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脊六兽授权作者:一张眼,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发达程度自是不必多说。同时,作为移民国家,它也像一个大熔炉,包含了多元的文化。梁智强导演的《我们的故事》,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本地家庭为主轴,通过成员的际遇,带出早期的村落生活以及后来的组屋生活,伴随着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我们展现了新加坡的变迁。
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冲突,而这些冲突,在一个叫招弟的女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
招弟因为只生了三个女儿,所以在丈夫去世之后就被大老婆赶了出去,而这时她还怀着身孕。走投无路之下,她只能回乡下的娘家,但在这个家里,就连自己的父母她也只能叫四叔四婶,就是因为家里人相信她会和四叔犯冲。连她生的龙凤胎中的女儿也因为脸上的痣不吉利被要求送人。荒谬吗?或许吧,但就连她自己,也为自己一直生的都是女儿而懊恼。这就是当时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没人觉得有哪里不对,
招弟在卖豆浆和豆花时也不那么容易,不仅有“地牛”(稽查员),还有以阿龙为首的706黑社会来收保护费。但阿龙是个跟我们印象中不太一样的地痞流氓,他说了:“既然我收了你们保护费,就会保护你们。”说到做到,阿龙真的为了保护他们对稽查队员大打出手。但也是因为这个,阿龙坐了牢。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一场戏大概是阿海和拉妮两家商讨结婚事宜的场景,一边是华人,一边是印度人,而中间的调和人是马来西亚人。还有比让两个不同种族的人结婚更能体现种族团结的吗?
而这部影片中,最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就是招弟的另一个弟弟——阿坤。他就是典型的自私小气,并且眼高手低的人。因为从小被惯坏了,怕苦怕累,但却想不劳而获。因为他想开霸王车,所以就让招弟拿出卖女儿的钱给他买车;因为刚出狱想喝酒,就连家里遭水灾他都没回来;他自己的孩子把他的盆栽打破了,却诬陷在招弟的孩子身上,还让招弟买电视机赔礼道歉。而他在贪招弟赔偿款的时候终于被全家人指责,但却出了车祸。这个设定很老套,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是的,他改过自新了,他终于明白了招弟对这个家的付出。
他们也终于要搬到了政府的组屋去住,再也不用担心水灾,再也不用担心要补屋顶。可这时,招弟因为癌症去世了,但在这之前,她为所有人安排好了一切。
这个女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惨,生活给她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重击。或许在她的一生中,感到被救赎的那一刻,就是四叔终于愿意让招弟喊他一声爸爸了吧。看起来这么普通的一件事,却能让她感到终于被认可的感动。
与其说这部影片是剧情片,我更觉得像是纪录片。它记录了这个女人的一生,记录了流失的方言,更记录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但其中也有弊病,比如关于阿龙和招弟关系的这条线并不是很清楚,再比如人物略显类型化。可能是导演想要叙述的东西太多,反而一些东西顾及不到。但如果你对新加坡感到好奇,那就不该错过《我们的故事》。
-THE END-
PS.想看这部影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伍脊六兽。
第一次看新加坡电影,观感极好。影片一开头将我们带入新加坡的农村,一位名叫“招娣”的妇女带着三个女儿回到娘家,快临盆的招娣走投无路,而她的大弟阿坤和爸爸竟讽刺挖苦,在招娣发誓生产后努力赚钱养家后,父子俩才同意她们留下来。医院里招娣拼尽全力产下一女,她绝望地呻吟着,求子不得受尽白眼。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就在她心灰意冷时,医生告诉她腹中还有一子,招娣如愿般得生下了儿子,接下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双胞胎女儿被视为不详,被迫送给他人,招娣开始艰难地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华人以福建移民为主,大多数人迷信,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深入骨髓,原本以为大姐在受家人嘲讽之后能将心比心地对待自己的大女儿素婷,可就在这时招娣将自己的所有怨恨发泄在素婷身上。其一,小儿子被扇耳光,招娣心疼认为素婷没有好好保护弟弟,弟弟挨了阿坤一耳光,素婷不仅挨了舅舅的一耳光,还挨了妈妈的两耳光。其二,招娣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有苦说不出,无奈撕心地对素婷说“谁让你是当大姐的呢”,素婷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也正是这句话让招娣一辈子护着阿坤。看到这儿时,犹如当头一棒,招娣有着华人群体(女性)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但她作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在此时也成为了施加者,被环境影响的人性被刻画地淋漓尽致。心疼这对母女,被重男轻女思想残害的女孩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真的好难,求和向团圆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重男轻女是糟粕,一味地忍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后来阿坤才会有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大姐,推卸自己的责任,贪婪地享用别人的努力成果。他最后收到了惩罚,一家人和好如初,招娣含笑辞世。
另外在影片中强调了“种族和睦”,华人和马来人,再到后来的华人和印度人,只有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才能让新加坡这个新生国家越来越好。随着新加坡的建国发展,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时代的变迁,招娣一家只是新加坡华人家庭的一个缩影,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真实平凡又感人。那段故事也会成为华人共同的回忆……
身为新加坡人,可能就会觉得这部剧很多地方都很贴切。里面发生的事很多都是真的,水灾,对政府的不满,因造谣而坐牢。这部电影的意义应该在于一种新加坡独有的现象,种族和谐,kampong 的精神。我记得我看了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其实都是特别辛苦的。亲自下场,粪便,被打,哭 。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马来语,中文,英文,福建话。还有一场戏,打戏,大家一动不动的,掉了威亚,定格特效。这部电影就是记录了新加坡的成长,大家的成长。淹水的那场戏是人工制作出来的,想一下到底有多辛苦,多贵。拍一部60年代的电影一定有困难。要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又要去找道具。电视机,风扇,德士,还有很多很多细节一定是特别难找出来的。找出来是一回事,用的了是另一回事。这部电影在我看了制作过程过后就觉得真了不起。
《我们的故事》是一部从新加坡建国开始讲起的电影。在历史大事件中的普通人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生活在一起,有笑、有泪、有爱。
🍀1.重男轻女的华人家庭。许多情景、许多对白,跟我见到过的福建、两广传统家庭一模一样。又好气又好笑。大姐默默守护着全家,任劳任怨,心甘情愿。
🍀2.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的新加坡生活着好几个民族。华人觉得马来不欢迎自己,对新加坡充满期待。马来人对新的国家和新来的华人心有不安。但大家都是善良的,看到一起做生意的伙伴、村头村尾的乡亲遇到困难,还是会忘记民族出手相助。
🍀3.有正义感的年轻人。市场上收保护费的小混混看到管理员欺负商户,忍不住出手打人,结果被抓捕。临抓捕前还给掩护过自己的大姐买了蛔虫药和新课本。
🍀4.新加坡经济腾飞。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各种好政策,和一个个像大姐一样勤劳的普通人,新加坡的经济才有了飞速发展。后来他们买了第一台电视机,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感同身受地替他们高兴。
🍀5.我们也经历过。六七十年代我们也有过生活困难的时候,也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走过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邻居们陆陆续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看女排比赛的情景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每当现在的女排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都会重新回忆那个年代的激动心情。
看这部电影时值昆明瓢泼大雨,昆明北市区及大量街道被雨水淹没,新闻记者照常走上街头报道洪水新闻,讽刺的是这大概是昆明遭遇水灾的第N个年头了,ZF对街道进行了无数次修缮、改造、施工,但该淹起来的地方照淹不误。当我看到故事主人公一家被水淹到齐腰,政府解救灾民(自动忽略狂蟒之灾),并大力修缮疏水工程,我由衷地为这部新加坡主旋律影片感到敬佩,你要知道昆明是一座高原城市降水量不算大,但一场大雨还是成了城市建设的照妖镜。有人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但是这句话说得时间之久,都快变成陈词滥调了,高唱GDP的今天,普通的雨水仍然是困扰普通市民的“天灾”。
虽然新加坡的言论自由仍然受国际社会的诟病,但是新政府为国民做的实事搬到了大荧幕,我居然毫不厌烦的看完了,这里面有主人公一家人的苦难史,有不同民族邻居间友情,也有政府作为执政者的反思和转变,暴力的城管变成了说着马来语和英语的印度居委会协调员,这种转变夹杂着一边倒的明珠选举和严厉的管制措施,竟然神奇地建立起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并延续至今。我说不清楚新加坡的成就到底是时代的幸运还是社会的努力,后来我知道中国政府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新加坡经验,譬如公积金、廉租房等等,我只简单地觉得当十字路口积着排不走的雨水我没办法走过去,那永远是他们的故事。
猝不及防的片尾
似曾相识的中央八台和各大卫视的下午档
本片对于50-70后的一代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一个大家庭,儿女情长,往往由略显悲情的角色切入,横跨几十年几代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现一个家庭的起起伏伏。
其实单就剧情本身和拍摄水平来说,能指出的亮点本就不多,甚至有很多无伤大雅的瑕疵。只是看惯了大陆日韩港台家庭剧情影视剧后冷不丁的看到新加坡出了这么一部电影,很多人设和背景是新鲜的。
在华人主流社会中,新加坡一直作为一个稍显“另类”的存在。在心理距离上,比之日韩这些异邦来说稍近,比之港台来说则显得疏远。为数不多能在文化层面牵连起80后90后记忆的也是孙燕姿,林俊杰,阿杜等歌手。但是对于不太关心这些的同学来说,也曾经一度把他们作为台湾歌手一样看待。就像老外有很多人认为B宝和山东天后是美国人,国内很多人看到老外诸如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丁弗里曼、裘德洛、克里斯迪安贝尔、休格兰特、伊万·麦格雷戈、拉尔夫·范恩斯、丹尼尔·克雷格、杰森斯坦森、詹姆斯·麦卡沃伊等等等等同样就认为是美国人一样。
除了文化中的音乐方面,影视剧曾经还有现在鲜少有能在华人社会引起轰动的作品,究其原因,我想除了建国历史短导致其文化土壤贫瘠是一个致命的原因以外,就是文化的割裂。虽然新加坡七成多的公民是华人,但是了解新加坡发展史的人,特别是了解李光耀在华语教育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后,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弊端。新加坡在经济方面的功绩世人皆知,特别是淡马锡模式以及高薪养廉等一直被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作为讨论的话题。但是单就文化来说,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真的几乎很少看到新加坡籍的导演演员有什么知名的作品。说回来文化的断裂,有人说新加坡是除美洲大陆外培养“香蕉人”最多的国家,这个论点我不敢多做评价。但是就李光耀和其子李显龙在新加坡本土华语教育来说,真的有些“高不成低不就”。没有深厚文化底蕴本就容易导致艺术创作源泉的缺失,而把作为本族文化脐带的语言逐步舍弃,则会彻底断送一个民族的血脉,无论你是哪里的华人。
风格很纪实、影像很粗粝,导演带着模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拍了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从一个华裔家族的变迁到一个新生国家的成长,未必要亲身经历那段时光才能为之感动,因为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
吃屎之后整个人都变了..
女性尤其的艰难,勇敢!那种坚毅是骨子里的
看看人家的国家主旋律~~~~~~
催泪弹
新加坡历史片。这么传统迷信的观念,真是看着不惯,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华人社会特有的
第一部更像是家庭关系,第二部上升到了新加坡的建国史。像哥哥那样的直男到骨子里的人要改变很难,最后的“大圆满”结局我还是不喜的。看完两部发现李光耀真的很牛逼啊。
某种苦难是我们的父辈们经历的
我很喜欢,新加坡往事。大儿子没让蛇🐍吃了真是意难平。
另一种可看的主旋律,闽南移民槟城血泪史,新加坡建国简史。
第一回新加坡电影等于科普片。心酸喜剧又足够真实,所有故事到了这个特定语言系统就露出一种原始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生存斗争,民族主义,种族冲突,政治斗争,驱蛔虫,洪水中大战蟒蛇。。。
宣传片拍的很好,黑社会看了都落泪
好久没看梁导的电影,还是一样搞笑。非常真实,那一代人的情怀,真是很让人动容的。阿龙和奥斯曼很出彩
新加坡的一段历史,催泪大戏。长子确实很讨厌,死了几次最后没死终于有人性了。
想知道女性生存环境有多恶劣?看看这部新加坡史就知道了。
一个华人大家庭在新加坡独立建国后的历史潮流中生活的故事,有些许新加坡版《活着》的感觉,他们主要说闽南语,又有与我们类似的思想风俗(如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等),因此让身为泉州人的我看得挺有代入感。虽然他们的日子过着比较艰苦,但导演在剧情里时不时穿插一些笑点,使得电影不那么悲伤反而挺有喜感,这样的编排设计于我而言其实有损故事的真实性,不过也因此使得整体观感比较轻松愉悦。附注:双胞胎姐姐送养的那对夫妻,丈夫的扮演者就是导演梁智强。看之前强调她有两颗痣,还以为后续会有认亲情节,结果第二部看完了,也没有上演。&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领;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隔日,新加坡独立建国,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平淡、幽默、感动,一部借由一个底层家庭讲述新加坡历史演变的电影。好看!ps: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走心,值得鼓励。
闽南人看着很熟悉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过番”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一定会想起自己在东南亚的亲人……