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比平时早醒了两个钟头,便再也睡不着,脑子里满是关于昨晚看的《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幕幕场景,炮弹、子弹到处开花,所到之处血肉飞。闭上眼睛就是这些。我还在努力回忆最后那场保卫战中美国兵到底有几个人,最后还剩几个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看此片。若干年前,片子刚出来的时候看了个枪片,印象十分模糊,因为画面始终是黑糊糊的,征尘满面的外国人的脸全都一样,所以也闹不清谁是谁。但还是有几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门廊下瘫软了的老母亲,眼看着坦克炮口对向自己的狙击手的瞪大的眼睛,汤姆·汉克斯颓然地靠坐在坦克旁边,用手枪向坦克射击,最后坦克居然叫他打爆炸了(当然,昨晚看第二遍时我才看明白,坦克并不是被他炸掉的,而是被飞机轰炸的。)
人性+英雄气概好像是这类美国片子的主要表现意图。这部片子另外还格外渲染了战争残酷的真实,要不然怎么会用那么长的时间去表现登陆一段。每次看这种大场面的时候都很佩服导演的功力:收放自如,既能让你看到全景,又能看到其中个体的活动。观众和影片的距离感就是这样消弭的吧。比如登陆前,表现大家的紧张,就各有不同:有的亲吻十字架,有的手在无意识地抖。登陆时枪林弹雨中的各色人等:有炸断了手臂的到处找自己胳膊,然后找到了断臂拿在手里不知所措;汤姆·汉克斯拖着一个受伤的战友,一个炸弹过后,他拖起那个人继续跑,其实观众都看见那人只剩半截了,可影片中的汤姆·汉克斯跑了半天才发现;受了重伤的伤员躺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叫妈妈;一颗子弹打在了一个士兵的钢盔上,正当这个士兵摘下钢盔惊魂未定时,另一颗子弹把他的头打碎了……这些细节,每个其实只有几秒钟,却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看到了战争,并且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据说曾有人批评影片过于血腥。嗯,我承认,这几乎是我看到的最具真实感和细节感的战争场面,确实血腥到不忍目睹。但是,战争不就是由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哀乐与生死组成的吗。导演只是真实地呈现了而已。这种触动与震撼,会让我们意识到战争的不人道和和平的可贵。这应该是导演的初衷吧。
看影片时,我一度非常厌恶那个小翻译。因为他的懦弱,本来可以救那个和德国兵扭打的战友,那个战友也就可以不必死。当他看到那个德国人走下楼来的时候,他居然举起手要投降的样子。我恨不得冲进屏幕扇他两个耳光。但是,影片完了之后再想一想,这才是真的战争吧。不是每个人都像汤姆·汉克斯演的那个上尉一样,能很快地转换角色,变成一个真正的军人。什么性格的人都会有,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有的人很难克服自己的恐惧感。我这样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又怎能指责别人呢?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中国要是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可以用来做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几年看过的片子了,说实话,一直对外国的这种战争片有抗拒,毕竟这是别国的战争!不过《拯救美国大兵瑞恩》这部片子算是不错的了,还原了二战的真实情况,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为什么要拯救瑞恩呢?其实拯救的不只是瑞恩,而是那个国家!这家人三个男人在战场牺牲了,然而瑞恩又被困在了敌后方!指挥部拜访了他的家人,表达对这个家庭的敬重,也承诺要把瑞恩救出来。这就组织了8人的救援队伍!然而结果是成功救出了瑞恩,这只小分队全部阵亡!用8人性命换一人值吗?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
很喜欢里面的米勒队长,领导力,反应力都是值得称赞的,难忘最后牺牲那一幕!这部片子有个最大的魅力就是前一秒让你哭得稀里哗啦,后一秒又让人哈哈大笑!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守桥之战,约翰•米勒上尉以不超过二十五人(原有的十七八人加一个六人小队)的兵力,成功阻止德军一百余名士兵和两辆坦克的进攻长达四十至五十分钟,为最后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时间,可称为一次经典的巷战防御战例。
先来看看双方的重火力配属。德军进攻部队拥有至少两辆虎式重型坦克,两辆配有火炮的半履带装甲车,一架20毫米的、可以平射的高射机炮,二至三具“铁拳”火箭筒。美军拥有两挺M1919A4式重机枪,数个黏着炸弹,两具弹药有限的伯祖卡火箭筒,数发可手动击发的60毫米迫击炮弹,无任何装甲火力支持,处于严重的下风。尤其是美制伯祖卡火箭筒根本不能击穿虎式坦克的前装甲,因此不具备实际的反坦克用途。
米勒上尉首先用塑胶炸药制成黏着炸弹解决了反坦克的问题。在不到二十五人的兵力中,以两挺重机枪高低搭配作为二个固定式火力点,以五到六人为主要防御火力,除了担负反坦克任务的四、五人,还有几个单人或两人为一组的流动火力点。德军士兵在进攻中遭到了不同类型的火力的层层阻击,伤亡不能说不大。如果不是下士欧提姆在运送弹药中出现问题,德军的进攻还会承受更大阻力。
反坦克的任务造成了美军六、七人阵亡。德军的20毫米高射机炮另外也射杀了美军五、六名士兵。在后退之前美军损失约十五人。有五、六人在后退途中被杀死,其中包括手持M1卡宾枪的何中士。
狙击手杰克森在塔楼使用斯普林菲尔德M1903A4狙击步枪射杀了大约十五名德军士兵。德军坦克为己方士兵提供了一定的炮火支援,并消灭了美军的狙击手和机枪手。使用汤姆森M1冲锋枪的米勒上尉和勃朗宁M1918轻机枪手拉宾也分别打死了近十名德军。如果不是德军持续的增援,米勒上尉的部队已造成德军百分之八十的伤亡,有很大可能单独完成守卫任务。
德军的进攻虽然也有些章法,但受到复杂地形的限制,还是有明显的混乱。二战德军虽然拥有强大的对固定阵地的中央突破能力,但面对米勒上尉的固定和流动火力的巧妙配合,除了实行多点强攻,也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
影片最后的守桥一战至少说明了二个问题:一是步兵与坦克的协同在巷战中实现起来的难度非常大。巷战中地形狭窄,两边又是高楼掩体,一辆坦克瘫痪步兵就很难继续突进,战斗中坦克的转向和后退又受到己方步兵的阻碍,因此在激战中经常出现坦克压死压伤己方士兵的现象。步兵与坦克本应在战斗中相互保护,却在巷战中不得不面对互相滞碍的难题。步坦协同的巨大困难也解释了斯大林格勒巷战中善于装甲突击的德军久战不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狙击手不应安排在塔楼等显眼位置,也不应和重机枪一类火力放在一处,应该安插在一个有较大回旋空间的隐蔽位置,如高楼的二、三楼或并不突出的废墟,否则难免遭到敌方炮火的针对性打击。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部片子所宣扬的精神……
每场战争都是一幕荒诞剧
场面恢宏。曾经和老公探讨过,为什么付出那样的代价去营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和中国所宣扬的价值观有些相反。集体和个人,谁更重要?他说,米国这样做,是让每个上战场的士兵知道,他们永远不会被抛弃!对比冯小刚的集结号,看完心里堵得慌!
我也想问,凭啥要用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战争本来就是无情的,你们怕他母亲无依无靠,当时为啥要把人家里四个全部征走??
小狙太冷静了,太帅了!
那些近乎白描式的战役刻画,真实而震撼;米勒中尉不由自主颤抖的手,是那时每个如棋子般无法控制自己命运战士的写照;在更高层面上的人性与伦理的探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
比血战钢锯岭高出10个段位。其实剧本还是很工整的,有些匠气的痕迹,但是节奏快慢的间歇拿捏的特别好,剧本台词超棒,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凸显到位。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有人物与情节的推进,好电影。最爱战争前那段休息时刻,生死关头前的平静祥和,惨烈前的美好,最令人心碎。
1.为啥要让四兄弟全上战场,政府在征兵的时候怎么不体现你的关怀?2.都已经全上战场了这时候来假慈悲派人去救,好像这就是对人的关怀,伪善得令人作呕。3.让八个人冒死救一个人,那八个人的命就能随便牺牲?可见生命在本片里并不被关怀。4.战争的意义在于惩恶,不谈惩恶光谈人性,就是驯服工具
我心目中的永恒经典。不知道集结号借用了他多少情节。反正不少。
不宣扬战争的战争片,才是真正优秀的战争片。
值不值得,什么又叫值得。
厄本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懦弱,非常懦弱,还有一种可笑的浪漫和无知的善良。他才是你我他,对战争的残酷抱有一种可耻的畏惧,并对其有好心的幻想。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战争是考验勇气的时刻,而非善心。胆小的也许能活下来,但在战争中,你已经输了。而那些死了的勇士,他们才是胜利者
如果没有办法想起他什么样子,就试着想想和他共渡的时光。
有一個小細節我很喜歡...將要下雨的時候..鏡頭給了湖水,葉子..水滴一滴一滴地落在湖水上,,之後變得密集..就好像槍林彈雨前的感覺,,,好佩服皮爾斯伯格對電影的構思和湯姆漢克斯的演技,,一部偉大的作品!
战争电影No1,美利坚精神输出大片。
为什么看中国战争片就感觉high得不行真想打一仗,看外国战争片就觉得战争真可怕和平多好啊。。。。再不在吃饭的时候看战争片了,太胸闷了。
让我感动得哭了.
其实电影非常的棒,但是道理和萤火虫之墓地一样.因为实在太真实,让人难受.看到一半就缩到了角落里,再也不想看下去.
真正意义的大导大片,开场的抢滩和结尾的瑞梅尔血战机位控制臻入神技,牛逼的主次特写像一位幸存的二战联盟老兵啐着唾沫在回忆戎马。瑞梅尔的残破桥头,米勒上尉的身后是无尽残阳,他的面前是这个略显荒谬任务的完结,他的面前也是詹姆斯瑞恩的明天。
看到结尾Hanks无力地对着迎面驶来的坦克,内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