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之力

HD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克斯汀·邓斯特,柯蒂·斯密特-麦菲,杰西·普莱蒙,托马辛·麦肯齐,基思·卡拉丹,弗兰西丝·康罗伊,吉娜维夫·莱蒙,肖恩·基南,George Mason,David Denis,科恩·霍洛维,爱丽丝·恩格勒特,Yvette Reid,斯特芬·劳瓦特,瓦季姆·列多戈罗夫,朱莉·福塞斯,彼得·卡罗尔,艾莉森·布鲁斯,大卫·T·林,亚当·比奇,Ramontay McConnell,Max Mata,Ken Radley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剧照

犬之力 剧照 NO.1犬之力 剧照 NO.2犬之力 剧照 NO.3犬之力 剧照 NO.4犬之力 剧照 NO.5犬之力 剧照 NO.6犬之力 剧照 NO.13犬之力 剧照 NO.14犬之力 剧照 NO.15犬之力 剧照 NO.16犬之力 剧照 NO.17犬之力 剧照 NO.18犬之力 剧照 NO.19犬之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犬之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富有魅力的牧场主菲尔·伯班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饰)让他周围的人又敬又怕。当他的兄弟将新婚妻子以及她的儿子带回家时,菲尔百般折磨他们,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对爱也存有一丝渴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好,婚礼杀杀人、跳跳舞但愿人长久(电影版)向日葵2023初恋是榴莲先生七周意大利东宫学园爆笑王家有外星人2女生要革命鲨鱼啾大战乌贼娘蓝与黑续集汉娜·蒙塔娜第三季偶然与想象火影小不列颠 第一季欲海潮3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第一季恋爱之瘾(粤语版)半碗村传奇笔仙大战贞子追杀华金穆列塔追查第二章

 长篇影评

 1 ) 《犬之力》:坎皮恩的大师气象

电影《犬之力》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的同名小说,由新西兰女性导演简·坎皮恩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杰西·普莱蒙、克斯汀·邓斯特等实力派演员主演。该片曾在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入围金狮奖最佳影片,并最终斩获银狮奖最佳导演

《犬之力》海报

说来有趣,这部有些沉闷晦涩的文艺电影,最初走进国内观众视野,并非因为它的导演简·坎皮恩曾执导过大名鼎鼎的《钢琴课》,而是许多营销号为它粗暴打上的“同性电影”标签,以及大明星卷福在这部影片中谈起了惊世骇俗的禁断“叔侄恋”

导演简·坎皮恩

但观罢全片便会发现,这不仅是对观众博眼球式的误导,更是对电影内涵的严重误读。正如许多人所形容的那样,《犬之力》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爱情

抛开营销噱头,在我看来,《犬之力》是一部在导演和编剧技法上都臻于完美的电影,无处不彰显着简·坎皮恩的大师气象。它如一杯茗茶,虽然苦涩,却值得所有人细细品味。

01 古典范儿的剧作教科书

一如前作《钢琴课》,电影《犬之力》贯彻了导演简·坎皮恩古典主义式的叙事风格:克制,精准,优雅。大量粗犷悠远的自然空镜、章回体的叙事结构、留白式的情节书写、演员欲说还休的表演风格等,都赋予了影片沉静内敛的气质。

对于吃惯了流行文化快餐的当代观众而言,《犬之力》或许是一部观感上十分沉闷,乃至漫长煎熬的电影。但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会发现它风平浪静的外表下实则暗流汹涌,看似松散随性的叙事,其实都经过了坎皮恩的周全考量与精密计算。

在我看来,《犬之力》堪称一部成功的剧作教科书。称其为“教科书”,并非因为它的剧作技法有多么复杂或前卫,而是它的基本功相当扎实,在一些我们不易察觉的地方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比如,影片虽然叙事节奏缓慢,叙事效率却极高

这一方面来源于坎皮恩对故事详略得当的布局谋篇。如影片几乎不描写乔治与露丝的恋爱细节,仅通过乔治远去的汽车、夜半归来的身影,以及唯一一场乔治在餐厅帮忙,俘获露丝芳心的戏,直接跳转到乔治与露丝完婚。这样既为影片主线叙事留下充足空间,诸多精准的生活细节抓取也使小的剧情支线流畅自然。

另一方面,影片中一些场景看似闲散,缺乏戏剧矛盾,但导演在对白、道具和视听中都隐藏了大量信息

如影片第一场菲尔与乔治的对手戏,菲尔牧牛归来,问乔治他们已经从父母手中接管这个牧场多少年了。此时的乔治正在浴缸里悠闲地泡澡,他没有回答菲尔,反问菲尔有没有试过家里的浴缸,菲尔说没有。

这场戏至少为我们交代了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身份上,菲尔和乔治同为牧场主;二是兄弟俩对待牧场生意的态度不同。菲尔在外辛苦牧牛时,乔治却躲在屋子里泡澡,谁更用心一目了然,也难怪乔治不敢回答菲尔的问题;三是二人性格上的差异。乔治爱整洁,享受文明生活,而菲尔邋遢,更喜欢过原始野性的日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人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再如,影片笔力精道,叙事沉稳,肯花心思为人物和情节做足铺垫

如果说菲尔在“秘密花园”中的自慰戏正式揭晓了他的同志身份,那么在影片前半段,导演早已不厌其烦地给出了各种暗示。

除了他反复提及布朗科·亨利外,他在餐厅里第一时间发现纸花、嘲讽彼得、怒吼隔壁桌客人、在红磨坊中不亲近女性等行为,都指涉了他不仅是名同志,而且是个极度压抑自我的深柜,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何会被彼得所吸引。

同时,得益于导演的细致铺陈,影片结尾处的反转虽令人震惊,却毫不突兀

如菲尔干活时不爱戴手套,间接导致了他后来感染炭疽病;彼得热爱医学,能面不改色地解剖兔子,说明他残忍冷酷,并懂得如何在无形中杀人;彼得为菲尔端来浣绳的水后,导演给了他一个长达5秒的单人镜头,也暗示着这盆水被动过手脚。

影片中,诸如此类的剧作优点比比皆是,篇幅有限,不作一一列举。

毋庸讳言,上述提及的剧作技法并不艰深,是每位创作者都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叹的是,在这个充满浮躁与功利的时代,很多人早已失去了在隐秘的细节处精耕细作的耐心。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有时不仅因为他能够引领时代,更在于他可以无视浮华,对艺术底线有着近乎顽固的坚守

02 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写过一出经典戏剧《禁闭》。剧中,伊内丝、艾丝黛尔、加尔森三人各怀肮脏秘密,在地狱中彼此追逐,相互折磨,痛苦不堪。最终,加尔森悟出地狱中无刑具的道理,因为“他人即地狱”

作为一部人物驱动向的电影,导演坎皮恩也在《犬之力》中为我们构建了一组复杂奇异,且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三角关系:菲尔-彼得-露丝。如同《禁闭》一般,这三人的关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影片中,坎皮恩通过许多难以察觉或表意含混的对白、镜头及演员表演,隐晦地告诉观众,他们也都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欲望,被囚禁在自己与他人设下的双重炼狱中,饱受折磨

先来看彼得和露丝这一对母子关系。

影片伊始,由彼得的画外音引入故事:“当我父亲去世后,我只想要我母亲能够幸福。如果我不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救她,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彼得对母亲强烈的亲情和保护欲。

但随着故事进展,有越来越多的蛛丝马迹显示,彼得与露丝之间有着超越母子情感的乱伦关系。比如,彼得几乎不叫露丝“母亲”,而是直呼其名;面对露丝的夸赞,他会流露出恋人独有的娇羞;当谈及露丝的婚姻时,他会不吝夸赞露丝的美。

影片中有一场母子对谈的戏,露丝看到彼得与菲尔越走越近,她没有像其他电影中的母亲那样疾声厉色,而是哀婉地捧住彼得的脸,说道“希望我们不会是遥不可及的”。这句话背后所交杂的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露丝对孩子的占有和保护,也有对恋人的嫉妒与挽留。但坎皮恩并没有戳破二人间的窗户纸,仅以彼得的一句“我明白”,让这种情感又归于混沌

同理,菲尔对露丝的打压,也并非仅因为他骨子里的厌女情绪,我们甚至能从这对人物身上,看到电影《霸王别姬》的影子。

菲尔和乔治这两个成年男人长年同住一屋,甚至同睡一张床已经实属奇怪,影片中,菲尔还对乔治展现出超越兄弟情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他不仅想尽办法拆散乔治与露丝,在得知乔治已经结婚后,更是把满腔怒火发泄到马身上。而当他在隔壁房间听到乔治与露丝的做爱声时,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

坎皮恩以女性导演独有的细腻和敏锐,为我们捕捉到菲尔对乔治暧昧斑驳的情愫。正如程蝶衣对段小楼的感情一样,露丝俨然已经成为菲尔眼中的“菊仙”。

同时,菲尔对露丝的轻蔑还出于一种阶层上的傲慢

我们知道,菲尔不仅是身价不菲的牧场主,还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高材生。他的骨子里流淌着上流阶层的高贵血液,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只是他的个人选择,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穿上燕尾服,重回权贵怀抱。

反观露丝,她则是坎皮恩笔下一个颇为悲剧性的女性角色

露丝因美貌嫁入豪门,闯入这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无论是底层出身还是寡妇身份,都让她在菲尔面前抬不起头。而丈夫乔治又是个粗线条的呆板男人,完全不懂得体贴与呵护她,任由她在蒙大拿荒原上被冷落,被折磨,被放逐,直至沾染酒瘾,精神错乱。

最后,露丝用兽皮换手套的行为,既是对菲尔的报复,也是一名被孤独压抑到极点的女性,拼尽全力为自己找寻到一丝生活的希望。她在阳光下的奔跑,有着飞蛾扑火似的壮烈美感

而影片中最丰实,也最精彩的,当属菲尔与彼得的围猎关系

菲尔是个外冷内热的人,他用尖酸刻薄与傲慢冷漠包裹着的,是一颗敏感脆弱、伤痕累累的心

他是一名同志,却不敢做自己;他深爱并缅怀着布朗科·亨利,却只能在一群迟钝的直男面前,把他伪装成自己的导师和老友。他保留着布朗科的手绢和马鞍,甘愿过远离文明社会的原始生活,都展现出他的一片痴情;而他夜半弹起班卓琴,更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撕心裂肺地呜咽。

孤独与痴情,是菲尔的人性底色,也成为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彼得则是一个从外冷到内的人。他头脑冷静,目标清晰,手段残忍,如果放到现代社会,一定是个出色的变态杀手。影片中,他利用菲尔的弱点,一步步为菲尔设下死亡陷阱。

坎皮恩用她炉火纯青的氛围把控力,在好几场菲尔与彼得的对手戏中,拍出了一种剑拔弩张,交织着情欲与危险气息的性张力。比如,菲尔一边捉兔子,一边盯着彼得,说出一句暧昧又得意的“我捉住你了,小混蛋”;菲尔搂住彼得的脖子,嘴唇想靠近又忽然抽离;彼得点燃一支烟,然后试探性地递到菲尔口中等。

尤其是递烟的桥段,柯蒂与本尼两位演员都贡献出了绝妙表演。我们看到,彼得的眼神中流露出猎人对猎物的玩弄,以及第一次杀人的惊惶与兴奋;菲尔则有一种献祭于爱情的动容和奋不顾身

影片结尾处,彼得躲在窗前,看着菲尔未能送出去的绳子,堪称全片最残忍的镜头。他不仅摧毁了菲尔的肉体,更让终于走出悼亡阴影,准备迎接新生活的菲尔希望破灭,所谓“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可贵的是,在这样一出血色与苍凉相交织的悲剧中,坎皮恩始终保持着她的浅声低语。她拍出了人性的驳杂,却并不旨在批判什么,她只是冷静克制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久远时代的民间故事。也正因如此,影片并没有那种善恶分明的僵硬感和浓重的说教意味,反而有了更多赏玩与回味的空间。

03 另一个“盖茨比”的故事

《犬之力》的故事发生在1925年,与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同处一个时代,这并非巧合。事实上,影片中除了“菲尔-彼得-露丝”这组三角关系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极其重要的角色——乔治

乔治的经历,可以看作是《盖茨比》故事的变体。他的存在,不仅为这个发生在闭塞地区的民间故事增添了更为鲜明的时代色彩,简·坎皮恩也通过乔治和露丝的视角,为我们无情揭穿上流阶层的冷漠、傲慢和虚伪

影片前段,乔治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于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权贵的攀附之心,如乔治爱整洁,骑马牧牛时也不忘穿着笔挺西装,坚持当场付钱而非赊账,喜欢看铁路等。而当他娶了露丝后,为了能够给州长夫妇留下好印象,更是做足了“面子工程”,甚至花重金为妻子买来一架名贵钢琴。

如果结合乔治与菲尔畸形的兄弟关系,便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兴师动众。

乔治没有菲尔聪明,也不受父母重视,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菲尔的阴影里,这在无形中造就了他孤独自卑的性格。他削尖了脑袋想往上流阶层挤,无非是想为自己赢得一份尊重。

但在州长和父母眼里,这无疑是乔治的一次自取其辱

在州长造访乔治家的段落中,有两个细节彰显出坎皮恩的讽刺笔力之准,之狠。

一是菲尔虽不在场,州长却对他赞不绝口,而当乔治夸赞露丝弹得一手好钢琴时,州长夫妇只尴尬地笑笑。随后乔治的父母出场,依然无视露丝。这时,面如土色的露丝端着酒盘,自动沦为他们的服务生

在这场以露丝为主角的宴会中,上流权贵们谈论着书籍和文化,却因为瞧不起露丝的贫贱出身,理所当然地把她视为隐形人与服务生,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懒得做,足见他们的冷漠、傲慢。

二是宴会即将结束时,菲尔终于现身,州长并没有像乔治所以为的那样,嫌弃菲尔脏臭,而是上前与他握手。这一下意识的动作宛如利剑,深深刺入乔治和露丝心里。原来,这些自诩文明的上流阶层,只会对他们所认为的同类表露善意。这与出身、学历有关,而无关你坐拥多少财富,或穿着多么华美的外衣,虚伪姿态一览无余。

结尾葬礼上,母亲把首饰交付给露丝,算是正式承认了这个儿媳。但这并非意味着乔治和露丝终于实现了跻身上流的愿望,而是母亲在现实所迫下做出的无奈选择——菲尔已经死去,家里只剩下乔治一个儿子了。

仅仅一个简单的动作,便使影片摆脱了对母亲这一人物的片面批判,从而探向人性中更幽深,也更加鲜活的角落。简·坎皮恩对于人性如显微镜般的洞察与解剖能力,令人叹服。

 2 ) 从原著细节与电影对照的角度谈谈“犬山记”(陆续更新)

首先要说这部电影丝毫无关叔侄恋,请不要被营销号的诈骗宣传误导。一直屏住呼吸期待叔侄恋的“刺激部分”到来,会极度影响观影体验以及迎来窝心一刀。

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的存在,即使是Phil的示好,更多的也是出于想要如同Bronco曾经塑造Phil自己一样,将Peter这样一个sissy boy塑造出他认为的男子气概,这种塑造,即是对Phil自身存在的一种强烈肯定,所以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原著里,Phil最心情激荡的时刻就是Peter说出“I wanted to be like you.(我想成为你)”的时候。

为什么这句话对Phil如此重要,因为他本身的同性恋倾向(深柜),并且具备敏锐细腻的特质,而他选择在Bronco的引导之下将这部分真实的自我深深掩埋,这种和自己真实本性的割裂无疑是痛苦的,正如本尼在采访时说,“Phil的残酷正是因为他的脆弱。”

正是被这种内在的脆弱和痛苦驱使,Phil必须不断确认和强调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所有和他选择相反的东西都是恶心的、败坏的。而Peter由一个他所厌恶的娘娘腔男孩主动选择向阳刚之气靠拢,即想要成为他,无疑是在强烈肯定说,你的选择没有错,另一人也会和你做同样的选择。

电影里一直到最后,那场谷仓里抽烟的戏,和Peter那句 “Naked?”才透露出一点Phil情欲被挑动的迹象。

而在书中只是说,那天晚上,那个男孩坐在那儿,看着Phil用赤裸的、受伤的双手编完了那条绳子。

这部电影人物张力的核心,Peter的关键词是恋母,Phil是个人内在与外在的冲突,Rose是自我的消失,接下来会陆续从原著与电影对照的角度,解读Peter、Phil、Rose这三个人物,电影其他细节已经有影评进行过非常好的解读了,我这里主要用原著的大量细节来做一点人物补充。

原著的作者Thomas.Savage,他1915年出生在盐湖城,2岁时母亲改嫁了蒙大拿的一个农场主,他随着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他的母亲有酗酒问题,而他始终不能适应西部农场的生活。

大家应该能一眼看出犬山记在作者真实生活中的对应,可以说The power of the dog本身就是作者精神弑父之书,并且回到过去拯救自己未曾在现实生活中拯救的母亲。

因此,恋母是Peter最深层次的动机,原著里Peter的恋母情节比电影更为夸张,可能是因为很多内心独白无法用画面的方式来呈现。

从电影开始Peter与Rose的第一场戏说起,Peter指着大房子问Rose喜不喜欢其实是他从小的一个习惯,他从小就会收集报纸杂志上的各种很上流、高雅的照片,并把这个剪报本作为未来生活的蓝图,他问Rose是因为他觉得Rose值得生活得像贵妇人一样(潜台词是你喜欢这座庄园吗?我保证未来会让你住进那里之类的)。

这里翻译一段George向Rose求婚时Peter的独白:

他对George.Burbank并无嫉妒,或者即便有,那种嫉妒也是可控的,并非针对他个人的,只是对于任何试图破坏他关于未来的、私密想象的人,他都抱有同等的憎恶。很久之前,他就希望Rose过上她值得的那种生活,这次婚姻只是让一切提前到来,对他来说,她的福祉超过一切,她不用继续在红磨坊里伺候那些他所厌恶和蔑视的客人,不用再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酒后呕吐的污迹和那些带有性暗示的笑容,这场婚姻将确保她的未来,因为他唯一渴望的,就是make a future for her.

另外,电影里Peter很多时候并不称呼Rose为“mother”,而是叫她“Rose”,对于这其中的微妙,电影并没有过多展开,但是Rose本人是否有察觉呢?

这里同样翻译一段Rose和Peter对于“称呼”的心理描写:

他会叫她Rose,很久以来她一直觉得困惑,但她绝不会去询问他的动机,或许是害怕他的答案会揭示出一种不那么圣洁的爱(原著用的是inferior love,直译为”较差的、次等的爱”,这里显然是说Rose害怕Peter对他的爱不像母子之爱那么崇高、完美,而是带有……inferior part。)

Rose这个名字更加符合他对她的想象——被钟爱之人,而不仅是母亲(more the beloved than the mother)。

接着说电影里Rose穿着睡衣和Peter在房间谈话的那一场戏,在邓斯特和Kodi绝妙的演技之下,电影中这场戏已经散发出了些许不伦的气息,但是原著里要更夸张一些。

这个场景开始就是一段心理描写:

现在他站在她的卧房里,对这里他永远不会觉得自在,因为一个陌生人有权利在这儿扮演丈夫,或许一部分在Peter的计划和意料之中,但一些部分并不是(指当初Peter赞同他们结婚,只想到这会给Rose带来奢侈的生活,而没想到以下部分——),这里那个男人的私人物品和她的东西放在一起,他的剃须刀就在她的香水旁边……

接下来是他们关于星星的对话,电影里因为删减了一部分,反而让这场对话更“正常”了。

原著里Rose因为让Peter停下拨弄梳子的声音,转而说起自己害怕的声音,而引出了老师在黑板上画星星的话题,她说完星星之后继续说:

“我们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情人节纸盒,应该是谁从家里带过来的,我们会在里面装满白色的纸片,然后在上面画很多爱心,很多心都是倾斜的,因为我们(all of us)当时都不知道怎么把纸叠起来涂,好让两边对称。”

“你有过很多美好的情人节。”

“很多?”

“因为你在那时候也非常美。”

Rose怔住了,他为什么要说这个?天啊,他完全误解了她!她只是试图向他证明她曾经也有过一个明确的自我/社会身份(identity),她在学校有一张桌子,在更衣室里有一个带着她名字的挂钩,班级的花名册上有一个她的位置。难道Peter是觉得她在吹嘘她曾经得到过多少星星吗?得到过多少情人节礼盒因为她——Beautiful?多么糟糕,如果让人觉得是她在引导话题,让另一个交谈者不得不说,你很美丽?

Peter说这句话时带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强烈情感,Rose睁大眼睛看着他,注意到罕见的红晕涌上了他苍白的脸颊。

现在来和电影对照一下,电影里Rose说:“我们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情人节纸盒,我们会在里面装满白色的纸片,然后在上面画很多爱心……”

电影里没有那句【应该是谁从家里带过来的】,也没有后面提到的我们(all of us显然不止两个人)画爱心的故事,所以在电影里就像是Rose在说她曾经和Peter的父亲度过的情人节,而且后面Peter说你有过很多美好的情人节时,电影里Rose也是带着回忆的语气肯定地说:“Oh,a great many.”,所以电影里就是一场正常的关于追忆情人节的对话。

但是原著里,Rose提到情人节盒子的上下文明显就是在继续回忆她的校园生活,她也不是在说情人节,只是说有个大盒子(Which恰好是个情人节礼盒),她们像老师画星星一样,画了很多爱心放在里面。

所以当Peter的回应是“你有过很多美好的情人节”时,Rose明显懵了,不确定地反问了一句“a great many?”,接着她一长段强烈的内心独白更是【???】

她在跟Peter回忆学生时代的往事,一个严肃的、有关存在主义危机的时刻,而Peter这时候的注意点只在 “You are beautiful.”……要知道Peter非常聪明敏锐,在原著里Rose没有在他面前表现出过任何不适,她只是和Peter一起散步时,Peter就问她:“我记得你以前并不喜欢散步,但是现在却常常到野外来,是因为另一个伯班克的兄弟吗?”

还有最后一场戏,电影里当George和Rose从葬礼回来时,Peter从窗口看见他们拥抱的身影,然后转身露出一个微笑。

月光下的这幅场景就像是他母亲生命新的开端,为此他父亲移除了自己(removed himself)——牺牲了自己(sacrificed himself)长眠在Beech的山丘下,从而忠实地实现了Peter关于未来的蓝图。

Peter低声念出那句话,Deliver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darling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

几个小时前,这句圣经里的话曾如此打动他,现在她新生了(delivered),感谢他父亲的牺牲,在这之后,他从他父亲的医学书里发现,这种牺牲是可以被复制的,一个八月的下午,他在那些书里发现了炭疽,一种可以通过破损的伤口而由病死的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就像当一个人用受伤的手编织那些染病的兽皮。

To be continue......

更新:

我想从残酷、天才、对文明的弃绝、脆弱和渴望四个方面来谈谈Phil,残酷必然是Phil最突出的特质,除了电影里对Rose细微的心理折磨之外,原著里还有很多小的细节,例如写一个印第安人带着他的儿子走了两百多英里,来带他看他们祖辈曾经居住的那座山,结果发现山林已经被铁丝网和大门封了起来,他祈求Phil能让他们在山下扎营,只是休息几天,说他是曾经的老酋长的儿子,但是Phil只是带着嘲讽和轻蔑让他们立刻滚回保留地。

这本书里把印第安人失去故土,被像牲畜一样驱赶到保留地的历史写得非常动人,是那种看完会认可白人移民者的确有原罪,以及美国梦简直就是狗屎的动人。

另外,说到Phil为什么总是要烧掉兽皮,他内心独白了一长段自己对那些架着货车从这个农场到那个农场,低价收走农场主们废弃的兽皮、破旧的垃圾,靠这些赚了钱,然后摇身一变装作上流社会的犹太人的厌恶,说他宁可烧掉,也不会像他父母那样,让这些犹太人从中获利。在Phil常去的一家理发店,一个和他父母是旧识的犹太人向他打招呼,Phil就故意说,啊,这不是Greenberg先生吗?

这个犹太人发达之后将姓从Greenberg改为了Green,Berg是犹太姓氏常见的后缀,例如现在Facebook的创始人Zuckerberg,而那时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一样,都是受到歧视的民族,所以这位Greenberg先生是最忌讳别人提起他原来的姓氏的。

Phil可以说是非常享受地看着这位Greenberg先生脸色变得通红,看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神色变得僵硬。

Phil有种非常可怕的天赋,他似乎总能精准嗅出一个人内心深处最脆弱的地方,然后给予痛击,某种程度上,这种残酷的洞悉力或许正是来自于他藏有自己的秘密太多年。

Phil的天才已经有其他影评列举过了,例如他全A的大学成绩,几乎听一遍就会弹曲子,自己做的一些手工艺品等等,这里我想选取原著里一个非常有意义、让很多人物形象都变得更丰满的情节来说一下。

Rose因为在农场里几乎没有任何事可做,她就用山坡上的杂草编织了一件花艺品,当她把这个花艺作品拿给George看时,George表面上赞美她,但是内心却几乎痛苦和怜悯地想,天啊,她在用杂草做花,如果Phil看到了,他会嘲笑她至死,从今以后,我要给她买无数的花,真正的花,她再也不用拿杂草来编织花朵。

那束“花”就放在客厅,但Phil是怎么看的呢?

他当然不会错过任何东西,Phil站在那儿,他凑近观察,在她捡来的一片平整的页岩上,弯曲的风滚草向上卷曲,外层编织成了一个精致的球形,里层的卷须更稀疏,那里笼罩着什么,像一对火焰般鲜红的羽翼,一开始那对羽翼的材料迷惑了他,但很快Phil认出来那是一种长在畜栏边的植物,一种凝固的血液般的颜色,叶子平坦而锋利,她一定是将它们浸泡在水里,让颜色变得更浅,晾干之后,这种锋利的叶子就精美地卷曲了起来。她将它们从中间撕开,现在它们栖息在内层的草枝上,像一对猩红的蜂鸟翅膀。

By God,Phil想,那个女人或许比他想象的要危险。他后退了一些,继续注视着那束“花”,他一向是个敏锐的观察者,当他看着那些翻滚的云层时,他看到一张恐惧的脸、或者是微笑、皱眉,风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韵律。准确来说,这是他的天赋,从自然的材料中创造出一些能激起人感知的物品,这种天赋让他能看到那座山峰阴影中狂吠的犬。

By God,他低声咕哝,看着那个女人做出的东西,她一定相当为自己骄傲,能用如此微不足道的杂草创造出如此美丽的东西(so much out of so little),为什么?这东西看起来几乎像是有自己的生命,他再一次认真打量着它,它是什么?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或者一簇被烟雾环绕的火焰?So much out of so little !

Phil非常敏锐,当他独自一人时,他并没有被对Rose的厌恶和仇恨蒙蔽,他几乎是纯然在欣赏一件美丽的作品,而这件作品又揭示出了如此多的东西,它就是Rose内心的映照,一只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鸟,一簇被烟雾窒息的火焰。

Rose一定想不到,在George眼中,这只是一堆试图模仿花的杂草,但是在那个令她恐惧的Phil眼中,反而照见了她真实的内心。

To be continue......

接着说Phil对文明的态度,其实属于某种程度的身份危机,源自于他的父母,老伯班克夫妇是典型的well-educated的精英阶层,原著里没有提到他们为什么会来到西部农场生活,但是有写老伯班克夫妇试图把文明带到这个蛮荒的西部,他们总是举行高雅的宴会,邀请附近的农场主们来赴宴,但是每一个人坐在伯班克夫妇的餐桌上都开始觉得不自在,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如何举止,甚至当宴会结束,那些农场主夫妇们开车回家的路上,会开始想自己为什么会和身边的人结婚,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意识和无意义,而伯班克夫妇们带给他们的这种感觉,激发的这种思索令他们感到陌生又不自在,最终这些宴会不再举行了。

伯班克夫妇在西部经营农场,但是他们从来不骑马、也不打猎,甚至很少到户外去,可以说他们本质还是那个文明世界的精英,同时他们也试图以文明世界的方式来养育自己的两个儿子,但是对于Phil来说,聪明的那个孩子总是会看父母如何做,而不是听父母如何说,书中有个很典型的情节。

一个圣诞节,伯班克夫人给George送了一件蓝色的睡袍,George为了让母亲开心,就立刻穿上了这件睡袍,而此时Phil走进来,对弟弟的穿着开始毫不留情的嘲笑,这时伯班克先生说,Phil,除了这里之外还有其他的世界(文明的世界),在那里人们的确会穿着这样的长袍,我也曾经有一件。

而Phil几乎是立刻反击父亲说,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一直在想如果那个世界那么好,你们为什么会离开它?你自己有答案了吗?

Phil的身份危机源于此,他在西部长大,看穿了那个被父母抛弃的文明世界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美好,但是伯班克先生养育他们的方式又让Phil无法融入本地的生活——直到Bronco的出现,于是Phil完全转身拥抱了倾向蛮荒的牛仔生活方式。

所以影片和书的刚开始他都不停跟George强调,如果没有Bronco他们会在哪里,是Bronco教会了他们如何管理牧场。

其实Phil的这句话无论从逻辑还是内容上都是一句“谎言”,无怪乎George会表现得那么心不在焉,因为在George看来,他们并没有必要以Phil现在的方式来经营牧场,他就是按照父母的方式来的,雇佣牛仔,跟银行家们打交道,这就是老伯班克夫妇经营牧场的方式,而实际上他们这种方式也把牧场经营得非常好,富裕得惊人。

由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和Phil采取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误解牧场主是一个需要亲自辛劳、阶级不高的“职业”,实际上西部牧场主可以视为南方的种植园主,他们是典型的特权阶级,州长的政治献金人,银行家的座上宾,书里写伯班克家族的姓氏在“全美杰出人物名录”里,而Phil当时一进入耶鲁,因为他的家族名望和财富,各种男子俱乐部就来就对他大献殷勤。

Bronco对Phil的实际意义是带给了他另一种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帮他解决了身份认同危机,Phil这种非要强调说没有Bronco就没有他们现在,其实是因为他自己在心里将Bronco无限夸大和神化。

虽然Phil的部分还有很多可以讲的,但是因为看了电影这么久,热情有所冷却,所以趁着热现在赶紧讲一讲我认为书里写得最好的一个情节,即州长夫妇在参加完那场尴尬的晚宴之后,开车回家的路上的一段对话。

在开车回酒店的路上他们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开始的几英里,州长在想人们之间的陪伴可以变得多么难以忍受,他很难坦言,但的确人们大多时候聚集在一起只是出于无聊,或者利益。他的这次拜访是为了打动这位新的伯班克夫人吗?毕竟每年的政治献金中总有一部分来自伯班克家族,他需要保证这个。

不过现在——他在想什么?他感到一种强烈的想要捍卫一下那位伯班克夫人的冲动。

“难以想象George.Burbank居然娶了一位那么美貌的女人。”

“能给我点根烟吗,darling?”州长夫人说,“她也没有那么美。车里的风太大了……我想她的确很漂亮,不过她吓坏了,而且,还要装作她很习惯鸡尾酒,酒精也有点影响她了。”

“我可没有注意到。”

“是你不想注意到。”

“说到注意,你注意到桌子上摆放的那些花了吗?”

“如果你叫它们花的话。”

“Well,你怎么看?”

“我认为它们——很聪明。那些花束简直在哭喊着希望得到某些评价。”

“你完全没有提起。”

“应该是你来,亲爱的。没有一个女士希望另一位女士夸她聪明,那和说她太有攻击性没有区别。”

“我完全不觉得她是在试图证明她很聪明。”

他们又一次陷入沉默,在黑暗中拐过几个弯后,州长夫人突然说了一句他正害怕她会说出的话,她说出了一个某种程度上逗乐了他的痛苦想法。

“……她不会坚持太久。”一辆汽车正好在他们前面停下,州长假装没有听到,“你刚刚说什么?”

“我说,她可能已经在自己的新身份里失败了。”

“你总是能很快看见失败,不是么。”

“就在我们上车之前,她对我说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话,她说,夫人,你很善良。”

“这句话又有什么见鬼的问题?”

夫人转头对他露出微笑:“放轻松,别那么烦躁,亲爱的,我想要再来一根烟。”

这段对话里描绘出的人性幽微实在太值得探讨了,让我们一层层说,首先是州长和夫人都完全看出了Rose的紧张和不习惯,她的表现在州长心中首先激发出来的是一种想要维护她的欲望,这一点难道不是无比符合人性吗?

看到一个焦虑紧张、不适应他们圈子的美丽女人,作为一个有修养的男性,州长首先是下意识地要为她说两句好话。

州长夫人先是说她也没有那么美,是出于一个女人在听到丈夫夸别的女性美貌时的第一反应,不过接下来她又说Rose的确很美,这其实也是她的一种同情,而且她的观察其实比作为男性的州长更细致。

很有趣的是,当她指出Rose吓坏了的时候,州长的第一反应是否认,他说“我可没有注意到”,是在继续试图捍卫伯班克夫人美丽得体的形象,但显然他注意到了,接着他提起花,继续为她说好话。

然而州长夫人要坦率得多,当她说Rose没法在那个身份里坚持太久的时候,州长的反应真是太微妙了,他知道她说的是实话,并且他一边想要捍卫Rose,一边又的确被她的惊慌、焦虑和尴尬给逗乐了,但是这种想法是如此的不文明、不绅士,所以他被逗乐了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想法。

所以州长害怕州长夫人将它说出来,打破他们之间的那层文明面具,于是他先是装作没听到,然后开始变得烦躁。

最后写一写Rose。我认为我们生活在父权制的世界里,即使身为女性,也被训练为本能就是厌女的,就像我想写点什么的时候,也是下意识地从两个男性角色开始。

Rose在电影里和原著中的角色设定是一脉相承的,她属于一种最经典的女性文学形象类别,所以我这里会借用一点弗吉利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来谈论Rose。

Rose就是拉姆齐夫人,一位“房间里的天使”,被教育、被驯化为圣母般承载男人的情感,无限温柔地包容和抚慰他们的迷惘、痛苦、破碎,她的世界就在“房间”之内,她的价值就在于此,她与广阔的外界并无真正的关联。

Rose是一个城市中产阶级的独生女,父母都很宠爱她,文中写到,她读完初中之后,她父亲很乐意继续为她付高中的学费,所以她就继续念了高中,她在高中颇有一点茫然,园艺上倒是很有天赋和创意。

这里的描写是一种非常specific的笔触,就是当一个1900年代的女孩高中毕业时,她是茫然四顾的,社会上的任何所谓“工作”,都默认为只是你结婚成为housewife之前的一个短暂阶段,职业或者学业上整个社会对你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任何指引,也没有任何期许。

和之后Rose的一段独白做对比,当Peter来农场过暑假时,他总是长时间的在屋子里看书,Rose感到很失落也很不解,她不明白Peter怎么能为了那么遥远、那么虚幻的目标而坚持这种近乎艰苦的学习。

这是一处很明显的对照,Rose不明白的是,对男性而言,那攀登的阶梯是真实的,是可以行走的,而1900年女性只有一条滑向所谓“舒适之地”的下坡,所有对男性开放的阶梯,对她是“虚幻的”。

Rose高中毕业之后去了一家餐厅弹钢琴,在那里她遇到了Peter的父亲,他们的相遇中也是写男性的激情,男性的爱慕,对Rose主动的心理情感,她是如何看待Johnny的追求是丝毫没有提及的,仿佛她就只是一个接受的容器(和她在接受George时的写法类似)。

里面写到,Johnny在芝加哥无法立足,于是来到了小镇Beech,这里的荒芜让他痛苦,他总是会抱怨这里的生活,说他们不该来到这里,而每当这时,Rose总会用那双美丽的眼睛祈求他不要再说了,她只是用眼睛看着他,而从来不会将这些祈求或者责怪说出口。

Johnny在小镇行医几乎从来不主动收钱,他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全靠病人自愿给或不给钱,而他们的生活几乎全赖Rose将他们的那栋房子作为旅馆来经营的收入,她将旅馆经营得很舒适,远方来小镇的人们都愿意住在这里。

之后,镇上酒馆的一个妓女生得了肺痨,Johnny行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他去看了她几次,知道她的情况越来越差,而酒馆担心痨病病人死在自己的房子里,已经决定要把她赶出去,这时Johnny回到家,想着如何说服Rose帮助那名妓女,他说:

“不管怎么样,她最多也只有一个星期了,或许比这稍微长一点,但她再也没法从床上起来了。现在酒馆的人说他们不希望她死在那儿,不过,没人会想死在那种糟糕至极的地方……”他看了一眼Rose,“当然,也有人会说她本来就不值得什么好结果。”

“哦,冷酷无情的john。”Rose故意说,“好了,我早已经在这儿为她准备好了一个房间。”

由于接纳并照料了那个妓女最后一程,Rose他们的那间家庭旅馆从此被叫做“Whorehouse”,他们的生意变差了,Rose被排除在Herndon的中产阶级太太圈子之外,当医生一家去城里时,她们也不再和她打招呼。

Rose对Johnny所带给她的一切全盘接受,但我认为在这个时刻,她不止是“房间里的天使”,她是实际上的照料者与养家者,这其实带给了她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力”和“自我实现”,让她在被动的情况下和世界建立了关联。

所以在之后Johnny死后,Rose独自养育Peter时,她也是一个很快乐的女人。

她的痛苦开始于George真正让她成为了“房间里的天使”,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她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像那些贵妇人一样去购物,伯班克家的富有程度足以让她在Herndon买下任何她想要的东西,就算这里没有的东西,店员们也会很乐意从任何地方为她采购过来。

书中提到Rose去Herndon的任何一家店铺买东西都不需要付钱,只需要签字就好,他们会定期给伯班克家族寄送账单,而George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经验是,贵妇人是从不需要自己付钱的,这是一种很不贵族的行为,她们只在自己小巧的手包里装着几十美金付给店员小费,所以每次George会Rose出门时随手递给她几十或者一百美金。

Rose几乎只在新婚后第一次去杂货店买食材而不用排队时感到了惊喜,实际上之后她每次去Herndon购物都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她每一次签下伯班克的姓氏都是一种自我消失的痛苦(那为什么她还要去继续购物?因为她必须dress forGeorge,这就是她的工作)。

在前文提到的她和Peter那次谈话就是发生在其中,她开始越来越多地回忆过去,试图回到那个自己在教室里有个位置,有一个写着她名字的更衣柜的时代。

文中一对犹太人父子上门收牛皮时,Rose刚开始想让他们给Phil或者George写张支票,但在那对父子说自己只有现金,并且一再希望Rose收下现金时,她接过那三十多美金时还在想她会把钱留在玄关,因为这是Phil的钱,但是当她把这几张纸币攥到手中时,她就陷入了一种近乎癫狂的渴望,她渴望拥有一点属于她自己的东西,她拿着钱跌跌撞撞地往房间走,一边走一边想说,天啊,我变成了一个什么,一个酒鬼、一个小偷,最后她昏倒在客厅里,几张皱巴巴的纸币散落在她身体旁边。

回到电影文本,Rose的第一个镜头是她在餐馆里一边拖地一边哼歌,很明显她是快乐的,而电影有一个绝妙的改编,如果说我们无法共情1900年代女性的处境,那么当Rose踏入伯班克宅邸的那一瞬间,镜头跟随着她,我想绝大部分女性,应该能体会到那种折磨了女性几千年的“从夫居权”时刻,而Rose在Phil这里受到的心理折磨,是无数女性千百年来在“夫居”中受过的。

 3 ) 犬之山,愛與恨之山

犬之山,愛與恨之山

廖偉棠

無論叫《犬之力》還是叫《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在Netflix的官方譯名),這部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奧斯卡獎的大熱門,註定成為話題作。雖然它極其克制、善用弛緩製造張力,但因為它的同性情慾暗示,人們還是忍不住會把它跟《斷背山》相聯想。

不過,珍·康萍(Jane Campion)註定和李安截然不同。斷背山是有形的,犬之山是無形的,兩者都深藏在長情深情的牛仔心裏,但後者給自己帶來了徹底的毀滅。珍·康萍的導演手段一如戲裏面的彼得(寇帝·史密-麥菲飾),是隱忍然後一舉絕殺式的。

「犬之力」的典故來自舊約聖經,電影裏直接拍攝了彼得翻閲這一頁:"Deliver my soul from the sword, and my darling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這句話符合彼得的行為動機:弒父救母。美少年彼得不是主角,勝似主角。作為男主角的菲爾·伯班克(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則從一開始的兇悍牛仔、掌控家人和彼得母子命運的惡人,漸漸地軟化,成為彼得的獵物。

有一個鏡頭極為隱喻,是電影轉折的關鍵:菲爾和彼得追逐一隻野兔,當菲爾掀起一條條原木發現受傷的野兔時,他心中是把野兔比擬為身邊嬌弱任其擺布的彼得的;然而彼得撈出野兔,愛撫然後利索地扭斷它的脖子,那一刻彼得心中的野兔肯定是菲爾了。也就是在那一刻,菲爾手中原來因為閹割公牛造成的小傷,被原木磨成大破口,鮮血淋漓,啟示了日後彼得的復仇。

菲爾·伯班克本來已經全身裝甲如刺蝟,對身邊任何人保持警惕和刻薄,尤其對介入他的純雄性世界的彼得媽媽羅絲,他簡直像厭女症患者一樣欲除之後快。他最初也多番嘲笑彼得是娘娘腔,這其實應了一句俗話:「恐同即深櫃」。漸漸他的秘密被觀眾和彼得發現,原來他一直眷念着死去二十年之久的另一個牛仔:野馬亨利(Bronco Henry)。

菲爾把亨利奉為偶像、視為不可冒犯的聖人。實際上他反覆褻玩亨利遺下的一角襯衣(或者汗巾),即便平時也把它藏在私處晝夜廝磨。這就是他的愛,極端壓抑又極端猛烈,因其隱秘而成為了這個全副武裝的男人唯一的軟肋——阿喀琉斯之踵。彼得也是掌握了這一點才能反殺。

其實從一開始,菲爾就被彼得吸引,也許他從彼得製作紙花的纖細裏看見了二十年前那個自己:耶魯古典文學系輟學的高材生。後來他進一步考驗彼得,驚喜於彼得也能像當年的亨利和他自己一樣,從荒瘠的山脈看出嗥叫的野犬,便真心把他引為同類,並且決意以亨利「培育」自己的方式操練彼得。

然而彼得早有心計。彼得和菲爾的不同在於,彼得知道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野心、慾望,無論他是不是同性戀。有一次他們閒聊,菲爾自得地引用亨利的話試圖「啟蒙」彼得:「野馬說面對艱難時的耐心,讓你成為男人。」

但彼得回答他:「我爸爸說面對障礙就要移除障礙。」——小說原文是「仁慈就是努力為愛你或需要你的人掃除路上障礙」,這時候彼得的殺機已經表露無遺,因為他心目中這個愛的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媽媽——被菲爾處處刁難針對的羅絲。

彼得的父親自殺後,羅絲再嫁給菲爾的弟弟喬治,但喬治根本沒有能力成為父親,菲爾卻自投羅網成為待弒之父的角色。不過如果珍·康萍就這麼拍下去,那就是一部暗黑懸疑片了,她沒有忘記真正的主角是菲爾,這部戲是關於菲爾的悲劇。

讓菲爾纏綿悱惻不能自拔的後半生情懷,來自於亨利救他於風雪那一夜的親密接觸(當他告訴彼得這個秘密的時候,彼得緊接着問了一句「你們裸體了吧?」菲爾不置可否)。亨利之拯救,菲爾珍藏了二十年,坦然告之彼得,那是菲爾心甘情願——他那時已經徹底愛上他的獵人,雖然他還以為後者是獵物。是愛,讓狩獵關係陡轉的。

這場對話開始之前,復仇已經開始。羅絲忍無可忍把菲爾要燒掉的牛皮送給了印第安人,換來一副柔軟的手套(象徵着她的兩任丈夫都不能給她的温柔,只有彼得能給她,但她以為這時彼得也被菲爾奪走了)。菲爾大發雷霆,威脅要對付羅絲,這讓彼得堅定了除去他的決心,彼得順勢送上染有炭疽病毒的牛皮,菲爾用着牛皮繼續編織他要送給彼得的牛仔皮索(象徵着來自亨利之愛的傳遞),這一隱喻,是愛慾與死亡之舞的巔峰。

這是彼得的復仇,也是無數被菲爾閹割的公牛的復仇——別忘了是閹割牛睾丸讓他破了手,這是菲爾自己的情感閹割的象徵,最後這種來自男權社會對同性戀情結的自我審查,也得到了復仇。

也許,愛上彼得之後的菲爾根本知道這一切。珍·康萍保留了菲爾與亨利關係的曖昧不明,也沒有讓彼得與菲爾真的斷背山一番,卻設計了一段堪比王家衞之細膩的「遞煙」,彼得與菲爾以煙代吻——有了這一幕,菲爾死而無憾。且甭管這是不是彼得對獵物最後的憐憫。

菲爾果然染上了炭疽,在送院路上慘死。死之前的連續鏡頭,珍·康萍毫不吝嗇了,菲爾自知自己患上傳染絕症必死無疑,用沒有受傷的手推開他愛過的弟弟喬治,他還想把編織好的皮繩索交給彼得,也許要對質但更多是為了道別。然而彼得只是遙遙地在窗後窺視這一幕,就像當初菲爾在窗後窺視羅絲酗酒一樣無情。

這件致死的禮物,彼得戴着手套審視片刻就藏到床底下了,也許有機會時他會拿去毀滅掉吧,也許他會留着作為一段記憶——畢竟沒有人知道菲爾曾經徹夜為他編織這愛的信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會像菲爾愛撫野馬亨利的遺物一樣愛撫它。

這時候回看犬的隱喻。彼得在山的陰影中看見的那隻犬,和亨利與菲爾看到的那隻,怎麼會是同一隻?後者看到的是「野性的呼喚」是自然慾望的誘惑,是犬背山;前者看到的是犬嘴裏的獠牙,是反噬的犬之力,捍衞所愛,形同刀劍。

(原刊上報專欄)

 4 ) blablablabla

短评写长了就成了长评的第N个例子。

这部片刚看完的时候我的印象之一是:BC饰演的Phil并不够有压迫感,导致后面Peter复仇理由不算充分也不算有复仇快感。之后看了几篇影评,以及和原著的对比,我逐渐理解了导演和演员想塑造的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典型的bully,他们并没有想让Peter的复仇变得理所当然或者大快人心(另一方面,虽然影片弱化了Phil的恶,但同时一些镜头也并没有让Peter这个人物真的冷血无情),这也不是一个(同时探讨了男性气质的)简单复仇故事。复仇故事让人痛快,但这个故事却充满悲伤。

如果这是个复仇故事,主角当属精密计划大仇得报的Peter,然而影片的前三幕Peter只出现了寥寥几处,其他地方都在事无巨细的描写围绕Phil的生活和个性:看上去野蛮粗犷,内心敏感孤独;一方面讨厌文明的生活方式【不在浴室洗澡,不穿西装,不像现代农场主一样run the ranch,不参与上流社会的聚会】、讨厌feminine/women【憎恶Rose就不说了,跟弟弟谈女性时也充满了鄙夷,连男人弹钢琴都要喝止,maybe because it's a woman thing】、讨厌精致的物件、行为、人和情感,一方面自己又极度细腻敏感【唯一一个发现假花,善于发现人的脆弱之处,独处时自己弹琴,收集石头(?),不跟众人一起洗澡,在自己秘密花园非常feminine的享受逝去爱人的汗巾,包括在Yale读classics】;一方面要求自己行为举止极度男性化,厌恶女性化男性【faggot/sissy boy】,一方面又处处表现出对男性的依恋:对弟弟的依恋【在家住一个房间,在外睡一张床,等弟弟来才开始说话/睡觉,嫉妒Rose抢走弟弟】,对Bronco Henry的依恋【三句不离BH,充满性暗示的抚摸逝去了21年的人的马鞍(马鞍上还有个很像阳具的物件。。。),拿BH的汗巾擦拭和自慰,以BH的“男性”教导为准则】,对Peter的好奇和逐渐依恋【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他和他的假花,被发现了秘密花园没有产生敌意反而在众人嘲笑他时拉拢他(同时也是利用Peter emotionally abuse Rose),逐渐被“the same eyes”吸引,在听到“I wanted to be like you”时情感达到高潮,说出了“everything's gonna be plain sailing for you from now on”的good wish(but ironically, plain sailing means to remove the obstacle - you),信任并落入了Peter的致命陷阱】。他外表的假壳越坚硬,越反应他内心的脆弱、敏感、孤独、自卑、自厌,越反应他真实的自我和表象的“自我”的巨大分裂。他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守旧(粗狂的男性气质也是其中一个表现),不接受现代文明,缅怀逝去已久的爱人,一个活在社会期待的重压中不遵从自我的人。这样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生存的每一分钟也是无法与自己和解的痛苦挣扎。最后他的死去,无论这份死亡是他人导致的、自己导致的、还是自然的,都更像是一种解脱,一种和旧时代的告别,一个必然的、悲剧性的、却又让人松一口气的结局。

Phil这种多面性在很多人物身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外表feminine、civilized,内心坚强冷酷的Peter。其实他也并非完全残酷,解剖兔子并非kill for fun,而是为了成为好的医生;之后杀死受伤的兔子让其解脱【Phil也有这份“柔软”】,动手之前还安慰抚摸它【如同杀死Phil之前抽烟的那场戏,谋杀前的温柔。残酷,但也还是一种温柔】;杀死Phil是为了让母亲能幸福的生活。虽然手段隐秘冷酷【从一开始看到Phil秘密花园里的Bronco Henry的小画册就应该猜到Phil好男,之后亲密主动地叫“Phil"引诱他,跟他单独出行,听到“Anthrax”后立刻回家翻看相关医书,秘密藏起解剖工具独自下悬崖割病牛皮,敏感的察觉Phil想改造自己的需要说出“I wanted to be like you”,让Phil不假思索的使用自己提供的牛皮,每一步都是甜蜜而精密的陷阱】,虽然有杀人诛心的巨大毁灭力,但他看着Phil赴死的那段戏,眼里猎人对猎物的冷漠和怜悯混杂,很难说one or the other。另外,我觉得他并非完全是“直诱弯”,不是毫无情感的不择手段,他可能是个真的gay,他跟母亲说起他在学校的朋友:“I made a new friend. He calls me doctor and I called him professor",充满暧昧气息。结尾他抚摸Phil送的牛皮鞭时的表情,让我觉得他还是对Phil有所怀念和触动。他内心也有细腻、敏感、温柔的一面,跟Phil非常像,也难怪只有他能发现他做的假花,他能看到他以为只有自己和逝去爱人才能看到的dog on the mountain,如果Phil没有强迫自己披上假面,也许他们真能成为一对lovely couple。但细腻温柔的同时,Peter一切行为到底还是为了目的服务,“做医生”,“让母亲幸福”,“remove obstacles”,这才让这个人物看起来如此冷酷坚硬。两个人物都是a mixture of light and shadow,表现形式不同,但更像是一体两面,同一种mixture的不同表现形式。

还有其他复杂人物,比如被Phil压迫、跟他截然相反的George:不聪明,却想挤入上流社会,只穿西装,在浴缸里洗澡,有些附庸风雅(在野外喝茶OMG),不顾妻子意愿让她在governor前秀一手,导致了妻子极大的情感创伤,但又不得不说是个kind person,行为举止非常gentleman。比如同样被精神压榨的Rose:她并不是a perfect victim,跟George闪婚的背后目的影片中含糊带过,有互相安慰、平复孤独的意味,但看不出两人之间有多深厚的感情,有种相敬如宾的陌生感;跟儿子之间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软弱,酗酒,没有stand up for herself or her son,除了最后卖掉牛皮的奋力一击。几个主要人物都是good and bad的mixture,很难扣一个简单的“人设”,层次丰富而真实。这让这个故事也许少了一点good vs bad爱憎分明的快感,却多了几分可以细细品尝的余味。

其他几个observations:

影片里有一个阉割公牛的片段。在一个探讨masculinity的片子里出现了“阉割”镜头很有点意思。“阉割”即变得“不男人”,这是坚守阳刚气质的Phil所不能容忍的;但他自己又是深柜,于是相对于身体的阉割,他选择了对自己情感和性向的“阉割”。阉割身体会让人变得不男人,阉割情感让自己似乎变得“更男人”,然而无论阉割身体还是情感,都是对于自身完整性的剥夺,是用外界的社会期待和内化的自我期待打碎重塑真实自我的过程。人不能接受身体被阉割的奇耻大辱,却为了迎合社会期待主动阉割自我,因为“耻辱”并不是因为背叛了自身,而是背叛了内化的社会期待,isn't that interesting?

还有手套的隐喻/伏笔。Phil不戴手套彰显男性气质,结果这是what kills you。Peter戴手套,谨慎而"sissy",但protect him from harms; Rose带上手套,昏迷中都不愿摘除,也许是从手套中获得了被保护的安全感。为了坚持男性气质选择不被保护/冒险的方式而被自己坚持的虚幻概念被杀死,现实中也有不少类似例子。

Phil在秘密花园自慰那场戏,简导女性视角的拍摄手法真是太美了,我没感觉太多男性荷尔蒙气息弥漫,而是满满的女性温柔旖旎的气息,女导演,男演员,男性气质爆棚却内心敏感的人物,一切又落到女性观众眼中,这一切太完美的blend together。

剧中Phil反对的不仅有feminine,也有civilization,而坚守的不仅有masculine,还有旧时代的规则。这似乎有趣地把女性和文明、男性和守旧联系起来,这与过往女性和emotional(等负面的词),男性和rational(等正面的词)的联系截然相反,不知道是不是女性导演的私心,或者女性独特视角。

其实我觉得Phil在最后离开农场前应该猜到了Peter的阴谋,毕竟Phil本身就是无比敏感聪慧的人【and brilliant minds think alike】,只是之前Peter让他放下了警惕陷入了致命陷阱。他不让George帮他脱鞋(black feet),坐在床上的几秒沉思,应该已经意识到自己得的什么病;拿着牛皮鞭去找Peter【当时我看的时候就知道Peter不会再出来见他了】,找不到男孩的时候任由皮鞭滑落到地上【如果一直被蒙在鼓里,应该一直握到死,这才是真(刀)爱(子)】,应该也是意识到了怎么染上的病。还有他最后穿上西服,似乎他已经预料到他将走向死亡,终于可以达成和自己的和解,以一种他本来坚持反对的、文明的、体面的、也许更靠近他真实内心的方式死去。所以最后的死亡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relief,一个如此挣扎和自我折磨(也折磨他人)的人终于获得了解脱,观众也如释重负(至少我是)。

一些伏笔讽刺:"do many calves die from wolves" - 观众本来以为这是个狼(Phil)吃小牛(Peter)的故事,结果却是个狼/dog被反杀的故事。Peter跟Phil说父亲告诉自己要“remove obstacle”,Phil表示跟HB教自己的道理差不多,却不曾想这个“obstacle”其实是指自己。Peter的父亲怕Peter “is not a kind person”,Phil在Peter投其所好的”I wanted to be like you"这句话后,先是说“It's damn kind of you”,跟Peter父亲对Peter的判断相反,跟当下发生的现实相反;然后说“everything's gonna be plain sailing for you from now on”,“plain sailing” 跟“remove obstacle”对应,他给他最衷心的祝福是自己被除掉,how ironic!

Peter在跟Rose打球的时候说了一句"what a man need to be no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他心里对“man”也有个定义——don't be a mama's boy. But he's not only mama's boy, but mama's boy in some Oedipus sense. Funny.

BC真的很适合演这种敏感脆弱神经质有点personality flaw的人(Sherlock也是),他演的很出色,不过还是让我有点出戏,both as BC and a English man(而且老让我想到House)。

——————

看了一些明显直男对这部剧的解读,极力贬低George,Rose和Peter和抬高“有男子气概”的Phil(really?。。),想感慨一下不同人不同经历和视角看到的故事真是完全不同。。。不过观众对作品的解读相当于二次创作,也许跟导演愿意背道而驰(此处并没有预设导演立场),但也是一种可能的解读,这也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

想了想,有这样截然不同解读的背后原因之一,还是导演尽力的柔化了Phil在原著里不好的一些特质和行为。比如Peter父亲之死,在电影里并没有明确表现死亡原因,设置的一些线索(Peter父亲酗酒+Peter恋母+发现父亲尸体)甚至会让观众猜测,之前是否隐秘的发生过一段恋母弑父的剧情【其实一些小细节不太支持这个推论,比如Peter给父亲坟上插上自己精心做的假花(当然也可能是罪恶感的表现),比如Peter要把父亲的医书带回农场的时候说"they're father's books",显然对于父亲是尊重而非嫉妒憎恨的】。而在原著里,Peter父亲其实是因为Phil对于Peter的嘲笑导致郁郁寡欢自尽。原著里Phil的恶更进了一层——因为习惯性的言语霸凌导致了一位无辜者的死亡,加上他对弟弟和弟媳同样的言语暴力,Peter的复仇似乎更有合理性。而在电影里,故事特意隐去了这段经历,甚至产生出了Peter杀死父亲的可能性,减轻了Phil的罪恶,降低了杀死Phil必要性,把“恶”的一面一定程度转移到了Peter身上。

再细想想,其实这部剧并没有制造出“二元对立”。“阳刚”和“阴柔”在两位主角身上糅杂,一个内外矛盾撕扯,一个外在掩盖内在,并没有明显的对比和对立。另外,虽然电影看上去对刻板男性气质进行了讽刺甚至批判,但它的反面却没有得到褒奖和鼓吹:无论是被刻画成懦弱呆傻的George,同样软弱的Rose,阴柔却残酷的Peter,他们都说不上什么“正面形象”。电影中旧时代的牛仔精神随着Phil的逝去而逝去,但取之而代的现代文明却并非完全光明:文明世界有表面和谐的一面(比如George的绅士),但同时更像是被塑造得附庸风雅,趋炎附势,虚伪阴诡【Rose嫁给George的目的,极力想加入上流社会却格格不入,George邀请州长,“逼迫”妻子弹琴,州长夫妇看上去礼貌却遮掩不住的不耐烦(原著中还描写了州长夫妇对Rose更复杂的感情,很有趣),Phil母亲在Phil死后看上去不得已接受Rose,Peter用现代医学谋杀】。作品在解构刻板男性气质和旧时代精神之后并未明确建立一种新的结构,而是留给读者以自己的经历和解读去填补留下的空白,因此也扩展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5 ) 电影细读|被杀死的男性气质&无意识的偏见《犬之力/犬山记》简·坎皮恩作品漫谈

(本文章在我的 B站 和 Youtube「小玄儿的深夜聊碟」可观看视频版,欢迎点击)

你好,如果你也看了《犬之力/犬山记》

我们今天来聊聊简·坎皮恩的这部作品

在 Netflix 关于影片幕后制作的短片中

今年67岁的简·坎皮恩提到

这是她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

不同于她的成名作《钢琴课》

《犬之力/犬山记》是一部关于 Masculinity 男子气概的电影

第一部分:Masculinity 男子气概

为了讨论这个议题,影片改编自 Thomas Savage 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 1925 年的美国蒙大拿牧场

一个男性气质浓度高到令人窒息的地方

以这个关键词为角度

当我们重刷电影的时候

会发现很多关于 Man 和 Human 的台词

在这部以男性为议题的电影里

Human 和 Man 都毫无疑问地指向男人

也是影片的重要线索,至少出现了六次

1. 影片的开场白是 Peter 的自述

他说:For What kind of man would I be if I did not help my mother?

在 Peter 的价值观里,如果不能帮助或者解救母亲,那就不算个人/男人。

在影片里我们会看到 Peter 的这个信念一直贯穿始末,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 影片中 Phil 第一次和弟弟 George 提到 Peter 时他说

I said her boy needed to snap out of it and get human.

Phil 通过对 Peter 的嘲讽来表达他对男人定义的不同。

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烧掉 Peter 的纸花,叫他南希小姐等等。

3. Peter 的母亲 Rose 每天活在 Phil 的精神压迫下

但是她安慰儿子说:He’s just a man, Peter, only another man.

你能感觉出来,他母亲也不是一天活在男人的阴影下。

间接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男性,可能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比如酗酒啊、家暴啊、对女性很无理,就像 Peter 的父亲。

4. 之后,当母亲警告 Peter 不要在家里杀兔子的时

Peter 是这样反驳的:一个男人要是永远听妈妈的话,能有什么出息?

Oh, where’d a man be if he always did what his mother told him?

这里也体现了 Peter 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

与母亲的软弱不同,Peter 是偏激且固执的,并且目的性和执行力都非常强。

他为了成为医生,暑假回来第一件事儿,就去捕兔子练习解刨。第二个例子我们在后面会提到。

5. 接下来,在 Phil 试图教 Peter 骑马的时

他提到:牧场后面远处有个悬崖,上面刻着1805和一些名字的缩写,应该是刘易斯和克拉克的远征队员留下的足迹,他们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男人。

There‘s a cliff way out back of the ranch with initials and 1805 carved into it.

Must have been some fella from the 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

There were real men in those days.

这里 Phil 再一次强调了,自己所向往的「真男人」的标准。

或者说曾经在一代男性心目中「男人」的标准。

6. 当 Phil 和 Peter 在山上露营的时候

他提到 BH 对他的教诲:面对逆境时的耐心造就了一个男人。

A man was made by patience and the odds against him.

但是 Peter 回应的是他父亲的话:Obstacles 阻碍(造就了一个男人)

and you had to try and remove them. 你必须尝试清除那些阻碍。

Phil 在这里以为是 Peter 在附和他 (Another way to put it)

在 Phil 眼中,Peter 的障碍是他的母亲。

因为他曾经说:不要让你妈妈把你教成娘娘腔。

他觉得 Peter 应该克服这个阻碍,成为和自己一样的男人,而 Peter 只是缺少一个人教导他。

但是 Peter 口中的障碍,我们都知道其实是 Phil,他想要清除的障碍也是他。

一直到影片结束,再一次以 Peter 的内心独白收尾

关于圣经旧约的诗篇

Deliver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darling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

将我的灵魂从剑下拯救出来,让我的爱人远离邪恶的力量。

这时候影片的片名 Power of the Dog 出现。

我们才知道,原来影片里讨论的这个 Power of the Dog

其实是比喻一种「不好的」、「邪恶」的力量

在 Peter 看来,为了拯救母亲,Phil 就是需要被移除的「恶」。

第二部分:关于恶的讨论

影片中 Phil 的男性气质,

几乎把「男子气概」的负面效应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尼的话:肉体、感性、破坏性的、兽性力量)

给人压迫感,让人活在恐惧之中,

无理的,粗鄙的,甚至是不干净的。

Phil 代表着一种表面上的「恶」,

是非常外在的,令人厌恶的男性气质。

影片还通过弟弟的软弱来反衬哥哥的强势,

当 George 和 Rose 结婚后,两个人在回家路途中野餐

Rose 作为 George 生活中,第一次给予他温柔的女性

带着他在山上跳舞,这让 George 直接哭了出来

可见他之前的生活里,是多么的缺乏女性的温暖。

而 Peter 则和 Phil 恰恰相反,他是带有「女性气质」的男性。

Peter 外在看起来是阴柔的,不堪一击的。

但是在内里,Peter 是一个特别刚硬的个性,有着缜密的心思。

某种程度上是不够善良的,甚至冷血的。

就像 Peter 的父亲对他的评价

He used to worry I wasn’t kind enough.

That I was too strong.

可见 Peter 的父亲非常了解自己儿子,

上一秒他温柔的抚慰受伤的兔子,

下一秒就可以把兔子的脖子扭断。

(Peter 如果成为了医生,应该也是挺恐怖的。)

Phil 和 Peter 代表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恶」

一个是外在粗鲁,内心敏感

一个是外在柔弱,内里冷酷

第三部分:无意识的偏见

影片里 Phil 之所以让 Peter 有机可乘

除了他一方面被情感蒙蔽了双眼

另一方面也来自一种「无意识的偏见」

人们总是觉得看起来柔弱的人都是无害的

而 Peter 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而我们作为观众会被导演简·坎皮恩给骗到

一直到第五章节,才恍然大悟,这部影片原来是关于 Phil 的悲剧。

也是靠着我们心里的「无意识偏见」

影片的前四章,我们都在担心

Phil 如何霸凌母亲,导致她酗酒

Phil 如何欺负 Peter,让他难堪

我们对 Phil 的敌意,也是来自一种对大男子主义的反感。

第四部分:电影的留白

在第一次看影片的时候

我甚至怀疑这是一次母子的合谋

因为如果没有母亲卖掉所有的牛皮

Peter 的炭疽病牛皮就派不上用场

我还怀疑过 Peter 父亲的上吊自杀

是不是也和他想让母亲获得幸福生活有关

也许他第一个为母亲移除的障碍就是自己的父亲

Phil 也在影片里提到 Peter 父亲曾经严重酗酒

虽然用原著小说来补充剧情的话

以上猜想都会被否定

但是导演对影片的删减和留白

反而增加了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犬之力/犬山记》的地方

没有唯一的答案,善恶也和一个人的表象无关

如果我们抛开原著的设定

我甚至还有另外两个议题想跟大家讨论

那就是 Peter 是否真的喜欢过 Phil?

以及 Peter 真的和 Phil 是同类吗?

影片中的 Phil 和 Peter 其实都是在伪装自己

Phil 是用极度的男性气质,来掩盖自己的性向,

或者说利用人们的无意识偏见,让我们无法质疑他。

Peter 则是不掩盖自己的女性气质

折纸花,穿白色的球鞋,

这种示弱,有时候也是一种保护色。

他成功地把自己伪装成猎物,

从而接近最恐怖的猎人,进行反杀。

我认为影片中 Peter 和 Phil 之间,

只有 Phil 在单恋,所以导致他中招。

因为两个人所处的感情状态完全不同。

从影片里可以看到

BH 死于1904年,而故事发生在1925年,

Phil 在 BH 死后,孤独了 21 年之久

虽然他所有的祝酒辞,与牛仔们的聊天

从不离开他对 BH 的吹嘘和怀念

但是他的内心终究是孤独的

当他遇见 Peter 时

他看到了自己和 BH 的影子

想把 BH 交给自己的一切,都灌输给 Peter

但是 Peter 喜欢学医

对牧场和放牧一点也不感兴趣

他也和母亲提到,自己在医学院交到了新朋友

并且互称对方为「Doctor」和「Professor」

而不想带朋友回家的原因正是 Phil

更不要提两个人的第一次接触

Phil 就把 Peter 给惹哭了

跑到后院去转呼啦圈

这个就像直男因为喜欢班上的女生而欺负她,

还妄想这是表达爱意,希望对方能注意或喜欢上自己,

我觉得,对方没有像 Peter 一样记仇而反杀你就不错了。

当 Phil 第一次提出

邀请 Peter 两个人一起骑马去露营时

Peter 的回应是

他问 Phil 附近为什么会有死掉的牛?

于是他得到了有关炭疽病的信息

回家马上开始查寻医学书

他查完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骑马

Phil 看到的时候,他已经学了三周了

其实是 Peter 看到母亲的状况每况愈下

他为了独自上山去找病牛

必须学会骑马

这里再一次表现了 Peter 是个非常有行动力的人

此时的 Phil 还以为 Peter 是为了两个人去露营

这种两个人的情感错位一直存在

从而构建了影片中的戏剧张力

第五部分:情感的错位

在影片的「诱杀」和「捕猎」两个名场面

导演使用全知视角告诉了观众一切

但是这两场「猎人」与「猎物」共同在场的高潮戏依然精彩

Peter 的每一步杀招

都对应了 Phil 的进一步真情告白

在 Phil 最崩溃的时候

Peter 给出了有病毒的牛皮

他特意摘下手套,伸出手安抚 Phil

说自己想变成和他一样的人。

简直是给了 Phil 致命一击。

此时镜头的旋转,

也是表达了 Phil 的晕眩感。

Phil 再一次误会了 Peter

That’s damn kind of you, Peter。你太善良了。

还激动地伸出手,

用只触碰动物和 BH 遗物的手,

挽住了 Peter 的脖子,

这时镜头依然在旋转,

Phil 说:Tell you something, Everything’s gonna be plain sailing for you from now on in.

Phil 说的话,再一次与现实形成矛盾,听起来非常的讽刺。

因为确实在 Phil 死后,Peter 的生活一帆风顺了。

当 Peter 问 Phil 自己遇见 BH 的时候多大时

再一次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

Phil 共享了自己与 BH 的秘密

Peter 此时知道,自己已经突破了 Phil 最后的心理防线

于是,他为 Phil 点了一根烟

两个人共享这根烟的过程,真是的非常的刺激

一边是来自 Phil 封闭已久的情愫,

一边是来自 Peter 暗藏在空气中的杀机,

配合漂浮在空中若隐若现的烟雾,

是影片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第二天早上 Phil 用尽最后的力气

穿上了自己曾经唾弃的西装

拿着马鞭却找不到 Peter 的时候

他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而 Peter 躲在窗帘后,从始至终他都异常冷静。

影片最后 Peter 与 Phil 多了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在深夜里,有了一个用来抚摸和怀念的「故人的遗物」

我甚至怀疑 Peter 也许和 Phil 就不是同类,一切都是伪装。

因为如果我们在避免「无意识偏见」的情况下重新思考

有着「女性气质」的 Peter 就一定喜欢男生吗?

影片里没有给出任何他痴迷同性的镜头

有关的两处就是,

他看到 Phil 的「体育文化」杂志非常冷静

在他和母亲的对话中,提到在医学院交到了朋友

在原著小说里,因为时代的原因,也不能明写很多细节。

我认为影片没有明示的细节,

反而让角色和故事更具魅力。

让我们真正去审视自己的「无意识偏见」,

对「恶」的认知,以及对「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理解。

第六部分:男性气质的进化

另外,就是影片关于文明和时代的进程与传统「男性气质」的矛盾。

人们对上流社会生活的追求、对文明的渴望,

都与 Phil 固守的游牧生活和精神形成对比。

时代终将向前,就像我们对「男性魅力」的意识进化。

可能曾经粗野的牛仔是男性魅力的代表,

就像是好莱坞的西部片风靡一时。

但是逐渐地这个男性形象就过时了。

人们开始觉得这种肌肉男很油腻,随地吐口水的行为也不得体。

人们喜欢衣冠得体的脑力劳动者,喜欢更会赚钱的丈夫,而不是会骑马的牛仔。

但是在追求文明的过程中,也会涌现其他问题。

例如在 George 在打造牧场上的文明岛屿时,妻子 Rose 就变成了弹钢琴的工具人。

Phil 就算不被 Peter 杀死,也会被时代杀死。

就像影片里的关键道具

有手套的人都活了下来

而坚持传统不带手套的 Phil ,

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死于非命。

《犬之力/犬山记》是导演简·坎皮恩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

而男主角就因为自己的男子气概而被杀死了。

当然,并不是说男子气概都是负面的

其中也有坚强、勇敢、负责任等等

值得流传下去的优点。

只是在现代社会里,

我们越来越不需要外化的男性气质,

而是需要那些内在的坚毅、果敢、以及有担当的男子气概。

好啦,这次就先聊到这里。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这部没有绝对答案的电影。

Peter 与母亲有可能是合谋吗?

是父亲的自杀和母亲的柔弱,让 Peter 变得更加偏激吗?

到底如何定义 Peter 与 Phil 之间的情感?

Peter 和 Phil 是同类吗?

期待大家不同的答案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2021年12月30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64530

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

严肃影评《上帝之手》用最温柔的目光,回顾命运的捉弄

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完这部电影,你会有那么一点点不同

韦斯·安德森《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

2021年度个人十佳电影混剪特辑|让我们一起迎接2022

《绿衣骑士》从本雅明谈讲故事的人,到故事被重述的意义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6 ) 年度最另类情欲戏,结局毛骨悚然

提到LGBT题材的影片,大胆的情欲戏份俨然成为一种“标配”。

猎奇心驱使下,观众难得有机会一窥这类群体的精神世界和感官乐园。

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阿黛尔的生活》,再到《小姐》,大部分男性导演在表现这类题材时,视角多是热烈而蠢蠢欲动的,似乎LGBT群体的情感总是处于蛰伏或被压抑的状态,以致于情感爆发的那一刻才分外激烈。

>>>《霸王别姬》有着男性少有的克制和婉约

但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有人选择给这个题材降降温。

通篇下来,没有刺激而直接的床笫描写,连台词都给得相当隐晦。如不是借助道具和镜头的暗示,你甚至很难将它与同性影片联系到一块。

可即便如此,看完全片你仍旧会感到背脊发凉,因为真相出现的那一刻,观众才发现前面如死水般寂静的叙事节奏,都是在为这一刻的到来打埋伏。

“最佳导演”的名号颁给它,实至名归。

主演之一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这几年的戏路很杂,但大部分是脑力工作者——漫威的奇异博士虽然头顶超级英雄光环,不过别忘了,人家丢掉双手前的本职工作是位医生。

舒适圈呆久了,人就想跳出来做些改变。

影片中的Phil就像为他量身定做:西部牛仔、不爱干净、为人刻薄、傲慢而不羁,典型的美国西部红脖形象。

也许看惯了本尼书生气角色的观众刚开始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过大家很快就将被其精湛演技折服。

另一个尝试改变的是本片导演坎皮恩。

一直聚焦女性题材的她,这次难得拍摄一部以男性为主导的电影,二人的合作也算一拍即合。

电影的走向其实在一开场的独白就给了暗示,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不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救他,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段谜语性质的开场白,指向一个正饱受丈夫亲兄弟PUA的女人,为了帮助母亲,儿子决定展开拯救。

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关系来自叔叔Phil和“侄子”Peter,它暧昧,微妙,与此同时又充满危险和野性。

直到影片结束,观众才恍然大悟:

原来男性题材的外壳下,依旧隐含着非常深的女性视角。

只不过这一次坎皮恩拍得更隐晦,更讨巧。

别做娘娘腔!

关于Rose的孩子Peter,他一开始的表现的确非常有蛊惑性。

喜欢折纸、言谈文静、多愁善感,与粗糙的西部世界相比,Peter的存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打小失去父亲的Peter,从来没机会了解男人该是什么模样,从而缺失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概”。

>>>瞧瞧这少女感十足的步态

作为“娘娘腔”的对立面,Phil无疑是“阳刚”的。

无时无刻的毒舌和不拘小节的暴脾气让他看起来剽悍异常。然而讽刺的是,Phil实际上是个深柜

虽然影片从始至终没有交代已去世好友的详细信息,不过从Phil对好友追忆的细节来看,二人关系显然不止“他救过我一命”的生死之交那么简单。

一段抚摸旧友马鞍的戏,导演用颇具性暗示的的镜头,几乎直接挑明了二人不寻常的关系。

如果说这个镜头还让一些人看得云里雾里,那被Peter翻出来的私藏写真照,则直接暴露了Phil的性癖。

没错,他喜欢男人

不过在上世纪20年代,承认自己是同性恋需要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可不小。

Phil巧妙地伪装了起来,却依旧掩盖不了自己性取向方面的弱点。和Peter的接触,加速了弱点的到来。

接触Peter本来是为了树立家庭权威,让和Phil关系紧张的Rose屈就于自己,顺带改改Peter过于柔顺的“娘炮”性格。

但Phil很快注意到,Peter比他想象的要机灵。

远山景色,旁人看来不过一座群山而已,Peter却能一眼看出犬吠之势。

Phil和好友的羁绊,也多少与这座大山有点儿关系。他们为自己能看到旁人所不能看到的景色感到骄傲,这是他们有别于其他人的证明

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Peter的表现让Phil确认他和自己是一路人,从而打开心扉,解除掉此前的不友好行为。

自那以后,Peter在Phil眼中不再是个娘里娘气的、被宠坏的孩子,他开始关注、并主动向后者示好。

影片英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即是指的改变二人关系的远山凝视。它成为一个分水岭,宛如一道看不见的手,把二人引领到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Phil选择向Peter打开心扉的同时,也意味着他已将自己最柔软的部分交了出去,但换来的,却是对方阴狠的报复。

偏见的代价

作为西部的骑士和男性化特征的象征,Phil排斥一切与之不沾边的言行举止,所以当他第一眼看到Peter时,才会如此刻薄地将对方贬损一番。

不过,Peter的敏锐改变了Phil的成见,为此,他甚至为“侄子”做了缰绳,打算拉近两人原本疏离的关系,但Peter并不领情。

因为不满Rose嫁给自己的弟弟,Phil一直对Rose冷言冷语,甚至用尽各种羞辱手段稀释其在家中的存在感。被排斥的Rose为此陷入抑郁,甚至不得不用酗酒来缓解自己紧绷的神经。

Peter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利用Phil降低的戒备,Peter从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中,挑选了最致命的一部分拿来对付他:一场本不可能发生的炭疽病忽然降临到Phil头上,提前终结了他的性命,而幕后黑手不是他者,正是Peter

被自己所信赖的人谋杀,这是影片另一个耐人寻味的部分。其实某种角度来说,你也可以将Phil的死归咎于他的偏见。

Phil生前曾和Peter有过一段对话,两人聊到小孩的父亲,Peter说父亲在儿时特别担心自己,因为他曾经表现得“非常强势”。对此,Phil只冷冷报以不屑。

在他的脑海里,娘娘腔和强势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词,但最终,Peter却用实际行动替母亲受到的冷遇复仇成功。

Phil低估了人的无限可能,人性的复杂比它外在的表象更让人不可捉摸,是他的轻率和过早暴露的情感,让自己踏进Peter布好的陷阱。

《犬之力》的结局表达了对偏见的嘲讽,但同时也阐释了这样一个事实:

那些看起来穷凶极恶的人,也许未必就像他们看起来的那般坏;

而那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人,却极可能是隐藏獠牙的毒蛇。

兽皮的隐喻

片中的兽皮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物件,它背后潜藏着权力的更替。

按照故事设定,Phil有一个怪癖:农场屠宰动物留下的兽皮他并不会第一时间处理,而是选择累计。等累积到一定时候,再将它们付之一炬。

不卖,不加工,不做任何处理,没人知道焚烧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直到Rose的到来,才让Phil的执念有了更合理的解释。

一次,在没有得到Phil的允许下,Rose擅自将牧场累积的兽皮卖给了印第安人。

这个行为导致的后果是Phil的暴跳如雷,他不顾一切地对弟弟——同时也是Rose的丈夫咆哮:那是我的!

结合前面Rose被Phil频繁折磨的遭遇,这既可以看作是她身为女性对男性主导游戏规则发起的挑战,也可以视作是男性在两性权力争夺中遭遇的一次挫败

只不过,和Peter的报复相比,这次对抗不是致命的,但足以令到Phil崩溃失态。

他完全有理由崩溃。

Phil出身耶鲁名门,相反,自己的学渣弟弟如不是好友帮衬,绝不可能成为如今能邀请州长到家中一叙的成功人士。

可造化弄人,弟弟不但违背家人心愿娶了个寡妇进门,事业还如日中天,成为了牧场真正的主人。到头来,自诩天选之人的Phil却不过是牧场的“包工头”。

如此落差,怎叫人不狗急跳墙?

兽皮不过是一个幌子,真正让Phil心态崩盘的地方在于,他原本能掌控的一切,现在通通离自己而去

无论是听话的弟弟,还是随意丢弃的兽皮,每件事,每个人都不再听命于他,他再度回归了失去知心朋友的孤独之中。

心高气傲的Phil决定利用Peter展开反击,只是他错估了信任的对象,并最终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犬之力》并没有特别多大开大合的场面布置,也没有精细到如《断背山》那样的情感拿捏,甚至找不到一场有温度的情欲描写。

一切都是简练而克制的,正如它改编过来的同名原著那般,平静,又令人绝望。

与其说是坎皮恩重新定义了LGBT的拍法,倒不如说,同性元素本来就只是原作的一个点缀。

背后复杂的人性描绘,与符号隐喻才是它真正值得玩味的部分。待到真相显山露水之际,作品中惊悚的那一面才跃然而出,让人不寒而栗。

采编 |Zed

策划|轻年力量

-End-

 短评

Phil=以男子气概自居却否认自我身份的男同,George=普通的“正常”男人,Peter=看似阴柔却杀伐果断极其冷静沉着的男同。Phil这种极度自我压抑的男同性恋,以阉割情感和懦弱作为屏障,像极了某些恃宠而骄的toxic masculinity 和fragile macsulinity。而它们又如此弱不禁风,在真正的男子气概(犬之力)前一溃千里。这也隐喻时代对于男子气概定义的改变和不变,当今社会和20年代的美国西部并无二致,人们依然对男子气概奉若神明。简·坎皮恩试图警示这草木皆兵的危险观念,果然是学人类学的,洞悉人心的狂妄和阴暗。

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今年威尼斯节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女导演简.坎皮恩就是28年前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共同分享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人,那时她的作品是《钢琴课》。本片根据美国的小说改编,写早期美国西部牛仔生活,也可谓写了个“男同”的奇情故事。导演厉害处在于其极度含蓄地控制力,以及在细腻的人物刻画中显示的功力。只是平淡地敘说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男主演卷福的表演出色。

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他把他杀了,他被他杀了....可怕一个没看到干啥的肥硕弟弟,一个风韵酒鬼妇人,一个折纸花被戏谑的单薄男孩......一个整天劳苦挣钱的哥哥被杀了.....这一辈子真够苦惨。心痛麻了

12分钟前
  • 7雪球球
  • 推荐

有点用力过猛,全程都在努力绷着藏着,通过人物情绪和关系状态(甚至依赖Greenwood的配乐)去推动叙事,原著文本压制住了影像,不过有几场戏单拎出来还是拍得挺厉害。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年度最强导演调度,简阿姨就像在用十字绣绣人皮,慢工细活中不带丝毫赘笔。能看出山形如犬的男孩和男人其实都是同一类人;也正因为是同类,才会为守护所爱之人而冷血无情。真正印证了那句话:最高级的猎人往往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的。快给卷福一个奥斯卡,快~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知道坎皮恩为什么这么低产了,如此细腻且需要极强控制力的作品势必会花费创作者巨大的精力,这要是普通导演早就放大同性和谋杀噱头了,可坎皮恩从头到尾在做减法,她不拍惊涛骇浪,只拍暗潮涌动,以及风暴过后看似平静的海面,而藏在海面下供人想象的冰川是庞大的,这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正好契合深柜之人的内心活动,而一些外在的声音设计恰到好处地凸现了不安,整个故事都是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下,哥哥对弟弟弟媳的压抑,母亲对儿子的压抑,同性倾向对哥哥的压抑,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和弱者的压抑,摄影也是一如既往的精彩,单亲母亲加钢琴让人穿回《钢琴课》。

22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最柔弱的往往也最锋利,最无声筹谋的克制耐力才能呈现刀不血刃的温柔围猎。如弓弦紧绷的悬疑氛围始终被坎皮恩的调度操纵张驰起伏。半支烟,一道伤,男性世界准入的默契开放是反客为主的请君入瓮。西部荒蛮世界压抑难言的同性成长教育隐晦串起绳结纪事,衬衫残片,他的心之囚,他的战利品。越泅水溺毙于往事,越竖起恶意高墙狺狺狂吠,犬山淡影成为雄性气质的神秘符号,在阳刚与阴柔的往复交锋,参照与摹仿中暴烈的谜域逐渐被拆解归原。窥伺的幼兔面具下是猎人犬牙,野兽失守袒露脆弱肚腹,权力交接一瞬家族秘符就此传递。声效推到满格,画面堆满翕动的暧昧光影形成连绵不绝压迫神经的悚然波纹。拨弄梳齿与琴弦的对照迫力,裁切纸张和晾晒牛皮交映的震颤秩序,雪白芦苇的斑斑血痕…阉割、肢解、焦炙纸花坠入病态污名,那便以血液绽放的死亡花束回之以礼。

23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反正我是太喜欢了。隐忍克制隽永的西部片是最偏爱的那一种。文明与野性、母爱与父权、权力与情感的对峙缠绵纠缠,最后都在自身的欲望和偏执中难以厘清。非常喜欢那个转换,男人和第女人驻足看着茫茫荒野,男人说天地之间不是孤身一人的感觉太好了,镜头转到另一个男人于狭小空间独自弹琴的咬牙切齿孤寂。简皮恩其实很决绝,在以为要和解的时候,她选择了一种非常现代性的弑父。

27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大部分学院派导演创作末期的共同特点——极其工整沉稳却筋疲力尽的视听调度。

3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一直在等色情内容的我,最终欣赏了一段坎大师的feminine depiction of obscure sexual desire.

34分钟前
  • Clairvoyant
  • 推荐

总感觉……女导演拍gay片拍出来像耽美,男导演拍les片则是黄片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男性气质对男性的规训、压迫、异化,真正的大师杰作!

44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venezia78 主竞赛单元。看本片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因为节奏和紧张程度都不符合对这样的导演和卡司阵容的预期,前半部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到底要讲什么,中后段渐渐明朗,燃起希望,到了最后,jaw-dropping。简•坎皮恩,还是那个狠角色,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场温柔的杀戮,试问谁敢像简•坎皮恩这样磨刀磨这么长时间,且不闻霍霍?看完只想哇哇大哭,为什么,为什么啊😭 那个年代,终究没有自我救赎,只有自我放逐。卷福饰演1920/30S西部牛仔,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挥之不去的英国背景,无法人戏合一,但结束后,他戏中迄今为止最有深度的表演与戏外几无瑕疵的口碑合体,一股浓浓的悲凉升起。 Kodi Smit-McPhee,比甜茶小半岁,同样拥有一张秀气俊美的脸,眼神却可凶狠太多。

45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这个控制力太可怕了,看似永恒静止的山丘下面隐藏的是张开血盆大口的狗。凡是发动了冰山原则大招的,后劲都大得不得了。看完回头想想,权力转换不是从男孩能拿手术刀而是从他能折纸花开始的。这是一场能折纸花的男孩和能烧纸花的男人谁更强势的角逐,会折纸花就会拿手术刀太正常了。刻板印象瞬间土崩瓦解,“反英雄”解构了正统西部片“英雄”,坎皮恩她太会在两性野蛮文明辩证法上做戏了!这里面有条“夺子”——“弑父”——“成人”的神话原型暗线:长年受制于父权阉割的男人,认为长于妇人之手的男孩缺乏阳刚之气,欺压母亲并且妄图夺走和改造男孩。男孩最后不动声色地干掉了“伪父”,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以柔克刚”,从一个看似心慈手软的“伪娘”蜕变成了男人。真正的“犬之力”不是被父权阉割而是会阉割父权的男人。

48分钟前
  • 宗教大法官
  • 力荐

补评。Phil是里面最美的角色,他能注意到桌子上的纸花,爱弹曲子,会躲开男人群体去自己的秘密花园洗澡,也会永久地痴迷于一段未果的爱情。他的敏感、脆弱、丰富的情感,所有美好的一面都被掩盖在自我否定的toxic masculinity下,只有在那片无人打扰的草坪里才能窥见一眼。这是我第一次在“阳刚男人”身上看到美,这是来自女性导演的审美共鸣。

49分钟前
  • Diana
  • 力荐

A-. 初看觉得缓慢,回想时才发觉,这分明是一场极具仪式感的凌迟处死。在或暴戾或淡漠的假面下,人物若即若离的状态似乎成为某种法则,因为一旦伤口暴露,就已必死无疑。猜测成为接近内心的唯一路径,但也正因此,情感拥有了悬疑般的张力,而本片最powerful的,也正是那些“草木皆兵”的瞬间:丛草的起伏,马背的抽搐,梳子的响声,暧昧的神色。声画调度无比精致,每一帧在大银幕都美不胜收。好一把磨得锃亮,杀人不见血的刀。2021.9.2 Venezia

50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我有點傷心。可能因為看到一半的時候開始關注前排大哥睡著打呼嚕,和他旁邊另一位大哥小心翼翼想要觸碰卻又收回的手。

51分钟前
  • 粥豆
  • 还行

背着上世纪一百年的历史记忆,简·坎平的确显得严肃、深刻,她一出手,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女权电影就成了小孩过家家(充其量是关于女性的题材,不足以称为充满力量的女性视角)。电影对男性(情感)有具像、深刻的思考,在2小时里,保持高度克制的完美节奏,拥有这个时代所缺少的“耐心”,非常难能可贵。本尼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他饰演的菲尔与男孩皮特组合成一对男性关系的景观,阳刚与阴柔,被凝视、被参观、被暴露。出色的视听,不仅让我个人因无法在银幕观看而深感遗憾,也成功渲染了一种独特的压抑之感,就像在“娘炮即病态”环境里所经历的那种(难堪且让自己不断逃避、抵触面对的)感受,戳中了一些人迷恋男性气质的心事。整个观影过程似乎缺乏趣味,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妙趣横生。

55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四星半。需要更多女性电影人加入到那些曾被男性统治的片种里来。

57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导演太稳了,全程都是极度克制的叙事,靠各种细节来交代故事和人物关系,随着电影缓缓地进入,细节的力道越来越强,戏剧张力也逐渐拉满,最后在男孩床边转身时的一笑,既耐人寻味,又让人深思。阉割,伤口,皮绳和死亡,处处都是点破不说破的暗涌张力,导演的控制力称得上大师水准!

5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