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一个月后《图雅的婚事》全国公映时,一定又会出现许多深度解析的文章,诸如现代进程对农村的侵蚀、民族问题、情感与生活形成的道德困境等等观点都会被深入而又透彻的分析开。不过打动我的,倒不是电影后面高深的主题。单从电影本身出发,这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图雅的婚事》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却是难得精彩。其中些许的闪光,让人看到王全安与以往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无论是情节、人物塑造、镜头表现及配乐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说说的。
在情节上,电影综合借鉴了多个流传民间的“嫁夫养夫”的故事。这种嫁夫养夫的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性,相对应的可看性也自然很强。导演在电影中始终抓住结婚这条主线,并围绕展开,先交待嫁夫的必然性、其后是图雅的选择,最终是出嫁,就这么一条单一的故事主线,明晰又简练,使得剧情十分紧凑,摒弃了以往情节过散、分支过多的毛病。而这种对故事的专注也使这部作品不见了以往六代的自恋式讲述,转而更多的面向观众,且服务观众,这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相比之前《三峡好人》俯视式的悲天悯人,《图雅的婚事》更多的是平视式的家长里短。在《图雅的婚事》中,能看到许多小幽默在里面。而这种小幽默在六代作品那种哭丧脸式的作品中是不常见的,倒也应和了导演王全安本人常常流露出的一脸坏笑。如中间求亲的段落,求亲的马队刚走,又来一群摩托车求亲,之后又是汽车几种交通工具的更迭带来一种喜剧效果。如此小幽默比比皆是,当把这些幽默放置在已形成定式的六代悲闷式影片中时,影片的闪亮也自不言而寓。
同时,把发生地放置在蒙古,也预示着影片风格将不同于以往的含蓄压抑。塞外的风沙使影片的风格也更加豪放,而在感情处理上,也把东方式伦理的束缚放在了次位,更多的是对生存和原始情感的渴望。因为相比汉人的礼教规守,蒙人则更直接的多。
更多的精彩源于人物的塑造。对余男的喜爱由来已久,《惊蜇》中的出色表演让我认定其为国内第一女演员。而在《图雅的婚事》中,同样展示出不凡魅力。除了在服装和化妆上让她皮肤粗糙,身材臃肿。一举一动、脾气性情也都十足一个蒙族妇女。直至今日,我仍然无法把影片中策马狂奔的粗壮妇女与现实中瘦弱和气的余男联系在一起,也许这就是演技吧。除了拥有极强的可塑性,在电影中所释放出的出色感染力,则更令人赞叹。印象最深的当属医院的一场戏,图雅的丈夫自杀未遂,图雅带着孩子去看望丈夫,积蓄的压力和愤怒也随之迸发,怒吼地图雅更有几分彪悍,蒙族女人的粗野豪放尽情显现,激动时声音喊破,场下观影的我都不禁心悸。在余男的精彩演绎下,随后全家痛哭的场面也自然成了全片最经典的一个段落。
即使豪放,也是女人,送丈夫去疗养院时候的恋恋不舍,森格打井时的远远观望,森格出事时的细心照顾。时常流露出的细腻和温柔也使图雅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也真实许多。
同样的精彩也来自于其他几个演员的表演,难忘森格说台词时奇怪的腔调,难忘扎亚在图雅后面“我不是叛徒”的申辩,难忘巴特尔在病床上全身抖动的痛哭。这几位都是业余演员,他们的表演也基本源于生活的再现,而这种再现,也是让我兴奋的――久违的真实。镜头下的这群蒙族牧民更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即使生活艰苦,却仍不忘了去讲几个关于女人的低俗笑话,这才更像是人,面无表情麻木的社会底层多是被小资意淫出的形象,再多的痛苦,人也总会想出些有趣的事情自我调剂的。贫贱且可爱才是真正的众生,麻木死相多是镜头逼视下的虚假伪装。
不可否认的是,群众演员的使用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比如宝力尔痛哭的段落,实在是假得让人发冷。不过瑕不掩瑜,无可否认的是,业余演员的使用也是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镜头表现上,也告别了动辄几分钟的屁股特写。开场漫屏的羊群在轰隆的声音中走出画面,视觉上极强的压迫力,好像那个豪放的民族。而镜头使用上没有更多的固定长镜头,纵深镜头和许多镜头内的运动使影片充满活力,也更有观赏性。同时远景中荒凉的蒙古草原也显出一种粗砺的美感,其后所蕴含的赞美和忧思也尽在其中。
结尾图雅的痛哭恰好和开头一致。开放式结尾的论调实在让人厌倦,除了死亡,生活本就没有什么结果,“图雅的婚事”也只是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断而已。两个男人的争斗和图雅的痛哭已经暗示了一切。
引用俄国人叶甫盖尼·古西亚金斯基对美国电影《杯酒人生》的评论,关于电影《图雅的婚事》,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王全安的边缘不是中心的对位或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是它的直接延续或者说表皮:只要剖入的够深,你会发现里面绝非空洞无物,而是中国式的旧景观。”但有别于那些讲述中国边缘生活的孱弱无力的版本,王全安并没有刻意伪装什么独立姿态,更何况影片除了在叙事建构上引人注目,还意外得到了来自海外权威机构的认可(获得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不过,虽然这一追加的荣誉令影片获得了进入院线的许可,但大家对票房的期待仍然普遍缺乏热情。
在编剧芦苇“秘密地图”的指引下,王全安得以将一个属于典型前张艺谋时代的伦理故事的内核重新打磨抛光,他不但摒弃了《秋菊打官司》(一部题材极为类似的电影)里张艺谋所刻意营造的影像浪漫主义,也没有让女主人公图雅像同样围着头巾穿着臃肿的秋菊那样,负担过重的社会与文化隐喻。图雅得以以一个“人”的立场存在于这部电影所营造的独特社会空间里,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进步所在。
余男的表演值得举双手肯定。她扮演的蒙古女人图雅,和王全安前作《惊蛰》里的女主角关二妹有着极为相似的境遇,她们都被成打的男人和生存压力团团围住,她们都企图通过婚姻途径来摆脱这种现实窘境。但相比关二妹,图雅对自己的生存及其肩负的整个家庭的生存显然富有更严峻的责任感,恰恰因为这种责任,在面对一连串的抉择时她也显得更具主动性,态度更坚决与强硬。然而整个故事的悲怆感,恰出现在这种艰难的人生决定之后——王全安自己也认为,影片的结尾恰恰意味着图雅更为艰难生活的一个开始,“嫁夫养夫”这个注定的伦理悲剧将从一个不和睦的婚礼开始,步入另一程度的尴尬境地。“嫁夫养夫”本身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它不大可能获得多方的满足,而无论戏里戏外,巴特尔、森格、图雅又都必须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种尊严有时甚至大过生命。因此,王全安实际上是在这部电影里将边缘人的自尊(也包括对别人尊严的尊重)放在了一个显要位置,这有别于早期第五代导演将个体经验抽象化、概念化、传奇化的创作习惯,也有别于部分第六代电影对边缘人的草率处理,有别于《安阳婴儿》,更有别于贾樟柯居高临下视角的那些电影。
王全安将一个原本发生在西安近郊的真实故事,置换到文化生态自成体系的内蒙境内,让主人公成为几个极有魅力的蒙古人,据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显然,他也担心人们会将他的这部新作纳入80年代黄土高原故事语境当中。此外,他未对蒙古生活场景作出取悦观众的诗意变形,似乎也属有意为之。《图雅的婚事》镜头罕见夸张的色彩,情节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相反,在煽情场面到达情绪释放的临界点时往往及时中断,比如巴特尔自杀未遂后图雅带着两个孩子也以自杀“要挟”他彻底打消轻生念头时,观众的眼泪就只在眼眶中打转,却始终无法大滴落下。这种极度克制,最终使影片压抑的悲剧性和适当的幽默感相得益彰,两不突兀。而且如此一来,此类题材很容易出现的关于牺牲精神的庸俗说教倾向,也被成功阻止了。
不过,在现阶段的中国,图雅的个人困境仍然具有某种社会学的典型意义。“嫁夫养夫”意味着图雅向生存和道义的两难发起了“进攻”,她企图寻找一条折中的道路,既不抛弃残疾的丈夫又有可能获得个人的幸福,她想达到这种平衡,但事实证明,“牺牲”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但二者兼得则依然是条死胡同。有部分观点认为,王全安最终将图雅面临的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遗留给观众,是缺乏探讨相关社会问题的勇气,我个人则认为,王全安缺乏的不是和任何人对话的勇气,而是他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边缘的创作经历,让他失去了和主流进行对话的热情。但这很可能,恰是边缘相对中心的魅力所在。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lh今天周日,我想有点东西可想,于是乎找些可以让人对婚姻有美好憧憬的电影。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两句台词,一是图雅和巴特尔在政府部门办离婚手续时,工作人员问到巴特尔和谁过,图雅说了一句:“和我过……”;第二就是图雅在暴风雪中找到扎亚说了一句:”我们回家,羊也不要“……在我看来,这都是可以改变图雅一生的两句话。第一,图雅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如果她在办离婚时,让巴特尔跟着姐姐过,这也完全说的过去,毕竟是巴特尔和他姐姐主动提出离婚,没想到她会要求和巴特尔一起过,这也是我坚持看完这部电影的原因,如果没有这句话,接下来的剧情我真心没兴趣看下去,所以,我才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它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当今社会还会有此等女人?现在都说批判说社会风气差,女生都超现实,我想说,为什么没有指出男生其实也很现实呢?每个人都现实,哪何来资格批判别人。我不是提倡现实,反而我更推崇图雅式这种乌托邦才有的女孩。我想表达,我们要改变女生都现实的这种风气,首先是不是扪心自问下自己是否也是现实的主呢?想要找到不现实的女生,你自己是否能放下外貌,家境等客观因素。我承认我不能,我现实,所以我也只能找现实的女孩。既然我要找现实的女孩,我就不能怪她现实对吧?第二点是关于母爱,maybe等我将来有孩子再补充吧。第一次写影评,思路各种乱,纯属今天闲得蛋痛,练练指法
即使是金熊,却也不觉得该把《图雅的婚事》拔高到哪里去,什么2006年最好的电影这种说法更是嗤之以鼻——尽管拿奖是件好事。且不说柏林电影节掉价与否,譬如某一年丢给了一部习惯性在三大节被剃光头的非洲电影——南非的《卡雅利沙的卡门》,胃口大倒。
然而看一部片子总是有目的,就像会为阿佳妮去看《玛戈皇后》,之所以会关注《图雅的婚事》也全是因为余男,结果余男没拿着柏林影后,王全安倒是抱熊而归。春风得意马蹄疾,迫不及待的说要拍《白鹿原》了,然而只比下十多年前的张艺谋和他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坚强的农村妇女形象乃至形式上都像到极点的“张巩配”与“王余配”,该差距是明显的。至今还没有为自己摘掉谋黑帽子,可不需要所心理偏袒,便是比起已成六代核心人物的贾樟柯,王全安还应该多多锻炼。
不好听的说,王全安的《月蚀》到《图雅的婚事》都有相当致命、非常显眼的硬伤(我只看过这两部,相信看过《惊蛰》不会改变多少看法)。《月蚀》的形式至上显得做作,又透着一股初生牛犊的表现欲,这边已经略去了里头怪怪的男主角恶劣印象。
在《图雅的婚事》里第一个问题来自对白,先不考究余男某一段落里的口音问题以及为何用普通话不采用蒙古语,我对她在影片中的表现不想挑剔。但以下这句对白却在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影片着实粗糙了点吧,即森格对图雅说“你嫁给巴特尔,他是你的男人;你嫁给别人,他不就是别人的男人么”,打出的字幕却是“你嫁给巴特尔,他是你的男人;你嫁给别人,别人不就是你的男人么”。这是自己第一次游移了影片情绪,它的重要性甚至决定了之后森格的“爱在心里口难开”。现在兴看DVD和RIP了,人们都对字幕要求越来越高,不想这拍电影的也如此含糊,还来拿给全世界,真以为世界人民都说中国话看得出这其中的区别与不同。还有后面炸井说的引线太短,什么逻辑,炸药都买了还差这个几厘米玩意。仔细考究《图雅的婚事》里的类似缺陷太多,这不是一个没钱或者赶工可以解释,因为后期完全可以克服、完全可以修改。
第二个问题来自“缺陷”本身的缺陷,我们又得痛心疾首的回顾着曾经的“暴露题材”得奖与中国观众之间的水火不容。我不只一次想起米哈尔科夫的《URGA》,一样是草原,为什么诗意在人家的摄像机里油然而出,原声带都可以成为经典,为什么两种不同风格反应的问题是如此反差强烈。而《图雅》里的音乐我全然不知道其含义和作用,几个人在唱欢快的歌,远远见着翻掉的车,居然停隔了那么就才有所反应,而之后就是图雅的脊椎突出发作倒地,更怪异的来自结尾巴特尔的伤心歌声(这里已经不说表演生硬的非职业演员,他们都是辛苦的),怎么个伤心内容,很遗憾,我们不知道,之前的笛声不也够凄惨。
毕竟十几年过去,面对的确实是一片被破坏得几乎不适合牧民生活居住的草原,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力和现实意义么,总觉得古怪的论调,当然还不至于真承认王全安有如报道丑化中的谄媚举动,但这背后的目的与动机很值得思索。
影片一大线索是缺水,于是巴特尔也跟着残缺了。水的意象可以无穷尽,作为女性化身的图雅;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便是打井的行为;再是最正常的日常需要,作为维持生存的源泉。
然而,《图雅的婚事》真是好不到哪里去,就跟图雅哭出声来的结局一样。现实震撼就一定要叫好?《东京审判》就不严肃了?为什么拍得跟三流电视剧一样。
之前又看到香港观众说小孩学江总讲话,还以为不会是发飙那段吧,想不到只是“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的阅兵口号。
苦难从张艺谋开始,到王全安这里还在持续。想想是可怜的,《图雅的婚事》借柏林金熊的票房期望自然流产。
看着那张海报,主体对比下的骆驼显得如此巨大,而与之相比女儿似乎有些孱弱,在她的眼睛里我们没有看到应有的幸福,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许多个未知的问号,接下来的路,也许会走得更加艰辛吧......
+ + + + + + + + + + + +
《图雅的婚事》简介:
导演:王全安 主演:余男
剧情: 内蒙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的艰难择夫历程开始了……
+ + + + + + + + + + + + + + + + +
女人作为一个类别群体存在着,并被打上了许许多多的印记,美丽、窈窕、温柔、娴熟、贤惠、孱弱等等。“强悍”这个词似乎一直以来都离女性很远很远,成为了男性的专属用词。由于性别的不同,在群体的共性区别上,我们看到了诸如此类的专属词语的存在,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温柔的男士和强悍的女人的存在!作为人,一个独立的共同体来说,“专属”的概念似乎应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就比如“强悍”,如果之于男性它是显性特征,那么之于女性它便是隐性的......女人的强悍表达式,在看完了《图雅的婚事》以后也许便会知晓!
“嫁夫养夫”这个词,是对这个故事抽象的概括,也是所有相关评论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儿。“嫁夫养夫”对于图雅来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仅仅来自于“他是我男人”,什么也不图,如果婚姻是一种承诺,那么图雅的责任便是在坚定的以一种近乎于强硬的态度实践着那个曾经对婚姻的承诺。用一个女儿撑起半边天的力量去撑起整个天空,能力所不能及的尽力而为,即便已无力承担,也要坚毅的选择另一种方式——改嫁,继续履行自己的责任。一个女人因为一种极度的责任感而变得坚毅,一个坚毅的女人是强悍的。
答应养活巴特尔——作为图雅再婚的条件。这样的婚姻关系更多的不是在寻找个人幸福,更仿佛是在拿自己的婚姻当作一种交易实现一种目的,即便这目的是如此的单纯和善良。当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必然会放弃或者失去另一些东西。就像图雅的再婚条件,求婚者络绎不绝,这些人图雅素不相识,结婚对她来说仅仅只是为了寻求另一种养活巴特尔和两个孩子的方式。嫁给一个陌生人,也许是傻子,也许是个老头子,也许......对于一个心里仅存唯一信念的女人来说似乎也并不那么重要了。然而,真的要放弃自己的幸福吗?电影里图雅问巴特尔“他是给他爸爸说媒的,他爸爸六十多岁是个退休教师,在城里有大房子,还答应会给宝娆他们辅导学习,将来可以上大学。你说我嫁给他不?”巴特尔回答说“不嫁。”图雅笑了。“你说我嫁给他不”表面上是图雅在询问巴特尔的意见,实则是图雅在问自己,而导演是有意借巴特尔之口说出图雅心里的答案。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图雅作为一个女人对属于自己喜欢的幸福的向往......一个女人用伟大的付出来换取一种生活,一种生活的压力让心里的天平左右摇摆,依然坚毅的选择内心寄予的女人是强悍的。
儿子迷失在大暴雪中,图雅穿着厚重的皮袄骑着骆驼在大雪中找寻,找寻着的是儿子,也许更是一种希望......终于,儿子找到了:
“为什么不走?”
“有狼!”
“不怕,狼来了,妈妈吃掉它!
羊不要了,妈妈带你回家!”......
这段对话是整部电影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喜欢的。我不知道一个怎样的女人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气魄。这又是一个多么强势的妈妈,有这样的妈妈在,孩子还会怕狼吗?在这个女人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她充满希望的踏过一切艰难险阻,像守护神一般的,守护着她的家人,她的幸福,她的希望。一个拥有把狼吃掉勇气和力量的女人一定是强悍的。
最终图雅嫁给了桑格,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结婚对象,一个真正愿意和她一起养活巴特尔的人,很美好的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在婚宴上巴特尔和桑格打起来了,儿子和伙伴打起来了,维护着作为独立个体人的尊严。接下来的日子,似乎并不会那么美好,对于图雅来说,还有更多更多的困难在等待着她,她哭了,作为一个女人,她终于哭了。一个敢于对生活发泄的女人是强悍的。
即便是哭着去面对未知的将来,一个如此强悍的女人,最终依然会用她内心的强悍去战胜种种,因为希望总是好好的活着......
http://sys2.blogcn.com/control/trackback?diaryId=4781986
小惊喜
把这个金熊奖看了,芦苇威武。★★★★
铁娘子落泪,溅煞旁人。
没有刻意的故作姿态,只是平实的娓娓道来中国的这种真实的边缘地区的边缘故事,才是最大程度的折射出全民族的共同情感和背后的成因。荒凉且美丽,贫穷但亲切,苦逼却为爱无悔,朴实无华才最见真。4.5
活着,就是最大的恩赐和神谕,那些平凡如蝼蚁、在严酷环境里艰难挣扎的人们,更懂得活着的意义。
群演的台词功底太差,每个人说话都像在NG,分分钟出戏;提亲和宝力尔垫付医疗费两次转折都缺铺垫,致图雅形象有些玛丽苏,宝力尔从自私到无私转变过快,人物站不住脚。和《团圆》一样王全安在某些桥段上安排地过于戏剧化甚至做作,余男的表演无惊喜 @2016-03-30 21:09:56
这种故事主线清晰,表演真实流的片子还真是我的菜。余男是个好演员。
其实这部电影得金熊很正常:平凡小人物身上最不平凡的品质,朴实的镜头,不露痕迹的表演,纯粹的民族文化景观。事实上这的确也是这部电影动人的地方。
还是没办法用任何理论的工具去切割她,她很容易触动我在影像之外的生活记忆。想起在民大那些年里帮助过我、教育过我的蒙古族兄弟姐妹。想起我也认识一个巴特尔,喝酒到后半夜,一起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07年准备艺考时候看的片子。印象最深的台词是“还不如赶快离了算求了”“我本来想跳下去来着,结果那天的天蓝的哟”~非常坦诚、朴实的片子,听到里面一点点家乡的口音时候很惊喜。余男的表演特别好,坚韧、隐忍都表现出来了。后来第一次去草原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这个片子。
看得蛮贴心
一种伦理,一种情感的分配和忠贞,这在一贯被认为豪迈的蒙古族上演这样的情节,不常见。我看到的过多的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贫贱夫妻百事哀,虽不绝对,倒是常有。王导多拍着这样的电影,让人多了解真正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很喜欢这样朴素写实的风格,很克制。8.1
每个用心演过村姑的年轻女演员不久以后都挺顺利地走进国际舞台了。余男的演技果然没的说,而且还越看越顺眼。第一次看王全安的电影,剪辑上有点日本导演的风格,期待白鹿原。
你们是我少年时的偶像! 狼来了,妈妈吃了它!
多少的平庸之作在金熊光怀下被捧了臭脚啊!
图雅的不容易
余男,你太低调了。
对于大悲进行了极度克制的影片....很棒。
本子好,余男演得太到位了!
整体叙事节制、专注的同时,少数段落有过度戏剧化之嫌疑(这毛病在《团圆》里更明显)。让一个少数民族女性担负起这场救赎,救赎的对象是先后在前现代和现代化过程中折戟的两个男人。然而结尾一哭,这个理想化的东方式的嫁夫养夫的爱情/道德故事看似超越了现代,却遭遇了传统的藩篱,一场必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