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过原著小说。所以,不存在小说&电影落差影响我对电影本身总体感觉。
个人觉得这是迄今看过最好的文艺片了,比起什么山楂树、那些年、致青春。。来说,质朴多了,丝毫没有矫揉造作感,算得上一部良心佳片!
一部好的电影,必定是脱离不了一个好的故事和叙事手段。这部电影,显然二者做得都无可挑剔。
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朴实纯美的爱情故事,加上沁人心脾的山水画面,100分钟下来,犹如品味一壶清香绕鼻的茗茶,一洗内心的尘埃。
不晓得这部电影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啊😱
重看1980。电影开头一切都很美 美丽的相遇 浓浓的思念 黄昏的醉意 清晨的暮光 想着野夫的笔下也有这样柔情似水 的故事 现在的人看起来略显矫情 ……但是那是1980 爱不可言 爱就是克制 那个年代处处是原则处处有规矩 丽雯为了雨波前程放弃了相爱这个也许比雨波的无法得到更艰难痛苦 所以 爱 还是那么深 情依旧那么浓 最后因为时代局限性彼此辜负了终身 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剧 也是 野夫的笔下人物都承载了时代的悲痛 他本人也是 看完电影一阵酸楚 只感慨时代永远不会跟你道歉 我们只能珍惜当下 尽力不辜负身边的人
文/易中天
以前,我从不怀旧,从不。在我看来,那是老年人的事,而我还很年轻,年轻得就像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
的确,1980年代是春意盎然的。那时,国家、人民、执政党、军队和知识分子都刚从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中解脱出来,几乎无不有着只争朝夕和天天向上的少年壮志和情怀。在那百废待兴的时代,就连复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充满青春活力,更不用说像野夫和我那样考试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只不过,有的人有爱情,有的没有。
我属于曾经有过的。1980年代初,我在武汉大学读研时已为人父,但对野夫那一代人的爱情却并不陌生。因为在这个问题上,1980年代与1970年代没有太大区别,拥抱和接吻就已经算是胆大妄为。电话是公用的,约会是秘密的,没手机更没有短信和微信。如果写信,甚至还要称对方为同志,并在信中引用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现在想想真是好笑。见鬼,恋爱与革命何干!
但,与时代有关。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不能说哪个时代的爱情是好的,哪个时代就是不好的。爱情本身一样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风格。
1980年代的风格是克制。
克制是必须的。因为在那之前的70年代,恋爱几乎等同于犯罪。结婚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不过那叫“解决个人问题”(入党则叫“解决组织问题”)。既然是“解决问题”,当然要“依靠组织”,你恋的什么爱,又写什么情书和情诗?没看见《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都被列入了扫黄的黑名单吗?还是收起小资产阶级那一套吧!
我们真是无可奈何。
那么请问,爱,是可以和能够被剿灭的么?
希特勒来,恐怕都不行。
然而作为个体,却无法拿鸡蛋去跟石头较劲。
也只好暗度陈仓。电影《庐山恋》中那两个1970年代的年轻人相爱而不敢表白,便借口学英语,肩并肩对着空无一人的大山呐喊Iloveyou,China(我爱你,中国)!没错,他们当然爱国,只不过也爱对方。
了解这些时代背景,才看得懂《1980年代的爱情》,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很少能看到拍得如此克制的影片。以《那山,那人,那狗》而让人肃然起敬的霍建启导演宝刀不老,坚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没有喧嚣,没有张扬,没有煽情,更没有故弄玄虚。霍导决不讨好任何人,哪怕是市场。他依然故我地倾注着心血,在不起眼的地方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即便是男女主角在河边点到为止的一场戏,也没忘记在远处安排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养蜂人。
是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两位年轻的演员也朴实而自然。霍导用镜头说话,他们用眼神和没有表情的表情说话。我甚至惊异于他们居然能把父辈的爱情再现得如此真实。看来,不该忘记的就不会被忘记。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按照生物界的自然规律以遗传的方式留存下来,任何自以为是的力量都无法将其泯灭,反倒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激活。如果这记忆还是集体的和时代的,就更是如此。
这不是怀旧,是纪念,是土家族的跳丧。
山花寂寞地开放着,叫春的猫儿依然恬不知耻。没有人知道也不会有人关心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表白。涌流的泪水只能各自悄悄地随着小河淌,从而各自完成各自的洗礼。在雨夜里,在火塘边。
激情克制地燃烧着,温暖而绵长。
时代总是要变的,把今天的恋爱方式变成1980年代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只有克制是成就艺术品位永恒不变的保证。因此,如果你是有品位的,或者希望有品位,那就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吧,只不过别带爆米花。
不知道利川那古朴的小镇会不会因此而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只希望去到那里的人多少能有一点敬畏之心。你可以去怀旧,也可以去猎奇,但贫穷和苦难不该成为消费品。山野中孤独的村寨当然承载不起记录历史的重任,却并不妨碍我们对那些木楼老屋和袅袅炊烟心存一份谢意和谦恭。
也许,我不该说得这么沉重和伤感。
野夫说得对: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我们可以挽留的。既然如此,那就用书中的一句话向1980年代告别吧:挥手依依,满臂都流淌着凛冽的月光。
本文原刊载在2015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看过了一九八零年代的爱情,只感觉一口气憋在心底,久久的不能缓过来,为了关雨波与成丽雯,也为了那股我只能远观不能近品的难以言说的爱情。相信每个人在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都一个男神或者女神吧,他或者她,在班里甚至在级部里,在学校里都是受人瞩目的,就像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年轻时候的关雨波和女神成丽雯同座,相处之中难免产生一份朦胧的情感,年少时候的关雨波对此懵懵懂懂,只知道喜欢好姑娘就得告诉她因而写了人生第一份情书,却不知我在看到丽雯明明理科好些却随着雨波选了文科时,就确定了丽雯那一份感情。都说女生天生比男生早熟,丽雯的一直拒绝不表态,在我看都是对关雨波的一种好。上学时是为了不影响他和自己的学业,之后下乡后的相遇依旧抗拒,是为了他的前途。这一份成熟和温柔是多么的让人喜欢却又难过。
关雨波一直以为丽雯是因为那一分之差而没有选择上大学,熟不知丽雯更有难以言说的苦衷,只因为由于右派影响而受到牵连的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现在考个大学别说是差一分了,就算是差个十分想复读也就复读了,再不济选择个喜欢的专科也是很简单的,却不曾想到就在几十年前上个大学是如此的辉煌而又艰难。更何况这个在乡野里还订阅着各种杂志,喜欢读泰戈尔的诗,织毛衣都知道跟着潮流搞三浦友和同款,这样一个秀气有灵性的女子真的不该就这么沦落到穷乡僻壤当中啊,虽然她说是自愿的,但我们甚至于雨波和丽雯自己都知道,她这么做是为了那个已经被打击的不成样的父亲,不留下雨波更是为了雨波那份前程,在丽雯的心里雨波天生就该是翱翔于天空之中的雄鹰,若是自己束缚了这一双展翅的臂膀不说自己会愧疚,若干年后雨波也指不定的会后悔!理解了这女子的心事着实心疼,为什么在感情上都是女方付出多,尤其丽雯还付出的如此之多,雨波心里隐隐约约明白着呢,给你拆被子帮你弄洗澡水真以为只是为了那份同学情谊啊这在我们这个年代都是亲昵到不行的表现好吗?
真是所谓的难得糊涂,雨波虽然一直期盼着丽雯说出留下他的话但如果真的说出来了,那份调令来了他能够斩钉截铁的说不走吗?能够一时勇敢的说了不走一辈子勇敢的承担这个承诺所带来的责任吗?不,他不能,一方面他真的有大志,那时候的大学生不像现在满地都是含金量还是挺高的,所以雨波确有才华,也有努力的意愿,只是这一次的分配引发了内心的颓废。另方面恰恰在这个时刻又碰到了当年可遇而不可求的女神,所以大家都懂得,我不敢肯定说这份感情带有着排解的成分,我不想因此而破坏眼前这份简单美好的感情但在我看到两个人决绝分手时心中忿忿的声音好像总是在提醒我这一点。。
最令人心痛的是两个人之后的重逢,丽雯满心想的还是这个男人的好,要为他好让他好,她想不到能有什么能鼓励他给予他的,最终选择了奉献自己。是的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奉献,是一份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意!若我是雨波这辈子就死皮赖脸跟在这个姑娘身边了,可能被说感性可那又如何,终究能得来一份安宁幸福不是么。小说结局丽雯得了癌症,留下女儿撒手人寰。她年轻风华时没去强求爱的人,成了寡妇没去告诉爱的人,深受癌症之苦依旧不去打扰这个爱的人,这份爱,似山高似海深,毫不为过。
电影拍的很美,干净,一如这份爱情。小说更是精彩像是有血肉一般。除了爱情的主线,文革的辅线也若有若无敲击着我的心灵。看过电影的朋友还是推荐你们去看下小说,或许能够得到比电影来的更多的对那个年代的感悟。
莫名奇妙的陪同学看了这场电影,看之前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听说这部电影是在他们那里拍摄的,其他的一无所知。而看之前也同样在豆瓣了解过,5.2的评分让我完全不抱希望,只是同学一再推荐就去了。
只是一部文艺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我一再告诫自己,于是电影就开始了。开场部分大段大段的自白,缓慢的镜头,那个叫做公母寨的地方确实很美,其实整个故事很简单,一个下乡的青年遇到了曾经的初恋,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虽然结局很悲惨,但过程很美好。这是一个很美好的青春故事,夹杂着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特有的符号,特有的宁静,特有的风景,原本应该是一个既能看风景又能看颜值的美好爱情片,却分分钟让我出戏,太过文艺的对白,让我觉得整个过程就像是两个人在背书,虽然作为一个90后并不知道80年代人们的对话,但是总觉得如电影中那样的对话是不大会出现的,你能随口一句话就能引发人生无限思考还能保证押韵?其二就是无法忍受的慢镜头,虽然爱情片总该有那两个镜头能够让人感受到浪漫,但,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无聊的等待,当然也有一些记忆深刻的镜头,就比如那个两人坐在竹桥上彻夜谈天,男主吹口琴的瞬间让人感觉到了些许浪漫。其他的镜头和叙述真的很让人出戏。
不过还有些需要被提起的,乡长和老田真是片中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了,在这样的怀旧爱情片中能够出现这样的小插曲还是挺好,一个就是男主和乡长同上厕所,一个就是男主女友来找老田在楼下扫地说,饭菜能准备,床没法准备,再一个就是乡长拿错男主写的情书的时候。也就这样的时候让人会心的一笑。
如果按照观影风向标的打分标准来说,我可以给的分数分别是剧情5分,表演4分,可以给乡长和老田5分,而娱乐性是2分,有一个好的故事却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好导演,哎。
当然此类电影的出现本来就是值得赞扬的,电影院长期被小时代,匆匆那年等等青春爱情片占领的时候出现这样一部稍微文艺一点的爱情片的时候,也不能苛求过多,只是这部电影能让我记住的也就只有那山间的风景了,远眺满山的茶树,中间些许采茶人,也有一条或隐或现的小道,主人公走在这条小路上去找女主的爸爸。
而对比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一向以爱情片为人所知,但当然他们什么类型片都能产出了的,但他们拍摄爱情片总让人不能忘却,我的野蛮女友已经过了十多年,我依然会为男女主角的美好爱情所感动,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这只是一部偶然间看过的电影却让我无法忘怀,假如某一天我失忆了,我的另一半会有这样的坚持,陪我重走一遍曾经走过的地方吗?而假如爱有天意,讲过去的爱情故事,其实和这部1980有着相同的背景,却拍出来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些韩国电影却总有一两个镜头让人无法忘却,总有一两首让人记忆犹新,而回想这部片子,我真的已经想不到什么了,那两首出现过的歌,真是让看得我无比的尴尬,那真的是那个时代人唱的歌嘛?
而更加让我无法接受的便是片尾追加的几十年过后,一次同学聚会,一次滚床单,一次拒绝,而后又是几十年的离别,最后男主想要回到那个宁静的山村的时候,女主却得绝症去世了。世上有这样巧的事情,真巧想到她的时候,她就不再了?虽然知道电影是由小说改编,可是这样的离奇巧合让我无法接受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女主嫁人,而丈夫车祸去世了,女主还得了绝症,这是再拍韩剧么?如果导演或者小说作者想要在最后营造悲伤氛围的话,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法,我们的眼泪并不会这么留下来,而在此过程中我看到的是男主作为一个男人无法承担起的责任,虽然女主怕步她母亲的后尘怕连累男主,而选择留在山村,如果说女主留在山村最后的目的只是照顾年老的父亲的话,那么父亲去世之后,她便没有了继续留着的理由,她也有理由追寻自己的梦想,追寻自己的理想,甚至是追寻自己的情人,虽然片中并没有对女主有太多的感情描写,但我坚信女主并不是不喜欢男主,不然何必几年前给的笔记本还留着,几年前给的口琴还留着,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故事太过悲剧,我并不想接受而已啦,我只是尽可能的讲了我的感受,我并没有看过小说或者了解过作者和导演本身。
而最后片中浅尝辄止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77年恢复高考,78年改革开放,而之前是整整十年的浩劫,乡政府的老田,我倒是很愿意听一听老人家的故事,女主的建筑师父亲,我也愿意听一听您的故事,那是真真的爱情,虽然片中老田也说过了,他说他并不记恨他的妻子,但是他们有感情,虽然那可能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爱,而桥梁建筑师的爱情则更加让人惋惜,老人会后悔一辈子吗?电影中也没有交代,只是给了一个老人看着墙上妻子的照片久久不能走动的背影。或许是因为审查的关系亦或许导演或者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这世上的爱情并不是什么天长地久,而是就是远隔天涯也能默默的祝福彼此。
风景不错,当风景片看挺好的。但是人的造型也太不八十年代了,完全没有代入感,看到中途弃剧。
原来小说记得蛮好啊;拍成这个鬼样子,岔劈了,年代还原度还不如致青春
很美的电影,每一帧都好美。
“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1霍建起的爱情电影越拍越回去。2状爱情之纯真而近乎矫情。3前一个小时电影堪称流畅充实,后半小时简直烂尾。4男主女主你们不应该上床啊。
什么鬼?八十年代之后剧情跳得厉害,一夜情,葬礼,丽雯是个好女人。霍建起的问题永远是剧情和台词,摄影和置景很精致。
not much content
被那帮影评人的差评给骗了,这片是我的菜,非常非常好看
这片更应该叫1980年文艺青年的爱情。全片除了几个外景和恋足的镜头之外,基本没什么看点,男主也不太行。
三星的比较多,哎,这么用心拍的电影,我给五分。
霍建起山水镜头依旧如诗如画,不少镜头定格都是一幅画。遗憾故事有点水,毕竟小说和剧本还是很不同,思想表达植入太生硬。特别是1980年代牵手接吻都很大胆了,竟有床戏?没床戏就不能表达爱情了??尾声匆匆交代特别潦草,女主又是绝症的套路。易中天为了捧自己学生有点尬吹了!
朱亚文+沙溢 恋上 山口百惠+上户彩+石原里美+吴倩莲+刘亦菲。
女主有颜演的也不错,男主台词差人设差就是来倒扣分的,女主太有牺牲精神好想吐槽,利川景色美得想去住个把月,喜丧民风民俗好评。
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的大杂烩。帮你找回男人的自信。1980年代的爱情就应该留在1980,何必去2000呢?
景美人美,但电影感觉还缺点火候。比那些流量明星小花们拍的闹腾烂片好多了。前半段好过后半段,前后有点不搭。杨采钰很美像刘亦菲,或者像年轻时候的刘亦菲妈妈,柔美。
实在不忍心给两星,但这部电影确实很做作。霍建起一贯的美景和美貌的演员,但难掩故事本身的苍白无力。
很明显是想复制《那山那人那狗》和《暖》,可惜我手贱搜了几张女主的时装照,再看,气场就破了。
风景是不错的,女主蛮灵的,剧情比较单薄
旁边烫发女士一头发廊染发剂的味道让我几近昏厥,后来男主角上厕所的片段拯救了我,这是一个有味道的镜头!
很不错的电影,喜欢它偏远安静平和的氛围,还是围城理论:这么好的地方,城里人想去,当地人想离开。一切都是那么的清纯,对于有过80年的青春经历的人来说,是部很好的怀旧电影。电影有一处败笔:男主角是80年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出场服饰是牛仔裤+Tee,我觉得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更像90年代初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