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着五郎大快朵颐,真心感觉对自己的胃亏欠太多。首先羡慕五郎强大的消化系统,随时随地的饥饿感和暴饮暴食还身体健康的福气。其次羡慕日本对食材的把关,时常再想,假设五郎在中国吃一季的话,最好的结果应该是三高,最坏的结果直接凉了!!毕竟现在我们对食物品控的底线…有底线吗?期待第八季战鼓继续响起
稀疏无常而乏味,是快餐时代人们予以吃饭的特点。外卖重油重辣,短暂的激起了平凡生活的涟漪,过分刻意的调味料在舌尖上肆意横行,味蕾似是不堪其扰,以至于重口的调味料都不能再带来分毫刺激。兼着此时,用餐的仪式感也在逐渐消泯,运输途上的颠簸似乎将人对食物的最后一丝敬意打散,等待食物的只有风卷残云式的洗劫摄入。影像的力量并非千钧,而是在迂回处触动一刹,打开手机点进视频,知晓一个人也能好好吃饭。
这个片子的影像风格或将被误认为是一部纪录片,于电视剧刻板模式下的结构叙事不近类似,愈加体现的是一种对于自然生活时光流淌状态下的亲切记录。食物只需经历厨师对于食材的加工,勿需镜头以特写或后期倚仗特效的方式去传递此间“天然去雕饰”的美好。更多以本片主人公五郎所给出的种种反应,与屏幕前的观众共情,小确幸蔓延间就是一次细致的别样鼓励。看到五郎在街巷穿行,不会与印象中熙攘的日本割裂,两者并行间,鼓动着渴求闲适的心,这份律动也褪去了快节奏强加的麻木。时光匆匆如白驹,大的遗憾为人生添佐味,是追忆年华似水怅惘后的释然;小的美满则为不负人生,是直指前路坦荡际的底气。
知微见著,纳豆的拉丝自咬下就不可更改,微微晃动的手腕是下意识且得体的解决方法,唇齿间的滑携着豆香散荡又泄开,吃到兴处,“战歌”式的背景音乐响起,咀嚼间便是幸福随味觉涌动起落,繁复的交锋过后,收尾旗帜的鼓动是最后一口披萨边揽上鲜红酱汁慰留的洁白盘底,也是人对美食的一份投诚;有序轻放放下餐具,便是期待止戈后的再次交锋。
食物以一种宝贵生存资料的符号化形象盘踞于历史,随着发展它不再宝贵,伴着发达它逐渐式微。然,主人公五郎仍能用至今存在的习惯折射出食物地位,一句“我开动了。”是对于食物的仪式,也是一份文化的传递。《窗边的小豆豆》中主人公小豆豆在享用“山之味”、“海之味”前便要先学会那句“我开动了。”美食本身能够传递文化,但餐前仪式给这种带有经年累月的沧桑感习惯带来了舒适过渡晕染。
一闪而过的瞬间常是细密的契合,用餐的食客在接过老板细心包装的外带后说出了现代化给予美食的馈赠——数字化的网络平台让无法与店铺不期而遇的食客慕风味而来,也说明不似五郎一样对探寻美食有独到之处的人们仍能享受此般妙曼际遇。
以前对孤独的美食家一点都不感冒不知道它究竟是漫画还是节目,是虚幻还是真实的剧情。然后在某一天看了好几集,从一开始的“为什么这个节目这么高分”的疑惑到“觉得这是个美食番”再到“看着叔吃得这么满足自己也被疗愈了”最后到“自己在一个人的时候也想成为孤独的美食家”如此大的质转变,把这种生活态度传递到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好的作品(今天看村上的当我在跑步我在想什么也有这种感觉)
欢迎光临,您要吃点什么呢……
一般来说,到了第七个年头,会有厌倦疲惫的感情,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这个时候最初的热情可能需要一些方式方法去经营才能坚持下去,但是自己看孤独的美食家中的五郎倒是渐入佳境呢。
因为自己是后期补剧所以并没有追剧的同步感,但是每晚泡澡时候一集三十分钟的“五郎吃播”也慢慢成了习惯,吃的是什么食物早已不是重点了,每次开头五郎工作中遇到的奇人异事有的时候倒是耐人寻味,感觉上五郎的工作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地拓展着,甚至都有很多跨国企业将其请过去做顾问,自己倒是有些羡慕其工作了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自己身边有个朋友有一次在和自己一起看这部剧的时候吐槽里面每种食物的分量就好像过家家似的,而且每次吃那么多种类的累不累呢,其实自己倒是希望国内也有类似的餐馆而不全是“豪放”类型,而且如果价格亲民那就更好了。
但是想一想,为了追求“流水线”化的操作,“翻台率”提升,一定不会在这种细节上下功夫,毕竟那些所谓的“顾客至上”的类似火锅店的各种“贴心”服务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让顾客尽可能快的吃完走人……
总的来说,虽然一样的故事结构,一样的镜头语言,甚至有些食物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但是那种“元气满满”的吃播,是对于食物的最好的尊重,也是对于粮食的最好感恩,更是对于生活最好的拥抱,也是对于心灵最好的治愈,这个系列,只要在拍,估计自己还会继续看下去的,个人评分9.3分,推荐指数五星。
文章属于红颜秀影原创,禁止抄袭
一年一度的《孤独的美食家》第七季回归了,
这个吃播界的鼻祖,号称全日本最会吃饭的男人,在深夜里,用美食安抚了一大批心有愁绪的都市男女,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
(可能还有身体上的发福)
其实,这是一部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可言的剧集,
一集30分钟,去掉开头和结尾,大概有20分钟都在看主人公吃饭,
或许没有看过的朋友会惊讶,这样的剧也有人看?
然而,事实是它不仅有人看,收视率还一直不错,口碑更是不用说,
从2012年播出的第一季开始到如今回归的第七季为止,每一季口碑都稳定在九分以上,甚至出现一季比一季高的情况,
有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如果可能,真希望一直拍下去。
可以说这是一部神剧,
每一个看过的观众,就像等待老朋友的到来一样,一年见一次。
未见时,满怀期待,希望他还是记忆中的那个模样;
离别时,恋恋不舍,渴望下次还能够以这样温暖的方式见面。
该剧是由久住昌之和谷口治郎在扶桑社《月刊PANJA》杂志上连载的漫画改编而来,
主要讲述了一名经营进口杂货商店的井之头五郎(松重丰饰),在工作间隙,前往餐馆品尝美食的场景故事。
不同于大多数美食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中登场的餐馆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大众美食,要么是遍布街头巷尾的路边摊;要么是深藏于居民区中的苍蝇馆,
而主演者五郎叔对待食物时,不矫揉、不造作、不夸张,用行动呈现出了顶级吃货应该有的自我修养,
用独白说出了万千吃货对于美食的赤诚心声。
第七季第一集刚开始,
一大早上,食欲突然袭来,五郎叔顿时觉得饥肠辘辘,想要吃炸猪排,
终于结束工作,如愿以偿找到埼玉县尾上市本町的炸猪肩里脊,
诱人的香味、入口的酥脆、嫩劲的猪肉,让屏幕外的观众垂涎三尺。
但五郎叔并不急于动嘴,
因为在他心里,每一盘食物都像是精心制作而成的艺术品一样,需要仔细端详、细细观摩。
于是,他拿出了尺子,一本正经地给猪扒量尺寸,
用数据说话,长:16厘米,宽:10厘米,厚:4.5厘米,这一切足以表明这猪扒够厚、分量够大。
面对这个尺寸的猪排,
他像个虔诚的教徒一样,双手合十,嘴里说着餐前用语“我开动啦”!
你瞧,五郎叔的每一顿饭,都不是随随便便吃的,而是怀有敬畏之心和满满的仪式感。
他对待美食的虔诚态度,还体现在了尽力发掘食物的不同吃法上,让每一种食物都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是食物的宿命,也是吃货的信仰。
比如这一份炸猪排,五郎叔竟然尝试了6种新奇大胆的吃法:
第一种是炸猪排酱搭配芥末,与众不同;第二种是加盐,原汁原味;
第三种是加柠檬汁,肉味提鲜,第四种是加辣味增,味道醇厚;
第五种是加猪排酱,更上一层;第六种是芝麻酱+猪排酱+盐柠檬+柠檬汁,超级无敌。
这一季,五郎叔依旧带领着我们遍寻日本地道美食:
东京都港区南麻布的厚玉米饼、尤卡坦风鸡肉酸橙汤、热气腾腾的猪肉寿喜锅、神奇的红绿麻婆豆腐,
还有那东京都墨田区的纳豆披萨和火腿蛋披萨双拼,流黄欲滴、粒粒猪肉、颗颗纳豆,藕断丝连,缠绵悱恻,
满满一口,放进嘴里,猪肉的醇厚,流黄的香甜,纳豆的粘腻,让人欲罢不能,幸福感十足。
每次,他都是慢条斯理地品尝每一道菜,像一个绅士,
但当味蕾完全打开后,领带一松,衣袖一挽,背景音乐突然奏起慷慨激昂的战歌,斗志昂扬地对食物发起了强烈的进攻,
霎那间,风卷残云,食物被消灭的干干净净。
于是,20分钟的吃播,就这样结束了,
观众还沉浸在五郎叔对待吃饭的认真态度和享受美食的忘我境界中时,五郎叔已经酒足饭饱,起身离开,
留下一句“多谢款待”的由衷感谢。
每次看他吃饭都能感到由衷的满足,像是自己吃饱了一样,
因为五郎叔独自一人享受一桌美食的畅快,令人着实羡慕,
别人独自吃饭,吃的不是饭,是寂寞。而五郎叔吃饭,不仅吃的是饭,还吃出了幸福。
松重丰说,他之所以能演的那么自然,是因为他了解一个人吃饭的心情,
“作为一个演员,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也是一种孤独作业,这与一个人吃饭很像,但这种孤独感不必马上与寂寞、凄凉等词划等号。”
孤独也是有正能量的,它代表着可以拥有的自由和独立,这种孤独中,我是可以感受到幸福的。
因为五郎叔享受着孤独,在孤独中,全心全意地享受美食带来的满足;
在孤独中,全神贯注地品味生活的滋味,
这是一种独处,算不上的孤独,因为没有孤独的痕迹存在,有的只是幸福的感受。
《孤独的美食家》每集开头都对这种“孤独”作出了解释:
“不受时间和社会的限制,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候,在那短暂的时间,他是随性而自由的。
不被任何人打扰,无需顾忌,大快朵颐。品尝美食这种孤傲的行为,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好的治愈。”
食物往往有治愈孤独的能力,是因为一道美食总是经历着繁复的准备工序,包含着烹饪者倾注的真心实义。
用心做出的料理,是会让人吃出幸福的感觉,因为味觉是最容得到满足的,蔓延在舌尖的美味,让人身心放松,回味无穷。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有这样一句话:
“美食和风景,可以抵抗全世界所有的悲伤和迷惘。”
美食和风景的意义,不是逃避,不是躲藏,不是获取,不是记录,而是在想象之外的环境里,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从此慢慢改变心中真正觉得重要的东西。
都说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事情变得越来越多,生活变得越来越难,
纷繁复杂的琐事充斥着生活的每分每秒,
迫于生计的忙忙碌碌让人心变得愈发空空荡荡,身处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于是,人们愈发地害怕独处,
乔治·奥威尔曾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
“我注意到,许多人在独处的时候从来不笑,我想如果一个人独处时不笑,他的内心生活一定比较贫乏。”
其实,越是一个人独处时,越要学会善待自己,让孤独的时间成为梳理自己、充盈内心、感受生活的驿站。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五郎叔一样,做一个孤独的美食家,吃出满满幸福感!
-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樗与犛牛(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088232 如果别人给我介绍一部高分的美食节目或美食剧,我通常是不看的,我即不醉心于做饭也不热衷于吃,美食剧嘛,吸引不了我。看这部《孤独的美食家》非常偶然,有一天老公跟我说,他看了一个日剧,整整三十分钟,没什么剧情,台词极少,就是演一个人吃饭,他居然看进去了。我很好奇,一个电视剧没有剧情、很少台词,只是吃饭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要拍这个?所以我也一起看了,此剧一入深似海啊,从此以后,那些曾经让我赞不绝口念念不忘的好剧纷纷失宠,《孤独的美食家》占据了我心中好剧的王座。 这部剧开头的独白说: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的填饱肚子的时候,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的吃东西这种孤高的行为,正是平等地赋予现代人的---最高的治愈!我大概是有个伤痕累累的心需要治愈,不然为何如此喜爱这部日剧。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最担心的是它会像《深夜食堂》一样,加一些抚慰人心的剧情,撒一碗鸡汤,不是说《深夜食堂》不好,我很喜欢《深夜食堂》,但我更爱《孤独的美食家》是因为《美食家》不讲故事,不教人道理,只是演五郎在工作间隙认真的吃饭。看着五郎一集一集的大快朵颐,我那饱经沧桑的冷漠的心啊,顿时被治愈了。 《美食家》为什么会治愈我呢?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大约是我年纪越大就越讨厌各种意义啊价值啊之类的,讨厌所谓三观正、正能量的宣扬,而《美食家》不端起架子说教,这剧只是演杂货店老板五郎吃过的各种美食。严格来说只是家常饭菜而已,《美食家》演了七季,五郎没有吃过米其林的高级料理,都是在忙碌完之后突然肚子好饿,找个小餐馆去大吃一顿,风卷残云之后,满足地离去。看得我也无比满足。说起来,所有的欲望之中,食欲才是最能让人产生幸福感的。别的欲望太难满足了,太多束缚了,只有吃是自由的,只有胃口最体贴,吃饱之后立刻能回馈你满足。 过去我的概念中,所谓美食家必是尝尽天下美味,谈起食物来让我觉得自己吃了几十年的猪食,吃一碗杂碎面也能吃出一部史诗来,而五郎,与其说是美食家,不如说是个吃货。五郎吃饭时,心中战鼓擂起,嘴上就开始狼吞虎咽,吃得起劲了,擦把头上的汗,撸起袖子,再加一碗饭,加一份
我能说看每集结尾的“白吃作者”吃饭更有食欲吗?松重丰因为拍摄需要不能喝酒,然而这样的美食必须配一大杯啤酒才过瘾啊!
吃了美食怎会孤独,从一块金灿灿的猪排开始的新一季美食之旅!
继续一般,好在有韩国篇拉动一下气氛
哈哈韩国那两集太搞了。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也曾想过,像五郎这样,辛苦工作赚点小钱,闲暇之余,找个无人知的地方,大快朵颐,仿佛只有那一刻才真正活过。吃饭,始终是一个人的事,在这个时代,一个人过也挺好的。8.6
看这剧能让人感到幸福
中国有着比日本多的美食。却拍不出这样的片子。可悲呀
出于私人感情,才看完两集就忍不住打五星。每个星期都在期待被五郎极具感染力且享受的吃相和美食诱惑治愈,一脸懵(萌)逼和尴尬最逗,加上幽默和温馨的点缀,造福人类半小时。在操蛋的生活里只剩食欲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也是摆脱烦恼和痛苦最便捷快速的方法,即便是肚子撑到爆,也能看到吞口水。
五郎从一块16*10*4.5的炸猪排出发,开始了新一季美食的诱惑
依然可爱❤(最后一集突然和酒吧老板变得基基的怎么肥四
无条件为我叔打满所有的星!!!
希望叔一直吃到白发苍苍
感受到了叔的魅力,挺好看的。
居然去韩国。。。
可能是这一季吃中餐吃太多了,美味可信度大打折扣!
为韩国两集扣一星。
总演吃饭演技也很难突破,所以这一季五郎的表情也算是登峰造极了。
一部不分男女老幼随时可嗑的美食A片又来啦
哎。。。
五郎还是吃肉的时候最香,各种蘸料吃炸猪排,滋滋作响的韩式烧烤,胃口多大就能装多大的幸福感。
减肥期间的晚上千万不要看,太有食欲了,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