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戏梦巴黎
喜欢看电影的人,是怎么也绕不开法国电影的,尤其是那场著名的新浪潮,出现了太多可以称得上师的导演和优秀的电影作品,与好莱坞相对应,巴黎成了艺术电影之都。1968年绝对是法国电影史上很重要的一年,不光是在那年一群年轻人折腾出一件大事,更重要的是这件大事是由电影引起的。1968年2月法国电影图书馆的创办人及馆长朗格卢瓦被文化部长解职,特吕福、戈达尔、布雷松、雷奈、夏布罗尔等法国知名电影人率数千群众上街抗议,其中特吕弗,戈达尔都有受伤,于是激起更大规模的抗议,既大量影迷和群众的示威。5月,特吕弗等人更是冲到戛那影展,阻止影展举办,抗议升级,即著名的“五月云动”。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巨大的反应正是由于特吕弗等新浪潮导演基本都是在电影图书馆看到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同时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当他们的启蒙导师的朗格卢瓦被解职时,这一事件便爆发了。而深层原因则是60年代世界范围的非主流文化大爆发,摇滚音乐,性解放,吸毒,等等新文化类型的越发被重视,掀起的关于年轻人的新文化改革要求活动。由一群电影导演带领并掀起的大的示威活动,总是电影界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在这里电影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娱乐休闲工具了,它起到了更多的其他的作用。
我不知道1968年的贝尔托鲁奇是否也在巴黎,但在他的《戏梦巴黎》里还是能看出那年对导演的影响,主人公马修作为一个在法国的美国留学生,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法国及那场事件的,这里总是会有导演本人的影子的,同时导演也是以马修这一人物将观众一同带入剧情的。贝尔托鲁奇是十分尊敬法国电影的,正像影片开头,他借马修的口说出那句只有法国才会在宫殿里放电影。
电影里夹杂了大量的老电影片断,在我看,这些电影片断夹杂着两种情绪,一是介绍了许多对法国新浪潮有影响的电影及电影人,像影片开头大段放映的《恐惧走廊》,该片为美国B级片的经典作品,美国的B级片对新浪潮影响很深,很多新浪潮作品都是对美国B级片的模仿,如特吕弗的《枪击钢琴师》。而《恐惧走廊》导演富勒(Sam Fuller)也是被电影手册派尊为真正作者的导演之一,另外法国青年李奥第一次露面时,嘴里一直念叨的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也是同样为电影手册派尊崇的作者。另外一种情绪则是导演自己的情绪,即在创作电影过程中加进了很多个人喜好及想法,比如基顿和卓别林的比较,克莱普顿和亨德里克兹的比较,还有让那时候的年轻人荷尔蒙爆发的玛琳.黛德丽、葛泰丽·戛宝以及玛丽莲·梦露。
如果马修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入的,那么李奥兄妹则是影片真正的梦想家了,而马修则更像是被李奥兄妹拉入梦中,最终梦醒物非。李奥兄妹绝对是最初跟特吕弗抗议那上千青年之一,作为铁杆影迷,跟着自己心爱的导演,上街示威,去抗议种种不平,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很酷的事情,他们热衷并乐此不疲。同时,他们身上是那个时代的文艺年轻人共有的东西,摇滚乐,文艺电影,反战,性解放云动带来的思想变化。贝尔托鲁奇的电影总是活色生香的,戏梦里也是大段的裸露镜头,当马修第一次窥见李奥全裸着蜷曲在妹妹身边时,在我看并没有什么欲望和羞耻在其中,因为他俩根本就是两个孩子,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跟欲望无关的,所以他们可以无所顾忌的一起使用卫生间,一起睡觉,甚至马修和伊莎贝尔做爱的时候,李奥却在一旁悠闲的煎起鸡蛋。而正是由于他们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才使得他们有了成为梦想家的可能性,正像五月云动对符号学,心理学等多重学说的影响,三个年轻人在经过抗议之后,也更多进入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辩论,而在行动上却越发与世隔绝,一直将自己局限在小世界里,不看电视,不看新闻,但与时事脱节并不代表与时代脱节,这种封闭,混乱的生活正是那时青年流行文化的体现,同时,他们仍然会高挂《中国姑娘》的海报,同时在屋里放了很多他老人家的头像,这都是他们那个年代很有代表性的思想。梦想终究是梦想,总会有破灭的一天,当伊莎贝尔发现父母回来过,无奈之后,也只有选择以死来延续梦想。但窗外飞进的石头救了他们,外面传来的抗议呼声也将梦想与现实再次融为一体,李奥兄妹冲向街头,加入示威的队伍,并拿起燃烧弹向警察扔去,马修无法阻止他们,只能在一旁观望,在远处的警察,火焰和夜色中,影片定格,变为黑白,结束。也预示着几个梦想家的梦想与巨大且强悍的现实相撞之后必然破灭的事实。当60多岁的贝尔托鲁奇转回头看当年的事件的时候,发黄的影片中是无尽的回忆,而那个结局也更多了些悲悯色彩,也许是他在怀念已逝的青春和激情,还有当年那些无法实现的梦吧!
年轻人都是热血的,看不惯主流文化,讨厌一切传统的东西,他们喜好求新求变,变成什么样子其实是不用深究的,他们更追求的是变化这一过程,因为新秩序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同,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年轻本就是个激情的时期,即使是空想,也是必须要经历的,嘲笑和讽刺是未必是真正的稳重,回忆中轻轻一笑,想当年我也愤过,这更像个过来人。
又见让·皮埃尔·李奥(Jean-Pierre Léaud),导演有意将现在的他与当年资料里的他做平行剪辑,也算对新浪潮的致敬吧,李奥真的老了。
2 ) 曾经也年轻愤怒过
{图文}:
http://www.bighead.cn/?p=15 我的一些朋友似乎不大喜欢法国电影。他们总是在醒来之后擦掉口水,问我片子结束了么,可以去吃饭了么。我尊重并且热爱他们的真实。任何企图背叛自己的内心,竭力表演自己具有某种叫做“品位”的东西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我必须悲伤地承认,一年当中我只有极少数时候能平静地坐下来目睹那些特别而伟大的声光变幻。
它们总是由无数叫人痴迷的细节和小情绪构成,还常常有许多奇怪而聪明的对话,以至我常常忘记追问发生了什么。其实那又有什么要紧呢,庸常生活总是由无数微妙的情事构成,相比结果,享受这些小情绪似乎更加有趣。比如天使艾米丽。艾米丽扶着那个盲老头走过马路和天桥和无数商店,飞快地告诉他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又像天使一样离开。这还不够美好得让你忘记发出愚蠢的疑问么。
前几日看了《The Dreamers》。Bertolucci说:“这是一个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大胆而有趣的故事。我们找来了三位年轻演员主演影片,他们都拥有着这个年龄阶段的纯真、神秘与狂妄自傲之美。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将如何把自身对于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寻求带给那些1968年的人物。”
所有对理想还有幻想的纯洁的十八岁以上的文学青年都应该学习此片。
孪生兄妹Isabelle和Theo生活在1968年的巴黎。他们的父亲是个诗人。留学此地的美国学生Matthew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影社结识了他们,并因为在诗人家餐桌上一番关于宇宙中长度的和谐问题的言论——我得说,这段话确实说得很精彩和意外——而得到大家另眼相看,留宿了下来。
夜里如厕的时候,到处乱跑的Matthew赫然发现Isabelle和Theo竟然同床共枕,睡得无比香甜。他们赤身裸体,纯洁地纠缠在一起,仿佛若干年前他们一起在母亲子宫里的模样。
第二天诗人和妻子一块离家度假,而Matthew并没有走。他们都是狂热影迷。在Isabelle的提议下,他们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中同为一女两男的三名主角跑过卢浮宫的场景,打破了电影里的纪录,并从此真正接纳了Matthew。“We accept him,one of us!We accept him,one of us!”,三人躲在那幢庞大的老房子里,一起度过了奇特而美妙的几个月——这奇特而美妙的青春。
谁没有年青愤怒过呢。
他们是叛逆而排他的。Theo瞧不起父亲没有在反越战请愿书上签名——
“当初只有你拒绝在反对越战的请愿书上签字。”
“诗人不会去什么请愿书上签字,诗人只会去写诗。”
“请愿书就是诗。”
“是,可诗歌也是一份请愿书。”
“好吧,请愿书就是诗,诗就是请愿书。这该是你写过的最漂亮的诗句了。”
他们还处在永远跟父母作对的时候,他们就像是仇人一样。
“虽然上帝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可以取代它的位置。”
Matthew总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哲学。
“别人的父母总是比自己的好。但是,话说回来,自己的祖父母似乎总是比别人的好。”
几乎所有人都在年青时候怀有崇高的理想,向往自己也不知道将是怎样的民主和自由。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频仍。他们所以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也正是因为学运。他们对民主和政治拥有当然的热情,他们严肃而傻逼地讨论战争、民主和自由。他们墙上贴着毛泽东画像,上面的汉字你一定很熟悉——“毛主席万岁!”
他们把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头像换成了玛丽莲·梦露。整个片子更是以他们跑上街头参加学生与警察的冲突而结束,符合一切理想主义者的梦想。
年青的愤怒,还包括对事物几近偏执的狂热。三个文艺青年的对话中充斥了经典电影,他们也常常拿其中的对话或者桥段或者动作来考对方。当对出台词或者猜出影名时,那种心意相通的知己情感真教人羡慕。
这同样是Bertolucci对那些经典的致敬。正如我们向Bertolucci致敬,向他的《末代皇帝》致敬,向他的《巴黎最后的探戈》致敬。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六十三岁的Bertolucci宝刀未老,他肆无忌惮的描绘肆无忌惮的青春,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无数偷窥狂饥渴的眼神。
向青春致敬。
回想起来,与那些教人爱不释手的对白和那些熟悉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Bertolucci所着重的这种暧昧而荒诞的“关系”却是我无法喜欢的。尽管我明白,这样迷乱的青春和人生,却是(而且必将是)真实存在,无论是在1968,抑或2046。
向曾经愤怒过的理想主义者们致敬,向已经没有梦想的人们致敬。
3 ) 本是同根生,你天生适合我的灵魂
本片的初衷是致敬戈达尔和追忆革命的60年代。若要完整理解本片,需要理清贝式和戈式的电影脉络,以及68年法国红五月的前因后果。事实上,这股从自由世界中心产生的思潮,借着东方吹来的热风,缔造了垮掉一代,创造了自由主义的高潮。用原著作者的话说:到今天,我们依然活在后60年代。
上图是餐桌上的一幕,下图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和比他更著名的女权主义鼻祖波伏娃
1968年,美国年轻人Matthew在巴黎做交换生。因为经常去电影院,巧遇了同样热爱电影的双胞胎兄妹Theo和Isabella。就像权游里的詹姆和瑟后,Theo和Isabella是一对双胞胎,手臂上还至今还留有出生时被分开的伤痕。兄妹俩热情地邀请Matthew去家里做客。电影由此展开。
Theo和Isabella就像是没有出走伊甸园的亚当夏娃。外来者Matthew住进他们家大房子的第一夜,看到兄妹二人赤身裸体躺在一起,以为兄妹二人之间存在不伦恋情。然而,他和Isabella第一次交合时却发现,Isabella是处女。地上到处都是血,处女血。他惊讶异常,应该说又惊又喜,狂吻Isabella。Theo平静地在一边看着这一幕:“我们是双胞胎,你以为呢?”
Matthew第二次与Isabella做爱,直言不讳地问道:“你和Theo从来没有做过?(Theo never inside you?)” Isabella 回答道:”他一直与我同在(He is always inside me)”. 这样的回答让正常取向的普世价值观青年Matthew颇为满意:Isabella确实没有和Theo做过,他Matthew,是进入这个”美的几乎下流“的女神身体的第一个男人。然而,就像许多爱情悲剧一样,这句话的另一面是:你能进入我的阴道,却不能进入我的心。在这个时刻,处在性爱初体验的Matthew还未能体会到这另一面的苦涩。就像Isabella对这段感情也是满意的:My little Matthew,My first love.
Matthew趁胜追击,想要打碎兄妹二人的小世界。三个人一起在浴缸里,Isabella对Matthew说: I love you. Theo说: I love you, too. We love you. Matthew很不高兴地对Theo说:not too, just say I love you. Matthew 怒斥道:”Isabella你谈过恋爱么?你单独和男孩子出去过么?“Isabella茫然地转向Theo询问,Matthew吼道:”你不需要他的同意!“ 很显然,兄妹始终处在相对封闭的小世界里,保持在外人看来近乎暧昧的关系,而自己浑然不觉。普世价值观的Matthew告诉二人:这不正常,正常的恋爱是该1,2,3….
Isabella同意和Matthew单独出去约会,就像普通的小情侣一样坐在影院的最后一排卿卿我我。然而,回到家,Isabella敏感地发现了桌上有女人的黑手套,但不是她的。原来Theo也像他们一样,有了正常的恋情,把女同学带回家过夜。Matthew强行要求进入Isabella的卧室看看。Isabella不得不带他进入了自己的闺房,13岁女孩的房间。在摆着一对小熊的床头,Isabella和Matthew玩起了成人游戏。Matthew很热情地帮她口交,有点色情,但是,很正常。一切都进展顺利,这对双胞胎的分割手术,就像出生时那样,有点痛苦但基本顺利。
直到,隔壁突然响起了La Mer(大海)
这首歌之前也出现过,是Theo和Isabella的同好。如今Theo在别的女人面前放起了这首歌,有别的女人进入Theo的生活。Isabella一下子就失控了,推开了Matthew:”你是谁?你在我的房间干什么?" 她不停地敲打着墙,喊着Theo的名字。终于,Isabella,发现了承认了,自己对双胞胎哥哥Matthew超越亲情的感情。
他们是双胞胎。他们是一个人的两面。他们应该在一起。而这堵墙,正常,阻止了他们。人人都在寻求灵魂伴侣,而他们这样天生就是彼此的另一面,却要正常地被分开。
理想和现实
本片充满理想(电影,虚拟)和现实的对比。整部片子都充满了对戈达尔的致敬。兄妹两在现实里模仿戈达尔的电影,从三人携手跑过卢浮宫,到以猜电影为由头的真人大冒险行动。两次猜电影。第一次Theo输了,要对着自己喜欢的女明星打飞机。而Theo和Matthew离开房间以后,Isabella用手”清洁“了哥哥留在门上的”污秽物“。第二次Isabella输了,要和Matthew当着Theo做爱。实际上,这两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冒险,只是兄妹二人各自设局,去促成对方的心愿。
三个人的结构是巧妙的,同样充满统一对立。三个人的小团体,相对于外面喧闹的世界,蔓延的革命情绪,是统一的。然而,又各有差异。
首先,Metthew是理智现实的,Theo是激进理想的,Isabella是沉默的。Matthew相对于激进的Theo,较为理智现实,具有一定批判性。Matthew和Theo在观念上冲突不断,从越战到文化大革命,针锋相对,而Isabella对于他们的争论基本上未置一词。和双胞胎父母吃晚饭的时候,Matthew就提到打火机能够丈量一切,打火机的尺寸几乎可以作为桌布,墙面,乃至于Isabella手指的长度单位。不难看出,这反应了Matthew的理性思维,和标准化(普世价值)的思想印记。Theo的想法较为幼稚和理想化,崇尚热情本身,而缺乏更加细化的思考,落不到实处。家里到处放着毛的画像,并且以红宝书为圣经。很显然,Theo在本片中是戈达尔的化身(事实上,有意思的是Theo的扮演者今年的新片就直接出演了戈达尔本人),一个空有纲领没有细则的猫主义者。
Theo相对于Isabella却是现实的。他鼓励妹妹和外来者Matthew交往。他清醒地意识到,即便是三个人看似较为和谐的相处,也是暂时的,是学运罢工罢课,父母离开又留下生活费,才短暂地被创造出来。而Isabella并没有这份清醒,结尾之前,三个人躺在具有象征性的帐篷里,Isabella要求Theo:说你爱我,永远爱我。Isabella发现父母回来过以后,毫不犹豫地打开煤气,想让三个人的小世界去死(永存)。
结尾
本片的结尾,堪称绝妙,完美地把上述散落的元素统一到一起。Isabella寻死的计划并没有实现,游行者的一块石头打破了窗户,带来了新鲜的空气,闯进了他们三个人的小世界。就像Matthew这块石头,一个月前那样闯进了她和Theo的小世界。Theo 打开大门,把Isabella和Matthew推入游行队伍里(现实的世界)。
作为猫主义者,Theo拿着瓦斯瓶,要冲到最前面。而保守的Matthew主张非暴力,只在人群里抗议。从头到尾,对政治不置一词的Isabella,毫不犹豫地选择和Theo一起冲到封锁线。Isabella本来就想死,又何所畏惧危险,只要能和Theo在一起。激进的Theo选择了革命,保守的Matthew选择了温和抗议。最理想主义的Isabella,始终选择的是爱。
我认为Isabella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不仅体现在拱门式的结构上,同样体现在象征意义上(参见对比图片)Frida的图中,自己像母亲抱着婴儿一样抱着丈夫Digeo,身后的山岚大地都是自己的形象,而Digeo拥有象征智慧的三只眼睛,和象征希望与创造力的火种。寓意是明显的:Frida滋养了Digeo,Digeo是带来希望与智慧的普罗米修斯。说到底,光荣的源头还是Frida的。本片中的Isabella同样是这样的角色。片中始终是一个或者两个男主依靠在她的肩头。上文中也提到了,她对Matthew说: My little Matthew, My first Love. 无论是Matthew还是Theo,都受Isabella的庇护。她是自由女神的化身。
右图是frida kahlo的名画,画中她抱着自己的丈夫Digeo
4 ) 年青的希望、爱与哀愁
二零零四年二月十四日的晚上,THE DREAMSERS在多伦多上映,我和两个男孩去看了这部电影。
我们到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
我非常喜爱这部电影的开头。弥漫着六十年代动荡不安的气味和巴黎流动的狂欢氛围。我以为这会是一部讲述有关New Wave或者类似Ernest Hemingway的A MOVEABLE FEAST那样的巴黎故事。因为影片开始确实给了我这样的错觉。
但其实不是。这里的巴黎是六十年代末的巴黎,1968年的巴黎。迷茫而令人激动的六十年代正在结束着,大麻的烟雾正逐渐消散开来,狂欢的盛宴即将谢幕。在巴黎的美国人Mathhew与Isabell和Theo这对姐弟相遇,他们将他带入他们的公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巴黎。
Isabell和Theo的父亲是一位小说家。他和妻子开始旅行。三个年轻人在公寓里独自享受着自由。在他们的房间,墙上贴着毛泽东画像的房间,永远有着红酒的房间,他们躺着坐着讨论着。讨论着电影,电影,电影,还是电影。而在外面,巴黎的学生正潮如火如荼的游行。Theo学习电影,Isabelle热爱电影,而Matthew,毫无疑问的,有着相同兴趣。三人一起第一晚,从洗手间出来的Matthew看到这对姐弟赤身裸体躺在一起。Theo越来越少的去上课。他们在这栋房子里,忘记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这里是他们的城堡,这里有着他们自己的时间。
他们有时忽然玩起一种表演电影场景然后让对方猜名字的游戏。Theo输了的时候,Isabelle让他当着她和Matthew的面手淫。而Matthew输了,Theo要求他和Isabelle在他面前做爱。美丽的Isabelle,她一直魅力四射得让人目不转睛。而现在她正微笑着轻摇腰肢解。她的裸体真是美得让人喉咙缩紧。Matthew忽然逃走。然后很快在厨房被Theo捉住。Isabelle将Matthew脱光。然后他们躺下做了起来。Theo看着他们,隔着桌子,煎起了鸡蛋。鸡蛋在平底锅上吱吱作响。吱吱作响。鸡蛋煎好了。Theo蹲下,碰触Isabelle,他看着他手指上Isabelle的液体,笑了一下走了出去。Matthew摸了一手的血。Isabelle是处女。
然后是做爱,说话,度过时间。Matthew发现他爱的这对姐弟内心仍如孩子般干净纯真,他担心害怕,因为他爱Isabelle, 他也爱Theo,他爱他们。他希望他们和他一起成长,至少Isabelle,他的爱人,他想她进入真实的世界。Theo,Matthew告诉他,你是在表演,你的房间贴着毛泽东的画报,摆着他的塑像,但你其实并不了解革命,你只是想象着自己的革命,然后表演出你对自己梦想的热爱。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因为你身在其中。你无法颠覆你自己。而Isabelle,妩媚充满女人味的Isabelle,她其实也是的。在Matthew来到她从未示人的房间,他看到他爱人的另一面。这是个小女孩的房间。Isabelle,她 还是个小女孩。她想保护她的世界,她还有Theo,她也想留住Matthew,她的第一个爱人。所以最后她打开煤气阀。然而街上的游行惊醒了他们。他们冲下楼去,投入到游行中。Theo要去投汽油瓶攻击警察。Matthew想阻止他,因为他反对以暴力,他反对以暴制暴。但他阻止不了Theo,而Isabell跟着Theo去了,Matthew独自离开疯狂的人群。这对害怕长大的人,在青春结束之前,解决了自己。无论是Isabelle开煤气,还是Theo在游行中在最前面去投汽油瓶,都是极端到自我毁灭的保护自己世界的方式。Matthew是一个见证者,A story teller,一个清醒者。
看完后,三人坐在咖啡馆聊天。T以前选修过法国电影。所以给我解释了很多影片中出现的电影和电影人名。很有帮助。也许看这部电影需要做笔记,然后将里面出现的电影都看一遍,才能真正理解完全的意思。因为从表面的情节来看,这只是一个关于年轻人的故事。巴黎也好,六十年代也罢,只是一幅华丽的背景。The Dreamer,与巴黎无关,与六十年代无关。这里有的是年轻人探索他们热爱的电影,他们的爱。他们未知的性。他们开垦着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但这样的主题,在那色彩刺激的背景下,却发展得逐渐模糊看不清晰。与世隔绝上演的故事与让人癫狂的进行中的革命同时交替,眼花缭乱得头脑只剩摸棱两可的判断。
影片画面非常美,张张明信片般,看得人目眩神迷。这也是Bertolucci片子一贯的特色。Bernardo Bertolucci自不必多说,Last Tango in Paris, The Last Emperor, Little Buddha等片的导演。The Dreamers的男女主角也是魅力非凡,无论外貌还是神气。我尤其喜欢扮演Theo的Louis Garrel。Philippe Garrel的儿子。有着典型的意大利男人的脸,和忧郁淘气的表情,英俊不已。而Eva Green,Isabelle的扮演者,表演让人惊艳,而这还只是她的第一部电影。新生代的法国女演员,无论是Eva Green还是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Le中的Audrey Tautou都有着让人称叹的天赋和演技。相比之下,美国同代的女星中就缺乏这样天才的灵气。影片又名Paris '68 (2002) (UK) (working title),Sognatori, I (2003) (Italy) 评级MPAA: Rated NC-17 for explicit sexual content.
写这篇日志的时候,听着Jerry lee Lewis的现场版CD,只觉得六十年代果然充满了一种让人浑身发痒的激动劲头,却又转瞬即逝般让人惆怅难忘。Bertolucci拍这部片子显然是为了纪念他六十年代末在巴黎的日子。人老了,善于回忆。今天在网上听了NPR对他的采访。他说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让今日的年轻人感受那个时代,六十年代这个值得纪念的时代。还有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的希望,爱与哀愁。“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的希望是改变世界,”“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对爱,对性,对自身的探索,与现在年轻人们有着共鸣。”“Matthew,他是一个美国人。站在那里的是我,还有来到美国后的我。”但我想说,The Dreamers,或者我们称Paris '68,它本身并非如那个时代一般让人难以忘记。它太过于关注自身,而与它的时代背景孤绝开来。六十年代只是片中的一场浮光掠影。而三个年轻人的爱,他们的故事,缺乏打动人心的悲剧力量和引人思考的深刻性。这不是一部时代的传记,不是关于一代青年的记叙。它缺少对那个时代根本性的继承和完整画面的记忆。它本身也无法成为Bertolucci电影创作历程上的一个Icon。因为我们甚至无法从这部影片中挖掘出独立的Bertolucci自己。The Dreamers,是一场梦。醒来,已经有些记不起。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Ernest Hemingway
5 ) 边角料
好久不写玩意儿了
说点边角料,这片子对我来说好玩的在于插入的老电影。最好看的是他们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去跑卢浮宫。
跑完之后那段台词模仿的是畸形人Freaks
出现了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不罗嗦
霍克斯的疤面人,不罗嗦either
出现了筋疲力竭、无垠的反抗。
嘉宝那段,是她的瑞典女王,那个小胡子男人就是默片时期大名鼎鼎的John Gilbert,他是嘉宝专配。此君39年就死于心脏病了。
还有阿斯泰尔跳舞那段,那是高礼帽top hat
最开始他们看的电影是恐怖走廊,塞缪尔·富勒大人的名作。
基顿那段是《摄影师》
女孩模仿过斯登堡的金发维纳斯和怀尔德的日落大道
最后打开煤气那段是少女穆谢特,老实说这片子在1968年来说算新片了,因为是1967年拍的。
还有一些,记不太准了。
6 ) 《戏梦巴黎》里提到的电影
在位于宫殿中的电影院里,Matthew等电影狂们在看塞穆尔·富勒的《恐怖走廊》,
塞缪尔·富勒 Samuel Fuller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5328/恐怖走廊 "Shock Corridor"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8471/亨利·朗格瓦被政府解雇,
亨利·朗格卢瓦 Henri Langlois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2539/这里年轻人聚集示威时,也闪回了一部分黑白片段,不知道是不是电影里面的!
Theo和一群年轻人边走下阶梯边念着一串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的名字,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4852/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5489/克劳德·夏布洛尔 Claude Chabrol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4236/雅克·里维特 Jacques Rivette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2390/ (近日去世了……)
只要资料馆播放尼克拉斯·雷的电影,Matthew就会过来,
尼古拉斯·雷 Nicholas Ray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2811/Isa说自己说的第一句话是“纽约先驱论坛报”,闪回一部老电影……
《筋疲力尽 À bout de souffle》
//movie.douban.com/subject/1353745/Matthew留下的第一晚过后,Isa叫醒他之后开始模仿电影《瑞典女王》里向房间告别的场景,
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5615/提到主角嘉宝和吉尔伯特,
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9698/约翰·吉尔伯特 John Gilbert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3734/搬过来后有一次关于基顿和卓别林的争辩,——基顿,卓别林,哈罗德劳埃德,世界三大喜剧演员,
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1792/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24/(哈罗德·劳埃德 Harold Lloyd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0385/)
还说卓别林长得像戈达尔,
还提到了各自参演的电影,
基顿的我不知道……
卓别林的是《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908/题外话:Isa放起詹尼斯乔普林的磁带……
Theo和Isa扭打,Isa提到跳踢踏舞把人逼疯的场景,来自《礼帽》,
礼帽 Top Hat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168/提议打破《法外之徒》的纪录,
法外之徒 Bande à part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01588/Isa拿着拖把跳舞,模仿《金发维纳斯》,
金发维纳斯 Blonde Venus (1932)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774/受到惩罚时,Theo对着《蓝天使》中玛琳·黛德丽的海报自渎,
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3957/蓝天使 Der blaue Engel (1930)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427/下棋时旁观的Theo突然抽动着摔倒,是霍华德·霍克斯的《疤面人》,
霍华德·霍克斯 Howard Hawks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9118/疤面人 Scarface (1932)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608/三人泡澡时还提到了Clapton和Jimi Hendrix两位吉他手……
Isa和Matthew约会,看了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不知道是什么电影……
Isa试图放煤气自杀,这时插入《穆谢特》翻滚入水的片段,
穆谢特 Mouchette (1967)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2413/剧终
他们三个想破《不法之徒》里面的跑步记录那里我喜欢死了
其实我每次去看电影看画展,都是想在途中经逢一两个传说中的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起躲雨,一起分食同一块三明治。但始终失败。青春澎湃的性欲退散之后,这个世界可能也会跟着变得清凉,或者荒凉。
#重看#献给影迷与摇滚乐迷(原声满分)的血色浪漫情书。相似的社会背景可同步联想到阿萨亚斯的《五月之后》(且男主亦有几分神似路易·加瑞尔)及路易马勒之《五月傻瓜》——“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1968年真是独特的年份,巴黎飘荡着左翼迷醉的风,伟大舵手与梦露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城市相逢,越战正如火如荼,新浪潮诸将声援朗格鲁瓦,翌年Woodstock就要扇起“make love not war”的风潮,而这三位在精神和肉体上从联结到分离的年轻人,以汹涌的勇气和四溢的情欲对抗着虚无青春的流逝,逃离父权的掌控指挥,欧洲和美洲对自由的不同定义,最终成为属于自己阶层的梦想家。
断臂维纳斯那一幕简直惊呆了。。。
世界上最邪恶的一种生物叫双胞胎。
我觉得电影拍得没有书有韵味...虽然作者本人说这是两样又相干又无干的事物,有点象泰奥和伊萨,呵呵.但是把两个男孩的关系处理得太简单了,没有那种暧昧的张力了.
处处都是向新浪潮致敬的音乐和画面,开篇就是《400击》的ost。恩,是否过度沉溺于电影(或是梦境),就会不知道外面纷扰的世界呢?那一抹鲜血,涂在脸上,青春之于他们,果真就是暴走的性欲啊。伊娃格林好美!
青春跟政治、文艺的3P
两个长得非常好看的神经病
本片最特别的地方,不是学运街头、迷影情怀、尺度大胆、和巴黎美景,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在餐桌上给文化自负我思故我在的法国高知一家四口上了堂有关寰宇和谐的哲学课!“打火机的长度刚好等于桌布方格的对角线。”……
处女开红的鲜血,残忍地涂抹在青春的躁动上
女主角的乳房形状好奇怪。
从记录片来说呢,,,我不懂。。。。从爱情片来说呢。。。。马修真是被二到了。。。整一个吐槽无力。。。。马修后面整个人都傻了。。估计会回美国。这TM都是什么人,什么变态啊。
片中描绘的三人关系意外地跟68年整件事情的本质一样:资产阶级后裔的脆弱、天真、虚张声势、粉红色。美国人带着流行文化入侵却佯装腼腆,欧洲人看上去成熟纵欲却是处女。是古老的欧洲诱奸年轻的美国还是年轻的美国诱奸古老的欧洲?左派符号只是装饰,法国年轻人需要享用他们的祖国所没有的摇滚乐。
假3P,真乱伦。
披着政治外衣的伪3P。在如此一个动荡的年代大家都有一份不安分的心,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段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畸恋。黑白老片与影片如此自然的融合,虽各演员都全裸出镜,但同时也表现的十分自然。很多镜头定格下来依然觉得很美。★★★☆
她说我们不用做爱 因为他就在我身体里
幸好我不是文艺青年,他们的基因太可怕了。除了“断臂维纳斯”的那一幕彻底惊艳到我之外,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为自己是个接地气的庸俗的实用主义者而倍感自豪。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