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在我们的家乡(码市镇,水口镇旁边的那条河)拍摄的,小说作者当时知青下乡,住在我们村里,听长者说:长者请作者去他家吃饭,做了两个菜,一个鸡蛋炒黄豆,另一个豆腐煮酸辣椒。作者说:这个酸辣椒煮豆腐有酸,还有点甜,但是甜味不够,这盘鸡炒黄豆可以,很好吃........
从小听着爷爷说他们的各种事情长大,电影里刻画的原型人物盘老五,在爷爷嘴里的盘老五:油嘴滑舌,在我们那一带,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个排工,关于排王,必他所属,他的胆子特别大(从山里到长沙,就没有他过不去的滩,没有他放不了的排),电影里说的,基本都有听爷爷说过,只是没电影画面那么深刻和细,只是断断续续地听爷爷说起,当然电影里关于盘老五,徐鸣鹤他们没有描述到的,也有听爷爷说过。。。。
记得第一次听说小说已经拍成电影的时候,当时就把它下载到电脑里,下载下来的第二天就从深圳回家乡,特意拷回家给爷爷看,只是那时爷爷已经很老很老了,给爷爷放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已经看不懂这部电影了,问他电影里的几个人物(王桂芝,徐鸣鹤,盘老五)是否还认识,还有印象?他说,不知道,一个都记不住了(电影里的人物有他的同事,其中盘老五,爷爷还找他帮过忙)。给爷爷放过两次这部电影,最近的一次放,是在爷爷走的前一年,第二年,他就走了,永远离我们而去。
前几天,跟长者聊天,聊到村子里准备建一个叶惠林纪念广场,聊到叶惠林笔下的风趣伯伯,听长者口述,那会广播写伯伯的那篇文章时,他们还问:那个XXX嫁到哪里?(因为伯伯的名字比较女性化)。作者说:那个XXX是XXx村的,是男的。........然后聊到这部电影,听长者说:叶惠林给他写了两封信,后来离开我们村,调去了长沙,当时作者给长者写信,信中叫他一定要找时间去长沙找他,他一定会是最好的招待,说如果他个人有什么事,一定要联系他,村子里有什么事需要他的,一定一定要找他。然后再后来听说作者又调去了海南工作,在海南他也给长者写了一封信。我问长者:那信,现在还能找到吗?长者说:那年家里那次火灾,就是你知道的那次,全被烧了.....
这两天,又看了好几遍这次电影,于是翻出一些老照片看,照片里有爷爷,有爷爷跟电影里的原型人物合影的照片。每每看这电影时,心里都是满满的回忆,敬重盘老五的顶天立地,敬爷爷嘴里的徐鸣鹤,敬作者笔下的用心刻画,不然我就看不到这部电影了。想爷爷,想爷爷跟我说的他经历的那些异常艰险的故事,爷爷与盘老五的事儿,爷爷与徐鸣鹤的事儿,爷爷带着人马与隔壁省人打架抢山头的事儿,爷爷被污做牢的事儿,八爷的事儿,爷爷的恩人东北大汉帮爷爷打架的事儿,等等。没有航标的河流,每每回看,我总控制不住的湿眼......
原爷爷在天堂安好!原徐书记在天堂安好!愿盘老五在天堂安好!愿作者在天堂安好!.......祝福他们一切安好。
“宁失之于拙,勿失之于华”是吴天明在接受采访时对《没有航标的河流》影片的价值阐述,这是继《亲缘》之后他在电影中对于真实探索的第一步。
与《亲缘》不同,这部影片从人、自然、社会出发天然反映湖南地区的放排人的生活。这是吴天明的影片从虚无到写实的重大转变,也是他在真实上探索成功的第一步,也得到了当时很多观众的认可。在吴天明自己看来,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与镜头和演员妆容密不可分。
首先,不用变焦距镜头、主观镜头,而是尽量采用平常人的视线来拍摄。这种镜头的处理方法使得电影在拍摄的大角度上就具有了真实朴素的特征,与影片的整个农村主题相符合。
其次,对于演员,要求不化妆(除了几个女演员在面部打了点底色之外)。化妆能让一个皮肤白嫩的城市人扮成一个农民,然而在本质的气质上却始终难以表现出真正的农民形象。农民是自然的产物,一方水养一家人,自然山水养出农民,这与化妆品下的“农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这两个主要方面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整部影片。
这部影片最大的真实集中体现在人物上,在自然的环境之下,影片所塑造出来的盘老五、赵良、石牯以及两个农村女子吴爱秀和改秀都具有农村人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这部影片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当中,盘老五无疑是性格特征体现的最为鲜明的人物。他的性格是自然和社会的综合产物,一方面,他随性所欲、朴素率真,俨然就是一个自然的产物,和自然的山水、阳光、树木等天然融合;另一方面,他在文革环境之下敢爱敢恨,敢于与当下的压迫作斗争,去帮助受到压迫的人寻求自由。他作为影片中三名放排工的一员,不像赵良那样有家庭的约束,也不像石牯那样有所喜欢的人的牵挂,相比较而言,他是一个无所约束、无所牵绊的人。他本应该像那只老鹰一样翱翔于天空,过着放排人在船排上脱离文革中的农村生活,然而,他说离开了岸上的农村生活,倒又有些挂念似得。可见,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农民始终还是无法放下他所生存的农村,从他解救书记和改秀便能体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了农民对于农村的情怀。
听说原著小说和电影,都快三十年了。但一直无缘一看。前些日子因吴导和意向与公司合作,吃饭时我作陪,得到一套电影光盘。挨个看,这一部开头有些散文化,倒叙的手法也有些生硬,但是越往后看,越有味道。赵良的小气和懦弱,盘老五的热情和狡猾,石牯的耿直和冲动,都一览无遗。两代人的爱情相互对照,也甚见功力。值得一看!
“吴爱花述说了自己的不幸身世,盘老五向她解释了当年离去的原因,他用诚挚的热情和力量,唤起了爱花生活的信念。吴爱花接受了盘老五给徐区长送人参的委托,可人参又被李家栋一伙劫去。盘老五冒着生命危险夺回人参。大雨如注,山洪暴发,木排在洪流中狂奔。盘老五发现洪水中的浮木,他把伙伴们推下木排逃生,自己驾排向前冲去。清晨,石牯、改秀、赵良在河滩上寻找着,呼喊着盘老五。”
吴天明是个人物! 故事,景色,配乐浑然天成,寥寥几笔把时代的错误,人物的苦难刻画的深刻有力又充满情感。 盘老五真是个顶天立地又有情有义的汉子!李玮老师演出了精髓。
党内贪污腐败官僚作风打击清廉官员,强取豪夺他人妻室财产,老百姓沦为阶级斗争牺牲品,做牛做狗做一辈子漂泊无依的木筏。几个人物性格鲜明,小说改编的本子不错。吴天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看得出一些手法上的用意。
惊闻侯孝贤、吴念真“并不欣赏”,特来观摩,果然厚重、感人。披着政治片外衣、却具有纪实意义的生活苦情片,仅老船夫回忆年轻时邂逅爱情的一段,就足以让人对侯吴二人“并不欣赏”感到尤其纳闷。
当年的演员啊,这些力气活儿,技术活儿,也都得来真的呢!李纬,真好!
太过于戏剧化、程式化的剧情和人头特写的摄影没有跳脱时代的窠臼,只有个别的台词用来调侃“Wen Ge”。比较起来,《芙蓉镇》《小街》等就好多了。李纬的表演是个亮点。
最多的就是人物的叹气,深沉而凝重,八十年代佳作频现,片中还有一些现在无法通过的内容
天明爱电影,电影盼天明。日本人来的时候使过的东西没想到现在又用上了出自小城之春的李纬之口,老爷子和后期菊豆的又一经典演绎。几个一条船上对抗社会制度的人,在物质丰富的现在很奇怪这样的国产片越来越少了。百子湾资料馆来了好多老人散场时还说当时都没有听说过这片子,这么好但都不让放啊。
明显是《巴山夜雨》的进化版,但比《巴山夜雨》硬多了,十年浩劫对普通人的影响,聚焦在这一个木排上,基本要达到《芙蓉镇》的水准了。李纬塑造的这个人物绝对是影史级别的精彩表演(看这个谁敢相信当年他可是演了《小城之春》的男一呢),各种鲜活的微表情、细节和动作简直超越时代(肯定是跟赵丹石挥生涯最佳一个级别的表演)。当然问题也很明显,背景播放合成段落拍得还不是特别好,旁白也有点……当然矛盾太过戏剧化人物太功能(尤其这个抢人参),跟这类电影要反对的电影其实落入了一个陷阱里。但是回来谈四代的纪实美学,这部影片的实践也算比较彻底了。最症候性的莫过于影片比《芙蓉镇》少了那个光明尾巴的“历史断代学”,这个结尾硬气。
李纬表演封神之作。第一幕演的很接地气,不,水气,并在盘老五光腚下河遭岸边乡民笑骂砸泥一段达到高潮。可随着筏子客的身世逐渐揭晓,特别是石牯上岸寻爱复仇之后,影片逐渐转向了难免时代俗套化的悲情控诉,以及现代侠义寓言。那木筏也仿佛变身成水上的“和平饭店”,或者可能更符合吴天明创作本意的移动的“水泊梁山”——盘老五收留改霞上筏就像鲁达救下金翠莲;数落赵良小气只掏一个鸭蛋就像鲁达嫌弃李忠凑盘缠钱太不爽快!……三星半。
Fuck you in the face
SIFF@大光明 14.6.21
盘老五演得很好,导演拍得也很巧。海上人家与世无争;争,是不得已。从积极的安之若命到消极的无可奈何,是因为有一股莽荡的势力潜伏在安静的木排之下,让环境和人心变得不可识别。所以说河流没有航标。但,一说没有航标则是为了显示航标,一说破空间方位相则是为了显露出真相,在导演看来,真相则存在于时间的长河里。虽然,当下只是宛而有相,但可以追忆,可以等待,还可以斗争。可以认为,导演持的是绝对时间论或绝对因果关系论吗?其实,时间有其幻惑性,历史从来都是从无始中来,最怕也最容易走向无明中去。毕竟历史多是战时思维,若不善分析,有所谓一时惨事造业几世无明之弊。如何从这个思维中跳出来,可以用神仙故事中的观棋打个比方。说樵夫观神仙下棋,到夜晚才记得回家,一回头,才发现斧柄已经腐烂了。盘老五若是棋局里的神仙可好?
李纬的演技完美接棒石挥,片中那股地里溅出来的文学性随筏漂流,在国产里是越来越难找了。
用一叶木排串起几条线索,故事的起承转合和情绪蛮完整的。但技术上还是有生涩的地方,有些推拉、平移镜头不太舒服,群演调度也刻意。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对于“伤痕”的控诉,有底气而无戾气,依然携带着社会主义记忆——对两任干部的比较。李纬演得不错,他的角色是全片的良心,可惜不是如今的英雄。
优点和缺点都很醒目,但是优点确实更突出。五星鼓励一下。八十年代万岁。
竹排在河这个符号选的好,让人想起庄子的逍遥游,以及「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第四代的良心之作,以个人悲剧提出对时代的诘问,没有过于苦大仇深的展示,反而用一种文学性极强的语调诉出了那些消失于时代洪流中的芸芸众生。整个电影的叙事十分流畅,用放排人隐喻那些自我放逐的对不公社会进行挑战的人,角色塑造也极为突出,尤其是盘老五这一形象相当出彩。
13.08.07 資料館。吳天明任西影廠長後第一部獨立導演的作品,讚資料館背景解說機器人。歌美景美,李緯演技讚,陶玉玲水靈。開頭筏子上,幾個特寫,把那鬱熱表現得細膩,都讓我想到西部片了。三十多年,相似的愛情,抗不住時代命運。關於文革,有一句說得好,上哪兒告去呢,明面上他們都是不犯法的。
80年代的国产片如果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场面取景还是表演力度,都具有真实的质感、感染的力量,自然山水的写意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其素朴之美现今已稀缺),演员的汗水和皱纹都来自生活的肌理——所谓认真拍戏的状态,即使有青涩生硬之处,仍让人感到真诚。对W(浩)G(劫)的反思和痛诉很多,总结陈词过溢,但令人震撼的是,很多话竟也能神奇对应上今日今事——过去是,现在也是,我们仍身处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但只要活着就让我们还是继续呼喊那个失去消息的人吧,且在木排这块浮动的乌托邦上向往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