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19.2.20小西天观影。)
影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第一组长镜头,拥挤且赤裸的男性肉体充斥在湿气氤氲的澡堂里。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束缚、肉体、情欲;或是或真或假的现实、电影、梦境充斥其中。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窥视着男性身体世界。伴随着幽深低鸣的音乐,一种来自感官世界的快感来袭。而此刻正在拍摄的导演与摄影师出现,打破了刚刚的暧昧镜头。紧接着导演与全群演发生争吵,向出口逃脱。一面,出口散发着光亮,一面,出口是一面严实的砖墙。导演从这面“困境”中逃遁而出。摇晃,绝望。接着,导演从梦中惊醒,梦境结束。至此,影片的基调已定,像是在诡诞的时空中寻求人物的存在,又像是在戏谑般镜头间选择电影存在的意义。
创作着的编剧,时而身穿黑色长裙在桌前跳着诡诞无助的丧歌;时而白色长裙在黑暗中祷告天使;时而又裹挟着红色长裙,似乎用充斥着情欲的生命感受电影。三组鬼魅的镜头,穿插剪辑伏案创作的编剧,抒发了代表电影人中主要创作者的心境。有热情、低迷、咆哮;有希望、无力、黑暗。在整部如梦一般的电影中越发别致。片中有几幕,演员穿着一身黑色的紧身装,在黑衣服上用白笔画着骷髅。黑暗衬底下的白色骷髅扭动着身体,在台上舞蹈。似乎下一秒钟会从仅剩骨骼的身体里迸发出灵魂。而一旁争执的编剧与导演,正是一部电影本该有的,无可避免的争执。由现在旁观80年代,我们似乎慢慢将这种思考淡化。
去年大热的《摄影机不要停》的与本片部分结构相似,但其内涵程度与表现手法却远逊于该片。在摄影机、演员、与剧情之间互动,《电影人》似乎多了一种对电影、对人性的思考。回过头来,对上世纪的国产影片又多了一丝吃惊。
电影人.1988.丁荫楠
这部1988年的片子真的惊艳到我了,开场就是惊艳的摄影,没有一句台词,攒动的流着汗的躯体酝酿着荷尔蒙,像是一种纯粹影像的展示。开篇后,电影讲述的是“拍电影”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庞大的摄制剧组,状况多得数不清,像是效率拖延、拍摄周期、录音环境受干扰,甚至住宿问题等等,令人发笑又感同身受。因为影片是34年前上映的,感觉有些奇妙,拍电影从来不是一件易事。此外,影片里多处台词都意味深长,值得细品。(虽然老片子可能都有些说教意味)
演员:“没有真情实感,现在叫我怎么演啊。”
导演:“呵,演戏,都是假的。”
老演员:“姑娘,你得习惯,慢慢学习这习惯。”
年轻演员:“您这一辈子,是不是为了学习习惯而生活的?习惯拍电影,习惯分别,习惯听话,习惯幻想,习惯露出假装的笑脸。”
编剧:“你是让我写真的写假的,写真的么,通不过,真难办这事。”
导演:“你去管通过通不过干什么呢,这是我的事。”
编剧:“不通过白搭呀!”
导演:“刀架在你脖子上你怎么创作?”
影片居然还涉及了两处超现实:
舒华是片中剧组的女一号,镜头拍完后她着急回家找自己的女儿便离开了热闹的影棚,回到家后,不见孩子却出现了幻觉,她有些发愣恍惚,听见了孩子过去欢乐的笑声;
默默是片中剧组的编剧,一晚她穿着白裙写作,渐渐入神后,幻象中她身着红裙起舞,随着思绪慢慢飘离,她的舞蹈姿态逐渐狂放。(这一段真的很赞)
我看到短评里有人说像《八部半》,我觉得形式和风格来说不是很像,《八部半》要更加狂放迷幻,但是两部片子的概念和讨论的课题相近,如电影与现实的真假、导演的梦与创作、超现实的场景等等,我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还是外国,这些问题都是人们共同的思考和困惑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大胆的镜头,比如同性的暧昧和亲吻、亲密的戏份、裸露的人体和骷髅...还有最后“导演领奖后被枪击”,都带一点魔幻色彩(全片只有这一处是抽帧)。很难相信这是1988我们国家的片子,看完觉得很奇妙。那时候拍电影是不是没有那么多限制?如果有,为什么《电影人》能拍呢?如果没有,为什么编剧与导演有关于“通不过”的争执,难道只是导演对未来的一种预见吗。
也许这篇不是影评只是摘录,我觉得自己的理解和表述都太苍白了,很想听听别人的看法。
对影片中剧组拍摄的片子很感兴趣。
如果有字幕版就好了。
以片中导演的话做结尾——“让幻想帮我们越过现实。”
老电影人也想拿国际大奖,做了个八又二分之一的燥梦。北岛:80年代是连接两个黑夜的白色走廊。黄建新:宁在探索中失败,不在保守中狗安!一觉醒来,89年了。还是拍《周ⅩX》《邓XX》安了~
一部模仿《八部半》的伪文艺片,唬住了一帮伪文艺青年,仅此而已。
它的惊艳于我不是澡堂四溢的荷尔蒙与身体之美,而是出片名后介绍导演居所的长镜头,悠扬细腻,蠕蠕而动,环顾游移,尽显镜头运动的生命力。与《八部半》相比,它打通了艺术之间的壁垒,让电影与舞蹈有了通感,但这种通感着实刻意了一些,创作者的思维活动与内心世界犹如在时间的刻度表中被放大了一般,机械而少了一份流畅。《八部半》却更为本质,回归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一个是导演的内心困境,一个是借演员之动作去呈现电影创作之艰难,即便结局一样,仍是高下立判。甚至本片一度让我想起来一部恐怖片《厉鬼缠身》,鬼魅一般的舞蹈虽想表现创作之时的思绪翻滚与疯狂,可受技术所限而呈现出的质感却是渗透着一丝丝恐怖与诡异。
4.5 开场段落即奠定全片的惊艳,极具风格化的色彩和用光,高级到难以置信(好几处真想起穆赫兰道)。所有超现实/心理戏/回忆段落都处理得极好,甚至叙事上也没有刻意追求一一说明,却意外获得了余韵悠长的完满。斯琴高娃男装太攻了!
斯琴高娃惊艳,不少段落颇有设计,可惜画质和音质都太差,极为影响观影体验。
看到最后有点害怕,电影是演员、编剧、摄影、美工等人的,作者已死,拿到荣誉,作者已死,孤独深处,作者已死…他们都不爱开灯,使命都是虚空。斯琴高娃随便一躺就是独居女人常态,跳舞也是写作常态,夸张背后有真实。导演觊觎女主,女主觊觎女人,编剧看透一切。
从电影资料馆出来,一对情侣走在我后面,女的笑得哈哈哈的对男的说“我还看过比这更难看的电影,还是三个多小时的,看得我真的太难受了”,这女的太硬核了哈哈哈。这部电影票面上显示两个小时,没想到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不然真的是又臭又长了。我发现中国大多数电影都是自己玩儿,不论电影语言还是意识形态都在自己的那套系统里,脱离了那时的环境真的是没法看,不像西方许多经典影片过去几十年上百年还很有看头。
三星半。难得看到的一部80年代实验电影。用到了一些戏剧和舞蹈的手法,摄影方面很大胆。这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拍电影(虚构)与拍摄拍电影(二次虚构)形成多重指涉(特别是采矿回帐篷一段戏)。对哲学和文学的思考颇有80年代特色,真诚但浮夸;反而是那些关于剧组、新老演员的矛盾、资金问题等等的内容特别有意思。斯琴高娃表现很突出。
观影体验真可称之为震惊,谁能想到以传统经典叙事著称的四代会拍出这般隐僻与实验的前卫电影?何况还是专拍体制内传记片的丁荫楠.且以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片厂竟会批准并协助导演拍一部观众铁定看不懂也卖不动的注定隐没的电影.开场那组男性澡堂裸浴镜头便惊为天人,整部片中有着不少绝妙的构图与意境,其中斯琴高娃拍写真那里能明显感到受贝托鲁奇影响极深,红黑色剪影伴西洋音乐下两位女子亲吻的一幕那极为优雅与浓烈的情绪时刻彰显着意大利电影的时髦及浪漫.音乐选用也颇具品味,如阿莫多瓦在吾栖之肤中用到的"Pequeña Flor".审查,撕番位,部门间交涉斡旋,斯琴高娃年轻时端庄威严的高贵面孔,片场年轻小伙汗涔涔的精瘦肉体,姑娘们着内衣嬉笑怒骂,对肉体的不避讳与独特运镜打光都叫人印象深刻,较遗憾的是有些地方为求新异稍显刻意造作,尤以后期配音的台词为甚
了不起的八十年代,丁荫楠绝对是一位被低估的导演,本片的先锋性放在三十年后的国产片领域也是值得表扬的,看到了《八部半》和《放大》的影子……
煞根,煞搏,来赛,扎劲,嗲
试图划清现实和想象的界限也就毁灭了梦的质感,导演的电影意识显然远远不够“现代”。从空洞的对白和虚伪的情节中看到一种属于创作者的力不从心的愤懑,倒也不失为一部另辟蹊径的批判现实之作。喜欢斯琴高娃走摩登女郎路线,换上《摩洛哥》吸烟装定格一出女女吻,与其说是同性恋潜文本,不如说是男导演的阉割焦虑了。
第四代的实验电影,宽银幕中各种奇思妙想的调度,摄影和场景。有《八部半》的影子,却串不成一个完整结构,在片场里想到哪说到哪。意识与戏内外的互文很有意思,改开和前改开的分裂扭曲寄居在三个空间中。强烈的性意味贯穿全片,从符号到赤裸,把斯琴高娃拍那么性感也是厉害。我还感觉到《艺海风光》和《有话好好说》与这部片子似乎有某种联系。顺便,导演房间里一闪而过的书架我看到了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和《电影是什么》第一版,都是1987年那批外国理论译文啊……
算是中国电影史上很少被提及的神作之一了。讨论丁荫楠大都是谈他的传记片,不过有[逆光]和[电影人]两部超神作品也足以跻身顶级导演序列。影片直指[八部半],但对八十年代浮躁的社会乱象的处理足以跟[顽主]等影片比肩,何况影片又是大陆序列里极少的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作品。对电影工作的各部门工作找出了一个回旋曲式的结构,对心理和梦境的表现也堪称绝妙。影片中运动镜头的设计也很出色。这部片竟然没去参加国际电影节真是可惜!!!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众所周知,这是我们老百姓熟知的叙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原生家庭赋值(将某一数值赋给某个变量的过程)于我们身上的「中华文明的长衫」是一件「高定」华服。当然,你脱下布衣「长衫」换上「西服」革履也没关系。毕竟,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穿搭」自由嘛。从电影《离婚大战》的角度看,我们《年青的一代》之所以「听过很多故事,看过很多电影,却依然讲不好自己的故事,拍不好自己的电影」真不是因为你原初的「天生我材」装备太烂,而是你「思想上」的包袱叠得太散,你「脸皮上」的甲叠得太乱,你「心理上」的Buff叠得太满——忘记了「我」从哪里来,进而不知「我是谁、到哪里去」如何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电影是什么?从电影《电影人》的角度来看,自我解放,以及帮助他人「自我革命」是一场持久战。
FIRST闭幕片,题材和表现手法都挺先锋大胆的。片场拍戏的状态,每个人内心的困惑,一些很写意的段落(开场众裸男沐浴、默默的几次跳舞、斯琴高娃拍硬照、站满骷髅的卧室、骷髅群舞、梦境中的颁奖礼等)。“写真的就通过不了”“通不通过是我的事,刀架在头上怎么写?”,“美术师把男性最刚阳的部位去掉了,这太扭曲了!”放的是重新配音的版本,有那个年代特色的播音腔和刺耳音调,不知道原声什么样。
构图和摄影挺有想法 但用现代舞的方式拍电影我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新浪潮也说人话啊 这里面就没有正常人啊
【2019年2月20日-中国电影资料馆-乙亥猪年首场】摄影真的非常棒,把情绪、质感拍出来了。开头的澡堂戏,蒸汽笼罩着肉体,藏不住的荷尔蒙泛滥;匡平饰演的默默的内心戏外部化,红衣的情欲之舞,狂躁释放,中景夹杂特写,白衣舞蹈的冷静全景,以及骷髅舞的人物内心群像。中国版的《八部半》,成熟的导演思维和极具个人风格的调度,光区和画幅边缘的理解,飞起的逻辑思维。结构有点杂乱,想说的太多,满的有点溢出,但依旧难以相信1988年的电影,导演思维可以这么超前。(向66级导演系师哥致敬)
导演的各种想法如同冲破一道墙壁;编剧灵感疾书时如同在欢跳着不同的舞蹈;关于电影人的电影,影片呈现出电影人中不同位置的人的所面对的不同问题;开头太梦幻,舒华拍照的片段也有一种诡异的美感。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确实有点《八部半》的影子,但结构稍显混乱。其反复运用的梦境、舞蹈的表现形式即使在30年后依旧显得大胆、先锋、实验。开场的男澡堂摄影便技惊四座惊为天人。而后的写作与舞蹈交织(编剧的头脑风暴)、记忆与现实碰撞(演员的家庭关系)、服装造型变换(写真拍摄)与以梦境戛然而止的结尾,都是极为突出的亮点。对女性美的刻画描写更是惊艳。全后期配音与生硬的剪辑比较遗憾。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