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彻底完成了大学毕业时追的Girls, Girl可以说是我20出头的crack spirit guide, 一开始算是20岁拖延症的借口到现在成为了珍视的一部“Coming out of age”成长剧。抱着不想和Girls说再见的心理,我又回味了一遍Lena Dunham的早期作品 — Tiny Furniture.
Tiny Furniture有一种把时光拉慢了的节奏,平调且不虚伪地讲述20多岁人的事儿。在这部电影身上可以看到很多Girls当年的雏形,比如Lena经常裸露的肥肿身材,好朋友Jessa冲动型的人格,Ray的愤世嫉俗和懒惰,还有Lena取悦男人的性关系。
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筋疲力竭的Aura,整个身子摊在地板上,盯着她摄影师妈妈的道具 — 一群迷你家具。这种大小的对比让我想起了梦游仙境里的爱丽丝,慌张且不知所措地掉入了名为成人世界的兔子洞,头抵着惬意饮茶的白兔,待他来指明方向解答:20多岁的Aura 该何去何从?
20多岁的尴尬特别像青少年时候穿着不贴身的上衣,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公众场合里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这种外表上的尴尬也在Girls体现出来,Hannah的上衣爬满蜥蜴,或者是露出大肚子的比基尼,不过相比Aura, Girls里面的Hannah她一点也不以自己为耻,理直气壮地裸露。
另外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情节是Hannah坐在厕所里偷读她妈妈的年少日记,日记里的妈妈也是20多岁,对自己的生活无病呻吟着:
“我想要东西的清单:
小提琴弓
一个爱人,请给我一段顺缘,感情里我向来就没啥好运气
让我的艺术职业生涯重覆正轨
身体重量保持128-125,而且能满足
指头手术
扬琴
黑色贝雷帽
墨镜
新日记本
磨砂地
学会用暗室
做有我主演的小电影”
如果说20岁是发牢骚的年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不过你现在是30出头还是40出头,都会经历过那个阶段:不停地抱怨人世沧桑,吐苦水,觉得自己多经历的就是人间疾苦,梦想也一点点从指间溜走。在影片中的Aura妈日记给Aura以慰藉,她现在的一切都是正常。教母般地,Lena又给我们这些20多岁的小青年出了Girls这么一部剧,告诉我们生活很烂,不过还好我们都在一条船上,正趟一样的浑水。
剧中的Aura, 被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包围,不停地被各种角色包围且拒绝,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中做出自私的决定,把生活里每个细微的毛病放大化:在家蹭网过夜的陌生男子,跟妹妹的“功成名就”攀比,还有来自成功摄影师老妈的压力。她又真实的可爱,小心翼翼的把死去的宠物老鼠包裹起来在冰箱冷冻, 跟邻居家的小孩儿自言自语,坐在浴室里模仿xx的情形。她遇到点儿小事儿就心烦,不高兴了就辞职。她是被宠坏了的我们的缩影,展示的是我们发过的牢骚和趟过的浑水,讲述着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20多岁尴尬的成人旅行。
在这个吃了太多吐司和边角料的晚餐时间,一不小心在B站发现了这部曾经苦苦追寻的片子。Lena Dunham白白微胖地又出现了,让看过Girls的我心里面突然熟悉了一下,嘿,好久不见。仍然是那个氛围,干净文明的环境,但是是年轻的困顿。困顿不戏剧性,缓慢地进行。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那样缓慢地期待,又缓慢的失望。那些隐秘的对性的期望和失败。跳出来看很愚蠢的效仿,像吸大麻,在铁皮筒子里做爱。硬是将自己隔离出来,构成可以成为排比句的与家人吵架的理由用词。某个时段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的,自己都会很厌恶别人那么做的行为。曾经我曾对一个一样看过Girls的朋友谈起说我很喜欢Hana啊,她不怀好意地笑了,貌似后面还加了一句,你再想想。那正是处在愚蠢听从她一切的时段,尽管现在,两年过去之后再回想起来,已然明白她的意思。不是喜欢不喜欢的某个人物的问题。而是愚钝的我才开始意识到,一个人自导自演并不是必然地会凝造一个自己的好形象。曾经有评论说Girls中,Lena对自己真狠。估计便是这样的意思。Hana的困顿、尴尬乃至愚蠢,已然被暴露地淋漓尽致。但是我们当然是不会厌恶她的,她有时候还是可爱的。这当然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或者应该把上面的们字都删去。我在这种困顿中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困顿和尴尬。于是乎,反而会奇异地,不再在乎这些,像Siri侧着身子睡觉的时候一再强调的,I Don't Care .
影片触动我的另外一点是母女。关于这一点,种种细腻情感和感叹,只要曾处在其中便可感悟,就不再说了。
如果一个与异性交往过程中遭遇挫折的中年男人拍电影,很可能跟《本能》相似,主题为女人终将杀死男人。如果你运气好,她可能先跟你吃顿葡萄酒佐餐的牛排,接下来甚至允许你进旅馆房间浪漫个10来分钟左右。只是床下藏着把刀,最终她要刺刀见红,散落床边的丝袜、内衣都将染上斑驳的血迹。如果一个与异性交往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年轻姑娘拍电影,而且手头只能筹集到5万美元、装备也就一部市价1600美元的佳能7D单反数字相机,她能拍出的最好的片子就是《微型家具》(Tiny Furniture)。
1986年出生的丽娜·敦汉姆(Lena Dunham)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她在电影中的角色奥拉先后与三位小伙子以不同方式交往过。俄亥俄念大学期间的男友诺阿选择了农场而不是奥拉,他从未出现在镜头中。回到纽约,她进入到毕业后、工作前的状态,在派对上遇到一个视频艺术家杰德。小伙子主要的职业技能就是打扮成牛仔模样,然后骑到玩具牛身上说些带哲理的句子,他已经赢得“尼采式牛仔”的称号。虽说已经在YouTube上取得初步成功,哲理牛仔的视频点击率达到1万5千,但一次点击的实际价值尚且不及1美分,所以他仍处于生活无着,居无定所的状态。奥拉趁家人外出期间将曼哈顿下城的豪华公寓向他敞开,他欣然接受邀请,一个双肩包就足够携带全部家当。即使男女同处一室,而且奥拉经常衣不蔽体,两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已经近到发生任何事情都不算意外,但杰德的兴趣专注于菜肴和葡萄酒。对一个年轻女生来说,旁边床上躺着的小伙子只顾阅读伍迪·艾伦白皮红字的书Without Feathers,却全然没有阅读她的兴趣,这怎么看都象是个悲剧,一个异性恋的女生肯定将因此而怀疑自身价值,但丽娜·敦汉姆拍的是喜剧电影。
同样的似悲实喜的戏剧效应也发生在第三位小伙子身上。基斯跟奥拉在同一家餐馆打工,他当厨师,她到门口迎宾。调情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新意,基斯抛出的诱饵直截了当,闲扯的话题叫“章鱼性侵”(tentacle rape)。奥拉连色情电影都还从未看过,这种新奇的概念显然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基斯谈吐间透出一股桀骜不驯、愤世嫉俗的詹姆斯·恩气息,进入实际操作层面的时候却聚焦到再现实不过的事项。两人的亲近发生在街头的大口径钢管内。
奥拉问,“你有没有艾滋病?”
“没有,”基斯回答问题以后紧接着提问,“你有没有疱疹?”
“没有,没有。”奥拉回答,此后身体的结合才得以正式启动。
这段场景包括非色情电影中的性镜头通常都会提供的视听效果,比如造型和喘息,经过丽娜·敦汉姆的处理,我认为更多的观众将从中获得喜剧感受,而不是性幻想。这部电影架构沉稳,故事推进从容不迫,制造喜剧元素时绝无煽情,完全用不着借助夸张的语言和形体。很难想象,创作者丽娜·敦汉姆当时才24岁。她成长在纽约的犹太人家庭,父母都是成功的艺术家,她的妈妈、以微型家具为创作题材的摄影师Laurie Simmons和妹妹也都出现在电影中,各自扮演丽娜·敦汉姆的角色奥拉的妈妈和妹妹。电影拍摄的主要场地就是她的父母在曼哈顿Tribeca地段昂贵的双层公寓。
寻找合适的另一半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面对的一项挑战,让奥拉陷入困惑和挣扎的还有职业前景等因素,她急需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家庭条件再优越也无法缓解内心的焦虑。跟摄影师妈妈冲突过后,口里含着银调羹的奥拉强调自己是个“young, young person”,生活充满艰难。
从《微型家具》的影像质量基本看不出预算只有5万美元带来的局促。十几年前数字影像设备刚出来的时候曾经给影视制作带来巨大的冲击,不过最终的影响主要限于纪录片和新闻采集。斯蒂文·索德伯格这类喜欢试验的导演拍过Full Frontal等作品为数字设备造势,人们欣赏他的创新精神,但未必乐于接受投射到大银幕上显得粗糙、模糊、颗粒感厚重的数字影像。弗兰西斯·科波拉也曾建议女儿索菲娅·科波拉用数字设备拍《迷失在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但她后来还是选择了胶片,因为数字影像固有的冷清色调无法取代传统胶片的温暖、柔和、浪漫。最近几年出现的装备是高清单反照相机,其视频功能正一步步得以增强,很有可能促成现有格局的重大变化。目前高清单反照相机拍摄专业视频的时候在跟焦、音频采集等操作上仍然非常困难,芯片处理运动物体的时候也显得力不从心---《微型家具》基本上由固定镜头组成,但历尽艰辛以后的回报相当丰厚。数字影像的清晰度和色彩感受已经逐渐逼近胶片,几千美元就可以买到的佳能机身加镜头可以拍出类似35毫米Panavision的效果。后者的价格要贵得多,租一天就需要1000美元,跟数字素材相比,胶片后期制作的开销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高清数字照相机很容易提供超浅景深,视觉效果有时候相当迷人,跟过去几年的低成本电影不可同日而语。《微型家具》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利用浅景深的机会。以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奥拉和妈妈在书房的一段对话为例,镜头的焦点随着对话的开展在两个人之间轻巧地来回移动。用改变焦点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是常用的手法,如果被拍摄的主体相隔比较远,再加上长焦镜头的帮助,实现这个效果很容易。而奥拉和妈妈站得很近,从纵深看几乎是前胸贴后背,而高清数字照相机提供的超浅景深即使在中景甚至全景也能轻松实现焦点的跳跃。
技术手段为大家提供了均等的机会,作品的优劣因此更加倚靠创造性。在我的观影经历中,从来没有发现过象丽娜·敦汉姆这样如此年轻就能具备如此洞察力、如此远离虚荣的电影作者,她并不在意暴露自己一点也不纤细的腰身,她已经以冷静的姿态娴熟调遣各种手法探讨自己所属的群体面临的共同挑战,新颖,机智,坦率,风趣。我一点也不怀疑,她以后可以拍出Please Give,The Kids Are All Right一类的电影,成为Nora Ephron,Tina Fey一类的人才。
日常琐碎近乎无聊,如人物大串的对白,充满自以为是的、没有意义。它也没有一般好电影一样击中你要害的感觉。可隐隐地,你会在这个普通的女孩的生活中找到自己普通又不愿启齿不足启齿的部分,时不时地挠到痒处。作为编剧、导演、演员,Lena把自己的一部分心声完全袒露出来,就像毫无顾忌地露出她被嫌弃的臃肿身材。她想做艺术家,全然是把自己当做作品的部件,认定身体和女孩的内心世界(至少是部分)不应该是隐秘而无关轻重的。电影里的小电影,女主穿着比基尼在喷泉边刷牙,表情迷惑。
这一部分就是女孩都经历的“找寻期”(不知道怎么命名),一段介于成为nothing与something的时间, 一段重新看待得到与失去的时间。妈妈说Aura我好想把这段时间再拉长一点,Aura觉得寻找充满了矛盾、迷失、痛苦,羡慕妈妈成功的光鲜,期望着“成功的彼岸”——事业有成、得到承诺、在体面的地方做爱。然而现实总是冷冰冰的,冷得就像街头的废弃管子,把自己搞的狼狈不堪。观众不愿细看这样的生活,因为和自己的生活太像了,且电影把这种无意义的追求、求而不得的无力放得很清楚,几乎看得到皮肤下的毛细血管。只有过来人知道,Girlhood是没有意义,实际却包含了之后生命的全部内容,而那些潜意识里最重要的东西在时间洗刷后都留下了,升华了。(结尾赞,ticktock ticktock,时间的流逝让人恐惧,但这种恐惧是好的)
很讨厌里面女角的性格和状态 ,但最后结尾听到滴滴声放到很远还是有一点的结尾收得几好,本来还以为还会有多些意义交代什么的,但似乎导演不想把所有说的那么清楚 ... 是会让人看下去的片子,但又一边痛恨这个女的怎么这么脑残,她跟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起傲娇战场原,在教与被教的份上,好明显是后者。 但毕业后的种种 总算这么地领略了
OMG,我看到这头大肥猪女我就想PUKE
微型家具,微型困惑人生。Girls的故事和人物的雏形。凭借Aura,想念Hannah和她的伙伴们。
LenaDunham
学这种专业的人都又懒又事
腔调对味的文青
可以理解为Girls前身...Lena is a real badass!!! And I love Jemima's kinky accent quite a lot.
导演24岁好年轻,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也许还有点自传性。比《弗兰西丝·哈》还屌丝的女屌丝胖妹的故事。后来还以本片为契机,拍了美剧girls。
6.9;u broke ur own 'cos u can't finish what u start
This girl is quirky and lovely.
Lena的魔力在于她不吝啬于表现自己的笨拙。这份笨拙源于全天下文艺青年的通病:长不大,和,深知自己长不大却无动于衷。大部分时间她都在高明地扮糊涂,只把锋芒都藏在驾轻就熟的吵架戏中。没有人在乎微型家具,就像没有人在乎生活,文青眼里只看得见“自尊”。然而谁都心知肚明,Lena比绝大她的受众都要幸运,也更有才华。这比影片更令人忧伤。
真是女版伍迪艾伦的感觉,翠贝卡地区的豪宅里一个面临后大学时代迷茫的胖妞,一张没啥用的电影学文凭,闺蜜和男友相继离开,母亲姐姐还把自己当外人,两段失败的自作多情的感情生活,就是这么悲催的故事被导演用幽默来包裹,创造出一个温柔的女性主题,其中的忧伤痛苦都是属于后青春期的诗
Naked and dumb.
relationships aren't ... you konw, it's not rocket science.If you find yourself having to really think about it a lot,analyzing it,it's over这句关于人际关系的对话,或许人际关系并非科学那么简单。
成本6万5,7D拍摄,家庭演员。。。画面简洁对称,但只能算出色的学生作品
好值得学习的独立片啊,要是朋友出场地,几乎预算管个饭就可以拿下来。这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女孩儿太了不起了。
看小清新电影是一次时间的风投。运气好看的就是治愈系,运气不好看的就是一堆无病呻吟的狗屎。我再也不会轻易看小清新,尤其是米国的小清新!
太清新了点
其实拍得挺好,家庭和男女关系的各种小幽默小落寞,最后的钟声也不错,可这种题材和故事距离实在太远,没多大感觉。另外真心看不出多少伍迪艾伦的影子啊,除了那本书之外……
还是日系小清新更合我
米国淫也喜欢日本AV。。还知道触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