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的未来?这个话题要放在五六年前说可能还有点基础,放在中国电影今天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说那就只剩圈外人的意淫了。
令我惊奇的是这个片子在豆瓣上的评价这么低,从排名第一的评论中就能看出来大家的想法:没有内涵、内容粗糙、全是抄的、光逗乐了,别的什么都没有。仔细一想这其实实在是一个惊喜。这不就是这种片子该有的评价吗?换句话说,这不就是这种片子在市场中该有的位置吗?美国电影中的恶搞喜剧不就是拍的过程中就明摆着知道自己会挨骂吗?甚至他们还怎么会挨骂就怎么拍,这就是这种影片类型的风格。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挨骂为己任的好电影(虽然编导恐怕自己没想到这一点),挨骂就是它的任务之一,在这一点上,它比《无极》《南京南京》这种靠挨骂来炒作的电影真诚多了。
说到电影产业化,人们就总爱念叨电影类型化。回顾十几年来的所谓中国商业电影,除了那些歇斯底里的大片,剩下的里面真的是坐下来好好说个事儿的,就只剩从冯小刚开始的小制作喜剧片了。说起来背着煌煌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人只会弄搞笑喜剧好像有点悲哀,也许是中国人谈崇高谈得太久了,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把崇高娱乐化,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的大清洗才行。
当然冯小刚与之后的宁浩不能比,他们的人生完全不一样。冯小刚是认命了,不得不放下崇高来搞笑,《夜宴》是他想回到崇高的努力,显然是失败了,《集结号》成功了,但和他没关系。但对宁浩而言,搞笑不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拍搞笑片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正当的人生价值。
这个片子也一样,搞笑就是它的价值,这个片子对你有没有用,只看你有没有笑,如果你笑了,皆大欢喜;如果没有,也许这片子不对你口儿,也许你生活本来就很快乐,不需要大笑,也许你本来就不好笑,当然还有为了装逼而不笑的。
跟风与抄袭是非常好的兆头,这说明这个市场中有值得跟风与抄袭的东西。前两年流行过一阵的小成本恐怖片现在的销声匿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上始终没出现个可以抄和跟的样本。既然现在的主风向就是低成本搞笑片,那就自然是越多越好,“先搞笑吧,要是不搞笑就太搞笑了”。而对新人的磨练,也是从跟风与抄袭开始的,跟的抄的像样的新人,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将来他可以独当一面了。这个片子的导演应该就在这个行列里。剧情、镜头、台词,没有一处不是抄的,而且抄得很用心,足够复杂。剧情?这种片子的剧情就是承载笑点的工具,能顺下来就够了。演员是个大问题,里面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演戏,显然导演也不会导戏,说起来中戏导演系毕业不会导戏是有点问题,不过这点钱估计也就只够干这点事了。
对于这样一个作品,夫复何求?
2 ) 翠花,咱另开一桌吧
看了一下传说中“又”一部“好过《疯狂的石头》”的电影——《夜•店》。
为什么说“又”呢?因为自打三年前《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赢得溢美一片以来,打着类似旗号的电影就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为什么“又”字要加上引号呢?因为那些“后浪”实际上谁都没能真正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包括宁浩自己的赛车在内。
简单一点说的话就是,《夜•店》也同样如此。
作为一部“MADE IN CHINA”的电影,《夜•店》的优点显而易见:有故事,有笑点。
但作为一部电影,《夜•店》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故事有点扯,笑点有点缺心眼。
我的意思是说,《夜•店》其实不赖,比《无极》啊《赤壁》啊的值回票价,预计也将比建国啊大业啊的值得浪费时间,但咱看问题当然不能跟臭豆腐煮猪脚似的国足一般水准,一护球就往亨利身上扯。
倒不是说,《夜•店》跟《疯狂的石头》扯不上关系,事实上恰恰相反,就像李毅大帝跟亨利都是踢球的一样,某种程度上说,《夜•店》跟《疯狂的石头》确实是一路货色。
在这一点上,我应该检讨。三年前,《疯狂的石头》刚问世那会儿,我曾经对“这块石头将开拓出中国内地电影一个崭新的天地”之类的说法很不屑来着,还跟人打赌说“这块石头只是昙花一现的异数,未来十年内都不会有更好的类似的电影出现”来着。事实证明,我错了,错得离谱,根本用不着十年,三年内就出了一堆类似的MV式剪辑加恶搞风格的电影,当真是“砸”出了“一个新天地”。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石头,分明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吼的是,翠花,别上酸菜了,咱另开一桌上点别的吧。问题只是在于,这另开的这一桌上,头道“招牌菜”之后,接着上来的菜,味道都委实一般般了点。
另开一桌之后,就不至于永远都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的了,这当然是好事,可惜的只是,到底也颠覆不了那边的大桌。个人的一点浅陋看法是,另开的桌数当然越多越好,菜式当然也越繁多越好,但恐怕还是得等到啥时候,还是原来的那个大桌上,让大家夹起粉条一尝,哟,这不是粉条原来那味儿啊,这是粉条么?中国电影的那点儿事,就真的,成了。
3 ) 《夜·店》
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这部电影虽然是用高清机器拍摄的低成本影片(据导演介绍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但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它即将公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电影院观看,从消费角度和观影角度都应该不会让人失望。这部电影也许不会象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那样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固然有缺点也无伤大雅,基本上能够对得起买票捧场的观众。
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这个简单直白的名字一样,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间24小时超市内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并不算新鲜,因为现在还能有兴趣关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国内观众,基本都是阅片无数的电影爱好者,估计痞子昆廷都比不过他们。如果只是从尝鲜的角度来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鲜,但我觉得它胜在味道足够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辑手法和现代感十足的音乐包装之后,这个电影仍然有一个算是接了地气的故事。由于成本限制,由于题材限制,由于创作思路的限制,国内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费尽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低成本电影最应该关注一个的事实,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由于低成本影片受制片成本限制,无法或很难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构建一个完全虚幻的银幕空间,如果再不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那么过于花哨的叙事就会彻底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对于《夜·店》这部电影来说,这个故事在照顾到技巧的同时,也做到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剧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细节虽然有些琐碎,但在营造叙事氛围和影片质感方面,可以说已经合格。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观众会觉得前半部分在叙事节奏和强度上有些拖沓。而到了后半部分戏剧性冲突十分强烈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编造痕迹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不过好在足够强烈的娱乐性以及足够快的剧情发展掩盖了这个小缺陷,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困扰的问题。
对于本片的演员来说,徐峥的表现毫无疑问是本片中最抢眼的。在这种群戏结构中,徐峥作为一个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人物,他的稳定发挥和表现为本片贡献了最大的娱乐性。其他诸多演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乔任梁扮演的店员小钢牙。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角色,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在上海电影节观看此片时的诡异感受。
《夜·店》在上海电影节期间进行了一次公映,但是当时场内观众中有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特殊群体─乔任梁的歌迷。当乔任梁在银幕上每一次出现时,这些歌迷都会在电影院内集体尖叫,其气氛之热烈和诡异,以至于让我这个朋友完全无法信任自己当时的观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而言,乔任梁作为一个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现当然尚显稚嫩,不过也还算合格。但是他的黑框眼镜和钢牙造型让我觉得有些浪费─很明显乔任梁在片中是被当作一个人气偶像来使用的,那么为什么不发挥他本来的优势,还故意将这一优势掩盖呢?
对于《夜·店》这样的低成本影片来说,类似乔任梁这种主打青少年观影群体的人气偶像无疑应该是对本片有所帮助的。尽管他们这样的非职业演员并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但在一个合适的故事结构中,这样的角色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起码在《夜·店》这部电影中,乔任梁扮演的小钢牙这个角色,足够完成剧情所赋予他的任务了。
乔任梁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在《夜·店》中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大灌篮》中的周杰伦。所以就一个偶像派演员来说,能不能做到足够好,还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4 ) 《夜店》:请不要用脑残电影来忽悠我们
透明/文
对于已经习惯在家看盘或者看下载的我来说,其实去电影院里看电影是件苦恼的事情。因为,电影院里的观众似乎笑点都很低。本来一部电影演到了某个沉重的情节时,却不时有人在脑后哈哈大笑,又或者一些标着“喜剧电影”实则是名副其实的“脑残电影”,但是仍然有傻瓜在脑后在旁边哈哈狂笑,有时真怀疑这些人是不是托。当然,这些是题外话,和《夜店》无关。
这里我只是想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喜剧电影,其实一点都不好笑,导演们,编辑们,我们中国观众的笑点有那么低吗?
好了,进入正题。我严重认为,《夜店》创意都是偷来的。说好听的,就是模仿来的,再说恭敬点,那就是像那些电影致敬的。
那《夜店》到底偷了哪些电影的创意呢?
《超市夜未眠》——2004年在12个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佳短片奖
故事大纲:Ben Willis在当地的一家超市上晚班。他对不太爱说话的女收银员的美貌特别敏感,似乎在这个女孩的身上能够找到解决Ben失眠的办法。
《夜店》的故事大纲:李俊伟是超市的一名夜班营业员,外表沉默寡言的他偷偷喜欢同事唐晓莲,两人今天一起值夜班。
从电影的整个故事架构到细节上的人物出场介绍,电影模仿了《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夹心蛋糕》《11:14》等等许多此类套路电影,更重要的是,电影最想模仿的对象,其实是《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本来就是部模仿电影,但是他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将舶来的元素转化成自己的“山寨文化”了。而《夜店》让我感觉的是,它也在努力想成为《疯狂的石头》那样小成本高票房的电影,导演过于急功近利想倒腾出一部让自己红的电影,所以他把《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元素全部一古脑的装进自己的电影里。只是可惜它仍然是个在学走路并且笨拙的小弟弟,许多地方只是学到其形,并未学到其神。
在《夜店》里,导演努力的将台词朝流行语趋势发展,努力的想炮制出脍炙人口的情节(如‘两只蝴蝶与周杰伦’的桥段),努力的想让电影里每个人物看上富有个性(如‘何三水’和‘轮胎’)。但是很不幸,因为电影整体过于薄弱,首先从剧本上就无新意,导演对镜头的处理也很一般,而且许多桥段荒谬不靠谱(而《疯狂的石头》的剧情则是虽荒诞却具有现实意义,许多电影细节都能够精得起推敲,这也是《疯狂的石头》让许多影迷称赞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夜店》的故事被架空在一个脱离现实社会意义里的“话剧世界”。(因为电影里的演员表演都比较过激,电影更多的时间里让人以为在看话剧)所以,在许多搞笑段落上,电影里的笑让人觉得很干。电影许多笑料像是一个浑身上下搞得狼狈不堪的小丑努力在台上上窜下跳来引人发笑,观众是笑了,但是这些笑声里,有傻笑,有嘲笑,有冷笑,就是没有会心一笑。
我在观影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越看这部糟糕脑残的《夜店》,越觉得《疯狂的石头》是部优秀的电影。
还有,那些为《夜店》叫好的影评人,你们似乎已经脱离观众很久了。
5 ) 《夜•店》:后路与出路
大腕喝酒、大口吃肉,我们正在兴头上。油嘴肥肠的电影大老板虽然美滋滋地目睹春光乍现,却也有一刻心惊胆颤。万一搞砸了,怕是要饮恨剖腹。即使缩卵,可钱袋子破了个大窟窿,就不仅仅是跌面子的事儿。那可是另一个层面的“生计”问题,事关油脂。
宁浩的神兵天降让我们和他们都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另一丝曙光。绕过文艺片矫揉造作的派头,避开臃肿虚华的大片模式,在中低成本的篱笆墙里耍钱,求个四两拨千斤的可能性。即便栽了跟头,也不会落下内伤或隐疾。划破肚子,还能缝缝补补回去。
于是,各式各样的年轻导演培养计划便一一低调出炉。它是他们的后路,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出路。既然老板意在“培养”,交交学费自然是免不了的,习作便是习作,谈不上超越什么,至多也就拾人牙慧、耍耍小聪明。似乎这个口气听起来刻薄而不友好,其实拾人牙慧也没什么,学习嘛,简单学起,天才毕竟是少数。没有蓝领工人的熟练,小白领也优雅不起来。我们和他们和你们,都犯不着苦大仇深,以轻松一派的姿态,扫去沉重的阴霾。要为电影小子解放手脚,才能伸进年轻主义的大钱包。至于劳苦大众?您就别瞎想了。
回看《夜•店》本身,相信熟眼的影迷都能瞧出不少桥段,在此就不一一细数了。你说山寨也行,你说致敬也罢,不过活儿使得是有点僵硬,只能说是剧作出了问题。定位喜剧,笑料却基本不走情节发展的线索,过于依赖台词,可惜又写得不够好,有点笨拙。加上一些傻过头的肢体动作,给人感觉大多数时候导演都是在你全身使劲地找痒挠,却忘了装上准星。
前半部分,徐峥出场玩绑架超市的戏码,结果两边人都不太紧张,好像抢劫不是个事儿,稀里糊涂地就达成共识。笑料一一挤上前,白痴过度的赵英俊则更是加剧了电影的儿戏气氛。不黑色不荒诞,一群大人像是在办家家酒。然后顾客走马灯、桥段强出头,导演的处理实在急躁难耐。
后半段职业劫匪的出现,似乎抓住了一条紧张的主轴。只是关于抢劫犯的新闻滞后,伏笔刻意,难以造成意料之外的效果。在这样一种单一空间里,承袭以往的观影经历,甚至是电影本身的情节,抢劫只能说是一种最普通的冲突设置,除非冲进来的是一只僵尸或是吸血鬼什么别的东西。不过劫匪的涉入,使得导演易于把故事带向更有趣的情节与冲突。笑声也变得自然和谐多了。
男女主角,一个窝囊、一个花瓶,最后乔任梁的奋起是呆到不耐烦的必然。至于他的倒叙旁白,我只能说有点“面”的难听。情节倒带、爱情回水,李小璐依旧很点缀、难动情。不过毕竟故事需要一段爱情,年轻人的合家欢。徐峥的角色则基本沿袭了其在宁浩电影中的状态,戏拉长了却也没见得更出彩。一个傻胖、一个傻瘦,说是两个人物,不如说是一对耍宝道具。导演似乎想在年轻人的电影里,搞搞时尚工程,可就像我国大多数的面子工程一样,“土”还是不期而至。也许是刻意的笑料吧,反正内裤外裤都不“裤”。
我想对国产新导演的要求不能太苛刻,不能上来就要求有新意且技巧成熟。电影只能算习作,手法与桥段都是现成的,概念先行,剧作稚嫩,故事也没什么自己的东西。但是,作为一部给普通年轻人看的商业喜剧,乐呵半小时,也足够了。
6 ) 《夜店》……so Q
完全是冲着徐峥去看的。本来想去电影院,无奈这种小成本的独立国产电影在广州遭到严重的歧视,为数极少的几家电影院上映,结果不是早上10点钟就是晚上11点以后,而且下画的特别快。
结果……没办法,只能BT。
一次是和阿之看,一次是和朋友看,呵呵,记忆里喜剧电影看过两次以上还笑得很夸张只有是星爷的了。
先说电影吧。小成本,靠剧本和演员取胜,故事发生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超市里。从假抢劫到遇真劫匪,围绕着“彩票”、“巨钻”展开,期间遇到许多奇怪的人、巧合的事构成了许多爆笑的情节,最后影片在真劫匪落网,有情人终成眷属中结束,具体可参考“豆瓣”,虽然上边的评价不怎么样。
再说徐峥,这个电影的演员完全是靠他撑起来一样,就像“家有喜事”和“大内密探”系列的电影中的星爷一样,一旦没有了他,就会像今年的“家有喜事2009”和“大内密探零零狗”一样,变成无聊无趣的电影。徐峥负责穿针引线串起故事情节的人,演绎一个蛮横、无奈、落魄却善良、执着的人,挺复杂却也挺平凡,可能就是你我中的一个人,徐峥不动声色地把他演得充满喜剧色彩。现在看到徐峥有点像看到葛优的效果,就是他也没干什么,但你已经开怀大笑了……加上他那圆圆的样子,真的是我的大爱,呵呵。
音乐和剪切也不错,导演的用心处处都体现在这部小成本制作中,可是这样的电影却在许多城市的影院受到排挤和歧视,实在可惜……非得像“赤壁”、“黄金甲”才能受人关注和追捧?即使原来以剧本和演员取胜的冯导也开始拍“夜宴”这类大片,拍“非诚勿扰”这类景点宣传片。
所以就像现在的房价一样,有点让人看不懂,呵呵,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期待国产电影的多样化,特别像这类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小制作,一定要多多支持。
给国内认真讲故事的电影加分。
臭屁 经不起推敲
With Walter。成本好低。演员好嫩。笑点好多。喝星冰乐屡屡呛得半死。足够了足够了。
啊…看到赵英俊去世的消息,我对他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在这个电影里。R.I.P.
一夜之间的故事,一家超市里的故事,人物再自然鲜明一些就好了,也许有借鉴模仿,但认真讲故事的态度可以肯定。
不错,男猪脚谁啊,不认识
精神可嘉,水平欠佳。
好多年前看的电影了,相比徐峥最近的《囧妈》而言,这部电影真的好笑多了,所以我也比较费解为啥分数这么低呢?或者对于国产小成本影片来说,其实已经不算低了?还是比较喜欢看这种有一个比较好的故事概念的电影的,徐峥的表演也是非常出色,记得我在高中也买过一段时间彩票,会固定买同一个序列,感觉好遥远呀。看评论本片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过,因为有乔任梁的粉丝所以会各种尖叫,估计观影体验会与日影展有片寄凉太粉丝时看《午夜零时的吻》类似吧。
额,这个,大星星,您的笑点真是···乔任梁,你好阳光啊···
有那么有意思吗?还有打五星...呃
喜欢这个愣头愣脑性格内向却又勇敢专一的小钢牙 现实中的你有时也是这样吧 大男孩Kimi乔任梁
可是我会想念你的 小钢牙楞梁。
乔任梁演得太差了!
还行
其实这个片子还不错。
今天在得知乔任梁离世的消息后,突然就想到了这个片子……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小成本电影,印象还挺深刻的。哎……愿逝者安息
N年难见的傻片。徐峥也救不了这剧啊
哥,哥~
微搞笑
笑点不少,格局类似小剧场话剧,演员中乔任梁和他哥们儿稍差,观影体验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