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当年票房惨败。
这部电影我大概刷了3遍(也可能不止),即使是最后一遍观看,依然会被代入男主 “永不再见”的痛苦和恐惧中。
明明剧本存在圆不回去的逻辑漏洞,但是情绪代入感却极强。
是这部电影让我对「艺术作品」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进行了反思。
我原本一直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就是在讲一个故事,小说、影视,乃至游戏实际上都是同一回事。
所以完成任何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绞尽脑汁地把一个故事讲得完整,讲得精彩,讲得令人感动(广义)。
而讲故事的媒介可以是多样化的:文字、图形、影音、其他多媒体…这些反而都不是原则问题。
我原来是这样想的。
…
这个想法实际上是有漏洞的。当然这个漏洞并不是在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才突然发现的,我早就意识到这个理论有一些不太能解释的瑕疵:
譬如说,先锋艺术画作,画的东西完全不知所云,如果说他是在诉说故事,那他在讲个啥?
Malevich - White On White
Pietro Manzoni - Artist's Shit
再举例,「音乐」作为一项独立的艺术作品,其本身未必是叙事的,因此音乐也不能归到「万物皆是讲故事」的理论框架中去。
看来用「讲故事」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艺术作品的本质内核仍然不够精炼。我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超越「讲故事」,更接近根本的词。
就在我细细琢磨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强盗般不讲道理的难过体验之时,我豁然想通了这个问题:
比「故事」更本质的词,是「情绪」。
这就串联通了一切:
你觉得各种媒介的故事好看,是因为故事被你消化后成为了一种丰富而回味悠长的情绪。
你觉得先锋艺术画作完全看不懂,无法描述,是因为它用图形和光影引导你感受一种“因自己而异”的个性化情绪,但你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其实无需表达,只要感受当下的情绪即可;
你觉得音乐悦耳动听,但说不出来好听在哪(当然,你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得头头是道,然而你不能讲明白它为什么悦耳动听),是因为音乐向你表达了能引起你共鸣部分的情绪;
反之,你觉得噪音难听也一样,噪音假如陈列在艺术馆,也是一种反向艺术,也能传递情绪;
你觉得《时光倒流七十年》逻辑狗屁不通,但却没来由地代入了主角的绝望和悲伤,是因为最后的爆发直接把整个叙事打穿了,让「情绪」在“观众还没来得及想通、推敲整个故事”之前,就提前猛烈地到来。
而对于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自己所能接收到的「情绪」的丰富度,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人生阅历的丰富度,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世上没有人会对着一部作品产生完全一模一样的情绪,但优秀的艺术家至少会把人类所共通的情绪传递得准确且淋漓尽致。
当然,我估计编导电影的人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按自己喜欢的整就完事了。这部电影整体来说,虽然逻辑比较硬伤,但是效果却意外地摄人心魄,令人回味。值得推荐。
看这部电影之前很早就知道由帕格尼尼小提琴曲为主题而创作《somewhere in time》这首至今为止我最钟爱的钢琴曲之一。每次听到它温婉柔情、缠绵悱恻的旋律,总是会引起心中莫名惆怅和对往事的感触。
《时光倒流七十年》这部电影和这首主题曲的完美融合令我久久沉醉,虽说情节上没有过多新意,但依然还是让我泪流满面,很久没有为一部电影这样畅快淋漓的大哭一场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感动、悲伤抑或是触碰到心里那部分敏感思绪。
每个对爱有憧憬和幻想的人都曾做过同一个梦,相信在冥冥之中会出现注定要和自己相遇的人,就在未知的时间空间。
身为剧作家的男主角理查和同学在庆祝自己创作的舞台剧排演成功时,一位白发妇人缓缓走到他面前,拿出一块金色怀表放到他手中,深情的说“come back to me”之后独自离去,理查和周围的人对此感到很惊诧。
时隔八年,理查出门旅行无意中来到Grand Hotel,在酒店的历史陈列室中被墙上的一副美丽女子照片所深深吸引,后来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原来这个叫爱丽丝的女子就是八年前的那个白发妇人。当他找到那个老妇人住的地方才得知她已经离开人世,在她的房间理查看到了那个Grand Hotel模型的八音盒,音乐竟然是他最喜欢的那首曲子,他觉得和这个女人一定存在某种关联,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在一位教授的指引下,理查终于成功穿越时空回到70年前的1912年,重温与爱丽丝相识热恋的那段美好时光……
当爱丽丝见到理查相互对视片刻,平静的说出那句:
“是你吗?是不是?”
“是的”
那属于一种似曾相识的默契,就在短暂的一瞬间。
爱丽丝一直在等待那个命里注定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男人,不知他从何而来,如风一般出现又似迷一样突然消失。就那样痴痴守着,直到皱纹爬满面颊,满头白了发,而爱人依旧年轻容颜未改,再次相遇却也是相逢不相识,恍如隔世。
理查只因一张照片,被那女子恬静优雅的笑容深深吸引迷恋,浑然不知那笑容竟是为他而绽放。时空的穿越就如同一场必定醒来的梦,哪怕再次闭上眼睛想要继续梦中的旅行也是一番徒劳,有些事情一旦错过就永远不再,只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不能相守的遗憾。
影片中的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女主角爱丽丝在演出时借机修改台词来向理查示爱,“我遇到了我的梦中情人,他一直是我朝思暮想的人,他总是出现在我梦魂最深处,是隐秘的部分,我在现在都可以几乎亲眼看到他,如果他真的在这里,我会对他说什么?请原谅我,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一生都不曾有过这样的感觉,之后却又认不出他来,是你第一次给我这样的感觉,有没有任何方式能让我告诉你,我的生命有了如何的改变,有没有什么方式能让我告诉你,你带给我的甜蜜,我有好多话要对你说,但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语,但除了这一句外——我爱你。”
人与人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微妙的感应,虽然不知道你是谁,但在见到你的那刻,我就知道你是我一直都在等待的那个人。单纯而质朴的纯爱是那样可遇而不可求,在现实和浮躁面前这种情感显得美好而虚幻。为了爱付出七十年的等待,为了爱可以穿越时空的距离,为了爱苦苦守望直至生命的弥留……
会有这样一个人奇迹般出现在生命中,但愿你也如此幸运。我想,这世上没有人是天生注定孤独,不是主动寻找就是安心等待,somewhere in time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爱》
支撑着我两个小时没有睡着的唯一原因就是女主角惊人的美貌,是那种东西合璧、端庄矜持的美。一点女演员的轻浮也无,贤妻良母相又带有丝丝神秘感,即使稍嫌做作,也是那种老式电影明星的气派。赵雅芝有点近似她,但不及她高挑纤细。男主角竭力想表现出男子汉气概和款款深情,但姿色演技皆是平平,颧骨太高,嘴唇太薄,只有一双眼睛倒是碧蓝碧蓝,可惜在老照片前面吮手指的POSE实在太搞笑。对着他,你无法想象女主角用了七十年去寻找他,至死方休。
值得鼓掌的是编剧在三十年前就想出了如此有可操作性的穿越方式:把周围现代物品清理干净,穿上相应年代的服饰,躺在床上集中思维到你想穿越到的具体时间点,想像细节,越详细越好,一觉醒来就大功告成。这真的比跳楼撞车被雷劈容易太多了啊!
这其实是有点老套仍然动人的故事,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人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是他们相爱的段落太没有说服力,既不震撼也不决绝,没有细节毫无萌点。我在电脑前一直冷眼旁观,如果不能投入的笑或哭被感动或欲火焚身我看毛爱情文艺片啊口胡!
其实相信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命中注定人是为你而存在的 当你遇到他之前 一切的等待都是为了与他相遇 而或许当你遇到他之后 你要付出更长的等待去换一个永恒的奇迹 可是往往奇迹不会出现两次 于是更多时候 等待换来的是无情的错过 而这些错过
although that is just somewhere in time
却因为成为遗失的美好而更为美丽
将近三十年前的电影了 或许情节有些老套 甚至禁不起推敲 但是看得非常舒服 配乐太棒了 就是那段经常听到的旋律 放在电影里面才是真正的入情入景
-----------------------------------------------------------------------------
我打算写这篇文章已有多时,因为感到有必要对人们向我私下里提出的有关『时光倒流70年』的一些问题做出澄清。这些问题每逢『时光倒流70年』周末活动时也被经常问及,而且都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尽管这部深受大家喜爱的爱情故事是精心编导的成果、而且影迷们也反来覆去地观看,但仍对其中某些细节甚感疑惑。我得出下述陋见并非全然出自臆断,而是因为在电影摄制期间曾经有幸与摄制组和演职员有过密切交谈。也许我能够提供这些想法并助大家更好地欣赏故事情节。
问:威廉·罗宾逊真的具备过人的先知吗?
答:决非如此。当然,艾丽丝·麦肯娜确信如此,那是他令她相信的。他擅长操纵艾丽丝生活中的人和事——不然的话他怎能当上经理?然而,我们还是能在故事中找到一些线索来证明他其实缺乏此种能力。威廉·罗宾逊大概还在艾丽丝将近20岁的时候就告诉她:有一天她「会遇见一个会改变(他所指的是「毁灭」)她一生的男人」;这句话成为控制她的强大力量。每当她遇见一个令她有兴趣做进一步了解的男人时,便会寻思这会不会就是「那个人」。由于通常情况下、罗宾逊早就以威胁的口吻将「那个人」轰走了,所以不会出问题。当艾丽丝端坐在梳妆台前、问罗宾逊是否理查就是「那个人」时,罗宾逊平静地回答:「当然只有你才知道了……」于是,艾丽丝就自行辨别她那令人敬畏的预言家罗宾逊一直所称的是否正是这位执着而吸引人的小伙子。罗宾逊的回答是耸人的警示:「如果她被他所吸引,则会走上导致毁灭的不归路!」他暗示道;这无疑会令她恐惧。
在原著『Bid Time Return』中提供了更多细节:从中我们可知艾丽丝认识的一名吉普赛女郎曾预言艾丽丝将会在岸边遇见一名男子、此前还有一名印地安妇女预言艾丽丝将会在奇怪的场合下遇见一名男子、时间是艾丽丝29岁那年的11月(即此书出版的月份,书中艾丽丝的年龄是29岁),她一直记着、并在湖畔一边散步一边思索这些预言,这导致当她邂逅理查时冒出一句怪异的问题:「真是你吗?」在书中,我们还可得知:当理查检索艾丽丝的生平履历时,发现罗宾逊是在『Lusitania』号上遇难身亡的。但若威廉·罗宾逊真有先知先觉,又怎会乘上此船呢!罗宾逊对艾丽丝有着崇高的期望和目标,这是基于她的天赋和他对她的悉心栽培和塑造,所以他当然不愿她坠入爱河而离开剧团了。一旦他发现艾丽丝的职业不再处于她生活中的首位、必会痛不欲生,因为他将会失去一切——他长期的投资——所以要守住这份嫉妒。在更衣室一幕中,他这套为将男人从艾丽丝身边驱走而伪装先知的伎俩终被拆穿、因为艾丽丝抓住了他的自相矛盾:「那么他就不是你说的那个人了?」「那就是你将他搞错了,不是吗?」而他止能无言以对。她已做出有与理查在一起的计划、并决心付诸实施:「而他也将使我万分快乐。」于是他离开房间并下了楼梯、变成一个潦倒的人了——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一心想要控制的艾丽丝了。
问:理查是具有前世吗?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在说转世轮回吗?
答:不,这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是一对爱侣间完美结合的故事。他们爱情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致于打破了阻隔双方的时间壁垒。我们认为『时光倒流70年』是理查的故事,并以理查的视角来叙述(这就是男人们爱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但多数人容易忽略的相关线索则是从艾丽丝的舞台独白中获悉的隐含线索,在我看来,这是关键的一幕。当艾丽丝在舞台上诉说自己的即兴台词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比一见钟情要内涵丰富得多。她说道:「我梦中的那个男人已渐渐淡出了」……「他是我意识中所虚构的男人、就是那种让每个女人在心底最深处、最隐秘处梦想的人。」从中可知:艾丽丝也许是多年一直在自己脑海中构造梦中的男人——她理想的男人,而这个男人恰巧正是理查·考利。这个梦已渐渐淡出是因为最终仍要面对现实。我们认为理查是在竭尽全力回到过去以与他的艾丽丝相会,而这一切全因艾丽丝而起——她是如此深切地渴望见到自己的爱侣、以致于竟把他从未来中拽过来与自己相会了!虽然那时他尚未出生。现在,他来到她身边了,她认出这就是自己梦中的男人;而他也确实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
问:既然理查已经到过1912年,为何回到过去後卻对此一无所知?
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好解释;以下便是回答……当理查试了半天想回到过去卻不成功、几乎要放弃时,他在登记簿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从而完全明白了老年艾丽丝所说的「回到我身边」是何意义。现在他成功了,因为他知道这些必会发生。对于艾丽丝、这些已经发生了,但是对于理查卻不然——在他的意识中尚未发生。什么意思呢?好吧,试着这样想一想:理查28岁时在树边遇见艾丽丝,这是既定的事实。当他初次遇见老年艾丽丝时,年仅20岁、刚刚在大学里完成了自己的剧作。8年後、就在他28岁生日前,他成为一名成名的剧作家,但很不快乐、没有成就感、而且孤独。他从未找到自己意中的女人。他像她那样总是随身携带那块怀表。他离家外出旅行,又一时兴起决定住在大饭店里。他在生日前一天入住,四下里徘徊以打发时间、并步入历史厅。他细细地观看展品,于是感觉到了……甚至在还未看到前就「感觉」到像框中的艾丽丝在凝望着他、在「召唤」他。从後文中我们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这幅像片是当艾丽丝含情脉脉地望着他时拍摄的。以下的事情如你所知:他寝食不思,直到28岁生日时用咒语成功地让自己回到1912年。所以,在他自己的生命中,他是头一回经历这些事情,尽管这些事情早已被记录成「历史」了。这就是为什么他不知道去哪里找她、当她问起他的怀表从何而来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觉得能够与她永远在一起,但当被硬币打破了「咒语」并从过去重新回到现在时,他意识到一切无法挽回……而她终生都在寻找他。当他发现无法改变事实、无法在现在与她重聚时,他选择了离开人世(按照导演Jeannot Szwarc的话来说,他因爱情而死)。这样,他们终于可在时光中相聚了。
原著与电影有几处关键区别,这些区别使得一些细节(如吉普赛人的故事)被去掉了。原著的悲剧性更强,在第1页上,理查就死于脑瘤了——他旅行的目的是看看自己的生命究竟会如何结束。艾丽丝还在熟睡中、理查就被那枚硬币从她身边吸走,以致于她没有看到他的离去。想像一下:他们整晚做爱、她一早醒来卻发现他不见了——像是他负心抛弃了她似的!她再也没有找到他,直到死也未享受到弄清他从何而来的快乐。
问:那块怀表始于何处?
答:在原著中那块怀表是有开始的——艾丽丝将一块新怀表送给理查作为礼物,上面镌刻了两人的名字,他又将它带回现在。他死于脑瘤前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紧紧地抓住那块怀表。在前文中,他弟弟正在出版他所发现的理查的手稿——这位剧作家的未完成作品。他弟弟在结尾处说自己决不想去大饭店查明理查的名字是否真的登记在了过去的登记簿上,因为他害怕万一无登记、这些就全是「幻像」。他愿意相信这些是确实发生过的事实,而理查找到了她的艾丽丝、他俩也在时光中相聚了。
1991年,在大饭店举行首次『时光倒流70年』周末活动时,原著作者Richard Matheson是这样回答此问题的:在早期开会讨论剧本修改时,他抛出这个想法——即老年艾丽丝出场送给理查这块怀表,此言一出,他立即意识到这会导致一个死循环、即怀表没有开始了。但是太晚了,其他人喜欢这个想法,他无法收回只能任其保留。在电影拍摄期间这成了一个笑料,我清楚地记得:一次Jeannot Szwarc穿了一件T恤衫、上面印着「Ask me about the watch」,Richard Matheson也穿了一件T恤衫、上面印着「What watch?」在1993年的『时光倒流70年』周末活动中,当Jeannot Szwarc也被问及同样问题时,他回答说他们全都知道那块怀表没有开始;这件事的结论是:这块表处在自己的循环中。
问:理查是梦见这些事情的,还是这些事情确实发生了?
答:如果这些全是理查意识中的虚幻,那这个故事未免也太没意思了吧;难道你不这么认为吗?别忘了:艾丽丝的像片是当她凝望他时拍摄的。当她老年时找到并认出了她的理查——他看上去年轻得多,但名字相同、而且也是剧作家。这就是她为何一边坐着眺望灯塔、一边双手抚摸着剧本上理查的名字。
原著的故事情节非常出色、细节也非常丰富(如果你止看过电影,则一定会对原著中他们相爱场景的描写感到震憾),但我以为Richard Matheson在电影改编中做了伟大的改进,对此我深信不疑。他将过去的时间从1896年变成1912年,从而可以提供一个在两个时代都生活过的角色——亚瑟。(我们对此不也很喜欢吗?)这就使得故事更真切、并进一步证明理查的旅行确实发生过、而不是他梦见了这些事情,因为亚瑟记得他、他的声音和举止。而当理查从过去又返回现在时,他发现自己是在艾丽丝的417房间,所以他得要冲回到自己的房间以再度尝试回到过去。
尽管艾丽丝的生活确实是由于理查的出现及其消失而发生了改变,但这止是由于巧合才使得威廉·罗宾逊的预言成真。一方面,她的生活被毁了,但另一方面她也找了真爱、并伴她渡过终生。最终她看到他离去了,于是明白了他来自另一时空。她读了时间旅行方面的书、以熟悉这一概念。在她余生中,她寄希望于再度找到自己的真爱。临终前,她在剧作庆祝会上找到他、并把他引向生命中的那一刻:他将找到她的像片,并在自己的意识中经历与其真爱即终生伴侣的联系。
我相信,澄清这些要点将会有助于大家更深地理解电影中天衣无缝地结合的美丽的爱情故事:艾丽丝·麦肯娜和理查·考利这对爱侣曾一度越过他们之间的时间壁垒、并最终消除了所有障碍而得以相聚。这是一个完美的真爱故事,每次你看过後都能得到更多享受。让我们感谢Richard Matheson创作了她、并感谢Stephen Deutsch和Jeannot Szwarc将她搬上银幕。这是一件电影瑰宝……
——————————
转自SomewhereinTime官网
观赏这部片子要清楚其侧重点,不应该把它看成一部科幻片,来强调一些科学方面的因果逻辑,比如那块表是如何到西摩手上的?这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影片并不是要着重向观众表现这个内容。
在我看来,影片对于克里斯托弗如何扭转时光的处理是非常成功的,一般的穿越电影会把这种穿越能力执着于一些物件、机器等等物品上面,而本片中更多的是依靠主角的信念与渴望,这在一定程度弱化了物品的作用(当然布置是重要的,但是比起主人公那一遍遍的默念,显然是处在次一些的位置上),许多穿越电影本身把主角都塑造成在无意间扭转了时空,而本片却是主角自有的强烈渴望来回到过去。
那么主角为什么有这种渴望,我想片名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一点-“Somewhere in Time”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许多人都有过似曾相识这种感觉,比如这个地方我好像见到过,这个人好像有点眼熟...这是一种细微的,有点难以明言的感觉,本片把这种感觉描绘的更加朦胧。当男主角遇到满头银丝的女主角,在他的脑海里必定出现了这种感觉,以至于他愿意去探究、去了解,甚至于渴望时光倒流去与女主角相会、相爱...所以我想这部影片的主旨是以这种穿越时空的爱情方式,来探索和发掘这种不经意间心灵的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
影片以一个残酷的结尾收场,这是因为现实中爱情虽然能够跨越世俗的眼光和经济上的不平衡,却不能突破两个不同时空间的阻隔,这是一种绝望的爱情,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情,但是这种爱又的的确确的存在,因为这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的,精神层面上的爱情。男女主角虽然为之所困,但是他们彼此的爱恋超越了物质上的阻隔,这种爱恋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它存在于可行性之外。
当我第一次听到《THE ONE YOU LOVE》的时候,被它那淡淡的忧伤的曲调所打动,保存在了音乐盒里,这是一首老鹰乐队的歌。在1982年就已经创作,不得不佩服创作这首歌的作者的才华。那段时间每天都会听这首歌,每次都会听很多遍,每次听的时候都感觉像是是一个有着不寻常经历的人在向你述说。我爱这歌,我爱这歌的曲调,尽管它诞生了很多年,我却在这不寻常的人生阶段听到这歌,而它,我也相信会成为我人生最爱歌曲之一。
在音乐曲目的旁边,有一行小字《时光倒退七十年》插曲。第一次看见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想着能配着这样的曲调的电影一定会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在几个月后的今天,一直对这部电影有着好奇的感觉,终于在百度里搜索了这部电影。这是1980年拍摄的电影,找了很久才找到了原版,开始了时光倒退之旅。
80年代的电影,拍摄的不是很清楚,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电影的刚开始,男主人公Richard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在他的一次庆功宴上,一位老妇人一直在远处的角落静静的看着他。而Richard并没有察觉,当Richard正和朋友们准备切蛋糕庆祝的时候,这位老人慢慢的走向了Richard,在身边朋友慢慢静下来后,Richard回头看见了这位老人。而这位老人非常专注的看着Richard,并从手中拿出了一块精致的怀表给了Richard,跟她说,“你来找我”。随后便离开了。此后的生活,Richard依旧过着他的正常日子,9年后,Richard的事业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当他准备出去度假寻找灵感的时候,开车经过了一个酒店,当他开过去的时候,仿佛被什么吸引,又将车开了回来。住进了这家皇家酒店。当酒店的服饰生问Richard是否曾经相识时,我就已经感觉出来Richard在这里肯定有着不寻常的事情。
晚上吃饭还有40分钟,Richard开始闲逛,无意间看见了一个酒店的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个袖珍的博物馆。当Richard正在随意欣赏展览中的物品时,忽然被一种东西强烈的吸引着,当他慢慢回头看的时候,墙上挂着一张照片。是一位年轻漂亮精致的女人。
Richard感觉自己仿佛和她有着特殊的感觉,但是却不知这个女人是谁。于是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之旅,通过酒店的老员工,图书馆的渠道,他知道了照片的女孩是谁,Elise,一位在1910年代比较知名的一位女演员。Richard找到了她曾经住过的地方,但是女佣告诉他,她已经去世了。女佣看见Richard的手表,告诉他这是Elise曾经最珍贵的东西,绝对不会轻易的送给别人。而这个手表,也正是在她死之前也消失掉了。Richard 变得更加疑惑了,他找到了他的哲学老师,老师告诉他曾经有一次穿越时空的经历。(这里很多细节我省略了,因为这不是重点,细节还是希望通过电影才能了解。)Richard回到了酒店,按照老师的说法,经过几次尝试后,也穿越成功,回到了1910年的皇家酒店。
当他四处打听,在酒店的湖边看见了Elise,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当他走进Elise时,Elise 也深情的对着Richard说“是你”。似乎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也更像是命中注定。
但是他们的见面并不顺利,Elise被她的经纪人管的很严格,但是Richard和Elise很快相爱了。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因为Elise马上要去下一个城市演出了。但是Elise不管经纪人的严厉阻挠,在演出的前一天还是冒着风险和Richard出去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下午,2个人一起在湖上划着小船,聊了很多。爱情不需要时间来评价深度,如果真的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也许就是一眼的瞬间。在当晚的演出中,Elise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演出中不由自主的向Richard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你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
经纪人怕Richard耽误了Elise的演出前途,安排人将Richard绑了起来,第二天,带着Elise离开了酒店。 当Richard在被扔到的马场醒来的时候,迫不及待的跑到了酒店。可是整个话剧团都走了。Richard伤心,绝望的走出酒店,在长椅上痛哭。当电影从一个模糊的人影开始逐步清晰时,Elish出现了,她放弃了她的事业,她没有跟经纪人走,而是决定在酒店一直等着Richard。当Richard感应到Elish时,2个人疯狂的相拥。2个都非常在乎对方的人害怕都害怕失去,Elish对Richard说,我们永远不分开,永远永远。
2个人非常幸福,非常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钟。2个人都太害怕忽然间对方一下子就消失了,Elish问Richard会娶她么?Richard的回答是肯定的,也正是如此,也是Elise愿意将毕生的时间都用在实现这个承诺上。Richard来到这个年代是因为穿越时空,当他正准备给Elish展示自己的西装是多么合适时,摸到了一颗从现实中带来的硬币,看见了上面的时间。瞬间,将Richard带回了现实的年代。在他穿越的瞬间,他听到了Elise撕心裂肺的喊着他的名字,那声音包含着眷恋,不舍,绝望,痛楚,迷茫,失落......
回到现实的Richard无法再次回到过去,内心的痛苦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他每天对着博物馆里Elise的照片发呆,思恋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再次经过他们初次见面的湖边,再次去过他们曾经坐过的椅子,他久久不愿意离开这里。7天后,酒店服饰生在房间里发现了他。这时的他,已经7天没吃没睡了。眼睛一直睁着,当医生正在对他进行抢救时,Richard的灵魂已经慢慢脱离了身体。在一个白色的世界里,他看见了Elise正在伸手等着他,他走到Elise身边,2个人没有说话,相互凝视,此刻的他们不需要说话,没有什么能把他们再分开了,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你,在那里我的生命就会重生。
在1980年拍出来这样的电影,不由得让我对导演,编剧,演员都有着深深的敬意。这部电影给我的触动,不是在它的画面有多么的华丽,也不是它的明星阵容是如何强大。而是在那个用胶卷拍摄的年代,演员的对角色的把握入木三分。这不是现在这些所谓的“演员”能比拟的。为了把自己的思绪整理的更加清晰一点,我会从几个方面一起来阐述自己的感受;
1:是否真的有另外一个人一直都在等你?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位老妇人对着男主人公说你来找我,那么是否意味着其实老妇人已经知道了他就是她爱的那个人的来世?如果是的话,那么当看见曾经那么相爱的人,如今已经形同路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如果没有真心爱过的人是不能体会的。她为了等待将怀表送给他,等到了自己死亡的一刻。这是一种坚守,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尽管电影终究是电影,但是电影也是来自生活,只是可能某些时候高于生活。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曾想过,是否真的有另外一个人一直都在守候你。而你就像男主角一样,根本察觉不到,但是另外一个人却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
2:产生爱情的时间到底多长?
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让很多人觉得很神奇,用现在的话说是一见钟情或者命中注定。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没超过3天,但是却能让一个人守护一辈子,也能让另外一个人因为过度思念而去世。很多人会问,3天产生的爱情真的有电影里那么夸张吗?如果在3年前,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也许会告诉你,绝不可能。爱情是没有定义的,爱情是由爱和情共同组成。爱可以是一种感觉,情可能是一种亲情,是一种责任。所以当爱一个人很深的时候,她(他)就已经成为了你身体中的一部分。所以正是这样,分开的时候才会体会到撕心裂肺的感觉。有的人在一起3年也没有爱的感觉,有的人第一次见面就觉得对方是自己的一辈子,所以爱情没有时间。最重要的是,你找对了你爱的那个人。
3:还有多少爱情是这样纯洁?
这点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触之一,当电影里Elise是一个已经很有名气的演员时,第一次看见Richard并没有觉得他连宾馆都住不起,衣服太老土而对她有着异样的看法。他们就是单纯的爱,就像春天的一缕阳光那样温馨的爱。当在Richard和自己事业的选择时,Elish毅然的放弃自己的前途,为了等待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结果的Richard。想想如今,没房没车没存款的男人,在女人眼里都感觉低人一等。就算女方接受了,女方的家庭不一定接受。现在的感情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而像Elise和Richard的爱情就成为了一种像天空的白云一样,可望不可即。当我再次看到这部电影时,我的内心又被洗礼了一次。人为什么年纪越大越怀念小时候,因为小时候最单纯,所以当我们到了一定年纪,单纯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尽管是电影,但是我更愿意将Elise 和Richard 的爱情深埋心底,至少让我能回忆起它带给我的那份感动。
4:不是人人都能穿越时空
作为1980年的穿越电影,朴实而真挚,没有人去怀疑它的剧情,怀疑它的逻辑。相反,更多的是希望Richard能够再次回去,跟Elise幸福的生活着。然而,导演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他也是在传达一个信息,一种态度。当他们最后在一起的时候,2个人在天堂相遇了。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否也准备跟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在天堂的那一刻?导演通过电影的镜头告诉我,不是人人都会穿越,当你最爱的那个人离开你的时候,你是无法挽回的。所以你要做的是什么?主人公们只能在一起3天,你天天跟你爱的那个人在一起,你是否还不知足,有句老话,失去的永远是最好的,但是失去的,也是永远无法再挽回的。
5:人生是个轮回
当电影开场老年Elise将怀表交给Richard的时候,那时候我认为怀表是Elise的,而实际上是Richard在穿越的时候交给Elise的。如果要深入分析,你会发现,这跟太极一样,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谁给的谁。当Richard穿越到现实的时候,我想当时的Elise的痛苦是无以言表的。但是她一直坚信,坚信自己还会遇到他,就想她当初放弃跟剧团走,在酒店等着Richard一样。她等到了,她坚信她还会再遇到Richard。的确,在70年后,遇到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Elish没有哪天不想着Richard,但是我敬佩Elish。Richard在和Elish分开后,由于无法忍受相思的痛苦,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去和Elish相遇。可是Elish却没有,而是坚持等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信念和约定一直是支撑Elish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当Elish年轻的时候,与英俊的Richard相遇,相爱,但是好景不长,Richard消失了,但是Elise一直等着他出现,这一等就是70年,70年后,Elish再次遇到Richard,但是此时的Richard只是样子像他,丝毫认不出Elish,一个自己朝思暮想70年的爱人,再次见面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物是人非,所以Elish选择了让Richard来梦见中寻找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Elish是事先知道有穿越的可能性。所以当Richard穿越到了70年前,2个人开始了重温的旧梦。所以,任何事情的开始都意味着结束,而结束了,又意味着另件事情的开始。生活在轮回,时空在轮回,人生也是在轮回。
这是第一次为一部电影写了这么多,最近几年经历的事情太多,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一些看似普通,却要花上很大的代价才能体会的道理。曾经听人说过,当一个孩子懂得关心父母了,那是因为他们也做了父母。在Richard来到天堂与Elise相遇的那一刻,我有一种不舍,不舍这么相爱的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在一起,但是却为他们感到幸福。因为我们每个人终究都有离开人世的那天。如果能够选择跟自己最爱的那个人在那个世界在一起,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人的一生很短暂,就算是100岁,其实等到了那天,也会觉得其实是一眨眼的功夫,活在世上不容易。但是死了,更没意义。 我每天都在为着生活费工作着,为了家庭而好好活着,为了尊严而努力着,很累,很疲倦。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那份美好,会一直陪伴着我,人性有着最美好的一面,这部电影也正是恰到好处的展示了,我们会因为很多曾经失去的而后悔,但是过去的终将过去了,未知的永远是明天,失去的带给你最大的财富就是让你更加懂得了如何珍惜眼前的。 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只希望你的今天可以过的很好,可以让爱你的和你爱的人都过的很好。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带属于自己的真爱!
时光交错的惆怅,在相遇的那一刻瞬间融化... 够荒唐,够扯淡,我却没有办法不给5颗星,如此美好的爱情,伴随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泪流满面。(Jane Seymour美得我咋舌,惊为天人)
一直觉得这个片名非常无敌。这种回到过去的方法也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能想出来。
很纳闷,为什么这片子如此受人欢迎。除了配乐,风光和女主角算美,故事很大漏洞啊,感情没基础,怎么感人?
只能说我爸爸太浪漫了, 我小时候他就告诉我说这是他很喜欢的电影.
音乐很经典,片子还好
本片的配乐让小时候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古典音乐的优美动听。在我的人生里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
音乐实在太经典。女主角漂亮,场景唯美。可惜像科幻片。
这是我的LD时代实在没有可看的啦,才勉强去看的电影,它完全的把我吸引住,不单单是我用了5年的音乐,还有剧情,一切,爱死它。你的面容,我爱过的你的一切,不会淹没在时光里,它们密封在我心里的宫殿里,永不消逝。时光,奈何不了我们的爱。 2021年6月26日二刷,剧情简单到就是一部音乐MV!
不属于优秀的经典,时间的穿越也漏洞百出,推敲下去是个死循环,情感基调不足。但爱情就是没有逻辑的死循环,一眼定情,影片每一帧都深情无比,秀色可餐。我等你换来的只是暂时幸福。另外,难以忘怀的配乐以及女主演的美。。足够了。。。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狂想曲串烧
电影四星,但是原声和那张老照片实在太经典。 2014/7/17@电影资料馆
一个编剧不想写东西的时候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啊!
爱疯,最后跳回现实世界的那几声呐喊真惊悚!
小时候看的,端庄大气的女主根植于记忆。主题配乐萦绕我十几年,包括在梦中。
五星给了亲爱的帕格尼尼.....> <..BGM听的我很欢乐..不过。话说~~这片子很微妙...又觉得是个春梦
男女主角很迷人,但穿越时空的论点异常狗屁不通——到底他的“穿越”是梦境还是真实?如果老太太没找到他,那他是否就没法回到过去了?也就是在他回去前的那一刹,历史是存在的吗?凭空出现后他到底有没有改变历史?不过这倒是说明了不管怎样他都活不过那一年
她好美。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虽说有太多太多的漏洞,可就是那么的让人感动~Somewhere in time 这个名字也美得浪漫~爱情不会淹没在时光里……
相当无聊,不懂为什么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