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人一样,因为Sex and the City中的四个女人曾那样热烈地谈起这部电影,于是终于找机会坐在电脑前,把自己放到1973年的美国,去看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第一部分:
“本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凯蒂·莫若斯凯(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饰)与男主人公哈贝尔·加德纳(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饰)由相识到相知相恋,却因彼此间个性和政治立场的差异而分手的爱情故事”
因了剧情简介中这一概括,许多影评里都将其归类为“一部鲜有的具有政治色彩的好莱坞电影”。确实,就像枪炮和玫瑰一样,政治与爱情的结合很吸引人,使得该片基本脱离了普通的浪漫爱情电影特有的小家子气,男女主角即使吵架,争论的也是”美国是否应该支持西班牙反战“、”如何评价罗斯福总统“、”麦克锡主义“等,秒杀了很多因为吃不到一起、放不下前任、买不起婚房而吵架的情侣。不管男女主角说什么,都颇有一种《在宏大背景下人们如何度过这一生》的感觉。
但是我一直坚信,任何宏大的主旨都有其最简单的解释。就像婚姻制度是为了保证子嗣的财产继承权(一说是基因的传承),本质上是人类财产私有化的产物,再追溯下去可以延续到人的生存本能。而这部电影也是同样,影片最大的遗憾——Kitty和Hubbell最终分开,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政治立场的差异,而是人生观的差异,人生观才是导致两人无法长相厮守的根本。影片中也多处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我很推荐该片的原因之一,好的电影会在揭晓结局前很早就步步铺陈很多线索,而烂片总是突然得出一个毫无因果的结论,然后兴奋地对你说:"Surprise!"。
影片中初次相遇时,Kitty即为Hubbell朋友的政治玩笑而生气,事后Hubbell劝她”你应该一笑置之“;Kitty想要在聚会上直抒己见,但每次总是被Hubbell捂住嘴;Kitty怀着身孕也要去华盛顿为被政府监听的好莱坞编剧抗议,但Hubbell却认为“等时过境迁,依然会有人请这些编剧,他们会一起拍电影,一起打网球,一起玩换妻游戏,干什么为这种事而去入狱呢?”
这两段对话很好地反映了两人在人生观上的差异:
政治理念只是人生观的一种。即使不是在人们普遍讨论政治的70年代,还会有经济政策、工作选择和生活理念等等,所以两人的结局虽然遗憾,却是必然的。
第二部分:
“凯蒂,性格倔强浓烈的左翼女生,在校担任青年政党联盟主席;而主张明哲保身的哈贝尔则是学校有名的运动和写作才子。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也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
以电视和屏幕为载体的影视剧,具有类似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能够有选择地让人们注意一些事情,而忽略其他事情。所以文艺与生活最大的差别是,前者能够美化许多东西,而现实生活则是赤裸裸地将美好撕碎给人看。
剧集接近尾声处,在多年甜蜜与争吵混合的日子之后,在Kitty怀着他的孩子期间,Hubbell出轨了,对象是他朋友的妻子Caroline。在最后一幕重逢的剧情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岁月里Kitty独自抚养孩子,Hubbell甚至未曾探望。我相信,为这段爱情感动落泪的很多人,也正是在微博上大骂渣男孕期出轨、妻子软弱活该的人。但是此时此刻,连我亦觉得十分感动,望着Hubbell英俊而略显沧桑的面庞,而Kitty望着他还是如此悸动,几乎无法指责他们。
可见,人心竟是这样随意变更规则,我们对是非对错的评判几乎禁不起推敲。或者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微博上那些故事里,我们只看到了狗血的结局,而并没有见到男女主角过往的甜蜜,但是在影视剧里,我们伴随着男女主角一路走来,见证了他们从相识到相恋到争吵直至分开,所以知道甜蜜是真的,悲哀也是真的,甚至不能在一起也是真的。当时候来到,是怀疑过往的爱也许从来只是幻觉,还是指责对方为何违背承诺?也许只有一句话能让人清醒:”People change,but they don’t change back.”
第三部分:
“许多年以后,哈贝尔在街头与凯蒂重逢,往日情怀,不禁涌上心头。 ”
多年后,在街头宣传禁止原子弹的kitty遇见Hubbell挽着一个温柔沉默的女孩,还是如当年在学校附近的餐馆门口、后来在她家门口一样,他们站在马路两边,但总是她飞快地奔向他,捋一捋他额前的刘海,只不过这次他不再是一个人了,于是她微笑着说:“Hubbell,your girl is lovely”。70年代的Kitty已经明白,他们是不能再在一起的了,但幸好她也不再说“我会改”。
又过多年,欲望都市中的Carrie在街头遇见Mr.Big挽着高贵典雅的妻子,她本想得体地与他打招呼,却突然蹦出一句:”Hubbell,your girl is lovely”。Big惊愕地看着她,如果他明白,就能知道这背后是怎样的感情,但他不懂。就像许多人的一生,过往的岁月和深情,都交付给了一个并不了解其中真意的人。但90年代的Carrie已经比Kitty想得更明白:“也许问题在于他没有驯服我,也许有些女人注定不该被驾驭。也许她们需要自由奔驰,直到找到性情形同的伴侣一同前行”。
其实我想,这样的故事也许每天都在街头上演,当我们从旁边匆匆走过,看见那些站在街边的男女面色如常,不过说着些普通的话,但中间如风一般穿梭而过的,都是往日情怀。在欲望都市已经播出18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在遇到或者听说Kitty和Carrie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应该比她们更明白:一切都是必然,所以没有遗憾,而是应该感谢自己,for the way we were。
一部精彩的喜剧和一部精彩的悲剧放在我们心中的天平上称一称,后者总是会稍稍重一些;一部让人痛哭流涕的悲剧和一部让人欲哭无泪的悲剧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后者还是会稍稍重一些。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没什么道理,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这句词。
看这部电影的心情很矛盾,因为前五分钟过去以后,我便已经知道,这注定是一个悲剧。所有的美好都将如昙花一现般消逝,这种蒙上了死亡的美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让人不得不看下去,可是理智告诉我,如果我现在停下来,我将不必经历稍后的痛苦。这种感觉有点像坐跳楼机,电影结束以后很久我都缓不过神来。
这是一部好电影,好在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普及读本,而是它关乎人性。也正是这个原因,使我们即使不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也一样会被电影打动。
整整一部电影,我们看到了太多他们分开的理由,那么他们相爱的理由呢?他们绝不是一见钟情,也绝不是因为他们俊美的外表,如果是因为这些蹩脚的原因,这部电影不可能在几十年后还使我们念念不忘,即使他们是罗伯特·雷德福与巴巴拉·史翠珊。他们相爱,是因为他们的灵魂有着同样的渴望。
在人群中他们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对于完美世界的渴望。只是面对这份渴望,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对于他来说,这种完美只是虚幻的乌托邦,与其取经历它破灭的痛苦,不如在一开始就使它只是一种想象。于是他选择成为校园里的王子,漂亮而没有思想的女友,富有而庸俗的朋友。当他的作品被读到时,他像被人窥破了心中秘密的孩子一样深深的低下头。面对这这种完美,他选择了退却,站在远远的地方做一个看客。
而对于她来说,这完美是生活全部的意义所在,即使她得不到它,她也会用全部的生命去争取它。在那个充满战争的时代,还有什么比政治领袖更适合她呢?如果他生活在21世纪,我打赌她会是一个最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她满心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被读到,这份热切的期待和答案揭晓时的失落都是那么的难以掩饰。她是一个战士,面对着这场争取完美的圣战,她义无反顾死而后已。
这份对于完美的渴望紧紧地联系着他们。所以当他的作品被发表时,他不想与任何其它人一起庆祝,而只想告诉她。这是第一个他们独处的场景,你会发他们仿佛都变了,卸下王子与战士的面具,他们发现原来彼此如此相像。
但无论他们是多么的彼此吸引,他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战士,而她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公主。他们是彼此的镜子,镜子中映出的是他们的失败。她的执著一次次提醒着他的背叛,他的妥协一次次提醒着她的徒劳。我们总是要活下去的,而没有人强大到可以每天面对着镜子,提醒自己——我是个失败者。即使是自欺欺人吧,我们也要找到一个借口证明自己不是个失败者。
生存的本能永远是最强大的。他最终战胜了爱,战胜了亲情。可生活远远不是精彩二选一,更没有那么多的双赢。如果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怀念,只能是那曾经的美好了。
基本上,这是一部爱情片。说“基本上”,是因为,它和我们通常看到的爱情片多少有点不太一样。
芭芭拉·史翠珊所饰演的女主Katie是个聪明、严肃、坚守原则的左翼活动家,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而罗伯特·雷德福出演的男主Hubbell则是个更加聪明、热情乐观、略有些玩世不恭的保守派,一个不拘小节的现实主义者。与普通爱情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这个故事里,他们两人的从相识、相恋再到冲突、分手的整个过程,都被置于一系列的历史背景之下。
西班牙内战期间,Katie支持共和派反对弗朗哥,在大学讲坛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只迎来一片嘲笑,Hubbell则并不关心远在世界另一端的纷争,忙于恋爱、运动、写出并卖掉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二战末期,听闻罗斯福的死讯,身着军装Hubbell和朋友们依旧开着在Katie看来不合时宜的愚蠢玩笑,以至于双方一言不合、不欢而散;在战后经济腾飞的年代里,Hubbell经历着从作家到好莱坞编剧的身份转变,但在这个过程里,不可免俗地要向市场做出种种妥协,而Katie却痛恨Hubbell如此挥霍自己的天赋,轻易作践自己的作品;随后,两人的关系在麦卡锡时代经历了最严苛的考验:许多持左翼立场的好莱坞编剧被政府窃听和打压,Katie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去DC出席国会听证会,去捍卫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而Hubbell则认为如此不合时宜的坚持实属不智,除了伤害家庭之外,别无用处。因为最终,无论多么保守的好莱坞资本仍会雇佣无论多么激进的编剧,一起合作来完成一部部电影。简而言之,市场与现实而不是政治原则或任何原则,才是维持这个世界运转的亘古不变的铁律。
恐怕通过如今的眼光来看,这样一部爱情电影实在是古板、别扭到了好笑的程度。我们似乎更习惯于认为,为是否要贷款买下市区的大房子、用什么牌子的奢侈品才是成功的证明、银行账户里有多少个零才算财务自由、甚至牛排几分熟最好吃等等这些事情争论,才是足够精致而体面的中产烦恼。而所有衣着光鲜的爱情故事,都应该发生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才理所当然、才不会显得幼稚而突兀。
在电影的结尾里,Katie和Hubbell之间的冲突最终被证明是不可调和的,以至于除了分道扬镳再无它途。Hubbell继续当他的电视编剧,Katie继续站在街头散发反对核武器的传单。有趣的是,尽管如此不同,他们却始终理解对方的立场与态度,甚至在这份理解里或多或少还掺杂着一丝欣赏,但无论他们彼此多么相爱,他们无法改变自己,无法改变the way we were,因此也就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难以调和、不可消弭的冲突,是古希腊以来,所有悲剧的核心要素。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而且尽管失败,它也总是赋予主人公们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勇气与尊严。这或许是因为,真正的选择从来不会一举两得,而真正值得过的生活也从来无法靠清空购物车来轻易实现。
因此,当我们逐渐变得无法理解这样一种爱情故事以及隐藏在它背后的价值冲突时,或许也应该自问,我们是否已经与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问题愈行愈远了。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汶霖FM ——
这就是为什么看一部小说或者影视作品时不愿预知结果...如果结局不如意,你会从头伤感到尾,过程中主角越是美好、越是快乐,你就越是心疼、不忍,因为你要眼睁睁看着那美好被撕碎,要看着他们失去彼此,在深爱过后...而往往你又清楚这并不是单纯的杜撰,它来源于生活,有时并不高于生活,现实会比它更残酷,更让人感到有心无力......
哈勃和凯蒂的相爱是命中注定,因为相似的灵魂,因为相知后的惊喜和火花,还有,她喜欢捋顺他前额的头发...他们的分手也是注定的,因为个性、政见、因为人生观、价值观...曾经努力过、收敛过、妥协过、放低过高傲的自己,可还是会犯错,还是要失去彼此,没有永久的‘双赢’...谁都不会真的为谁改变骨子里的自己,改变了,就不是哈勃和凯蒂,就不是你和我,就不会相爱,就不会忍着心疼也要分开...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
多年后,在街头相遇,已经物是人非...不曾释怀,不曾再有那样的快乐,可是深深体会到回去已经不可能,客套、抗拒、最后,互道珍重...哈勃还是走了,也许是最后一次,凯蒂捋了一下他前额的头发,那是怀念、不舍、深情依旧...她看着他再一次背对她走远,他还是说"see you,Katie",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呢...
今年的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赛中,一对加拿大选手用了"the way we were"作为比赛配乐,男选手第二次跌倒爬起后,有一个托举女选手的动作,这时有一个细节,我想只有看过《往日情怀》的人才会注意到,才会懂得,才会感到一点心动、心疼...那个女孩儿为男孩儿捋平他前额的头发,动作很连贯,很自然,像是对他跌倒后的安慰...其实,那是《往日情怀》中的情怀~~
第一次看到罗伯特.雷德福,是他的《马语者》,那时他已经老了,老得那么优雅,那么有风度,帅的一塌糊涂...再看他年轻时的作品,发现他的气质不曾变过,一直是随性、深沉、有情怀的哈勃...至于芭芭拉,我只能说她真的不漂亮,但是,听过她的声音,你会觉得她是那么美...喜欢她的《the way we were》,总是那么动人,唱出了每个人的情怀,唱出了眼泪在眼眶打转的温暖...
勇敢而立场坚定的平民姑娘爱上了中产阶级的英俊小生,相爱而不能相守,即使有过妥协也只能相聚而后分手。政治从来都不会向爱情低头。
A very intelligent movie made by two very intelligent people: Barbara and Robert. A romantic movie that has a heart.10 out of 10
我相信男女主人公是真心相爱的,其实他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重逢的那一幕,真是感慨万千啊,看一次哭一次。
正写爱情,侧写政治,作为时代背景,也是爱情因观念不合的因素。写爱情:其实两人一开始就不合适,只是一个主动,一个妥协,观念的不合,最后的分离几乎就是注定的。政治:西班牙佛朗哥独裁,美国光荣孤立,罗斯福,绥靖政策,麦肯锡主义,反共调查委员会,白色恐怖
麦卡锡时代的爱情片让我流泪不止。往昔甜蜜徒留心碎。她左可他右,哪里只是冷战的片子呢。一个执着,一个妥协,一个凡事easy,一个事事hard,分明就是爱情里最无解也浓度最高的状态。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就像这个世界的观念分野,永无相通的可能。只在某些时刻,瞬间偶然共舞,注定分道扬镳。然而世事又是如此讽刺,最刚强的就最脆弱,最不羁的也最需要捆缚。为原则而忽略人性的人能够不顾一切重来,在涅槃中发光。深谙人性而可以变通原则的人,反而因为看透一切而甘心黯淡。那么,谁比谁更智慧,谁比谁更动人,左与右永恒的对峙,男与女永远的张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有爱不足以支撑两个人过一辈子,还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波拉克用随时代而变换的政治背景串联起了片中男女主角纠缠了大半辈子的爱情故事。如果各个方面都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恰恰偏执的爱着对方,最终结果是否只能是两败俱伤。看的时候湿了数次,史翠珊不管是表演还是歌声都太抢眼了,确定皮特和雷德福没有血缘关系么?
It's no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we have, nor being too young. It's just that we both are those who would give up anything to fight for our dreams.
凯蒂很爱哈伯,可是她无法违背自己的信仰。哈伯很爱凯蒂,可是他永远驯服不了凯蒂…… 欲望都市编剧也太爱这个电影了,Carrie遇见big订婚的一幕简直就是电影最后一幕的翻版加注解
男主角真像布拉德皮特,哦哦我说反了,是皮特好像他
<sex and city>第二季18集里面让三个女人兴奋不已的电影"ur girl is beautiful"好奇整来看看,女主角长的有点奇怪……
感触最深的是Hubble说的"you push too hard. you expect too much."还有最后最经典的那句"Your girl is lovely, Hubble." 为了satc而看的,Carrie的确在很多方面都是这么的KKKKatie.
因那首动人的歌和罗伯特雷德福的颜,找这片找了很多年,资源难找、找到了又下不动(原来是因为不好看没人下!)... 好不容易看到了却是大失所望。芭芭拉·史翠珊长得实在不好看这还罢了,优秀的人格更有魅力。政治斗士本是好人设,对麦卡锡主义的抗争本是令人欣赏的,可片中刻画得却让人讨厌,开篇因罗斯福总统去世的悲伤让观众难以共情,不许人讲笑话大吵大闹更是神经,恨不得他俩赶紧分,丑女半夜求怜惜更是烂梗,恨不得扯着雷德福耳朵拎出去大喊快跑。两主角之间全无化学气场,颜值差异让雷德福看起来像是为了钱娶了富家女的帅气穷小子(芭芭拉长相造型还那么像希尔顿大小姐),眼神全无爱意,满身写着不情愿,这对于爱情片来说简直是灾难。简方达更适合这个女主的角色,她本身就热心政治,长得漂亮气质也适合,芭芭拉只唱歌就好了。
从satc追来~哈
这算是第一部反映麦卡锡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了,把政治事件融入到男女主角分分合合的爱情里,但故事本身又没有完全讲明(比如她是赤色分子),导致男主变成大渣男。故事本身又略矫情,走向实在摸不透啊… 只能专心欣赏歌声和雷德福的颜,可惜史翠珊的浓妆手指甲又让我出戏到九霄云外…
说实话,这片子就剩下这首歌和罗伯特雷德福了。在片子里,他们俩真不是一类型的,爱情戏很牵强。anyway,有爱总是好的。
留不住的往日情怀。女主这样太认真较真的女人爱情生活不太如意。看她轻轻摆弄男主头发的小动作跟表情,就能看出这个女人有多爱她面前的这个男人。
一直好想看看satc里面girls们所钟爱的Katie是个怎样的女子。但是陈旧的画面和背景让我昏昏欲睡。好不容易等到那一句“Your girl is lovely,hubbell"也没有想象的激动。但是那狂野的卷发深入我心
“跟你试过迁就,痛也不分手,先至悟透人世里有一些价值,是比爱恨大,要补这个深沟,凭着爱不足够...”“祝你与我此后,各有新出口因邂逅你才看透,我终身志愿 为所爱认命,或为所信分开,如没法可兼有...”
“谈情在这刻太荒谬 转个时代跟你相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