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个推理剧,但是我对里面的哲学观点更有兴趣。
「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不被任何人讨厌的生活,极其不自由,同时也不可能」……很多观点醍醐灌顶。
一开始我甚至一天只舍得看一集,就是小时候拿到特别喜欢的糖果🍬只舍得一天吃一颗的感觉,手心攥的直发汗。
感谢作者✊✊
不过只对哲学感兴趣的,对推理无感的,后面三集就不推荐了
想要小伙伴可以私信我,可以给你们发百度云
学日语的小伙伴也跟友好,因为是双字幕,而且对话很日常。
2019年第27部。
这是一部日剧,共11集,每一集扎扎实实1小时。因为我个人是正面管教讲师,它就是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基础的,所以对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不论是书还是剧集。都不排斥,看看。也是为了自己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核心理念。
作为一部刑侦剧,它可能并没有我们看到的经典剧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过程,甚至在剧中主角光环也略重。但作为一部阐述心理学的剧集来说还是很喜欢的。能结合剧情和心理学知识把犯罪人的心理剖析出来,既然观众能理解和读懂其中的心理变化,又能让整个剧情丰满连贯……讲真,我个人认为不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能非常好的理解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才能把这部剧拍出来。
勇敢做自己,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命运共同体,心怀感恩和爱……这些似乎矛盾,却又被链接在一起。我很喜欢剧集中教授的讲解,总能把有点难懂的理念,讲述的清晰明了,再配上剧情,就能更懂一些。大概是我需要二刷的剧集呢。
如果你也喜欢心理学,那安利给你哦。
看到这个剧名,完全没有想到,会以刑事剧的方式表达,人“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的哲学。 豆瓣了一下,原来有日本作者,根据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写过一本同名书《被讨厌的勇气》。 才看第一集,虽然是个破案剧集,但是穿插的哲学阐述,还算是比较充分的。
这部是心理剧,只不过披了刑侦的外衣,请不要当刑侦剧看就好,不是柯南。 近一个小时的信息量确实很大。 片子开头的诡异场景,晚上看到怪吓人的。 不过还好,马上就过度到很搞笑很激动人心的“熊孩子和草莓蛋糕”桥段。 我就不剧透了。 摘录剧里的一段台词: 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 但是明知道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做到的 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绝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活法,估计很多人连一天都坚持不下来 但是阿德勒告诉我们 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 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 没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这是个体心理学的根本思想 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想到Tim Burton导演的Alice in Wonderland (2010) 里的一句台词:
"Alice," said the White Queen, "you cannot live your life to please others. The choice must be yours because when you step out to face that creature, you will step out alone." -------------------------------------------------------------------------------- 联想到另一部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也表达过这种哲学 王牌地产销售,三轩家万智 用料理女王评价她的话,就是: 那个人真不错啊, 她不巴结周围的人, 该做的事情一丝不苟, 不屈不饶, 长得又美, 闪闪发光哦。 课长也是真心的表示佩服: 你真厉害, 不怕被孤立, 不讨好任何人, 堂堂正正的活着。 和你相比, 我真是没用。 一直在意别人的脸色, 上司的脸色, 下属的脸色, 而且,也没有什么起色。 -------------------------------------------------------------------------------- 福泽谕吉,日本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在他的《劝学篇》里写到过这么一段话: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 一定依赖别人; 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 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 若常常怕人和谄媚人, 逐渐成了习惯以后, 他的脸皮就同铁一样厚。 对于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 应当与人讲理的时候也不敢讲理, 见人只知道屈服。
--------------------------------------------------------------------------------
其他一些台词:
20170206
你自己都不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到底谁会为你而活呢。
这是犹太教的一条教义。
要是不花费自己可能不会被认可这样的成本,也许就永远无法贯彻自己的生存之道。
也就是说...
无法得到自由。
20170217
最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明白了吗,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
20170315
信赖他人是什么?无条件地相信对方,也就意味着要相信信任对方的自己。要是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那果然还是想要一些担保。所以只有相信自己,才能信任别人。
作为一部基本上没有推理内容的推理剧大概没有什么可以剧透的啦,然而还是建议观看电视剧之后阅读哦。
首先恭喜shige上剧,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他拿到的是女主的剧本,只想给导演和编剧说,干得漂亮啊。那么可爱的大眼睛,就适合笑得单纯和害怕得让人想要呵护的表情啦。
同名原著是用一位青年和老人的对话,浅显易懂的解释了阿德勒的“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的理论。(书有中文简体版,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哦。原著只了解一点,这部剧里面青山和教授的对话是亮点之一,让人有阅读原著的欲望。)
本剧是在这部作品之上加入了刑警剧情改编而成。 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说,案情不是重点,青山和大文字的对话才是重点(原著内容),而女主更像是位真人实例。
大概也是如此, 就播出的内容而言,案情非常薄弱,破案的过程单调而且模糊,如果当做推理剧来看可能不容易有追下去的欲望。
好吧,或许编剧本来就只是给一部心理学作品穿上了件推理的外衣而已。
于是,本剧的可看性大部分存在于男主和教授对话中所阐述的心理学理论,而女主的一言一行仅是为了用个真人更形象的演示一下刚刚阐述的阿德勒的理论而已。
至于推理过程,本剧基本上没有这种东西,不知道是因为编剧把侧重点都放在了心理方面,还是不擅长描写推理过程。所以作为观众而言,你只会看到女主怼了同事,犯人和路人之后,犯人就被直接找到啦。然后女主继续怼一下犯人,路人和同事,一集就结束啦。
原著的理论虽然很有意思,值得思考。可是电视剧的人物设定,以及理论和剧情的融合不是很好,使得剧情显得好像太过粗糙。作为观众也很难代入进去通过案情故事“感受”理论。
原著中的老者,剧情中设置成心理学教授大文字哲人(编剧起名字好直接,虽然原著也是“哲人”啦。),可是为什么总觉得这位滑稽又有点玩世不恭,不知道是不是toma《秘密》的影响,让人感觉他是坏人呢?
原著中的青年,剧中设置为青山年雄,名字梗该说是随性呢,还是直接呢?
青山这个角色说是女主的拍档,然而主要的任务更多的是和教授一唱一和的阐述原著理论的,顺便帮女主跑跑腿,接接电话,附和一下对方的观点。以及,可能随着和女主更多地接触亲身感受一下“被讨厌的勇气”所带来的正能量,展示一下自身的转变之类的吧。
香里奈,久违的主役。
外貌上香里奈算是保持的不错,皮肤很好,要说看起来憔悴不如说妆太淡,至于为什么淡妆到这样的程度,或许为了表示女主不想随社会大流的喜好梳妆打扮而是自己舒服就好啦(个人猜测而已)。
性格方面的确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对于平时不得不“读空气”,“随大流”的观众而言会觉得超级爽吧。比如一开场无视熊孩子买下草莓蛋糕,简直让平日里困扰于熊孩子又被“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见识”之类观点束缚的人深感大快人心。
但是,要说这个角色设定的也不是非常好。
对于展示阿德勒的理论,女主的角色让人感觉有点过犹不及。诚然女主的角色就是展现“被讨厌的勇气”,所以偶尔有点讨人厌也是正常的,甚至是编剧故意为之的。但是问题在于“度”,到目前为止,女主“特立独行”的程度和方式似乎都有点问题。
原则问题要坚持,像是不要为了社会的观点而去选择工作,伴侣,生子,不要因为年龄性别等等而简单的放弃爱好,或者和剧中觉得酵素难喝的主妇一样放弃改变(进步)。在这些问题上慎重思考,不怕与周围人不同而被讨厌,坚持自我等等都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说是这部剧能够带给观众的正能量。
所以,有独立的意识,不人云亦云,工作能力强,办事效力高。这些方面女主的确让人敬佩。
可是另一方面,有着“不被讨厌的勇气”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完全无视周围人的心情,这一点还是有待考量的。
怼熊孩子,怼犯罪者是一回事儿,见谁怼谁,想什么说什么,只考虑自己痛快就是另一回事儿了吧?
进而具体到女主的职业,作为一名警察,不可能只靠自己侦破案件,团队合作必不可少,无视上司同事,不参与会议不分享信息,任意留同事的电话办案而不告知对方……剧情也挺理想化的呢。
日常生活中都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啊。毕竟,除了真的隐居荒山孤岛的世外高人和鲁滨逊们,谁也不能完全不顾他人的活在世界上。而且,直率和无礼有时候就是一线之隔。
就目前而言,女主表现出的比起“勇气”,更多的是刻薄和没礼貌而已。
对于原著理论的演示也并不非常恰当。
像是女主在破案之后,面对犯人的言行,不能更好的表达原著理论,反而太过片面粗暴的阐述可能影响观众对原著的思考和理解。
以第二集为例,教授和青山所说的“目的性”理论有其道理所在,值得人们反思。然而具体事件分析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涉及到不同性格,经历,环境,心理,意识和潜意识等诸多要素。而女主面无表情简单粗暴的一通评价只会让人觉得是在耍酷而已。
总之,作为阿德勒理论真人实践的女主显然并不能很好的表达理论本身。
进一步说,阿德勒的理论,如何实践,方法,程度,也都是见仁见智仍需思考的问题。
本来因为对于推理剧和心理学都有兴趣而对这部日剧蛮期待的,设定很有新意。
可是就目前的剧情来看,推理几乎没有,女主全程面无表情装酷,对于心理学的表达除了青山和教授对话时有点意思之外,女主的演示太简单粗暴。虽然shige非常可爱,还是直接看综艺节目好啦。以及,op值得一听。
勇气是个很美好的词,它包含着少年的热血,孤注一掷的胆量,以及奋不顾身的决心。不过,勇气从来都不止这么简单。尤其当它前面还被冠上了“被讨厌的”这个定语的时候。
阿德勒既要求我们从不惧讨厌出发做事,又要求我们以维护共同体为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做事应当随心所欲,由此招来一些人的讨厌,但我们却又要时时维护跟这些讨厌自己的人组成的共同体,将自己与讨厌自己的人绑在一起。要让自己为一群讨厌自己的人奉献,这样的要求应该很少有人能够实现吧。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共同体成员因为讨厌自己而给自己下套,使得自己虽然自由地生活但生活中却处处有让自己难过的小事,这时候自己就会为了避免这些难过而“自由地”修改自己先前的做事规则,由此,阿德勒自由依照他的行为模式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既然目的“自由”无法实现,那么手段“勇气”就无从谈起了吧。
至于庵堂兰子为什么能在影片中成为阿德勒的代言人,那是因为她2拥有两种很特殊的条件。第一是和善的同事关系。庵堂作为一名女警官,顺利成为了搜查一课里面出外勤的警务人员。而从其它的日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勿言推理》里面的女警在进入搜查一课之后被上级处处打压辱骂;《天国与地狱》中的女主,虽然性格较为强硬上进,但仍然难以争抢到案子。而《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庵堂兰子,却从来不缺案子,甚至能抢别人的案子。就算同事对她不满也仿佛对她无可奈何。由此她一展身手到了全警局破案率第一的警探。试问,必须要同事都是善良的草包才能够实现被讨厌的勇气吗?其次,不得不提的是庵堂兰子的个人能力。且不论她同事的能力如何,整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就是庵堂兰子要是聪明到像是神探一样的人。不然那个退休警察爆炸犯就不会点名要找她的麻烦了。可是拥有如此能力的人,若是她的性格也像工作能力一样能够服人,她早就不是现在这个地位了。不说升职之类的,至少应当是在同时当中非常有权威,能够得到大家信任的那种人。这么说吧,当你成为了一个组织的领导人的时候,你行为的自由度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毕竟你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之一。并非一定要是反抗领导人才能表现自己的自由的。
所以我认为就算是庵堂兰子这样的人,她选择以被讨厌来实现个人自由亦是错误的。
聊完整个题目的大框架之后,再来谈谈本片中体现阿德勒思想的细节。
首先是第一个案件中提到的犯罪者心理:一个人为了掩饰自卑,会利用自己的不幸变的与众不同,凶手的目标变成了炫耀自己的不幸,把自己说成是轻信了她的可怜人。
其实在这一点上把人类的烦恼归结与人际关系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说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样的论断。试问不与社会联系的人有烦恼吗?独立生存的烦恼,孤独的烦恼,不可能存在吗?其次,把烦恼归结于人际关系,能够解决问题吗?
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忙于应付各种社交,他的问题在人际关系,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跟身边人正常的联系,变成了所谓问题的根源,那这一定不是真实的问题根源,因为正常联系无法切断,每个人都与自己周围的人有适当的交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打造成受害者来引起关注。所以第一个杀人案,用来佐证不应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看法,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其实第一个案件的凶手,与其说她是自卑,不如说她是想引起关注。想要跟周围人不同,想要引起关注时很多人天性中的一种,这种思想其实并不一定来源于自卑。有些非常优秀的人,自恋的人,虚荣的人,也喜欢引起关注。我觉得如果把自恋这样与自卑拥有相反意思的词,也归结于可以用自卑解释的话,那这两个词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由此,我认为自卑也并非可以完全解释想要引起关注。
想要引起关注在本片中还有另一个犯罪者思想,即“追求轻松的优越性”:犯人故意在犯罪现场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说的“唤起注意”,也就是吸引他人注意,脱离平凡的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通过杀人,来变得特别坏,本来,不论是学习还是运动,我们要想拿出一些成果,都需要一定的努力,如果通过正常的不懈努力,拿出好结果,让周围的人认同自己,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些人懒得努力,他们想要更加省事地,让别人认同自己,这时他们就会放弃变得特别优秀,而想要通过变得特别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阿德勒称之为“追求轻松的优越性”。
我认为不管是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还是将自己塑造成坏人,本质都是一样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关注。所以用第八集的案件中的理论来解释第一集,说不定会更合适。
第二集当中的“你是为了大声说话而发怒的,作为其手段,你捏造了生气的情感”,我也想说“我明确反对”。首先,如果感情是可收可放的,那么就不会存在迁怒这一说,也不会有冲动行事又后悔这种情况了。其次,为了大声说话而发怒,情感作为手段,使对方屈服作为目的,这隐含了大声说话者在此时是理性的运用手段达成其目的,即感性本不存在(是被捏造的),感性为理性服务,人人都拥有且只拥有理性。但理性并非生来就拥有的,而且一般认为幼儿并没有完全发育的理性。所以人人都有且仅有理性这一点与现实有所冲突。
说到理性,最后我还想说说第五集当中的课题分离。这里阿德勒的观点倒是与他自己提出的人人有理性相互贯彻:任何人都不应当对别人的课题加以干涉。但回到我前面的并非人人拥有理性的观点,我认为正是因为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者因为幼儿的理性未发育完全,家长,老师这些人才会需要去“干涉他人的课题”。我并不认为家长所有的“我是为了你好”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支配欲望,有时候确实是因为他们自己踩过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踩一遍而已。而且若所有人都将“不应当对别人的课题加以干涉”奉为圭臬,那不会助长社会的冷漠氛围吗?所以我觉得,并非是干涉不对,而是干涉的方式和程度需要加以考量。第五个案件中,花艺老师为什么错了,不是因为她不应该在自己朋友婚姻不幸之际参与其中,而是因为她应当做的事情是沟通引导而非帮助杀人。阿德勒难道会认为,站在花艺老师的立场,面对这个自己曾经不小心伤害过的,多年的好朋友,自己应当说:“这不关我的事”吗?
我靠我给帅气,没看的都给我看!!不看不行!!L!O!V!E!lovely西给酱!!#我也情不自禁开始打尻#
我觉得还不错啊,香里奈经过那个照片事件之后确实星路打击很大,还能主演也是能力的体现吧。这个剧的主题我喜欢,勇气。
先给个五星,只要不烂尾就不改,有些话说的太他妈对了!
这部是心理学书籍改编的,本来就不是重推理的剧,肯定不会认真给你推理啊
昨天在a站闲逛发现的剧,貌似现在只有一集,比较对味,决定入坑啦
又完了一部[流泪]大Boss真的猜不到 明明是搞笑角色
日本人最怕給人添麻煩,被討厭。這劇提出的思路蠻新,但是還是太淺了。如果能深究就好了。目前來看稍顯扁平。
案件的确是比较薄弱,推理也不够精彩,女主角的人设和部分情节也显得牵强,各位主角的智商也时常捉急,但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心理学理念,我才追完了全剧,对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还是有所感触的,打算直接看他的书了。
日本人在探索人性方面,超前意识了一百年。
根本看不下去🙄️……
不好意思,我觉得很好看。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兰子那样。人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PS:买草莓蛋糕那里真的爽死了!
就凭开场买蛋糕那段戏,我就要给五星!太爽了!
第一集!小刑警!超绝可爱!!!理论渗透得也很棒!!!
发现了冈崎纱绘和堀井新太两个萌娃。饭丰万理江和相乐树算正常发挥吧。
「被讨厌的勇气」有点萨特「他人即地狱」的意思。拥有这种勇气的庵堂和害怕被讨厌的青山,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出发改编原作,还能恰当地渗透原作的哲理,很好啊
第一波追新番下来最喜欢的剧,第一集杀人理由有点扯但据说是阿德勒书里的,人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获得幸福的理念我还挺喜欢,想看心理学的书了~
2.19update:看着看着也追下去了,喜欢堆名桔平叔啊......剧情无亮点,推理弱。男女主让我想到大泽绘里香和花形,推理比boss还弱。相比草莓蛋糕的剧情,阿德勒的理论更吸引人。
电视剧就不评价了 每集只看了大文字老师装逼部分(喂)我非常感兴趣 这些部分对于阿德勒的中心理论进行的诠释还是很值得思考和辩论的 很多命题存在悖论或是极端情况 但却能在某种层面上让人被说服 我决定要再研读一下阿德勒了:)
追!!!
可能是全日本仅存(唯一)的女汉子 添脸打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