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时要好好读书,二十几岁时要有份好的工作,三十家岁要组织家庭,四十几岁要抚养下一代,不管你愿不愿,想不想,我们背负着这些重重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一步一步往前,我们到底为了谁而活?为了自己?似乎也不全是。终于退了休,有了自己的时间,可以为自己而活,做些想做的事。先抛开自身健康允不允许不说,我们为老年人提供了什么?没有。这是个专为年轻人设计的高速运转的社会,会嫌老年人慢动作拖累了整个社会的节奏。我每次经过绿灯只有10秒,连年轻人都要跑着才能勉强通过的十字路口,我就想这让老年人怎么过?我们不是提倡人道主义吗?我们这个社会故意或不故意的遗忘着老年人,认为他们每天买买菜,带带孙子就够了。可是老年人也有他们自己的梦想与想法,那些年轻时未实现的,那些老了之后新产生的。不要把老年人困于家庭生活。我们长大了,家长总会放手让我们自己飞。或许我们也应该放手,让我们的父母做自己想做的事。媒体天天喊着我们进入了老龄社会,但没人关心如何给老年人养老,更关心的是劳动红利减少,这个社会如何进一步发展。他们奉献了一辈子给这社会,得到了什么?除了退休金,还有吗?他们更希望得到的应该是关爱和尊重!
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開始你的夢想
回憶歷史的段落真動人
泪啊
老人家好棒!触目惊心不忍直视的地方有两处:不老骑士车队开在两车道苏花公路,和重型车辆擦身而过;队长住院躺着,不断给特写镜头,鼻毛一簇簇绽放。。。
制片人说还有1个多月出DVD。我打算一出就寄回去给我爷爷奶奶看,不求他们也骑车长途旅行,咱那最基本的空气都没这条件。就希望他们看看同龄人怎么乐活的,他们看了也能跟着高兴一下,然后出去跟着广场上的老太婆老大爷们一起多运动多交往,老年人聚在一起总是好的,两个人也怕他们孤单。
老人們經歷動亂,因為命運而在小島生活著,身上背負一個時代的掙扎、醜陋,那種無奈,他們以開朗的態度敘述,最後堅強走入歷史當中不回頭。
在很多年前读《在路上》和看《摩托日记》的时候,我就无比憧憬这样的旅行,后来去了越南骑行和美国自驾,至于摩托车上路的梦想,希望不用等到八十再去实现。
第一次在戲院哭到不能自己而抽搐顫抖。各種鏡頭如直擊人心般搥下,坐在輪椅由二樓往下孤單俯視的背影、一笑泯歷史血淚恩仇、失語的老人留下的淚水、與妻子的約定等等,都衝撞了我最柔軟的角落。惟過度的宣傳組織、「團隊情感」描寫不足與最後收尾不夠乾淨這些部份使本片除當下的催淚外,尾韻不足。
可爱 热血 温存 感动
单从纪录片角度来说,算是不错的。但是这种题材摆在那里,不由自主的就能把你感动。此片和我心摇滚类似,都是那种能给你力量的映像。其实最感动我的不是这次雄心壮志的环岛,而是这些老人对自己人生的回顾。。。那些曾经的美好回忆,那些几十年的坚持,才是值得你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仍然去谈资的东西。
你会鄙视《飞越老人院》那种想当然矫情、山寨的片子。17位各种身份的80多岁老人,一身疾患,骑上摩托车威风凛凛,这才是公路电影的精神。13天1000多公里,环岛一圈,真让人洗心洗肺,真切的感慨和感动。如果对台湾感兴趣,这个片子还可以当成风光片来看。
大感動啊!!!
見識真正的浪漫
2012/12/13 9:50PM BC
“十几岁要升学,二十几岁要结婚找工作,三十几岁可能要生小孩……其实人穷极一生忙碌,很多时候事实上可能是为别人而做。当他年纪大了,可能不太需要去承担这些压力的时候,他就可以开始做自己,可是真正他要做自己的时候,这个社会不给他做了。”、“今天还在,今天就快乐”
关怀老人不是口头说说,老人自己也不是自怨自艾,经历过那么多,怎么会没有勇气再梦一次呢!
生活忙亂中終於看到《不老騎士》,既感動,也心存感激。看著銀幕上一班老邁身體也不大好的普通人,怎麼樣為了不同目的,排除萬難圓心中的夢,光是來自他們的那份感動,已成為自己圓夢的動力。
以小见大 精神食粮
平均81岁的环岛骑士团,这不是什么打了鸡血的励志,这是“壮士暮年,壮心不已”,也是“青春不老”。只愿我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谁知道我能否活到这么老?
有梦想,年龄不是问题!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