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孤独是什么?是一堆抽完的或抽不完而留下的烟头,油腻腻的厨房,嗷嗷哭叫的孩子,选择醉着逃避的男人和发疯狂躁的女人,还有近在咫尺,却不能给予一个拥抱,一句温柔言语的,远如星辰的距离。生活就像一枚硬币,有一面是痛苦和泪水。
我们只能倾听,只能在一起找点乐子,来捱过荒唐的时光。相互温暖的,往往是陌生人,你拥着我,我靠着你,耳鼻相触,肌肤相亲,仿佛穿过宇宙来与你相遇,然后,各奔东西。如果连这点善意、美好的接触都断绝了,人还活个什么劲?罗伯特理解这一点,他宁愿用支票换取年轻女孩子们的陪伴,简单直接,爱是什么?爱是无数个秘密,那些女孩永远不会告诉他的秘密,爱是隔阂,在一起走的越远,反而越绝望。不如喝酒,不如跳舞,不如相互照顾、亲吻、陪伴、互诉“我爱你”,留下一些短暂美丽的瞬间。人总该笑一笑的,生活这枚硬币,谁知道这一刻,掷出的是哪个面呢?
这位整日酗酒抽烟,拉着援交姑娘们谈哲学文艺的作家怪叔叔,整天把自己拾掇得光鲜优雅,到处跟人称兄道弟,假装看不见内心对爱的极度渴望,面具在酒后就碎得毫无底线,优雅骚气的西装上尽是酒后荒唐事留下的血污和呕吐物,平日一丝不苟的头发散乱,眼神空洞如同丧尸。
罗伯特对儿子很差劲,可以说,是最不收拾,最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父亲,却也是最不虚伪的父亲。从来没见过的儿子,以后也会长成讨厌的“男人”吧,他这样想着。八岁的儿子恨着自己的父亲,一再逃跑,最后他由于担心追上去,被另一个男人打得头破血流时,却听到儿子不停哭喊着“我爱你,爸爸”。男人,真令人难以捉摸,他们总是沉默,沉默得令人厌烦,如同女人聒噪得令人厌烦一样。那些羞于表达感情、故作深沉、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死也要死的有面子的男人呵,好好看看这残破又美妙的生活吧,这个世界中,你不是一个人。真正的爱,不需要被证明。
爱是激流,有人选择奋不顾身的往下跳,有人选择在岸边独自欣赏。当莎拉和新男友在大雨滂沱的夜里离开,罗伯特将自己的帽子戴好,归于他自己的孤独。
他的妹妹,莎拉,是另一个极端。影片开头,她是一个一本正经、勉力维持中产阶级体面婚姻;穿着得体的服装,佩戴漂亮的珠宝,唯唯诺诺、欲言又止,随时都要委屈得哭起来的中年妇女。遭到丈夫和女儿的双重抛弃后,被心理医生点破了她一贯的信条:
“爱是激流,潺潺不绝。”
男医生说:“爱是会停止的。”
她不相信,她宁愿相信父亲的话:“如果有一个问题,那么就有一个答案。”,但生活不是数学题,缠丝绕结的生活用一个答案解决不了。经过离婚,她坚定的信念也产生了动摇。听从医生的建议,去了“最糟糕”的欧洲,为了赶回程飞机,顽强又生猛的对一个语言不通的外国小哥,噼里啪啦的一顿蹩脚德语加英语的狂轰烂炸,生拉硬拽要求他帮助自己搬运行李。看到这里,简直想笑,这还是一开始的那个莎拉吗?她的生命力被陌生的环境以及孤独感重新激活了。
面对哥哥不屑的言语:“爱死了,爱是小女孩的幻想。你的丈夫是一个男人,他出去鬼混,是为了找些乐子。” 她激烈的反击:“你说的那个人,他把饭菜端到桌上,把衣服披在我身上,他和我一起生活了15年,你根本想象不到,他在医院握着我的手,孩子出生时,他哭了。”
这是一场男女对于“爱到底存不存在”这一终极问题的辩论。这是男人那令人绝望的know nothing的理性和女人令人绝望的母性爱本能的碰撞。当然,无人胜利。
于是爱欲爆棚的莎拉买马买羊,买狗买鸡买鸭买鹦鹉,用院子里的花朵装饰,“拯救”罗伯特那颓丧文艺、假装高雅品位的家。在那个屏蔽世界,只看得到自己的罗伯特眼里,花朵是庸俗的,是死人用来装饰灵堂的。动物是如同小孩子一般需要照顾的大麻烦,大混乱。他心里产生了惧怕、恐慌等等一系列情绪,回身就躲到自己的安全小屋,拿出他的好朋友——烟和酒,准备定个神。
而这个疯疯癫癫、蹦蹦跳跳,穿着桃红紫罗兰套装,状如少女的金发大妈妹妹,就在这时,倒在地上晕了过去。罗伯特的自我边界被彻底打破。他抱着她,亲吻着她的额头。那一瞬间,莎拉脸上的皱纹仿佛都被某种宁静、纯洁的光芒抚平,美极了。晕后她做了两个梦,第一个,她自己用力扮演着小丑,笑得荒凉凄惨,而丈夫和女儿站在一边麻木不解,她跳进了泳池。第二个,她和丈夫在舞台上互诉情衷,从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斗争到三个人的和解。
莎拉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答案,爱,不是一个人自以为的爱,自以为的付出和自我感动,而是基于理解对方,基于理解自身,而达到的和谐相处。爱是激流,潺潺不停。经过高山峡谷,壮美则已,却伤人性命,若流往旷阔平湖,是否会别有一番天地呢?莎拉在暴雨中,决定去印证她的信念。
罗伯特在大雨中,奋力的将动物赶进家,跟山羊(也许象征他自己的固执)斗智斗勇,拽进了家门。他终于知道,自己也可以去爱。终于承认,为了爱,人可以放弃一部分自我和自私。
只盼,在看似回归自我的过程中,有些许不同在发生,这就是希望所在。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讲了个有关孤独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
在电影前大半部分,莎拉在离婚,罗伯特在喝酒约会和做爱,我一直猜想这两个人有什么交集。我猜莎拉是罗伯特的读者,我猜两个人是互相依靠的朋友,直到后来莎拉问罗伯特“你知道爸爸以前说了什么吗”,才发现原来是姐弟(或者兄妹?)。这就说得通了,他们都是无可救药的人,莎拉说:“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而罗伯特却说:“Love is dead. Love is a fantasy little girls have.”不管Love到底是什么东西,唯一确定的是他们都出了问题,一个爱而不得,一个得而不爱;他们也只能是兄妹,在人和人的交际中,只有通过血缘这种永远无法剪断的东西,这两个人才终于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某种在干涸中相濡以沫的联系。看到这时,不禁感到了导演的残忍。
莎拉问罗伯特,“你知道爸爸以前说了什么吗”。然后她自己答道:“For every problem, there is an answer.”
后来她确实有了一个Answer。她从出租车上下来,带回了两匹马、一头羊、一笼子鸡鸭、一只鹦鹉和一只叫吉姆的狗,她对罗伯特说,动物能挽救你。她兴高采烈,似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但其实动物能挽救什么东西?它们只是不会说话,又不会离开自己,这依然是金钱买来的陪伴,一种不平等的病态的所谓的“爱”,和他们之前所经历的又有什么区别?但莎拉还是买了这么一大群动物,这并不是单纯为了治疗罗伯特,更因为她想买而已,不需要理由的。
整个片子都由看似Random的行为串联起来,罗伯特为什么去拉斯维加斯,为什么拜访苏珊的妈妈;莎拉为什么去巴黎,为什么去保龄球馆找一夜情。这些事件之间没什么联系,似乎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他们没有目标,只是无所适从。这也是片子真实得有些可怕的原因。
一般来说,压抑的片子,或者是一本正经地压抑,比如《迷失东京》;或者是让你笑完再哭,比如《弗兰克》。但这部片子却把笑啊哭啊之类的元素全都混在一起,这里不多那里不少,最后变成了黑的、苦的。比如上面莎拉带了一堆动物回来,按道理这应该是很好笑的一个场面,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又比如莎拉为了逗老公和孩子,变成了蹩脚的魔术师,疯狂地表演着,所有人都没有笑,只有她笑得像坏掉了一样。看得出来,卡萨维兹是个以乐景写哀情的高手。
镜头也是冷静的。很多镜头都在罗伯特重重叠叠的房子里完成,昏暗的走廊、繁复的门、被切割的人。虽然是对话,却被导演拍得像是独白。酒馆里的歌女唱着爵士,罗伯特和变性男说话、和苏珊说话、包括后来和儿子说话,镜头都紧紧凝视着罗伯特,也很少切到对方,只是让罗伯特继续讲着。莎拉也有很多大特写,好像导演觉得她还不够狼狈似的,要将这种狼狈拍得一清二楚。他们的脸几乎占满了整个屏幕,强迫着观众变成观察入微的审视者。
我很喜欢莎拉的各种梦境和罗伯特的幻觉。最后莎拉跟着她的一夜情走了,那条叫吉姆的狗变成了裸体的男人,罗伯特笑个不停。卡萨维兹说过这个结尾,他说:“This is when we should begin the movie. This is the beginning. Now she goes home and the movie begins.”一个结尾是另一个开始,却并不是什么新的开始。For this problem, there is no answer.
不过他还说:“Fuck 'em if they want answers. Fuck 'em!”
可以的。够帅气。我喜欢。
近期内看到最打动我的电影了。关于爱,关于孤独,关于自我救赎。卡萨维蒂说,他唯一感兴趣的是爱,以及对爱的寻求。但是看了一些这部电影的影评,说这部电影里的哈蒙就是导演的真实写真。哈蒙在电影里说过Love is dead. Love is a fantasy little girls have。在电影中他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不对爱抱有期待。所以他每天不离手的烟酒,深夜的音乐,不断的性爱,反复要通过这些偏激又强烈的方式来极端的证明自己是真实的存在着,要用这些刺激的事物来填补内心的巨大空洞。但是在短暂快乐抽离后的新一轮空虚是更让人致命的吧。所以他不断重复着这样糜烂的生活。他有想过自我救赎吗?我觉得肯定是有过的,他也许把摆脱这种内心的空虚寄托于过家庭,寄托于过亲情,可是糟糕极了,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所以他不再相信爱了,也不想再从这个巨大漩涡里爬起,堕落就堕落吧。干脆被这种孤独吞噬,从手指开始。这样看来卡萨维蒂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人了。一个拼命想要追求爱,并以此为乐趣的人,实际却是极度不信任爱的,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人一旦对什么事情产生高度的期待和追求,那就是悲剧的开始?一个人想要爬起又被坠下,爬起又被坠下,多绝望又残忍。那就干脆连一点亮光都不要留给自己。他只活了59岁,死因是长期酗酒的肝硬化。萨拉,剧中哈蒙唯一的牵挂。她和哈蒙不一样,她虽然和哈蒙一样生活在黑暗中,但她还是在寻找光明,还在挣扎,还是对爱抱有期待和希望。在她看来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但是这么热烈的爱,就算有人能接受,他又能承受得了多久呢。相反我觉得她对自己丈夫已经不再是爱了,而是她需要通过这种病态的感情流露来填补内心深处一直不敢面对的孤独吧。她把一切寄托于他人,直至离婚后,失去丈夫女儿后,这一切她用来填补自己的方式一下被切断了,她便像发了疯一样。她深知自己和哈蒙是一样的人,她想救赎哈蒙,所以她想要一些柔软的小小的动物来填补哈蒙和自己的孤独,寻找一些慰籍,代替自己给哈蒙一些大抵是是陪伴的东西,或者是让自己的感情有一个存放的地方。但是她发现作用微乎其微。也是,如果自己都救赎不了自己,还能救赎谁呢,所以她“释怀”了,在深夜离开了哈蒙,继续去追寻爱的激流,留下哈蒙一人。但是一场关于原谅释怀的梦境之后,她是真的自我救赎了吗?整部电影最让我感触的几个镜头:
1、萨拉的心理医生,在她说出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这段话以后,叫她寻求平衡,以至于不会被丢进不属于她的精神病院。那什么是平衡呢?如何平衡,才能和自己内心孤独的魔鬼和平共处,不被它吞噬掉呢?我觉得哈蒙、萨拉都是不愿意和自己和解的偏执狂。
2、萨拉为了得到一点慰藉,逃离这种漩涡,领养了一堆小动物,明明是部喜剧,这一片段也应该是一段充满戏剧化的喜剧镜头,可是一点都让人笑不出来,反倒让人很沉重。
3、萨拉为了逗自己丈夫和女儿开心,变成小丑,完成了一整段一点都不好笑的表演,虽然整段都充满了笑声,我看哭了吧。
4、最后结尾哈蒙和镜头挥帽子再见。
整部电影定义是喜剧,卡萨维蒂真的很擅长用喜剧的镜头来描写沉重的一些人生思考和哲学的问题。爱了、爱了。那些拉近的面部特写,看似乱七八糟的问题,把观影者强行带入一些思考里面。我觉得是最近看过描写孤独和自我相处最棒的电影。哈蒙总去了解身边人的想法,却搞不懂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萨拉去陪伴一些垂死的人,却陪伴不了自己。为什么喜欢老人,(即使他们身上有异味)孩童,因为他们纯洁,喜欢诉说,坦诚,没有太多秘密。对于男人的定义是什么,一群衣冠楚楚,却满足胡话的人。整部电影,卡萨维蒂用自己的视角描写男女主的矛盾挣扎与孤独,真的很戳我的点。但是我产生一个疑问,这样孤独的人是大多数吗?
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哈蒙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靠酒、烟、以及一段段短期的和女人的关系度日:或者是工作关系认识的女人,或是娱乐场所认识的女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而他的妹妹莎拉因为她的疯狂的言行正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给她极大的伤害,几乎精神崩溃。
纯粹的抽烟喝酒吸毒买性等等行为,为了迷惑心灵上从未停止过空虚黑洞的多愁善感浪漫想象力。看看他们还剩下什么,身体体力、时间、金钱,男女主角,兄妹相称,相互靠拢,共同感受着最为响亮的人生哀歌。
女主角,迷失于她的焦虑、满足的希望,以及一个梦想帮助所有人不可捉摸的陌生的自己。迷失于爱这字是动词还是名词的理解。在她充满母性般又稚气的话语中,一边宣称爱的现实胜过肉欲的现实,一边却无法找到一条自我出路。
男主角,让我想到几个认识的人,听说他们睡觉必须要身边有人,必须要吃药,不然睡不了觉。让我感到一种僵化的、死气沉沉的热烈。
吉娜.罗兰兹再次饰演了她招牌式的神经兮兮,极度敏感,精神脆弱的中年女人形象,此片完全可以看作是她在《受影响的女人》中的延续,不单是角色,甚至连故事都可以延续过来........而她的丈夫约翰.卡索维茨,这位美国独立电影教父级别的导演,则在自编自导自演下展现了他最极致的电影魅力与表演魅力。卡索维茨的影像始终充满了原始的粗粝质感和随性洒脱的自由气质,尤其在他早期的《面孔》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几乎都将镜头对准了身处中产阶级的男男女女,他们的空洞,糜烂,虚伪,孤独,伤感,爱无能。大量脸部特写镜头将人物细微的情绪一一捕捉。故事不再是支撑叙事的根基,而是情绪和表演。这一点在《受影响的女人》中尤为明显。另外,此片中生活糜烂的作家的住所正是导演约翰.卡索维茨现实中的家,而《面孔》里那对貌合神离的中产阶级夫妻的住所同样也是卡索维茨的家。所以这两部电影你可以看到很多相同的场景,比如吧台,走廊,和经典的楼梯,《面孔》的结尾男人与女人在楼梯间疏离的沉默始终让人记忆犹新。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派淫乱画风。作家哈蒙的家里遍布年轻的女人,他用作家特有的高傲姿态与女人们聊天,自恋的灌输给女人们自己的价值观,比如漂亮的女人应当要向男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这些女人有的为了钱跟他上床,有的为他做家务,有的干着会计的活。哈蒙在夜总会里看上了一个黑人女歌手,随后他在醉酒的情况下强行开着女歌手的车送她回家,并且还刮蹭了街边的车(这里真的很有喜感.....)他醉倒在女人家门口摔得头破血流,最终被女歌手搀进家,一夜后,哈蒙离开了,他只需要一夜,所以后来女歌手找上门来时,哈蒙并没有多大热情。他的情感是片段式的,无法延续,无法连贯。有意思的是他却很喜欢和女歌手的母亲聊天,甚至会带着礼物去女歌手家与她的单身母亲喝酒共舞,并嘱咐女歌手好好对待母亲。这里面没有性,没有欲望,没有自私,只有情感的慰藉和共鸣,这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颓废后剩下的百分之一的情感。哈蒙面对自己从没见过的儿子显得无所适从,儿子看到家里数不清的女人时转身逃离却被他开车抓了回来。他教儿子喝酒,让儿子做家务,他告诉儿子当时并不知道他会出生.....带着儿子去拉斯维加斯玩却将儿子留在房间,自己外出寻找女人过夜。“男人与男孩的不同在于男人无法独自入睡”这是他告诉儿子的人生哲理。(《水牛城66》中也有同样的话语)他将儿子送回前妻家,儿子逃命般的跑到家门口用头撞门,继父看见头破血流的继子,暴打了哈蒙。而儿子却又难过的在一旁喊着“爸爸”。哈蒙是一个爱无能者,面对女人和儿子,他永远都在自我中毁灭身边的一切。除了他的妹妹,莎拉。他那么用力的拥抱远道而来的妹妹,情感是那么炙热。
莎拉,一个精神异常的中产阶级女人。在协商离婚时,女儿表示不愿跟她生活在一起,因为她的控制欲太强,性格太古怪。她与哥哥哈蒙正好相反,她多次提及爱的激流,她的爱太过炙热而灼伤了被爱的人,如同激流下满是危机。她做的那场在泳池边逗丈夫和女儿开心的拙劣把戏的梦便是最好的注脚,自以为是,不加反省的爱只会让人尴尬又不适。她去巴黎旅行带上了几乎一切家当,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她极端的性格一览无余,她甚至幻想自己开车撞死了丈夫和女儿........她很久没有性生活了,她听从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在保龄球馆勾搭上了一个男人,这是她寻找心理与身理平衡的方式。她与哈蒙争论,哈蒙认为她的丈夫和所有男人一样憧憬着享用年轻女人的身体,而莎拉则反驳哈蒙无法理解丈夫在身边陪伴自己生下女儿时那激动的眼神。兄妹两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又都是爱无能者。莎拉购买了大量动物送给哈蒙,她渴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需要被照顾的生命来改变哈蒙的生活态度,让他认识到爱与责任才是幸福的根本。莎拉在照看动物时昏倒,哈蒙拥抱着昏倒的莎拉,并没有惊慌,莎拉是他的挚爱,他需要照顾妹妹,他需要请医生,他需要做很多事情,很多他没做过的事,没担过的责任。昏迷中,莎拉做了一场与丈夫和女儿一起演出舞台剧的梦,在舞台上女儿不断喊着“妈妈!妈妈!”最终三人达成了和解。她在暴风雨的夜晚醒来,决心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此时哈蒙牵着一堆动物回到家,他不得不照顾这些动物,这是莎拉留给他的难题,他在努力解答。他挽留着莎拉,他不愿莎拉离开,他需要莎拉,他在家里找回了些许早已失去的人情,他看到了火光,不想让暴雨浇灭光亮。但莎拉去意已决,他们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保龄球馆的男人接走了莎拉,房子里只剩下了哈蒙一个人。他狂笑,沙哑的笑声和狰狞的表情让人毛骨悚然,这是绝望的笑脸,火熄了,光暗了。他隔着窗户拿着帽子面对镜头挥手告别,他向莎拉告别,向唯一的爱告别,向观众告别,未来,他的房子里将会再次“春意盎然”。
20190616@影城重看 4.5 片如其名,如激流湍急,放飞到近似狂妄放肆,人生是“自杀、离婚、破碎的誓言、酗酒的小孩”,无人陪伴无法入睡,只能相信对自己没有所求的上了年纪的女人,行李累赘堆积如山,日夜买醉,狂风暴雨般写尽时代的精神危机,我唯一的疑问是这位作家究竟在什么时候写作……
膜拜卡神!生活就是不断的自我毁灭,而爱则是奔腾不息的激流,仍然是卡萨维茨家庭录像带式的风格,但其中每个画面每个片段都饱含深情,对情感的探讨如此地冷峻犀利醇厚又激烈,仿佛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暴风骤雨,镜头看似随意却又精心架构,这般混乱又优雅,迷茫又迷人的电影只属于卡萨维茨
9.0 爱的龃龉,欲望的激流。男女主角迷人的病态,描述“不酣畅”的文本,落实到影像上竟有种涌动的酣畅。且是越到后头越是喷薄而出,雷雨夜递进的两段超现实段落更是要将情感冲出屏幕。收尾太有力,戛然而止的挥帽告别,将观众推的更远。siff2019 二刷,8.5→9
“我的生活真惨,我该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 震颤之作,黑色幽默的混乱、喜怒悲的碰撞、对人生虚无的哭喊,在自相矛盾的人物和动机之中擦出了爆炸性的火花,惊了,爱哪是激流,卡索维茨+罗兰兹才是激流!【2017.09.28 @MoMA in 35mm】
Cassavetes为我挚爱导演,此一事实今生不变。Gena为我挚爱女伶,此一事实今生不变。
激情而绝望,能量好强大。爱之谜和人的孤独本质是卡萨维茨最深的恐惧吗?他好悲观,却又好sentimental呀。室内戏大爱。[edit]后劲儿太足了,几天后改五星...【btw某热门短评真的笑pee,连卡萨维茨和卡索维茨都分不清楚,还一顿瞎几把给人家安排童年阴影嫌人家自怨自艾了,“我这个弱智理解不了的就是阴影和畸形,empathy玩儿蛋去吧” 傻逼】
一些地方确实动人。虽然应该理解了想要表达、表现什么,但没办法,难有共鸣,大概是因为内心一直是一种小孩子般天真的状态,对这种沧桑、复杂和孤独,对无处释放的笨拙的激情和随波逐流的消极绝望都没法体会吧。相应地,拍法上我也偏好一种更加隐忍或者更加荒诞的表达,这个片子对我来说还是太温吞了。
通过自毁来试图证明自己在他人眼中卑微的存在,残酷的电影,集真实与幻觉于一体... 卡萨维茨和罗兰兹真是太棒了,太棒了!T_T
纪录片的拍摄,舞台剧的表演。能拍出这么郁闷电影的导演,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自嘲,还是深陷其中悲观厌世的泄愤。我觉得是前者,当你还能感觉到生活的负担和疼痛,说明你还活着,你的棱角还未被时间抹平,你的情感还能体味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爱是什么?如此宏大的问题,没有人有可能给出终极答案。但在所有勇于尝试的人之中,卡萨维蒂走得最远。他的男角色看上去滥情、放荡、愤世嫉俗,他的女角色好像十分敏感、神经质、戏剧化。但他们其实都是最纯的最真挚的爱的力量,都在追求最纯的最真挚的爱,不肯接受一丁点的折扣和妥协。在他最后的这部杰作《爱的激流》里,爱延申到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卡萨维蒂不给他的主人公们任何团圆或解决的机会。她风尘仆仆地来找他,他就要带着头次见面的儿子飞去维加斯;他终于照顾起动物来,她却要去拥抱爱情转移后的另一个胸膛。最终在宇宙量级的爱的激流里,有的人要奋不顾身地冲进雨幕,有的人则孤独地隔窗看雨。一切都还没结束,这部爱的悲喜剧依然在继续。
可能是今早刚好读完《斯通纳》的缘故,看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里仍然不断回旋着有关密苏里大学的那些暗影。某程度上,这两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呢?你还在期待什么呢?我呢?阅读或观看一种孤寂,也不过以此为水分栽种自身的孤寂罢了。
2019.6.16. 爱是激流。这一场 真是 惊心动魄。
1一般来说梦境作为重头戏不回连着两次出现在电影里,一般来说重头戏不会集中出现在电影快要结尾的时候。大胆的叙事结构,宣言着卡索维茨电影的独立性。2而吉娜罗兰兹也不是以往好莱坞丰乳肥臀的金发美女,而是一种绝对的女王气场,冷酷,神秘,高贵,神经质。对,凯特·布兰切特是她的形象延续
约翰·卡萨维茨与妻子吉娜·罗兰兹合作的本片更是获得了除票房以外的所有肯定。本片结尾处,卡萨维茨看着小狗时的微笑,并非剧本安排,而是会心而露。非常崇拜卡萨维茨的日本导演青山真治说,“这个微笑是一抹神迹,我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一个微笑。
你本就不曾拥有,又何谈失去?爱是溪流,涓涓流淌永不停,但爱强到如洪水就会让人窒息。。。电影的音乐那么好,风格是那么的即兴而写实。。。
2019-6-15重看;4.5;孤独的狂欢,无爱的绝望,如此虚张声势,如此高昂我高贵的头颅,如此销蚀生命的热力,不过是苦苦哀求爱的降临,而我们永恒的命运不过是被困在彼此孤绝的天地里大声疾呼。爱是一股永不停歇的激流,爱是一门艺术。吉娜·罗兰兹太适合神经质演绎。
这片倒是让人更全面地看待到处留情的人以及没有自我的爱,那种绝望感真切啊,爱如果以无所求为定义,也只有孩子和老人了,要爱的话就会受伤,要爱的话就会看不清自己和别人,要爱的话就会有触碰不到的秘境,总会陷入你觉得这是爱,我觉得那是爱,我没法按你的需求给爱,给的明明是爱,但你却不在乎、收不到,那种双向流通、双方受用的lovestream太难得了,多少都会像场没人捧场的独角戏,兄妹俩一个想要自由,但对方要的是依赖,一个想要相伴,但对方要的是自由,虽然两个人生活一团糟,但并非完全没有闪光点,互补的两人在一起对爱进行了反思,但最终又似乎回到了原样,再度让人慨叹爱有多不可能,妹妹因一个美梦而想要破镜重圆,哥哥刚想学着照顾妹妹,但妹妹的离开则让他体验到了他曾施加于他人的痛苦——我需要你,但你不是我的唯一~
勉强及格。能明显感到卡萨维茨扔出了一些情景,让演员沉浸、发挥。在屋里纠集一堆女人同居、临时照顾从未谋面的儿子时又令后者崩溃的浪荡兄长,和他离婚时遭遇丈夫、女儿双重抛弃引发精神障碍的妹妹重逢了,两个爱无能的孤寂人物,并未让彼此生活有好转,倒是引发了哥哥一些似有似无的顿悟(其实这也可能让哥哥面临之后的失控,毕竟这些年的胡作非为才是他的正常态)。卡萨维茨依旧不循章法无法预判,这也是他的电影自有悬念吸引人看下去的原因,而在一些外景或者大群演场面上,其实完成的都是毫不含糊,作为导演他有真正的对风格的掌控力,不过这片子令角色始终纠结对“爱的激流”的执念,可这套说辞在全片内容上并未得到什么支撑,也没得到阐述,更多是依附人物状态的障眼法,脱不了无病呻吟的意思。另外那只红狗总在罗兰兹身边鬼头鬼脑的偷窥挺有趣了
角色太自恋,尤其是卡萨维茨本人的演出,受不了。卡萨维茨是表现化的自然主义,骨子里有种做作。2.5
【A+】不加修饰的好。基本前所未见。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直观粗暴的拉入戏剧之中,而冲突以及人物情绪同时也是琢磨不定的,摄影机与人物调度、仿佛一切都是如此随意散漫的,却偏偏一切在不经意间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甚至连色彩也是如此,看似混乱,却达到一种别样之美。卡萨维蒂究竟是怎么能做到的!戏剧效果和疯癫状态与《首演之夜》异曲同工,但并不像后者的过度放飞而完全失控,而是张弛有度,一切都被完美凌驾,这是多么惊人的掌控力。两段外部毫不相关的故事线的完美契合,通过姐弟两人(一般故事都会选择情侣)分别探讨男人女人对爱的需求、爱在银幕上如激流一样喷薄又克制。唯一的遗憾就是中段的自我反复略显冗长,应该再精简一下。可最后半小时的超现实梦境、外显的暴雨又如此有力。过于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