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婴儿

HD

主演:祝雨辛 孙桂林 岳森谊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1

 剧照

安阳婴儿 剧照 NO.1安阳婴儿 剧照 NO.2安阳婴儿 剧照 NO.3安阳婴儿 剧照 NO.4安阳婴儿 剧照 NO.5安阳婴儿 剧照 NO.6安阳婴儿 剧照 NO.13安阳婴儿 剧照 NO.14安阳婴儿 剧照 NO.15安阳婴儿 剧照 NO.16安阳婴儿 剧照 NO.17安阳婴儿 剧照 NO.18安阳婴儿 剧照 NO.19安阳婴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安阳婴儿

    《安阳婴儿》在国外获得的奖不可谓不多,名声不可谓不响,再配合上影片粗砺直接的影像风格,让这部电影很容易获得一些观众的好感。比如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个同学路过随便看了一眼,然后他惊呼:“这是什么电影,好真实!”的确,如果非要说《安阳婴儿》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地方,除了“真实”,还能用什么词呢?但在我看来,与其说《安阳婴儿》真实,倒不如说《安阳婴儿》成功地摆出了一个真实的姿态。
    要分辨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得从演员的表演说起。我觉得,《安阳婴儿》的演员表演是很失败的。从头到尾,这部电影中演员的表现苍白空洞,死气沉沉。而导演一直纵容演员作这样的演出,也让我有理由认为导演的观念出了问题。演员的这种表现似乎很好解释:因为电影中的人都在挣扎求生,因此这正是真实表现了人物被生活折磨的痛苦状态。我不否认主人公的境遇是悲惨的,也相信这种悲惨并非胡编乱造,而是来源于中国的现实。但问题在于,就算是生活在最低层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并非如电影中所肤浅展示的那样,时时刻刻都板着脸,愁云惨淡。事实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人,他的大部分时间既非高兴,也非痛苦,而是处于一种漠然的相对平静状态。当然,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下岗工人和一个妓女,他们的生活会更多地被痛苦所干扰,但也不会是《安阳婴儿》里的状态。演员的这种表演,强烈地提醒着观众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可是观众,特别是中国观众,却并不需要如此强烈的提醒。随之而来的,却是电影没能表现出真正的生活状态,因此也就谈不上真实,更不能真正地与观众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它所勾起的,至多是一种人道主义理念上的认同,这也许就是外国人更欣赏这部电影的原因。
    对于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来说,真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也是一个很基本的原则(这可比一个“真实的姿态”重要多了)。可是,在“尊重劳动人民”的中国(这个理念决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真实性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却常常在电影中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从根本不敢直面真实生活的主旋律电影,到冯巩、赵本山的电影在关键问题上暧昧模糊,再到《安阳婴儿》这样误以为表现得越悲惨就越真实,中国电影总是让人感到恨铁不成钢。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安阳婴儿》的采音是做得比较出色的。电影中出现的几段环境噪音颇有深意,比如大街上小贩的叫卖声,邮局职员盖邮戳的声音,这几段声音机械,刺耳,有规律重复,正好暗示了生活的呆板无聊,不断重复(这也正是我所谓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可是难道导演的艺术直觉就只有这么可怜的一点?
    除开表演,电影另一个致命弱点是情节发展突兀。比如,下岗职工和妓女走到一起,影片几乎没有什么交代和铺垫。如果要说理由也有——对于两个已经处于最悲惨境遇的人来说,再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不会更坏了,但这不过是一种可能性。在我看来,两个人,特别是一男一女要决定一起生活,总是有情感层面因素的(或多或少,但至少会有一点点),可是导演并未向我们展示这一点。或许导演认为这不重要,可如果这种微妙的内心世界不重要的话,对于艺术家而言还有什么是重要的呢?或许我们应该原谅导演,因为对处女作来讲,手法上难免会不成熟。可我认为这样同样说不通,导演省略掉微妙难以把握的部分,却并未让整部电影更加紧凑。整部电影中,导演近乎偏执地使用着长镜头,而且大部分长镜头都长到了内容无法支撑的程度,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也只有81分钟而已。导演为什么不多花点心思让这部电影真正丰满起来呢?

 2 ) 我KUSO的想法!

  刚才看了这部片子,之前看了诸位的评论,我是个容易被影响的人,看评论后,对这部片子的热情也下降了很多的百分点,充其量是为了看一看开封,我去过很多次的城市和听听乡音而看的。
  小说是可以虚构的,我们不妨把这部电影当小说来看,不要批评它的真实度,因为导演只是一个讲故事给大家听的人,大家看过后,也算收获了一点自己的东西,虽然是短短的81分钟,我相信能安静看完的人,都是看过很多电影的人,能被他们所影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己心里有自己的评价也好。
  里面最让我影响深刻的就是,最后女主在面馆里抱着孩子吃面,一段长镜头下来,依稀女主哭了,但是没有给特写。如果给特写我想,就跟冯大导演《天下无贼》最后场景差不多了,一个怀着孩子,一个抱着孩子而已,难道不能想成是老冯看过这片子之做么?这只是我KUSO的想法。
   上床睡觉~~~~

 3 ) 一点感想而已

      首先,我不是河南人,听不懂那里的方言。百度后才知道原来不是在安阳排得,而是在开封。其实不太能明白导演为什么要取名安阳婴儿,难道是觉得开封比安阳要 “非底层”一些? 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写实主义的电影让我们从情感上接受它的真实性,所展现的人物故事也引起了共鸣,但是一想到演员其实操的都是开封口音,所在的地方也是开封,就不自觉的觉得自己被骗了。
      其次,大量的长镜头运用,自然的光线和音响效果,更增强了其写实的效果。但是故事中黑帮老大这个角色却很戏剧化。黑帮老大的存在只是为了推进故事的发展,似乎只是编剧(也就是导演王超)用来填充叙事内容的工具,没有任何血与肉。
      再有,真的要说说这个结尾。结尾其实挺诗意挺美好的,但是,公平的说,这样的影片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美好诗意的结尾其实是女主人公的幻想,她坐在火车上,通过天窗看着天空,镜头切换,一双手将孩子送回到男主人公怀中,影片结束。无疑,这样的结尾很能安抚观众的心,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孩子的生命还可以延续。但是,别忘了这是部纪实电影,影片从头到尾给我们展示的就是真实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既然是这样的基调,诗意的结尾就显得有些做作和不伦不类了。对比而言,《小武》的结局处理得很自然。影片最后,小武被拴在路边,路人像看狗一样看着他,这个汾阳小偷失去了昔日的朋友,新结交的恋人和几十年的亲人,而此刻,他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最后,说说别人的影评。有人说这部片缺少人文关怀,导演像是在冷冰冰的叙述故事。笔者不这么认为。首先,从整部片的基调上来说,它是写实的,导演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音效效果来说明这一点。试想,为什么是长镜头?为什么不是特写? 导演是想让我们自己看,自己读。读这部电影,去感受那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现状,通过真实的展示来感染观众。如果换做是特写,导演告诉你什么时候,该看什么,那就没什么韵味了。导演选这样的背景,这样的人物,讲述着这个不是故事的故事,本身就是对这个阶层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同情,所谓冷冰冰的效果,不过是长镜头的效果罢了。导演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也没有加入主观化的理解,他只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来唤起我们对同胞的关注与同情。
      总的来说,这是部不错的片子。但是美中仍有不足,其写实效果被一些人为的因素和戏剧的成分削弱。

 4 ) 2019看安阳婴儿

固定机位,冷峻的长镜头。让人感觉电影好慢好慢,把人磨的没有脾气。但这也是过去的电影真实不商业的地方,不商业不快餐。让我们自己去想,走进人物去感受。这是现在的电影所不能给观众的留白空间,恨不能把每一秒钟都有话说。生怕观众吐槽尿点满满......尽管大多没有感同身受,但还是想起我的小时候,想起爸爸那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想起我坐在爸爸自行车后面一起看路上广告牌的字,想起用锅子烧水倒进热水瓶,想起那个时候特有的有点荒凉,萧瑟,淡淡的画面。想起我们班好多同学父母在那时候突然下岗。想起张信哲,想起那时候简单的逛街。有时候快节奏的今天,让我忘了原本生活的颜色。

对结尾处有点看得云里雾里,看到了维基百科的解释:一个月后,在一次警方扫黄行动中,冯艳丽抱着孩子仓皇奔逃,情急之下把孩子塞给一个路人。躲过警察之后她又跑回来找孩子,被留下的便衣警察抓获遣返。在火车闷罐车厢内,冯艳丽幻觉那个被塞给孩子的路人就是肖大刚。

可能有机会还会回头来看看,总有些从这部电影里的感受是现在再也不能获得的感觉体验。让人瞬间慢下来,静下来。对电影评价有时候不必太苛刻,能给人不一样的真实的感受,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5 ) 时代的忧伤

中国的独立电影似乎都这样压抑。看到了2000年的北方的市井,楼房、穿着、街道、人们的生活条件,一切都这么的落后。作为土生土长在中国第一批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里的人,我从未体验过这样的处境。爸妈都说片中的感觉像他们的80年代,现在看来,其实是因为河南黑龙江那一带城市的发展比南方沿海滞后了二三十年。 爸爸很反感我看这种电影,他说那是他最讨厌的年代。吵吵嚷嚷的街道,汽笛,单车的声音,集市里搭个棚卖唱的音响充满刺耳的杂音,穿棉袄,戴那种款式俗的不能再俗的围巾,打电话要呼号,宿舍里一地的垃圾......那确实是被嫌弃的年代,经历过的人都不堪回首的年代。没有去过北方,不知道现在那里是什么样呢。 艳丽去接客然后带到自己家里(准确说是大刚的家),嫖客上楼之后,对街修理单车的大刚就拿着螺丝刀走过去戳他的单车轮。一举两得,既解心头之恨,又能为自己揽生意。有点意思。 和大刚睡在一起的时候,艳丽说她想开春以后就不干了。孰知,大刚就把那个患了血癌的黑社会大哥给殴死了,坐了牢,艳丽失去了唯一能支撑她的人。她抱着孩子去清真面馆吃面,一个人沉默地吃着。她和大刚第一次见面也在那里,坐在同样的位置,两人相对无言。这里呼应得恰到好处。 最后艳丽因卖淫被捕,坐在黑漆漆的车厢里,她看见自己亲手把孩子抱给了大刚。那只不过是她美好的幻像——她多希望抱走她孩子的人能像大刚一样善良,可是现实是,大刚不会再回来了。 这是一部绝望的电影,从影片开始大刚好不容易才卖掉34张饭票去吃上一碗面,到末尾的悲剧。这样的故事被那个落魄的年代的气氛笼罩着,让人黯然神伤。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我不知道这样的电影算不算得上粗糙。

 6 ) 好题材,烂影片

首先要说明这是部有着很好题材的片子。好到光有这个题材就可以获奖。把一堆自然状态的演员孤零零的聚合在自然状态下,一个自然化的城市,拍出一个自然的故事。当然,再加上一点幻梦式的插曲——这让你想到什么?《三峡好人》?

可惜片子不成熟。

如果我们把自然状态读解成一种人性的自然释放的话,这部影片显然有太多刻意的地方了。

肮脏的场地、生存空间、厕所__故事不想展现任何的华丽。即便是黄河,也要洒上几泡尿。这些场景太像一个布景了。把布景拍成自然是大师,反过来呢?

人享受着自然的乐趣,同时也在观照别人的时候,内省自己。从来都不觉得人是自觉自为地。没有外在经验的内化,人会走极端。极端就是孤立。

我觉得中国不缺乏好演员,尤其是群众演员的质量比任何国家都要好。因为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风景。

问题还是老问题。写人的时候没有注意环境描写,没有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人与环境是相互外在的。这种外在又不是营造的,也不是本质的,而是无能为力的对外在的放纵。

这部影片是不成熟的,但是指引出了一条路。这条路在《三峡好人》有体现。中国的导演似乎缺乏一种山水田园派的意识。另一个矫枉过正的例子是《无极》中的景色。那也是外在的。

这样一种外在不是对立,更不是张力。而是导演控制力不足,无法协调凝聚电影要素导致的。如果要营造外在,就需要有疏离感、异化感;要让二者谐和,就需要有亲近感、同质感。当然,如果你能拍出法斯宾德那种看似外在,实则内在的效果,那你就是大师了。

对于这样的技法,我们称为“匠心独运”。

 短评

一部方励当制片人的禁片。长镜头格外冷峻,纪录片式的抓景,平铺的手法,折叠社会现实。最后的几个镜头颇具《小武》式,外加一种安徒生式的幻灭。 非常真实,一切都仍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也从未改变。8

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一副写卡尔维诺的样子,最后出来的是郭敬明

7分钟前
  • 教主饶命
  • 较差

无论题材还是风格 都是典型的第六代作品 人物涉及妓女 下岗工人 黑道混混等底层人物 原本戏剧化的故事在长镜头下被施以平淡化的处理 确实揭露呈现了中国社会底层悲怆的一面 这种呈现颇具第六代的姿态 只是较之同时代的作品 本片整体上还要略逊一筹 概因其人物未能完全浸透于现实之中 比较僵硬不够生动

12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冷峻的现实主义,固定长镜头留白,破旧杂乱的北方小镇,下岗工人抱着孩子和舞厅女在张信哲过火的背景音乐下逛街显得特别和谐。喜欢最后超现实般又抱回孩子的循环,和主题不特别吻合,但却充满希望。

16分钟前
  • 推荐

开封婴儿,工人、妓女、黑社会,脏乱的中国小城。也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百无聊赖的边缘人,僵直木讷,沉默寡言。结尾超现实,“转世”的工人抱走了孩子。作为长片处女作有代际意义,戛纳导演双周,芝加哥费比西奖,步入第六代地下岁月。有些地方尚显青涩,最不舒服的是领养纸条和汇款单两个长时间特写

2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部电影,手法业余剧本也烂,毫无美感的摆拍跟小电影差不多,前面缺乏力度结尾又黑得突兀,只能说独立精神可佳

22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但凡讲述小人物的电影,街道永远脏兮兮,墙上印着水印,墙下堆着垃圾,一年四季没有一天是晴,永远的晦涩阴暗,好像小人物就没资格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光似的。

24分钟前
  • 江来
  • 还行

他,抱着男婴,身边跟着她,比他多出半个头,充满违和感。穿梭闹市,背景音乐是张信哲。这莫使不是种幸福。

29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还行

很多无用的,随机的素材堆砌。我知道把摄像机放在大街上是对的,但是这么多固定远景长镜头我也是不懂了。比我们县电视台拍的新闻记录片还糟糕(我单指这部片的拍摄),糙死了。曾一度被第六代这种低成本制作方式洗脑,现在看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贾科长的。王超不受待见不冤枉。

34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安阳婴儿挺好的:没有什么价值观的错误和漏洞啊……而且也不是那种有争议的题材…………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方面能被攻击…………………………

37分钟前
  • 沙漠中的西蒙
  • 推荐

Liar:王超的《安阳婴儿》你看过吗。贾樟柯:我看过。 Liar:觉得怎么样。 贾樟柯:我不喜欢,完全不喜欢。我觉得它是缺乏常识的一个电影。就是很多人的行为,语言,都不是那个人应该表现出来的,有一个我特别不理解,它里面有一个黑社会么,他去医院检查,知道自己得了脑瘤,快死了,你知道他从医院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他对他手下说:走,让我们去看看黄河。 Li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操! 贾樟柯:我觉得他妈的……然后那个黑社会还穿着唐装你知道吧,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没生活过。

39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还行

2227 社会与生活

44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推荐

6/10。生命希望之火如那盏亮着的白炽灯般自生自灭。大刚下岗后在马路、厂房里瞎逛,天空被煤地挤压至边缘的不平衡构图有种不动声色的残酷。小弟往黑老大远眺的黄河撒泡尿解构了病危的权势者。女主跑出明亮的外面又跑进暗胡同,光影明暗寓意苦乐轮回中挣扎。闷罐车里把婴儿交付下岗工的疯狂幻想超神奇。

4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十年前的影片了,看后依然觉得震撼。社会底层的人民,就像上层社会的人民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生活着。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察看的视角。

52分钟前
  • 黑猿大叔
  • 力荐

看了一半,沒看完,說實話,完全是帶著看完《盲井》之后的剩余熱情來看的,看著看著就失去了興趣,也許,這東西也像吃東西,老吃就反胃了吧?

57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没力量没深度,缺乏影像表达,还差的远呢。

60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35mm胶片版。影片真正的主角是围绕在“婴儿”身边的人。导演采用反类型反戏剧的方式,以带有一丝黑色幽默的冷峻凝视着下岗职工、妓女、黑老大等主要角色。沉默无言的长镜头、不用随身录音设备的现场收音,都制造出疏离且现实的映像,映射着光鲜社会下无数底层人的生活。虽然卑微,仍然心怀善良、挣扎求生,并相互扶持和依偎,令人倍感温暖。演绎并记录下20年前部分国人的状态,难得可贵。作为处女作有不少瑕疵,片中不乏各种穿帮镜头,比如男主一直在修同一辆红色自行车,但瑕不掩瑜。导演映后提到了一些有趣的幕后信息,如影片在开封拍摄,黑老大和马仔小弟都是真的,婴儿是黑老大一个马仔的孩子,路边商演歌手唱《过火》也是即时取景并非摆拍。四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

影片风格上靠近贾樟柯的,叙事也有戏剧冲突,难看和无聊却是改不掉的,哎。

1小时前
  • 幻影刺客
  • 还行

女人被投進了一個黑暗狹促的所在,只在頭頂上開了小小的一個洞窗,透著微弱的光。作為底層的邊緣角色,她是被整個主流社會以及上層建築所棄絕的,沒有使之“重獲新生”的努力,只是掩飾性地抹去,以粉飾出現實的虛假光明。嬰兒的再次複歸,或許是一次重生的機會,但更可能只是悲觀命運的宿命性輪回。

1小时前
  • 蘇小北
  • 还行

侯孝贤与贾樟柯玩长镜头,能让镜头中持久伫立的现实景观发酵出意蕴悠长的独特味道。而王超这部手笔稚嫩青涩,过度依赖长镜头的诠释反而消耗了观者的耐性。开场与索菲亚的《在某处》异曲同工,这个良好的开局没有在影片下文得以延续甚是可惜,突兀的结尾也有狗尾续貂之嫌。

1小时前
  • 九秋蓬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