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喇叭裤,david bowie唱片,黑白电影,迷幻的灯光,诉说着80年代的德国,确实是部老片子了,三刷,直到现在看过的人也很少。
第一次看是初中,那时对男女主的盛世美颜,尤其是女主小鹿般的脸庞,还有他们朋友吸毒过多死去的场景印象很深,后来又快进着看了一遍,色调和吸毒迷乱的场景让我不忘,这是第一次知道鲍爷,也是那时收藏了《heroes》这首歌,以后每当熟悉的电吉他响起,就会想起他们东倒西歪地奔跑在街上,这仿佛是电影中是最有活力的一幕。
可能与这个电影有着某种缘分,第三次看是因为鲍爷,今年当我深深着迷于鲍爷时,突然想起第一次与鲍爷结缘是这部电影,便怀着感慨的心情又重看了一遍(前两次看鲍爷还未离去),女主的墙壁上贴着bowie的海报,穿着印着“bowie”的夹克,还珍藏着一大摞有不少已重复了的专辑,后来她去看鲍爷演唱会的时候,人们摇摆,欢呼,而她挤过人群靠近宝爷,在台下静静的看向宝爷,眼里是崇敬和着迷,我对她的痴迷有着共鸣。而到后来在沉重的背景音乐下,低价把珍藏的专辑卖掉,上了油腻大叔的车,戒毒后复吸眼神空洞的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她的青春已死去。
这部片子阐明的东西其实也易懂,我不想去解读男女主在毒品腐蚀下可悲的爱情,或沾染毒品的巨大痛苦。这群年轻的灵魂在毒品的操纵下走向堕落、死亡,而无人劝阻或帮助,是如此沉重的事实。
深冬,阴雨,黑夜。实在无所事事就在网上翻找些国外电影,看到了一部叫小小十三岁的电影,和堕落街风格很像,只不过加了些色情暴露镜头。喜欢,又厌恶。事实上这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作品,但实在没有勇气观看。然后就找到了堕落街,是小小十三岁的姊妹版,上世纪德国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在SOUND了解毒品时,克丽斯蒂娅娜是拒绝的,出于本能,可她后来还是走上了吸毒这条路,不仅仅是出于年少无知,对新鲜刺激感的好奇,主要因素还是因为女主角的成长环境。 父母离异,母亲对她视若无睹,妹妹又搬去了父亲家。无依无靠,克丽斯蒂娅娜才会去夜店弥补心灵上的缺失。或许结识德特勒是渴望爱情,而吸食毒品则是为了得到关注。从开始的适量服用,到最后的大量注射,克丽斯蒂娅娜对毒品的欲望随着对德特勒的爱愈发强烈。实际上我认为克丽斯蒂娅娜的爱掺杂着金钱、罪恶,以及毒品的诱惑。万劫不复,最后克丽斯蒂娅娜只能放下自己的尊严,在大街上拦车接客,用更极端的方式获得金钱。女主角发疯似的翻找着橱柜、钱包、大衣里的每一枚硬币,那种绝望,就像面对死神般惊骇。 后来,克丽斯蒂娅娜决定和男友一同戒毒,但他们还是失败了。 影片最后,克丽斯蒂娅娜瘫倒在盥洗室,颤抖着把针管刺入皮肤。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克丽斯蒂娅娜活下来了,已经有几个月没有碰毒品了。也希望德特勒能如此幸运。 这部作品源于真正的故事,主人公活了下来,而她的妹妹却死于吸毒。 毒品,先前的印象只是少许的白粉,而观看完堕落街后却看到了白色诱惑中的死亡。 克丽斯蒂娅娜,13岁踏入夜店,吸毒,注射,卖淫,戒毒,颓废的斑驳劣迹为何会发生在一个花季少女身上? 种种问题也值得令人深思。
单纯而幼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吸毒嗑药,滥交同性恋,人们堕落如同丧失更多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但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大卫鲍伊迷幻却又阳刚的嗓音神奇地融合起来,也许一切都没有什么区别。黑暗躁动年代的猎奇,虚无时代的任意牺牲,伴随背后heroes粗砺的嗓音,或许人们已迈出无知却坚定的一步
影片没有用猜火车或者梦之安魂曲一般的迷幻手法拍摄吸毒感受,仅仅通过冷色调记录——旁观、冷静、甚至有些冷酷地记录那些让人不适的画面——肮脏的公厕、街道、黏糊糊的额头、碎发、汗液、唾液、血液、不自然的红唇、红发、高跟鞋...造成观众的生理不适,进而抵制毒品,也许是影片的精华所在。
太漫长。。前半毒品之路塞满大宝,后面就唰地啥音乐都没了。。吸毒行为可能比较真实,但毒虫们都相亲相爱一家人。。花童也不带这么拍的。。吸毒也就是个途径,最终的追求都差不多吧,生理快感逃避现实小圈子归属感认同感爱。。这途径的问题就是太快太容易太一步到位以至于别的选择都不再是选择。。
简直比《梦之安魂曲》震撼一百倍,太写实了!
1981年的片子,希望那时候放映完后,放浪的青少年有受教育远离毒品,好像当年river phoenix吸毒过量倒在街头后,他的朋友纷纷醒悟一样。整部片子是平淡的真实感(男主演技尴尬)
把印着bowie字样的外套送给好朋友babsi 后者也是美到让人心碎的少女啊
70年代德国颓废的少年们,长卷发,喇叭裤,嗑药,过把瘾就死,看似反叛,其实说不出的孤独哀伤。
1、很多原因让我们堕落,包括一些美好的情感;2、残酷也是初恋之美的一部分;3、提着塑料袋的堕落女孩
“白痴写实主义" ..............德国拍这种题材真是有种"深仇大恨"苦难感hahahhah 总之观影过程很难受 主要是原故事有点白痴 (还有我想知道是谁在主演那里写的David Bowie 总共出现了5分钟好吗..........)
无论再怎么获奖无数,我的确是不喜欢这种风格和角度,当然客观来说还是可以的。小演员表演很无神。
猜火车用了perfect day 堕落街用了heroes 从前听heroes 常伴以夜车奔驰 晚风呼啸的画面 像壁花少年里那样 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很酷很潇洒 但情感上就是没到那个点 看完堕落街 终于明白歌里面唱得那种快意究竟是什么 是末日前的兴奋 是失去理智的狂喜 是惧怕死亡却仍止不住去试探的冲动 是一股哀伤 永远看不见明天
其实是现身说法的禁毒电影。很喜欢开场的两组镜头:在V-2 Schneider里城铁掠过街景,在Heroes里伙伴携手奔跑——前者恍然就是北京城铁夜行déjà vu般的熟稔,后者则用恣肆的生命力表达了关于青春的一切想象。饶是如此感同身受,接触毒品前有多美好、接触毒品后就有多揪心:满屏精致的德国少年正应了鲁迅那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坟,1925)”——Christiane第一次注射H借针管一节就不忍卒视,到后来和Detlev相拥而卧毒瘾发作以至喷血……真的揪心;最后一节语音似乎是Christiane原型原声,算是在现实回响里稍微让人宽慰。剧作整体冷峻接近纪实文学,真人真事改编传记性的文学脚本一向为导演Uli Edel所擅长:倒是德国电影惯有的沉着表达风格在两德分置时期就已然如此。唯一遗憾:男主Eberhard Aur真是没表演天赋。
看得心里特堵。。。多好的年纪 多好的姑娘啊。。。bowie的OST 看最后cast列表一出来 OST那一溜儿各种bowie。。。甚爽。。以及看片子里的人捏着一摞bowie的黑胶在手里摆弄 甚为眼红。
吃人的资本主义!
失眠时看的 前半段贯穿着david bowie 演唱会那段着实惊住了 那时候还没有手机 观众们都点起打火机 黑暗中灯火飘摇的样子异样美丽 少女洁白纤细 美如浸没水中的莲花 让人想把世上一切美好都给她 然而她对自己却不管不顾 不知道80年的柏林少女如何度过青春 然而十三四岁时对一个人的迷恋都是同样一意孤行
翻译完的第二部电影。
没落入政治正确的窠臼已感激涕零
20年前的墮落少女Christiane,因爲附著“偶像崇拜”“為愛執迷”之類單純熱烈的情感,尤其顯得質感又疼痛,注定她的道路雖然混亂,面無表情的小臉兒卻是主題鮮明的....直至來到信仰沒落鼓噪者眾的今天,怎麽拍都沒靈魂,只剩下一齣齣鬧劇了
此类影片中看得最难受的一部,很少有一部片子能让我压抑那么长一段时间。不仅因为故事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那些游荡在八十年代西德街头的真实瘾君子们,那种眼神和颓废,再牛逼的影帝影后都是演不出来的
不记得DVD影碟发了没有反正我没看过,借着剧集蓝光发碟,我找到电影版(德国电影)再一遍吧,想网盘投屏,但是字幕是外挂的不支持投屏观看, ̄  ̄)σ现在看电影视频也是非常方便:先去『胖鸟』找汁源,再复制到网盘或者手雷磁链,直接网盘打开即可,喜欢收藏再下载。看看青春期的女孩子折腾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