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usta是个悲伤又倔强的印第安女孩。母亲被强暴的事实,让她从来就对男人充满恐惧。母亲去世后,她为了赚钱,要出去工作。她不敢抬头看男人,不敢靠近,就连她的亲人舅舅有一天也失态了。只有那个用心爱花的男园丁,在默默地照顾她。而只有男园丁才能带走她的恐惧。
不过她用quechua唱的歌真好听,她随便就可以哼唱出好听的旋律。可恶的白人女钢琴家剽窃了她的歌曲,非但没有奖励她,没有给她承诺的珍珠,还把她赶走。Fausta住在贫民窟里,白人钢琴家住在豪宅里,拉美的贫富差距和种族歧视总让人觉得很无奈。
秘鲁人的口音用词还有他们的音乐和哥伦比亚的都很像,我好像又回去了。很多人说拉美人热情奔放,其实我觉得那是一块被人索取,霸占然后遗忘的地方。狂欢的人们背后好像都有一股难以名状的悲伤。
背景音乐常常由一种安第斯山脉的乐器演奏,以前听到过的。
应该算是制作精良的一部电影。
女主人公主体性很强,现实实在太残酷,她撑不下去的时候用唱歌(超越性)来救自己。因此,她既没有陷入自欺,假装恐怖不存在;也没有陷入自怜,丧失尊严。
结尾很明显地暗示了主人公的精神跨越——大海和花。
几场婚礼都像闹剧。
舅舅把女主人公对男权社会的恐惧看作是魔鬼,要在女主人公告别恐惧之后才开车送她妈妈去安葬。让女主人公在婚礼前把尸体处理掉。这些都很残酷,说明这个人没法真正共情女主的挣扎。
鸽子那里,是女主人公的死亡趋力爆发,前一秒还在心疼鸽子的病后一秒就把它喂给狗吃。
那个夫人就是个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她剽窃了女主人公的歌曲,女主人公在车上问她是不是全城的人都喜欢时还竟然不要脸地恼羞成怒。她老公是殖民者,女主看到就呕吐表达(双重,个人被强奸,国家被殖民)创伤很深。
(大背景:藤森的恐怖统治)
秘鲁女性导演克劳迪雅·洛萨在这部电影中揭示了自己国家一段黑暗的历史。截止到2001年,秘鲁真相及调解委员会登记在册的从1980年至2000年期间国内发生的谋杀案件达到将近7万起,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强奸、诱拐和滥用人权的事件。
摘要:《伤心的奶水》获得年初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涉及了秘鲁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诗意地以女性自我拯救的过程,完成关于如何面对民族伤痛的隐喻。
《伤心的奶水》 The Milk Of Sorrow
导演:克劳迪亚·尤萨(Claudia Llosa)
主演:玛嘉丽·索利耶(Magaly Solier)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影片获得年初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随即有出现了几个不同译名:“伤心的奶水”,“受惊吓的乳房”,台湾人索性更进一步,美其名曰“惧乳”。谈及译名差异不在于重呼要讲究翻译的信达雅,事实上很多人看完影片会发现,哪来的奶水和乳房,一部以上半身为名的电影结果是讲到了下半身,奶水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延续。《伤心的奶水》涉及了秘鲁这个国家的独特历史背景,结果导演什么都不明说,连对白、字幕提示都没有,隐秘的过去只出现在母女俩低声哼唱的伤心歌谣中。
先声夺人的开场中,大概能听明白法斯塔的母亲遭受过强暴,现在老得奄奄一息。后来母亲走了,法斯塔要按照原住民传统习俗把母亲尸体带回老家,手头拮据的她选择去当佣人赚钱。
说完基本剧情,回头来看下法斯塔,她鼻子流着血,一头倒下了送医院。法斯塔似乎身患怪病,她采取了极端手段来保护自己,害怕受到侵犯。沉默寡言的法斯塔不喜欢跟陌生男人有近距离的接触,她的情绪很不稳定,一会黯然泪下一会自怜自唱。渐渐可以明白,法斯塔的怪症状是跟母亲有关,找到答案并不算难。她在主人房间里看到了墙上的军人画像,一阵作呕。
一些精心设置的长镜头用来跟拍人物行踪,大特写主要用来表现法斯塔的内心变化。《伤心的奶水》有不少意象上的东西值得分析,法斯塔用土豆堵住了下体,原因不是大小合适,而在于土豆“命贱”,哪里都能活。法斯特时不时要拿剪刀去掉有毒的芽,不过镜头上交代得比较隐晦,一阵气喘后紧接黑幕。土豆跟受害的秘鲁女性建立了一种联系,也许法斯塔和母亲还有段颠沛流离的经历,后来才到了舅舅这边。舅舅家所在的地方黄土朝天,房屋简陋,条件堪忧。跟法斯塔的悲伤相反,那里总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婚礼,大人小孩欢歌笑语,怡然自得。目睹婚礼对法斯塔也是一种刺激,怪病让她跟男人绝缘,很难拥有正常人的情感也体会不到生活快乐。为了渲染法斯塔的悲伤,她始终离不开母亲的尸体,从抚摸头发到表现出恋尸情感,可见女儿受母亲影响何等之深。
中年花匠的出现对影片起到了重要暗示,法斯塔嘴里衔着一红花给他开门,结尾土豆埋盆里后也开出了花朵。法斯塔对花匠有好感,但是难以逾越内心障碍——母亲的尸体一直没有处理。花匠把法斯塔送到了医院,她终于带着母亲上路。穿越一处隧道,看到蔚蓝大海,一整个就是医治内心创伤和女性自我拯救的过程。
《伤心的奶水》混杂地表现了荒谬和悲伤、真诚和虚伪,原声里的吉他和民谣也算动听。作为一部柏林路线的得奖影片,它意在关注女性,重掘历史记忆,只是过分强调了题材和主题的先行,在背景思路上跟2006年金熊奖《格巴维察》颇为相似,手法稍有不同而已。【
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514/f4e2e7.html 南都删减版本】
不少观众会对影片故事浅尝辄止,但是这部电影的寓意深远,超脱了故事本身。 ——Lee Marshall(《每日银幕》)
一部充满自由气息,具有女导演的天赋跟美感的作品,它做到了举重若轻。 ——Jacques Mandelbaum(《世界报》)
女主人公的主体性很强,由于现实实在太残酷,她撑不下去的时候会用唱歌(超越性)来救自己。因此,她既没有陷入自欺,假装恐怖不存在;也没有陷入自怜,丧失尊严。
结尾很明显地暗示了主人公的精神蜕变——大海和雏菊。
几场婚礼都像闹剧。最后一场的音乐和我记忆中农村老家晚上办晚会的音乐竟然非常像…
舅舅把女主人公对男权社会的恐惧看作是神意,在女主人公告别恐惧之后才开车送她妈妈去安葬。并且还让女主不要在婚礼前把妈妈尸体处理掉。这是个很自私的亲戚。
鸽子那里,是女主人公的死亡趋力爆发,前一秒还在心疼鸽子的病后一秒就把它喂给狗吃。
那个夫人就是个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她应该是剽窃了女主人公的歌曲,所以女主人公在车上问她是不是全城的人都喜欢时她才会恼羞成怒。照片里面没有露头的那个男的是白人殖民者,女主人公看到就会呕吐不仅意味着对男性强奸女性的愤怒,还象征秘鲁被白人殖民者掠夺的痛苦。
电影背景:
秘鲁女性导演克劳迪雅·洛萨在这部电影中揭示了自己国家一段黑暗的历史。截止到2001年,秘鲁真相及调解委员会登记在册的从1980年至2000年期间国内发生的谋杀案件达到将近7万起,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强奸、诱拐和滥用人权的事件。
该片有着浓郁南美风情,将镜头对准了秘鲁的高压恐怖统治以及压迫下的普通人生活。(羊城晚报评)
电影就是这么有魅力 它会让你遇到美艳如《阿凡达》式的浪漫 也会让你与提不起精神却才情四溢如《伤心的奶水》邂逅 爱上《阿凡达》是因为她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 喜欢《伤心的奶水》则是她可以和你促膝畅谈并给与你新的审视自己梦想的角度 电影就是这么有魅力 她让我们体验到遥远潘多拉的鬼斧神工 也让我们体味到同一星球却遥远如潘多拉的秘鲁的人情风貌
她终于带着母亲上路。穿越一处隧道,看到蔚蓝大海,一整个就是医治内心创伤和女性自我拯救的过程。 OST很动听
把一个很复杂的情绪处理的很诗意,但仍有很多表达过于隐晦。用美丽的歌声掩饰恐惧。
“黄土地伤心的图雅”,海报却做得跟三级片似的。2009柏林金熊。不待见此类无趣闷片,不管再深刻、再艺术、再高雅。
我觉得这电影很好的说明了影像跟文本的不同
簡直是電影鏡頭語言的典範,克忍,疏離。最後高潮部分的運動鏡頭是全片爲數不多的快速運動鏡頭之一(如果不是唯一一個的話),更是畫龍點睛之筆。
土豆避孕大法!伤口是可以被遗传的
从头至尾的歌谣非常动人 诡异而优美
主题风?
观众一直都在一个适度的距离上观察整部影片,不逼近也不疏远。在大政治环境下一个女性个体的小生活。绝望与希望,哀怨的女主角一直用她的情绪抒发一种无处安放的苦楚。影片的最后,让我领悟了法语中的母亲和大海的同音的真谛。那一盆小花驱走了最后的悲伤。PS:原来那是土豆的花
破败,有诗意
一直沒看完,還是自己心態的問題,今晚終於完整看完了。
柏林电影节嘛....就这水平....其实没那么不堪....
这个女孩不错, 歌谣很精彩 色调很漂亮,风格独特. 南美洲太遥远了,人们所具备的信仰和精神世界特别新鲜
太晦涩,不了解相关历史加上字幕的问题很难看懂,还好民谣和吉他配乐蛮不错。
这片着实不错,当年纯属被SB字幕坑得看不懂。魔幻现实主义没错的(仅限拉美),就电影而言,是现实主义的视听形式甚至内容(颇具隐喻性)加上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看胶片才看出长焦用得着实精心。金熊和奥斯卡提名都可以有。
哀伤的少女,动人的歌声,画面很美
QN-D9《懼乳:伤心的奶水》(牛奶的悲哀)2009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内心的阴影
要有积淀才看得懂的电影
实在不敢恭维,怎么就那么没意思那,主题也不突出,是故事还是猜谜语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