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些许欢乐,些许忧伤,都只是时光的永恒流动中的一点涟漪,淡淡飘逝在轻风中”。
论
这不是题记,只是来自于河濑直美对《沙罗双树》的一些解释。这不是套用,河濑直美所关注的其实从没有远离过“时光”这种略显抽象又清晰存在过的对象,就和她所久久凝视的故乡古都奈良一样。
回首时光,跳跃到1997年这部《萌之朱雀》,以上字语不需要做任何更改。
还得加上的评价是:近乎完美的10分,毫无疑问的5星。
近乎完美是作为一部电影总存在有不可避免的瑕疵和缺憾,而这瑕疵和缺憾本身更衬托出《萌之朱雀》作为河濑直美第一部剧情长片的完美,毫无疑问则是在期待许久之后给予的充分肯定,并为其影像所折服。
河濑直美用摄像机对准了奈良县西吉野村的松杉葱郁,芳草风吹。在那里,古旧吊桥与蜿蜒小道以及通向远方和未来的马路,山中小筑和林间路人,一一被画面所捕捉和记录。一个比较虚幻的词语形容之就是:境界。当年河濑直美在不到30岁时就拿下了金摄像机奖(新人导演),她在摄像上首推结尾的长镜头,值得拍手叫绝又完成影片的前后呼应,乃至有一气呵成之说——尽管影像风格更多趋向于缓慢的流动。
影
故事从早晨平淡的家庭起居开始,母亲丢弃下男孩Eisuke去大阪生活,他从小就和Kozo舅舅、Yasuyo舅妈、小表妹Michiru还有外祖母一家生活在奈良县西吉野村,那是一片广阔的林区,视野里总是充盈着满目的鲜活的绿意,感受的总是夏季的晴空、灿烂的阳光、凉风还有热气。
Eisuke和表妹一起玩游戏,唱道:我们手牵手,望向蓝天,炎热的太阳消失了……。
《萌之朱雀》的空间主要分为封闭和开放的两大部分,即室内和室外,室外更多。室内场景经常处于相对低沉的氛围,比如辗转反侧,比如凝思盼想。中间不时借由窗户或者门打通封闭的室内空间,最为明显的是Eisuke和Michiru在夜色中跑到屋顶的一段,其用意来得明显却处理得流畅。
夜色里的屋顶,年轻的一男一女,嬉闹。由黑夜及白昼,往前翻阅,屋顶上的Michiru在红色的屋顶上望向苍穹远方,一大块的蓝天下面是延绵不断的青山,这就是《萌之朱雀》的海报。
寂寞的屋顶,但绝不是纠缠不清的陈情烂调,而是青春期的少女困惑。
绿色,既是源自生命,又有不尽的田园故土情怀。《萌之朱雀》展示了不同的绿,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灿烂阳光下的绿,模糊摇曳中的绿,这同样也是一部属于夏天的电影。
风声,自然的天籁之音,细细聆听林间的鸟语呢喃,屋檐下的风铃,捉迷藏的歌谣声,构成了《萌之朱雀》所具有的声音元素,外部配乐亦只是简单的钢琴声,清脆清朗。河濑直美通过画面和声音传达着森林的气息,风时远时近,带着远方气息和夏季风的潮湿水气。吹拂过森林,大片大片的树叶哗哗作响。某一个片刻风止,又是清晰的鸟叫虫鸣还有低低不可细辨的人声。由视觉和听觉再到触觉,这最后的触觉来得比较晚,可以作为前两者的结合。影片中的身体接触来自小时候调皮的吻,与 Yasuyo舅妈避雨时的亲近,还有结尾两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握手道别。
情
说河濑直美镜头的细腻还在于当小时候的Eisuke把目光投向舅妈背影,她撑着太阳伞,在发亮的光线中,慢步远去。一种不需言表的情感便透过稀疏的钢琴声流露出来,之后的三人牵手同行,走在回家的路和之前舅舅带两个孩子走过漆黑一片的隧道又形成了协调的呼应。
十五年对于Eisuke和Michiru并不只是意味着成长那么简单,对于国村隼扮演的舅舅来说意味着体力的衰竭。这个家庭很快就依靠着Eisuke的收入来维持,铁路没能到来,工程随之废弃。Kozo舅舅老去,邻居都纷纷远走,最后舅妈和表妹也选择了离开。
贯穿《萌之朱雀》并且不可消除的故事背景是铁路能否进入林区,面对那个曾为修建铁路开挖最后又废弃的隧道。有了铁路,偏远林区可以迎来春天,铁路不是冰冷的以破坏力为外壳的工业化冰冷产物,而是一种换取重新活力的外来物。遗憾的是影片很快就透露了铁路没有办法进入这片土地,人们各自寻找着出路,而不是随着年龄老去固守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守护这片土地的是传说中的朱雀,南方之神。
每一段相似却又不同时光的被还原,Eisuke载着 Michiru在来去搭车的路途上,经过那座仿佛连接久远过去与无限未来的吊索桥。不同的是有时候Eisuke会因故不至,还有很多人日复一日的走过吊索桥有一天却不再回头。河濑直美在这段时光上采取了相似的机位,甚至是没有变换,却在不同的时候产生出迥异的效果。
说来《萌之朱雀》最需要的两部分情绪来自感事与旧恋。前者来自以森林为首的万物,不可名状的风,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后者来自单一个体所具有的情感,对于这个普通五口之家的过往,是触发,也是缅怀,那些逝去的时光。
《萌之朱雀》所牵挂的无疑是前者,可以不理解Kozo舅舅对于铁路近乎信念般的期待,但应该明白他对西吉野所饱含的情感,即便这是安守祖先流传下来的土地。驻留,或者离开,这慢慢变成一个巨大的问题。Kozo舅舅选择了前者,永生的常留。其他一家人都会选择离开,那座房子也会越来越空旷而不宜居,直至空无一人的那一天。
河濑直美以纪录片起手,在她的剧情长片《萌之朱雀》自然受到其影响沿用,插入三部分纪录片手法拍摄的段落。里面是美丽的乡村风貌、人们不同的脸部表情,喜形于色。故土情意不需多言,在结尾,影片放映了舅舅 8mm摄像机充满怀旧色调记录下的内容,有两个孩子的笑脸,一家人温馨的出游。这个结尾荡漾着如淡淡微醺、徐徐发暖的阳光,直至心灵的平静。久违的点点滴滴,伴随徐缓渐进的钢琴声敲着心门,直至黑幕,久久没有减弱与停止。
虚假花絮:萌之朱雀之外 残损的言语
http://www.mtime.com/blog/100909/article-291513the feminism's course is going to the end,I am very thankful for Professor Dai Jinhua.
but now I do not want to talk about feminism again,I want to talk about trains.
I once wrote a novel that talks about trains,but I have to rewrote many words because of editor's opinion.
to be honest,I really did not want to rewrite my novel,at the opposite I like the train's story in this movie.
日本《萌之朱雀》,影片的结尾我哭了,被一家人演绎出来的人类的念想打动了,小满还小,她的念想会被引导,小荣的念想是重头再来,丈夫的念想是给村里通铁路,不辞而别显的厚重而坚定,妻子的念想是丈夫,老奶奶的念想是一家人的团聚,生命会在一瞬间被放空。小时候是念想最容易被满足的时候。这是一部感觉会留在心中很长时间的影片,没有情节和台词被想起,就是感觉。最后丈夫相机里的照片就是丈夫念想的来源,他希望铁路能给予家庭更多的机会。另外,影片里满山遍野的绿和大自然的美好让人宁静,但如果没了念想,这一切只会把你禁锢。
两年前的初夏标记了这部电影,两年后,我终于在一个春夏之交的雨天把它看完了。
影片伊始,面向远山的房屋似乎天然就具有一种避世感。森森的树林,孩童的嬉戏,卖鱼人与主妇们的说笑,在极度灿烂的阳光与浓郁的绿意之中呈现着前现代的诗意与美好。一家五口的野餐的情景不免让人想起是枝裕和。祖辈,父母,孩子。在核心家庭中,祖辈的存在似乎更具有了传统意味。
一个转场之后,时间迅速跨越了十五年。
十五年之后的第一个场景是在稍显昏暗的家中,舅妈向荣介提出去他工作的地方上班。没有过多的铺垫与描述,仅以轻描淡写的一个请求便交代了家庭的现状。
随后,镜头跟着长大了的美智来到户外,从私人空间进入了公共空间。父亲孝三与邻居攀谈,通过谈话交代了他们将要把老人送往疗养院。同样也是不动声色地便交代了一个更广泛的时代境况:老人逐渐年迈,子辈却无力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只能交由疗养院。
紧接着下一个镜头是大伙儿在一起开会,讨论的是村里无法通火车的问题。这一信息点关联着影片诸多重要片段,比如荣介和舅舅孝三,以及妹妹美智穿过废弃的隧道;还有美智到车站搭乘巴士上学。
十五年后的生活便以这连续的三个场景铺展开来:危机重重、充满沮丧与失落。
影片拍摄于九十年代,尽管影片中并没有明确标的时间的事件与物品,但从十五年的跨度来说,不难推测出这正是从昭和末年到平成年代的时间。
昭和时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整个社会迅速的文明化,使得日本人成为最自信的人。阳光与美好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而随着90年代初泡沫经济溃败,日本经济出现大衰退,由此进入了所谓“平成大萧条”时期。
在影片中,失去父亲的家庭逐渐走向了崩溃,荣介对舅母的暗恋,妹妹对哥哥的暗恋,不断累积着不安的因素。
而父亲拍的影片多次出现,这些人的笑脸充满的温情与光明。而当一家人看完父亲留下的胶卷时,这些明亮的影像却酝酿为怀旧的感伤。
最终母女两人离开,哥哥与祖母也将要离开,大家都要离开这个包含着美好过往的屋子。整个影片便全然成为一种怀旧。
既是这一家人对彼此依恋时光的怀旧,也是对那个自信阳光的时代的怀旧。
哥哥与舅母淋的大雨,握了不愿放开的手,在车站翘首以盼的妹妹,摩托车后座……导演谱写的一首夏日恋曲充满了含蓄、隐忍,带着欲说还休的酸涩。夏天过去了,青春与美好也就消散了,不可避免地成熟、不可避免地凋落,这种丧失感囊括了一个时代逝去的哀婉。
——————————
刚开始直接在网站写,一下卡住,文字就全部消失了,只能重新写过。人生真是随处充满失落,只不过幸好还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一部非常奇妙的纪实风格电影
摄像机同时捕捉着农村的沉重与清逸
开幕映入眼帘的绿油油与结尾相机里的昏黄形成一段历久弥新的记忆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少数不可捉摸的那类,没有意义的直接锚定,只是一段生活的呈现
但即使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极其私人化的生活摘录中,我们也能寻得一些普遍的痕迹
少年不经意间的成熟,少女隐秘的情愫流露,大人们的苍老与无力感……
像是自然的新陈代谢一般,绿意化作枯黄,而后又长出新枝
影片下的农村影像呈现着这样一种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
从单纯的孩子走向稍稍成熟的青年人,这中间经历的15年被影片省略了
先在画面上给观众一种15年前后的连贯感,而后再将隐秘的变化娓娓道来
15年过去了,铁路依旧没有到来,就像是这个村子的命运的隐喻一般
将一个家庭的肢解缓缓呈现
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家庭的肢解”并非全然痛苦不堪,只剩下生命的沉重
而每一个失落的家庭都有一个被压抑的父亲,也正如这部影片所揭示的
父亲死前的相机更多对准的是乡间的绿木,和气融融的村人,还是一种对生命的期许
8毫米的田园景观与低沉的钢琴声交织,构成了电影的全部记忆
离别总是痛苦的,乡村更是如此,在雨中木然踱步,在树上静静发呆,在屋顶上瞭望天空
每个人都有独自发散的时刻
但也总有相聚的时刻,一家人认认真真坐在房间里静静看完父亲最后留下的对这个世界爱的讯息
很喜欢的风格
淡泊到近乎冷冽的画面。虫鸣。静夜。一次短暂而冗长的握手。一个未曾发生的吻。
四星半,河濑直美处女作,明显比她最近的两部片子好很多。
四星半入;重看@电影博物馆;09年初看不快时分最好的治愈剂;不仅直接启发《沙罗双树》,更直接提到,很多桥段的影子;屋顶的且听风吟,隧道的幽深神秘,索桥承载的时光重量,欲言又止的暗涌,廊下清凉的风铃和奶奶安详的面容;尚未离去便已怀念,现代化的侵入和离开故土撕扯的痛。
7.8;為著離棄這塵世,沒法睡著亦要睡,你不肯睡我都睡
感觉就是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人想象的电影
《布米叔叔》似乎有借鉴此片。感情高点处理得比较潦草,比如屋顶看星星一段,比较MV。
新的与旧的。可以说出来的与藏在心底的。留下的与离开的。河濑真的好爱大自然。尾野真的是天生女優。
镜头意境美得令人感动,尤其是最后一幕镜头从陷入熟睡的老母亲逐渐上摇越过屋顶,逐渐远望定格在绿色群山,整部电影所诉说的琐碎小事乡土情怀在这一刻更加汹涌
不错啊
河濑直美早期的作品这么隔绝,似真实似梦境,晦明之间的影像是太多情绪的喷发,没想到最后一个摇镜之后忽然回忆大量涌入,让人猝不及防。河濑直美继承了小津拍吃饭的风格,拍少女单纯又复杂的状态简直美到无以复加,尾野真千子表演风格奠基之作。整体来说太散乱隔绝了,不过感觉这也是河濑直美珍贵所在
通向桃花源??
河濑直美处女作 & 尾野真千子银幕首作,获戛纳金摄影机奖。1.每一个镜头都是生活的味道,细腻,恬淡,隽永,尽管不易进入,但属实是愈品愈有真义的佳作。2.关于童年的玩趣,劳动的辛累,自然的丰实,铁路的兴停,暗恋的情愫,村庄的衰败,难免的离别。3.乡土之息像极了侯孝贤早期作品,多次复现的摩托车前跟运镜亦令我忆及[南国再见,南国],隧道、吊桥与猝然出走逝去的丈夫则同质于是枝裕和[幻之光]。4.【光】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自然元素,生活中的神性透现其中:隧道尽头之光,妻子白伞上的叶影光斑(想及莫奈[撑阳伞的女人]),洒入室内的晨光,医院出口之光,放映机之光,透过树林的日光。5.穿插的三段录影涌溢着生命的本相,那些质朴、辛劳而真诚的面庞呵!6.荣介一路跟随舅母(骤雨),牵着表妹的手走过夜市,暗夜上屋顶玩闹。(9.0/10)
90分钟版。河濑直美的影片具有一致的气质,却不拘泥于形式。用极少的人物语言略显导演自我制约的表现人物关系与从容自然地延展看似简单却又蕴含饱满的主题的剧情时空,河濑承接了小津对衣食住行的日本生活置之于女性化个人童年生活化的表述,残缺的拼凑的家庭,模糊关系的爱慕,离去与坚守,美景亦在
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东西。你说它烂吧,它还有点腔调,但是看完了就是感觉昏昏欲睡,浪费时间。钢琴曲还不错。
无语,凝视,离别,实录光阴流逝,非全知全能叙述,五次音乐,结构性段落酝酿离散情绪。河濑直美有些源于个人经历与记忆的标识,比如乡野自然,风吹草动雨落,男孩女孩的懵懂情感,父或母的离去,慈祥老人的歌谣...这些在第二扇窗里还有。这部主要讲对故土的坚守,隐隐的伤感。4:3的坡路构图,戛金摄
4.5,27岁就摆脱了故事的绑架,创造出自己独特美学观念,摄影机像一名家庭成员,默默触碰着他们情感轻微的律动,奈良呈现轻柔的油彩质感触手可及,从没出现过的山外却逐渐改变山里的诗意和封闭,最后一切的喜怒哀乐被远山眉黛和屋外风铃轻轻扶平,赋予全片奇异的私密感和柔韧的植物性
开始注意时间
抬眼就看到的绿色,生命一样无常。
河濑直美的长片处女作竟然如此舒服,天然去雕饰。那些8毫米机器拍的村民片段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