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这项交付于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则各会有不同的故事。本片取景于湘西苗寨,优美的梯田风光与恬静的乡村生活令人神往,也在此情境中展现了一代十八洞村人淳朴动人、笑中带泪的奋斗画卷。本片同时以细腻的笔触让我们得以用微观的视角看待中国的脱贫攻坚,接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论是具有硬朗军人气质、一辈子坚持守在水田里、觉得当贫困户丢人的杨英俊,还是失语但乐天、最后父女团聚、家族矛盾化解的留守老人杨英连,或是与矿洞子交“一生孽缘”、最后请求“山神”饶恕自己、改头换面的杨“懒”等,都是众多脱贫故事中那些更为全面与真实的人性写照。脱贫攻坚政策本身就带有深刻的中国乡土本色与文化烙印,它在一点一点地破除乡村人民的农耕思维,也让中国古老的乡村更加有活力,让人们对未来生活更加怀有期盼。
小王同志也是众多驻扎一线的基层脱贫干部的生动代表,他们身怀使命与人民嘱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与广泛调动多方面资源。但他们也怀揣巨大的身心压力,或是个人仕途上的不得意。也许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就矢志要带领乡村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众多无私伟大的脱贫干部,他们甘为人民的孺子牛,而视自己的前途与眼前的幸福为次要之物,这样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如果说中国人为什么真能做成一些事情,制度优势那当然不能忘提,但制度之中那些广大有血有肉、处江湖之远而思其民的人民先驱,我想也是极为重要的。
本片为2021年寒假期间社会实践项目要求的必看影片。看完这部电影,确实为我对我们的实践地——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算是补了线下不能前行之憾。也让一直存留于我脑中的宏观的“脱贫攻坚”卸下一些拘谨与政治之色彩,而更加鲜活与具体,从而让我减少同历史时空的疏离感。本片是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与乡土电影的突出代表,外国人毕竟拍不出来,所以给个五星鼓励下。
没看之前,我觉得这是一部硬核主旋律电影,又红又专的那种。看完之后,我哭的像一条丧家犬。片里逃跑的小龙,也曾经是我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我理解他的崩溃和退缩。
《十八洞村》确实拍的很好,值得一看。不管是中间用来转场的美的触目惊心的大远景,还是充满隐喻意味的群像镜头,前后对照的找猪找孩子的桥段,都让电影更加耐人寻味,要真想找类比的话,大约是日本“小津安二郎”那一派(没有说这部电影可以直接比肩大神的意思)的风格,静谧的叙述之中自有动人的情感力量。
本来写了很多影评,可是豆瓣抽风崩溃了,破坏了看电影留下的感动,等以后想起来再更吧~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一个小小的苗族村寨,竟也有这样动人的故事~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自然得就像身处其中。鸡鸣声,鸟叫声,小孩子的痴笑声,当地的人声笑语错落其间,有时是苗歌悠扬飘转,有时是苗鼓有力铿锵。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透过小孩子指间的暖阳,还有那村头一口井水的清冽,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苗乡大娘藏蓝色的袖口……
这部电影非常具有节奏感,情节急缓不同镜头语言也不同。奔跑时摇晃的镜头让人恍然茫然,就像王家卫电影里一样。观者此时的头脑也和主人公一样一片空白。我还想到了《局外人》里面的默尔索日光下头脑昏昏沉沉的状态。当杨英俊回忆过去的时候,电影那种快进方式很俏皮呢。
苗族的女孩好水灵~电影结尾说的那种习俗超级可爱,男孩子轻踩女孩子的鞋面儿,她回首粲然一笑。
苗族的人们朴实又热心,平时有红白事儿互相帮衬,能无偿帮别人家种水稻,互相走亲访友送米送酸菜鱼,小孩子丢了全村女人帮忙找。她们一队人在悬崖边儿上蹑手蹑脚接近小南瓜,一起紧张惊惧,后来抱紧小孩一起向后倒去的样子让人的心突然就柔软了起来。他们重情重义团结一致,有一种喝血酒的习俗,绝不能容忍那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他们的价值观让人肃然起敬:
敬天敬地,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粮食,不能放火烧树林……
一个多么智慧而善良又勤劳的民族哟!
这些大山的子孙,由肥沃的稻土和蒸腾的云雾养就,景美人更美。期待假期与他们的相遇~
影片《十八洞村》被导演苗月称为“诗意化的现实主义”,作为一宣教片中的“文艺片”和“风光片”,镜头散发着一种散文般的静谐与清香,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田园生活画卷。电影用诗一般的镜头语言,记录下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娓娓道来“精准扶贫”的中国故事。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逼真记录了现实自然的生活和情绪。影片一开始虽未运用常见的大远景引入故事情境,但之后的许多镜头都是通过航拍来向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自然美暴——村落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被满山的绿色所环绕,从高处俯瞰,这里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大量的梯田、苗寨等原生态场景,美轮美奂的山水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运用了大量的航拍,展现了大自然的震撼之美。当众人准备填土造田时,便运用了一个大远景航拍,展现了大自然的破坏已及艰巨的工程量,极具象征性。在表现广阔的空间环境与显示人物渺小时都使用了远景来构图,画面清丽朴实,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渲染了气氛,还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瞬间让观众忘掉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进入诗意的自然世界。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抽帧镜头,表现了一些意识化的表达。当听说小薇薇回来时,将村民坐车下山等一系列活动运用抽帧镜头来展现,配合着手持镜头的摇晃感,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将悬念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极具象征意味。本片风格化地运用此镜头展现了一些回忆、慌张、惊恐或者充满干劲的画面,这是一种意识化的表现手法,增加了眩晕感,展现了大量具有冲突性的事件。这类拍摄手法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更是大量运用,造成了视觉上的不连贯性,更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丰富,极具象征性和表意性,表现了大量意识的想法。
影片运用了几个隐喻性含义的镜头,含蓄地传达出一些观念。影片一开头便运用了一个长焦镜头去拍摄一只漂亮高傲的大公鸡,这不仅代表新的一天的开始,也代表着一切的开始。村民按部就班地开始劳作,展现出田园里村民种植水稻的一片祥和景象,暗含着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它更象征着坚强、不屈,是对主人公杨英俊人物性格的隐喻。本片以“雄鸡唱晓”作为开场叙述,在开场天空中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凤凰飞舞为主题性的开掘作了寓言,不仅在湘西乡村风貌的描绘上增添了诸多魔幻和特色的地域色彩,还在乡村意境的营造上,更多呈现出一派和谐的田园诗情,象征隐喻了凤凰的涅槃重生,暗示着整个十八洞村也将实现脱贫,迎来“重生”。
《十八洞村》的每一个镜头都散发着稻禾的清香,写意般的镜头语言将影片空灵唯美的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导演让更多受众关注到中国乡村如今的面貌,让观众透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更直观地、深刻地了解了精准扶贫,同时也激发了对中华民族深沉的情感。
《十八洞村》作为一部为精准扶贫宣传而拍的电影,画面出乎意外的非常精美。尤其是电影开场的那一只五彩绚烂的凤凰,从人们头顶的高空翱翔而过,还带来了几分奇幻的色彩。
整部电影情节很细腻,不再是以往那种说教意味很浓的风格,电影中通过村子里村民之间观念和生活态度方式的冲突与和解,村民和扶贫干部想法和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要冲突和故事主线。演员的表演也都很精准(除了配音以外),在多个冲突爆发点,表演都很流畅,很自然地把人带入电影情境之中。
电影一开始就描绘出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场景,这群住在大山里面的湘西村民朴实直率,性格粗糙倔强,刚正有血性。 电影主题是精准扶贫,政府的初衷,是希望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不再忍受贫穷之苦。而从寨子里的人们前赴后继的外出打工挣钱也可窥一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想去挣得更美好的未来,即使是外出只能做工厂工人,外卖员和快递员,也要比在家里守着那点田地,靠天吃饭强。 但是从电影里面的种种情节表达看来,即使远离家乡千里,总有一根细细的绳子牵着你,当你在外面闯荡困了累了,受伤了,还有一个地方能让你安然的舔舐伤口,踏实入睡。电影中的杨懒,原本已经算是闯荡成功,但是出了意外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到家乡,回到这片热土。
村里的老人们已经安于这种平静祥和的生活。他们习惯了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虽然按照国家的贫困户收入标准,他们的生活是贫乏的,但是看到电影中那段老两口细细计算自己全屋收入的片段,他们的生活,依靠着酸鱼,高粱酒,母鸡和鸡蛋,在外人眼里虽然清苦,可是他们并不觉得,那些东西没有换来金钱,但在他们心里,他们不缺吃穿,身边有孙女陪伴,尽享天伦,他们的日子不苦,很甜,甘之如饴。
山里人的信念是淳朴的,他们心里明白,懂得大是大非,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拖国家的后腿,在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农耕是山里村民的信仰,他们要靠田地和辛勤的劳作,改变山里的一切。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找寻着各种办法,让自己生活富裕起来,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
杨懒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起主人公杨英俊,这个人物的转变更富有戏剧性,更抓人。一开始那副混不吝的姿态,很让人厌恶,但是随着情节的推动,也让人知道他背后的心酸,背上那两道触目惊心的刀疤,其实是拦在他奔向幸福生活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原本以为靠着辩矿的本事能给自己挣个光明的未来,但是现实却狠狠给了他当头一棒,没有了未来,身受重伤,生活颓然。 虽然杨懒懒散,无赖,可是在电影最末尾那一段情感的爆发,看得出,对田地的依恋,对农耕的本心,还是深深烙印在他的血脉中,和其他的村民没什么区别。 村里通公路,要占用他的田地,他摇摆不定的态度,更多的是对土地的依赖和安全感,那是深入骨髓难以更改的,即使在外闯荡多年,见过世面,也无法改变。而当他看到那块被开矿破坏的满目疮痍的土地时候,他痛哭伏倒在地上,手捧矿渣忏悔的场景,更是让人让人唏嘘不已,而之后他积极的投身于土地的改造,更是他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忏悔,土地,让他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美好的生活是人人向往的。而在家乡就能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奋斗,更是每个中国农民无比向往的。大山里面两代人之间观念的碰撞,山里人与山外人之间思想的融合,这些细腻冲突的演绎让这部电影没有成为一部说教意义浓厚的电影,或者是仅仅展示秀美风景的田园风光片,这已经很难得了。它肯定有很多缺点,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有时候,原原本本地把所看见的事情记录下来,表现出来,就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了。
有小时候农家生活的感觉,小孩子的感觉想想也挺悠然自得……对于大人,他们是不容易的……虽是田园生活,却也承载全部……
虽为响应精准扶贫政策而作,但气质并不讨厌,毕竟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在当代电影已是稀罕物啦,农民的单纯和小九九很真切,村官高喊“种田也能种出大土豪”略尬,毕竟要想富先修路,想套现得开网店。前半段还用了王家卫式的跳帧手法,在主旋律领域里算先锋了。王学圻还稍嫌刻意,陈瑾真的毫无表演痕迹。
走在路上被送票……但是挺不错的
两款美不胜收的海报让我心里挂念着这部电影,如今也终于冲着看看清新自然的乡村景色而来观看这部电影,可惜,正片的故事于我略显无趣,看得一度犯困,风景空镜也少于预期,好多还是夜晚阴暗的画面……《十八洞村》的正能量:“小南瓜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管他一辈子。”“你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 ……现实新闻里的负能量:家穷养不起小孩,自己杀了孩子然后再自杀……
不要被名字迷惑!是不错的小成本故事片,幽默,也有现实意义。“种了一辈子田,怎么还种成贫困户了?”“你家被评为贫困户,你高兴啊?!!”(大概意思)当然,最后的那点主旋律还是不能少的……
这样的献礼片,能拍成这样真的很不错了,旧时生活观念和村落家族与当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是迎合而是从抵触到自然面对的过度,几乎没有说教味道。王学圻和陈瑾演得很棒,湘西风貌真的很美,片子太长后半段有些啰嗦,减分
整体感觉可谓非常之诡异。摄影美,不过鲜艳的太像广告了,正如片子一般华而不实。(哦对了,看完之后下单了一包酸鱼,不好吃的,哼。)
两星全给片中的自然风光,我不相信农村有这么单纯
挺有人情味的
自然风光和摄影很不错,表演也到位,湖南农村生活几处乐观主义笑点和泪点自然。就是太红太专。
想起《那人 那山 那狗》了,不止是景色美
10/13@SFC百联滨江 编而优则导的女导演苗月+陈瑾是买票原因,路上看了眼tag“十九大献礼 精准扶贫”666。主旋律中的小清新,浓厚第六代遗风,剧作扎实淳朴且不乏幽默,对湘西贫困现状及原因有探索。中段低帧失手,陈瑾亦不够无知土味。风光配乐亦可虽略过lofty。
想去看看。
不得不说陈老师演得真地像那边的妇女
幽默,里面那只差点被杀掉的大公鸡搞笑。
因为《边城》,湘西很早就是想象中的地方。拍摄影片的目的不该成为被打低分的一个理由,支持百花齐放 🤓 2021 年重看了一遍,故事不单薄,景依然美
万万没想到,我周五第一场电影是它,其实是一部被简介毁了的电影,虽然有些冗长和突兀,但是表现了国内电影少有的乡土性和民族性,还有真挚的人性和炙热的情感。国家政策的部分很少,也没有多少说教,制作人员很聪明,无论什么政策,都是一把撒向夹杂着酸鱼,老稻谷,苞谷酒生活的佐料,生活才是主食
影片含有精神的钙质,把目光聚焦在农民的身上,且在构造戏剧冲突的上很有看点有亮点。老戏骨王学圻在陈凯歌的《黄土地》知青形象还记忆犹新,如今再次塑造这样扎根在乡土上的农民形象,是他个人的艺术生涯的跨越,也是中国乡村三十多年的跨越。
其实还是挺好看的,虽说是宣教片,说教意也浓,但不意味着没看头,《战狼2》不也是宣教片嘛!片子里的景色很美,辣子看着就香,晚上约湘菜吧?
前半部分比较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