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奇缘

第35集

主演:刘诗诗,彭于晏,胡歌,陈法拉,秦昊,韩栋,张可颐,石筱群,田蕊妮,吴庆哲,蔡雅同,迪丽热巴,刘帅良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剧照

风中奇缘 剧照 NO.1风中奇缘 剧照 NO.2风中奇缘 剧照 NO.3风中奇缘 剧照 NO.4风中奇缘 剧照 NO.5风中奇缘 剧照 NO.6风中奇缘 剧照 NO.13风中奇缘 剧照 NO.14风中奇缘 剧照 NO.15风中奇缘 剧照 NO.16风中奇缘 剧照 NO.17风中奇缘 剧照 NO.18风中奇缘 剧照 NO.19风中奇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中奇缘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率真直爽的美丽女孩瑾瑜(刘诗诗 饰)自幼在狼群中长大,塞北的辽阔粗粝打磨了她坚毅隐忍的性格,而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学习也让她对那个春暖花开的国度心驰神往。两次意外,让瑾瑜先后结识来自建安的莫循(胡歌 饰)和卫无忌(彭于晏 饰)。以此为契机,莫循、卫无忌和瑾瑜(改名莘月),启程前往人头攒动、熙攘喧嚣的建安城。几经周折,她在九爷莫循的支持下经营起落玉坊,她对九爷一往情深,后者虽然也喜欢这个率真美丽的女子,却因自身原因不敢越过情感的界限。而在南朝担当大将军卫无忌也尤其喜欢古灵精怪的瑾瑜,为了心仪的女孩情愿早点跳脱凶险非常的宫廷之争。风云激昂的年代,有情人儿的传奇如是上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青春辞典之毕业季狗狗的疯狂假期讲究 第四季爱无界女神不要吓唬我暗香哈里王子与梅根魔字鬼谈农夫起革命不良行为第一季疗愈心伤剧场版董存瑞猛龙特警之天罗地网(国语版)赵云传之莫问少年狂步行供给我看到了光(法语版)黑袍纠察队 第二季假面骑士Snipe蕾丝炸弹红衫泪痕暗金丑岛君第三季铁面战警上门女婿的战争大泽之水西风烈2010

 长篇影评

 1 ) 掠夺就是掠夺

男女主作为桥梁将两方连接了起来,让双方都有机会去了解彼此,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阻止战争的是酋长的宽容和水手的浪子回头。 电影结尾挺好,但是真实悲惨的历史是不可以被粉饰的,侵略就是侵略,掠夺就是掠夺,再宽容的心,再善意的沟通,再所谓的爱,都无法掩盖从内心散发出的恶意与贪婪。 历史不能这么轻描淡写的过去。

说到掠夺,我觉得人类史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一部掠夺史。 掠夺人口,财富,食物,地盘,黄金…… 如今开始掠夺自然,能源枯竭,地面塌陷,珊瑚礁死亡,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物种灭绝,大气污染,水源污染。 城市环境越来越好,GDP每年逐步增长,人民越来越幸福,所有人正全力以赴奔向美好明天。 我们待在这个美好又幸福的圈里不愿出来粉饰着美好未来。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世界早已满目疮痍。

所以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可以太空移民!继续我们的掠夺大业,先定个小目标,从银河系开始!

 2 ) 哪部电影真正结束了迪士尼的“文艺复兴”?

《泰山》通常被认为是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确定的结局,但其他几部电影与它的区别并不太大。

迪士尼的“文艺复兴”经常被认为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亮点。

它通常被定义为从1989年开始到1999年结束,包括10部电影:《小美人鱼》《救难小英雄:澳洲历险记》《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风中奇缘》《钟楼怪人》《大力士》《花木兰》《泰山》

但《泰山》真的是那个时代的最后一部电影吗?还是说,有另一部电影更好地概括了“好莱坞最重要的制片厂之一打破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连胜纪录”的那一刻呢?

《风中奇缘》1995

1995年中上映的《风中奇缘》与之前上映的电影相比,有些令人失望。

《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都是迪士尼的热门影片,无论是口碑还是商业上。

正如纪录片《唤醒睡美人》中所解释的,即使是1990年表现不佳的《拯救小英雄》也具有帮助皮克斯与迪士尼建立联系的历史意义。

虽然这些公式在电影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艺术性、表演、故事和音乐共同创造了一些那个时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电影。

《风中奇缘》打破了这种近乎完美的连续性,其对詹姆斯敦定居点及其美洲原住民公主与英国定居者约翰史密斯之间关系的描绘,感觉就像是不同色调和风格的奇怪大杂烩。

音乐元素、闹剧版的动物伙伴、粗暴的信息和戏剧性的爆发点未能凝聚成一个合理的故事,而是创造了一部混乱的电影。

尽管动画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感觉像是为了赢得赞誉而设计的东西。

虽然“文艺复兴”在此后又继续了延续了另外四部电影,但有理由认为《风中奇缘》是“文艺复兴”真正滑坡的开始。

《泰山》1999

1999年上映的《泰山》被广泛认为是迪士尼“文艺复兴”的真正终结。

《泰山》改编自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由猿抚养长大的人。

它保留了那个时代的许多标准特征,包括音乐、尖端的视觉效果和小角色中的名人客串。

《泰山》仍然是一部不错的迪士尼电影,但它从未达到像《阿拉丁》那样的高度。

然而,这是十年中迪士尼最后一次使用这个特定的套路。

随后的电影要么采用CG效果,采用新的流派(《恐龙》《四眼天鸡》)和更多动作元素(《亚特兰蒂斯:失落的王国》《星银岛》),要么转变为完全不同的色调和风格(《星际宝贝》《变身国王》)。

《小美人鱼》中奠定的套路,在《泰山》之后失宠了一段时间。

所以《泰山》很容易被视为整个迪士尼“文艺复兴”的绝唱。

《恐龙》2000

这是迪士尼的酝酿已久的一个项目。

全部使用CG制作效果,这是它的第一部长篇电脑动画电影。

故事围绕着史前时代的一只年轻恐龙阿拉达展开,他试图带领他的朋友和家人到一个所谓的“筑巢地”,逃离其他食肉恐龙。

这是一部比大多数迪士尼电影更具戏剧性的电影,《恐龙》充满了冷酷的画面和黑暗的故事节奏。

尽管它因其视觉效果而受到称赞,但评论的反响却褒贬不一。

《幻想曲2000》《泰山》《恐龙》之间上映,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让人感觉像是即将到来的时代的先驱。

《恐龙》则使这种变化变得具体,展示了与前几年大不相同的风格、故事和工艺。

这部令人印象深刻但叙事乏味的电影很好地表明了迪士尼即将变得多么不同。

《变身国王》2000

据Vulture报道,2000年的喜剧《变身国王》 开始更像是一部典型的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的电影。

最初设想为《太阳王国》,是对《王子和乞丐》的直接音乐剧改编,并以印加为背景。

然而,事实证明,这部电影的前期制作非常棘手,迪士尼高管对拟议故事板的早期测试放映失败了。

最终,大卫雷诺兹建议将这部电影改编成一部成熟的喜剧。

该项目立即以新基调重新制作,从而快速推进。

这与迪士尼通常的套路有很大的不同。

也标志着迪士尼“文艺复兴”的真正结束,完全迎来了一个真正不同和独特的电影时期。

最终,这个新公式在《公主与青蛙》和《魔发奇缘》等电影中得到了回报。

 3 ) 迪士尼的珍贵老片儿

十多年以后重温,才第一次看懂,竟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初中那会儿我既看不懂里面的爱情,也不明白地球上发生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前一个线索来说,它不算happy ending,但对于后一个来说,绝对是理想浪漫至极了。西方发达国家总算肯反省一下自己的自大,不过最后还是借机美化了一番自己的形象,来了个正义和平的圆满结局。
在追求节奏紧凑、奇思妙想和视觉效果的迪士尼今天,这样的片子越来越显得不可多得了。

 4 ) 好莱坞的梦想与臆想



文/鬼脚七

    好莱坞是全球最大的造梦工厂,但是毫无疑问,这些色彩斑斓的梦境并不是造给所有人看的。即便是在好莱坞已经扩张到全球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圈的现状下,我们所谈论的好莱坞,在大部分语境中都始终充当着文化侵略的代表。因为好莱坞带给全球的,除了炫目的技术,就是那具有强烈西方视角的价值观。

    一、东方与西方
    在远方各国的发展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不是建立在对于殖民地的疯狂掠夺至上的。这种强烈的对外扩张的冲动使得西方世界普遍接受着一种刻板的东方印象。无论是马可波罗对于亚洲的描述,还是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都是西方民众把“新大陆”设想成遍地黄金,财富如山的地方。在电影中,驱使英国船队前来的,正是波及世界的“淘金热”,西方殖民者对东方世界的美丽构想很快破灭了。因为他们得知这儿没有黄金,进而导致船员们反抗总督,最后空手而归。可以说,这种失败是必然的,正是因为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过度幻想使他们夺取了东方的话语权,凭自己的想象描绘东方。第二方面,东方学对东方的理解还包括对于东方人的理解。影片中,英国人对印第安人采用的是歧视性的称呼,并且将他们描述为野蛮、狡诈的民族。这种典型的刻板印象当然有利于殖民者号召人们积极作战,但同时也是以牺牲印第安人的生活为代价的,影片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这种观念的牺牲品。
    好莱坞对于片中英国人和印第安人的表现当然带有一定反省意味,通过男主人公的勇敢和印第安人的善良,最后使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握手言和。这无疑只是好莱坞或者说西方世界的一厢情愿。在这种看似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叙述中,西方仍旧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对于印第安人善良、淳朴的特点进行描述,并一心营造大团圆的局面,同样是另一种形式的东方学观点。

    二、权力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不同的社会集团通过对于权力的竞争来实现自己对于世界的价值观输出,所以在文化的竞争当中,权力的争夺是处于核心的地位。
    影片中的权力竞争同样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两个不同社会团体之间,即英国殖民者与印第安土著。第二方面则来自于两个集团的内部:船员与总督,父亲与女儿。在第一方面的权力争夺中,控制权很明显一种处于外来者一方的,先进的武器、精良的装备、现代化的思想,这是西方殖民主义掌握权力的工具,通过这些,他们可以淘金、可以开山、可以杀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好莱坞的权力掌握方式,通过先进的特效、全球范围的市场、巨大的商业利益,好莱坞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进而向全世界输出价值观和文化形态。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即使片中的印第安人纷纷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正是由于印第安人不掌握话语权,同时,非英语地区的观众也不掌握话语权的缘故。
    第二方面,集团内部同样存在权力和话语权的转移问题,较为典型的是英国殖民者当中,总督在一开始无疑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这种权力来自于国王,即官方语言。政府赐给他爵位和称号,他便拥有与之相符的权力,而影片中的船员们,则大多数来自底层,他们的话语权因为他们的出身而被剥夺了,这正是统治者延续其统治的基本方式,通过授予一部分人权力而剥夺大部分人的权力而实现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目的。影片中权力不平等带来的待遇不平等最终导致了船员们集体暴动,推翻了少数人掌握权力的集权模式,获得了话语权,最后与印第安人和平结束。同样的,女主角与她的酋长父亲之间也存在这种权力争夺的关系。只是这种关系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方式来进行了表现。从酋长禁止女儿离开部落,到要处死男主角,以致最后对女儿说“你要选择自己的道路”,这种该表现形式为父权和部落统治权混合形式的话语机制出现了松动。这样的权力转移,并不是由少数向多数,而是由一代向另一代,由一种观念向另一种观念。如果说,权力由少数人转向多数人代表了社会的革新性的进步,那么权力的纵向传递则正是文明的历时延续。

    三、民族身份的认同
    对于民族身份的认同首先是建立在对于本民族的认同和对异民族的排斥上的。不仅英国人对印第安人存在偏见和歧视,同样,印第安人对于西方人也是扭曲地加以理解的。而这种对于本民族的保护和捍卫,恰恰却是建立在虚无和想象的基础上的,即“想象的共同体”。英国船员不远万里来到美洲,推动他们前进的,除了高涨的发财梦,就是对于王室的效忠和荣誉。而这个国王和荣誉的承担者,却是一个远在天边、虚无的存在。这正好暗示了作为依靠某个捏造的概念凝聚在一起的家国概念,正像这群远航出海的船员一样,是风雨飘摇,站不住脚的。在印第安人的一方,好莱坞对于印第安文化的陌生导致了他们更无法找出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和连接纽带,只好凭空创造出一个超自然的树神来传达这种想象中的精神力量。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男主角遗落给女主角的指南针,这间小道具表达出男女主角的心心相通,以及在关键时刻引导女主角挽救了男主角的生命。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这件道具也恰好说明了,不同身份、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传统的人所持有的观念:女主角梦到的旋转的箭和男主角的指南针,竟然合二为一了。那么,所谓的民族、国家和不同利益集团的概念不正好被证明是虚幻的吗?在影片中,从这一场戏之后,印第安人与英国人之间彻底解决了语言问题,这种颇不合情理的变化其实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瓦解后的结果。

    好莱坞是造梦的,并且始终造的是美梦。在当今这个文化消费和享受遍及全球的时候,好莱坞必然将改造它的梦以适合全世界的口味,可是无论怎么改造,好莱坞永远输出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永远代替东方在言说,永远在远离东方文化的地方凭空臆想。臆想出符合自己文化观念的大团圆,这正是好莱坞的梦,也是当前世界文化的话语权掌握者的梦,可惜只能是梦而已。


(课堂论文整理)

 5 ) 我最早学会的一句情话

   “我宁愿与你相识也不愿独活百年。”——原话来自迪斯尼第一个不是HAPPY ED的动画电影《Pocahontas》里的英国人John对印第安公主Pocahontas说过的最动情的一句。即使《Pocahontas》后来又出一个‘忠实于历史’的HAPPY ED版,但我还是觉得这电影只有一个结局,而Pocahontas的初恋只是John。

    喜欢这部电影,也喜欢它的主题歌‘If I Never Know You’,喜欢它93年时的放映背景:夜晚的纽约中央公园,八部放映机投射在八层楼高的大萤幕上,近十万人看露天电影——大家看得可是地道的爱情片儿啊(管它的载体是不是通过动画这种形式)!但最喜欢的还是它后来拍的MTV,即:在晚间将电影片段用放映机分别投射到几栋大楼上,配以纽约璀璨的夜景(那时世贸双子星还傲然矗立着呢~),和男女歌手的深情对唱.....虽然现在还可以再重拍一次,但在当年的我看来,这就是我所看过的最浪漫的MTV。

    “我宁愿与你相识也不愿独活百年。”正是这句让我认识到对于既漫长又短暂的生命来说,拥有一段真爱的重要性。到最后John与Pocahontas也没能走到一起,但在他们彼此的生命中却拥有一段真爱,跨越国别、肤色与种族偏见,正如《英国病人》中所阐述的‘可逾越的国别地理与爱情神圣性的永恒。’

     真该感谢一直致力于搞全球文化侵略,并间接或直接抹杀削弱民族文化差异的迪斯尼动画公司。即使它搞过最250的让人反感的情节,但不得不说由它的编剧所杜撰出的这句台词却成为我最早学会的一句情话,而非既可庸俗又可直白的——“我爱你。”

 6 ) 迪士尼,你还敢把历史题材改编成电影么?

本文是迪士尼公主电影系列评测的第七篇文章。

今天要评测的电影是「风中奇缘(宝嘉康蒂)」,这部电影及随后的「花木兰」与「公主与青蛙」都是迪士尼在进入黄金期、胆量愈发壮大后对于公主电影系列的放手尝试,不仅更专注于谈论有色人种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所真实面临的问题——美国黑人女性特定时期的社会地位(至于「阿拉丁」中的茉莉公主,有色人种这个题材对于整部电影的主旨来说无关痛痒),而且还敢于对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真实人物进行取材和改编(美国殖民、木兰替父从军、),而不是仅仅安于改编童话传说或是民间轶事的舒适区之内。

虽然这三部电影中前两部(「风中奇缘」「花木兰」)市场反应和舆论评价尚可,但对于「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连续三部成功奠定了公主系列电影在迪士尼旗下IP中的准ACE地位的作品而言,不进则退的成绩似乎证明了这一路线与公主系列似乎相性不合。因此,尽管「风中奇缘」仍是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所出品的电影,但在我个人看来,由本片开始,迪士尼的公主系列电影便进入到了一个长达十余年的瓶颈期

在几乎将所有公主系列全数收入了的「王国之心」系列中,截止「冰雪奇缘」为止(由于「王国之心3」的开发周期问题,「海洋奇缘」上映时应该已没有被纳入游戏中的时间余地了),只有三位没有被收录其中——「风中奇缘」、「勇敢传说」和「公主与青蛙」。考虑到「勇敢传说」属于过继来的干女儿,不被收录情有可原,而前两个亲女儿没有被收录足以说明在迪士尼与作为外部人士的Square Enix眼中这两部电影的地位了。

就我个人而言,「风中奇缘」也并没有很对我的胃口,一是由于首次涉入到历史题材,极为容易使人在观影时不自觉地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历史观点代入到那个本应是天马行空的魔幻世界(而且「风中奇缘」还恰恰是公主系列中第一部完完全全没有任何魔法的电影)中,从而打破迪士尼电影本应呈现的魔幻氛围和现实脱离能力;二是影片叙事上的一些问题使得本可以把「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完全讲明白的80分钟左右的电影片长在本片里显得完全不够用,有种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与此同时,由于真实历史题材的复杂性(美国殖民事件),使得这样一部电影也本应该用更长的时长慢慢地把故事讲得更明白、把人物情感的转折表现得更为自然,因此,80分钟的片长在这部电影里真的不够用。

与“承载了太多,却疏于讲述”的本片相反,由于我对这部电影实在无爱,我想也没有必要在批判上花太多笔墨来伤害喜爱这部电影的粉丝的心了,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不会像我前几篇评测一样极尽夸赞之辞,而是会尽可能简短地提几个缺点好快速过掉这一篇文章。

尴尬的历史题材

首先,本片的题材选取让人十分啼笑皆非。本片的历史背景设定在了大英帝国对于北美大陆的殖民时期,与片中所设定的正方——本土印第安人相对应的反派则是大英帝国殖民者。然而,作为迪士尼电影主要观影群体的美国少年儿童而言,他们正是片中反派们的后代。我不知道当年有好好学过历史的小朋友们看到这一剧情设定是什么反应,至少我现在看这部电影都有点为他们感到尴尬。

由于选用了真实的历史背景,影片如何结局其实已经意义不大了——毕竟我们早已从历史书上得知了最终那血腥残暴的结局。正因如此,印第安人们的奋力抵抗在观众看来更像是大势已去之时的螳臂当车,宝嘉康蒂的英勇游说则像是两国联姻(尽管不管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历史中宝嘉康蒂和史密斯最后都没有在一起)所带来的短暂的和平;影片中“侵略者撤退、印第安守住家园”这看似岁月静好的结局也让人难以信服。由此一来,所选择的这一历史背景和与历史上的最终结局并不相符的暂时性结局便使得本片失去了电影所本应具备的“让观众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魔力。

另外,本片尽管选取了宝嘉康蒂作为人物原型,但其实本片内容与历史上真实的宝嘉康蒂实在偏离太多。据传,在影片结尾处的营救史密斯事件发生时,宝嘉康蒂还只有10岁;另外,历史上的宝嘉康蒂并没有和本片中的男主产生恋爱关系,反倒是和「风中奇缘2」中的新男主结为了夫妻,这也使得本片传统意义上的“公主-王子”配对变得诡异而站不住脚。

仓促的剧情收尾

本片剧本上最大的问题在于影片最后的高潮与结尾太过匆忙。在之前三部公主电影的评测中,我都能够在电影中发现贯穿全片的对于中心思想的隐喻——「小美人鱼」中用声音隐喻话语权,「美女与野兽」中用阅读隐喻理解和尊重,「阿拉丁」中用神灯隐喻贪婪会约束自由。但在「风中奇缘」中,前半部分主要在讲述倾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尊重大自然,在名曲「Colors of the Wind」中更是隐晦地提及了拜物主义的盲区和对灵性的尊崇,在这些涉及到的主旨当中,倾听内心的声音是最无聊也是表达起来最为苍白的一个思想;在高潮部分印第安人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此时所残留下来的唯一主旨便是这个苍白的“倾听内心的声音”,观众眼中,宝嘉康蒂的纠结仅仅由一个“摇摆不定的箭=指南针”的解梦结果便轻松打破,做出了刀口救人的英勇举措。而最后最为重要的停战决策居然是在对于“要宽容,不要战争”的乏力劝说下做出。接着,似乎是一定要为箭在弦上的战斗场面做出一些有着硝烟气味的收尾一般,反派雷利夫为编剧挺身而出,恶贯满盈地对男主开了一枪由此引起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的民愤,最终以其自身被驱逐的代价换来了一场看似无事终了的影片结局。

在之前不少对白与唱词中的铺垫在影片后半部分的大量流失让我不得不怀疑本片剧情是否像「海洋奇缘」惨遭半路阉割。其中,宝嘉康蒂继承自其母亲的项链本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人物动机转变和身份唤醒的作用,在剧情的后半部分却基本无所作为。在不考虑史实的情况下,个人认为在影片开端处增加宝嘉康蒂童年时期与母亲的相关回忆,并将类似于“对人的宽容等同于对自然的尊重”的主旨隐含在宝嘉康蒂与母亲的羁绊中,也许可以让这一道具在后续剧情中承载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使得本片的中心思想更为突出。

毋庸置疑的画面效果

上面提出了这么多缺点不代表本片一无是处,在画面上迪士尼还真是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为了让宝嘉康蒂在动画中显得灵动、舒展,对于宝嘉康蒂这一人物的刻画似乎再次使用了真人动作临摹技术,仔细看看宝嘉康蒂和剧中其他人物的互动会发现他们的帧数都完全不同,仿佛将电视剧和电影中的人物剪切到了同一个画面里一般。另外,本片大胆使用了用艳丽的渐变色构成的背景,用树叶的漂浮侧面展示风的效果也让人耳目一新。如果看电影的时候还不能感受到这些画面的美好的话,我强烈建议去看一看「风中奇缘2」,在节省成本为第一宗旨的引领下无论是人物工作还是树叶特效都缩水得没法看,更别提崩坏的人设和欠缺逻辑的情节,到时候你必将怀念一代给你带来的美好观感。

尽管在之前三部成功的公主电影的衬托之下,「风中奇缘」的不足容易被放大得太过明显,但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风中奇缘」仍然是很多人最爱的公主电影,它改编历史题材所留下的剧本遗产被后续的「阿凡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侧面造就了另一跨时代经典,迪士尼在这部电影中所作出的冒险尝试和突破将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短评

比较典型的迪士尼风格动画片:动不动就唱歌,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滑稽可爱的动物,丑陋贪婪的大反派,超自然能力(树婆婆)。还是太理想化:男女主人公轻松打破了语言障碍;女主人公(印第安酋长的女儿)求个情,她的酋长爸爸就放下了屠刀,英国水手和印第安人都停战了。最后,受枪伤的男主乘船回英国,女主没有跟去,选择留在老家,男女主角从此别过,这样的结局倒是有点反套路。片长只有七十几分钟,还是比较克制的。第二部不打算看。

7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还行

据说这是迪斯尼唯一一部结局不是HAPPY END的片子……

10分钟前
  • -染-
  • 力荐

抛开真实历史,电影还是很完整的。相同的设定,更喜欢阿凡达的结局,侵略就是侵略,反抗也是必然。男女主的爱情,看上去就像是诓骗未成年少女。歌好听。

14分钟前
  • Firenze
  • 还行

故事实在是简单。了解了一下史实中的Pocahontas,虽说"刀下留人"的事的确是有的,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就大不一样了。

15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还行

Judy Kuhn!!! 所以其实说白了爱Disney就两个原因:各种broadway/west end star跑出来唱歌;主角和英雄永远都是姑娘!!!

17分钟前
  • EE
  • 推荐

【超爱啊】哇,二十年多前的电影啊,配色美翻了,色彩王国;配乐好好听,隔着屏幕的感动!原来迪士尼的歌曲,宝莱坞的舞蹈,都是用于表达和传递情感与感动的

20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偶然发现这还是一个基于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Captain John Smith and Pochahontas. The story happens on Jamestown, Massachusetts the first colony territory on the north america continent.

23分钟前
  • 小西
  • 推荐

观感不差,保持了迪士尼的制作质量,但是涉及到殖民侵略、种族矛盾的血腥历史,还拿出哄孩子睡觉的甜蜜故事来,实在不应该。

25分钟前
  • “∞”
  • 还行

跟着风跑的女孩宝嘉康蒂,长长的黑发变幻出风的形状。太浪漫了……小伙们啊唱起来嘿!

27分钟前
  • 九十岁的少女
  • 力荐

殖民侵略+残杀族人,男女主于情于理都不适合HE啊。老套的真爱化解仇恨,了解原型历史人物后更没法对这个影片共情了,现在看来倒颇有美化侵略粉饰太平之嫌。并且在知道女主第二部会移情别恋后再看她跟男主的感情线就很微妙了。

31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她美麗的長發還有她告別的神情至今讓我難以忘懷。在迪士尼眾多的女性角色中,我毫無猶豫地一直偏袒著她,並認為她渾身上下洋溢著最熱烈最真誠的美。

32分钟前
  • 熊類爆弾
  • 推荐

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双方互骂savage 2009-04-16

37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还行

风之彩,经典歌曲。非要考究情节的话,就是太美化历史了,Pocahontas其实是被英国人诱捕、强奸(或许轮奸)的印第安少女。到英国后,20多岁就死了。关于她的事迹,没有任何来自她本人的言语和评价。

42分钟前
  • Aldrick Banks
  • 推荐

看到结尾我真想说 狗屁

46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还行

还是专门说一下很多打差评的朋友诟病的问题:1. Kocoum白死了 2. Kocoum被白人射杀,最后印第安人们还能如此宽容大度不合常理……我认为是这样的,酋长最后理解了Poca所说的话,明白了愤怒只能让事情变得愈发糟糕。而Kocoum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也算是死于愤怒。如果酋长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他对Kocoum的死虽说难以释怀,但不会像之前不理解Poca的观点时那样只有满腔怒火了。至于最后印第安人对Smith如此宽容也并非莫名其妙,而是因为人家再怎么说也算救了印第安人们的酋长一命啊……哪怕是从最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一命抵一命观点来看,他也有理由得到原谅吧……

51分钟前
  • Idera
  • 力荐

剧情现在看弱了点,但是OST简直好听cry!!!!!!!!!!!!!好听cry好吗!!!!!!!!!

55分钟前
  • 推荐

《Colors of the Wind》(林凡翻唱的版本也很不错)和《If I Never Knew You》这两首歌就足以让人记住这部动画。双导演和那一串的Writing credits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同年有一部同名真人电影,三年后发行了一部直发录影带的动画续集。

5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哥倫布登陸美洲五百年後,迪士尼重塑印地安人與殖民者合作的神話。歌曲極為動聽,特別是仿若那著名「酋長宣言」偽作的"Colors of the Wind" 。

60分钟前
  • 侯二六
  • 还行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wolf cry to the blue corn moon?Can you paint with all the colors of the wind?

1小时前
  • 推荐

the colors of the wind.结局很深刻。I'd rather die tomorrow than live a hundred years without knowing you.

1小时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