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29日 星期六(Saturday) 晴
看了一个绝妙好片,根据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小说改编的《Remains Of The Day》,译作《长日留痕》,或者《告别有情天》。
英国家仆文化影片的杰作,温文,克制,优美,引而不发,“只是当时已惘然”式的悲剧感。当年那届奥斯卡多项提名,可惜彼时正是电影史的黄金年代,《辛德勒名单》、《费城故事》、《钢琴师》都在那年出炉,它只得空手而归。其实和《高斯福德庄园》比起来,《长日留痕》荡气回肠的平实手法更具观赏性,远胜后者拙劣的悬念铺垫。
好的英国电影令人舍不得一下子看完,如捧长卷在手,只盼它展铺无尽。
且不必念及爆米花。
埃玛·汤普森真该拿奖,她与安东尼·霍普金斯此前主演的《霍华德庄园》同样由本片导演詹姆斯·伊沃里执导,同样是探讨理智与激情对人生的影响——这可真算得上英国文化的重要议题。《理智与激情》的两姐妹一个理智、一个激情,却都获得幸福,《长日留痕》中相爱的仆役长与女管家因彼此太过理智与自我克制而“此恨绵绵无尽期”,《霍华德庄园》中的两姐妹同样一个理智、一个激情(和《理智与激情》一样,理智的那一个仍由埃玛·汤普森出演),却都得到不无遗憾的人生。
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仆役长史蒂芬斯真是“克己复礼”的典范,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仍能若无其事地伺候客人,斟酒,将来看视亡者的医生匆匆叫去医治一位客人的脚,那人因鞋子太小走路起了水泡。英国文化中或许有着过于冷淡的因子,但我总觉得,要是没有小说原作者的民族性的“推波助澜”,这种人性的自我压制恐怕不会表现得如此极端。
史蒂芬斯终生只得做小人物,除了晓得如何擦亮银器、餐器摆放的规范、如何熨平报纸之外,他对这个世界毫无所知、毫无见解、毫无热情。他的一生像是影片最后困在布满灰尘的房间中那只鸽子,上下盘旋,只是飞不出去。他在陌生的乡下酒馆夸夸其谈那一段真让人心碎,也许他也没意识到,那是他从来没有机会实现的理想自我。
我按了快进键,跳过这一段。
how to be a good butler? the colder, the better. 其實感覺兩人的感情戲份沒有鋪墊,並不能算是全片重點,穿插其中的歷史背景以及對“忠誠”這個詞的闡釋才是值得分析的,還有old-fashioned英式信仰與理念的沒落。冷漠隱忍克制悶騷,像摩羯男?indeed. 雖然憋得慌,卻不能算是悶片。
emma阿姨这份坚毅的演技为人物这份隐忍的爱情增色不少,中文cav6版本的,看得我- -真是想吐槽都无力
这样的男人是很让人可气的,除了辜负你以外,他们也做不出别的,所以实际上真的是要远离这样的男人。
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敏感却不张扬,他们时刻保持着对生活的隐忍,不愿给他人看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这样的人最可怜。“父亲离世时候的淡定,面对喜欢姑娘时候却囿于规则与道德而展现出来的风轻云淡与漠不关心。”霍普金斯演绎下的斯蒂芬斯就是这样一个人。此外,片中政治也算有趣。3.5/5
太高级了!表面上是被精致缛节和纷乱政局装饰的办公室恋情,实则用爱情和政治重新诠释极度理智与感性的悲剧:爵士因对挚友的愧疚而招致叛国,男仆因职责身份永失深爱。结尾再用扑赶古堡里误入的鸽子,克制地点题,一个无比艳羡的眼神望向窗外,那是他从未获得过的自由。
隐忍理智的爱意比不计后果的热恋更容易让我掉泪,而你变成了我心上的朱砂痣,而已。
五星留着将来给小说吧,文字的想象空间总是更大一些。片中演员个个有戏,两位主演更不必说了。影片弥漫着旧时代的气息;帝国的落幕,化作不能实现的一曲爱之挽歌,老派、稳重,且痛苦。
史蒂芬斯迷恋工作,因为工作让时间和空间井井有条,让一切简单化。工作很快从谋生成了生活,又从生活成了逃避生活。工作能够让他避开生活的复杂性,让他以之为借口逃开任何他未曾谙熟的东西。比如爱情。基顿也许不知道,自己之所以爱上史蒂芬斯,正因为他那对生活的义无反顾的逃避有种笨拙的悲壮感。
石黑一雄同名小说改编,当年这部电影一项奖都没得到,查了下第66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之后,我服气了
相比隐忍的爱情,影片的历史背景设定以及对传统英伦价值观的讨论更有意思一些啊... 当然,俩主演真是太好了... Emma一哭就让人跟着哭,这什么感染力!
英国人对传统的维护,对克己复礼的严格遵行果然已达变态的地步,所以伦敦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城市我一点也不稀奇。我尊重有自制力的人,可自制到宁可牺牲感情去保持绅士的体面,那就是彻底的虚伪了。电影只给三星,还有半星给霍普金斯的演技,的确炉火纯青。
压抑隐忍的爱。安东尼·霍普金斯眼里总是泪光,太有戏了
情海苦舟难倚,断桥秋雨滴滴。 声声字字,难话别离。
8/10。这不仅是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则英国衰落后被美国取代的政治寓言,男主角对管家工作的过分认真与公爵声称和平的高尚升华为英国民族性的傲慢,最终前者成了望妻石,后者则沦为支持纳粹扩张的帮凶。结局令人泪目,美国人买下了见证帝国辉煌逝去的公馆,男主角依然是府里的笼中之鸟而没人将他放飞。
#重看#@大光明;日不落帝国在一战后世界格局大变动的尴尬罅隙中呈日暮西山之势,「残余日子」不仅是两人最好的时光,更是老派绅士作风在新兴生猛豺狼策略前的完败;他明明看到她的心意仍辜负了她,即使在20年后说服自己回归初心,可这份隐忍多年的情愫最终败给沉默。
他为自己订制了孤独的命运,最终如愿以偿。他,或许活得足够像一名绅士。但她,则更像一个人,身上流淌着生命的鲜活。而他,不过是一座沉寂在暮色中的老坟。
英国#400. 虽然詹姆斯·伊沃里拍遗产电影得心应手,视听上面真是精准老辣(开场那几个叠化真是动人!),但是……还是不如原作啊,石黑一雄原作里面那个第一人称叙事太强大了,而且最核心的梗其实也在于那个第一人称隐瞒信息。其实用全片声画叠用应该能实现一部分的。倒不是失去了这一特点最让人惋惜,而是原作中两人的感情线在这版改变里面变淡了很多……当然这一版改编也有很漂亮的地方,庄园里的“业余外交”-政治和国际局势在原作中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在这里却成为了相当外在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还是蛮成功的。
原著五星,电影就只能给四星了。算是较为成功的改编,但是结尾太草率了,撤掉了Stevens对Kenton的提问,几乎就等同于撤掉了Stevens唯一一次的情感明示,配合着Anthony Hopkins含蓄的表演,让Kenton自己解释显得多么自作多情。音乐也够诡异,完全没能够辅助电影表达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听不出遗憾、悔恨与不舍,估计作曲者本人没看懂这片子吧。
我当然还是喜欢告别有情天这个译名,因为其太90年代了,译名本身就很昨日重现。这是一个恪尽职守、隐忍孤独、内心戏丰富、眼神眉目深邃,以至于害人害己的办公室主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书房的桥段里他的眼睛渴盼又闪躲,和最后雨中他们紧握的手分开,都令我仿佛也被深深的伤害了。
绅士的隐忍,在肯顿小姐想要抢过他手中书的时候发挥到极致,史蒂芬先生当时的神情和眼神恐怕只有霍普金斯才能拿捏的如此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