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影片一般时间都很长,这一部同样不例外,时常三个半小时,足够用来感动。影片的主线是侵略与反侵略的较量,是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保持尊严!它的背景太宏大,总觉得凡事只要与民族正义沾边就有种严肃氛围。但该影片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大民族的团结、艰辛而不懈的坚持以及似骄阳一般的热情!
那场以输赢来决定该地区印度人民是否减免三年租税的板球赛真的是一场极其精彩的比赛,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都或多或少有正义情感,所以看比赛时异常揪心?我们当然是希望印度能得比赛,因为比赛双方力量悬殊、技艺悬殊,所以足够让观众为之胆战心惊!
除了比赛精彩之外,影片中的歌舞也是不能避之不提的。凡是印度电影必有很长时段的歌舞,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厌烦,因为它真的很迷人。印度舞蹈独具特色,歌声也甜美辽远,那火热的歌声永远让人忘记忧愁和烦恼,置身印度的歌舞天堂不失为一种享受!
让我略微有点伤感的就是那个教印度人球技打败自己亲哥哥的白人小姐伊莉莎(由蕾切尔•雪莉饰演)。她深爱着影片男主角拉凡(由阿米尔汗饰演),她以为他也爱她,但是当她看到拉凡在球赛胜利后紧紧抱住女主角高丽(由格蕾丝•辛饰演)时,彻底醒悟,原来自己所有的付出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于是转身离开。华丽的转身,多少陷入爱情的人都做不到,无论怎样就是做不到,但是伊莉莎小姐却做到了。同时她也做到了终身不嫁,只为她深爱的拉凡。之所以我会伤感是因为拉凡根本不知道伊莉莎爱自己。他以为这位可爱而极具语言天赋的白人小姐真的是因为她认为这个球赛不公平才决定帮他们的!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伊莉莎不爱拉凡,还会如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亲哥哥的荣誉而为自己的奴役国民付出吗?如果拉凡知道这个以追求公平为借口的白人小姐其实是在向自己表达爱意他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影片没有告诉我们,或者这正是耐人寻味的地方!
还好,导演没有让影片停滞于一男两女的纠葛爱情,而是至始至终展现的是民族尊严的较量!原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有民族情结的,该影片中包含了回教徒、印度教徒,甚至还有“贱民”,但是在外族入侵之时,他们团结起来了,这一点是最伟大的也是最感人的,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升华了整个影片。这让我想起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如果没有内部团结,怎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历史往来如此,今人虽处国泰民安,但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是我们每个民族的使命,肩负使命,为国争荣!印度民族如此,中华民族亦如此!
请允许我在感慨印度电影如此精彩的同时,祝福亲爱的中国繁荣昌盛!
四年前,看了第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深受震撼,画面最后澄澈的蓝天大海似乎也重新洗刷我的灵魂,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自我的追求;几个月前,冲着阿米尔汗这个名字,看了《摔跤吧爸爸》,也在电影院里感动得热泪盈眶。
《印度往事》和这两部一样,带着很强的阿米尔汗的个人色彩,只是雕琢得还很不够精致,叙事节奏有些拖沓,主角之外的人物形象不够饱满,有些地方不和逻辑。想来,十年磨一剑,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三傻》十年前的那个阿米尔汗——不够精雕细琢,但敢想敢做,敢说真话。
全片3小时40分钟,看得人很是疲惫,实际上故事情节很简单: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期,印度民不聊生,一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与英国军官打赌比赛板球,军官的妹妹喜欢小伙并暗中帮忙,最终小伙成功赢得比赛,振奋印度。
与《三傻》和《摔跤吧爸爸》相比,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叙事节奏过于缓慢
情节如此简单,正常的电影控制在两小时左右应该就差不多了,而该片很多对话、情节的展现有些拖沓,穿插其中的歌舞展示应该成为亮点,但有时候过于繁复,就容易让人不耐烦,乌云来临大家欢呼舞蹈那一段就让我感觉人物太多而显混乱,舞蹈繁复而显拖沓。
2.配角的人物形象不够饱满
英国小姐就只是爱慕布凡,球队里的其他人就是各自被怎样感化而自愿加入,那个开始通风报信的队员前期对于女主的喜欢也并没有足够的铺垫,最后“归顺”布凡也只是为了情节需要。
主角以外的人都是为了显示主角是如何的机智勇敢、长于说理、坚韧不拔,缺少生而为人更完善的性格特征,这让人有些遗憾。假如,白人小姐在和哥哥互怼时,有一些纠结难过,也是正常,总不至于为了这个一面之缘的小伙子就完全不顾及亲情了吧…
3.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逻辑。。。
白人小姐怎么就莫名其妙地对布凡爱得那么深,最后还终生未嫁。。
这实在太过夸大主角的光环效果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布凡对村民的劝说几乎是一说一个准,也有些夸大了。。
毕竟也是被奥斯卡提名,获了一些奖的片子,优点也很多。
1.真实
拍摄环境很是艰苦,真实再现历史风貌,值得敬佩。
2.引人反思
奴隶已经习惯于被压榨,只求英国统治者可以手下留情,而不思反抗,这多想当年鬼子扫荡中国时,人们忙着跪地求饶,而没有想过联合起来进行反抗。
我们畏于当权者,却又对低我们一等的人满是不屑。所以,对于所谓“阶级”,我们是喜欢还是厌恶,可能更多的取决于我们在“阶级”中所处的位置吧。
我想,如果我在16年前看这部电影,应该深受震撼,我想如果我16年前以印度女孩的身份来看这部电影,大概会给出5星推荐。
16年后,致敬阿米尔汗!
开始领略印度电影的情味了。从故事来看,《印度往事》是一部平民视角的史诗,电影中呈现了一个以乡村为代表的共同体(community),这个共同体为了明确的共同信念,即“三年内免税”,由此与罗素为代表的殖民者共同体展开板球比赛。在大旱的前提下,“交税”显然要成为压死村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英国长官来说,这无非是场游戏,而农耕文明的村民必须以此为生存目标。比赛开始前,这场“游戏”从意识形态上是不平等的(殖民者vs农民),但故事的灵巧就在于印度国球的魅力,它具有神圣的、先在的、不可动摇的规则,想要赢得胜利,只有遵照此规则。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长官提出的游戏确实带有随机性,但游戏的形式板球比赛确是公正合理,成为唯一能够抵抗殖民者的有效途径。因此,承载了共同体愿望的布凡,成为率领平民争夺生存权、维护秩序的领头人,也就是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不过宝莱坞的英雄也非常独特,难以和西方个人主义视角的“拯救者”等同,好莱坞的“拯救者”往往是秩序之外的外来者,而宝莱坞的英雄是更加本土的,他凭借的并非外在赋予的神力,而是从民族根本生长起来的共同体精神支撑他采取行动。从而观众在经历他们“升级打怪”的过程中,难以沉浸在通关的满足感,反而是在流畅的大叙事里看到更多的个体浮现出来,竞技比赛的极端状态下,我们能看到个人身上的血气,情味自然浮现了,这点在“往事”类大片里倒是难得。包括我很喜欢英国公主的“闲笔”,所谓闲笔,是说她的故事无法构成叙事的功能项,但恰是这个女性角色身上承载了一种跨越国界、意识形态、权力倾轧的女性力量,蕴含了一种天然的、自觉的对平等、公平的崇敬(要说片中被神化的我觉得是她)。印度的类型创作是从久旱逢甘霖的土壤一点一点生长的,而不是温室里小心移植的花苗。所以才能看到类型只是一种语言,一种仪式,之所以说的好,是因为内部的思维和逻辑有种无需强调和宣传的自足。
补充美学层面:“……法西斯美学……从对情境的控制,对服从行为和狂热效应的迷恋中得到发挥(并找到正当理由):这种美学颂扬的是极端利己主义和苦役这两种表面对立的现象。主宰和奴役采取了一种特别虚饰的形式:成群集结的人;人向物的转换;物的增多以及人与物,均围绕一个无所不能的,有催眠术的领导人或领导力量集结。法西斯舞台艺术的中心是强大的力量和它的傀儡之间的狂热交替。法西斯的舞蹈设计是无穷尽的动作和凝结的,静止的和“有男性气概的”架势之间的交替。法西斯的艺术夸耀屈服,歌颂愚昧无知,美化死亡。
印度电影是法西斯美学标本中的标本。
米叔5分,音乐5分,舞蹈5分,剧情细节5分,好莱坞结构太套路减1分…最后,米叔满分!!!
最后白人小姐临走下车和布凡妈妈曲膝行李,布凡妈妈说,开心点,祝你长命百岁,我都哭了。白人小姐真是孤独心善。如果是真,布凡能带动大家接纳贱民真是跨时代举动。印度人民一开始不理解布凡,这里真是愚昧而奴性啊。从上海开始看了一路,在mudurai终于看完了
竟然是三傻之一!
顺着小海的作品表找到这个,虽然一直不爱看印度歌舞片,但是这个还是真的蛮感动的,小海演了个傻姑娘,我可真的是看了好多天才看完啊。
歌舞
温和版赛德克巴莱,除了伤害锡克教回教印度教等这个国家人民的信仰和苛捐杂税剥削之外,英殖民者在规则的公平公正方面被演绎的如此gentlemen… 主角米叔现在已是全球男神了,看完对摔跤吧巴巴更加期待!
爸爸喜欢看印度片,我跟着看的其中一部。
撇去打断的歌舞不谈,还是挺有意思的~阿米尔·汗!!!我爱你!!!!!!
2018.2.11.1060 看完了还是没有理解板球到底怎么打的,更多这电影是自己意淫。不是我喜欢的印度
这好像是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
很早之前看的
很棒,尤其是最后比赛那段的镜头设计
我觉得片尾那首歌是真好听
通过这部电影知道了板球;故事涉及殖民和种姓的沉重,一场不平衡的体育比赛又使这些带有荒诞的喜感,片尾那个“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同义短语相当可乐……
女孩 舞蹈 。。。啧啧
补標,上译版本(部分)
一部让印度第一次能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肯定有它非凡的实力!?!—— 2023.03.13:WTF!曾经听说这部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往事》是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印度电影,我就信以为真;时至今晚,我才偶然得知在其之前《印度母亲》以及有印度参与制片的《早安孟买》就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了。
1,伊利莎白是语言天才。2,结局在影片开始不久便能猜到,而这是因为……3,该片有点点nationalistic 的精神自慰倾向 : 电影中cast了回教徒,印度教徒,锡克教徒,甚至还有dalit,可见其想表达印度作为一个nation整体一致对抗外敌的决心。
以打棒球的方式和平解决英国殖民的问题。阿米尔不愧是阿米尔,民族感情暴涨,众生平等,勇于反抗。我到觉的奇怪的是,印度被英国人压迫,为什么就这么听话。中国的独立是绝对在反抗中以死决斗度过的,而印度据说是英国人自己走的。所以在印度,这样民族感暴强强烈的反抗精神大概很少吧。
宝莱坞传奇人物阿米尔·汗制片、主演的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大片,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