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其他以眷村子弟视觉描绘白色恐怖的题材;这部来自本省人角度的反思作品可以说被低估了,甚至能够被视作“悲情城市”或“返校”某种意义上的延续。
影片没有刻意塑造意识形态的对立或陷于愁苦与煽情的滥觞,而是用平缓的视听语言勾勒出一个世代的悲剧,以高压政治过渡民主转型的个体命运来解构国族认同。悲伧而凝重的奏鸣曲如幽魂一般缠绕着主角许毅生的追忆,透过克制的叙事风格诠释出精神和尊严的崩溃。从出征军士、左派青年到耄耋老人,其所谓赤诚的理想换来的却始终是一个个亲友的死亡和牺牲。经过出卖同志、妻离子散和数年的监禁;最终只剩下空壳一具,伴随着亡灵的梦魇和命运的嘲弄独自游荡人间。音乐和时空转换的情节可谓神来之笔,日据时代军舰进行曲和国民政府的反攻军歌点明了一切政治神话后承载的谎言与虚无。无论是蓝营还是红色,无论是皇民还是独派;国族认同的复杂和矛盾早已盘根错节,永远无解。正如父女之间沟通无言的尴尬,维持彼此关系的仅剩承载着飘渺记忆的亲情纽带。与其说这是后辈成长所背负的政治阴影和陪伴缺失而产生的怨气,不如说是父辈自己对于家人的愧疚和自己面对责任的一味逃避。
最讽刺的莫过于出狱后的生活;在一片自由的呼声之中,老人却愈发迷惘。面对苍白的过去,受害者群体刻意回避伤痛,试图摆脱长久以来缠绕的阴霾;只剩下真正的“历史见证者”仍然苟活于记忆之中,继续漫游在边缘。昔日的威权标志被娱乐、商业化,本土意识的抬头却造成没有方向的无序与混乱,游行示威的乱象和暗箱操作的选举使得这个时代愈发陌生,而那个黑暗的过往早已成了政客们牟取私利和互相抨击的工具。昔日的理想早已在遍地繁荣之中无迹可寻,只有乱葬岗上的竹林和墓冢在老人祭奠的烛光下闪过几丝哀鸣。
1995年的《超级大国民》,片名可能是故意取得那么像台湾周末八点档的综艺节目,用最肤浅的副词来修饰最为沉重的记忆,让那种极端的反差来形成对白色恐怖历史的痛苦审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豆瓣上人气最高的短评是这样说的:“如果把本片归为‘伤痕’电影的话,内地‘伤痕文学’都算是廉价品。”这个观点表述得比较绝对,但我也能揣度出这番话背后的道理。内地伤痕文学常常被诟病之处在于,它的产生离苦难本身太近,于是对“时代”的控诉远多于对自身“罪”的剖析,在普遍人性的深度挖掘与灵魂探索上显得不足。(当然也有很多作品跳出了这个怪圈,比如张炜的《古船》、张承志的《黑骏马》和铁凝的《大浴女》等等。) 个体灵魂的疼痛与挣扎是《超级大国民》着重书写的一个方向,它甚至引出了更深刻的内涵,即:反抗终于被合法化,但革命似乎越来越缺乏深度;抗争只让人看到了诉求,罪感与救赎却在群情激奋中被淡忘。许毅生从养老院出来,看到电视里播放着各种杯葛的新闻,但这位先锋竟丝毫不感到兴奋。他看到的是,有很多人带着刺,但却在对着现实乱戳,有很多人也急着让自己圆滑,把政治变成“去剪彩就拿把剪刀,去孤儿院就摸摸孩子的头”。 人类社会经历了最为痛彻心扉的沉沦之后,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对政治的演绎也不过仍然是浮于浅表的油腻。在这样的世道人心当中,老人穿梭在台北市,只是为了找一座坟。忏悔,实质上是良知意义的自我审判。所有人都向外控告、向外取巧的时候,许毅生是向内的,“超级大国民”五个字,就写在这样的背道而驰上。 另外想说的是,《超级大国民》很突出的质感在于声音,不管是配乐还是音效。这点要归功于杜笃之、范宗沛和李寿全三位天才。这三位的大名,即便你没看过《超级大国民》,也应该在其他地方见过。
他在深夜空荡荡的走廊中呼唤妻子,却并不上前。
本片借用一場救贖之旅,描繪一段由個人深沉記憶和變動不居城市所交織遙遠歷史(台灣的白色恐怖)。在威權鬆動的九十年代,萬仁沒有盲目地搖旗吶喊,而是以左派理想主義者的角度質疑如異國他鄉般陌生已身處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台北,那記憶幽微,哀悼悲傷的獨白中,帶有那個為政治投注,獻身的那個年代的質疑,以及對當下所謂知識精英或者財商政團操控台灣民主化運動的批判。
你肯定无法点亮所有所有坟头的蜡烛
「我在安平古堡聽一個年輕人講:『要是當年鄭成功打輸荷蘭人,我們就是荷蘭人了。』他媽媽接著說:『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沒有戰敗,我們現在就是日本人了。』怎麼只想要做外國人?一點台灣人的尊嚴都沒有。」
在当下插入过去。大远景到室内近景再到特写,再循环重复。是对往昔过错的悔恨、惭愧,是内心想要追寻真相的不再可待。对已经犯下的错已不可挽回,如此大费周折不被理解地寻找陈先生的安息之处,不仅仅是为求得自己内心的安宁,更是为所有冤魂正名,为当下将来。女婿参政被调查获捕却不以为然甚至从一个角度认为自己得到了宣传,与许氏老人的被迫获罪,是个比较。
如果把本片归为台湾“伤痕电影”的话,内地“伤痕文学”都算是廉价品。
血濃於水,很多東西是三地同源的,但終究要走出去,有的東西不能流連。唯一覺得這部片離超級傑作還有距離,是做太滿了,想要事無巨細地把每個人都講到。比如他太太那條線,其實不必說,隱在那裡就好了。
7/10。开头很像[小亚细亚往事]:月色阴影交错,风吹草动,固定镜头的景深层叠里路过一排警车。导演模仿侯孝贤的意图暴露,但缺乏较强的细节叙事性,借今昔政治时空的对比(枪决处和军法单位变成青年公园、商业大楼),表现白色恐怖后台湾面临政府贪污、选举游行的问题。山林烛火点缀的乱葬岗充满凄凉感。
理想主义的政治追求,往往带来对家庭、亲友的巨大伤害。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换来的很可能是投机倒把的政治。理想主义者在忏悔,而投机主义者在庆祝。很沉重又很无奈的影片,理想可以缅怀,现实只能是悲观。人心之弊,人性之盲,没有灵药,只有不同的选择。
理想和愧疚,两个执念贯穿后半生,直至荒山里、夜幕下,每个残碑上飘摇的星星烛光,那一声声悲凄的哭喊,他终于放下了三十多年的心理重担。美丽岛事件,成就一个新体制,哪怕有瑕疵。看完片子后,胡德夫那首史诗式的《美丽岛》,曾几何时无限单曲循环,再次回荡在脑海——“他们一再重覆地叮咛,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他们一再重覆地叮咛,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太装了,完全自说自话
万仁导演代表作《超级大国民》蓝光修复色彩饱满、感情浸润,电影拍得有点笨拙,故事呈现略显沉闷,题材很好,对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反思、追溯,主角内心的虔诚忏悔,令人动容。
開頭的行刑...
昔日的我。
大讚配樂 望你早歸!!
1.他因为自己的软弱自责、内疚了一辈子;2.全片都在揭着历史的伤疤,过去的没有过去,未来的始终未来。
道理我都懂,但是这个拍法的就不是电影的逻辑。
即使时过境迁主人公也无法与这个世界和解,不断闪回的枪决片段即是明证。比起无法挽回的半生逝去,负罪感的折磨和亲人的怨怼才是更加可怕的。整部电影是一个彻底无力者的悲泣,政治洪流之下,个人生命如芥草。
补mark
【国家电影中心2K修复版蓝光】两条时间线索交替叙事,表达上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当局制造种种冤案,颠倒黑白压迫人性。在当代政治选举现状背景下,穿插历史影像与怀旧色调画面,有极为强烈的时代感。但可惜与《多桑》《悲情城市》等片相比显得较浅显。深度不够,旁白来凑。女儿的控诉很没有说服力。男主角林扬的表演有《生之欲》里的志村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