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想过,套路满满的搭讪方式,会成为母子两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陈可辛导演用一部《新难兄难弟》开辟了全新的“套路”。开头部分的玩具小火车就很有点意思:穿梭的火车如同时间的滚轮,看似轰隆隆地前行,实际上可能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并轻视父辈教条的岁月。电影中穿越像一场梦,更是一次旅行,让我们邂逅曾经与我们一样年轻可爱的灵魂,你是另一个他,他是另一个你,犹如火车载着你我,周而复始。
春风街,英文名是” Memory Lane”,直译便是“记忆的小巷”。街如其名,邻里们如春风般,虽然有时也难免鸡飞狗跳,但却真的叫人怀念起小时候住居的院落,也是东家吃饭,西家打盹。联想如今各色门禁防盗网,不知何滋味。电影的英文名,”He ain’t Heavy, He’s my Father”,更是直观地袒露了主人公楚源穿越前后的转变,“他不是累赘,他是我父亲”。
嬉笑怒骂下,包裹着的是温情与成长的治愈。这部1993年的电影,秉持着,或者说,本身就是建立着,香港喜剧电影对市井小人物的一贯娴熟的展示,全然没有如今某些故事,活在架空平行世界的意淫中。满是烟火气却无比生动可爱,仿佛就生活在你的身边,甚至没准正是你的哪门子倒霉亲戚。犹如七十二家房客,热闹聒噪,虽然个别角色着墨不多,但每个点都抓的精准,配角们的存在感依旧爆棚(比如乐队,拉黄包车的和医生,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如此这般的笑点十分密集,让主线不单调,旁线也妙趣横生)。正是与这些看似聒噪市侩,实则心地善良的邻里们相处,润物细无声般地令儿子楚源的转变合情合理,也让观者更有代入感,并产生共情的情绪流。本以为自己有先知的优势,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才真正理解父亲的大智如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告别相拥之时,父子上下连句,虽然而今看着有点俗套的点题,但也才真是仪式感般地,完成了教化,理解,认同与传承。
《新难兄难弟》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对父辈那个年代,明艳活泼的立体还原。百宝箱中的音乐盒一打开,父母年轻时的照片便是惊艳。虽是黑白照,但父亲的英气逼人和母亲的风情万种(不由想到自己父母年轻时的老照片,坦率说他们那时比我现在,时髦多了~~~),都不由地让我们也想回到过去探究一番。而真的穿越过去,除了年代感韵味的人物服装造型,街头巷尾的广告海报,十分诚意走心外,电影的配乐功不可没。而今看来都快赶上一部迷你歌舞片了,因为一言不合就唱跳尬舞,俨然一副“没人能在我的BGM里打败我”的架势。电影中有多首插曲皆是经典的曲目,那首《Tell Laura I Love Her》更是穿针引线:父亲被打,意识模糊中惊起一嗓子,令母亲不禁潸然泪下,也诱发儿子想要一探父亲的过往;穿越里,儿子在舞会中深情唱起此曲,为父母感情添柴升温;回到现今,儿子不由自主在父亲病榻前再次哼唱,而父亲也惊觉苏醒,吼上一句“Tell Laura I Love Her”,同时也不忘调侃母亲的身材,一家人和解大团圆。现实中好像是父亲昏迷,做了一个梦。穿越里儿子仿佛进入了父亲的梦境,感受过往因误解而忽略的父爱。而梁朝伟和梁家辉共同演绎的《Tell Laura I Love Her》也是相当有反差的喜感:前半段梁朝伟嗓音深情款款,英文唱段极为悠扬。后半段梁家辉的粤语唱词,就变得直白又神经质,加上他故意搞笑的唱腔,倒是非常符合电影里这位电车工人的质朴和纯情。(酷狗音乐能够搜索到音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听听)
除了配乐,那个年代香港电影特有的浮夸特技,在《新难兄难弟》里也是duang一般的存在,比如放电,这种屡试不爽的梗,但完全不令人生厌,特别是儿子穿越过去还对着充当护士的紫罗莲放电,却被父亲用手剪断的段落,也是爆笑的。再加上“李嘉诚”,“屈臣氏”这种开涮的逗趣。到了结尾,感谢父辈的字幕出现,观众感觉情感意境在升华,正准备感叹玩味之时,剧情反转的“爸爸也穿越过来”。那一刻我们只得感叹陈可辛导演妥妥的鬼马和戏谑,这个彩蛋相当任性。
演员方面,两个Tony,两种味道: 梁家辉,仅凭一张音乐盒里的黑白照片,就已然气场全开。而救人时的初登场,估计也让人相信,心上人不一定要踩着五彩祥云来迎娶自己,推着板车也行啊(哈哈~~~),身体力行了白汗衫是检验男神身板的利器,侠肝义胆的英气与一根筋儿傻气呆萌的反差(也更佩服而今《寒战2》里,李文彬的这种黑化出演的标杆);梁朝伟,还没有被墨镜王整成禁欲系代表前,满脸胶原蛋白的雅痞,深情处眼神如孩童般澄净水汪(所以我想一苍蝇拍拍死《摆渡人》张XX是有原因的)。中秋之夜的拥抱和告别,与前面儿子怼老子的场景,蒙太奇地交织在一起,这种喜剧的处理才是高级的,于无声处戳笑点,在不经意时催泪奔。刘嘉玲和袁咏仪,盛世美颜,风华绝代,让我们感慨,没有千篇一律欧式双眼皮和韩式平眉网红脸的年代,这才是热情奔放富家女和婉约隐忍苦姑娘的正确打开方式。
电影里,穿越给了楚源修复父子关系,见证父母爱情,弥补误解的机会,可是荧幕外的我们却不可能穿越。所以你有试着去了解父母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吗?试过听听他们讲,过去听过的歌,曾经跳过的舞吗?是否也有一首长久萦绕耳边的旋律在述说着那不变的爱?
······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只要导演和编剧他有点起码的想赚观众眼泪的念头,我都会起码地给他一些面子。不是平素好流横泪,也不是多愁善感更不是水摄入量过剩,只是容易入戏,还多少有些比较严重的YY倾向。否则也不会被诸如《Sister Act 2》那种纯得不能再纯的喜剧搞得泪流不止。当然,这种关于放牛班被春风化雨朽化神奇衬托出的人格力量也最易化作刺激我泪腺的激素信息。不过说这些,只不过是说明我的泪腺,其实是很调皮的。
几年前Tim Burton的一部《The Big Fish》,教我在第一时间忍受了该天杀的字幕。在长达120多分钟的蒂姆式童话盛筵后,终于在父亲的追悼会上,我倾泻了,甚至不知泪水因何而来。便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被征服了。于是《大鱼》成了让我坚持到字幕放映结束的片子之一,因为泪是要流尽才舒服的,就象鼻子若感到酸就一定要把喷嚏打出来,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泪定思泪,当时自然油然升起一种对父辈背后那一串串不曾讲述的悲欢故事的敬意。同时,这似曾相识的感觉竟同样自然地让我回忆起很多很多年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是一部港产喜剧,片名是我后来用角色的名字作关键字在网上查到的,因为当时只是在电视上随机遛台时突然就顿住并看下去的,没有看到片头。无论如何我对于那天放弃看National Geographic而看这部片子感到实在是很明智,因为记得那天国家地理的内容在几天后便重播了。话说回来,影片的名字其实令我相当失望——《新难兄难弟》。
当然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就很有趣地借用了Hollies的那首著名的《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的名字,至少我误以为这就是他的英文名很久。因为你如果去搜“新难兄难弟”,得到的结果就是这样。直到前日我意外地在BTChina上看到了一个很不起眼的seed,才亲见其实的名字是《He Ain't Heavy,He's My Father》。其实即使是用Brother,于这部影片来说也没什么任何的不切。不过看到这个句式便能让人想到Brother的这个事实,却也能反使套用后的名字多了些双关的味道。
自打大概七、八年前——就是那时不看国家地理我写不下去家庭作业——在电台看到这部陈可辛的《新难兄难弟》后,便一直在找这部片子的完整版。不过音像店无论正版盗版就是一律欠奉。当时的网络条件又很差,更不要提网上购物。而即使是今天,据我所知这部片子也没有再复刻过DVD版本,这对于这样一部明星云集的片子很是不可理喻。于是此片在各式P2P横行的如今依然鲜见,当下流于网络的那些影视压缩团队是决计不屑于拿一部VCD的片子开刀的。
直到今年下半年出现了一个已再次绝种的种子,才终得以圆梦。影片是用VCD压缩rmvb,理论上是很难看清字幕的,幸好,根本没有字幕。
如今,这双看惯了DVDRip的眼睛,在经历了这如许粗糙的影像后,无论如何,能够像当年那样哭了个一塌糊涂,竟真令人感动呢。
要说这部片子非但没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而且终被放到被香港影史中遗忘的角落,是很难理解的。单看梁家辉、梁朝伟、刘嘉玲、袁咏仪这样如今看绝对是顶级豪华的明星阵容,也很难理解其被冷落的理由。何况即使没有这些明星,这部片子足以感染几代人的情节在那个香港电影由长片走向快餐文化的时期也是难得一见,每想及此怎能不令人扼腕?
喜欢把《新难兄难弟》同《大鱼》比较。不只因为中心大抵一致,且是由于这两部影片都同样采用充满了一种清新的童话色彩的表现手法,却各有特色。《大鱼》中的童话表现在影片通过影像演绎父亲对自己奇幻般的一生的讲述,几段Tim Burton式的华丽影像交织在父子矛盾的现实中,令人亦真亦幻;而《新难兄难弟》中则是以一种更彻底的童话手段将主角自己送回到了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时空旅行这种科幻作品中俗到掉渣的题材会出现在当年大多格式分明的香港的电影中并不令人意外,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你会发现这看似故作无厘头的开端确实引发了一段交织了人生百味的迷乱的童话故事。而且非要将《大鱼》和《新难兄难弟》的本子打分的话,我认为《新》确是要略胜一筹。
同样是卧床不起的父亲,同样是不认可父亲的儿子。《大鱼》中父子间的矛盾直到接近影片的末尾,儿子接触到父亲生前的真相时才开始开始化解,而之前对父亲故事的那些光怪陆离的情节无非更多地是考虑到影像上的华丽,从而使最后父亲葬礼上父亲的古怪旧识齐聚的一幕给观众心理上的震撼得到升华,这同《Edward Scissorhands》中所作的种种铺垫类似。尽管其最后所能达到的感染力之深依然是无懈可击,可影片本身却总因此有一种不紧凑不平衡的突兀感。不过,《大鱼》以及《剪刀手爱德华》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松散的童话式结构反而是他成功的所在。
相比之下,《新难兄难弟》利用一个小小的科幻机关将主角带到了三十年前,在春风街那极端怀旧的背景下,讲述了主角同当时尚未结婚的父母一同生活了充满了人情冷暖的一年,终于与父亲间患难真情的故事。其情节相比《大鱼》明显紧凑丰满,在这种安排下儿子能够亲历父辈的生活艰辛,同父亲称兄道弟历经几次大喜大悲。而且只是说经历,其实是不够的,主角能够积极地介入父辈的生活,甚至企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出一些改变,于是引出了一连串的时而令人捧腹时而令人神伤的故事。单这一点,就要比《大鱼》的感染力高明得多了。尽管说我们并无理由去拿两部片子所独有的特色去比较。
故事中形形色色的配角几乎是同时出现在情节的发展中,但是靠着他们明显经过夸张处理的形象与个性,足以能够在第一时间给观众一个深刻的印象,决不拖沓。相比如今的一些电影每介绍一个配角都要快闪好几次,便当真有如背景中的春风街般朴素的可爱了。
之前说过,《大鱼》的结尾几乎是承担了影片所有的煽情,之前一些美丽的童话故事都只是印象上的积累。《新难兄难弟》则是一个典型中国式的大团圆的结局,而且还有些呼应地Kuso了一把。会心微笑的同时会让你甚至忘了什么时候开始流出的泪水,怎么就止不住了呢?作为一部喜剧,能够把煽情的意念放大到如此地步的,恐怕是不多了。
“献给所有留予我们宝贵回忆与智慧的前辈”,影片最后如是写道。就像我们看这部片子所体会到的,在社会高速发展,道德价值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如此宽远的代沟对望的两代人之间,尤其是晚辈对长辈究竟还应当有多少理解和多少感激。这是一部Salute之作,不仅是对老一辈香港人善良朴实的草根精神的致敬,从十足甚至略显刻意的港片味道来看,更是对老一辈香港影人的致敬,这也就是这部影片采用了喜剧形式的原因之一吧。
《新难兄难弟》可以说处于香港电影最是蓬勃发展的时代,作为一部致敬之作,我们可以从影片的很多桥段和细节找到当年港片的影子,包括主角的名字楚原都是借用一位老一辈的著名香港电影演员的。《新难兄难弟》可以说是一部标新立异但坚持传统的典型香港电影。一方面迎合了快餐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为其所表达的致敬精神做出了最大努力的戏剧处理。这正是陈可辛要比王晶之流高明之处吧。
虽然本人对香港电影算不上关注,但仍依稀可以看到,十三年后的今天,香港电影的结构体系确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香港回归之后。一方面王晶式的快餐作品依然为娱乐圈的一些唱优则演和只会整蛊做秀的二流明星们提供着取悦大众的机会,另一方面黑帮电影和功夫电影在杜琪峰等经典级导演的引领下依然是香港文化的一面大旗。而至于王家卫,周星驰等已自成一派的电影,以及第五六代导演的试验性质的社会问题电影,在香港电影中代表的仅仅是一种曼妙的趋势。而在主流香港电影中,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上世纪8、90年代电影工业化产生的急功近利的弊端。《新难兄难弟》所致敬的的那个年代,已经太遥远了,以至于它本身也终于被丢到了香港电影被遗忘的一隅。尽管在这段历史中,它是一个经典,并代表了一种经典的精神。
Tim Burton是大师,因为他独树一帜,所以《大鱼》成为了名篇。
而为了致敬,《新难兄难弟》成为了一部典型的香港电影,最终没能不朽。尽管如此却依旧看上去很美。莫不如说它的下场也是在致敬香港电影紧随其后的那段失去自我的悲哀吧。
韩寒在电影片尾的致敬,让bilibili上一部老片突然蹿上了前三百名,打开片子,弹幕上《乘风破浪》biubiu,真不愧我大韩少,影响力满满。
乘风破浪在贺岁档中口碑稳居第一,初八票房已破五亿,但这里说说它致敬的《新难兄难弟》(1993)。
真是不该睡前看这部片,于是边哭边笑又哭又笑后,半夜三点多我开始写这篇微信,就跟大家一起看看这部老片,再说说背后时光的故事。
93年,正是31岁的陈可辛春风得意的日子。前一年他和曾志伟联合创办的UFO电影公司在这一年为他带来了三部电影上映,部部都叫好又叫座,《风尘三侠》《新难兄难弟》《记得香蕉成熟时》,其中《风尘三侠》受到94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提名,最终得奖电影是尔冬升的《新不了情》。此时距离陈导得金像奖还有三年,也就是他最经典的《甜蜜蜜》。
23年后,陈可辛帮曾志伟的儿子曾国祥做电影监制,于是有了《七月与安生》
故事的开头,是主人公童年的记忆回闪——他爸不肯给小孩买火车玩具,因为要省钱帮大家,并对他妈说:资本主义思想真要不得,做人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就是他爸这个人一生的思想内核。
93年的香港还没有回归,92年大陆才加速改革开放,将经济特区模式扩大到国家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
24年后,即使是我们,看到这种阶级言论,也忍不住笑意。所谓经典,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春风街,后面整个故事发展的地点。看英文,直译是“回忆里”,也奠定了整个故事发展的背景基调——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儿子穿越回过去的故事。
在穿越前,他们是极其合不来来的两父子,爸爸帮人帮的没有底线,把儿子念医科的学费全借给了所谓朋友,家里过得紧巴巴,夫妻、父子矛盾不断。
儿子会给爸爸的朋友脸色看,让来借钱的朋友落荒而逃。
这出香肠嘴,应该让不少朋友因为同年的《东成西就》笑喷。
爸爸会直男癌地跟妈妈说:跟我的时候就知道会过穷日子,不要现在才怨我。
这开头在现在应该会直接被定位成渣男,但看到后面的剧情就会会心一笑。同样的反转也在24年后《乘风破浪》的宣传中如出一辙,韩寒的直男癌歌词在电影还未上映时就被各种批斗,等电影上映后风评也反转了。《乌合之众》出版这么多年也没过时。
在儿子眼里,爸爸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一生没有做过任何事。甚至爸爸被放走的小偷打晕进了医院,儿子也只顾着跟护士乱搞。
直到妈妈说,你爸爸还是很好的,我当年才这么爱他,只是他太爱帮人。儿子才想回到过去,告诫爸爸不要太帮人。
于是因为影片开头就埋伏下的天文现象,儿子穿越回了过去。
穿越回去后,他看到这幅景象:穷人被逼的跳楼,警察却要收钱才打开接人的网,街坊没人拿得出钱,借出高利贷的人一脸鄙夷。
送你们一枚儿时老公吴启华~
BTW其实吴启华在前TVB温良睿智律师、医生时代,演过挺多眼神狷狂邪魅的角色,这个压榨人民的小眼神挺到位吧~
这时候,他看见年轻时的爸爸推着一辆垫着麻袋的车从人群中冲过来,如从天而降的神明。看到这里,说不上来为什么有点泪目,明明是个喜剧啊。anyway,走投无路的街坊父子得救了。
在这个普遍穷困的年代,他爸爸是街坊领居的温暖,总是尽力帮助所有人。
李嘉诚梗,在电影里玩得很流畅,跟当时和之后香港的发展脉络一结合,就让看电影的人忍不住莞尔。
然后他见到了年轻时的妈妈。于是,爸爸说的跟着他就要过穷日子的言论也就不讨厌了,甚至还有点可爱,因为真的是他妈自己选的……
他看到自己明媚漂亮热情富有的妈妈,很不解,问你为什么要跟着帆哥(他爸)这种人啊。他妈说:我一出生就这么有钱了,要是一直过有钱的日子多无聊啊!(有钱任性,哭惹,让我也一直无聊着好嘛!)
他也看到自己的爸爸,虽然依旧是一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真的高大英俊、舞技超群、善良正直。于是在父母相拥起舞的时候,忍不住为他们伴唱了Tell Laura I love her。
剧情推进流畅。之后故事开始发生转折。
此时三位主演的盛世美颜正式上线。说说93年的这三位大明星吧。
第一个上线的梁朝伟,那时候还是伟仔,得过两次金像奖最佳男配、电眼小鲜肉,这部片中也一直在用梁朝伟电眼梗。
其实90年他是有当影帝的机会的——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只是当年刘嘉玲事件闹得满城风雨,于是梁朝伟放弃后来的参演。这个从88年就被刘嘉玲宠着的男友总是在需要依靠的时候很男人,那时候是,刘爸爸去世的时候也是。
不过没关系,很快,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就会让他拿下94年的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95年的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双科影帝,从此封神。
梁家辉,一出道就凭84年的《垂帘听政》拿到金像影帝,之后因为参演大陆片被封杀,流落到街头卖地摊。好在90年代,他又红起来了,93年,《棋王》和《92黑玫瑰对黑玫瑰》都给他带来金象影帝提名,后者称帝。那时影坛上,没有人像他能演一部成一部,部部获奖。
刘嘉玲,93年28岁,已经经历了大起大落:分手富商,跟梁朝伟在一起,裸照事件,91年的《阿飞正传》让她拿到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和金马最佳女主、却无缘金像影后。直到2011年,能把女人拍得最美的徐克才让她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弥补了没得过金像影后的遗憾。
好了,继续说开始反转的剧情。
为了喜欢的姑娘(袁咏仪饰,靓靓也有很多料,以后再说),还有改善父母的生活环境,这样也就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男主也开始想办法帮街坊领居。于是他想到了拆迁和贷款买房,就去找当时的财团和律师。中间笑料百出,这里先不细说这些梗。结果没想到,他们都是妈妈那边的叔叔伯伯。于是男主被串通一气的爷爷们摆了一道。街坊们眼看就要失去自己的房子,所以把气都撒在男主及男主父亲身上。而父亲为了义气,担负了所有的污名,在台风天被赶了出去。
儿子开始感激父亲的性格。对他父亲来说,他可能就是个相亲,这么做是为了帮朋友而已,但儿子感受到的,不仅是感激,也是父爱。
可能就是在这一刻吧,父子的矛盾得到了和解。
结局?儿子穿越回现代,在病房里为爸爸唱起了歌,父亲醒来,全家团聚。
当然,还有彩蛋,就是年轻的爸爸也穿越到现代了!不过这么多年,也没看到续集。
春风得意街,港片兴盛时,好一部治愈温情的童话。技法粗中带细,既能挥毫作画,又可泼墨写诗,用典处点睛,妥帖极了。两梁聚首,自是不分伯仲。如果有机会,请在月亮和木星接吻那天,送我们回去,亲眼看看那个发光的时代。
韩寒没必要在片尾quote 终结者回到未来 时光倒流七十年 直接说翻拍这个就行了
影概课。年轻的梁朝伟,梁家辉,刘嘉玲……真是嫩的出水~
在中秋之夜看到如此充满浓浓怀旧人情味儿的好片感觉很温暖——除了春风街上街坊邻居们的人情世故和六十年代的上层底层社会风貌。你还可以看到扎塑胶花养家的李嘉诚、不满雷洛探长的李柱铭和小司徒华、以及种种新型经济形式的崛起。基本算是《回到未来》加《大鱼》加很多老粤语长片桥段的喜剧改编版。
看在演员的分上确实给不出低分,但故事本身真的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儿子穿越一趟就能理解父亲,因为他已经可以组建自己的家庭;然而要跟凤凰男过一辈子、背着街坊邻居的包袱走一辈子、被厕纸砸在身上叫肥婆叫一辈子的是那位女性/妻子/母亲啊。父亲的哪一条义气,不是建立在母亲的牺牲上?
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其实演得还是有点浮夸的,maa喜剧嘛夸张一点是应该的。雷洛啊李嘉诚什么的梗还蛮好笑的。我以为是袁咏仪跟着梁朝伟穿越回来了,没想到是梁家辉穿越回来了。btw伟仔的大眼睛真是眼睛里有星光啊,被迷死了。刘嘉玲和靓靓也是美得不要不要的。
《乘风破浪》跟这比起来显得无病呻吟,最后儿子理解父亲完全说不通,韩寒为何不干脆照搬完整一点。这部情感真挚不能仅仅归功于导演陈可辛,更少不了梁家辉梁朝伟的功劳,梁家辉眼里常含泪光,梁朝伟眼里会发光。
穿越见证老爸老妈罗曼史。它致敬《回到未来》和《生活多美好》,《乘风破浪》致(chao)敬(xi)它?李嘉诚直接改成马化腾呵呵。
韩寒那片还真是跟这部一模一样啊,不过看完觉得两部都不咋地啦,打温情牌为主的。其实香港地产和经济的变迁是何时及如何发生的,这部有说到一点,但是本来是商人及市场运作的恶劣导致平民生活的穷苦,被转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强行的八字鸡汤上,未免是有些齁人了。。看看明星就好咯
比《乘风破浪》好了不止一个时代。
本来想给四星,但是一想到乘风破浪和这个梗一样,还有一群人跪舔乘风破浪,我就多给一星吧!!
比乘风破浪故事讲的好,有主题有成长有人情味儿
电视里放了多少遍我就看了多少遍,这是我看过的最早的穿越剧之一,也是最好看的一部。那时候梁朝伟和刘嘉玲让我感觉更舒服,梁家辉影帝自然不必说~脑中永远忘不了那首:tell lora I love her tell lora I need her.那个时代的简单幸福真是好,以及终于见到了屈臣氏太平绅士==
不精细,恶搞多,格局小,但有粤语老片遗风,家庭关系处理得当。其实和《夏洛特烦恼》是一路,但胜在价值观取向。
韩粉要点脸吧真是,还跑到这来打低分
感觉《乘风破浪》就是学这部电影的吧,不过本片无论是导演功力、演员阵容、音乐选择还是对旧时代的还原和对底层小市民的刻画都要胜过韩寒的那部。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生活,因为成功的标准从来就不止一个。希望终有一日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可以说一句:世事变,没有将我掩盖。
竟然回去告诉嘉诚哥叫他搞房产,编剧真TM富有先见之明啊。
乘风破浪看了十分钟立刻看出来是抄袭的这部。
和《乘风破浪》比当然不晓得在那种敦厚的世俗情结和小市民的生活琐碎上好了多少,很娱乐,甚至有点旧日情怀,只是,要看以什么视角。如果现在从女性角色的视角来看这样一部歌颂父子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所谓的男性仗义的电影,那么问题很大的。女性完全是被忽视,客体化的,没有人看得到她,不论是罗娜或者阿莲,她们都只是点缀男性浪漫情怀的一个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