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部曲中第二部投拍的《众神与将军》其实是《盖茨堡战役》的前传,过多的感想反思和圣经段落的表述确实比较乏味,可能这也是票房不佳的主要原因。但片子本身表现了1861-1863几乎三年之间的历史的同时,却以几个南军将军作为主角来讲述,本身就说明了美国人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当两只爱尔兰后裔所组成的军队迎面对战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内战的残酷以及民族的悲哀。当一个南军士兵和一个北军士兵在河中央交换食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内战的本质。虽然双方在理念,意识形态上及其仇视对方,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可以悄然的化解这一切。最后我想说的是内战就是内战,没有正邪之分,没有对错之争,本身就是一场悲剧。美国人在战后马上改正了这个错误,消除偏见和隔阂,发展壮大。而我们在面对民族悲剧时,在已经过去一个甲子的时间后依然如此的不宽容对方,实在令人汗颜。
《众神与将军》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京虎子的《美国逸事——内战》这帖子以后才看的,那个帖子里有人推荐了这部片子,我一开始不是很想看,因为听说全长200多分钟,的确很让人头大,后来我看的时候,也真的很头大,这帮演员演电影话剧味太浓,跟90年代初的中国电视剧有的一拼,而且这200多分钟里有不少段落我是跳着看的,很多祈祷词,我都不看了。
这部片子虽然有点拖沓,具有典型的美国式新教说教气味,但是仍然出众的表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水平和南北战争的史实细节,这片子最大的好处是十分尊重历史,特别是对前膛枪时代“排队枪毙”战术的表现,也包括那些我看起来很枯燥无味的祈祷词(美国南方直到今天还有一大片笃信基督教的“圣经地带”,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军更是基督教气息极其浓郁)。当然,我觉得,这片子对历史的观点,最好的地方就在开头,林肯要任命罗伯特••李将军为联邦军总司令,而李将军却谢绝了,为了他的弗吉尼亚故乡,他选择了南方联盟政府,吊诡的是,其实他是个废奴主义者——这里提到一个很关键的史实,促成南北战争的直接原因的确是对奴隶制的认识,但是,促使当时人们选择南方或北方的,却往往是对州权的维护(从法理角度)和对家乡的热爱(从感情角度),当然,也有南方人为了废奴主义信念参加了北军。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提到自己的国家,会说“United States are…”,而不是像现在,“United States is…”,因为美国在那个时候,更符合“合众国”这个定义,州拥有比现在更高的州权,那个时代的美国美国很有点邦联的味道,而内战结束了这种政体,美国也拿到了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门票(请把帝国主义理解为一个中性词汇)。
这部片子如果要说主人公,应该说是一组群像吧,这组群像里,最突出的无疑是南军名将“石墙”托马斯••杰克逊,石墙是个典型的南方人,热爱家庭,笃信基督,但是,他不认同奴隶制,并不把他的黑人厨师视为奴隶。他的理想,就是希望南方自立,同时也不要奴隶制度(事实上,南北战争后期南方也确实出现了比较强的废奴倾向,组建了黑人连队,可惜晚了)。他在这个片子里面,就是个完美男人的形象,有气概,有本事(打仗打得好),也爱家庭(虽说因为战事紧急就回过一次家,只见了出生不久的女儿一面),但是太完美,往往让我觉得不真实,太高大全了。
所以我倒是更喜欢张伯伦上校一点。
张伯伦上校,本是缅因州一个大学的教授,因为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自由先于法律和规则的问题而很纠结,最后参加了军队,参军之前有很长一段和他老婆的对话,他的老婆觉得张伯伦是想成名想拿勋章想疯了,但是张伯伦却觉得他自己是对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林肯发布《废奴宣言》以后,北军中也有很多人受不了他们“为了解放黑鬼而战”开了小差,而张伯伦却说道,一个国家里有几十万人没有政治权利,这不正常——他终于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
南北战争是由废奴的问题引起的,但是促使人们参战的原因,却多种多样,像南北双方爱尔兰步兵团的那场对战,南军的爱尔兰人就感慨道,难道我们在北方的同胞居然不吸取教训,从英国人那里逃离以后,居然又在这里对抗南方独立的自由权利?殊不知,北方的爱尔兰人参战,也和南军很多人差不多,养家糊口。到了战后,南军只余痛哭,同室操戈之苦,怕是远胜于一些光鲜的教条。
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打的原因只有一个,参战原因却多种多样,这仗,打的有点糊涂,不变的,只有一点感情吧,就像那个圣诞节里,北军士兵送给南军卷烟,南军士兵送给北军士兵咖啡那样。使我想起: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美南北战争之第一集》
《众神与将军 Gods and Generals (2003)》
本片描述的是美南北战争初期的故事,主要是四个战斗:
1、第一之战。
发生在弗吉尼亚的曼萨斯的战斗,也是内战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曼萨斯第一之战"(First Battle of Manassas)。
从整个南北战争规模看,这是一场互相试探的交火,都没有投入过多兵力。这一役是南方军队赢了,他们突破了北方军的防线并导致北方士兵如野牛般集体慌乱逃窜。这一战役也因此有了个外号:"第一轮牛奔"(First Battle of Bull Run)。
最大的意义是,彻底将战争扩大化了!
第一次马那萨斯会战的失败使北方清醒过来,放弃了最初的轻敌思想,开始着手准备一场长期而艰苦的全面战争,国会批准了组建一支100万人的志愿军,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被匆匆召至华盛顿代替麦克道尔实施指挥。与之对应,南部同盟议会也批准征招了40万志愿兵。这场血腥的战争将更多的人卷了进去。
2、沙布斯堡。
著名的南军首领罗布特-李将军决定向北挺进马里兰州(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北伐),不料作战计划落入了北方军队之手,双方又在靠近安铁坦小溪的一个叫沙布斯堡的地方展开了激战。北方盟军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强攻李将军的部队,结果南方军队不得不败退。1862年9月17日的这场战斗是整个南北战争中单日伤亡最多的一天,共造成双方23582名士兵伤亡,北方军略多,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由于此战的失利,本来想浑水摸鱼的大不列颠推迟了对于南方邦联政府的承认。同时,本次战役还有另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后果:林肯总统借此机会推出了《奴隶解放宣言》。
3、石墙之战。
1862年11月,由于不满意北方军总指挥麦克林纳的无能,林肯新启用了伯恩塞得将军,后者自然感恩图报地发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势,结果在弗雷德里克堡这一战略要地与李将军的部队打了一场恶仗。在这场战斗中,北方军士兵人数依然压倒南方军,但指挥和沟通实在是很混乱,虽然伯恩塞得对南方军驻守的弗雷德里克堡发起了不间断的多达14次的猛攻,仍然没有冲破南方阵线,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场战斗可以说南方军全面胜利,他们造成北方军多达13000人的伤亡,而己方仅损失约5000左右。此役过后,北方军士气急剧下降,而南方盟军的士气则达到了顶点。
4、突袭之战。
为了整顿士气,北方军又换了约瑟夫胡克将军作总指挥,谁知仍然不管用。1863年4月底5月初的十来天时间里,在11500对60000的优势兵力状况下,北方军还是在查斯诺斯威尔打了个大败仗,损兵折将17000余。本次战役一般被认为是南方李将军最伟大的胜利,但他这个胜利也来之不易,不仅南方也损失了约14000士兵,而且损失了外号"石墙"的杰克逊将军(经历了墨西哥战争,内战前是维吉尼亚军校的教授)。一部分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杰克逊将军的意外牺牲(被己方军队误伤致死)才是整个南北战争的真正转折点。
罗伯特·李在听到杰克逊的死讯后对自己的炊事兵说“威廉,我失去了我的右臂”。
北军为政府军,不过首先投入战斗的数万名也是很仓促召集的平民;南军就大多来自民间了,因此服饰杂陈,武器不一。双方初期部队都存在没有经验、缺乏训练!
两支部队的唯一区别是南军的服役期没有90天的期限,因此不用耽心士兵退役。
本片之后的历史顺序诠释就是影片《Gettysburg(1993)》,再之后为南北战争结束的标志《The Last Full Measure》。
第三部还没出来,也有说是因为各类原因被搁置了,不知道最后是否会拍成!不过有书,可以看看!
三部电影统称为美国内战三部曲。
本片作为序列的第一部,又是前传,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因而可以推断是和《葛底士堡》同一风格的。
但是正如豆瓣某位大神所言,本片居然还搞大段大段的凯撒、出埃及记等背诵,对于战争与联邦等等宗旨,显得说教味太浓,画面煽情过份了!
南北战争的双方都是为了自由而战,至少对于战场上的双方将士而言,并没有正义或邪恶的一方,他们都忠于自己的信仰,他们的正直善良和男人气概。因为敢于站着死。
不过不站着,也不行啊!那时候枪的精度很差,50米外子弹就不知往哪飞,射速又慢(1分钟3发)。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火力,只好大家站一排开枪(反正也没几发能打中人)。这就是所谓线式战术。
一篇整理地较好的博文:
http://www.zjgsdx.com/bbs/thread-37595-1-1.html作为萨拉先生的小说三部曲《杀手天使(葛底斯堡)》《众神与将军》《终极衡量》(最后一个没投拍)改编的电影已经在国内的爱好者中广为人知了,相关影评也是层出不穷,然而仔细研究了所有影评之后,我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在众神与将军的影评中,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但是所有的评价不外乎对李将军的赞美(正面评价),对联邦军的辱骂(负面评价),对南方政权合法性的辩护(正面评价),对林肯打击南方的的合法性的质疑(负面评价),等等等等。
这部影片的导演麦克斯维尔此前拍过一个普遍评价更高的电影《葛底斯堡》,麦克斯维尔说:
“葛底斯堡之战发生在一个地点,共耗时三天半,没有市民、黑人和妇女,是纯粹的战争故事。可当你要重现南北战争的整个时期时,你就不可能只聚焦于战场上的人,还要关注所有人的生活所受到的影响,否则就会显得不真实。
这句话我是只能同意一半的。的确,当你要重现南北战争的整个时期时,你要关注所所受到的影响的人,这是多么美好的原则。但是葛底斯堡战役中发生了诸如李将军的叛军一路劫掠平民,炮兵炮轰葛底斯堡,并将沿途的自由黑人抓到南方当奴隶,请问这些事情导演麦克斯维尔为何只字不提
同样,在《众神与将军》中描述的时间段,叛军也作出了许许多多令人发指的暴行。秉承那么美好的原则的导演麦克斯维尔依旧对那些暴行只字不提,只给观众呈现出了李将军是多么多么高尚,联邦军是多么多么卑劣,南方的行为多么多么有道理,北方的行为多么多么蛮横无理。好!难怪看完电影之后的普通观众会写出上述那样的影评,导演你已经把你所谓的客观事实植入那些普通观众的脑子里了啊。
尽管《众神与将军》看似在交战双方之间切换叙述视角,显得更客观,但实际上每每到叛乱的叙述,就大量涉及理想性,正当性的讨论,以及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废话;每每到联邦,就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句生硬了般的台词,好像联邦军不是人而是机器,所以它在IMDB只获得5分不及格的评价,却在国内不正常的气氛中得到高分。《葛底斯堡》也有类似情况,只是没那么显著
其实,那些众多在交战双方之间切换叙述视角的作品,力图给人以“这就是客观”的假象,却远远达不到《光荣》那般的客观和真实。
关于三部曲:
这三部构成了一个宏伟的三部曲,即麦克斯韦尔大导演所谓的能客观再现南北战争方方面面的电影的蓝本,从1858年写到1865年,其中较多的展现了南方人的哀怨和勇气,对北方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爱国决心基本不提
我觉得我这番话当做这个系列的书籍的简介至少是客观的,当然,不是大导演的那种所谓的客观
南方为发动内战辩护的穷酸态度,颇让我联想到某些日本人在发动二战辩护的穷酸态度
南方还算好点,还有些人士承认他们就是为了维护奴隶制才脱离联邦的,但是大多数人打死也不承认,反而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为家园为自由,试问奴隶的自由和家园谁来维护呢?站在历史实情面前,就知道南方这种为自由而战的一面之词是多么荒谬可笑
日本也一样,某些日本人还在说二战叫做大东亚圣战,在靖国神社上面的民族主义情绪实在让人汗颜。虽然造成这种不思反省的态度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但是其表现出来的穷酸态度都大同小异
今天我必须指出,葛底斯堡战役有市民、黑人和妇女!
而且这三者在这场战役中所扮演的都是叛军的受害者!
葛底斯堡本来就是个城镇,但它并没有像亚特兰大或维克斯堡一样掘壕拼死抵抗,是个不设防的无辜城镇,然而,李将军的叛军用大炮轰击这种小镇。在战役期间,叛军在周围肆意抓捕黑人送到南方当奴隶。
这些铁一般的事实导演没有提及,反而说葛底斯堡之战没有市民、黑人和妇女
错!葛底斯堡战役是赤裸裸的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故事!因为联邦军打赢了,北方战胜了南方,自由战胜了奴役!
尽管有种种不足,作为南北战争历史的爱好者,我还是力荐这本书,因为虽然比较偏颇,好歹没子虚乌有的杜撰一些让人作呕的虚构情节
人物众多,情节跳跃,地点事件切换快速,对美国内战没有一点了解的人看了是一头雾水;而影片时间线战略方向混乱不堪,部分细节又与史实不符,了解的人又觉得电影与小说、史传相比实在太劣。。。只好看看战斗场面就罢。
每一个阵营都有高尚的灵魂。南方不仅仅只有3k党和滥用私刑的乡巴佬。
较十年前的葛底斯堡出色一些,可惜的是说教的味道太重了……动不动就来一段引用,来一段演说,来一段感慨,来一段抒情……
虽然说是在《葛底士堡》上映10年之后拍摄的,但总体精彩程度却实在是退步了,充斥着太多宗教和说教的成分,恐怕连上帝也会听得耳朵起老茧了,更别说是观众了。好在为时不多的战争场面还算过得去,只要忽略几处虚假的CG。
一场人间的争斗,居然并没有黑人的种种,这种显著的回避和对双方美化的描写,让我很难信服。没有烧杀抢掠,没有黑人的命运流转和普通人的生死,实在让我无法客观的评价这些将军和众神。美国人一贯把自己之于战争刻画得悲天悯人,上帝视角,但你不扒开战争背后真正的利益诉求和动机,拍什么将军,拍什么神也只是花架子。
219m。比盖茨堡画面精良很多,除了对战争描写加入更多后方家庭元素,圣诞夜停线双方士兵友好相处,南方妹子对北方士兵心生怜悯都凸显战争中的温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两部都把军人描写的非常感性,尤其本部似乎更加多愁善感了一些。南北战争原来是弗吉尼亚要独立?祖国对家乡的侵略?黑奴解放是噱头?历史真是婊子,任人装扮啊!
第一次阻击北军南下的时候 史密斯上尉问杰克逊将军为什么面对枪林弹雨呼啸而过依旧那么冷静 杰克逊将军回答 既然上帝已注定我的死期 我又何必在意 不管何时死期来临 我都已做好准备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活着 这样 所有人都是同样勇敢了
280min的加长版 只挑了军事相关的内容 对排队枪毙的表现还不错 7分
219分钟版,初以为是美式主旋律,后面发现居然不站北方,战斗场面的调度值得学习。本系列三部曲,可惜没能撑到拍出第三部,可能是这部太亏钱被砍了吧,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拍完,总觉得挖坑没填完让人好难受啊。但愿2023年导演你能填完坑。
複習一遍南北戰爭,將軍絕對是個讓人羨慕的苦差事!看一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需要的更多是体力和耐心。
"They carried the same bible,they believed in the same God!"
极致的美术,雾气氤氲的南方,石墙杰克逊为主,李将军为辅,弗雷德里克堡一战拍得太棒
太长了。
非常好,制作及演艺都堪称精良。仅片中展示的当今美国人对内战的历史观一项就绝对值得每个中国人好好思索。
鸿篇巨制。南北爱尔兰军相互厮杀那刻很震撼人心。
无数的繁星,都属于同一个夜空,同一个家乡
南北战争题材全景式片子貌似就这部和葛底斯堡,值得推荐。这部从州权和联邦权力博弈的角度解读,且更偏向于南方视角,比较新颖。不知道真实历史将军的表现,感觉排队枪毙指挥官的危险程度是挺高的。因此能够在战争中镇定自若的指挥应该确实需要像影片里通过“上帝”对理想的坚信以及对死亡的置之度外。虽然不用非要通过上战场磨砺心智,但承认看轻自己随时会死的现实,看重人生的经历、过程、重视并珍惜当下的态度值得借鉴和学习。280分钟除了戏剧演员的戏份突兀以及杰克逊去世的戏份冗长外,对于奴隶制,州权联邦权的思考,以及内战导致的骨肉相残的痛苦通过平淡蕴含着的冲击的方式展现还是充分的。闷屋子里没人说话太久,心里状态不好,导致一天能看完的用了三天,以后恐怕很难一口气看这么久的电影。希望能拍出原著小说的最后一部,有始有终。
美国南北战争影片,比较冗长。
很美国的一部电影,我完全无法受到感触,因为我太不美国了。要是换成山东和广东对峙我就一下子秒懂了。地名不懂,人名不懂,习俗也不懂。不可否认电影拍得不错,但是不是我们能欣赏的那种。最近看的最用脑子打仗的了,石墙杰克逊死的真戏剧,也不知道这片子相对于历史改编了多少。
实在太庸长,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