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台北闷热潮湿的夏天,阿哲和阿彬是开着机车游荡在大街小巷,靠撬开电话亭和面纸机存硬币的钱箱拿钱,然后去电动游乐场消磨时间的青年,小康则每天活在父母的控制下,每天都要去补习班。小康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直到在老爸的计程车上看到阿哲载着阿桂驶过。就因为老爸在阿哲后按了一下喇叭,阿哲就把老爸的倒后镜砸了。大概这种有香车美女做伴的不羁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吧。 之后,小康把补习班退了,拿着退的那一万多块开始跟踪阿哲,甚至把他的车砸了,也许是为了给老爸的倒后镜报仇,又或者是为了引起阿哲注意。看到阿哲因为机车被砸抓狂的样子之后,小康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潮,仿佛真的是哪吒转世一般,离阿哲的生活方式也无限接近了。下一步就是找一个正妹,小康走进电话交友中心,交了钱,拿着饮料进了隔间,不断有电话打进,小康却自顾喝饮料,始终没办法拿起电话。 小康始终没有成为阿哲。阿哲也始终抓耳挠腮收拾不了自己的烂摊子,不知道怎样帮阿兵报仇,不知道和阿桂离开台北可以去哪里,甚至不知道怎样可以堵住下水道让水不再涌出来。只能把一切怪罪于自己今天太衰,运气太背。 整部影片都弥漫着潮湿闷热又暧昧的味道,像阿哲因为出汗而反光的背脊,像他自慰时射出的体液,甚至于你都能闻到体液的味道。看完电影,我也有点阿桂醒来之后发现自己一个人在旅馆的落寞,午睡时做了一个有关轮胎的湿漉漉的春梦。 就像你不知道下水道的水为什么一直倒灌出来一样,不知道女孩邀你一起私奔的时候去哪里一样,青春也是一道无解题。
#青少年哪吒# 第一部蔡明亮,却已经很欣赏他的能力了 足以成为国内处女作的第一阶梯水平 蔡明亮对自己整个电影风格已经有了十分成熟的水准,但在整个影片完成度来说却仍然略显青涩。但风格的成熟度却把这个缺点掩盖得不容易被发现。 狂野、寂寞空虚、彻底的影像,有着青春片该有的奔放与影像本来就存在的深刻的凝视。蔡明亮的影像空旷寂寞又非常冷静与独立,但他却能把这样的影像捕捉得如此精准,十分厉害。 非常精妙,对水、蟑螂等的意象的把控。阿泽家里溢出来的水是把自己的精神淹死的大海;追打蟑螂是把生机抽离出自己体内;电梯停在四楼是整个人物以及社会状态的崩塌与断层,性取向的转变也是如此。《青少年哪吒》的成功离不开蔡明亮这次对心理学方面的符号学的挖掘。是人、时代、阶段的心理,更是社会的心理。 整个氛围的掌握,已经有了安东尼奥尼的影子。同样是对心理与孤独的刻画,安公更注重人的个体,而蔡明亮更注重于对某个年龄阶段和社会时代的整体描绘。《青少年哪吒》不只是一个人的《四百击》,也不只是李康生的《无因的反叛》,更应该是对当时青年内心空虚处境的整体形容,也更应该是蔡明亮对当时台湾社会的控诉。 这也更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哪吒的故事,李康生在蓝色的大海般的社会里游荡,剥了龙王三台子的筋(摩托车),大水淹没了整个陈塘关。 《青少年哪吒》里的影像总是远离这观众,即使是近景乃至特写镜头也会有强烈的距离感,蔡明亮用空旷的镜头内容和与观众的距离更是深化了社会灵魂的空洞,这成为了一个像李康生一样对异性无感的社会。即使在最狂野的镜头里,也有最深层次的空虚。李康生的生活没有动力是空虚的,陈邵荣是日复一日的狂热后的空虚。 蔡明亮的电影永远是凝固的影像,客观而又有情感地记录整个过程。有一种强烈的制造感,却又能明显感受到整个影像如实地显现,摄影机好像一双眼睛,盯着拍摄场地看却又在思考。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被创造,现实的记录中却又无限的发展,这才叫影像,这才叫艺术,而蔡明亮早已把这种影像风格发展到了大师级水准。蔡明亮的镜头是有欲望有性感的有笑容和哭泣的,它是一个丰富的客体。更有人说他的电影逐渐太过于写实,不论后面的电影做出来是什么样子,但在前期来说,蔡明亮绝对不是纯粹凝结时空的导演,他的影片中仍然有隐藏的戏剧性段落与影像制造来补充影片的丰富度,就比如破碎的车镜、各种构图,都是蔡导巨大的才华,蔡导也借此来表达了某些东西,拒绝了单调的提高戏剧性、趣味性。 本片有一个体现的比较糟糕的地方是李康生性取向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内心的空虚发展为对异性的无感,也或许是李康生就是社会状态的化身;即使在最开始就有了暗示(李康生在补习班看着小卡片却并没有行动),但是对李康生的这个转变实在表现得太差,毫无观赏性。 正如阿彼察邦评价蔡明亮的电影,“这才是真正的电影”。是的,这才是有最真诚与动人的影像情感、最丰富的影像内涵的电影,一种只有十分精准捕捉到现实并人格真正独立之后才能学到的电影,大师级的悟性才能创作出的电影。它不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功,也不是形式主义的展现,它是表达是倾诉是有生命力的精神存在 对于蔡明亮以及他的电影还有许多许多想要了解的,或许将放在即将观看的《河流》能看出更多更精彩与丰富的内容。
王家卫是卖家秀:你眼里你的孤独,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蔡明亮是买家秀:别人眼里孤独的你,好像一条狗~
第一次碰到了电影简介中出现电影没有拍出来的内容的情况。真的很难看出来阿康是怎么发现他自己的性取向异于常人的,回想了一下,感觉片子中只出现了一个可能的情节就是他去love call中心买了服务却迟迟在响铃的电话前没有做任何举动。电影开头很抓人,开场的阿康用圆规扎屋内蟑螂,以及阿泽和伙伴偷盗电话亭的硬币这些场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影片始终处于一种散的状态。如果要评价的话,电影拍出了上个世纪末台湾青年彷徨与压抑的感觉,但是没有有效地并且精准地传达出这个感觉后面更深刻的诱因。一句话概括,电影拍出了氛围,但没有拍出内容。
那时的李康生真是长了一张看上去一辈子都不会和人示爱,一旦渴望与人交流必乞灵于神仙的脸。台词算多的了。
我愈发感觉到,我在某一个时段的四年的虚渺,也许是我太厌恶那个地方了,我选择了逃避,选择视而不见,我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带着惯性,绕了一个圈,足有八年那样长。
杭州麻雀放映,放到二十分钟被举报,举报甚至可能来自同行。悲愤交加,无语凝噎。
我怎么觉得蔡明亮一点都不慢不闷啊?
蔡明亮处女作,“水”三部曲之首。1.奠定风格之作:长镜头,固定机位,几乎无配乐,少对白,嘈杂环境音。2.或可粗陋概括为关注内心的新现实主义,似有安东尼奥尼之味。3.迷茫躁动的青春,暗流涌动的情欲,叛逆跃动的孤独。4.砸车赌钥匙孔隐喻对异性恋的嫉妒与反抗。5.画外空间,钉蟑螂,阴雨与脏水。(8.5/10)
配乐真·德尼
到后来就像这堵的污水一样,哪也去不了。最喜欢李康生在蔡明亮的调调里一脸死鱼的样子。8.1
蔡明亮的性感是一种不加任何美化的,日常的,无聊的,空虚的性感,是闻得到精液味道的性感。比A片还赤裸裸。
看了蔡明亮的三个片子,逃脱不掉青春的迷惘、人与人关系的微妙、存在的荒诞这几个范畴,感觉讲的最好的是《爱情万岁》,《青少年哪吒》一般,《天边一朵云》不知所云
又见高考哈哈。蔡明亮的光影非常动人,意象精准而有趣:扎不死的蟑螂,漂浮的破鞋,上泛的污水,种种这些,个个都像成语般切中要害。李康生是个天才,不用一句台词表达,情绪也不写在脸上,但周身都是哀伤和隐秘,还有点儿小坏,简直迷人。不过真的没看出他的性取向……
一个和现在几乎完全相反的蔡明亮 手持运动+快速剪辑。从扎蟑螂破玻璃到退补习班学费砸车 死鱼脸静态李康生的反叛动态前身。但有一点是一贯的,李在这里并非主角 而倒像是一个旁观的摄影机镜头 默不作声 静静观察。迷信的妈妈放在红烧烤鱼里的烧成灰的符 爸爸出租车后窗上的南无阿弥陀佛 阿泽家不断涌出难以堵住的下水道污水 以及最后李康生犹豫许久之后放弃接起的电话 用一种更加纯粹地方式呈现了世纪末的台湾青年 比新世纪的清新甜腻要好得太多。另外音乐不错
《爱情万岁》的一个雏形。一堆人一起看其实略尴尬,深夜一个人撸到忧伤才是正解。
首先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选择菜单时的音乐,后来在电影中也听到了,据说是黄舒骏做的,有趣。一定要承认,我不是文艺青年,所以我也看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只是觉得水的意像很有趣。一开始我以为水是因为哪吒而配合,毕竟当初哪吒打的是龙王三太子,看了一下豆瓣上的评论,说这是蔡明亮“水”三部曲之一,嗯,好吧,其实我宁愿接受自己的想法。
我没标记过,但应该是看过,因为直到后半段还有些场景都能记起来,就算是第二遍刷吧。迷信,因果;少年,少女,科班的蔡明亮处女作相当过关。和布列松合作过的演员说布列松不止一次提起过他的电影主题一定要简单、单纯,甚至唯一,不能多,不能杂。哪吒这片属于另一类,基本上是以为要讲这个但不经意间忽然来了个那个,比如他《爱情万岁》里女人的哭泣和男偷吻男,也就是主题几乎在最后一刻才出现,或者轻描淡写一下。这片有着严谨的剧作脉络,但一回味又做到了避实击虚,很有意思,很安东尼奥尼,可惜后来极端了,可看性越来越弱,有点电影院走向博物馆,小佳片,以后还是值得重看。
蔡明亮:“套用最近的流行语,这次我用尽洪荒之力维护自己的作品,就是希望有一天:盗版界清空了蔡明亮。让一切归零、从头再来。如果有缘,再遇见我,会是全部的我、完整的我。” → 从认知的角度,盗版确实属于错误行为。尽管如此,蔡明亮导演维权的某些言行我并不完全苟同。另外此片我看的也是盗版。
【 蔡明亮“水”三部曲之一】
“我才衰咧”……“因为遇到了你啊”听到上一句就猜到了下一句。喜欢这种躁动苦闷以及忧伤,莫名很性感。/1902International
我没有想过,如果我的青春也是一个堵住的排水口的话,我会不会变成阿哲那样子;如果找不到出口,会不会变成另一个小康。老实说,我没有很明白电影的深意,不过有一点很确定,我知道我要去哪里,我不要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