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过韩国电影《华丽的休假》,我分明地感觉到:就连我这样一个旁观者都感到伤痛和仇恨在心底涌动。那么那些运动中的当事人呢?这样的伤痛和仇恨在心里长年淤积将产生一个怎样的毁坏和苦毒的力量呢?这是我担心的,因为:韩国有光州,我们有天安门——有些东西实际上不是真就那么遥远得几乎和我们无关。我所担心甚至是害怕的就是这个,那样一个可怕的力量,有什么可以化解它呢?今天看的电影《揭竿而起》(又译作“恐怖袭击”或“引火烧身”)却似乎明白了我的担心,并且提供了一种答案。
电影说的是南非以暴力反抗种族隔离的争议史实人物帕特里克·察莫索波澜壮阔的半生。年轻的帕特里克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班的炼油厂里做到了领班,拥有自己的车,有幸福的家庭。和睦的家庭和稳定的收入使得他很少顾及什么所谓的种族运动。一次,业余时间作为孩子们足球教练的他伪造病假条带孩子们去比赛,并且去看望自己的情人。当天晚上炼油厂发生爆炸——“恐怖袭击”。由于不能提供确凿的不在场证据,帕特里克被捕,他的一个同事被折磨致死,连他的妻子也受到残酷对待。尽管最终平安出来,但帕特里克心中的仇恨已不可遏制,他离家真正参加了“恐怖组织”来反抗白人统治,他接受任务来真正炸掉炼油厂,被之前审问他的白人警探尼克·沃斯抓住,送往了鲁班岛监狱。
种族问题,政治阴谋,这些大东西在电影里都有反映,不过我不会随着这些去走到自己的不平与愤怒里去的——我已经过了这样的阶段了。我所关注的是主人公帕特里克在从鲁班岛回来时,述说自己内心所得的释放,他引用了纳尔逊·曼德拉的话:“我们是无法得到自由的,直到我们学会原谅。”仇恨,往往带着一种挥之不去、难以克服的惯性,它悄悄地潜入人心,等到它开始发生作用的时候,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都已经很难挣脱出它的轨道了,我明白这个状况,因为我一度长时间在这里面。是的,我听到的,看到的,和经历的都让我不自觉地走进了仇恨的轨道。进入了这个轨道后,人的目光会变得很狭窄,狭窄得会只盯着自己的伤口,并铭记着肇事者,看不见其它一切,尤其看不到自己所行的。在仇恨轨道里,就算再怎么在“自由”的口号下行事,自身却已经无法自由——因为仇恨和苦毒固有的惯性让人回不了头。这个时候,只有原谅才能使人走出这个轨道,摆脱惯性。我不知道帕特里克何以可以进行原谅,但是我却从我自己的经历里可以明白:如果那个伤口不再,我也就不会再注视那里,也就可以不再铭记肇事者,那么何以让那伤口不再呢?——是那奇妙的双手。
电影前面大半部分都让人紧张,紧张那个原本老实本分的男人会在仇恨里作出什么事情来(电影本身不是叫做“恐怖袭击”、“揭竿而起”么?那之后呢?我想起了《华丽的休假》里的街头。)然而,让唱国际歌的人失望,却是让我欣慰的是,在帕特里克最后走下轮船,看到他安然的表情和平和的眼神,听着他内心的自白时,一股温暖毫无征兆地撞进了心中,我几乎感动得要流泪,不只是为主人公自己的人身和心灵双重的释放,还有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照出了我自己曾经心里的东西,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盼望:那些时候,我也是多么渴望那样心灵的释放,渴望挣脱仇恨和苦毒的轨道啊。
电影最后以真实的帕特里克的谈话和生活结尾:他收养了几个孩子,带着他们生活,他的神情里充满了乐观。这时我的眼泪下来了——我想,这不仅仅是电影,不仅仅是艺术,都是真的。心灵的释放是真的,原谅是真的,脱离仇恨的轨道是真的,自由也是真的,帕特里克是真的。
我还有感恩和赞美,因为和帕特里克一样,我心里的释放和挣脱,也全是真的!
在并不了解当时南非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匆匆看完,电影的很多镜头处理有些别扭,比如整体的色调(本来就是以黑人为题材的,还那么多黑夜取景的镜头??),大量的对比镜头反复穿插导致电影的节奏忽快忽慢,有点用力过猛,整片的氛围从头沉重到尾(虽然是种族隔离题材的电影,但我相信黑人兄弟骨子里有幽默感和乐观的心态的,所以在“揭竿而起”之前至少有些笑点,让氛围产生由轻松到沉重的变化,效果会更佳)
但总之,影片还是给人很多思考的:在面对种种社会问题(种族隔离)引发动荡时,市民阶级大体有两种人:保守者和激进者。前者多数有稳定的家庭和财产,基本避政治不谈,不愿意卷入动荡,只希望安安稳稳的渡过这段时期;后者多数是无业无资产或者严重受迫害者,他们是社会的动荡中与统治阶级对抗的中坚力量,电影中的“自由战士”。而电影的主角就是被迫从前者转向后者(《卢旺达饭店》主角也是类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规律在世界各地一直上演着,说到底就是统治阶级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宪法。不当的统治者会逾越宪法,实行错误的政策(如种族隔离制度),当自己无法纠正过来就需要精英知识分子阶级或市民阶级(情况最糟)来纠正。
回到种族隔离的主题,大多种族问题都源于过去两个世纪里的迁徙和殖民,世界各民族基本是友好相处和竞争敌对并存的。所以种族偏见很难彻底消失,只能不断淡化,这个淡化偏见的过程需要真实的接触和合作,而种族隔离将接触和合作割裂扭曲,只会加深矛盾。正如影片的结尾,帕特里克并没有对当年的警察复仇,而是选择了和解,头发花白的警察独自一人在河边钓鱼,某种程度上也是种族隔离的受害者。两个男人不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吗。影片最终就是借此表达了,希望各种族放下历史遗留的宿仇与矛盾,通过和解和妥协来实现和平。
人性不分对错,只有制度才分对错,愿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以压抑开始,历经悲凉,却收尾于并非完美的圆满,其实此片的最大缺陷,就是拘泥于真人故事和疗伤心态,结果悲悯足够了,却丧失了成就伟大悲剧的可能性。实际上演到中段,几乎可以看出,出场的每一个人都深陷悲惨的境地无法自拔。老实低调的工人失去家庭、工作甚至信任等一切;忠于职守的警员也无法保护家人不生活在恐慌之中;行动带来仇恨,反击引发破坏,然后是更多的仇恨,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这可怕的旋涡之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比如两面的葬礼/仪式穿插进行的那一段。但是这样从个体悲剧上升到社会悲剧的发力转瞬即逝。后来的警匪片段和结局的宽恕表述,确属很讨好的做法,但是有了温和就失之尖锐------------就是说下刀不够狠,没有勇气把伤处完全挑开,让人看到痛苦的根源。
好了,装13完毕后,抛开想看别人演出悲剧这种无耻的心态,俺还想以一个怪蜀黍的阴暗心理,来大声疾呼:
一妻一妾,儿女双全;痛苦过、反抗过,最后居然还获得了身体和精神双重的自由......etc,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哇。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鉴于大多数人即使愿意吃苦也捞不到这些,俺只能说,这个老实人,这个被压迫的老实男人,已经达到了相当好的结果了。
ps,Derek确实会演戏,所以说有些东西学了白学,还是天赋重要。
ps2,古人云,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可怜的老实人,不谋及妇人,还是难以幸免。失去了一切,还被叫做恐怖分子的男人,被大军压境的追捕围在当中,挨枪子、被剥光猪,所有的苦楚和无奈都写在脸上--------------可那时,伤他最深的是什么呢,是他老婆的出卖!
女人那女人,在她们心中,天塌地陷都是浮云,只要男人没有上她们的床,就是罪该万死---------------然后她们还好意思说这是爱。
配乐的人声回旋音很灵
I'm free ,everybody is free .
2010-01-18 用很平淡的方式拍攝極沉重的題材...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片子。应了一句话,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蒂姆、罗宾斯老了,不过喜欢他在这部戏里的表演。
自由是那来自心中的歌。
Fire在影片中有多重涵义,隐喻了很多事情。最后点题,用“宽恕”化解fire。主题不错,但故事较为平淡。
为什么只要跟战争,火拼,任务有关的电影,我就看不大明白呢
又是一个真实而坚强的故事演员也确实很不错喜欢
2008-03-30,现在看有点不痛不痒。
故事编辑地很真实但更真实的原因是,这些都只是代理人战争而已!背后就是苏联和英美。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经济基础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这点,柏林墙也会倒。现在我们有了这个基础,因此他们就把我们视为绝对遏制对象。他们错了吗?绝对没有!他们对了吗?因为遏制从来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堡垒内部的洞,填上!看懂上面这些内容的说明你已经完全具备独立思辨能力,干什么都行了!
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立意虽好,但拍摄手法粗糙,也缺乏讲述故事的能力
相比看到麻木的抗日片,这部电影甚至给我一种去非洲的冲动,不一样的文明却给我这种震撼力。片中最具感染力的是饱满而富有节奏感的非洲歌曲,真的非常振奋人心。这部电影最大的弱化了政治元素,非常值得一看。
两岸三地的片名翻译放在一起很有意思:“中文世界的几个译名都很糟糕,大陆的叫《揭竿而起》,等于对这部电影全部含义的否定。台湾的叫《恐怖攻击》,两个名字简直左右分明,不同戴天。香港的就叫《引火烧身》,意味又过于深长。”
南非反对种族隔离题材,比较真实。关于曼德拉,关于南非黑人反种族主义的斗争,2000年以前的评价是一边倒的好评。然而,曼德拉上台、黑人掌权之后,南非的社会经济全面倒退,劣币驱逐良币,这现象值得深思。
我很喜欢Derek Luke.- -!!虽然他不帅。
感觉带有非洲题材的都挺喜欢
能让人了解一段历史的作品
这片子和《底特律》一个特征,其实剧情就是围绕炸炼油厂的恐怖袭击,第一次袭击后,男主作为嫌疑人被审讯了,这么一个惊天大案,男主居然因为不想暴露当晚自己开小差去参加球赛和约会情人,就不说实话——摊上这么大事了还隐瞒你那点破事,你不得不怀疑这位黑兄弟没脑子了。其实这片也不避讳一些事实——男主就是个莫桑比克人,话说南非本来没多少黑人,因为开矿,涌入了巨多偷渡者,结果这帮人反客为主把布尔人赶下台了,窃国是也。抛开这些令人扼腕的历史背景,本片的摄影还是很强的,两位摄影师都是超水平发挥,男主被捉后叫人摁在水池里,大全景的背景是燃烧的炼油厂,这个镜头并不写实,是种天启式的叙事,这种象征性的镜头还有不少,倾斜镜头拍狱中黑人们吹口哨什么的,爬满山坡的低矮黑人住宅,入夜后变成星星点点的灯光,像是炎热非洲的夏日酣梦
批判上世纪80年代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影片。种族问题,不能评判某个人的对错,各自都是自己该做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