,只是唐突冒失了些,男主总要在主人跟前做危险动作;中段开始抽疯:女主法庭暴怒、自供、庭审对律师惊咋;后段简直发癫,俩莫名其妙的时好时坏,上句拔枪下句亲密,跳脱得有如剪切不接。哪怕老片不细腻讲究也别糊弄啊
头戴一项软帽,上身穿着那件曲线毕露的“著名”毛衣,下身一条40年代风行的紧身裤,满脸一副目空一切的表情。在玛丽莲·梦露以前的日子里,简直无人可以遮掩透纳的妖艳。
直到最后才明白片名的意思捏。。。我才知道yellow是胆小的意思啊,以前对coldplay的那首歌意思全理解错鸟
粗俗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我也喜欢女主角
正反打很少,倒是不少侧面双人镜。
那个年代的黑色电影中亡命鸳鸯还真多,还是宿命论,非常喜欢最后这句话:这就像你期待的一封急于得到的信一样,你徘徊在门前,生怕会听不见门铃声,你从来都没有意识到他会按两次门铃,上帝就像邮差,他总是按两次铃,你通常都在后院,总要等到第二次按铃的时候才能听见。
厨房,厨房的那一幕——堪称影片限界的经典。
古典好莱坞中的“古典”,一个反奥德修斯的现代案例。和81年尼克尔森那版不同,这一部中绝对且唯一的枢纽是Lana Turner饰演的老板娘。白衣黑衣,黑衣白衣,所有人都围绕着皇后旋转,一切像漩涡般缓慢有力地毁灭着。皇后最终以白衣的姿态死去,但黑衣的Lana Turner呢?
Lana Turner的女主角塑造得很好,说真的她和男主角deserve each other,我怎么觉着浪漫呢...结尾并不仓促,但那人命的相互偿还和细节的铺垫相当值得玩味。比起杀了人的“痴情”男女,律师们的嘴脸更是丑恶
“黑色电影(film noir)”是不是还有个名字叫“祸水电影”?
经典中经典啊
欲望会将你拉近无穷深渊,怎么也无法逃脱。拉娜特纳总是一身素色服装,确实勾引人犯罪啊。
2014年一刷,但前半部有字幕,后半部没有,所以没看完。去年刷完给了4星,再刷81版,发现这版缺点太多(多半是法典因素),改成3星(就怕货比货)。拉娜和女主的人设太违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派头和装扮,哪儿像个天天在后厨做粗活的老板娘?这一点就很减分。尼克尔森演技太赞,甩加菲一条街。46版过于含蓄晦涩(也是无奈),有些戏剧性的冲突无法呈现,然而不拍出来整个气氛就上不去。
杀夫之后的情节过于仓促。邮差总按两次铃,命运无法逃脱。
情节层次丰富简单明了,看的不累。话说拉娜·特纳真美真风骚。
报应啊~我还是相信报应的~
还是书更好啊。。。以及那些带小朋友来看这片的家长到底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