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了94版《小妇人》在细节设置和角色塑造两方面,比19版《小妇人》处理得更流畅的地方。下篇主要讲对于小妇人这个故事,两个导演是怎么选择她们的侧重点、选择这个侧重点的原因。 感谢你的时间!
两版电影在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都做出了不同的设置。 在94版里Jo和Laurie的初次见面是在家门口的交叉小路,Laurie坐在马车内用好奇、探究但不失礼仪的眼神看着Jo,我们的Jo则与姐妹们唱着歌,用坦荡、毫不拘谨的眼神和笑容回应,这两个主人公的第一次互动同样暗示了这段关系接下来的走向——只是单向的。
19版里Laurie对Jo的求婚发生在一片广阔的草坪,94版则安排在了一片树林里。求婚是故事里面的第一个转折点,之后Meg结婚、Amy在欧洲游学,使得她们原本安稳的生活开始崩裂。所以在这个场景里面Jo对求婚的反应不仅需要承接两人之前的互动和感情,还需要为两人之后的关系走向埋下线索。
于是,观众看到19版里的听到求婚时惊讶的表情也许会破口大骂——“拜托,难道你真的一点都没意识到吗”。而观众可以在94版里Winona饰演的Jo的脸上看到惊讶和为难,从她的声音和肢体语言里感受到两种并存的矛盾情绪,这对观众来说却更容易接受:她并不是对这个优秀的男生毫无感觉,她只是有明确的拒绝理由“你我都无法控制脾气,我们在一起会杀了对方!”,Laurie的回答是“我保证每次争吵都让你赢”(热恋中的男生是不是超爱说这种话)。在19版里,导演却含糊地处理了Jo的回应这一部分,观众很有可能会一直带着困惑直到影片结束。
有了求婚做铺垫,观众才能够顺利地衔接之后她和教授的相处,明白Jo与教授产生感情的理由。94版里,导演安排了教授和Jo两个角色间更多互动。教授在一次争吵后为自己的言语道歉,和Laurie的保证让步不同,Jo与教授能够更平等、通畅地交流。同时,教授鼓励Jo创作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此时,这个角色增加了引领者、启发者这两层身份。对比19版里给出的Jo创作出小说的理由——Beth的离世,94版的安排显得更有衔接性。
Jo的脸上94版的导演采用四个姐妹的声音做旁白,用旋转镜头体现时间的流逝——白天到黑夜,过去到现在。同时暗示了小说的创作来源于生活、童年和成长经历。
在19版的电影里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对首次接触这个故事的观众并不友好。
Laurie和Amy重逢时,Laurie发出的感慨;Jo后面对Laurie的态度转变;Laurie对Amy的态度转变;为什么Jo最后会选择教授;Jo和Laurie呢?她如此简单就接受了自己的Teddy和妹妹结婚吗?如果新版的导演希望不让观众那么困惑的话,大可以减少Jo和Laurie之间的互动场面,但既然邀请来了罗南和甜茶,怎么能不让这个组合给观众贩卖一些廉价的现代荷尔蒙呢?
19版的导演选择并且强调了小妇人中爱情的元素,弱化了女性主义、种族,21世纪的媒介已经影响了潜在观众阅读信息的能力,人们追求刺激、甜蜜和其他不沉重的元素。所以,导演不是不明白这部名著的魅力,但她更明白什么元素会让观众乐于传播和在社交媒体上推荐,而且社交媒体下信息的快速消逝化也迫使她们要制作足够话题性和传播性的场面和情节。于是观众会发现曾经占据主要地位的元素,都沦为背景里无足轻重的一句台词。全片最高光——或者是最女权的时刻,就是Jo和出版商争取自己的版税和利润。
不同于19版导演频繁使用的倒叙,用色调区分回忆和现在。94年的《小妇人》则在明显的古典叙事结构下,创造了一个有逻辑且安全的世界,充分发挥了场面调度的优势,提供给观众一种舒适、满足、温暖的观影感受,让观众放心且大胆地寻找电影内隐藏的线索。 19版的小妇人明显不能够讨好《小妇人》的原著粉,但却可以吸引一大批追求视觉快感的粉丝,她们得到了视觉享受,走出电影院后她们会在Instagram上贴上电影票照片加上几个hash tag:#littlewoman、#saoirseronan、#emmawatson、#timothéechalamet、#truelove、#feminist,然后轻易得到几百个赞。 可是这些观众却无法得到94版里跟随着角色成长,将自己投射进角色、从角色中汲取力量、再用这种力量帮助自己的互动感。
还记得我说除了爱情,19版的小妇人里面缺少了点元素,这些元素我在94版的改编版本里感受到了。篇幅有点长,所以分成了上下两篇,细节、角色、情节三个部分。
小妇人自首次出版以来,就不断地被翻拍成电影、电视、音乐剧等不同的媒体形式。一部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简单朴实的小说能够在跨越一个多世纪后——更不用说现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已无法与小说创作的那个年代相比较,那时阅读还是人们唯一的消遣娱乐——依旧保持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原著里面一定存在能够直接触动人心、超越时代、不分国界的元素,是不会随社会、经济、政治、媒介的发展而改变。 在19版的电影《小妇人》(以下简称:19版)中,观众很容易便会陷入角色们转瞬即变、富有激情的爱情纠葛,为每个角色的爱情牵动情绪。熟悉小妇人故事情节的观众,却很难感受到《小妇人》中原本拥有的那些触动人心的元素,他们也许会提出疑问:这还是我了解的那本经典名著吗?这类缺失感观众们也许能够在94版的电影《小妇人》(以下简称:94版)中得到弥补。 两个版本改编的电影都是由女导演拍摄,但却交给了观众两份如此不同的答卷,使得我们也有机会得以一窥,社会议题变迁和大众文化在电影媒介上的映射。
对小妇人非常熟悉的观众,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在94版里导演隐藏隐藏了更多剧情、人物性格和更现实主义的细节。 比方说,母亲在回来前会先在门框上敲敲鞋子,抖落雪花,避免弄湿温暖的房子,同时这个场景和声音承担了提示观众新角色出现的作用;在19版里这个场景变为母亲直接从门外进屋。
之后,梅格对刚从外面回来的母亲说:“你冻僵了”,妈妈回答:“看看希望之家外面那些人吧”,暗示了母亲的工作环境。
紧接着,母亲问Beth“你的感冒好点了吗”给了观众Beth身体较为虚弱的信息;
母亲对约翰脱口而出:“女孩对活动的需求和男孩一样,虚弱和晕眩是限制女人在家穿束腰弯腰做家务的结果”,则透露了March家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女权思想;
四姐妹在阁楼里对Laurie的讨论暗示了她们对这个陌生人的好奇,合理化了Amy得知两个姐姐乘坐了邻居马车时表现出的羡慕。
在Meg和John的婚礼上,Beth不得不躺在椅子上休息,提醒了观众这个角色可能面临的死亡威胁。
并不是说19版就全是直白的陈述,在教授第一次拜访March家时弹奏Beth的钢琴,也暗示了他最终会加入这个家庭,也许是填补Beth离世的空缺。
94版的场地和布景也充满了更多值得观察的细节,观众可以从两个电影版本同样出现了的出版社看出:一个杂乱、作者的原稿叠得摇摇欲坠,一个则干净而整洁,人们有序地坐在座位上讨论,倒像是政府办公室。
在94版的电影里,观众有机会享受在观影过程中寻找导演藏在一句台词或者一个背景里的细节,这是观众和导演隔着时间、屏幕,不需要言语交流的互动,直接给出的细节远比不上观众自己寻找的信息有说服力。
两版电影在不同的角色上着墨程度也不同。 19版的Beth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已然变成象征性的角色——她的死亡是一家人重新团聚、Jo重写小说的理由。而94版里Beth的人物形象则更加生动和丰富,观众可以在她的临终言语内发现:“I love being home, but I don’t like being left behind, now I’m the one going ahead.”,这个女孩远不止善良,一如其他March家的女孩具有勇气和野心。不止如此,她更同时具有其他三姐妹的闪光点:Meg的温柔、Jo的天赋和Amy的野心。导演选择了在即将结尾时,才给观众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这个被忽略了的角色。
在原著里教授被描述成五十多岁的男人,在94版里导演选了位年纪稍大且在外貌没有优势的演员饰演教授,她做出了努力让观众逐渐接受教授和Jo的爱情。回到现代社会,观众会轻易地为19版里的教授倾心:一个年轻的、说着性感外域口音的角色。导演压根不需要花费精力想办法让观众接受这对组合,因为她明白观众想看到什么。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作家莫言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时,曾深情缅怀了他的妈妈:母亲是此刻我最想念的人。
母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拥有一个好母亲,绝对是天大的恩赐。
前两天看完了电影《小妇人》,这部根据路易莎·奥尔科特的原著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马萨诸塞州一个普通家庭四姐妹之间的生活,四姐妹虽然彼此性格各异,但各个才艺过人,大姐梅格写剧本、演出;二女儿乔会写作;三女儿贝丝弹得一手好钢琴;小女儿艾米擅长绘画。四姐妹之间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快乐。
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最触动我的,是四个女孩的母亲--马奇太太,这位善良纯朴、仁慈宽厚、又开明睿智的女性是所有母亲学习的典范。
家是孩子成长的源头,也是孩子最开始感受到公平和正义的地方。
对于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来说,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并不容易,但这绝对很重要。
影片中,最小的女儿艾米把乔写了多年的手稿付之一炬,乔愤怒又心痛,姐妹两扭打了一阵后,乔躲在房间里哭得很伤心,发誓再也不会原谅妹妹。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当妹妹和姐姐之间发生矛盾时,即使是妹妹的错,父母对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往往是:你是姐姐,你应该让着妹妹。
但马奇太太显然不是这样的,得知姐妹二人的矛盾后,马奇太太安慰乔:
“这是极大的损失,你绝对有权利生气。但请别带着怒气入睡。”
马奇太太深知乔为这些文章付出的心血,所以她理解女儿的痛苦,并告诉乔,她有理由生气,但因为又担心孩子睡不好,又温柔地宽慰女儿不要带着怒气进入梦乡。
英国评论家戴维·弗罗斯特曾说:
“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就是一个家长;当你有两个孩子时,你就是一个裁判。”
孩子们的父亲常年不在家,马奇太太不仅是四个女儿的母亲,更是一个家庭的裁判,孩子相互之间打闹别扭很难免,但马奇太太却要在矛盾发生的时候,做到凡事公平公正,教会孩子们什么是是非对错,给予她们爱与尊重。
事实上,当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尊重,她对自尊自爱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也会渗透到她的骨子里。
多年后,面对一群男人在讨论女性是否应该拥有投票权时,乔说的一番话令所有女性热血沸腾:
女人应该投票,不是因为她们善良,也不是因为她们是天使,而是因为我们是人,和这个国家的人民。
二胎时代的来临宣告了独生子女时代终结,如何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 值得每个为人父母者思考。
故事的最后,艾米由一开始那个自私任性的小女孩变成端庄、大方而迷人的姑娘,乔则成为了一个勇敢独立的新女性。这与马奇太太的教育显然分不开。
对于母亲来说,培养孩子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战争爆发,父亲在外参战,马奇太太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经济并不宽裕,甚至要靠卖破布补贴生活,但马奇太太还是会救济邻居,并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善事,把家里的食物送给他们,看望隔壁生病的孩子。
马奇太太在女儿们的心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女儿们也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并因此收获了丰沛的精神财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体力行。
梅格是四个女儿中的老大,长相美丽,身材窈窕,但有点爱慕虚荣。因为参加聚会的衣服款式不够新潮,梅格受到了耻笑,回家闷闷不乐地感叹:能让人羡慕真好,我禁不住喜欢这样。
马奇太太没有批评女儿,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梅格:
“如果你觉得你的价值只是在当装饰品,恐怕有一天你会相信你真的只是这样。 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 时间无法消灭的是,你心灵的美好,你的幽默,你的仁慈以及你的道德勇气。这些是你心中我所珍爱的。”
一个智慧的母亲,会引导孩子注更重内心,而不是关注外在的浮华。
得知穷小伙约翰追求梅格,乔认为约翰和姐姐不相配,马奇太太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宁愿梅格为爱结婚,成为穷人的妻子,也不愿她失去自尊。”
在母亲的教育下,梅格沉稳、贤惠,善良且内心丰盈,最终成为了一位快乐自信的好太太,一位尽心负责的好母亲,拥有非常幸福的家庭生活。
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母亲只重视金钱和物质财富的,甚至为了索要高额彩礼,不惜葬送女儿幸福的呢?
有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马奇家的四个女儿个个都如此出色,是因为她们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好母亲。
思想开明的母亲,不会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子女,她们了解每个孩子的天赋所长,鼓励她们做自己。
乔热爱写作且很有天赋,但那个时代的女孩通常只被允许待在家里,更无法靠自己的能力生存,马奇太太却鼓励女儿追逐梦想:
“乔,你有那么多不凡的才能,你怎能期望过平凡的日子。你已蓄势待发,善用才能吧。 去吧,迎向属于你的自由。看看能成就什么美事。 虽然不知道没有你该怎么办。”
马奇太太如同岩石一样,给予了乔坚定的力量和支持。后来,乔独自一人去欧洲游历,见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体验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让年轻的女儿独自外出闯荡,尽管内心充满担忧和不舍,却依然放手让孩子大胆逐梦,这样的马奇太太真的了不起。
“我不认为女孩和男孩有什么不一样,让她们穿着束腰躬身做针线活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女性身体虚弱,头晕目眩。”
因为拥有一位如此思想开明的母亲,乔的视野显然也比同时代的女孩更广阔。
《82年生的金智英》中,同样也有一位非常赞的母亲,毕业前期,金智英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被父亲痛骂:“我看你就乖乖等着嫁人吧。”
母亲听了很气愤,愤怒地将汤匙拍在桌上,把老公痛骂了一顿“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对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话?”
并告诫女儿“智英,你也别傻傻地忍气吞声!快!顶嘴!反驳他!”
这些母亲之所以让人肃然起敬,是因为她们并不拘泥于传统,用守旧的思想禁锢女儿,而是鼓励她们去实现自我价值,甚至为她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一位母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得到自由伸展,引导她成为最好的自己,并尊重她的最终成果。
影片的最后,乔的小说顺利出版,她成为了作家,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她走了比其他女孩更远的路,在个人成就上也超越了其他同时代的女孩。
这样的成就,即使在今天,也都是了不起的,更何况在19世纪中期。
04.
泰戈尔曾说,
害怕平凡的人,才是真的平凡。
家庭教育不一定要把子女塑造成“成功的人”,但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健全的人”。
爱的本质是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
马奇太太从来没有要求孩子们要成为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始终竭尽所能地用心爱每个孩子。
她深知她们的差异和兴趣,也尊重四个孩子的不同,无论是优秀还是平庸,都把她们视为自己的骄傲。她用自己温柔坚定的爱给予了女儿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最终也塑造了四个坚强独立、自信勇敢的女儿。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善美 ,多过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呢?
在我看来,《小妇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女性成长的故事,更是一部写给所有母亲的教育片。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曾评价说:
这部迷人的电影会有一个很长的保质期。
虽然距原著出版已经150年,但这部经典一直都在不断被重拍,去年又出了第5个版本。
或许,无论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小妇人》。而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她所倡导的善良博爱、坚强自信、独立与勇气,也永远都不会过时。
今天第n刷94版的小妇人,比起甜茶演绎的那一版,我一直更中意这一版。
淡淡温馨,又淡淡的惆怅。看到最后,在感慨圆满结局莫过于如此的同时到底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和不舍。
太多人可惜劳里和乔的错过,我反倒觉得她和教授更加match,虽然少了些只属于少年冲动的热烈,但是一看就能走到长久。
婚姻不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褪去了年少的青涩之后,只有心灵的匹配度足够高才能去抵御日复一日的繁杂琐碎。
乔从来没有对劳里动过心吗?我不这样认为。不然为什么每次在自己身心最最脆弱的时候,下意识的反应是去找人群里的他?
只是当初的那个少年来得太早了。
时间不对——那个时候乔刚刚被姑妈拒绝带自己去欧洲,自己最爱的小妹又重病在床。这样心神不宁的情况下哪有一星半点的心思去想那些情情爱爱?
身份不对——他爱她,愿意当好一个丈夫,负起她和她的整个家,却从来不知道她所求的只是他能做一个知己,完完全全地知她懂她。
是什么时候动心的呢。
也许是在少女干脆利落摘掉斗篷的瞬间,眼睁睁看着她及腰长发化为乌有;也许是两小无猜的相处过于亲密,朝朝暮暮间萌生出的些许懵懂情意;再或许,是更早更早以前和她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当那个女孩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自己的房间的时候他就已经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心跳。
劳里大概也从来搞不清楚自己对乔的感情。
亲情、友情、爱情各自分了些去,细细掰开想要算清反倒是一头乱麻。
感情一旦参杂太多就容易不纯,反倒还没有他和艾米那样的相互促进来得像爱情。
其实那年,早在joe满脸歉意的纠结拒绝,小心翼翼不去伤害他和教授离开时候那样急切不舍的挽留,两相对比他就该知道自己从来不是她的第一选择。
年少欢喜,大多戛然而止。何况那个时候的少女对自己那样不自信,连拒绝的理由都是惶惶地“you deserve more elegant one.”
还好,他们最终都还是坦然接受。就如乔所说,“我们到底还是一家人。”轻描淡写带过几十年的感情,让一切都回到了起点。
我每次看完电影以后都会禁不住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爱,怎样去爱才可以走到最后。
脑子里最终出现的却是教授怜惜地看着乔,温柔告诉她“最重要的是要取悦自己。”
他带她打开新的世界的大门,去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让她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他懂她,从歌剧到书本,任何一个话题都不过是佐证他们三观契合的碰撞。
没有成为一个附属品,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小野心小理想。是教授让乔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啊。
当初joe让laurie带一本狄更斯的小说去大学他尚且不情愿,可是德国教授卖掉一切家产都不舍让自己的藏书流落,硬是全部带上一路陪着自己漂泊到了欧洲。精神共鸣实在太重要了。
青梅竹马的甜蜜戏份谁不爱,大家都愿意在那些小打小闹的恩恩爱爱中获取或多或少的一些慰藉。可是比起看霸道总裁实力宠妻的drama,反倒是田野之上的那个雨中的拥抱更能打动我,当教授怜惜地说出“可我两手空空。”joe已经坚定地和他十指相扣,“这样就不空了。”她笑嘻嘻地说。互相欣赏,互相懂得。这怎么不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文/梦里诗书
新版《小妇人》是一次颠覆性的改编,作为一部已然多次被搬上银幕的经典,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对非线性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使电影得以让人在一冷一暖的时空切换中融入了她们的人生,与此同时这部新作也赋予了原作以新的解读,灵动鲜明的女性人物群像,使电影更为饱含现代意识,焕发着独立的女性精神。
距离路易莎创作《小妇人》至今,这部小说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但这个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一家四姐妹种种琐事为引的故事,却总是散发着自己独有的魅力,她们在成长中的蜕变,以及在成长中所面对的烦恼和抉择,都成为了其关乎女性思想解放的价值所在,而《小妇人》单在好莱坞便历经了三个版本,这其中吉莉安在1994年执导的电影版已然可谓是深得原作精髓的经典,所以珠玉在前,今时的《小妇人》是需要自己一些与众不同之处的。
在新作里,电影最具特色的一点便是非线性叙事的齐头并进,今时是已然走向成熟的小妇人,而过往则是纯真的少女,电影在在此也用两种不同的色调,为两个不同的时空奠定了基色,在过去她们都还没有历经成人世界的残酷,对未来满怀憧憬,彼此间有着让人羡慕的友谊,色调是温馨的,而今时,四姐妹里梅格嫁给了贫穷的教师,贝丝染病离世,乔在大都市中只身靠写作谋生,艾米虽然身在上流社会,却对自己的才华有着怀疑,色调则也变得冰冷,今时与过往的交错,使电影不再是一部以结局为导向的作品,而是真正在叙事中逐渐让人走进了她们的内心世界。
由此,我们在电影中去看其所塑造的四姐妹,为了真爱选择贫穷教师的梅格,热爱写作独立自强的乔,善良助人的贝丝,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的艾米,她们虽然性格迥异,但她们都遵循了自己内心的选择,且人生的选择是没有标准答案可言的,新版《小妇人》所尤为侧重的也正是这一点,在过往作品中,艾米其实是一个满怀心机的人物形象,但在这部新版电影中,导演格蕾塔却对此做出了改动,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要不违本心,不失真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不应该遭到贬斥。
除了对艾米这一人物的改动,新版《小妇人》的结局也并没有遵循原作,作为一部19世纪的小说,它虽然将女性独立平权的思想贯穿了始终,但一个圆满的结局终是被人所喜闻乐见的,但在今天,婚姻已然并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导演把乔和巴尔教授究竟是否真的在一起的答案留给了观众,你可以选择相信爱情,也可以选择相信独立,不结婚的人生并不会比结婚的人生显得糟糕,关键是你自己是否有勇气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
女权的体现不需要答案,一本《小妇人》也并不足以成为女权圣经,这部新版电影其实更像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帮你打开一扇启迪自我成长的大门,告诉你要尊崇自己的内心,但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则永远应该只由你自己来决定。
薇诺娜瑞德我的初恋。2020春节重看了一遍,依然非常非常非常喜欢,非常古典非常美,和格导新版的高饱和度的美是完全不同的。罗南新版的优点是突出了Jo创作和创作焦虑的部分,可惜的也是这部分没有讲得更好,甚至她受到Beth的启发终于开始写作家庭这件事都没有94版讲得更好。家庭部分也没有觉得超过94版,Meg的选择,妈妈对Meg的鼓励也是94版的亮点。不过19新版片长给了Amy和Beth更多空间,也把Amy和Laurie的感情讲得更好了。罗南和茶二位主演也没有觉得比贝尔和薇诺娜瑞德更好,胜在少年意气和时代的进步吧。
为即将出的新版预热看了遍老版,Winona的名字居然在影片title前面出!当年最大的牌无误了。选角好厉害呀,感觉比新版贴合。Jo和教授歌剧定情的改编挺奇怪的。
新版本来给了四颗星,又回来看老版以后只想给新版三颗星了,这版值五星!这版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太强了,而且所有人物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感觉更符合原著。新版比较强调人物的个性,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没有表现得那么深了。最重要的是这版太美了。
隽永的田园诗与永远的薇诺娜
这种复古田园名著太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啦。性格各异的同胞四姐妹,不一样的人生道路选择,收获不一样的爱情和真谛,真是温馨、美妙、绮丽的田园赞美诗。薇诺娜、贝尔、邓斯特、克莱尔也是个个美得不似凡人,真•颜值盛宴。
薇诺娜瑞德的表演是比较重视自己的舒服的,她没有像赫本那样刻意的强调男孩子气,而让角色变成假小子,乔初见劳里,那个提着咖啡壶打了一个招呼,非常的随意亲切,那个显然就不是爱情的招呼,是友情的建交,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版本的姐妹情渲染的非常到位,不像其它版本好像是临时凑成的剧组,这版四姐妹(Amy很赞的用了两人演)就像是一起长大的姐妹,在于她们的互动设计的痕迹都相当自然,一部分也得益于导演的拍法。瑞德清爽灵动,那场剪发戏丝毫不用过长的镜头也能将那种复杂的情感轻松流露,这是她本人的功力。最动人的是贝丝逝去一场戏,虽然不是还原小说,但依然情真意切,姐妹的临别交谈,大风透过窗子刮进了房间,乔去关窗,伫立在往外看,她在看什么呢,树叶被风拍打着,再回过头来,贝丝已经平静离开了,瑞德和摄影师用简洁的方式讲述了悲伤
云集各路神魔鬼怪,吸血鬼薇诺娜,蜘蛛女邓斯特,星星女克莱尔,外星女魔头萨兰登,还有伟大的蝙蝠侠贝尔,真是应有尽有啊!(玩笑,但这些演员奈何年华老去啊)
真想到这部里会有这么多大牌,剪刀手女朋友,新版朱丽叶,蝙蝠侠,蜘蛛侠女朋友。挺喜欢薇诺娜·瑞德的,那么美,现在却寂寂无声,可惜了。
这个版本可能更对现在人的口味,汇集了众多巨星。遗憾的是,这个版本被导演夹带私货给坑了,原著很多原本不让人厌的东西到了这版变得让人厌了。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艾美。不过乔依然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在这方面受的影响较小。
这一版颜值巨高,服化也好看,隽永的田园风光。
每次看薇诺娜的电影总是想到她后期唏嘘红颜留不住,她将乔这一有着如雕刻般眉目的聪慧淘气少女诠释得入木三分。乔的细腻心思与其超越时代的女性精神在被压缩的如同快进的电影中仍得到展现,最后挽上教授的手说你的手永远不再空时真让人心窝发暖。唯一欠缺的就是妹妹劳里之间关系处理的草率令人一时出戏
好看~都是美人~~只可惜最小的换了人就没了灵气。开始还说薇诺娜干嘛不嫁贝尔啊,结果看到后面不由感叹老男人确实比小伙子更有魅力。。╮(╯▽╰)╭
不知道是不是演员选择的太好了,还是原小说就是基于很多生活真是写的。觉得剧中演员的命运就是剧中角色的命运,他们选择的丈夫,生活,就是应该如此。电影对父亲、母亲着墨很少,有些遗憾。
薇诺娜太美了。最近看到她是在怪奇物语里面。像她这样的女神,是真正意义上的女神,会觉得谁都配不上,配得上也得是个神仙。然而美人迟暮之后就是唏嘘。但是当年真的太完美了。这个版本的小妇人我很喜欢,小时候看过动画片记得那里面最美的是三姐。乔是个男孩子气很足的女性。动画片里面的结局是真的忘记了。所以看这部里面她和贝尔没有走到最后是很遗憾的。就像简爱如果男女主没有一起得多难过啊。 但是考虑到乔的性格,也就释然了很多。在她的世界观里面还是追求真我与注重家庭在首位的。所以她最后的伴侣如果没有来寻找她,她错过也就是错过了罢了。毕竟她已经在人生里先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了。期待2019版的小妇人会带给我什么新的感受。 ps:那年的邓斯特比在吸血鬼里面让我喜欢多了。贝尔太嫩了。我一直觉得他很像阿汤哥的。
dear jo and dear laury (转)吉列安阿姆斯特朗手法清新、流畅。本片中看不到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有的只是桑绿果香,这同以冷酷的笔调揭露西方人际关系的现代主义影片截然不同。本片是一部优美怀旧的、颂扬亲情的女性影片。
四个小妇人,又美又温馨。
作为名著改编我只能说它无趣太一板一眼了。女主乔的故事堪称夏洛特·勃朗特的翻版,年少时写小说、做过家教、妹妹早夭、继承姑婆大笔遗产、追求平等,拍成勃朗特家三姐妹也无非这样的情节吧。薇诺娜的在本片的表演极其外在刻板,远不及姐妹入戏,更不及剪刀手和吸血鬼里叫人惊艳。贝尔真是华丽丽的帅。
擦,这豪华卡司!剧情十分狗血但我忍了,瞧瞧贝尔年轻时候那嫩得掐得出水的样子~~邓斯特小时候那个酒窝真是甜得要命!
求财的得财,求才的得才,求爱的得爱。我喜欢Joe的结局,有情饮水饱。。。。
也许就是因为结局有遗憾,有释然,才让这部作品这样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