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演技都不错,姚弛第一次演戏,演技也还过得去,不出戏。 特别夸奖一下许清雅演的成静,在向顾上揭开她的伤疤的时候真的把我看哭了,虽然是经常听到的故事,但她的表演真的很能让人共情。 整个剧情在设定上有一些刻板印象,特别是主任的对好生差生的双标,丝毫不注重学生隐私等等行为,把主任塑造成反面角色。 镜头有点晃。 每一个单元故事都挺感动的。 12集也太好笑了,戏精卫来,第一次去女同学家,方学家里摆满了花圈哈哈哈哈。 片头小短片有些文艺和实验艺术感。 虽然剧情有点无聊,但是cp是真的香啊,卫来的嘴角眼角藏不住的笑。 18集末,我又哭了,卫来打开了那个挂件里方学给他留的纸条“长长的路上我想我们是朋友,如果有期待我想最好是不说”。
连续一下看了好几集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会更加实在。
相较于现实中的高四我们更多的是拿出自己唯一能够实现兑换的经历与价值拼命换取人生中可能仅一次的所谓“公平机会”。
可在未来的某一天还是会以理想主义心理后悔、遗憾以及珍惜,而这份不知从何而来的理想主义会通过《放学别走》来到未来的今天告诉我们:值得的时光不会因为遗憾而错过。
如果说用诙谐幽默在剧中的突出是为了划清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那还是希望能够在那时候只剩下黑色中性笔一下又一下在纸面抓挠题干的躁动变成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描绘与勾勒。
与其说是导演编剧以及制作团队给我们的梦,不如说是未来的我们给那个时候抬头看不见光的生活所带来的惊喜。
我们都是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不会因为短暂的生活放弃继续编织以前没有做过的梦。
觉得剧中有不少bug,也是青春校园剧通病了。目前我看到的中学背景的剧,这些编剧有一个算一个,在中学都绝对算不上学习好的学生。
根据第一集开头女主的资料,她92年3月出生参加复读,这部剧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约2009-2010年。
女主总分399,其中理综186(物理68化学42生物76),语文76,英语75,数学62。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查了下历年高考各科的平均分,大致上是数学80多,语文90多,理综140,英语70多,加起来380的样子,和女主的成绩差不多。
对比一下各科的平均分就知道女主高考成绩偏科很严重,理综186算很高了,很多考500分的人理综也不见得能比她高几分。她理综的186分里,生物考了76,当年的全国一卷生物满分才80啊。
但是语文才76是怎么考的……语文想考高分很难,想考个80多分还是很容易的。毕竟大家日常都说中国话,大作文只要好好写,不偏题,拿个35分不算难。剩下的90分里拿40分就75了。就算是课文一篇不背古文一句看不懂,也很难考到70分以下。更让人费解的是下面的优势科目写的居然是语文……
理综和数学是有相通的地方的,相对于理综的186,数学62有点太低了。
同时出现的其他人的理综成绩都普遍偏高。二宝复读那么多年居然才考389,离谱的是他理综居然考了210。理综210,是一本水平了。但是他数学才31,这种人真的难找。
最离谱的是吴大猛,413分的总分,理综居然能考出248分……如果理综能考248分,对应的水平应该是985大学才对。然后他的数学只有41分……
后来第四还是第五集里面,出现了一个场景,女主的物理才考了10多分,这和她高考时60多分完全不是一个水平啊。
还有,距离高考大约半年的时间大家还在穿着短袖短裤,不合理。
第六集,黑板上这些离子式……初三的学生也写不成这样吧。
后面女主通过小语种自主招生考试,也是奇迹了,就凭她英语75分的高考成绩……我不相信能在大约半年的时间有这么大的进步。
17集,女主的生日从3月变成12月了。
正片和片尾的距离高考时间有多处不匹配的,比如有几集正片黑板旁边的倒计时显示还有200多天,但片尾是100多天。22集正片最后部分的内容是女主艺考,艺考时间是12月底到2月,最晚3月初之前,距离高考是90天以上,但片尾距离高考只有12天了。
23集填志愿,剧中的年代高考志愿已经是网上填报了,不可能交纸质表格的。
第一集
感觉导演不太了解复读的行情,就不管是学校办复读班的动机和学生去复读的动机相比他们的真实行为都显得有些不合逻辑……
摄像方面感觉也挺青涩的,很多分镜转场都……怎么说呢感觉跟学生作品一样,我光是看着感觉我都能把分镜头脚本给全写出来了,感觉一切都很模式化,这里有个空镜头那里有个慢镜头,角色说完台词后数几秒然后移走镜头之类的,让人还蛮出戏的。
另外就是女生的妆容真的有点明显……不说别的了能不能不要画一个一眼就能看到的粉色眼影啊……
第五集
导演不光不了解复读行情,分数行情也真的很不了解啊……女主理综195,到底怎么考出来化学19的成绩的啊,难不成她另外两门都是天才的八九十吗,而且数学那么差理综大概率也好不了哪儿去,凑来凑去都不知道分数怎么算的,还有什么一个班平均分500,真的感觉没有好好算过数(
第六集
这个学校的老师平均素质和学生平均素质也太差了吧我真的无语……到底是不是名校啊
顺便之前一个班食物中毒这么严重的事学校就让班主任口头道歉一下就完了,有可能是跳个闸的事情倒是这么兴师动众
虽说艺术创作就是制造矛盾,但是还是希望可以符合实际一点吧,太过脱离实际真的让人无法入戏
顺便这个学校一方面氛围像衡水一样抓学习,吃饭都要站着,跑步都要背上贴单词,结果另一方面又屁事巨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精分吗
二十四集
这结局真的把我看得满脸懵逼,本来想说的什么全忘了我晕,真的满头问号…………
本来可以给6.5分,这结局真的拉垮到我完全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太迷惑了
这部剧总的来说真的挺青涩的吧,从片头看得出来是很用心的拍这部剧的,但是想塞的时事热点太多了,为了追求戏剧化又毫无逻辑的设置反派形象,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不要脱离了现实吧,不然真的太出戏了
虽然最后还是给三星,但是在心里真的觉得挺不及格的,如果没有最后一集的话那就是三点五星
该剧播出后,反响不错。不仅角度新颖,从以女主为代表的学渣作为主体,还用好笑有趣的方式向观众打开学渣世界的大门,并被他们的故事戳中笑点和泪点。
与以往的青春校园剧相比,用反向思维的方式解锁青春的另类含义,或许有望成为校园剧的小爆款。
一般的校园剧要么以小清新的甜甜初恋作引,要么讲述青春疼痛作为核心,只要是校园剧总能或多或少地因情怀和遗憾勾起观众与之相关的回忆。
而作为校园中的一份子,学渣常常是引人注意却又往往被忽略的存在,即使在刻画青春群像时有提及,却是一笔带过。
《放学别走》则向观众打开学渣世界的大门,在原有青春与清新的基础上,将更多的镜头放在了一个或者说以她为代表的学渣身上,从复读生这个确确实实存在却又特殊的群体出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打开学渣世界的大门,了解甚至体谅这样的群体!
女主凭着一身学渣真本事成为校园风云人物。开局便以搞笑的方式,无意间“炸”裂学校男厕所而一举成名。
而后爬校园铁门时,明明想给大家认知中的好学生示范翻门技巧,却刚好被勾住衣服,上演了一出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大型社死现场。
更搞笑的是,后来女主看见保安哥哥们对着她被挂起的监控笑个不停。
除此之外,还有让观众觉得不那么意料之中的好情节,那就是女主与男主既不是青梅竹马,也不是一见面就怼,初见便意外的一见钟情。
两人初遇时不小心撞到手上的纸飞了,却没有转圈圈的英雄救美,而是正常的各自离去;另外,女主跌下楼梯的时候,也没有刚好被男主接住而是纷纷摔倒。
不得不说,这种有别于青春剧中正常的事变得与现实正常相匹配的时候反而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同。
当然,诸如此类好笑有趣的情节还有很多,学渣与学渣,学渣与好学生之间的一系列对立与对等,让不同青春的代表发生碰撞与交融,让校园青春里的故事更有新意与活力。
恰好这种好笑又有趣成为让观众继续追剧的动力。
虽然《放学别走》走的是好笑有趣的路线,却在用这样的方面向世人宣告,学渣的世界其实很好懂,又不那么好懂。
该剧借女主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下做被区别对待的五千字检讨时,发出作为典型的学渣代表之一的反抗宣言。
其实,他们只是想要被世人对待好学生那样公平不偏心。虽然这种现实至今有些许改变,但实际上仍有这样的现实存在。
这也是该剧向上的主题之一,而想要将这一主题得到升华则是虽然给女主无条件支持的爷爷、一位“一视同仁”的老师,从某种意义来说算是对学渣的一种救赎。
亲人和老师让学渣有幸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和扶持,不至于走向极端,更赋予了他们的青春时光向上而特殊的含义。
《放学别走》在有好笑有趣的剧情和新颖独特的角度的基础上,为演员提供了更好的表现机会。
在剧中饰演学渣代表方学的李婷婷及饰演学霸代表卫来的姚弛来说都可以说是新面孔,也幸好他们新面孔,才让观众从一众流量演员的熟脸中生出些新鲜感。
而两位演员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两人都不是一眼万年的型,但却有能力让人在代入角色,进而跟着他们的表演再次体验似曾相识又遗憾未曾经历的别样青春。
李婷婷诠释的方学是很有魅力的,在演绎学渣在学业上的堕落之期,有清楚的认知,在说出“我就不是学习的料”的时候,李婷婷的表情好像真的是观众身边的同学或观众自己,有代入感。
当她真正向不公平发出抗议的时候,不仅不会让观众觉得不适,反而觉得学渣也需要公平对待,十分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在《放学别走》中的演员李婷婷即有轻易逗笑观众的本事,也有让观众为之心疼的演技。
再说男演员姚弛,因为重要的戏份还是放在女主身上,从播出的剧情来看,出场其实并不多。
再加上他的外型不具备太大优势,在男主外冷内热的人设尚未能真正立住的时候,相比饰演女主的李婷婷来说,还无法看出他在演技上的亮点。
总的来说,《放学别走》聚集学渣的世界,最终让赋予青春另类含义再加上好笑有趣的剧情还是很特别的,有可能成为校园剧的小爆款!
怀着忐忑的心情,终于等到了《放学别走》开播了。我常常跟制片人和编剧笑称,《放学别走》是一首我们写给自己的情歌,一方面是这项目做了很长,一方面是因为投入了太多的情感。我们剧本做了两年,而后经历了三个月的拍摄,最后后期又做了两年。正式上线的那一天我其实没点进去看,主要是因为怂,另一个原因是我对这个看了将近300遍的片子太熟悉了。
开播前我很紧张,跟着大家一起发开播朋友圈的时候全然没那种开心。虽然在微信上,我还不断安慰一起奋斗过的工作人员和演员,我们这戏一定会有很多人喜欢的,但其实我内心真的很虚,我不确定这一部充满沙雕情节又有些新潮的东西观众能不能接受。说到内里,我还是太害怕失败了。一个从业六年,从一毕业就开始拍戏的导演,简历里最拿得出手的作品,竟然还是五年前拍的一部甜宠剧,这让我一度对自己的导演水平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我真的适合做导演吗?
做《放学别走》的时候,我是憋着一股劲儿的。我常跟别人说,我的拍戏生涯是自带hard模式,没有哪一部戏不是磨掉半层皮才干下来的,所以我在最开始接触《放学别走》的时候,我没报什么期望,很自然的觉得这也一定是一场青铜菜鸟误入的王者局,从开局开始就自带逆风属性。但是我只猜对了一半,逆风不假,但这一次逆风却有些不一样。放学的制片人很年轻,也很有冲劲儿,他们让我看到了能够一起奋斗下去的勇气,监制姚婷婷也在不遗余力的鼓励我,她总是很坚定的告诉我说,黄元达,我相信这一部一定能成为你的代表作。虽然我一直给人一种温和平淡的感觉,但在这一刻,我内心却有个声音,告诉我无论如何要拼一把了。
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剧本创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跟编剧仲宁、王悦还有制片人一起,在无数个日夜开会、争执、不欢而散、再和解,往复循环。剧本推翻了无数次,我跟仲宁情绪经常达到崩溃的边缘。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我们相约在常营的costa开剧本会,仲宁还叫来她一个编剧同学,说是想来着过来帮忙一起做剧本。会议大概持续了不到三十分钟,我们就因为第八集结尾一个小问题吵了起来。最开始只是简单的意见分歧,没想到谁都不肯让步,越吵越大,最后我俩气的直接转身就走,生生把那个编剧同学留在了咖啡厅,吓的那位同学立马找了个理由推了我们。但我们从来对事不对人,当晚,仲宁会给我发微信,说导演我不该冲你发火,我也会道歉说我做的也很过分。我老跟仲宁说我们编剧和导演就是创作上的“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要是没点争吵还真做不出来啥东西。
然而当我们拿着打磨好的、精心准备的剧本,满心欢心等着顺利开机的时候,却发现原创项目的发行竟然这么难。打击拒绝我们的理由大同小异,似乎都认为青春剧库存已经饱和,已经没有多少观众还爱看这个类型了。这对我们无疑是晴天霹雳。我们难过倒不完全是因为对我们的不认可,而是我们在做这个剧本的时候,夹带了太多的情感和私货,我们想做一个不一样的青春剧,想去关注大家没关注的角度,想在这个作品里为一些少数者发声。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进入了漫长的修改期。当然,也要感谢这漫长的修改期,让我有时间把《放学》二十四集每一场的分镜头都画了出来。
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艰难不多赘述,但作为一个小成本的青春剧来说,拍摄中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剧本中那些可爱的人物、有趣的场景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我依旧记得有一次监制姚婷婷来探班,看到我跟摄影指导两个大男人,当着她的面就开始哭,哭的稀里哗啦的,原因是确实被演员的表演所打动。我不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但在拍摄过程中我无数次的跟着这群可爱的同学们一起飙泪一起欢笑,制片人说我这是“爱的深沉”,让我克制点,但我一转头,却分明看到她眼里也是泪光闪闪。
播出之后,我一直没有勇气看大家的评价,按理说我这也是经过多次失败的人,抗击打能力已经很强了,大概还是因为太在乎了吧。终于鼓起莫大的勇气,把豆瓣的所有一星两星差评看了一遍。大部分观众指出的问题都挺中肯的,我集中回答一下吧。
第一个说的比较多的是觉得我们的高四氛围不浓,情节过于夸张。
这个要虚心接受,我自己又带着弹幕看了一遍片子,确实从真实还原高四生活的角度来看,很多情节和人物设置显得过于夸张了。这个问题在剧本阶段就一直困扰了我们,我们也想过,是不是要稍微写实一点的把复读的苦展现出来会更好。
但后来经过不断的开会讨论,我们觉得还是应该找一个平衡点,如果我们简单还原高四生活的话,一方面故事会显得平淡枯燥,另一方面大家在观感上会觉得过于沉重,生活已经很苦了,我们还是希望给大家能带来一点欢乐。再加上我们对《放学别走》的定位其实就是一个沙雕剧,我们也希望用一种比较沙雕搞笑的方式来包裹复读的沉重。但现在看起来,尤其前头几集,对这个沙雕度的把握还是不太到位,让观众在观感上觉得太过儿戏,我相信大家看到后续的剧集时会有改观的。
第二个,觉得《放学别走》里头的人都是一群精神失智的深井冰。
这个确实也要虚心接受。其实高四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我们前期采访了很多老师学生,在做剧本的时候,我们是把很多高四学生的事做了整合和调整的。但确实大部分保留下来的故事都是冲突性很强的,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导致我们把人物做的过于极致了。再加上我们片子开头没有很好的、循序渐进的把这群人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展现出来,也没有把整个学校高压的生态展现出来,这就让很多观众觉得很跳戏,不明白人物动机。但在根本上,我们故事的核心还是放在了高四这个群体在失败一次之后,那种依旧充满冲劲儿和反叛力量的成长上,而且我们把每个人物都做了一条完整的成长线,后续的剧集都会慢慢发酵出来,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第三个,比较直白的说“导演就是个脑残”、“导演拍的是坨翔吧”的这种。
呃,导演面壁去了……
送大家一幅导演下跪图,求各位大佬们轻拍
最后,当然希望大家喜欢我们恶趣味的片头彩蛋和片中夹带的小私货,喜欢我们高四一班这群可爱的同学们,喜欢我们这部沙雕小糊剧,虽然她有很多缺点,但依旧希望她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点点的欢乐和感动。
黄元达
从演员颜值、演技到服化道,甚至再到配乐bgm这部剧的审美真的处处都在我的点上
李婷婷演得真是自然生动啊,姚弛的苦逼学霸角色也挺讨喜。此外,它也算是一部有想法的国产青春剧,触及了不少社会议题,比如LGBT群体、校园霸凌、公平……
還不錯,這是國內校園題材中算能往下看下去的一部劇,有那種回憶感,可以感嘆15,6歲的年紀真好,年輕真好,上學的那段時光真好。雖然我現在年齡也不大,但是進入社會工作以後就不一樣了,心性變成熟以後看到這種校園生活就傷感起來。唉!
不是,这男主要来演戏了能提前保养下不,这咋一副时间管理大师的样子。女主前几部看下来觉得很一般,这部先弃了,后面要是分高再复看吧
在当下充满焦虑的时代,青春还是需要像这群人一样沙雕些放肆些,大熟脸的戏骨确实是给戏增加了一定的厚度,新更把戏写到了亲情上也确实是个惊喜,青春校园不光有校园往往长辈们在青春里的角色也很重,片尾的真人采访也是够逗的
主演们的气质和灵气很符合当时的年龄,不突兀,不做作。而且高四这个选题真的太新颖了,真的很值得一看,以及发生的很多事都能引起我的共鸣,作为一个也复读过的人来说,很不错。
坚持看了两集,镜头晃得头晕剪辑节奏差口气,也不搞笑,只觉得很尴尬。学校生活确实很多种,这剧不能自圆其说教室里的群众演员,还是有几个挺松弛的配角戏还行男主不像高智商人士
看片会看了四集,竟然比预想中好,有找到去年看“做朋友”那种感觉,粗糙但真诚,姚弛还挺帅的,其实能看出剧本很一般很糊弄,但导演有点小聪明,能玩些花样,总之比鹅厂那些水得要死的糊妈不认青春校园剧好看得多(👖给力点宣传好吗?
剧情真的是为了剧情而在剧情
看到导演自评来了,那我就作为观众说下个人感受。没有工业糖精,尬甜,不是披着高考外衣专谈恋爱不错!男女主选角也贴合。但披着高考外衣说了太多太多七零八碎的小事件,又感觉这件事还没处理好就开始下一个事件,零零碎碎拼凑在一起没有重点,像小时候写作文凑字数又突出不了主题。另外,虽然校园霸凌,对差生歧视确实存在,但剧里刻意夸大,除了班主任,几乎每个老师都过于脸谱化的凶还有不尊重人(甚至包括校医)很多配角同学也是莫名其妙的嘴毒不讨喜,其实真的没必要为了衬托主角这样做😂 希望对导演有一点点用处。
剧情有点太扯了。配角们为了为难主角强行降智。每集开头都花了心思,12集两人丰富的感情戏还挺可爱的,最后一集真的大可不必...
刚看完四集,看了一圈评论我都怀疑和我是看的同一部剧吗。第一天才更新四集的时候短评居然还能说出没播到的具体剧情,才知道原来短评还有剧透功能。虽然没读过高四,但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复读的人压力比高三大多了,这高四未免也太轻松。这剧情太扯了,扯成这样说什么真实啊,说真实的可以去看看青春派,高四只会比那还紧张。男主演技不行,配音也很奇怪。女主还行挺灵动的,像高中版薛桐。男二演得还挺好的,把吊儿郎当演得很自然。
可以看,高四学生的课后日常,虽然显而易见走青春偶像路线,但观感还是轻松有趣的,一点也不像快高考的样子(没办法,真要拍高考就没人看了)。角色们都不错,女主角很灵,男主角演技捉急,五花八门的配角们很拉好感,最喜欢那位东北口音的汉子,每次出场都是笑点。
是狗血但不突兀的校园青春
这剧还挺有意思的
本来以为是个烂片!超出预期的制作!李婷婷太耐看 姚弛弟弟我真的i了
剧情蛮扯的。但是几个老戏骨的戏真的演技带飞了。
剧情充斥着“大家的高中我来做主”的儿戏感、廉价感和不适感。
真的,其他人演技都在线,就男主不行,一人拖垮...
聚焦高考,复读,差生。还不错的下饭剧。复读班班主任尹老师,黑骑行服配粉色哈喽k提小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