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银河补习班》的宣传语是如此的朴实无华,让我在观影之前小看了其内容的超高饱和,及其思想的先进态度。
表面上,电影讲的是父子间的情感牵绊,儿子与父亲的故事,忽近忽远、成长别离,亲情催人泪下;
中途一度进入《老师好》模式,穷凶极恶的老师,善良受辱的老师,没有好学生,只有坏老师;
幕间休息是几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MV,90年代大事件回顾,金曲串烧;
接着有太空戏,很专业的念白和极度紧张的救援,有点爱国,还有点科幻。结尾处是掌声雷动,加油助威,伴随有很强的民族性;
最后你发现,这部电影骨子里,藏着一颗压抑不住的战狼魂。
亮灯前,银幕上出现了这行字: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哪个父亲?谁是孩子?
???
有人辩解,题跑的太远是因为他想说的多。
我认为不是。或者说,是本身一个可以被发挥的教育情景和父子成长故事,被过度发挥,演绎成为了一种姿态高昂的自我传销。
父与子的故事在电影里并不少见,往往还是很受欢迎的正面题材。像《阿郎的故事》,《长江七号》,《当幸福在敲门》等等,他们都有个共同情节:受惨。
这类影片讲述为生活压迫,艰辛却乐观的父子俩,是如何相互感动、共同成长的。吸引人的东西绝对不是他们受的苦有多苦,他们面对的“坏人”有多恶,他们的口号多么响亮,他们的成功有多么地举世瞩目。
换句话说,父子的情感或许需要被外界的磨难衬托,但那些终究也只是个外因。让父子俩感动到我们的,是经历过这些以后,他们的改变,为彼此做过什么,怎么去做的,为什么能做到。
成功,未必是当宇航员,当英雄。
失败,也未必是英雄没当好,桥塌了。
所以见得,《银河补习班》这个故事的开端,就是有问题的。他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如何教育孩子,当个好爸爸,一起渡难关,获取好生活。
相反的,电影一开始就站在了脱离大众的高位。
从始至终,都是在讲邓超这个好爸爸,是怎么(用一张嘴),做好爸爸的。被赋予了主角光环的好爸爸邓超,在电影里无所不能,即便工作失败,也是落魄英雄,能被平反。即便没钱,也能靠本事找饭碗,从天而降那种。从学校到社会,任凭一张巧嘴是出尽了风头,还不会翻车。最后,培养的儿子是宇航员,航天英雄,遇事不怕事,拥有一颗战狼心。
做梦呐?
是,电影本来就是个造梦机,造的是导演的梦,这样也没法反驳。不过,打从情节失真的这一刻起,这部电影就很难获得观众的尊重了。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把观众放在眼里,这是一部只顾自我高潮的失态作品。
拿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不断教育儿子的方式来说,他告诉儿子要“一直想,一直想”,就能成功。
什么叫“一直想”?
您哪怕说一句:不要放弃梦想,我觉得都可以。偏不,非要搞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观众也可以动动脑子,真的只要“一直想”就可以了吗?
“一直想”能干嘛?
一天看0.1厘米厚的教材书,到考试那天轻松拿下。那么一天看10厘米不是更快,一天看10米不是更突飞猛进,有这本事当然不必读书,嘴皮子功夫谁不会。
真这么一直想啊一直想,不用回归大自然,谁都可以走火入魔。这样的鼓励和教导方式根本无法被拿来摆上台面炫耀,这样的教育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连讲大道理都算不上,充其量,算是说大话。
更不可理喻的地方是,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影片对于这种台词的信心满满。天灾人祸都不怕了,吃点苦算什么?被冤枉算什么?咱们只要一、直、想,就能成功啊!
表面上,电影是在探讨应试教育的错误,鼓励青少年多方面发展。实际上,电影情节一直处于一个超现实的理想状态,既不告诉你是怎么做的,也不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给你讲的道理,其实也没啥道理。
作为导演的邓超,追求的是一个无缺点的完美父亲形象,他不在乎这个形象是如何建立以及有没有可能建立,而是简单粗暴的,就是要成为他。
影片创造的则是一个超现实的教育方式,尽管这种教育本身就萌芽于虚幻当中。
我认为,邓超在《银河补习班》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在讨不讨论应试教育这个话题本身,而是他企图脱离实际、抛弃生活,去触碰超出电影范畴以外的自我标榜,以达到成效甚微的艺术满足:他幻想自己是超人,是儿子的英雄,家长的榜样,教师的追求。
更有甚之,他要让你觉得,他就是他的电影。
哦,这倒也没错。
看的出,邓超作为父亲,心中对孩子有爱,想通过电影表达成为好父亲的愿望,亦或是希望孩子被教育成功的愿望。所以我说他虽卖烂梗、忽悠人、耍鸡贼,但特别真诚啊。
金曲人生,他的歌单很土,却意味深重——生怕你听不懂,传播的是时代的召唤,大潮流下的细微情感,这难道不是在哪个年代都流行?
行。
全世界最会讲道理的爸爸和最神童的儿子,在电影里制造苦难,打击恶的,宣扬自我。最艰难是,还要时刻顾及喜感。拼拼凑凑的春晚梗,前两年的网络俗段和拿现成的老金句:借了个第一次当爸爸、第一次做儿子的梗,草率结尾。
您是第一次当爸爸,但总不是第一回当导演了吧。头脑简单的痴人说梦,还想来几回?
这一切,都非常的魔性。所以我全篇都不敢说这是什么鸡汤,电影里暗藏着的卖血式教育,一点一滴可都是毒啊。
以上,对于《银河补习班》,观感真是七上八下,五味杂陈。“高光时刻”有点《飞驰人生》韩寒附体的意思,傲娇救援那里气势又不输《流浪地球》般豪勇,最后为祖国加油,全民族的骄傲,《战狼》上身。这得算是全中国的儿子啊……我有点理解开头那句宣传语的意味了。
就这点看,我挺震撼的。
电影的教育价值观就不提了,极其空洞,偏激反对应试教育却没有给出信服的自己的教育措施,这点我在自己的短评里也写的很详细了。
很多人表示,但是电影的父子情很感人啊。ok,暂且不讨论煽情的刻意程度,但我想说即便抛弃价值观不看,单说父亲这个角色,也是极其糟糕和不值得追捧的。
马皓文在这个电影里都做了什么事?他背黑锅坐牢,丢了工作,并在一无所有一贫如洗的情况下,将儿子带到自个儿身边教育。
再看看马飞在这部电影里都遭遇了什么?
童年父亲的缺失,和父亲在一起后被迫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屋,被路边的混混霸凌,在洪水中差点死掉。
而这一切,都是马皓文造成的。
是,马皓文很爱儿子,希望给他好的教育,但他连儿子基本的衣食住行,甚至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如果不是因为他过度劳累,马飞就不会从他的眼皮下走丢并陷入洪水中)还谈什么教育?先保障你儿子正常生活ok?
当一个父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对儿子的爱吗?但又有几个父亲不爱儿子呢。作为一个家庭中至关重要的角色,身为父亲最重要的,是责任。
但马皓文是一个责任感稀缺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对自己毫无逼数的人。他自信的觉得可以为儿子撑起一片天,但事实上是,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当然你可能要说,但马飞最后还是成材了,但他的成材真的得益于马皓文的教育?他是从倒数第一进步到年级前十的没错,但很多人忽视了一点,为什么马飞之前会是倒数第一?
可以看出来,马飞不蠢,蠢得话再怎么教育也不可能年级前十,而最开始的马飞是有很强的的逆反心理的,这又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他叛逆,成绩差的根本原因,就是来自于父亲在成长过程里的缺失。
那么父亲为什么会缺失呢?因为主动给单位顶包去坐牢了,呵呵。
任素汐的母亲被塑造成一个反角,但放在生活里,她才是正常的那一个,为了顶包置家庭责任不顾,置需要丈夫的妻子不顾,置需要父亲的孩子不顾,出来还一副别人欠我的模样,seriously???
诚然,任素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欠妥的,她给予的压力,打压式教育我都很不赞成。但若当初马皓文还在,既然在他的短时陪伴下马飞能成绩突破的那么快,要是一直在身边,马飞还会那么叛逆,学习那么消极吗?
所以他的回归,根本谈不上把儿子教好了或者说教育方式的成功,充其量也就称得上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而他最后弥补成功了,还全然来自于运气,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比彩票头奖还难得的“好儿子”。
鸡贼的编剧从最开始就下了个可以解决一切矛盾的硬设定:马飞对父亲没有理由,无坚不摧的极度偶像崇拜。
正是因为这份崇拜存在,所以从现实角度来看马皓文作为父亲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在马飞身上都不会有影响产生。吃不饱,住不好,差点被你害死?没关系,你是我最崇拜最爱的爸爸呀,马飞宝宝我不会生气,不会难过,连不满都不会有嗒,我只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干巴爹哟!
这个形象简直假到不可理喻。
恕我直言,现实中真有孩子像马飞一样遭遇这些,别说不遭遇这些,就算是普通人家的儿子与父亲,争吵和矛盾都是少不了的,但《银河补习班》完全把这些磨掉,让马飞无条件服从和认可马皓文的一切。
马飞学习态度的改变是因为马皓文的教育方法?是因为马浩文这个人本身!因为极度偏向父亲,父亲说让他好好学习他毫不犹豫就好好学习,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避掉了【教育一个孩子有多难】这件事,而这恰恰是教育的核心关键。
说白了,像马飞这么懂事听话,毫无负面情绪,还学习能力超强,在学习时间远不如学校孩子多,却依然能光速飞跃成绩的,优秀到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只是编剧写出来为了服务于剧情的“爸爸的好儿子”
你换块叉烧当他爹都能把他教好。
既然如此,马皓文到底有屁用?
哦,他对孩子进行了“素质教育”,让他思维开阔了,和那些死读书的傻学生不一样了。
我暂且不论电影中马皓文的教育方法有多么可笑和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仅说故事当中,他的教育究竟起了什么成效。
马飞成绩突飞猛进了,但那是马皓文瞧不上的刻板的应试教育,他在这方面根本没帮上什么,全靠马飞自己读书吸取知识。
真正能称得上是因为马飞而影响的,唯有两处:①作文②修理飞船故障。
但那个作文,可是差点就要偏题零分的,是在第二次讨论后才改分。
也就是说,按马皓文的教育,马飞在传统考试里的成绩反而更差。如果他就那么老老实实学,反而成绩会高一点。
也就是说,马飞在学校的成绩提升,与马皓文无关。
而电影却偷换概念的将此作为马皓文教育成果的最大体现,多么可笑。
至于修理飞船故障,真的有人把他当回事儿吗?开头一串名词把人忽悠的挺那么回事儿,结果就是利用专业知识想了个极其普通的解决办法,飞上去插个插头完事儿。(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看出来的请教教我)
这种程度的思考和行动,需要所谓开阔思维的“素质教育”才能产生,请问应试教育出来的你们,达不到这个水平吗?
哦别说,倒有一处挺别致的,马飞为了能顺利上天阻止父亲为自己找公道,看来这就是马皓文素质教育的成果了。
说白了,就是编剧水平太次,想要塑造一个拥有优秀教育理念的父亲对儿子的正面促进的形象,但又丝毫不懂教育,也给不出可行的,有说服力的新式教育方法。
那怎么办呢,那就只好从别的方面去让观众感受父亲的伟大了,那就写惨一点吧,让父亲被所有人瞧不起,工作也找不到,老婆也不要他,又苦又累但还是要带儿子,再加上汉斯季默的管弦乐一催,多么催泪多么感人啊,同时满足一下学渣屌丝的意淫幻想,观众说不定哭着哭着就忘了我这片子所谓教育根本就是狗屁这回事儿了,你看事实上好多观众这不就给忘了吗。
但这种完全构筑在虚假逻辑上的父子情想让我感动?莫名其妙,荒谬绝伦!
今年的暑期档,像被灭霸打了响指,种子选手们相继消失。
谁来救市?
站在废墟上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这部电影——
《银河补习班》。
邓超、俞白眉——这对在失望这件事上从没让我们失望过的组合,继《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之后,暌违四年,推出了这部新作。
很显然,主创们对这部作品信心满满。
早在1个月前,他们就展开了全国路演,光点映就有近亿元入账。上映首日,票房也已破亿。
照这个趋势,《银河补习班》横扫暑期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是,在表面的风光之下,有一个数字格外引起了我的注意。
截至目前,《银河补习班》在豆瓣上已有近6万人评分,可是分数却由最初的7.5降至6.2,且仍呈现下滑趋势。
6.2分。
这一数字太让人意外了。
我相信不光是主创,也包括媒体、影评人,还有那些早早发出捷报的公号们,一定也都感到意外。
为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明明有着极好的卖相。
说《银河补习班》卖相好,在于几点。
首先,题材选得好。
它切中的是两种最普世的情感,一种是父子情,一种是人们对于教育的普遍关切。
这两种情感形成合力,不止催泪效果极佳,还有思辨的空间。
其二,故事格局大。
整部影片是从一次太空危机开始的。
马飞乘坐的宇航船遇险,绝望中,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马皓文。
影片随之进入回忆线,瞬间把时间拉回到30年前,为我们重现了一段笑中带泪的父子情。
从天上到地下,从过去到现在,一场未卜生死的危机,一次决定命运的考试……
如此大开大合的叙事,使得《银河补习班》张力十足。
其三,表达很大胆。
这部电影要探讨的是什么?
教育理念。
最近几年,你看还有哪部国产片敢碰教育题材吗?
没有了。
《银河补习班》敢碰,而且一碰就碰到底,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
影片中批判最狠的一处情节,是教导主任把历届高考状元的相片挂在墙上,像一张张遗像。
那本是一个笑点,却让人细思极恐,仿佛在说,正是僵化的教育体制扼杀了这些鲜活的生命。
与此同时,主创借马皓文之口,说出了他们理想中的教育。
那是一种基于兴趣的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爱上学习,并把学习作为终生的习惯。
为了实践这一理念,马皓文和李主任打赌:如果成绩垫底的马飞能在期末考试中考进年级前十,就可以继续留校。
这也是“银河补习班”这一名字的由来。
为了这一目标,父子俩开始了漫长的补习。
他们的补习不止于书本,更在于世间万物,浩瀚宇宙。
应该说,《银河补习班》确实拿了一手好牌。
相信听了上面的讲述,还没看过的朋友一定都满怀期待。
可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天生高分的《银河补习班》最终却拿了低分?它到底哪做错了?
如果让我给《银河补习班》定个性,我会说它是一部“自助餐式”的电影。
这类电影的特点就是:什么都有,任你选择。
花40块钱吃顿自助,还不值吗?
当然值了。
但“值”,不等于“好”。
为了把更多的料塞进这部电影里,主创们绞尽脑汁。
都有什么呢?
有笑点,有泪点;有金句,有段子;有大危机,有小事故;有蒙冤,有背叛;有人性的污点,有公权力的缺位……
如果拆开看“考试”和“太空”两条线,简直就是《垫底辣妹》和《地心引力》的大串联。
当然,主创们想在一部商业片里给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观感,这个初衷绝对是好的。
可问题在于,丰富等于“多”吗?
不等于。
丰富是不仅多,而且有层次。
《银河补习班》表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味求多,丧失了层次。
比如影片中层出不穷的“金句”:
“我是为你好,是天底下最恐怖的一句话。”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
“儿子原谅我,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当爸。”
……
且不说这些金句很过时,而过时的金句无异于口号,透着浓浓的说教意味。
就说把这些金句堆砌在一起,像什么?
像一篇1000字的文章,把500字都加粗加黑,最后造成的效果就是彻底失焦,毫无重点。
再比如片中一些老旧的桥段。
过马路一定会被车撞,爬梯子一定会踩空,看上去最老实的人最后一定是大反派,女老师一定会嫁给男家长……
我不否认,适当使用这些桥段是有效的。
但还是那个问题,有必要把它们在一部电影里都用上吗?
这每一个点对于观众来说都是精力资源的消耗,你给多了,观众真正能吸收的反而少了。
还有,年代歌曲转场。
很多人说它巧妙,我是真没看出来巧妙在哪。
且不说贾樟柯在20年前的电影《站台》里用过这一方式后,很多导演都避之不及,就说歌曲本身,和电影文本有什么关系吗?
除了能激起一些最浅层的怀旧情绪,这些歌对于深入电影,无异于一次次强制性的打扰。
这就是《银河补习班》的尴尬之处,观众们个个看着开心,结果转头就打3分。
但你又不能怪观众吃饱了就骂厨子,要怪只能怪自己贪多,导致观众嚼不烂。
这本质上是一种创作者的“土豪思维”,什么都要最好的、最贵的,但忽略了搭配问题。
结果就是抓了一手好牌,最后四个二把俩猫儿带出去了,都没炸出响声。
贪多嚼不烂,不止体现在元素堆砌上,还体现在剧情的主次不分上。
《银河补习班》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父子间的关系,一条是教育理念的对抗。
坦白讲,这两条线结合得并不好,甚至有些割裂。
直到影片最后,导演想要同时完成“教育理念的胜利”和“父子间的大和解”,为此,他必须要制造父子间的冲突。
而问题也就出在这儿。
我们看父子间的冲突,到底是什么。
儿子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劝父亲放弃讨回名誉,实际是为了自己的梦牺牲了父亲的梦。
对此,马皓文失望地说:“我的教育彻底失败了。”
这里的教育指的是什么?
是人格教育。
我并不是说人格教育不重要,但它与影片之前谈论的教育是一回事吗?
显然不是。
影片之前探讨的教育是什么?
是摆脱应试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用马皓文的话说,“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
后来,马飞正是在这句话的提醒下,解除了宇航船的危机,成功返回地球。他不止做好了地球上的事,还做好了宇宙中的事。
这时,他对着地球的方向说,“爸,你的教育没有失败。”
这就有点尴尬了,儿子的这句话实际并没有回应父亲发出的质问。
他们俩所说的“教育”根本就是两码事。
这也使得影片在最高潮的段落,不但没有实现双线合一,反而进一步导致了焦点的偏移。
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无所谓,影片讲的“教育”是个很大的概念,包罗万象。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这个教育问题。
前文说过,《银河补习班》在批判“应试教育”上是毫不留情的,这也使得很多人愿意把它视作一部现实主义电影。
但我不太同意,我只能说它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算不上现实主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它虽然提出了一个现实难题,但给出的解,却是超级梦幻的。
看的过程中,我能深刻体会到主创们的拧巴。
一方面,他们没法否定“考试”这件事。因为在教育资源分配如此不均的中国,“考试”已经是最公平的方式了,甚至是很多孩子唯一的出路。
不能否定“考试”,又要批判“应试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
另一方面,既然要批判,就得有靶子,选择“高考”显然不现实,于是影片选了无关痛痒的初一期末考。
但这也暴露了影片最大的软肋,当它把炮火从“高考”——这一应试教育的集大成者——上移开时,就等于承认了,在最大的敌人面前,它实际是疲软的。
最终的结果,是彻底拧巴。
马皓文用自己素质教育的方法,帮助儿子马飞完成了一次应试能力的飞跃。
说白了,影片告诉我们的不是应试教育有多糟糕,而是在应试这件事上,我有一套比你还牛的方法。
至于那方法是什么呢?
又语焉不详。
只能不断通过“比喻论证”来糊弄了事,比如:“新蒸的馒头最好吃”、“你愿意穿别人穿过的鞋子吗?”
或是靠那些“不明觉厉”的金句:“只要你一直想,就能做好任何事。”
你可能会说,一部电影提供反思就够了,不需要提供答案。
这话我完全同意。
但问题是,《银河补习班》为了完成大团圆结局,它要让主人公成功,就必须提供一个答案,但实际上它又没能力提供,只能敷衍了事。
我们看那些经典的教育电影,《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王》……无一例外,都是以主人公的失败告终的。
面对现实,他们无力反抗,但他们都留下了反抗的印记,那是反思的开始。所以这些电影,是有现实意义的。
与之相比,《银河补习班》更像一则童话。
在童话里成功了,人们就带着满意的笑睡去了,也就不会再有思考。
童话里的人物,都是善恶分明的。只有进入成人世界,才能看到那些灰色地带。
《银河补习班》里的人物,同样善恶分明。好,就一好到底;坏,就坏事做尽。
而马皓文,就像是深陷在一片黑色中的一颗白点,虽然不起眼儿,却格外耀眼。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圣人人设。
他在人间受难,布道,最终帮儿子在宇宙中上演神迹。
这里我要夸一下邓超,若不是他足够有信服力的表演,我们很难相信会有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
但不管怎样,问题就是问题。
为成全一个人的圣洁,把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塑造成信徒或恶魔,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这也使得片中的所有人都失去了魅力,成了功能性的角色。
包括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也是一样。
正如前妻揶揄他的话:“你是什么洗脑组织的吗?”
很遗憾,她说对了。
马皓文的存在,不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传话筒”而存在。
他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说着那些未经验证的思想,他一再强调如果按他说的做,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重复、咒语化、利益承诺。
这恰恰是“洗脑”最典型的特征。
没想到,在一部“反洗脑”的教育电影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具有洗脑属性的主角。
其实,上面所说的这些缺点,我相信都不是因为主创们思考不够导致的,而恰恰是他们想得太多。
他们想要的太多,算计也太多,于是他们给影片不断加料,他们既要煽情又要思辨,他们要塑造一个没有瑕疵的人物,他们还要在批判的同时上演童话……
当他们把这些庞杂又互不兼容的元素,都放进一部电影中时,得来的,只可能是一个“中庸”的结果。
是的,是“中庸”,而不是“平庸”。
而对于一部中庸的作品,观众最可能的看法是:无惊喜,无大过,不是烂片,也难称佳作。
于是他们的评分,很自然会指向同一个分数:及格分。
正如在豆瓣的评分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观众给出了3星。
6分,就是所有自助餐式电影的宿命。
写了这么多,吐槽居多,本意是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哪怕是在这个“最冷”的档期,哪怕《银河补习班》已是最能打的作品,我也希望客观公正地评价它,而不因任何外部因素而丧失标准。
很多人说,邓超和俞白眉进步了。
如果这只是陈述句的话,我举双手赞成。
但我更想说的是,需要进步的从来不是邓超或俞白眉,而是电影。
至于这部电影要不要推荐你看。
我建议你到影院门口,随便拉住一个刚刚看完《银河补习班》的观众,问他两个问题,我想很可能会得到以下答复:
问:你会给这部电影打几星?
答:也就3星吧。
问:那你会推荐给朋友看吗?
答:应该会。
这,也是我的态度。
马皓文对于马飞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快乐教育,兴趣教育。
晚上睡觉的时候马飞问马皓文,爸爸你可以开始帮我补课了。
马皓文却说,我已经帮你补习一整天了。马皓文的这句话这是什么意思?
马皓文真正帮自己儿子补习的不是功课,而是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面对生活的勇气。
这部电影是在讲努力当然不一定会成功,但你不努力,认输了就一定不会成功。
正能量虽然老生常谈,但残酷的人生还是或多或少的需要些正能量的鼓励的。
电影在传达这样一种态度——
努力是一定要的,关键你要找准自己为之努力的方向,否则你的努力是白费力气的,是必然会付之东流的。
你要找准努力的方向,为梦想而努力,为发自生命的热爱而努力,为镶入灵魂的兴趣而努力 为抗击生活突然袭来的痛苦和挫折而努力,为人生价值的绽放而努力,如果你是为这些努力 你就不会有过多的物质上的祈求和回报的设想,你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你生命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马皓文是如何教育孩子努力的意义的?
洪水那次是培养孩子面对极端挫折自救的能力,最后让长大成人的马飞能够顺利修好天空飞船荣归地球。
带孩子四处旅行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增长孩子的见识。
面对邻居,之前的同事,和社会上不同阶级人群的羞辱,依然能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人生失败,但告诫孩子自己内心的桥梁是不会塌的,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如何面对挫败的人生。
马皓文三次在儿子面前的强忍泪水,更是充分展现了邓超的演技。
第一次在监狱骗儿子回家,说自己用火箭回家,儿子用手电筒照亮天空给爸爸指路,等他回家的情节与结尾白宇在宇宙中不能回地球,马皓文在屋子外用手电筒照射天空等儿子回家相照应。
第二次哭是马皓文几乎想放弃时儿子给爸爸的纸条——要像爸爸一样,绝不认输。马皓文用毛巾捂住自己的脸孔,浑身发抖,不让儿子看到自己的眼泪。
第三次是在宇航局,得知儿子让自己不要再折腾桥梁的案子后对儿子失望。背对着他绝望的说出以后就说和那个老东西出狱后就没有关系了。
这三次强忍泪水绝对是影片中最大的催泪点。
马皓文对儿子说,爸爸是第一次做父亲,可以原谅我吗?
最后马飞也对爸爸说,这是我第一次做儿子,可以原谅我吗?
生活不会的。
每一种教育,每一种人生都存在着风险,关键看你自己的决定,生活中的每个决定都是在做一场漫长的赌注。
所以我一直遵循即时快乐的人生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快乐是生活的常态,快乐是奢侈品。
一个人小时候快乐,以后长大终究还是会不快乐的。所以为什么小时候不能快乐?
就算你牺牲小时候的快乐,以后长大也未必会快乐,永远会有更多的挫折很更大的痛苦等着你。
既然人生的最后反正都会不快乐,不如该快乐的时候就尽情的乐。
孩子的年龄本该就需要适度的玩耍,而不是整天在房间里做卷子,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快乐教育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我会是推崇这种教育方式的。
让马皓文重新找回工作,重新面对人生的是他的兴趣(桥梁设计)。让马飞重新找回人生自信,让他有一天可以从太空凯旋归来的也是依靠他的兴趣。(航天宇宙)
讲真的,生活里让人难过的事总是那么多,如果小小的你现在还无力改变什么,那就一定要找到立刻能让自己起死回生,屹立不倒的热爱和兴趣啊,看剧,游戏,听歌,逗猫,小说,美食,画画,运动,想一个人,“专注于爱好中”始终且一直是击退人生中一个个源源不断袭来痛苦最棒的阻击手。
电影有瑕疵,但闪光点也有很多。我们都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孩子,我们之前所向往的快乐教育没成功,不代表着所有孩子都走不通这条路。现在这样反应教育制度问题的电影拍出来了,我们为什么要一边倒的抨击?我们被生活击败过,妥协过,所以就要嘲笑那些人仍旧不服输,仍旧拼搏的人假吗?
银河补习班补习的并不是功课,补习的是如何让人生真正的成熟。
今年国内暑期档,《八佰》,《少年的你》,《刀背藏身》,《小小的愿望》,《旺扎的雨靴》纷纷撤档,说好听点,就是今年咱们国产电影战术性隐蔽。
所以算来算去,今年剩下的国产大片,目前来到了《银河补习班》,对于片方来说,这是他们遇到最好的档期了。
目前《银河补习班》在各平台的评分参差不齐,豆瓣开分6.5,现在到了6.3,估计还会往下滑,而猫眼是9.4,淘票票9.3,时光网7.4。
那到底这部电影成色如何,我们来验验货。
《银河补习班》讲述了邓超饰演一位“犯错”的父亲马皓文,坐牢出来以后对儿子马飞的教育再改造,通过一对一私人补习班的方式,让马飞慢慢走出迷茫,成为人生赢家国家英雄的故事。
《银河补习班》是邓超俞白眉的第三次合体(又双叒)。
讲真,我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真诚,影片不够好,但真诚。他们真心想把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含义,都放在了影片里,我们也都看到了,读懂了,角色也念出来了。
横向对比,《银河补习班》确实比《分手大师》,《恶棍天使》要好很多,如果说前2部还算是电影的话。
纵向对比,《银河补习班》在同类型作品中,远远达不到标准线,影片从人设到人物关系,从剧情场景编排到主题探讨,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吹不黑,我们一个个来探讨。
影片末尾和海报,都用了“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如果我没理解错,影片的主题应该是关于父子的(中心思想),好电影的主题只有一个,不接受反驳,不信你可以回想你看过的经典电影,他们都能用一句话来总结。
越好的电影,越能用一句话就能总结,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好的电视剧。
《银河补习班》的主题我们都知道是关于父子的,但,关于父子什么的?父子的代沟?父亲对孩子爱的愧疚?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看完后并不太明确,好像都有,好像又都没有。
而且影片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并没有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表达,而是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对教育理念的探讨,似乎挖掘太多,差点造成反客为主。
我们来具体比较《当幸福来敲门》,同样是关于父子,影片所表达的就是父亲要对儿子证明,梦想可以实现。
这个主题多像《银河补习班》呀,只是《银河补习班》是父亲嘴上说的,你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
而《当幸福来敲门》是父亲用行动证明给儿子看,只要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
差别,就在这,一个耍嘴皮子,一个用行动证明。这两部电影的父子同样很惨,同样遇到社会对他们不友善,但终究两部电影的区别,是这两对父子面对这些糟粕后的心态,而不是过程。
我们能看到《银河补习班》这对父子遇到各种挫折的过程,但看不到他们的态度和转变。
而《当幸福来敲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父子找不到住所,父亲被迫和儿子在公共厕所过夜,中途有人要进来,父亲用脚顶着门,捂住儿子的耳朵,泪流满面不让别人进来。
这就是父亲面对周遭后的心态。我们也从那一刻,彻底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很多人聊起这部电影的教育价值观,似乎有很多人也因为不认可片中的价值观,才对《银河补习班》打低分。
对于我来说,价值观一直是电影的一个态度,但并不作为电影质量好坏的标准评判。
比如所有的复仇类型电影,《老男孩》,《杀死比尔》,《疾速追杀》系列等等,你去讨论他们的复仇价值观,显然就会觉得很尴尬。
所以影片在教育方式的探讨上,我觉得只分左右权衡,而没有对错之分。
影片想要表达应试教育的弊端,开放式教育的优点,如果影片在这个议题上做出一个姿态,而不是硬要指出对错,得到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比如《死亡诗社》,《地球上的星星》,甚至偏激的《爆裂鼓手》,都是对现阶段传统教育体制的一种独立思考的态度,在强调一次,这些经典的教育题材影片,给的只是态度,而不是分对错。
马皓文的人设建立上,有好几处立不住。
其中有一场戏,是和阎主任打赌,阎主任说拿全班前十,马飞就不被开除,而马皓文则打赌能拿年级前十。且不说马皓文平时是不是赌瘾很大,如果马皓文真的为自己儿子好,就不应该加大赌注。
我们回过头来看,马飞要被开除,那么一家人的目的就是让马飞不要被开除对吧,那么马皓文想了一个激将法,让阎主任来下注,只要达到阎主任的要求,马飞就免于被开除,目的就能达到。
但就在这时,马皓文加大了赌注,在这里我真的弄不明白马皓文的动机是什么,这完全不是出于对儿子的自信,而是出于对自己的自信。
此外马皓文的人设也有不讨喜的地方,比如在教育上,如果你只对自己的孩子这么教育,其实在我看来没有问题,毕竟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自己种下什么种,到时自然会结出什么果。
但当马飞班主任到他们家,马皓文依然在用自己那套教育方法论给别人灌输,什么反复复习就像馒头反复蒸之类的。
马皓文这么做,就会显得这角色很事,不管遇到谁,都喜欢对别人说三道四。
对比《当幸福来敲门》,片中的父亲大道理也很多,但他只对自己儿子进行教育,对其他人,只是提出建议,并不会进行大道理的教育。
此外《银河补习班》在人物关系上,也存在着问题,为了表现父子的惨,从而把几乎所有角色都变成了对手,这未免也太不真实(不一一举例了)。
就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一定要用别人的坏来衬托主角的好,其实只要立场不同,就能体现到主角的苦衷。
还是《当幸福来敲门》,片中父亲的对手也很多,但别人并没有错误,只是生活的不易,带给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影片中的场景有好几处让人有撕裂感,一会父子看草地,一会逃课旅游,一会洪水,一会回到现在的太空,看起来让人极为不连贯,这也导致影片要煽情的地方,显得生硬且刻意。
再者,煽情让你哭的,就证明是好电影了吗?不见得吧,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了解一下吧,《罗马》就是间离效果一个很好的典型。
《银河补习班》我认为最大的场景编排问题,是在于让观众早早知道马飞成为宇航员。
这其实也是在告诉观众,马飞最后成才了,他真上天了。这就会导致观众在看电影时,所谓的电影钩子不见了。
比如当我们看到马飞小时候被别人说“缺根弦”,但我们知道他不会,因为他长大会成为宇航战狼。
比如当我们看到马飞要被学校开除时,或者马皓文和阎主任对赌时,紧张感也没有了,因为他长大会成为宇航战狼。
比如当我们看到马飞困在洪水中,不会为马飞提心吊胆,因为他长大会成为宇航战狼。
举个例子《阿甘正传》,影片开始阿甘也出现了,但我们并不知道阿甘的任何职业,背景,身份,只知道他手拿巧克力。
所以我们依然对阿甘讲述自己的故事看得津津有味。
我一直不反对鸡汤电影,但我不喜欢一些鸡汤影片给予观众的方式。
押井守曾经在访谈中聊过,说宫崎骏的作品,都是鸡汤。
确实,仔细想来,宫崎骏的电影,核心表达的都是人间美好,每个角色都近乎纯真和善良,就算是反派最后也会变得可爱。而押井守的作品,都在探讨着人性的阴谋部分。
但,不管是宫崎骏还是押井守的作品,我们都很爱。
所以,就算是宫崎骏的作品被看做是鸡汤片,我也觉得好好喝。
这就在于好的鸡汤作品,是煮好了摆在那,吸引你去喝,而不是灌给你喝。
而《银河补习班》就有灌鸡汤的感觉,而且频率特别高。
怎么理解,看台词。
台词是最容易呈现鸡汤的部分,如果太直白,太刻意,太不像人话,反而会造成反效果,让人远离,因为你要灌我喝鸡汤了。
总之,《银河补习班》让我们看到了邓超和俞白眉的努力和真诚,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努力并不代表有好的执行力,真诚不能让观众爱上这部电影。
但放眼未来,所有事情似乎总是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最后,我给《银河补习班》打三星(五星制,6.0分),多一星是给影片的真诚和努力,这些我们都看得到,希望下一部作品,能更好。
银河补习班是一部笑点与泪点并存的影片,剧本上纵然问题不少,但我想说这是一部主创诚意满满的电影。对于中国的补习班教育,对于大人一贯告知孩子认准清华北大的思想,对于高考刷题做卷子的填鸭式教学,对于上学期间分数定终身的理念……电影中的种种或多或少都有你我他她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子。电影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超哥饰演的父亲现身说法,电影短短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平常人三十多年的一生,电影中的恢复高考大背景,教导主任,同龄人等这一切无不让人引发对中国教育的思考,电影抛出了这一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但原本以为想像中是励志说教亲情片,结果却大出意料。以平凡人的生活为切入点,生活中没那么多的戏剧化,超哥饰演的父亲对于孩子亲身教育,频频爆出金句(虽然这个点大家很多人吐槽,什么金句鸡汤纷沓而至,但我想说有些话在那个时刻说出来真的掷地有声),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98年洪水来临,孩子被困在水中,超哥饰演的父亲在影片中一句话“动动你的脑子,你要想办法”戳中了我的内心,这与我的父亲何其相似,父亲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思考了没有?脑子在转没有?”那时候不懂,只觉得自己努力了按照要求来了就可以了,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卷子上有ABCD四个选项供你选择,但生活中可远远不止也有可能会有EFGHJK…等让你抉择,脑袋被长期固定化思维主导,看问题就会片面,稍遇挫折便可能是致命性打击,如同电影中教导主任收留的那个儿子,小时候何等的天之骄子却不想最后变成了疯子。国家需要的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需要科研创新性人才,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人才。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科技上未知领域的探索一切都是未知数……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就是需要你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内核。 笑点与泪点并存的影片不少,但难得的是它的笑点不在于刻意和搞怪,它的泪点不在于悲惨或煽情。观影过程中大家每一次哄堂大笑和泪目都是发自内心的。影片两个半小时,剧情非常真实,不落俗套,而且承转启合非常自然,众多角色各有各的血肉和精彩。电影中让人为之共情的点是它的生活和真实,无论是家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许会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年轻观众如我,也会在观影过程中一直联想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和父母相处的时光,所以才会不禁泪目,特别给人以代入感。 一个电影要讲的精彩除了吸引人的情节要安排好,还离不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这里特别要夸一下邓超饰演的父亲,演的真心太棒了,把作为父亲的那种细腻与伟岸演得深入人心,都说父爱如山,一个父亲沉甸甸的爱传达的极具感染力,由此可见父爱的冰山一角。影片中父亲的一句“我也是第一次当父亲”不知戳中多少父亲的内心。最后海报上说“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真的太贴切了,但我想说这部影片想表达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父子之情,还关于爱与被爱,还关于孩子和成年人对世界的思考等很多复杂情感需要你我去体会。这部影片想表达的东西不是浮于表面的说教,也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目标”这种励志口号。少年时代在应试教育中把世界压缩成试卷上一个符号的我们,每一次与父母争吵又倔强不肯低头的我们,曾经叛逆过与成人世界对着干的我们,在成长的一些困境中独自挣扎过的我们…也许都可以找到曾经的那个你,也许以前没有答案的问题也慢慢有了一些解。现在的我正处于人生第二次转折点,相比较于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感觉多了一些什么,少了一些什么。但这一次我对前进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只希望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两位小演员挺棒的,邓超演得也还可以,但很多段落显得急促又刻意。表现父子亲情,探讨教育理念之余还硬生生地整出了“厉害了我的国!”的感觉,四不像……
3.2星。俞&邓获颁影坛新一言难尽组合。1.最大优点,利用老歌营造年代感,简单实用,《渴望》《亚洲雄风》《当年情》98洪水等。老歌用太多,旁白也太多。2.剧本有大问题,不接地气说教味十足,主角大道理狂。恨不得所有配角都是恶人,恨不得所有苦难都加在父子身上。3.为戏剧效果不顾基本故事逻辑,教导主任被妖魔化,孩子又脏又伤进教室,他居然不闻不问直接继续发自己的火?揪着大桥问题不依不饶的一堆邻居是有多闲?4.作文脑补部分有趣,但,老师给作文要么0分要么满分的处理,编剧能否先问问一般的老师,0分作文出现的概率多大?5.“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应该来自《请回答1988》吧?显然1988效果更好。6.要维护好演员的身份,有时候真就得保护好自己的羽毛,少上些综艺,少些八卦,这话不止针对邓超,对任素汐亦适用。
比《长江七号》好0.5个《少年班》,比《分手大师》好100个《恶棍天使》,一碗捕获三四五线观众的大火快炖鸡汤。强行煽情没毛病,但要素过多会冲散剧情。
我觉得还是应该鼓励邓超和俞白眉继续拍这样的电影。邓超是很棒的演员,俞白眉是很棒的编剧,但我一直不理解他们俩之前拍的那两部电影到底是图啥……现在有了《银河补习班》,我觉得他们终于找对自己的感觉和方向了,所以还是要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鼓励这两个很棒的演员和编剧去做这样的电影。只要有进步,他们在未来也许还会给出我们惊喜。
看到98年九江洪灾的时候很害怕下一秒会响起《为了谁》的配乐。
【C-】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不被应试教育器重的孩子,在父亲野生教育一个月后从全班倒数第一变年级前十的故事。电影逻辑吊诡的地方有俩:①只看到反对应试教育的偏激态度,却感受不到父亲的教育有任何优秀之处,嘴上说着开阔思维,认识世界,执行下来就是游山玩水,躺草地上闻花香?然后就年级前十了?儿子怕不是爱因斯坦再世。②以反制度态度跳出,又反要求制度接纳,讲真,要是最后儿子被学校开了或者不上学了,我还敬编剧三分,嘲讽了两个小时应试教育的腐朽,最后却还是回归应试教育,不是我说这么看不起学校还读书干嘛?自学成才去啊。又想打破规又想成为规则的受益人,这不是当那啥还要那啥吗?全片散发着“读书无用论”的民科氛围,一碗可怕的空想主义毒鸡汤,要是有家长真信了这一套,我为他们的孩子默哀三秒。
原来飞船是插排坏了
看完点映,想说的很多,这部电影正式上映后,也许会有人打零分,也许会有人打满分,也可能会有人打出不一样的分数,但不管怎样,对我来说能震动人引人思考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这片子就像一锅毒鸡汤,试图学“药神”,批判一下应试教育问题,结果父亲就只能一直给孩子灌输鸡汤,贴上父爱的标签,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学校添乱,根本也给不出所谓的更好的教育方式,只能用爱给孩子发电。任素汐的那句台词,可以很好的评论这部电影,你这是洗脑组织吗?拖沓的节奏,没完没了的抒情更是雪上加霜。有场戏很能说明导演的能力,邓超拎着蛇皮袋出狱之后,去了任素汐的家,第一次见到前妻的新老公,三个人的调度和机位,一通轮番的过肩镜头拍下来,完全看不出这场戏里三个角色的关系和内心活动。还有演邓超儿子成年后的那个演员,台词功力跟读课文似得,不管是在太空里读课文,还是高中时代装嫩,也是看得人尴尬。真该好好跟任素汐学学,如何把正经的台词处理的自带笑点,只要她一出来,她就是整部电影里的最真实最生活最闪亮的星。
从《分手大师》到《恶棍天使》,邓超&俞白眉的组合似乎就成了烂片的代名词,但《银河补习班》却带来了惊喜!内容和立意并不创新,描写屌丝父子逆袭、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可它却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电影拍出了韩寒的味道,笑点自然而不低俗,金句富有哲理而实在,数个场景和对白仿佛带我们回到了《乘风破浪》和《飞驰人生》之中,笑中有泪;电影也有《长江七号》与《我不是潘金莲》的影子,引发了众多反思和共鸣,更牵出了不少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再加上时代的情怀和关键细节位的前后呼应恰到好处,看得是津津有味。当然,不足也较明显,结局太彰显正能量,部分细节过于理想化,某些剧情的走势也较造作和狗血,选歌甚至还不如《港囧》……不过总体而言还是一部相当不错而又有教育与现实意义的电影,适合一家大小一起观看。
1.你不能因为自己成绩差,你就觉得教育制度有问题。“思考如何改进教育制度”和“把教育制度的不足当成不好好学习的借口”是两回事。2.学校和老师不是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是贪玩和懒惰。应试教育不好,那逃课、不做作业就好吗?你有梦想,所以你要追逐梦想。那别人就没有梦想吗?谁说追梦就要放弃学习?“只顾学习”和“完全不学习”,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哪来的优越感?3.母亲说儿子就是笨,街坊都是小人,徒弟靠不住,教导主任坏透顶了……唯独马皓文善良淳朴为大家背锅。把所有人(除了小高)都拍得那么坏,来衬托马皓文最好,这也太恶心了吧。4.儿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竟然叫父亲放弃他的理想。事实证明这教育太失败了,所以你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的教育比别人高级?本以为儿子会意识到错误,帮父亲打官司,是我想多了。
有人对我说,“和爸爸有故事的人,看这部电影一定会哭。”中国式的父爱就是,把人生的苦都藏起来,用汗水血泪筑起家,努力攒起所有的甜留给孩子。我家的生活已经算是小康了,但我有一次给我爸买衣服时听我妈说,你不用给他买这么贵的衣服,他现在学会了在淘宝上买几十块的衣服能穿好久。一瞬间哭成狗。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膀,谁要下车。
片子的问题确实不少,时间线跨度大导致剧情很多地方衔接不流畅,很多情节说不通(比如逃学看航展),有些配角就是为了搞笑,没什么作用,有些台词说教味也很浓,但是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主创足够的真诚,他们为我们展现了父子亲情,几处地方直接击穿了泪点,他们借马皓文和阎主任的赌约去探讨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应试教育的利弊,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一味地上补习班冲击清华北大么?这点我也很感激我父亲,没有强迫过我考高分,让我去找自己的兴趣点,可能很多友邻的评价都不会好,但是我还是想推荐一下,可能会有自己的影子。配乐上有不少经典老歌,白宇太空营救那场戏的配乐紧张到爆,而且表演上没有前两部那种尴尬,演技基本在线,笑点穿插上有时候有些突兀,不过比邓俞组合前两部电影好太多了。给个鼓励分。(8.5/10)
看了点映,电影完整度很好,节奏一般。邓超这个角色太超越他的时代了。他的精神世界强大的像全知的神,他的行为是21世纪以后的人。教导主任作为第一大反派不是很成立,他代表的还是我们这个时代高考的大多数。这是教育的结果,不是错误的根源。而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主题,只能隐晦的表达成,不要停止思考,你不要信别人的话。不能直接反对集体意志,这一点就显得不够左。最后,还看到知识分子精英阶级表达对教育的态度。他们接受底层的到来,但不接受底层的痛苦,他们痛恨集体的桎梏,但没想好,除了呐喊,还能干什么。就像那句台词:儿子,你看看身边有什么,我相信你能自己救自己。但我总想到李安的少年派里,少年战胜了惊涛和飓风,但依然有心里的老虎。他们,还是对生命少了一份敬畏吧。看完想到很多, 3.5⭐值得看!
这不就是这个世界吗?抬头看,宇宙飞船在天上畅行无阻,低头看,善良的人在地上举步维艰。下级陷害上级,老师恫吓学生,儿子为了前途让父亲闭嘴,周围的人不是助纣为虐就是落井下石。就算喊出一句独立思考又如何呢?最后还不是必须要做那个最棒的才能翻身,还不是要声嘶力竭地吼出一声XX加油?
2.5 表面看着是要来谈谈教育问题和社会变迁了,但实际上是变着法的“新八股电影”+市场调控精准投喂的“大数据电影”。逻辑支点自相矛盾,说教戏码停不下来。不过,邓超的表演倒挺能留客。虽然人物身上有太多别扭的地方,但他的确让人看到了真诚。
犹豫了好一会儿到底给3星还是4星?故事题材走心,整体都能让我感动有了给4星的冲动;但冷静下来,例如桥塌时间节点的卒然,很多的巧合被骤然释怀,每一段落都充满煽情,于是“感动”很快需要被敲问了。虽然题材是励志的,但《垫底辣妹》的逆袭几乎只属于奇迹,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它只是一首充满励志的梦想之歌。
我说马皓文是一个天生的父亲,其实也在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男人。父亲是男人诸多任务之中最重的一个担子,因为这个使命的背后是家庭。是无数次隐忍之后还能掏出的全部爱。可以说他在尽自己所能,无限接近这个使命的终点。
九年义务教育害了我!长江七号+港囧+我不是药神!学会独立思考做你喜欢做的事成为最大的泪点。一句该上晚自习了承包所有恐怖元素!
没有节奏的超长教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