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理解大家都说的很好了,我就不说了。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女主干掉了一个面具人,拉下面具时,男主在后面说:“他还是一个孩子”。而作为内奸的艾比也是一个孩子。女主选择救谁的那一场戏其实是一场讽刺戏。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是孩子是弱者,遇到灾难时,男人应该主动献身,优先保护孩子,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但是就是我们认为“天真无邪”的这些孩子,却干出了成年人都不敢做的恐怖事。然后就算他们被抓了,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女主不是boss,她是被这群熊孩子欺骗了。相信其他面具的后面也都是熊孩子。还有他们的观众是更多的熊孩子,证据就是前面男主和老板娘那场关于收视率的争论。
导演想要表达的并不只是娱乐人道德底线的问题,还有未成年犯罪的问题。
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我发现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出来的作品都挺走极端,要么特别好,要么特别差。不过就算是特别差的,也会差得有个人特色,辨识度很高。《恐吓运动》属于特别好的,有特色的一部片子,但是有些细节挺粗糙。完成度不算特别高。
这部的戏中戏反转桥段,很像《豺狼计划》。这样的片子都挺好玩的,不过《豺狼计划》更跳脱。
另外,其实这部片可以挖的地方非常多,但是都挖得不深,所以才说完成度不高。比如:
1.男主。他最后的结局很赞,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拍恐怖片的正确方式,简直有点置生死于度外的感觉了。这个人物接近灰色,但是有股痴气,事实上好好塑造、认真表演的话,会是一个特别有魅力的角色。但是演员和剧本细节都把他塑造得面目模糊。这是一种极端浪费。
2.女主。太像白莲花了,这个角色塑造太面谱化,明明她身上可以挖的东西也有很多。
3.观众低级趣味,媒体一味附和,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这一点拿出来说也挺有魅力的,《夜行者》就接近这个主题。但是本片完全没展开。不需要增加很多篇幅,把细节填充上就可以了。
故事讲的是,一个恐怖秀制作团队,为了与新兴起的网络血腥恐怖秀竞争。决定制作一个特别的秀。他们把恶搞对象设定为导演的女友。两人之前因为理念不同,女友艾玛决定退出。但是,男主答应她,再做一期节目。
于是他们邀请了一个青少年女演员和一个精神病患者作为恶搞对象。女演员崇拜网络恐怖秀的面具怪胎。邀请的恶搞对象其实也是演员,应聘园丁。主要目的是要通过恐吓园丁,让园丁精神病发作,杀害演员。导演给园丁,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比如,在精神病长大,知道精神病院里所有的道路。园丁受到了刺激,精神病发作。杀了摄影师和演员。女主好不容易跑到车上,发现没带钥匙。同伙去取钥匙。这时候,园丁从后面出现。女主用螺丝刀把园丁的手插在了座椅上。
与此同时,面具怪胎出现了。杀了园丁。观众意识到,完蛋了,这回剧情真的反转了。
在剧作上,有一个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方式。两个团队有两个摄像系统,这样双方都能够看到对方。只是,互看地位不对等。电视台这个团队只能看到怪胎面具让他们看到的内容。而怪胎面具团队可以完全掌控对方的情况。导演意识到有内鬼。可是,这时他们面临一个任务,就是去救被活埋的艾比。等到最后对方要求,女主选择一个人离开的时候,她选了艾比。男主被送入火葬炉之前,知道了艾比是内奸。
在开车报警的路上,艾玛注意到车里的摄像头。她偷瞄了一眼艾比。
电影戛然而止。
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结局。
同时,电影给我们一点反思,就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吸引人的眼球和道德伦理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点。
在电视时代,制作者们为了娱乐效果,已经在触碰到道德底线,涉及到欺骗。
在网络时代,为了获取吸引力,不仅已经触碰到道德底线,而且已经触犯了法律。
但,他们也是在电视时代的喂养下,形成了倾向。到了网络时代,每个人到可以成为一个创作者,这更激发了更为血腥暴力的内容。
计中计中计的电影,要拍好不容易,这个算是经典之作。悬疑性质不错。不是单纯的暴力片子,在交代如果各种计中计中计过度得很好。 也反映了无论多好的计划,都有出错机会。可能你的计划,只是别人计划的一部分。也反映了,时代变迁,电视不再有很多人看,大家都看网上节目。 有可能女主管是整个事情的主谋,她不认同男主的守旧政策,她认为要转型为互联网的方向。但她也深知,这班人,不能适应,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然后女主管就说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拍多一集恐吓节目,然后再联系真实杀人节目的面具组织,杀了他们,这样女主管就可以干脆把他们全部换掉。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没有人可以对抗,片中也反映一个这样的想法。
影片给炎热的夏日注入了一丝凉意,观看前可以说没抱任何的期望,但却收获了今年最大的惊喜。喜欢恐怖片的影迷看到片中那些熟稔的经典恐怖桥段难免会心一笑。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恐怖片中已接近于教课书般的吓人套路,似乎没有它们就无法吓到我们,有了它们又百遭诟病,影迷们对它们是又恨又爱。这里面主要涵盖的恐怖片类型是虐杀片,对于超自然或鬼魂类的恐怖片又是另一套吓人法则,今后有时间再总结一下,这里就不作扩展论述了。
1. 空空的狭长走廊,头顶的荧光灯由于低压的缘故时不时地闪烁并伴有“嗞嗞”声,有时剧中人物身后的灯光会随着他们的前行而逐个熄灭,直至漆黑一片。
2. 一个人物A手握凶器沿着走廊向前走,而另一个人B在前面不远处的拐角处惶恐地躲着,这种情况A是施害者,B是躲避的受害者。80%的情况是当A到了拐角处,突然转身的时候,镜头给向B藏身的地方,但这时B已不再那里;20%的情况是当A到底拐角处时,镜头还是对着A,但B已对A先下手,为了给自己进一步逃跑提供时间。
3. 当人物A处在一个屋子时,另一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A身后的门外,当A转头的时候,人影已不再,这时会伴随着“嗖”的一声音效,人物A回头能看到人影的几率为零。
4. 人物到了一个略显恐怖的屋子里,身后的门会慢慢地打开并发出“嗞嗞”声,镜头会随着人物视线慢慢地移向门外。
5. 施害者追到一个屋子中,被害者躲在衣柜中,镜头会是躲藏人透过衣橱狭缝的视角,接着镜头会转向衣橱外,然后施害者会突然地打开衣橱门,这时99%的情况是施害者已不再那里,或对方打开的并不是他所藏身的衣橱,这种情况多暗示藏身者能最终逃出生天;1%的情况是藏身者被发现,接着被杀。
6. 走在空无一人的走廊或街道的时候,人物A发觉身后有人跟着他,他回头的时候,发现有人或没有人的几率各为50%。有人的情况,最终人物A会能从这个场景中逃脱;当没有人的时候,通常跟随者会在下一个拐角处对人物A下手。
7. 受害者逃向一个开着门的电梯时,后面施害者会紧紧追赶,进入电梯的受害者会疯狂地狂按关门键,100%的情况受害者能成功地关上电梯,而施害者只能望梯兴叹,不得不爬楼梯去追赶。
8. 人物A坐上电梯的时候,门马上要关上的时候,一个人手突然会阻挡电梯门关上,人物B会进入电梯。如果人物A是次要角色的时候,下一个镜头会是人物B从容地走出电梯,身后是躺在电梯里面的人物A;如果人物A是主角,下一个镜头会是A和B在电梯中,到了A的楼层,A紧张地走出电梯,但人物B并没有走出电梯。
9. 人物A听到门外有异常声响时,开门后向左或右一个方向看,通常TA所看的方向没有人。再向反方向看的时候,一种情况是人已在那里,人物A被击昏或被杀害;另一种是没有人,但当TA关上门回到房间是,对方已在屋中。
10. 逃跑者准备坐上车逃跑的时候,一种情况是找不到钥匙;另一种情况是即使有钥匙,但发动不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车子可以发动,但藏在后座的追击者会慢慢地坐起来,如果逃跑者是配角,会被杀掉,如果是主角,会被击晕。
11. 受害者终于逃脱的时候,中途搭车基本上是又上了施害者同伙的车;或者他跑向一个房屋求助时,也是“才出狼窝,又入虎穴”。
12. 受害者奄奄一息,几近昏迷,这时TA眼前会出现一道光亮,有人来了,TA获救了,下一个镜头是TA还躺在原地,原来是一个梦或幻觉。
13. 受害者绝地反击,终于击昏施害者,当受害者精疲力转身准备离开时,施害者会在TA身后慢慢地站起来,施害者一次就被彻底解决的几率为0.1%。
14. 没有头脑,精虫上脑的几个次要男女角色,会在树林或远离主角的房间OX,99%为骑乘位,这时施害者会先杀了上面的一位,下面的一位见到血滴到TA身体时,然后大叫,接着也被杀,镜头在TA的尖叫声中回切到主角所在空间,屋中的人会感到自己听到些什么,但接着的寂静让他们又继续交谈了。
15. 听到屋外异常声响,男主角通常说为了保护女主角,让她留在屋子,自己出去看看,女主恐慌焦急地等待,突然“砰”的一声,她发现男主口吐鲜血并且脸贴在门的玻璃上,然后慢慢地滑落在地上,身后露出施害者。
这里只是列出了一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桥段,优秀的恐怖片能很好地运用所使用的桥段,而不是简单的堆积和用音效吓人,还有做到尽可能地让影片逻辑顺畅,而且在血腥度,和杀戮逼真度都要做到细致,恐怖片多还是采用模型特效而非电脑特效,所以特效师和化妆师的工作在一部成功的恐怖片中功不可没。能拍出一部好的恐怖片是十分不容易的,尤其在当今见多识广的影迷面前更是难上加难,非常期待今年的《电锯惊魂8》还有其它的意外之喜。
《尸骨化肥》导演兄弟的新作,节奏紧凑,故事新奇,在沿用简单粗暴的美式虐杀模式的同时还借用真人秀恐怖节目直播的形式讽刺了一把现今廉价恐怖片的伎俩,不过最大的亮点在于反转了几次的剧情,防不胜防。上半年冷门恐怖片又一颗遗珠,SIFF竟然上映过。
full of套路,演员演技太差,以至于是到了真的时候我还觉得是假的。
雾草不错啊!连环套!伪纪录套常规套伪纪录!油管上都说最后flop,然而并没有!相当适合国内网大苦手们观看,现实性很强,新潮娱乐如此逼真,真是好紧脏。节奏蛮紧的,相对于整体来说最后确实稍微有一点不给力,但已经好强好强好强。导演是两兄弟吗
意外的好看,剧本5星,套中套、戏中戏,数度反转,最后收尾不够圆活,但已足够突破常规恐怖片窠臼了。更搞笑的是用粗制滥造的惊吓真人秀讽刺了一把网媒为博收视率底裤都可不要的行径,男主临死前对“面具”咆哮出的台词棒呆!
刀穿脑,割头颅,电锯掏肠不能少。两个没啥意外的反转,一堆傻唧吧里的面具人,本来还指望着女主反杀,结果都是抓马昆,好无趣
出乎意料精彩的恐怖片,很有诚意,血浆也够足,没有滥用,全部用在点上。可惜情节太容易猜了,如果多花点时间制造悬念,必当是当年最佳恐怖片之一。我也认识很多爱好看虐杀视频的人,天天嚷着看暗网,似乎这样很酷一样,这样的小孩,心智极度幼稚!请告发他们,不然也许某天他想杀人了,你就是受害者。
可惜了,简单的血腥屠杀有点浪费了这个雏形还不错的故事。
死到最后的肯定是内奸,内奸的态度开始就不正常。本片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剧情的多次反转,也不是不同于一般三流恐怖片冗长乏味的背景介绍,切入简短直接有趣,而是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进行了一次思辨:电视被移动媒体分流了受众,应该如何吸引观众,节目内容应该如何选择。隐晦的设计了青少年犯罪,精彩。
和《屏住呼吸》一个问题,开始几个反转都挺抓人,但故事越发展可预测性越强、惊喜越少,所幸编剧很有幽默感,角色自带吐槽,虐杀题材拍出新意实属不易,罗翰杀人那段尤其出彩,简直教科书级别的情节设置,最老套的jump scare经出色的编剧、导演之手化为游戏式的参与感和出其不意的惊悚,16年恐影最佳之一
这剧本可以的啊,制作也挺复古的,算是致敬吧;女主的颜我🉑️;Olivia当年真的还是个孩子啊……
只能说一句,老外真会玩!
挺特别的电影,这个创意就值满分。比较有讽刺味道,观众越来越重口,普通的已经满足不了看客,越来越暴力和直接,让人喘不过气。一直从头看到尾,还是挺吸引人,至于剧情只能忽略不计,整体很满意,喜欢里面来回跑的感觉。女主最终选择女的而没选前男友。没杀女主可能她杀了他们的一个人。
识破了第一场吓人节目的套路;识破了全剧组玩女主的套路;识破了面具怪胎的套路;识破了艾比的套路……然后再细细一想,原来这tm是《伊甸湖》《恐怖系统》和《趣味游戏》的套路,建议拍续集《狙击:干死那些熊孩子》
入门级的jump scare,伏笔又太多,最大亮点大概是演员普遍演技差,实在猜不出谁在装。结尾赞,电影节错过了真遗憾。
怀念八九十年代那一波把人吓得一愣一愣的恐怖连环杀手电影,并不是现在的恐怖片不好看了,而是我们失去了对死亡和恐惧的敬畏之心
1.吐槽真人秀的困境是真,真人秀拍摄的方法有点假,这么个拍法,中近景、收音都基本没有。2. 局中局的剧本其实可以拍了,加入那个组织削弱了代入感。 3.上海电影节居然上过,真牛逼。
开篇不错,后面有点虎头蛇尾,铺垫了这么久,最后就是简单的一场大屠杀,我还挺希望看到两拨恐怖片制作人正面互怼的。就像片中男导演吐槽的那样:创意呢?转折呢?期待还是太高了。
三重反转,想说的套路和反套路,其实还是套路。那个大家演技都很差,所以看不出来boss是谁的评论真是hhhh
表示那个拿劣质切割机的真可怜……表示为了最后的反转强行让女主选小女孩有点醉,正常人都会选男票的好吗!不过总的来说还算是一部较优的惊悚片,音效和场面俱佳,反转再反转,套中套,女主那次反转我还真没想到,讽刺了那些为搏眼球不惜一切的媒体组织。不过演员演技都欠佳,小女孩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其实女主对着摄像头的一瞥,能不能理解为实际上是只有她造,又开始新的直播了。mad man收过塑料片的人哪个不熟悉?澳洲小成本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