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鲸男孩》不是纯粹的艺术电影,但是导演很高明地将一系列复杂的信息放进了这个逻辑自洽的有趣故事中,这使它优于很多故作深沉的“艺术电影”。
电影中有几个我特别喜欢的意象:最窄处只有86公里白领海峡;日期变更线一边是过去、一边是未来;北极苔原上史前巨兽的遗骨。
导演是怎样来运用这一系列意象的呢?
首先他构建了一个双重性的文本。观众最直观,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楚科奇和美国的双重叠影。
我之所以不说俄罗斯,是因为这个电影中的俄罗斯元素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虽然在俄罗斯国境内,但楚科奇是蒙古北方人种的一支,人种特征非常明显,而且保留着自己文化传统。比如少年的爷爷,还有一些居民都不说俄语,坚持讲本民族的语言。
对比之下,剧中只有一个高加索人种的俄国人,是一个来到村子里的放浪女子,也可能是个妓女。这里面关于文化侵蚀的暗喻已经很明显了。
相反,在少年的世界中,那个身在底特律,在网上进行色情直播的女孩,却被赋予了另一层涵义。这个后面会说到。
在日期变更线上,左边的美国代表着未来,右边的楚科奇代表着过去,这点在这两种文化的对比中才说得通。而且带少年认识变更线的,同样是两个楚科奇人。
正是以直观的双重性为基础,叙事文本的双重性才不显得突兀。只要仔细看,电影前后两段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前半段更像一部少年电影,直接、单纯、真挚,镜头语言也是dogma的纪实风格。有时又非常有趣,比如少年的手淫故意和修锅的声音保持一致等。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会让你有种在看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感觉,而且特别像《潜行者》的风格 —— 暗夜篝火中出现的神灵、雾气弥漫的北极苔原、河中的一群死鱼,巨大的神秘兽骨,突然变化的场景,还有玄妙的台词 — “我已经好几年没回过村子了”。等等。
但是这两种迥异的文本风格放在一起,并没有不合逻辑的感觉,观者反而会容易接受。这里就牵涉到导演怎样来编织他的三层主题。
第一层主题,是最浅显的主题,青春期少年的懵懂和冲动。
第二层主题,是核心主题,就是新旧文化的碰撞,对应着双重文本中的双方。我们看到楚科奇社区生活大概还是8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流行文化中,当然他们的生产方式,也就是捕鲸,更是上千年的传统。他们现在面对的,是全新的互联网冲击,这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冲击是非常强大的。
当代中国人对这个冲击的感受已经很钝化了。但是你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在玩小霸王的时候,突然有人带我们领略今天互联网世界光怪陆离的景象,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第三层主题,既是推动戏剧逻辑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双重文本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就是“误读”。
误读,存在于巨大的文化落差中。少年以为666少女是在和自己交流,他还为此学习英语,与朋友吃醋,甚至想去底特律救她。聊天室里的真相如何,我觉得就不必再多说了。
各种误读在剧本中还有很多。例如少年在美国巡警的船上用俄语说自己爱上了一个底特律少女。但是巡警不懂俄语,但是他猜到了少年是去找爱人的。但他理解的爱是一种性感的欲望,这与少年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
你们看,这时误读这个主题又回到了文本的双重性特征中。
所以,这最终是一个楚科奇少年的灵魂之旅的故事,最后一幕的老爷爷形成了最后一个双重暗喻。老爷爷就是少年,少年就是老爷爷,因为历史和文化在这里是凝固的,但是当他以为自己要死的时候,死神并没有降临,这就是希望所在。
文章被删若干次,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贴地址试试看:http://adkx.net/wnm72
本片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莱什卡(Leshka)的15岁小男孩。
他生活的小村庄叫楚科奇,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白令海峡旁边的小地方。他们村子以捕鱼为生,其中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捕杀鲸鱼,莱什卡就是这样一位捕鲸男孩。
楚科奇男孩生活单调无聊,单相思的爱上了美国底特律的色情主播女孩,为了争夺不存在的爱的权力,打伤同伴,要逃去美国。
从他打伤朋友的那一刻起,现实和理想就开始碰面了,他身处现实要为理想操劳,天哪,那是多大的一道鸿沟,他遇到的所有事情都不利于自己,偷猎者偷走了他都食物和船,美国边境警察甚至有可能已经射杀了他。他看到了荒原上森森的鲸鱼白骨,才明白是鲸鱼文化孕育了他,所以他要回家。
梦想的破灭让他成长,真是可笑,他终于有了失败的经历,他可以用失败的经历去和同伴吹嘘,失败的经历让他对头一次明白了故乡的意义。
但如果梦想成真呢?假如他真的到了底特律,找到了这个女孩,那才叫理想的破灭,他将彻底陷入欲望的深渊,再也找不回自我。
电影的前半段,男孩浑浑噩噩的,根本不知道村子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人是谁,电影的结尾,他才明白了楚科奇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以及真正有价值的关系。能搞清楚这个,起码比一无所获好太多,强烈的欲望面前,你知道你该做什么吗?
本片可算作是我今年看过的较为特殊的影像之一。
尽管表面上显得沉闷和阴沉,实际上有非常多的元素交织其中。
边缘地域、经济贫乏、古老的生存方式(捕鲸)、青春期情愫、性压抑、网络色情文化、美国梦……最后编织成了一个非常沉稳的、接近真实质感的犹如纪录片一样的影像故事。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出于好奇,我忍不住搜索了关于鲸鱼肉的味道,得到的结果是,鲸鱼肉并不好吃,但在过去,鲸鱼肉却帮助了很多沿海渔民的生存,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蛋白质,但依然有4个国家和地区捕杀鲸鱼,日本、挪威、丹麦、楚科奇自治区(俄罗斯)。
电影中的故事便发生于楚科奇。
少年柳什卡捕鲸为生,与爷爷一同生活,性格腼腆,生性沉默寡言,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是观看一位色情女主播的直播表演。
随着他越发沉迷这位女主播,这种娱乐消遣方式便成了一种青春期的情愫,一种单相思,他甚至开始学习英文,幻想自己能够前往美国底特律——她所在的城市,在得到发泄性欲的机会时却什么也没干以确保自己与女主播“恋情”的纯洁性。
但这一切既不真实也不可能。
在电影的开始,我们看到了一种平静的生活,近似于田园牧歌式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出海捕鲸,享受自然的馈赠(尽管捕鲸并不环保,但就电影中所展现的生存状况来看,他们可能确实要依赖这种方式)。晚上会停电,停电之后,大家点上蜡烛,喝酒、用餐、唱歌、画画、相爱……
这里风景优美,生活节奏平缓,鲜有资本与消费主义的入侵,大家好像过的都差不多,没有谁特别富裕,乍看之下,很像是一个世外桃源。
但网络与色情文化仍能入侵此处,并深刻地改变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改变他的想法和人生。
停电意味着断网,柳什卡可以用小型发电机继续观看直播;语言不通,他便学习英文;
唯一的朋友旁敲侧击劝他放弃幻想,女主播并不值得他去爱,两人决裂……
在打伤(也可能打死)朋友之后,柳什卡带上地图和食物,驾驶捕鲸船出航,试图逃往美国,半途流落到一处小岛,被偷猎人偷走小船,最后被美国边境警察送至阿拉斯加。
当然,他依然无法抵达底特律,等候他的只有寒冷、饥饿与无尽荒野……
在他极度饥饿,对困境感到厌倦时,电影呈现了一个诗意的、善意的结局,一个瞬间闪过,他又再次回到故乡,朋友并没有死去,只是头上缝了针,爷爷预感到自己的死亡,让他骑车载着自己前往死亡之地,但最后也没死成。
实际上,我更倾向于认为,在阿拉斯加的荒野里,少年已葬身于此,为了一位“触不到的恋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有一点科幻片的意味,当女主播出现在互联网中,她便不再仅仅是一个现实中的人,她更多的代表的是一个虚拟的偶像,一个精神寄托,而少年则成了追逐这个偶像的亡命徒。
电影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呈现出了当代青少年生活悲剧的一种,经济匮乏地区无人管束的少年与网络色情文化的大肆侵略,两种极端交缠在一起时,便塑造了一起唐吉坷德式的、盲目的、疯狂的单恋悲剧。
并且,这样的悲剧是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故事范本,不仅可以发生在楚科奇,还可以发生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与角落,贫民窟、边陲小镇、难民区……只要这个世界上仍有懵懂少年与女主播,只要还有互联网,还有区域经济差异、文化差异,而且此事无解,人在面对强烈欲望时往往手足无措飞蛾扑火,何况是无人引导管教的少年。
-END-
说实话最开始我是被海报吸引的,一个少年站在一条巨大的环形骨架下,有一种梦幻虚无、神秘荒凉的美感。实际上电影整体的风格也是如此。 很多镜头展示和拍摄手法和前一晚看的《南巫》有些相像。
故事中提到的苏联&美国让这部电影盖上了一层隐喻的蒙版,小岛上镜头一晃后的三个鬼怪更是明示了本片的荒诞隐喻气息,也正是小岛时段开始,本片由「写实」正式进入「虚幻」世界。 我不确定男孩是被小岛上初始遇到的三个人杀掉还是被警察杀掉的(当然后者可能性最大,因为前面已经有过明显的暗示了),总之后面一切的场景都表明男孩已经不是原先「写实」世界中的男孩了。不然警察不可能这么好讲话,荒原上不会遇到隐喻意味更加隐晦的森森白骨,不会和自己亲手杀害的好朋友再次勾肩搭背,不会和行将就木的爷爷来一次这么轻松幽默的互动。 说是反应了那个时期苏联人对美国普遍的相像与现实的冲突也好,说是男孩和朋友打架是苏联集团的同室操戈也好,总之大家应该会有自己的解读,《捕鲸男孩》也更加值得回味和深思。
出于个人喜好,这是我在今年平遥看到的最喜欢的也是唯一二刷的一部电影。视听语言上简直不像是一部处女作,利用传统荧幕画幅,对称居中为主的构图和准确简洁的故事使整个影片观感极佳,摄影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选用的配乐也恰到好处,再加上冰岛新浪潮派特有的荒原风格,使这部片子令我非常兴奋。从剧作层面上来说,本片以小见大,从青春期男生对性的躁动情绪出发却引出了一个对于“美国梦”盲目追求的故事,简单却也内涵深刻。影片后半段较为精彩,不管是小岛上偷猎者将美国指为“过去”、俄罗斯指为“未来”,还是男孩试吃烤棉花糖却难以下咽,这些小细节均指向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更深主题。结尾回乡的设计略显童话,在一片鲸鱼骨的残骸中回归故土的设置值得进一步玩味,爷爷的设计也让故事多了一些幽默感和亮点。
楚科奇少年的青春残酷物语。网络带来的全球一体化,色情直播对少年性萌动起到的作用。最真实的一笔莫过于:少年抹了妓女的乳房,向屏幕那方爱慕的直播女郎表达歉意,表现出了少年初恋特有的真挚。前半程比后半程好,最好的永远是当下、此地。
该怎么界定青春的萌芽与黯淡?是两块上古相连的大陆撕开了一道海峡,割裂了一道意识,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寂寥了一股无名的荷尔蒙,伶仃洋里放逐|逃亡滚动着虚妄,亦是幻想暗流着躁动,亦是安详貌似海平面永远升腾着象征希望的太阳镜像里却是深海无底的碰壁与失望在孤岛搁浅,在荒原流浪灵魂一点点的抽离肉体是羽化成蝶的预兆,亦是作茧自缚的序章是利维坦登陆,亦是鲸落无疆死亡从恐惧变为向往从背离流向回望故乡等待的人已死等待的人未亡
#4th PYIFF# 卧虎。2020威尼斯日最佳影片+罗西里尼大奖。冰岛新浪潮风格影响下的俄国电影。白令海峡俄国一边的极北苦寒之地,想来冰岛新浪潮的“风景”用法是极好的。影像确实出挑,但故事就不如同一题材去年鹿特丹的《女主播之恋》(Sheena667)好。本片在东方主义式猎奇窥视和小镇青年的性冲动间摇摆(冰岛新浪潮普遍不猎奇,这大概就是文化自信的心态?),从性心理建构出来并加以实践的美国梦并不是不可信,但我不太相信用着苹果笔记本、能上色情网站的少年对世界和美国的的认知是片子里这样,最起码也得会用谷歌地图不是?影片里最棒的一处莫过于试图越境的少年到达白令海峡中间的小岛上,偷猎者大叔给他指出“美国是过去,俄罗斯是未来”那段(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梗,用得真是症候)。
像海底的火山。疯狂冲动/冷静压抑。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边界只是自己的设定。
小孩子不能看直播。
六星谢谢
导演很会拍,情绪处理的很出彩,虽然不太喜欢偶尔用歌曲来表现男孩们单纯的状态的做法,男孩的村落和生活的细节还是少了点,捕鲸的戏份倒是挺猎奇的。这个网络单恋男孩前往美利坚奔现的故事,最后选择了一个寓言式的收尾。其实细想之后,从巨大的鲸鱼骨架幻化的故乡,幻象结尾的力度够狠了。
塞壬之歌诱捕远古少年 、P站穿过网线召唤极北性幻想、底特律对标楚科奇、日期变更线左右未来、冻原的鲸骨墓地实现童话寓言——各种元素真挺有趣的。而且导演技术层面太厉害,开头十分钟之后本来超级期待的,结果剧本后半段一通机械降神……
hollysweet999给你抛来一个媚眼。土俄楚科奇少年,一根筋地想去美帝阿拉斯加,赴底特律的荷尔蒙单向约——其实我也不是很信这种现实可能性,但几次幻想转场确实很有味。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老大哥教诲也是亮点。
丁真的世界在高原,丁真的爱在直播间,美人对他挤挤胸,回她什么——停电了。丁真的世界在大海,丁真为爱学英文,美人对他抛媚眼,回她什么——钢丝球。少年刺鲸于海上,少年寻鲸去美国,少年梦中见鲸落,少年梦醒是遗精。少年丁真的鲸世界,比网络更虚幻,少年丁真的精世界,比梦遗更虚空
【波兰】“此心安处是吾乡”。不曾想到导演本人和这个电影一样的可爱,并带着些需要被发现的隐藏惊喜。在一些时候它提供了像2019年戛纳导演双周《莉莉安》里的故事反方向“Nat Geo级纪录大片”的体验,那里是一个由真实故事汲取、关于从纽约徒步回俄罗斯而不幸惨死的的勇敢女子;这里是站在美亚交联处,看着“未来”与“现在”去荒谬地要去底特律的毛头小子。行之所处,都是美景。有的时候又是成长片中绕不开的“家乡”与“放在别处的灵魂”,互相粘连又从文化语境中建立着新的观察。更有那么一刻,两个男孩子伴随着抒情歌跳入泳池胡闹,那是那个有Sufjan Stevens抒怀的意大利盛夏。
#威尼斯日导演大奖,亦真亦幻
边看电影边读了两篇原住民自杀问题的文章,简单讲就是因为愤怒而出逃遁入自然世界变成野人。楚科奇人驾船追逐鲸鱼,男孩投掷鱼叉捕鲸,村民们分食鲸肉,鲸已经作为庞然大物负担楚科奇人生计成千上万年,网络科技揭示了外部世界是另一个庞然大物比鲸鱼更惊险更复杂更遥远。被俄罗斯老娘们开包少年一定觉得被强奸了所以励志驾船去美国,人来自精神世界内部的体验无限丰富,外部的刺激和体验有限,过了阈值之后就是平顺的麻木的。像云南滇西北扶贫移民下山之后在居民楼居住,每天无所事事坐在马路边上一样,总在一个小地方被视为夜郎自大,进城打工了发现世界荒谬其实也不过如此,熟悉的世界正被现代文明逐渐改变,又被陌生的世界拒绝融入,楚科奇捕鲸男孩跟辽北狠人儿范德彪都有惺惺相惜之处。
漂亮!冰与火的对撞,阴云密布的影像质地属于极寒之地,狂躁的手持和大范围的机位组合与调度则生成一种灼烧的热量。当下第三世界的美国梦——飘渺的网络泡影,口述的死亡讯息和绝望的踽踽独行。只需要一次简单的转场便足以撕裂影像冲破次元:视频裸聊到摩托飞驰、醉酒呕吐到捕鲸作业、举枪对峙到游艇航行。
蛮有味道的一部电影,白令海峡自带的幽静神秘的气质让片子本身的底色变得与众不同,广袤湿润的草平地夹杂着雾霭与空寂,捕鲸的残忍追逐与人类的野性生存,都自然而然的刺激了视觉上观感。电影基本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孤岛之后的剧情可供解读空间很大,也将影片带入进“魔幻现实”阶段,本以为片子可以在写实的路子继续发展,却开始了大量写意,让片子的格局变得精巧,可我个人还是希望男孩能去追到底特律找女孩,不过那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结尾老爷子的死亡诙谐蛮令人唏嘘玩味的。不得不夸一下男主小孩演得不错,那种脆弱又生猛,敏感又腼腆的情绪处理得很精准。想到了国内那位迷恋靳东的家庭主妇,是不是也有着相似的情感投射呢?
北影节第三场。一边是美国底特律灯红酒绿的红灯区,一边是俄罗斯楚科塔偏僻广寒的海边村庄。捕鲸男孩的奇幻漂流,白令海峡东边是往昔,西边是今朝。前半段男孩们的美好嬉戏友谊仿似《契克》,清冷寡淡的生活也有“发热”的冷幽默(真发热♂,自行想象)。反复出现的三段配乐梦幻萦绕,迷晕恍惚,不能自已,映衬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美国大叔帅气又幽默,很可惜海报上的一幕竟然没出现在正片中。
【平遥国际影展展映】俄罗斯傻男孩爱上美国色情直播女主播,冒险踏上追寻美国底特律征途。楚科奇地区本身即充满神秘感。它既是北亚的最东端,也是西经度的最西段。幅员辽阔人口稀疏,毗邻国际日期变更线,距离美国阿拉斯加最近只有80公里。因此,这场前往美国的冒险也是一次时间、空间的穿越,十分有超现实魔幻感。梦想的女孩没有见到,但却看到了梦幻般巨大的鲸鱼骨架。整天说明日即死的老人也没有见上帝。真是一个可以写进《山海经》《聊斋》的故事。
梦想的底特律,fantastic shit hole
“这边是过去,那边是未来。”“肚子饿了,今天不死了。”东/西,男孩/男人,现实/魔幻,举重若轻,妙。
应该是第二次看楚科奇电影,上一部忘了名字,关于二战时俄美飞行员共同训练的。P站祸害人啊,让楚科奇捕鲸少年单方面宣称对底特律网络色情女的主权。而后故事就是在勉强可下水的短暂夏日,去展现阿德尔纳(昂贵北冰洋邮轮出发港)的乏味日常,算是满足了对北极人的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