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无止1985

HD

主演:格拉日娜·沙波沃夫斯卡,玛利亚·帕库尔尼斯,亚历山大·巴尔迪尼,耶日·拉齐维沃维奇,阿图尔·巴奇斯,米哈尔·巴约尔,马雷克·孔德拉特,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丹尼·韦伯,克日什托夫·库兹明斯基,马尔泽娜·泰巴拉,亚当·费仁希,埃尔兹别塔·基拉斯卡,杰兹·卡玛斯,汉娜·杜诺夫斯卡,扬·特萨利兹,安德烈·沙拉夫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2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3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4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5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6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3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4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5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6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7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8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9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休无止198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几个初看起来并无关系的线索汇聚而成:一个律师本应为因组织罢工而被捕的团结工会积极分子辩护,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个老律师处理。老律师热衷与人争论道德的可疑性问题。那个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死去。同时,那个已故律师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虚空,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爱欲之中,但肉体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最后在绝望中,她拧开煤气自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国语版)偷得将军半日闲花样年华暗箭明枪萝莉的时间告白2024与海明威为邻贵客光临云飞丝路天我们的承诺极端阿菠萝计划大宋王朝赵匡胤仓库十三小时返航迷途绷带奇缘司令阿根鬼光非典型少年第一季大饿金太狼的幸福生活2012办公室 第二季与君行剧场版乔治和曼迪的头婚生活神秘资产女士复仇

 长篇影评

 1 ) 纪念离我们远去的卡夫卡陆

   喃喃自语的律师安特克亡魂,有着怎样的牵挂和心事,深邃的眼神中流淌着怎样的痛楚,音乐鬼魂般游弋在尘世,灵魂的重负,在积怨间越来越沉。
                                      -----KAVKA LU

   这种行文格式应该是卡夫卡陆的标准格式了,每每在不同的艺术电影背后看到同样的KAVKA LU签名,总是给我一种欣喜,虽然我们素未见面,但不妨碍我们心灵的交流。这样的夜晚看完Bez konca之后又重新看到卡夫卡·陆的影评,心中自然非常的伤感,而此时卡夫卡·陆已离我们远去了14天。

   尘世中的我们还在苦苦的奋争,天堂中的你还好吗?

   

 2 ) NO END|无休无止

“我死了,在四天前……”
一摞厚厚的纸消失在过道里
我想起我的钥匙还在
她刚刚挂起的大衣口袋里
早上露水的痕迹,显示
每个人都成了透明的影子

我像第一次那样张开双臂
大声地喊她,她抬头
四处看了看,并没有听见
我的声音,好像我是死了的
见到的每个人都这么说
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自己的

葬礼。在厚厚的棺木外面
她抚摸他,目光穿过
空荡荡的房间,一直向外望去
今天的天气依然湿冷
只有一条薄薄的床单
在她们的起伏的肉体下面

蓦然,她的脸迅速凝固
她应该是看见我了
看见我在变冷的墙壁里面
像是抖去了最后的一点尘灰
我是那名字被她偷走丢失了的
丈夫,离她仅仅一步之远

 3 ) 无休无止

相信普赖斯纳在刚触碰到这部影片时真的尝试了说服基氏这部电影不用音乐。是的,这是普赖斯纳,即便是别的影片,他也没有做过放大量音乐进入的事情。混好莱坞的配乐师们做不到这样,他们巴不得塞入大量、再大量的音乐,任何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只要导演肯点头,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普赖斯纳看不上好莱坞先生们的做法,也公开表示了他认为那里的电影音乐与艺术无关。纵然这一看法略带偏激,不过普赖斯纳却实实在在是艺术的,他的音乐和基氏的影片,是艺术的。

 4 ) 伤痛的循环

(一)伤痛叙事与循环结构

同样面临失去丈夫的悲痛,《无休无止》中女主角的情感变化过程与《蓝》基本遵循相反的轨迹。两部影片对于死亡的描绘截然不同。《蓝》在影片开端即让女主角自杀失败,断绝了死亡这一选项。而《无休无止》中,死亡的大门则始终敞开着。电影中构建了生与死两个时空并存的世界,时常从亡灵的视角观察世界。影片开端是一只手抚摸熟睡孩子的头发,伴随着他的自述,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刚刚去世的男人。他旁观着女主角的痛苦、情欲,观察着案件的进展。

《蓝》中的女主角从最初的不敢触碰回忆,到直面伤痛、与他人建立联系,逐渐摆脱过去而重生。《无休无止》的女主角则在生与死的夹缝中被撕扯,她试图忘记,却无力解脱, 最终放任自己沉溺于悲伤,被痛苦淹没、吞噬。

两部电影都描述了女主角与丈夫未竟事业之间的联系,一者关于欧洲融合的音乐、一者关于罢工运动的案件。这也预示着结局的不同走向——《蓝》中女主角舍弃了续写丈夫的遗作,投身于新的创作。而《无休无止》的官司由妥协而结束,随后主角彻底割断的与人世的牵连。

循环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贯穿其作品序列的结构。他善于运用预示性的意象,让观众在在回忆中形成意义。重复出现、注定摔碎的杯子、碎落的怀表与庞大时钟的对比,都隐喻生命只是脆弱易碎的造物,以及个体在命运、体制面前的渺小无助。

影片中记忆回溯、伤痛再现的情节同样吻合循环的叙事结构。这也与精神分析学中伤痛在心理上的成因吻合:【延后效应】创伤发生当时的痛感是迟钝的,而在当下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蓝》中朱丽目睹老鼠一家死亡,通过直面伤痛迎来愈合。《无休无止》有着近似的一场戏:女主角驾车行驶在路上,雨刷如预兆一般突然坏掉卡住,在构图中割裂她的脸,随后同样的车祸发生在身旁。伤痛的复现和意象的重复一同构成影片中无休无止的悲伤。

(二)自由的可能

基耶斯洛夫斯基关于自由的命题在电影中呈现为:在强大宿命的支配下,渺小的个人是否有意义?个体的自由意志是否真实存在?《无休无止》更探讨了死亡是否是一种形式的自由?片中陈述了丈夫在死亡瞬间的感受:前所未有的轻盈和自由。而女主角也曾对丈夫发出疑问:“他的内心是自由的吗?”

电影中用视听语言具象化展现了这一命题:开头一组大全景+特写的景别组合(俯视视角的墓园+烛火特写、阴云密布的城市+手部特写)将电影时空抽离于现世,结尾女主角自杀时,镜头缓缓推进幽深黑暗的炉子内部。都表现出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蓝》中开端和结尾处两处朱丽的眼部特写形成了首尾呼应的闭合,使故事近似于一段主观视角的回忆,更为强调朱丽的个人意志。《两生花》中用打破主观视角的一段长镜头,表明造物者的存在。《无休无止》同样通过镜头内部视角的转换展现超自然主体的视点。影片开头的一段戏,类似丈夫主观视角的反打镜头凝视着熟睡的妻子——丈夫直视着镜头进行自述——最后又转移到主观视点。无处不在的幽灵视角将女主角置于被注视的客体位置。当女主角发现丈夫藏有自己的裸体照片(且脸部被剪去),如同维罗妮卡发现自己只是被操控的木偶,两名女主的客体身份鲜明地呈现出来。最终她们感受到意义的虚无,走向自我的消隐。

(三)解救的途径

面对无法避免的伤痛和不自由,是否存在解救的途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蓝》《白》《红》三部曲中给出答案:人与人之间可以彼此拯救,通过平等的沟通和理解。

《无休无止》则斩断了这种可能性。反复出现的手和电话两个意象展现着沟通的困难。影片中有着许多手部特写镜头,重复着若即若离、触碰又收回的动作。

触碰又收回

向死亡试探

其中通过电话的沟通无不充满欺骗、隔阂。当女主角拿起电话,却不知要说什么、对谁倾诉。《红》中刻画了窃听、异地恋人在电话中的猜忌,更进一步表明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话这种现代科技的不信任。女主角尝试去理解丈夫,她翻阅丈夫留下的卷宗、笔记,却发现自己并不了解的另一面。与餐厅偶遇的美国人春宵一度,寻求身体的安慰,然而却愈发陷入了空虚。事后女主角用波兰语向对方倾诉,美国人问:“你可以用英语说吗?”她拒绝了。

与他人的沟通失败了,与丈夫亡魂的联结却通过超自然的形式建立起来:律师名单上出现了丈夫的笔迹;女主角在催眠中见到了他,随后在自慰时被儿子打断,而儿子声称梦到了父母交合的场景。这使女主角陷入恍惚,仿佛真的经历了和丈夫的性事。

《无休无止》和《蓝》两部影片中都运用了大量灯光折射、镜面反射。水晶灯饰折射的蓝色光线代表笼罩着朱丽的悲伤回忆;开端处朱丽缺席葬礼、隔着屏幕进行私密的哀恸和缅怀,结尾她则与丈夫朋友一同出现在了玻璃后,象征打破隔阂、接纳他人。而《无休无止》中的镜面更多用于展现隐藏的另一个世界,承载着隔阂与离别的意味:女主角在决定自杀后,从后视镜中目送儿子。在女主角自杀后,她的身影如丈夫的出场方式一般映照在镜面中,最终隔着玻璃、二人的亡魂一同走向密林深处。

 5 ) 隨寫《不絕之路》

《不絕之路》確實非常的波蘭非常的奇士勞斯基,有著他早期的政治批判與道德兩難命題,也有關於命運和神秘主義的生命透視。這部片上映於1985年,從風格上來說像是銜接了79年《電影狂》和87年《機遇之歌》之間的斷裂,雖然《機遇之歌》是1981年就拍好的作品。但女主角Grazyna Szapolows覺得眼熟,原來就是《愛情影片》那位被小男主角窺視住在對面的女人,所以準確來說這是走向《十誡》之前的作品。

電影從已經死去的男人面對鏡頭獨白開始,他成為了幽魂觀看著他遺留下來的妻女和還沒處理完的法律案件,故事似是在兩個不同的主題線之間擺盪,一是男人的妻子在丈夫死去後才重新發現她對丈夫的愛意,這裏頗有《雙面薇若妮卡》的影子。另一條線是男人生前正在打的罷工官司,他身為律師原本要以他自己的方式為被控告的勞工領導辯護,但死後案件被交給了他即將退休的前輩律師,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這裏也是導演貫穿他所有作品中政治與道德對立辯證的主題。

這兩條線像是從愛情和理念不同的方向來談一位男人的未竟之業,實際上則是追逝一段愛情和理想精神的消亡。有引人期盼的戲劇張力,雖然感覺還是非常非常地嚴肅緩慢,或說沉悶,初看下來沒先前提到的其他作品那般的魔力。

台灣院線放映字幕翻譯或許有些影響,比如畫面上文字都沒有翻譯,和一些句子通順與否的問題,但畢竟是奇士勞斯基的作品,數位修復的畫質不算令人驚艷但也還不錯,對導演有愛的影迷來說算是必看。

 6 ) 无休无止

本片由几个初看起来并无关系的线索汇聚而成:一个律师本应为因组织罢工而被捕的团结工会积极分子辩护,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个老律师处理。老律师热衷与人争论道德的可疑性问题。那个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死去。同时,那个已故律师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虚空,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爱欲之中,但肉体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最后在绝望中,她拧开煤气自杀。

 短评

應該是Kieslowski最壓抑絕望的片了吧....理想(律師)一開始就死了,只能作為鬼魂無能為力地看著。兩條線的發展都很悲觀。結合當時波蘭時局梳理。更能體會其絕望由何而來。這部也是他創作的重要軌跡,可見未來他邁向大師的雛型。此部如果拿日後"藍"做為對照頗有意思

2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看基耶夫洛夫斯基的电影就好像在欣赏一曲低沉哀婉的古典乐,那种淡淡的自然情绪流动,贯穿始终。由这部开始,基耶夫洛夫斯基奠定了后来颜色三部曲的风格。政治和信仰,欲望与良知,曲终人散。

4分钟前
  • 陌上柳随风
  • 推荐

“蓝”的雏形。花絮中收录的基耶学生时代作业“办公室”已显大师风范。

5分钟前
  • 37°2
  • 推荐

1.大理石人男主脸部太有记忆点;2.基耶斯洛夫斯基最明显的那部分作者风格与主题初现;3.命运之“偶然”实际是幽灵作祟,这幽灵实际是政治性的多重魂灵;4.被打破的主观视点镜头可以被解释为幽灵视点,但我倾向理解其为对女主意识与“被女主意识/臆想/制造的”幽灵意识的连接,毕竟结构很稳定:仿造女主视点——打破——旁观第三人称视点。

10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便爱用小景别系列组合,以小画框凝聚冲击与矛盾。政治叙事与男女之爱,始终是彼此重叠错落。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导演需要填补很多细节。

13分钟前
  • unspoken
  • 还行

我也不知道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从一只苍狼变成赖狗是狂风在无情抽打着我脸是仰望天空的双眼露出贪婪的光芒还是身体里袭来的阵阵恐惧的回音侵扰我的灵魂也许是我的项圈一无所有被人遗忘踉呛屈从一只丧家犬主啊请在无声的哀求中割开我的喉咙赐予我自由的生活流泪也情愿(有删减因为字数不够痛苦)

18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为什么要自杀?

22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一只苍狼变成了一条赖狗,可能是我脖子上的项圈。」面对老律师的妥协劝告还能义无反顾坚持追求,却在实习律师的坚决就义声中发生了动摇。被宣判「你自由了」,赢得诉讼的所有人却都像输家被困在了原地。借律师/丈夫的幽魂视角凝望两场道德困境,原本坚定的松动求生,原本犹疑的从容赴死;宛如《十诫》的前奏,这里被审视的罢工者,后来去审视众生,一种循环轮回,无休无止。7/10

27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无法理解,《无休无止》当年居然会因为“不够政治性”而受到批评,一开始就开门见山表明自己已死的男主角很难不被看做是突然死掉的团结工会运动的象征。作为基氏中段转变期的作品,现实主义的法庭戏和形而上的哀悼戏绝非平行发展,而是拥有深刻的联系,连结在无所不在的鬼魂形象里。死亡作为本片里最高的存在,它对生之届的入侵造成了一系列矛盾的事件:被告要取得肉身的自由,就要成为一条拉布拉多,妥协掉已死的自由理想;已经从婚姻中解放了的女人却要封住自己的嘴,加入死者的队伍,获得灵魂的自由。这个时代的波兰,死亡占据威权的位置,尽管题目点明死生间的无限循环,它却如海报上的曲别针,还没咬住自己的尾巴,故而拥有了一切的最高解释权。到了《蓝》里,对死的克服才以全人类大团结的形式完成,而这也是另一种不自由的形式。

2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基翁的剧情片里,死亡的暗影总是挥之不去,而《无休无止》是最浓重的一部,就像开煤气自杀那个推到炉灶深处的镜头,审视了一个人是怎样在痛失所爱后无可挽回地堕入死亡的。她似乎有很多继续生活的理由:乖巧懂事的儿子、熟识多年的追求者、有意义的事业。但这些最终都没有成为能够让她继续留在人间的羁绊,才更让人感受到至哀的无可纾解。作为《无休无止》的镜像,《蓝》实在太温暖太治愈了。政治的部分作为副歌,在补完逝者形象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于波兰来说,那个介于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完美可能,已经夭亡了。

33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分不清是披着文艺外衣的政治片,还是披着政治外衣的文艺片

35分钟前
  • 王富贵
  • 还行

#BJIFF2021#修复版,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观感类似于《蓝》,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重——沟通无效之痛,威权政治之痛,丧失至爱之痛,社会动乱之痛,生不逢时之痛,信仰塌陷之痛,绝望空虚之痛,无止无休之痛……大概是基耶最政治化的一面,但关注点依然是人的精神困境,因为缺少希望,所以有人死去有人出国有人入狱,年轻律师主张要勇敢说出真相,而老律师说只有忍辱负重才能活下去。北岛《波兰来客》说的是类似心情,带有时间痕迹的画质,基耶与普瑞斯纳的经典搭配,此时个人风格已基本成熟。相比最后自杀结局,个人更喜欢《蓝》的处理(重获自由与女性意识觉醒),而此片与《两生花》多少对岩井俊二的《情书》有影响,不过后者留给观者以感动与希望。

3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关于道德和信仰的拷问,仿佛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热衷的。波兰当时的政治环境给了他切入当时社会的切口。结局对现实的无法逆转,信仰的崩塌透漏着他对当时人性的失望,所有人物伤感的情绪凸显了他作品的忧郁气质。手法的略显粗糙,情节上刻意,让这部影片稍显沉闷。

40分钟前
  • Rocky
  • 还行

双线叙事。一条是难以接受丈夫辞世,自暴自弃甚至援交美国、背叛革命的妻子;另一条是笃守信念,以绝食与当局对抗的革命同志。事实上,坚定的同志最终选择了妥协,而看似软弱的妻子却将革命进行到底,伴随着自由意志与夫君共赴黄泉。官司打赢了,法庭里无人欢呼;妻子自杀了,死者的魂灵却得到了安息。

42分钟前
  • 麻麻睇
  • 力荐

在今天(昨天)观看的几部影片的反衬下,这部的观感尤其好。我需要基耶这样的宿命论悲观主义者,看完内心很熨帖,很平静

47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死意盎然的一部作品:一切的爱欲火焰 回忆迹象 挣扎与生途 都最终囚于死之道中 p.s. 加缪和奥威尔的提及点缀

52分钟前
  • wangzhy
  • 力荐

东欧影片似乎都与政治有关,但是,对比美国政治电影里体现出的情绪化,倾向性和爱憎分明,基氏电影是冷静的、克制的,甚至有些压抑,如同冰的火焰。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从这部可以看见蓝的前身,对情绪的探讨和对个体自由的寻求,也表达了基氏对法律这种扼杀个体独特性条文的抨击,但缺少了个体之间的影响和映射,自杀的结尾也有些败笔,毕竟电影是给或者并且想继续生活的人看的

1小时前
  • Dr.Lecter
  • 推荐

⒈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即使他/她不在了,还是会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你的生活之中;⒉-有天晚上我醒了,你们房间里亮着灯,爸爸趴在你身上,你们都没有穿衣服,我梦到了同样的事,你们是在干什么?-做爱。我们相爱。因为爸爸的拥抱,妈妈才有了你。⒊“我死了……”的独白开头联想到《萤火虫之墓》;……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三星半。政治与人性两条线交织得有些牵强,所以从这部片开始,老基不再触碰政治,而专注于人性。

1小时前
  • 朱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